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即文化贸易,其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发展策略提出各自的观点。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1.1 国内早期研究

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文化经济上,到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由批判到论证,由论证到认同的过程。

80年代文化产业刚刚在中国萌芽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张。其中最典型、最激烈的是刘润为(1997)对文化产业在六个方面的全面批判,并认为“要实现全社会对于经济、文化的共同控制,让他们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坚持在文化产业问题上划分“姓资姓社”,把文化产业与资本主义捆绑起来,表现出过分意识形态的立场。

从90年代末开始,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开放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发生变化。首先是对文化产业批判的观点开始改变。认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基本上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世俗以及大众文化与西方历史的错位使得它具有了西方大众文化所不具备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其次,论证文化产业并非反文化。周平远(1998)提出,文学艺术的个性、独创性、不可重复性是通过文本的“原件”来体现的,其功能主要表现

为“复制”速度的快与慢和质量的优与劣以及复制成本的高与低。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文化产业自然要讲究经济效益,并因此而对“复制”什么有所选择,这种市场导向会影响到创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取消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第三,论证资本的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使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并可能导致新的文化革命。王逢振;王宁(1998)等都指出: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强化一种消费意识形态,它已深入到人的意识深处,使它们推动原有的主体无意识地变成消费的主体。由此,一切文化产品都打上了商品生产的烙印,而文化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商品生产的逻辑。柯可(2001)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离不开与生产方式的联系。在当代,特别是资本的全球化与高科技联系十分紧密,应该根据新的条件进行新的解释和运用,而不能以自己的社会标准去衡量其他社会文化的优劣。如果脱离产生该文化的生产方式,脱离世界范围的整体观念必然会导致保守主义和对文明世界主流的拒绝。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关于文化贸易的意义描述

蒋伟(2003)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消费结构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变革,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领域。美国强势文化承载着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很大冲击,同时由于其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文化贸易,它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竞争激烈的领域之一。

李怀亮;闫玉刚(2005)全面系统地指出,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文化经济对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形象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伴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在国际贸易格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分别从地域、文化贸易的主体、贸易形式和法律规范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从而提出了中国大力发展文化贸易迫在眉睫,应改善中国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的状况,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关于文化贸易的现状评析

祁述裕(2004)运用迈克尔·波特竞争力优势理论,提出一个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等五大系统的构成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他对中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主体产业(电影、广播电视、报刊、音像、娱乐及广告等七大产业)竞争力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

高洁(2005)从对世界范围内文化贸易的兴起和对我国文化贸易的论述入手,深入分析了文化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文化贸易保护政策产生的国际大背景,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讨论了中国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尤为注重从中国知识产权和意识形态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调整意见。

1.2.3 关于文化贸易的发展对策

冯潮华(2005)从文化贸易有利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和有利于开发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发展文化贸易的意义,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阶段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作者提出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对策: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产业重组,建立大型文化集团;积极引进现代科技进入文化产业;实行品牌战略,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花建(2005)指出,文化贸易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跨国文化集团是当代文化贸易的主体,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是创作和研发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以及现代科技要与文化创意结合,同时指出了直接商品出口、国际合作研发、委托国际代理及境外兼并控股等七种拓展文化贸易的渠道,强调拥有独一无二文化资源的中国,一定能为21世纪的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

张玉忠(2004)主要对我国文化产业体制存在的弊端和体制改革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弱小产业的阶段,认清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文化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形势愈加严峻。

同时指出,只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现阶段文化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体系,才能使得我国文化产业保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2.4 与西方文化产业大国的比较研究

李怀亮(2003)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偏好相似理论解释了文化贸易集中在少数国家的现象,认为规模经济是美国文化领先的原因。

李怀亮;刘悦迪(2005)详细研究了美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的发展状况,认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重要的“软权力”,WTO 已成为其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规模经济、政府支持是美国文化产业成为“巨无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1.3浙江省文化贸易及产业研究

如今,学者们的在对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单纯地分析现状、原因转向政策、战略及国际化路线方面的研究。对于文化贸易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趋向于将其细化。针对浙江省的对外文化贸易及产业的研究也开始暂露头角。

