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2009-09-18

摘要: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蕴涵着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它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这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发展问题的价值反思,目标是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境界。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第294页)。面对当今世界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重读马克思的有关联合体的思想,特别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对权利与善的关系问题已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如果说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优先于共同体的善,社群主义强调共同体的善优先于个人自由,那么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则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共同体的和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保障自由发展的人的存在方式必然是和谐的共同体,自由与和谐的统一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才能使个人与真正共同体统一。可以说,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自由正义寻找理论论证和实践途径,他将自由与道德、自由与正义、自由与社会形态紧密相连,试图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社会和谐境界。当前重新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自由人的联合体”蕴涵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较多,共同体体现为家庭、氏族、部落、社会、国家等等形式。而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即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国家理论与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人本学和经济学角度,即从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的内在统一性方面探讨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解读出分工、私有制造就了人类的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分裂,形成了宗教、政治、人的二元化。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提出则是对异化人性论和人的现实本质“社会关系之和”的反思与提升。马克思认为人类共同体思想有三个演变阶段:原始共同体、自然共同体--市民社会与国家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指出,“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第119页)这引文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个人离不开共同体;二是当真正的共同体没有实现前,虚假共同体的“形式自由”和“阶级自由”是必要的,它是阶级社会的必经阶段,体现了人的发展是阶段性与目标性的统一;三是阶级社会只有阶级自由,废除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有全民自由,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理想境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第81页)可见,自由、平等与和谐应是马克思未来理想社会的内在特征。

首先,自由的个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共同体的目标。马克思深受启蒙运动及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熏陶,其理想中的英雄就是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纵观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他在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不论在其青年诗作还是《博士论文》中,他都主张

人的理性自由是类的本质,当然这种自由还是哲学层面上的,特别是精神自由与个性自由。马克思在1842年《莱茵报》时期,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特别是围绕书报检查法和林木盗窃法的讨论,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理性观表示质疑和不满。后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和赫斯的《货币的本质》的影响下,结合当时对市民社会的深入思考,开始为现实的人的自由寻找生存条件和真正的共同体形式。马克思通过考察,认为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失去自由享受劳动及其成果的乐趣,人与劳动、劳动产品、类和人自身产生异化,个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状态被分割。所以,马克思对建立在超越个人利益基础上的虚假共同体进行批判,并将自由观与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认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要依赖于社会生产条件的成熟和漫长的国家建设,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人的联合程度,实现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而成为他的社会理想。

人为什么是自由的?人如何才能自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所以,人的自由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活的规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同时,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第56页)全部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而现实的人的不自由和异化的状态应从世俗社会去寻找根源。在马克思看来,随着市场分工与私有制的出现,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根据上面的叙述,这已经很清楚了。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3](第33页)。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回归和异化劳动的结束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基础,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是紧密相连的。

其次,合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共同体必然是和谐的共同体。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第2页)。经济的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使个人、人类紧密相连,人的个人本质和社会本质都通过共同体本质呈现出来。人类共同体作为“现实的中介”,它使个人本质和社会本质、技术本质和生态本质的结合成为现实。当然,人的个性发展不等于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强调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既然自由是人类的生存所向往的美满的存在状态,人不能脱离物质财富而生存,人也不能与共同体分开,自由只能是类的自由,是人类历史发展所努力致力的,自由就决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或种族的事情。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真正含义就只有以自由个体为前提,以和谐共同体为保障,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状态。如果共同体是不和谐的、是两极分化的、是“狼对狼的战争”,人的自由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是对全球化问题、现代性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权利与善的关系的有力回答,它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与康德一样,认为人是目的,但他比康德更进一步,强调人现实的社会性与类特性。人既然是一种“类的存在物”和“社会动物”,必然要考虑到人与人相处的规范问题。不同于费尔巴哈、赫斯将“爱”看成共同体的黏合剂,马克思认为在人类联合体中人的关系意识“既不会是“爱的原则”或自我牺牲精神,也不会是利己主义。”[3](第100页)自由人联合体是利己与利他本性的统一,社会交往理性及人的本性要求人必须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解放。回顾中西方人性传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一种是主张人性是外倾的、利他的;

另一种则主张人性是内倾的、利己的。抽象的个人可以是这一种倾向或那一种倾向,而现实的个人则只能是两种不同倾向在不同比例上的综合,人性的张力结构一方面建构着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则解构着普世价值。不同于霍布斯、

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论”,即以人的天赋人权为依据,把社会理解为个人之间的契约共同体,马克思主张“社会交往论”,他立足于现实的人与人的实践,把社会共同体的形成理解为现实个人之间的交往实践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的学者曾认为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没有道德要求,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3](第443页)其实不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由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决定的,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而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要与受教育者的能力与实践相连。所以,马克思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部分地表现在经济前提中,部分地表现在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中,最后表现在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个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中”[3](第100页)。因此,共产主义或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和谐的结合既是经济意义上的,也是伦理层面上的。这种未来社会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复归,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是自由的、和谐的人的联合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第81页)相比之下,传统西方哲学一般在主客双分的基础上关注主体,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超越了主客双分的理论,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角度把握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终极关怀的不仅仅是人的解放,而是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而自由人共同体的理想方式必然是自由与和谐的统一。马克思这种和谐视野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曾为很多马克思主义者所忽略。

