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docx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docx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docx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docx

公开课课堂活动辅助资料

----师生同材(史料)异构原创题交流(教师版)

师生共同选定出题的史料为本文第 3 页倒数第 2 段文字

天朝体系 VS条约体系,清廷如何败下阵来,又是怎样自我反思的?

作者介绍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出版专著《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

话》、《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从甲午到辛亥:晚

清最后 20 年》、《孤寂百年》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1 年清王朝灭亡总共 70 年时间,而从“华夷秩序”向“现代国际体系”的转轨就

走了整整 60 年。而且,每一步都非常被动,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天朝体系

1618 至 1648 年,在欧洲进行了残酷的30 年战争,交战双方从1643 年起开始和谈,到1648年 10 月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

体系。根据这一条约,独立的诸侯邦国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

的自主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独立和主权平等的国际法

原则。根据这一条约,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

行外事活动。

该条约第一次提出了主权国家概念,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尊重民族国家主权的框架下,基于国家主权的世界秩序开始形成,首先是在欧洲确立了国与国之间的新

秩序,此后随着欧洲在全球性扩张的同时也把主权国家的概念带到全世界,逐步形成了以后几百

年的国际基本秩序。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它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因此

它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式形成。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在处理、对待与它国的

关系中,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它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或曰“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

秩序”。在这种“华夷秩序”中,中国的“皇帝”是承受天命的“天子”,“天子”

是最高的道德——“天道”在人的化身、代表,代“天”来政“天下”。所以,“天下”其他国家只能是中

国的“藩邦”、“藩属”、“属国”。

自武帝起,能否“四夷服,万国来朝”就成治者是否英明、王朝是否盛世的重要志,甚至是其力

合法性的来源之一。所以,新王朝建立通常都要“ ”属国向新王朝称臣。到明清,有关各种制已相当

精密,其主要内容是“藩属国”要按携特定物,按照指定路(道)到中国京城,住在指定邸,并按照指

定礼将品送中国皇帝。作宗主国,中国皇帝要朝国“ ”。如果些属国有新治者即位,要由中国皇帝

册封,即敕文(敕)承其地位。

▌“天朝体系”与“条体系”的碰撞

随着世界的展,两个体系必然要接触,要碰撞。1793 年,戛尼(George Macartne y)一路受到中方情款待,但其船却被插上“英吉利使”的幡。在他的礼品清上,“礼物”被改

“ 物”,氏“ ”上原来的官称“ 差”被清朝官有天朝体制,遂改“敬差”或“ 差”。接待他的大臣

在皇帝的奏折中都是他在重洋,数万里之程,十一月之久,来向天朝?? 种“ 知系”决定了

“天朝”从皇上到臣民只能从狄夷“向化”、主要成中国“藩属”的角度来理解此事。

但片争开始后,种状况不得不改。清政府不得不与英、法等国打交道,然中

国打了仗,但清政府“天朝上国” 的念和面子感很,仍此的西方列“狄夷” ,不屑并根本不想与之“外交”。所以每当有中外交涉事件,由于没有机构和人,朝廷

是因事随人理。但由于中英了不平等的《南京条》,中国被迫开放了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遽增。

“五口”成外国人从事各种活的法定地点,也是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

列当然不会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 年置了五口通商大臣,理些地方的中外交涉事宜。的外体制,开始打开了一个小小的隙。由于“五口”都在南方,广州又来是外交往多的地方,所以五口通商大臣开始由两广督兼任。但

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人的活重心向此移,因此从1859 年起改由江巡或两江督兼任。

立五口通商大臣,其目的是将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不外国人京,以符中国

体制,而且从念上一来清政府仍有一种虚幻的足感,即中国仍是“天朝上国”,那些

“蛮夷之邦”只能与中国的地方政府打交道,而不能(因根本无格)与中国的中央政府打交道;