童芍素(2008)对于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及“走出去”的战略做出了分析研究。报告指出,浙江省的文化“走出去”存在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量偏小、文化逆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结构不合理。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增强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提供借鉴,学者们提出整改措施。陈重文(2007)指出,制定和实施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通过减免税和提供补贴等财政措施鼓励扩大出口;设立各种形式的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大力扶植文化出口企业和出口品牌项目。汪俊昌(2008)对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与建议,做出了加大开放力度等的一些与浙江省特点相结合的建议。姜红(2009)对于浙江省文化服务业的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论述。童芍素(2008)建议重点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主体;实施一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出口精品;建设文化出口渠道和交易平台,出台一批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法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目前文化贸易及产业的相关研究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学者侧重于国家角度研究,部分学者开始深入到产业层面,但成果有限,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就更少。如何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进文化产业研究中,开展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构建完整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研究体系,特别是对当前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2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2.1 关于竞争力研究

2.1.1 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此后不久,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根据他的理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也就是比较优势)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一个国家应专门生产那些自己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商品,而去交换那些自己具有较低生产率的商品。其核心观点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原则。李嘉图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竞争力概念,也没有说明一国的比较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已经指出生产技术的差别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在生产技术上处于最有利地位的产业,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国际上最具有竞争力。可以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的理论渊源,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理论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对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最大的理论之一。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文献综述模板

(空一行) 文献综述 (空一行) 前□□言 (空一行)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电子商务在秦皇岛港务集团的规划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秦港集团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过规划分析,并且据了解秦港集团也没有实施电子商务系统,因此本文的叙述对秦港集团电子商务的规划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及港口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的将电子商务规划到秦港集团的业务中。这些文献给与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进几年有关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文献期刊。 题目为“文献综述”上下各 留一空行,宋体,三号字, 居中,加粗 前言之下留一空行,宋体,小三号字,居中,加粗。“前言”二字中间空两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现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经济全球化、综合物流的加快发展给港口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在物流运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电子商务的早期形式EDI 的最初想法即来自美国运输业。我国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物流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较为滞后。但近些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 安旗和富森(2007)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交通物流发展》中指出构件电子商务平台的必要性,这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并且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李峻峰和苏小玲(2004)在《论电子商务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影响及对策》中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物流理念的影响、系统结构的影响、对运输的影响,以海尔的现代物流为例,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活动对现代物流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相应对策。 刘大军(2003)《浅谈物流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中指出我国绝大多数运输企业在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业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夏黎(2004)在《电子商务给物流业及其管理带来的变化》提出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其自身的特点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新的机遇。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渠道仍可以利用,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收到一定的限制。要解决这个“瓶颈”就要求必须先认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同时从采购、配送、管理等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国学者周雪梅(2005)《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曾提出电子商务作为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而且将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指出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车岩石(2007)《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管理和发展研究》以电子商务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互动作用研究,分析物流的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敏军、黄浩(2008)《浅谈电子商务中物流的作用与发展》通过对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演变发展过程和物流业在当今电子中作用的探讨。强调了物流运输业应注意其自身的发展紧跟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正文部分 另起一页, 宋体,小四 号字。固定 值,22磅, 段前、段后 0磅