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当下意义:对现代国家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回应

不少西方学者批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种乌托邦,其实,“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理性思考,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种取向:现实维度与理想维度,这两种维度内在的张力正是合乎人性的张力。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想的存在者,人的生存不仅需要算计理性,也需要价值理性,“自由人的联合体”正是对现代国家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回应。

首先,“自由人的联合体”正是对现代性问题的回应。现代性问题就是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它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制度及现代国家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异化人的关怀及“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设想也是对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反思。如果说罗尔斯关注分配正义,诺齐克关注权利正义,那么相比之下,就关注的内容而言,马克思所阐述的自由人联合体已超越就某一个国家的公平与正义问题的探讨,马克思是从整个人类命运出发,探讨的是整个人类的正义问题;从关注的对象而言,马克思对人的生存的关注远远大于对财富利润的关注。

其次,“自由人的联合体”强调和谐共同体的价值,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及大同理念共

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信念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对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反思,也是与自由人联合体最高理想内在统一的。当前的中国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及物权法的出台,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个体的自主性增强了,但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和社会经济地位大规模的、急剧的重构过程中,随着人们社会不公正感的产生,将

会出现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一旦一个集团感到它被对待或将被对待的方式未能满足它应被对待的愿望,这种相对剥夺就发生了”[4](第155页)。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既是对现代社会改革问题的反思,也要以理想境界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性与目标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近期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以,它以人和自然的统一为视野,以人的劳动实践为基础,以社会规律为推演过程,以建立在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基础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强调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理论与其他人道主义理想的不同之处。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2](第81页)重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论述,相信大家更能明白马克思为什么肯定资本主义作为历史阶段的积极作用,而当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其极致程度时是否应该采取与其生产力更合适的上层建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当前,讨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学界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无论双方的价值取向有多大的相似之处,但有一点是肯定要考虑的,就是本国的经济条件与传统文化问题。马克思作为一个务实而理性的学者,其社会理想境界有乌托邦成分,但他从来不是脱离物质生活实际去谈社会理想。所以,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承认我们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规定,又要进行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社会建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融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什么是和谐

和谐和和谐社会 一张白纸,当然无所谓和谐。如果白纸上有两种颜色,那么就有一个搭配的问题,就有一个和谐的问题。如阴阳太极图,就是由黑白搭配而成的精美图画。 和谐,是指事物内部因素配合匀称、适当、协调、平衡的状态。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进步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矢志追求。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简单讲,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区别于其他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要逐步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人际关系和谐,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体现为人们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 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 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的协调,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 三是现代和谐社会,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下,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系的现代社会,而不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封建专制制度下、用封建道德伦理维系的所谓安定有序的社会。 社会变革带来的不和谐现实 社会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社会和谐的状态和水平就不同。

和谐中国朗诵稿

和谐中国盛世龙小 A:风儿在自由地吹拂月影晶莹明亮 B:花儿在自由地绽放朵朵艳丽芳香 C:鸟儿在自由地欢唱歌声甜美悠扬 D:小溪在自由地流淌潺音清脆铿锵 教师合:日月、星辰、江河、大地奏出和谐的乐章 A:我们是可爱的人,我们有着共同的真心、童心和爱心。 B:我们是幸福的人,每天做着心爱的事,帮助孩子探寻内在的自我。 C:我们将爱和智慧融入孩子的成长,让天使的美好未来无限绽放。 D:我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在龙小的舞台上自由洒脱、无忧无虑。 教师合:校园里的琅琅书声,是我向上的风貌! 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是我胜利的风帆! 园长合:同在龙小同心同德和谐龙小和谐中国 1组:乘风破浪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大中国拼搏前进的标杆 2组:言简意赅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生命长河永远清澈的路引1组:掷地有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中华儿女展开双臂的海岸2组:和衷共济的龙小人风雨同行,劈波斩棘,心齐力更和 园长合:让我们同甘共苦创明天、齐心协力每一天 老师合:和谐中国盛世龙小同心同德同欢同乐 (音乐起舞蹈《和谐中国》) 音乐结束: A:把真情和智慧献给爱岗敬业/用诚信和宽容架设协作团结/这是工作的和谐/

B:充电是美丽终身的清风明月/读书是高雅学习的阳春白雪/这是学习的和谐/ C:友情亲情恩情常常心怀感谢/老人妻子孩子时时和睦相悦/这是生活的和谐/ D:青青杨柳和散步的人们随风摇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欢快跳跃/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A:让心灵都洒满灿烂的晨夕 B:让家园都蜿蜒风景的逶迤 C:让和谐的校园展现更多温馨的笑意 D:让和谐社会写满幸福的美丽。 教师合:和谐龙小一个脉搏同心同德前程辽阔!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2009-09-18 摘要: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蕴涵着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它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这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发展问题的价值反思,目标是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境界。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第294页)。面对当今世界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重读马克思的有关联合体的思想,特别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对权利与善的关系问题已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如果说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优先于共同体的善,社群主义强调共同体的善优先于个人自由,那么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则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共同体的和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保障自由发展的人的存在方式必然是和谐的共同体,自由与和谐的统一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才能使个人与真正共同体统一。可以说,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自由正义寻找理论论证和实践途径,他将自由与道德、自由与正义、自由与社会形态紧密相连,试图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社会和谐境界。当前重新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自由人的联合体”蕴涵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较多,共同体体现为家庭、氏族、部落、社会、国家等等形式。而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即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国家理论与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人本学和经济学角度,即从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的内在统一性方面探讨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解读出分工、私有制造就了人类的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分裂,形成了宗教、政治、人的二元化。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提出则是对异化人性论和人的现实本质“社会关系之和”的反思与提升。马克思认为人类共同体思想有三个演变阶段:原始共同体、自然共同体--市民社会与国家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指出,“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第119页)这引文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个人离不开共同体;二是当真正的共同体没有实现前,虚假共同体的“形式自由”和“阶级自由”是必要的,它是阶级社会的必经阶段,体现了人的发展是阶段性与目标性的统一;三是阶级社会只有阶级自由,废除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有全民自由,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理想境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第81页)可见,自由、平等与和谐应是马克思未来理想社会的内在特征。 首先,自由的个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共同体的目标。马克思深受启蒙运动及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熏陶,其理想中的英雄就是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纵观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他在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不论在其青年诗作还是《博士论文》中,他都主张

