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2015.9.16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及识记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背景

1.国际:

2.国内:

(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基本原则:三大政策:(具体见课本119页“阅读与思考”)

(三)成就:

1、建国第一年: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首次提出:

(3)内容:

(4)意义:

①国内:

②国际:特点:作用;

3、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

作用: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周恩来)

4、亚非会议:时间:提出的方针及作用:

意义: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何称恢复?

1、原因与条件:

a.美国;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c.中国

2、标志:时间、提案国

3、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标志,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明美国长

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 (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 a.美国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 a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概况:

a.准备: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成果:

意义:

c.1978.12 ;

d.1979.1

2.中日邦交正常化:

a.直接原因:

b.时间:成果:

3.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见课本中间一段)

(2)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国内外形势:

1. 国际形势:(1)政治上

(2)经济上

2.国内情况:

(二)外交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外交活动与成就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政策、原则:

(2)成就

1)同发展中国家。

2)在多边经济经济领域: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

(2)成就:

1)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宏观知识结构体系:

高考真题感悟:

1. (2014·四川文综·T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2. (2014·江苏单科·T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3. (2014·广东文综·T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4. (2014·福建文综·T17)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5. (2013·江苏单科·T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6. (2013·安徽文综·T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7. (2013·广东文综·T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8. (2012·北京文综·T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 (2012·福建文综·T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10. (2012·山东文综·T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1.(2012·天津文综·T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2011·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13.(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14.(2010·浙江文综·T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14·浙江文综·T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

战。”(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16.(2013·大纲全国卷·T39)(2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二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

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

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

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

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

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12分)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word教案2个课时

第15课新中国外交(一)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 【教学要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万隆会议。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概括课本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将学生的回答以板书形式写出。再让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各项外交成就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并作分析。 【新课探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建国之初的外交环境:建议归纳以下三点(教师略作介绍)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外交向苏倾斜→中苏结盟 亚非部分国家独立: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友好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教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4、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教师提示: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 求同存异”的方针。⑵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教师提示:出席万隆会议,建议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艰巨性:其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破坏。举例:“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其二,部分亚非国家的疑惧、误解。另一方面,重要性: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其二,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思考: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那么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同与异各指什么? 【总结巩固】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 【真题训练】 1、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A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英音新版) 第27课:雨夜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英音新版) 第27课:雨夜 Lesson 27 A wet night 第二十七课雨夜 First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at happened to the boys in the night? 这个男孩在晚上发生了什么? Late in the afternoon, the boys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 傍晚时分,孩子们在田野中央搭起了帐篷。 As soon as this was done, they cooked a meal over an open fire. 这件事刚刚做完,他们就在篝火上烧起了饭。 They were all hungry and the food smelled good. 他们全都饿了,饭菜散发出阵阵香味。 After a wonderful meal, they told stories and sang songs by the campfire. 他们美美地吃了一顿饭后,就围在营火旁讲起了故事,唱起了歌。 But some time later it began to rain. 但过了一阵子。天下起雨来, The boys felt tired so they put out the fire and crept into their tent.

于是他们扑灭了篝火,钻进了帐篷。 Their sleeping bags were warm and comfortable, so they all slept soundly. 睡袋既暖和又舒服,所以,他们都睡得很香。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wo boys woke up and began shouting. 午夜前后,有两个孩子醒了,大声叫了起来。 The tent was full of water! 原来帐篷里到处都是水! They all leapt out of their sleeping bags and hurried outside. 他们全都跳出睡袋,跑到外面。 It was raining heavily and they found that a stream had formed in the field. 雨下得很大,他们发现地上已经形成了一条小溪。 The stream wound its way across the field and then flowed right under their tent! 那小溪弯弯曲曲穿过田野,然后正好从他们的帐篷底下流过去。