外贸函电 文献综述

浅析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的运用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商务关系的发展不断深化。商务英语作为跨国商务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产物,其作用也日益突出。而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商务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公司间商贸活动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贸函电的写作,有许多与它自身特点相关的原则,而礼貌原则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成为外贸函电写作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外贸函电作为人们在经济领域内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业务和有关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其相关理论与研究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之中。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对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外贸函电的特征,将它分为四类:合作类、竞争类、和谐类和冲突类外贸函电。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P.Brown和S.C.Levinson的著作《语言使用中的共性:礼貌现象》为基石的礼貌理论,一直被语言学界奉为研究礼貌现象的经典理论,并为众多相关领域资以借鉴,影响极大。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各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对外贸函电的教学与写作上。首先,在教学方面有,如谭秋月在《案例教学法与外贸函电教学研究》(2006)中对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到外贸函电中的分析。王秋英在《外贸函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2011)中通过对外贸函电特点的分析,总结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措施。其次,在写作方面,主要有具体的原则上的研究,如赵璐在《外贸函电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运用研究》(2012)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阐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体现和运用。从学者对外贸函电的研究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这一具体的切入点上,研究的不是太多。而对于外贸函电中四种具体类别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的林旭涛在《浅析语用礼貌在对外经英语函电中的运用》(2005)一文中,从礼貌原则的具体分类在外贸函电中运用和体现入手,详述了礼貌策略与外贸函电的自身特点的关系以及要注意的一些东西。而陈莎付、雅云在《外贸函电实例中的礼貌策略分析》(2010)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中礼貌策略的详尽描述,说明了礼貌策略在其中的体现和运用。另外还有,浙江教育学院的杨娅珍在《礼貌策略在竞争类与冲突类外贸函电中的运用》(2008)中,先从介绍外贸函电的四种分类着手,描述了礼貌策略在竞争类和冲突类外贸函电中的实际运用,并结合了外贸函电的特征指出了具体运用的方法。从以上可以看出,学者对外贸函电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这一切入点的研究不是太多。尤其是关于礼貌策略在外贸函电四种具体的类别上虽有涉及,但是这些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使得各国之间的商务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务英语在这一大背景的催促下,其作用和发展也在不断凸显和完善之中。而外贸函电作为商务英语中的一种有效沟通方式,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不容小觑。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磨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在对外贸易业务中,交易双方的接触和洽谈大多通过往来函电得以实现,语言不当轻则会给贸易伙伴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可能会导致交易的失败。由此可见,在外贸函电写作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和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不容忽视。 通过对外贸函电的了解,我们很容易得知它作为国际间外贸活动中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与写作要求。而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礼貌原则理论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被运用到外贸函电中。礼貌问题和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即文化贸易,其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发展策略提出各自的观点。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1.1 国内早期研究 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文化经济上,到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由批判到论证,由论证到认同的过程。 80年代文化产业刚刚在中国萌芽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张。其中最典型、最激烈的是刘润为(1997)对文化产业在六个方面的全面批判,并认为“要实现全社会对于经济、文化的共同控制,让他们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坚持在文化产业问题上划分“姓资姓社”,把文化产业与资本主义捆绑起来,表现出过分意识形态的立场。 从90年代末开始,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开放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发生变化。首先是对文化产业批判的观点开始改变。认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基本上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世俗以及大众文化与西方历史的错位使得它具有了西方大众文化所不具备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其次,论证文化产业并非反文化。周平远(1998)提出,文学艺术的个性、独创性、不可重复性是通过文本的“原件”来体现的,其功能主要表现