自由与和谐

自由与和谐 今天我要谈的话题是自由与和谐,我感觉到这个问题也是被很多人误解的一个问题.有人经常以为,有了自由才有和谐.比如典型的言论是亚当斯密的言论,他的经济学的主张基本就是这个主张,他认为这个世界,当我们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我们每个人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社会就和谐了,社会利益也最大化了。亚当斯密这个说法是后来被法国巴斯夏后来概括为和谐社会。巴斯夏认为自由市场所构成的社会是和谐社会。那么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呢?是不是自由了,就和谐了呢?我想也许事情是恰恰相反。这个自由市场不是一个和谐的经济、和谐的社会,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充满冲突、充满矛盾、充满残酷斗争的这么一个社会,那么究竟哪个正确?我们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 我这个故事是想讲一讲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我不知道诸位知不知道中国革命史上这对著名的冤家。黄世仁是大地主,杨白劳是贫雇农,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粮食;黄世仁要抢走他的喜儿,黄世仁和喜儿的男朋友大春一起反抗黄世仁。这个故事是明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合法性。但是如果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的话,这个故事就有另外一种讲法:黄世仁和杨白劳完全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当中的两个独立的交易者,自由平等独立的交易者,两个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他们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但是地位不平等,因为黄世仁有钱有粮,而杨白劳无钱无粮也无地。某一年的春天,杨白劳家里头揭不开锅了,就找黄世仁借粮食。黄世仁说借一石还两石,杨白劳觉得利息太高,黄世仁说不行的话你去再走一家,问一问。杨白劳于是就去问了赵世仁、张世仁、李世仁、马世仁,问了一堆有钱有粮的地主。他们都说现在这个年头借一石还两石的,这叫市场利率,也许是高了点,但是这是市场利率。杨白劳这回明白了,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不是黄世仁故意要欺负我。想想黄世仁家离我家还比较近,我还可以省一点运费。 这样杨白劳又找黄世仁借粮食。这回我明白了,您是好人,您没想要欺诈我,您就老实地开了价格。我愿意在你这里借粮食,就是借一石还两石,黄说好,这不错,你明白就行。可是我还有第二个条件。就是我需要你找担保,杨白劳想找担保哪里找去?想来想去找不到担保,那有什么办法呢?黄世仁说,还有别的办法,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押的?杨白劳想我家徒四壁,哪里有东西可以抵押呢?黄世仁启发杨白劳,你们家的喜儿是否可以做抵押?这时候杨白劳想想还真是没办法,如果说不用喜儿抵押借粮食,意味着春天父女俩都得死。如果用女儿作抵押,落得好夏天粮食长势喜人,秋天粮食丰收,父女俩到了秋天都能保命。至少可以活过这个夏天。想来想去还是把喜儿抵押出去了。当然诸位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说人怎么可以抵押呢?人可以抵押说明市场发展地比较充分,如果人不能做抵押,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限制的市场,还是有管制的市场。那个时候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完备,要素比较充分,所以喜儿就被抵押给黄世仁了。 结果夏天一场旱灾把粮食给晒死了,到了秋天杨就还不起粮食。还不起粮食,黄说喜儿是不是该做抵押品抵押给我。可是这个时候喜儿缺乏契约精神,黄世仁杨白劳他们俩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双方是有契约精神的。可是喜儿是未经教育的,喜儿觉得自己是杨一手带大的,父女情深,怎么能够随便抵押给别人?喜儿缺乏契约精神,也把杨白劳给感动了。父女俩抱头痛哭,就不想履约。黄世仁还是个守法公民,他一纸诉讼就把杨告到县法院。县法院一看,这白纸黑字,契约在先,那喜儿就得抵押。可是县法院说我们事情太多,警力紧张,我们执行庭的人都忙不过来,能不能派你们家私家保安去执法?所以这时候黄世仁说那好吧,我