华东师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高新区三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华东师大教版)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本课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4——99页,完成下列填空,并标注在课本上。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2、主要内容: 、、、。 3.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 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的方针。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的普遍准则。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中美建交 1.经过 ⑴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八、一七公报和上海联合公报、建交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4.中美建交的三原则:、、。 合作交流 1.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同”和“异”? 2.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A、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正式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新概念英语 第二册 第27课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7课 书面练习参考答案摘要写作 The boys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 and cooked a meal. After their meal they told stories and sang songs, but it began to rain, so they crept into their tent. The boys wok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he tent was full of water, so they rushed outside. A stream had formed in the field and flowed right under their tent. (69 words) 作文 I am very tall so I must be careful. Doorways are often low and I usually knock my head against them. My head always hurts. I have never met a tall architect. Have you? 书信写作 21 Brook St., Woodside, California, U. S. A. 21st Feb, 19 ____ 难点 1 Mrs. Bowers told her children to put their toys away and go to bed. 2 You can stay here tonight. We can put you up in the spare room. 3 I'm not ready yet. I haven't put my shoes on. 4 ‘Open your exercise books and put down the following,’ the teacher said. 5 Father is putting out the fire he lit in the garden. 6 When they have put up that new building, it will spoil the view. 7 I have put off my trip to Japan until next month. 8 I am getting a divorce. I can't put up with him any longer. 多项选择题讲解 1. 选(d)。 根据课文第5~6行But some time later it began to rain. The boys felt tired so they put out the fire and crept into their tent… 只有(d)it had begun to rain and they felt tired才是孩子们去睡觉的原因。(a)it was late是事实,但不是他们睡觉的直接原因;(b)they had sung songs不符合逻辑;(c)it began to rain 只是一方面原因,但不够完整。 2. 选(c)。 根据课文后两行The stream wound its way across the field and then flowed right under the tent! 只有(c)had camped in the path of a stream(在一条小溪穿过的地方露营)与课文实际情况相符,其它三个选择(a)had a good night's sleep(睡了一晚上好觉)、(b)stayed in their tent all night(整晚呆在他们的帐篷里)、(d)had camped beside a stream(在一条小溪旁露营)都与事实不符。 3. 选(d)。 (a)it put up和(b)their tent put up语序错误,宾语应该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c)put up it也不正确,当宾语是代词时应该放在动词和副词之间;只有(d)put their tent up语序正确,宾语tent是名词,既可以放动词和副词之间,也可以放副词之后,所以要选(d)。 4. 选(d)。 (a)As soon不能引导状语从句,因为后面缺少as; (b)Just as(正当)可以引导从句,但它强调两件事情同时发生,而这个句子是表示两件事一前一后发生;(c)Until(直到……为止)词义不对;只有(d)Just after(刚刚……之后)时间正确,也符合语法。 5. 选(d)。 (a)they had hunger不符合英语习惯;(b)they had hungry语法错误,hungry是形容词,它前面应该是连系动词be,而不是had;(c)they were hunger也不符合语法,连系动词were后面应跟形容词,不能跟名词hunger;只有(d)they felt hungry是正确的,动词fell后面既可以跟形容词hungry,也可以跟名词hunger。 6. 选(b)。 只有选(b)near(在……旁)才能同前一句中的by the campfire(在篝火旁)意思相同;(a)close 是形容词,后面要加上介词to;(c)besides是介词,但表示“除……之外”,词义不对;(d)at(在……)没有“在……旁”的意思。 7. 选(a)。 本句是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需要选正确的谓语动词。只有选(a)flow是正确的;(b)flowed是过去式,在疑问句中已经用助动词did提问了,就不应该再用过去式了;(c)flew是fly(飞)的过去式,时态和词义都不对;(d)fly词义不正确。 8. 选(d)。 (a)sing songs(唱歌)、(b)tell stories(讲故事)、(c)play(玩)这三个选择都不能同前面的They cooked a meal构成因果关系,因此不符合逻辑;只有(d)eat(吃)才是They cooked a meal的原因,所以是正确答案。 9. 选(d)。 本句是对前一句The boys had put out the campfire (孩子们扑灭了篝火)的解释说明。(a)switched on (打开电源开关)不符合题义:(b)on fire(着火)意思不通;(c)on(打开的)指电源而不是指火,be动词和on连在一起还有“上演”的意思;三者都不对。只有(d)alight(着火的,照亮的)是表语形容词,在这里作表语,并同前一句意思相同,是正确的。 10. 选(c)。 只有选(c)were very quiet(很安静)才与前面的They crept into their tent(他们钻进帐篷)的意思相符,因为creep有“蹑手蹑脚”的含义。而(a)made a lot of noise(制造很多噪音)、(b)ran quidkly(快 跑)、(d)were very noisy(非常吵闹)这三个选择都不符合creep的含义。 11. 选(c)。 只有(c)comfortable(舒适的)最符合句子的要求,因为连系动词were后面应该跟形容词作表语,说明sleeping bags的状况。(a)a comfort是名词、(b)in comfort是介词短语、(d)comfortably是副词,词性都不对。 12. 选(c)。 只有(c)deeply(深深地)修饰sleep才与前一句的soundly(香甜地)意思相近;而(a)noisily(吵闹地)、(b)fast(快)都不符合题义;(d)good(好的)是形容词,不能修饰动词sleep。 1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习题1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1.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毛泽东讲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勾勒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体现了B项的含义。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张相反,可以排除D项。 答案:B 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解读。中国主张和平崛起,所以“中国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对世界贡献将进一步增大,故①③④正确。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凭借综合实力和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