关于博弈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博弈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张伟征(109987) 摘要:随着博弈论的盛行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博弈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的研究 也越越多,研究方向也有所不同。本文将国来内关于博弈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的研究 大致分为四类:在国际贸易标准制定中的应用、在外贸谈判中的应用、在出口贸易中的 应用、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环境下的应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博弈论;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通俗地讲,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随着博弈论的盛行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国内关于博弈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方向也有所不同。 一、博弈论在国际贸易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董琴(2007)通过论述在国际贸易标准制定中的博弈现象、以及贸易各方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如何进行博弈、其中重点分析了在贸易标准制定中存在的先行者优势现象,首次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先行者优势观点来分析在贸易标准制定中谁先制定谁获益的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技术标准竞争成为国际贸易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当我们正确认识技术标准,认清在现行经济条件下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它的特点,即先行者优势,并掌握在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如何进行博弈,立足国情,面向国际市场,创新和建设我们自己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标准体系,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才有力量和发达国家一较高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标准领域中我们被动挨打的境地,国家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博弈论在外贸谈判中的应用 毅冰(2012)通过论述3个供应商在外贸中的报价博弈的案例,结果出现了另一个“囚徒困境”,即很多时候明明大家面前都有一个好的方案,但由于处于博弈中,往往就只能做出相对坏的结果。他建议供应商在懂得和理解博弈论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跳出这个囚笼,以求在谈判和竞争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可以运用“附加值”的方式,努力体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差异化,弥补短板,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 材料来源情况: 本文参考文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市场上正式出版的各种关于自由贸易区的专著以及各种关于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经济学杂志、学报、报纸报道,经及从互联网上获得相关的数据库资源。此外还参考了部分高校的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相关数据的获得主要来自市场上出版的各种年签以及商务部等国家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公布的统计数据。 文献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贸总协定(GATT)及其随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全球范围的多边贸易体制和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驾齐驱,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二者互相促进,共存共荣,却不能相互替代。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可能作为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先行步骤,促进世界经济的逐步融合,又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障碍。GATT/WTO在确立自身全球贸易领导者位的同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监督和引导的重任,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宽容与规范更好地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自身的消极影响,使之在不偏离贸易自由化的轨道上快速前行,成为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GATT/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关税同盟理论则奠定了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以此为蓝本先后出现了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分工理论,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日趋多样化。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国家/地区(包括单独关税区)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国外学者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比较多,成果也很丰富,FTA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区域内成员方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所产生的各成员方贸易发展的直接效果,二是缔结FTA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所导致的各成员方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前者以维纳(Jacok Viner)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为主,这也是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后者则相对较为复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中国与巴西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巴西同为“金砖五国”之一,同为发展中大国、新兴市场国家。近几十年来,中国与巴西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两国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与巴西经济贸易仍然有良好的互补性,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两国经贸交往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详加研究中国与巴西贸易的贸易历史、贸易结构,并从中找出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对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研究,我们可以找出中国与巴西,乃至中国与各个与巴西类似的新兴发展中大国的贸易发展影响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国与巴西等新兴大国的贸易互惠之路。 一、关于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历程 关于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史,周志伟介绍了1974年,中国与巴西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额仅为1742万美元,除在1985年达到12亿美元外,在1993年之前基本维持在10亿美元之内。1993年,中国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巴贸易额增至10.8亿美元。2009年3月,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出口市场;4月,中国取代美国保持70多年的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巴西也成为中国的第九大进品来源国,中国成为继葡萄牙、英国和美国之后,巴西历史上第4个最大贸易伙伴国①。据巴西外贸秘书处最新统计,2013年,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33.3亿美元,增长10.4%。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460.3亿美元,增长11.6%;巴西自中国进口373.0亿美元,增长8.9%;巴方顺差87.2亿美元,增长25.0%。 魏子清、徐子明介绍了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程与中国与巴西的政治发展历程相类似,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疏离阶段,另一个是发展阶段。疏离阶段始于16 世纪葡萄牙殖民时期与澳门的商船往来。1881 年,巴西与清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互派使节,是拉丁美洲国家中较早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13 年,巴西政府承认了中华民国政府。1949 年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巴西同中国大陆也断绝了外交关系,直至1973年,中国与巴西关系仍处于僵局。此阶段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迟缓,只有少量的民间贸易往来。发展阶段始于直至1973 年10 月,巴西出口商协会主席科丁纽受我国贸易促进会邀请,率工商代表团访华。并于1993年,中国与巴西确立战略伙伴关系,自此中国与巴西贸易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②。郑秉文等介绍了中国与拉美关系发展60年,中国与巴西关系是中国与拉美关系的重要一环,中国与巴西贸易关系主要经历了民间交往、政府建交、共同发展、平稳发展和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③。董全英、毛在丽也介绍了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史和现状,也是主要从中国与巴西建交开始,至199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始快速发展。 ①周专伟.巴西崛起和世界格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②魏子清、徐之明.中国与巴西关系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 ③郑秉文、孙洪波、岳云霞.中国与拉美关系60年:总结和思考[J].拉丁美洲研究,2009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国贸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国贸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一:国贸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材料册姓名: 学号: 年级: 所在系名称: 专业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情况说明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该表于第七学期第6个教学周 前完成。 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该表第一次指导记录于第七 学期第8个教学周前完成;第二次指导记录于第七学期第10个教学周前完成;第三次及以上 指导记录于第七学期第12个教学周前完成。即第七学期开学后的14个教学周内完成毕业论 文(设计)写作。

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第七学期第15周之前完成毕 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答辩时将该表交由答辩组秘书答辩记录用。 4、《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该表一式二份,一份取出装 入学生档案,一份随材料册装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材料册中各表格填写完毕,经学校各部门审核盖章后,按以上顺 序统一装订,整理归档。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国收购与兼并的利弊分析系别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填表时间: XX年月日填表说明:

1、本科生原则上应于第七学期结束之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2、本表由学生在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指导和指导教师小组集中开题指导并修改后填写。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小组及系主任在学生填写后,应在本表相应栏目里填写意见。本表最后 由系盖章备案保存。 3.学生应执行本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不得作实质性改变。学生须在所在系规定的时 间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参加答辩。 4.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请参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 理规定》(鄂教院行[XX]92)及其附件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本规 范》。 5、本表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学生可用蓝色或黑色水笔认真填写,也可用电子表格填 写,做到填写整洁、正确。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贸企业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品交换中来,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信用交易活动迅速增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无处不在,信用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1 信用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信用”一词的解释是“信用即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黄达(2003)主编的《金融学》对信用的解释为:信用这个范畴是指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陈继忠(2001)认为,信用是社会各种责任主体的一种债务道德,这是从契约中反映出来的,需要严格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约束。《辞海》在谈到“信用”一词时给出了三层含义:一是信任使用;二是履行诺言,实践承诺,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三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 信用引发了产品交换方式上的革命,信用交易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交换方式中的主流。这种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伴随着信用风险的产生。 2信用管理的概念界定 在西方国家,信用管理被称为风险管理;在我国,对信用管理的解释概况地说,信用管理(Credit Management)是指企业为了增强信用能力、控制交易中的信用风险而实施的一套业务方案、政策以及为此建立的一系列的组织制度。 林均跃(1999)对信用管理的定义如下:企业信用管理就是指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所承担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帐追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认为信用管理是一门典型的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的应用型交叉学科。 谭永智,李淑玲(2004)认为,企业信用管理是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桥头堡建设视域下滇泰经贸 合作的发展研究 姓名黄杰 学号094140410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杨旺舟(博士) 2013 年03 月14 日

桥头堡建设视域下滇泰经贸合作的发展研究综述 一、前言 云南省与泰国之间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期间开展经济贸易以来,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直接投资、旅游以及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广泛的合作,目前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后,云南省和泰国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了,这有效的加快了云南省和泰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滇泰贸易和相互投资在整个中泰贸易和相互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云南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尽管泰国的经济困难影响了滇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有利于滇泰经贸关系在今后几年取得的新突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一是对云南省和泰国贸易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二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说明中国云南省与泰国的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的原因分析。三是在桥头堡建设背景下,就滇泰贸易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措施。 二、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的增长。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格局日益完善,中国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199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背景下,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变得更加的频繁,双边贸易额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泰国作为东盟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和合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中最关键的部分。下面就查阅的文献资料作出综述。 在泰国中泰两国经贸关系研究是从1975年中泰建交才开始的,尽管起步较晚,但是30多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泰国正大管理学院的院长颂朴?玛纳朗赏博士、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院吴慧文博士、披隆?甲蒙腊军教授等就曾对中泰“经济关系”、“中泰投资合作关系”、“政治外交关系”、“文化、政治视角”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中泰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然后分析两国经贸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再找出如何进一步深入发展泰中经贸关系的对策和途径。这类研究主要是仅仅是对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研究,提出的对策往往比较空洞,放之四海之内皆准。 在中国,中泰经贸合作关系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是在1975年两国正式建交以后。近几年,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越来越得到国内的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及深入研究。有关我国专家学者对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研究重要是从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研究中泰自1975年建交以来的经贸合作关系,两国在建交后经贸合作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于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研究,还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对中泰两国经济环境变化对中泰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方面,并没用对中泰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行阶段性的整理、分类、总结。如翁琳(1980)在一九七九年的泰国经济和一九七九年泰国财政危机中提到的中泰两国的经贸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和发展的文献综述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和发展的文献综述 专业:班级:姓名:指导老师: 1.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时,中国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需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的战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入世十多年的经验显示,开放引入竞争激发了中国企业的活力。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企业转型,为经济注入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实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这项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提升软实力,各项工作影响大、难度高。 2.上海自贸区成立的背景及原因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自由贸易园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推动上海中心建设,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上海自贸区很可能以“一国之内”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离岸金融和航运服务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对我国的外贸也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上海自贸区自筹备以来,主要工作方向有两个: 对外:负面清单模式,推动投资领域开放,与国际规则相接轨,与双边多边区域经济合