法治的自由与和谐

法治的自由与和谐 (本论文荣获广州市律师协会二OO七年度理论成果三等奖) 以自由为一般目的的法治,其最佳状态就是和谐。这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自由与和谐,从完全的意义上反映了现代国家的特征,在规则的约束与调整之下的自由与和谐。 一、法治国家的本质 从古希腊到现代美国,无论哪一个时代或国家的民主与法制的形式,如果从是否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和保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那就是法治,就是在一个国家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备而良好的法律制度,而且,在最大程度的制约和约束条件下,此种良好的法制能得以有效地适用和实施。 法治国家,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人们所追求和实践的最现实、最有效、最能产生社会效益、最能促进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国家体制。法治国家的优越性,最根本的在于这一国家的任何个人或组织的行为都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自由,而这一自由的实现,都是以严格遵守法律为前提条件的。其根本特征,就是国家奉行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则,国家生活中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活动,都是完善、有效运作、相互制约的。整个国家机关都是在为改善和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服务的。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自由与民主的充分性,体现了国家的法治性。 法治国家的本质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她奉行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则。 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权力都是以掌握权力的个人或组织对权力的行使为特征的,而且对这种权力的行使无不打上了行使权力者个人意志的烙印。因此,即使在存在良好法治的国度,国家的各种权力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国家机构并且各权力之间存在有效制约的条件下,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由于

掌握权力者不得不介入个人意志,这些权力就很自然的会产生偏差。那么,这种权力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打些折扣。而在法治不健全甚至专制独裁的社会,国家权力在行使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意志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这种权力就会存在较大甚至很大的偏差,其公正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将这种权力作为一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评价标准,很显然是不恰当的,是荒谬的。 现代的、进步的社会强烈要求以一种体现正义、公正、客观等特性的标准作为评价人们的行为的手段,进而赋予其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或者说是人们将社会生活中业已存在或正在形成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客观状况并具有规律性的一些规则和原则确认了下来,将其固定化和格式化。为此,人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作为社会规则主要内容和重要方面的法的规则和原则。以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等为主要特征的法,体现着社会公正,是社会规则的客观反映和规范化、稳定化,具有社会正义的价值。提倡或实行法律至上,赋予法律在国家或社会生活中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有效地遏制国家权力的滥用、掌权者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正。法律至上是以法律本身所体现出的正义精神和其客观性、公正性为依据的,法律的适用者以法的规则和原则为根本标准,而不以其个人意志或他人的意愿为转移。法律至上必须以存在良好的法的规则和原则及其法律制度为前提条件。显然,在专制独裁的社会中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法,也就不可能奉行法律至上。可见,法律至上只能在法治的社会中才能完全实现。在建立与健全法治的过程中,提倡与实行法律至上,社会意义极其重大,是剔除“人治”或“权力之治”的最佳方式和有效手段。 二、法治与自由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也必须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有相当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 法与社会是密切结合的。社会生活中一系列的规则、习惯当上升为国家意志时,就成为法。可见法是社会习惯、社会规则的规范化、稳定化、国家意志化,并且法的这种现实存在是以社会生活中既已存在的一系列习

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和谐

(一)经济责任制的概念 经济责任制,作为公有制中的经济管理制度,同时也是公有制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的一种经济法律制度。经济责任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关系,同时是一种法律关系。经济责任制通过法定或是约定的法律形式,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核算,采取奖励和制裁来实现对于主体行为的引导。由此,经济责任制是一种完全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公有制领域内的经营管理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相互承担经济义务和相应的享有权益的经济法律关系和制度。广义的经济责任制,也包括非公有制领域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关系,如私营企业的经理与董事会的关系、董事与股东的关系等,但其主要由私法自治或当事人意思自治,一般而言不属于经济法的范畴。 经济责任制实行的主要范围有:国家机关之间,如政府对人大,上级对下级;国家与公有组织之间,如国有企业对出资的机关、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个人与组织之间,如国有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等对其委派机关,个人承包者对集体、企业或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内部,如实行内部承包或岗位责任制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经济责任制,不同于以往所称的经济责任制[1] ,如“经济责任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2] ,这种经济责任制只是一种局限于公有竞争性组织内的管理制度,忽视了经济法中经济主体的统一性。作为强调管理的经济责任制,我们所指的是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不仅仅是对公有竞争性组织而言的,它同时存在或应当存在于经济管理机关为代表的所有公有制组织。实质上,企业同政府机构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层级组织,经济责任制在任何一个经济组织中都存在,政府经济管理机关作为公法意义上的组织,在依法治国、依法调整和管理市场中同样要依照经济责任制来组织,它更深刻的表明了经济法上的公有经济管理主体的特色所在。公有经济管理主体同竞争性组织的管理是相通的,经济法中主体的统一性,也要求将公有组织的管理统一调整,因而,我们所说的经济责任制,要比经营责任制的范围要广。这也是经济法主体的统一性所决定的。 (二)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第一,责任制。责任制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范畴,它实质上是对一定的人或组织所负担的工作和应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切实负起责任的一种强制性的规定或约束[3] .责任制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以及组织一体化的发展,管理学逐渐独立而成为一门学科[4] .责任制体现了管理中的角色分工、利益与责任相一致的思想。公有制组织的出现,使得责任制逐步上升为法律。体现在经济法中就是经济责任制。当然,法律上的责任制不仅仅包括经济责任制,同时也包括其它法律部门中的各种责任制。 第二,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制与经济责任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责任制是公有制组织的管理经营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环节和各方面的责任制度,同时一种具体的法律制度,是将权利、义务和责任、利益等结合起来的生产管理经营制度。它更多的强调经济责任中的角色责任,强调依法来实现对经济生活的管理经营。而经济责任则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经济责任制这一经济法的部门制度需要经济责任来加以保障。在经济责任制中,经济法主体应当依照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来作出一定的作为或是不作为,在经济法主体不或不当履行经济义务时,则产生经济责任,从而引致相应的制裁。 第三,经济权限。所谓经济权限,是指“经济法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的总和” [5] .经济权限的概念是由苏联经济法学家提出来的,它与经济机关的概念相联系,“经济权限是依据每一个机关的活动宗旨决定的……不是一般权限,而是专门权限,它只允许经济机关进行符合自己任务的某项活动”[6] .权限的概念来自于行政法,属于国家的管理机关的权利义务的总和。而经济法上的经济权限不仅仅包括经济管理性质的权利义务,而且包括具有经济利益性质的财产性权利义务[7] .经济责任制同经济权限是不同的,经济权限包括经济权利,它