第七单元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程标准: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内容: 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

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的改善 (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改善 (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 (2)过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4.主要影响 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新时期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 1.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成就: ①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90年代以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④2002年,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外交政策:80年代以来,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外交成就: ①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②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了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③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等,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学案(含答案)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含答案) 第第27课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导航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新中国发展战略核导弹的意义;如何深入浅出.准确地讲述所学科学知识。 一.两弹一星1原因1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判断正误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提示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是客观目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成就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2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3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5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61975年11月,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问题思考思考美联社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什么提示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二.“东方魔稻”1发展概况1理论突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 2实践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1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正在世界各地推广。 2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问题思考思考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会这么说提示1邓小平领导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经济权益得到了保障。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2015.9.16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及识记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背景 1.国际: 2.国内: (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基本原则:三大政策:(具体见课本119页“阅读与思考”) (三)成就: 1、建国第一年: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首次提出: (3)内容: (4)意义: ①国内: ②国际:特点:作用; 3、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 作用: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周恩来) 4、亚非会议:时间:提出的方针及作用: 意义: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何称恢复? 1、原因与条件: a.美国;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c.中国

2、标志:时间、提案国 3、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标志,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明美国长 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 (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 a.美国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 a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概况: a.准备: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成果: 意义: c.1978.12 ; d.1979.1 2.中日邦交正常化: a.直接原因: b.时间:成果: 3.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见课本中间一段) (2)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国内外形势: 1. 国际形势:(1)政治上 (2)经济上 2.国内情况: (二)外交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外交活动与成就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政策、原则: (2)成就 1)同发展中国家。 2)在多边经济经济领域: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 (2)成就: 1)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裕兴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笔记 第27课