同,表明清政府与西方列的交涉只是性的,因此拒不建立一的常外交机构。

但竟又表明清政府被迫承了同西方列已不是的“宗藩”关系。

第二次片争以中国惨告。中国在 1858 年 6 月分与俄、美、英、法了不平等的《天津条》。列取得了公使京的利,清政府又不得不增加了多沿海沿江开放口岸,

江以南由原来的五口增 13 口,江以北新开牛庄、天津、登州三口。在天津新“ 理牛庄、天津、登州三

口通商事大臣”,后来演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南北洋大臣都

是“通商”而,仍反映出清政府不愿承与狄夷有政治关系。

而北洋通商大臣在置之初是,洋兼筹海防,直隶督不兼北洋通商大臣,因此从体制上此直隶督与外交无。由于与北京近在咫尺,再加上清廷仍是尽可能地将外交涉活局限于地方,所以

谈判的签约地都是天津而不是中国的首都北京,有些国家代表到了北京,清政府却仍坚持要他们到

天津。各国外交人员只能在中国的“地方”,并主要是与“地方官”打交道明显不合国际惯例,引

起各国强烈不满,一再要求进京。

但清政府为传统观念所囿,一直坚持与各国的交涉只能在国门天津而不能在国都北京进行。

若想进京交涉,必须先在天津等候,由三口通商大臣先向总理衙门呈报,获得批准后方可进京,

如果不经三口通商大臣同意而直接进京投谒总理衙门大臣则肯定被拒。这些规定或惯例,使得三

口通商大臣实际上深深参与了国家外交。

由于三口通商大臣是专任,因此与直隶总督往往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屡有矛盾。工部尚书、总理街门大臣毛昶熙于1870 年 10 月上折,认为脱离本省督抚而设专职办理对外交涉的通商大臣

彼此难以协调,因而奏请“三口通商亦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责成直隶总督悉心经理”,

一如南洋通商大臣之例。他对曾经参与过天津教案处理的直隶总督曾国藩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之

间的矛盾有切身感受。11 月 12 日,清廷发布上谕,决定裁撤专任三口通商大臣,照南洋通商大

臣之例由直隶总督兼任。这一改变解决了直隶总督和三口通商大臣各自为政的积弊,大大扩充了

直隶总督的职权,其工作重心亦从“省防”转为“海防”、“洋务”,确立了直隶总督在清政府

外交体制中的地位。

1860 年 9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到热河,指定恭亲王奕訢留京与英法联军谈判。

10月下旬,奕訢代表清政府分别与英、俄交换《天津条约》,并订立《北京条约》。英、法两国

公使终于在武力护送下,来到北京,随后各国外交使节也常驻北京。天朝惯例,又一次被打开了

缺口。

奕訢 1861 年 1 月上奏,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宜。咸丰皇帝批准了奕訢的建议,同意“京师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咸丰皇帝有意加上“通商”二字,事

实上是要坚持“天朝”与“外夷”间只能是洋人来华的通商关系,而不可能有政治关系。奕訢知道

中外已不可能只是通商关系,于是坚请去掉“通商”二字。在奕訢坚持下,咸丰皇帝最终同意去掉

“通商”二字。这样,清政府总算有了一个类似于外交部的机构,向现代体系又跨近一步。1876

年 9 月中旬,清政府与英国在烟台签订了不平等的《烟台条约》,答应英国种种要求,结束英国人

在云南被杀一案。其中一条就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虽然成立了总理衙门,对外派遣了常驻使节,但外交体制新旧并存的局面毕竟不能适应局势的发展、变化。总理衙门与“北洋”之间的权责一直不明,外国人办事时常常不知应当找谁,两部门有

时互相推诿,有时又决策不一。总理衙门本不是专门的外交机构,而是一个类似“内阁”的机构,因

此办理外交并不“专业”。总理衙门官员至后来仍多为兼差,办事自然迁延拖沓。事实说明有成立

“外务部”的需要,外国人也一再提此要求,但清政府并不考虑。虽然总理衙门已

存在几十年,权限也越来越大,但从建立时就规定其是临时机构,“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

撤”,“以符旧制”。如果一旦设立外务部,由于外务部不可能是临时机构,这就意味着再不可能“符旧

制”。因此几十年后清廷仍无意、也无人敢设立“外务部”。

1887年,在列强压力下,朝鲜政府决定向日、美、英、德、俄、意、法派遣驻外使节。清政府表示反对,迫使朝鲜向管理藩属的礼部呈递咨文,先征得清政府同意。随后,李鸿章亲自拟

定了清朝与朝鲜驻外使节体制的《应行三端》。主要内容是:一,朝鲜使节初至各国,应先赴中

国使馆具报,请中国公使协同赴所驻国外交部。第二,遇有外交宴会,应随中国公使之后。第三,

交涉大事关系紧要者,应先密商中国公使核示。此皆“属邦”分内应行体制,与各国无关,各国

不能过问。

清政府要朝鲜与各国签订通商条约,但又要求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并为朝鲜制定《应行三端》,今天看来都是荒谬之举。但历史地看,这种“荒谬”恰是“天

朝”体系被动地、不得不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过渡的反映。 1894 年,日本终于利用朝鲜问题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惨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

关条约》。《马关条约》第一款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

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天朝体系,最终崩溃。

直到1901 年 7 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廷急于向列强求和时,才颁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于 9 月 7 日将其写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外务部由总理衙门改组而来,但相对于总理衙门,外务部在清中央机构中的地位(至少是名义上)更高、职能也更加专