自由与约束

自由与约束:唯有接受真理的限制,我们才能得到至高无上的自由享受。 追求绝对的自由,和谐感就会受到伤害。 人的最大自由存在于为了更大的和谐而牺牲个人自由的能力之中。 ---泰戈尔 《罗伯特议事规则》开篇即是罗伯特将军的名言:“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举最简单的例子,你过马路,看到红灯就要停,就得约束自己,为什么?这是生命安全的需要 一天,车轮质问方向盘:“你问什么总是要束缚我的自由?”,方向盘回答:“要想随心所欲,必定会走到邪路上去.”谁都想要自由,可是,若车轮自由了,后果将会和火车离开了铁轨一样,虽然享受了短暂的自由,却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也如白白的斑马线一样,虽然束缚着你,可是,它却能保证你的安全,如果你“自由地”走到车行线上,是没了束缚,可是,这时飞驶过来一辆大卡车怎么办?你虽然得到了自由,但是,你的生命、安全就没了保证.假如,你是一株小草,纯粹为了自己的快乐、自由,让自己歪着长,在生命开始的时候,若没了铁丝束缚你,没有人为的把你端端正正的栽在树坑里,你将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被砍伐(淘汰),到那时,你大喊,你悔过,也无济于事了.人又何尝不是一样? 自由是需要约束。 如果没有法律,这个社会会变得不安定,人类将变得跟野兽一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可以为所欲为;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并不是要扼杀你享有自由的权利,只是为了保证你不误入歧途。 约束虽然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的自由,但在另一些领域给予人更多的自由。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正因为遵循了艺术法则,所以才能够步入正确的艺术轨道;而那些艺术大师正是因为在遵循法则的基础上出神入化的运用某些法则,才突破了众人的规矩,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树立了新的风尚。自由和约束,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方面的兼顾,才可以获得更好的自由。大自然的动物们生活的多么自由,但是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则。自由其实跟一匹野兽有着类似的地方,人的欲望让其无所约束而四处暴虐,但加上适当的笼嚼并加以驯服,野兽才能为人服务,造福于人。自由是需要约束。没有约束的自由会让人觉得可怕,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自由一词就其本意,是没有阻碍的状况。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 有人说,自由的天空是辽阔的,因为雄鹰可以振翅;有人说,自由的大海是无边的,有鲸鲨可以穿梭;有人说自由的大地是广裦的,有猎豹可以驰骋。 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 在古拉丁语中,“自由”( Liberta )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解放”同义。英语中的 Liberty 即源自拉丁文,出现于14世纪。

劳动、自由与过程和谐——从怀特海看马克思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 收稿日期:2008-03-08 作者简介:但昭明(1978-),男,湖北天门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过程哲学。 - 53 - ?哲学经济学研究? 劳动、自由与过程和谐 ——从怀特海看马克思 但昭明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从平面、静态的结构层面来理解和谐,往往流于在知识论层面维系人、自然、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平衡,它极易演变成一种观念上的权谋之术,从而遮蔽了和谐本身所应具有的生存论的底蕴。从怀特海过程思想出发,结合马克思对劳动、自由等概念的理解,可以实现一种从结构和谐到过程和谐的视角转换,如此一来,和谐就意味在冒险、创造、激情中造就具有强烈经验值的自我实现。 关键词:过程和谐;劳动;自由;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B0-0; B56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053-04 Labor, Freedom and Process Harmony ——View Marx from Whitehead DAN Zhao-m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Understandings of harmony on the horizontal and stoical level always cline to keep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s among human being, nature, society.on the cognitive aspect. It is easily reduced into a trick of weight on ideas, therefore, blinds the existent foundation that harmony itself should contain. From Whitehead’s process thought and Marx’s comprehension towards labor and freedom, a shift of perspective from structure harmony to process harmony can be achieved. Therefore, harmony will mean self-actualization that contains intense experience value with adventure, creation and enthusiasm. Key words: process harmony; labor; freedom; self-actualization 对于和谐的探讨是学术界近几年来热衷的一个话题,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的学者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却仍局限于从一种横向的结构层面来探讨,因之,和谐便成为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如此处理方式,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于实践经验之中理解开来,总觉得有隔靴搔痒之嫌,不过是周旋于表层现象,而未曾深入于经验的幽深之处。其实马克思的和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过程思想及历史感悟,其关键是对和谐本身内涵的理解,而这又涉及到对劳动、自由等概念做出一种融通的理解。笔者在此,试图通过怀特海过程哲学,挖掘出和谐本身所应当具有的鲜活的一面。 一、从结构和谐到过程和谐 怀特海的伟大之处在于以一种彻底的“赫拉克利特之流”描叙了宇宙图景,实现了从实体到过程的本体论转向,虽然在此之前,黑格尔就有过“真理即是全体”、“实体即是主体”的著名论断,但正如海德格尔所批判的:“如果黑格尔把时间称为‘被直观的变易’,那么生与灭在时间中就都不具有优先地位”[1](P487)。但在怀特海看来, “有时间是因为有发生的东西,离开发生的东西就什么也没有”[2](P63)。因此,“发生”在怀特海宇宙论建构中始终具有本源的地位:“一个现实实有(事件)是如何生成的,这决定了该现实实有是什么;因此,对一个现实实有的两种描述并非是相互独