钦州对外贸易发展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e3832234.html, 钦州对外贸易发展文献综述 作者:付江姚吴洪芳 来源:《商情》2017年第36期 【摘要】钦州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拥有5个国家级的对外开放发展平台,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密切。同时钦州更紧紧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历史机遇,争取打造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毫无疑问出口贸易对钦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前人研究的钦州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建议进行综述总结。 【关键词】钦州出口贸易机遇与挑战保税港 钦州在2015年完成外贸进出口58.3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出口24.8亿美元,同 比增长23.1%,在全区排名第3位。卢思融和何昌勒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下钦州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报告》中就认为目前钦州出口贸易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及5个国家级的对外开放发展平台(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保税港、整车进口口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而存在的挑战主要是港口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物流技术和整体规划方面。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完善港口设施、实现物流、口岸、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引进,加快临海工业建设,借鉴“马来西亚经济模式”促进钦州外向型经济发展。 卢庆毅在《钦州外贸风劲帆满立潮头》中提出是保税港区助推钦州跻身中国外贸发展30强,可见保税港对钦州的外贸发展极其重要。同时提出钦州正逐步实现着“对接东盟、物流天下”的梦想,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钦州争取引进设立中国一马来西亚合作银行、中马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中心等专业金融机构,建设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集散基地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出,对于钦州来说,也是一个建设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重要历史机遇。即便如此,钦州的外贸发展也存在很大挑战。何敏和欧明刚在《广西口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中提出目前广西口岸面临的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通关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走私和毒品犯罪形势严峻。钦州港更是存在港口物流功能、信息化和港口装卸、仓储、运输等配套服务的规划不足,整体的港口运行还停留在物流发展水平低而无序的状态等问题。就这些现状他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口岸的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各项与开放相关的重点产业;建立培养和吸引口岸建设人才的体系;加强与越南等国民心沟通,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 施梅超在《加快推进广西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中主要就加快钦州对东盟面向东盟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发展对策进行分析,指出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发展概况,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存在的问题:大吨级泊位较少,面向东盟国家的航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 文参考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一) 主要参考书目 谭道明主编:《企业管理概论》,武 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金思宇:《企业文化建设是探索现代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企 业文化网,2004年12月 高峰:《企业文化》,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2年9月第一版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二) 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 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精选公文范文----------------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7月第 1版。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李大军:《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 问》,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第1 版。 王璞武凌:《企业文化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 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年3月第1版。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 设论文参考文献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三) 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企业

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 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 和原则,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论 文。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 经日益显著。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 必然选择。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2(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 济,2000(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5]李胜.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供电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 [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04). [6]李蓉,卢晓君.企业增长的文化动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04).

国贸专业文献综述

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姓名周心怡学号31005021 上课时间周三晚上 引言 本文献综述的目的主要是对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情况与成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有创新空间的领域。文中所用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定位、市场需求分析、培养要求、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培养建设方面,其中在目标定位、市场需求分析方面,学术界分歧较小,而在培养要求、现状问题分析、培养对策方面,学术界有大体上一个方向,但在具体观点与措施上仍有不少不同之处。 一、培养目标 孙瑞华(2007)从社会需求现实角度指出[1],目标在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必须突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塑造同时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答百洋(2008)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指出[2],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用性、应用性人才,即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外贸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进出口贸易的实践中去,培养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裕晨(2011)从国贸专业人才就业角度指出[3],培养目标定位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具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能向更高层次学历发展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 二、需求现状 何龙斌(2008)从当前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特点角度指出[4],国贸专业中复合型人才更受欢,企业对学生外语能力要求更高,且目益看重专业技能与经验,要求业基础能力范畴扩大,分别是沟通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fta框架下中韩货物贸易结构与经济效应分析

FTA框架下中韩货物贸易结构与经济效应分析 FTA框架下中韩货物贸易结构与经济效应分析 中韩两国于1992年8月正式建交,同年9月两国签署了贸易协定。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而韩国也已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国。2012年5 月2日,中韩两国共同发表了《部长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启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简称中韩FTA)谈判,成为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本文旨在对FTA框架下中韩货物贸易结构与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探求双方的共同发展方向和利益结合点,以期为推进两国FTA谈判的顺利进行和实现互利共赢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中韩FTA的发展进程 (一)中韩FTA民间研究阶段 2004年2月,在中韩两国召开的“中韩经济通商合作第一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开展建立中韩FTA可行性研究的提议;同年11月,中韩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启动中韩FTA民间研究。2005年3月,中韩两国就“启动中韩FTA可行性和政策提案民间共同研究”达成 协议。两国将围绕双边贸易、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现状,以及中韩FTA的宏观效果及其对投资的影响展开共同研究;关于中韩FTA对两国各自产业的影响及政策提案则由两国分别进行研究。此后,中国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对中韩FTA可行性和政策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交了各自的研究报告。中方的研究报告显示,中韩FTA对中韩两国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5%和5%;韩方的研究报告显示,韩中FTA对韩国GDP的贡献率为3%,虽然低于韩美FTA,但却高于韩欧FTA和韩日FTA的贡献率。尽管两国的研究报告结果不尽相同,但却都能表明建立中韩FTA对两国是互利共赢的。 (二)中韩FTA官产学研究阶段 2006年11月,中韩两国举行通商会谈,会上双方同意于20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