Lesson 27 A wet night雨夜 What happened to the boys in the night? Late in the afternoon, the boys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 As soon as this was done, they cooked a meal over an open fire. They were all hungry and the food smelled good. After a wonderful meal, they told stories and sang songs by the campfire. But some time later it began to rain. The boys felt tired so they put out the fire and crept into their tent. Their sleeping bags were warm and comfortable, so they all slept soundly.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wo boys woke up and began shouting. The tent was full of water! They all leapt out of their sleeping bags and hurried outside. It was raining heavily and they found that a stream had formed in the field. The stream wound its way across the field and then flowed right under their tent!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孩子们在田野中央搭起了帐篷。这件事刚刚做完,他们就在篝火上烧起了饭。他们全都饿了,饭菜散发出阵阵香味。他们美美地吃了一顿饭后,就围在营火旁讲起了故事,唱起了歌。但过了一阵子。天下起雨来,于是他们扑灭了篝火,钻进了帐篷。睡袋既暖和又舒服,所以,他们都睡得很香。午夜前后,有两个孩子醒了,大声叫了起来。原来帐篷里到处都是水!他们全都跳出睡袋,跑到外面。雨下得很大,他们发现地上已经形成了一条小溪。那小溪弯弯曲曲穿过田野,然后正好从他们的帐篷底下流过去。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15) tent n. 帐篷 put up a tent 搭帐篷 /pitch [pit?] a tent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四十五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复习巩固【含答案解 析】四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人们回望60年前的一次国际会议,不禁感怀周恩来总理发挥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智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将会议引向“求同存异”精神的胜利。这次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巴黎和会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反美外交政策 C、反美抗苏外交政策 D、与第三世界联盟的政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 A、独立自主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对外开放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新中国建立的头一年里,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 A、17个 B、18个 C、48个 D、165个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国书是指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本,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递交给所驻国家元首的文本。根据右图判断,携带此国书的大使应派驻(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印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情分析: 在前面讲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也涉及到中苏关系和在抗美朝援战争的内容时都已经提到有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但这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意义,但不是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过于分散,所以学生对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是整体上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本课是一个专题课,全面的阐述新中国的外交,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它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等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因此本课是以外交成就作为主线的。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外交成就而体会这些外交成就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下来之不易,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与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增强学生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 教法、学法: 由于初中生的想象力有限,故在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去构建一定的历史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思考创设思考的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课本、对图片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运用投影仪展现《乔的笑》图片及资料: 老师带有情意的开场白:(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纪一笑”,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提问:乔冠华是在什么场合下,因为什么而发出这样的笑容? (以乔冠华大笑的这张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为切入点,能够迅速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到新课的思路上来。) (二)新课讲授:

2016年秋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

【成才之路】2016年秋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岳麓版必修1 1.(2016·天津卷·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导学号 14610737(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 D 【解析】根据“1947年2月1日”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A、B、C都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项。 2.(2015·肇庆)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说明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唯一原则和标准,据此可以判定应该符合D。A、B、C三项都是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排除。 3.(2015·潍坊)周恩来说:“……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下列外交政策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求同存异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D.不结盟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据材料信息“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逐一分析各项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符合题意,故选A项。 4.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教学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故事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霸权的本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一边倒”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

家。1949 年12月16日中午12 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6 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问: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教师指出: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学生回答〕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然而当我国于1954 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docx

公开课课堂活动辅助资料 ----师生同材(史料)异构原创题交流(教师版) 师生共同选定出题的史料为本文第 3 页倒数第 2 段文字 天朝体系 VS条约体系,清廷如何败下阵来,又是怎样自我反思的? 作者介绍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出版专著《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 话》、《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从甲午到辛亥:晚 清最后 20 年》、《孤寂百年》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1 年清王朝灭亡总共 70 年时间,而从“华夷秩序”向“现代国际体系”的转轨就 走了整整 60 年。而且,每一步都非常被动,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天朝体系 1618 至 1648 年,在欧洲进行了残酷的30 年战争,交战双方从1643 年起开始和谈,到1648年 10 月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 体系。根据这一条约,独立的诸侯邦国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 的自主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独立和主权平等的国际法 原则。根据这一条约,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 行外事活动。 该条约第一次提出了主权国家概念,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尊重民族国家主权的框架下,基于国家主权的世界秩序开始形成,首先是在欧洲确立了国与国之间的新 秩序,此后随着欧洲在全球性扩张的同时也把主权国家的概念带到全世界,逐步形成了以后几百 年的国际基本秩序。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它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因此 它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式形成。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在处理、对待与它国的 关系中,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它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或曰“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 秩序”。在这种“华夷秩序”中,中国的“皇帝”是承受天命的“天子”,“天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