个性与自由

张扬个性活出自我(808) 水,宁静致远,以柔克刚,这是它的个性; 花,倾吐芬芳,奉献自我,这是它的个性; 鸟,崇尚自由,搏击天空,这是它的个性。 无论是水,还是花,抑或是鸟,它们都以自我的个性展现于大自然中,他们张扬自我的个性,展现自我,活得异彩纷呈。 的确,大千世界因个性的存在充满了勃勃生机。正是有了个性的装点,才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才有了“梧桐更兼细雨”的阴柔,才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异彩缤纷。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揭开历史的面纱,古人亦无不以其个性而名垂千古。 陶渊明,作为一代隐士,世俗的污浊,仕途的糟粕,使他毅然弃官还田园。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采菊东篱下,这就是他的个性。在举世皆浊的世界里,他独清;在众人皆醉的世界里,他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他以自己张扬的个性,诠释着自我,展现着自我!他在官场失意,但他不曾在人生中失败,因为他张扬了个性,拥有了辉煌的人生,活出了自我。 司马迁,忍辱以负重,顽强不屈著《史记》,这是他的个性;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肯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是他的个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的个性……他们不受羁绊,张扬个性,终为世人留下了人生的印迹。 明月高悬映古今,面对多元的竞争的社会现实,我们亦应张扬个性,呈现自我。张扬出自己的个性,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因为今天的社会需要自我的展现,需要个性的创新,这是我们实现鸿鹄之志的必由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张扬个性,是判断我们是否是一个有创意的青年,是否为祖国合格接班人的基准。只有在个性的天空里才能活出自本真的我,假如世人都没有个性,那么世界将会是一个机械的世界,浑然一色,黯无生机。 贯古今,串未来,我们都需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用个性来书写自己的辉煌人生,用个性来描绘自己的宏图伟志。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泯灭个性的,因为个性是人生的灵魂,只有张扬个性,才能活出自我。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摘要: 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蕴涵着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它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这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发展问题的价值反思,目标是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境界。?? 关键词: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和谐 ?ブ型挤掷嗪?: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02-0126-03 ?? 收稿日期:2007-12-20??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刘忠全,女,广东吴川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湛江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 ?? ??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

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面对当今世界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重读马克思的有关联合体的思想,特别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对权利与善的关系问题已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如果说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优先于共同体的善,社群主义强调共同体的善优先于个人自由,那么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则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共同体的和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保障自由发展的人的存在方式必然是和谐的共同体,自由与和谐的统一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才能使个人与真正共同体统一。可以说,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自由正义寻找理论论证和实践途径,他将自由与道德、自由与正义、自由与社会形态紧密相连,试图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社会和谐境界。当前重新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 一、“自由人的联合体”蕴涵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较多,共同体体现为家庭、氏族、部落、社会、国家等等形式。而自由人联

富强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公正 习总书记曾强调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自由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中国古代就有有关自由的论述。庄子在《逍遥游》中就表现了人格自由、不为物役的自由价值理想。孔子也曾提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思想。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基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自由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这与西方“普世价值”的自由观划清界限,也为人们追求和实现社会主义自由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下的自由是相对自由而非绝对自由,它是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的自由。 平等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作为一种普世价值,最早出现于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人权宣言》第一条就这样写:“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社会差别只能是基于公共福利的基础之上。” 今天我们倡导平等,既不是重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观,而是要创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机会与利益的平等价值观。 公正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公正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与自由、平等以及和谐有着极大的相关度。 自由、平等是公正的前提,公正则是和谐的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公正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阳光就是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阳光就是心灵的自由与和谐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罗曼?罗兰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演奏一件走音的乐器,或是与那些没有好声调的人一起演唱,更能迅速地破坏听觉的敏感性,更能迅速地降低一个人的乐感和音乐水准的了。一旦这样做以后,他就不会潜心地去区分音调的各种细微差异了,他就会很快地去模仿和附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样,他的耳朵就会失灵。要不了多久,这位歌手就会形成一种唱歌走调的习惯。 在人生这支大交响乐中,你使用的是哪种专门的乐器,无论它是提琴、钢琴,还是你在文学、法律、医学或任何其他职业中表现的思想、才能,这些都无关宏旨,但是,在没有使“乐器”定调的情况下,你不能在你的听众——世人面前开始演奏你的人生交响乐。 无论你干什么事情,都不要玩的走样,都不要唱的走调或工作失衡,更不要让你走音的乐器弄坏了耳朵和鉴赏力。即使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帕代莱夫斯基那样的人,也不可能在一架走音的钢琴上奏出和谐、精妙的乐章。而一个阳光的人就如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善用生命中的各种“乐器”,奏出心中自由与和谐的乐章。

心灵的自由与和谐相当重要,心理失调时对一个人的生活来说是致命的威胁。那些极具毁灭性的情感,比如担忧、焦虑、仇恨、嫉妒、愤怒、贪婪、自私等都是生活的致命敌人。 任何一个人受到这些情感的困扰时,都不可能将他的生活处理好,这就好像具有精密机械装置的一块手表,如果其轴承发生摩擦走不准一样。而要使这块表走得很准,那就必须精心地调理它。每一个齿轮,每一根石英轴承都必须运转良好,因为任何一个缺陷,任何一个麻烦,任何地方出现了摩擦,都将无法使手表走得很准时。 人体这架机器要比最精密的手表精密得多。在开始一天的生活之前,人这架机器也需要调整,也需要保持心灵非常和谐的状态。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可以说达到了顶峰,然而我们的内心却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失衡,我们陷入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惶恐之中。因为现代人已经再也找不到哪怕是片刻的宁静和从容,而且,伴随着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日益膨胀,人类社会也出现了我们人类看上去都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就更加剧了人们的惶恐和不安,人们在努力寻找,企图找到答案! 但是,对于生活,不同的人从来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理解。同样的境遇,有些人觉得是天堂,而有些人却觉的不是。 一个农夫躺在麦草垛里呼呼大睡,一个读书人见了,可能会觉得那个农夫非常不幸,家里没有地方躺,只好将就在这

宗教自由与和谐社会

宗教自由与和谐社会 五一节放假期间跟爸爸妈妈去书店,发现有个十字路口的大楼上,不是一贯地挂着某某公司的名字,也不是挂着广告牌,而是四个红色的大字“天主教会”。我们居住的小区北边前几年也建了一个教堂,晚上经常能听到庄严的钟声。远远望去能看到教堂的尖顶,有种肃穆的感觉。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度也越来越大,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一部分。 回家之后,就上网查了下我国的宗教自由政策: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既尊重和保护信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教的自由,这是最基本的内容。依据我国宪法,信教的公民与不信教的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限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 (2)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损害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干预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也不能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更不允许利用宗教进行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和谐视野下自由、自律关系浅析

和谐视野下自由、自律关系浅析 自律在邏辑上与自由构成反对关系,表面上看起来,自由与自律是矛盾的,但在更本真的关系上,它们是和谐统一的。在现实中,这种和谐是人们努力追求并竭力实现的状态。二者和谐的思想对我们实现恰当的个人价值选择和建构理想的社会政治生活有重大启示意义。因此,主要从自由、自律及其关系展开论述,并结合自由与自律和谐的思想对现实性的问题启示展开论述,意在阐明处理好自由自律关系能够实现多维度的和谐局面。 标签:自由;自律;自由与自律的和谐 自由是古往今来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中最为重要的维度之一。可以说,自由是排除一切障碍去思考和行动的状态或能力。而与之相对,自律是对自由的一种约束,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现实中都是如此。历史上也没有绝对被奴役的时期,将来也不会有绝对自由的天堂。这恰恰是因为自由和自律总以和谐状态存在并推动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逻辑上矛盾的范畴是如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自恰并和谐共生,探寻其原因必然能对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提示。 一、自由与自律的辩证法——二者和谐的可能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又对立统一的。自由与自律这一对关系也概莫能外。正是这种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自由和自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也正是这种普遍的对立统一规律决定了自由和自律和谐的可能性。二者变化的规律是——自由始终处于人们主动追求的地位,是最活跃的因素,并在这一变化发展过程中实现自由和自律的和谐。 辩证法的原初含义是“对话”,是一种用理性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在自由与自律这对关系体中,自由统一着自律,因为自由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并且力求实现自由的最大化,只有当人们发现自由同时有损于自由时方可休止,在这时候,自律在逻辑上才会产生。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自由、实现自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自由的各种限制(自律与他律)从必要到不必要过渡,而当自律完整地融合到自由而不能经过自我意识表现出来的时候,自由将绝对地实现,自由和自律也就实现了最高的统一。那时,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时代的到来。而当这一自由极值还未实现时,自由与自律的和谐共处就依赖最基本的两个条件,具体表现为。 第一,自由是自律的前提,自律是自由的理性基础。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自由都没有,那就谈不上自律。此外,自律是自由的理性基础,自律是理性人为自己立法,这种理性下的自律是自觉自愿的,这是因为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意识到人的社会本性。 第二,自由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真正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自由必须追求一种‘自由的帕累托改进’,即某人通过开拓可能生活而增加他的自由,同时并不

回归自然本真_追求自由和谐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杨菲菲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给予很高的评价:“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部书,即马克·吐温的《哈》……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部……无论是在它之前或之后都没有任何书可以超过它。”历来评论家都聚焦于作品对残酷现实、蓄奴制及种族歧视的揭露和批判,很少有人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本文作者试图从人类的自然状态和天真本性重读这部巨著。从当代人类生态学的视角看,《哈》实际上就是一曲歌颂人类生态平衡的赞歌,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从情节人物塑造上均体现出“回归自然本真,建立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生存关系”的自然精神。 1河上的漂流生活+河岸的文明生活———自然与文明的对立 小说的主人公哈克是村里一个终日在野外流浪的“野孩 子”,父亲是个无赖的酒鬼,被村里一个有钱的寡妇收养,父亲无休止的纠缠和寡妇的清规戒律让他无法忍受。于是,他设法逃了出来,立志要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密西西比河岸的一个小岛上,哈克遇到了试图逃亡废奴区的黑奴吉姆。吉姆也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作者塑造的这个形象是异常真实的,他固然无知迷信,但我们可以从其骨子里透出的那种友好、善良中,看出黑人奴隶近乎于“愚昧无知”的自然天真的本性。一个是为了逃离压迫奴隶的蓄奴制,一个是为了逃离文明社会的束缚,两人乘着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一起开始了奔向自由、回归自然的旅程。小说主人公获得自由独立回归自然的理想结局是众望所归,也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同时,马克·吐温以诗样的手笔,描绘出一个星斗闪烁的天空即一泓平静的河水来烘托他们共有的美妙谧静生活。大自然钟爱他们,并以河上初升旭日的纯洁来肯定哈克与吉姆的无邪。然而,这份纯洁却不能长久存在。小说中对日出的精心描绘,最后在腐臭的鱼腥中结束。哈克与吉姆只能逃避岸上腐败的社会于一时,社会已经在哈克的个性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给了他残缺的道德观,不时地与他的善良之心作斗争。小说通过他们在逃跑途中的所见所闻,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浊的社会风气和丑陋生活,拜金主义盛行,人们愚昧无知、贪得无厌,生活空虚无聊。瓦岑小姐出卖哈克;海盗在河上杀人越货,互相残杀;“国王”和“公爵”冒充玛莉小姐的亲戚:都是为了钱。还有家族屠杀,枪杀无辜,恶人横行,如此“文明社会”中竟毫无安定可言。由此可见,河上的“原始”生活与岸上的“文明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哈克和吉姆一起在木筏上的生活象征着和谐、平静、友爱和自由。明月下漂流在平静河面的木筏上的生活对他们来说 是如此的无拘无束。与文明社会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哈克觉得只有“在木筏上的生活才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和舒畅。”另一方面,与木筏上那种友爱和谐的气氛相比,岸上的生活充满了奸诈和邪恶。在这里,文明人的野蛮残酷和虚伪被哈克“童真”而“自然”的眼光揭露得淋漓尽致。德沃托曾经指出:“这部书比任何其他的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这便是美国”。 《哈》向人们阐释了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人与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以此号召人们敬畏自然中的生命形式,保护动物,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高度平衡。 我们不仅要尊重人之外的大自然,而且要尊重人内在的自然:人的天性。哈克和吉姆正是在这大自然的自由空间中,按照自己的欲望塑造真实的自我,做出自由选择,积极行动,追求自由独立;为了追求新生活,经历千辛万苦,用勤劳的双手及务实的精神,在西部开拓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 2童言无忌+方言土语——— 创作艺术的自然特色全书以第一人称“我”(Huck )自述的口气写成,通过儿童 讲故事的方式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而且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通俗的民间口语和粗俗的方言俚语,这完全符合乡村儿童的性格特征,丝毫没有人为雕饰的痕迹,使整部作品的天然“自然”味更浓了。与汤姆相比,哈克是更加地道的顽童,他拉拉塌塌,几乎是目不识丁,对于长者虔诚的教诲是无动于衷,又憎厌他所生活的环境,热爱大自然,并且永远渴望逃往自由的天地--摆脱文明的束缚,表现出其天真无邪的本性。马克·吐温借哈克“天真自然”的眼光观察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哈克的观察和心理活动来评判他生活的社会,更能准确地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目,说出成年人有所顾忌而不便说出的话语。正是这种“童言无忌”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感。对于木筏上的“皇帝”,哈克直言不讳认为差不多所有的皇帝都是流氓,是混账东西;他恨不得能听见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才好。这与我们熟知的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结尾的那句画龙点睛的“童言”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虽不“悦耳”却是无懈可击的大实话。这种儿童式的诅咒,指桑骂槐,实际上是对社会不满的发泄。根据《旧约》的说法,所罗门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哈克却对所罗门用刀劈小孩断亲母的办法表示非议———他绝不是个聪明之人。这种话只能是出于小哈克之口,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所以还不能找出“文雅”的辩词而已。这类似于天籁之音的“童言”贯穿回荡于整部作品之中,依稀可以听见作者的声音。马克·吐温运用这种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童言无忌”借儿童之口表达思想,借儿童之眼观察社会———来揭露批判社会文明束缚的危害,体现了自然与文明的鲜明对立,可谓是 收稿日期:2010-12-12修回日期:2011-01-15 作者简介:接桂敏(1985-),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省翰财贸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和自考英 语等课程的教学。 回归自然本真,追求自由和谐 接桂敏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16) 摘要:以往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幽默性特色及反蓄奴制的主题上,其实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弊端及人际关系危机给予深刻的揭露与批判,提出深刻的生态思想:号召人们回归自然本真,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自由平等和谐的生存关系。 关键词:马克·吐温;生态批评;自然本真;自由和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04-0189-02 18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