门化,是中国外交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从自古以来的“理藩”最终转向“外交”的

标志,是中国与现代国际体系实现接轨的标志。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1 年清王朝灭亡总共 70 年时间,而从“华夷秩序”向“现代国际体系”的转轨就走了整整 60 年。而且,每一步都非常被动,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本文系雷颐研究员在“战略圆桌”第三期活动上的发言。原文有删减,经作者审阅刊发。

编辑:一行)

B138 小组(班级原创题比赛优胜宿舍团队)历史原创题探究活动报告

(指导老师:骆长明)

(组员:黄丹婕、黄婕、许思妍、郑海柔、杨柠、池珩、黄曼淳)

一、原创题目

1、改编前题目:1887年,清朝迫使藩邦朝鲜签订《应行三端》,其明确规定朝鲜使节对中

国公使的礼仪规范;并表明此皆“属邦”分内体制,强调各国无权过问,这表明:(B)

A、朝贡体系开始松动

B、清廷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形成

C、清朝固守“上国”思想

D、洋务运动的进步使列强观望

2、第一次修改:1887 年,朝鲜决定向列强派遣驻外使节,清政府随即命李鸿章拟清朝与朝

鲜驻外使节体制的《应行三端》。其包括朝鲜使节需向中国公使禀告商量重大事项的义务,

并强调此属“藩邦”分内体制,各国无权干涉,这表明:(B)

A、中国外交出现制度化趋势

B、清朝传统外交理念逐渐进步

C、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D、西方扩张威胁中国贡主地位

3、最终版:1887年,在列强的压力下,朝鲜政府决定派遣驻外使节。李鸿章代表清政府随

即亲自拟定了清朝与朝鲜驻外使节体制的《应行三端》。其中明确要求朝鲜驻外使节的各项活动必须先报所在国中国公使核准,并强调此皆“属邦”分内应行体制,各国不能过问。这

从侧面反应出: (B)

A、晚清政府艰难开启了外交近代化进程

B、中国坚守的传统宗藩体制已无法维系

C、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

D、西方扩张威胁中国对朝“贡主“地位

解析

A 项:西方洋务运动后设总理衙门开启外交近代化,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向国际世界,意味着中朝宗藩关系出现重大松动。结合时空背景,清政府国力衰落无法维

系宗藩体制。

C项:清政府试图用条约体系维持中朝宗藩关系,表明清政府具备一定的外交国际观念,“天朝上国”思想虽存在,但“固守”二字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

D项:结合所学知识,西方无意取代“贡主”地位,在近代国际关系中,西方政府致力于构建西方主导的相对平等的现代国际体系,以便获取对外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故 D 项错

误。

二、出题感悟:

在这次出题的活动中,一开始面对密密麻麻的材料文字,我们也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但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清政府先拒绝后为朝鲜制定规则的反复行为引起我们小组的兴趣,

于是我们尝试在材料寻找这种反复行为出现的原因,并从这个角度切入材料,对材料进行剖析。

这提高了我们做选择题时对题目精准切入的能力。

——杨柠

确定了出题切入点后,我们仔细查阅资料,材料后续评价“历史地看,这种‘荒谬’恰是‘天朝’体系被动地不得不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过渡的反映”的启发,指引我们认识到

了这是清政府在当时外交环境压力下,向现实妥协的举措,我们的出题思路开始清晰。在这个过

程中我们培养了答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够对大部分题目的方向进行正确的把握。

——黄丹婕经过进一步的推导和讨论,我们得出了当时清政府的朝贡体系有所松动,外交理念在朝贡体系松动影响下也呈现出向近代国际外交思想靠拢的趋势这一结论,并把这确立为立题的主题。

非常感谢骆老师给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在团队讨论中,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增进了我和舍

友之间的友谊。

——池珩形成出题方向后,我们对材料进行了整合,出现题目的雏形,但题目材料指向性不够明确,易将材料导向 C 选项“清廷固守‘上国’思想”,经反复修改后还是很难体现出清政府

思想的进步,这成为我们的出题进程难以突破的关键瓶颈。虽然这是出题过程中的一个小挫折,

但这提高了我对材料价值导向和指向性语言的敏感度,收货了巧妙的答题技巧。

——黄婕为了进程能够顺利推进,我们决定寻求骆老师的帮助,在骆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决定突出清朝与朝鲜的宗主藩邦关系,并通过清政府意识到朝鲜或许在国际上获得国家地位,解除

宗主藩邦关系,随即拟定《应行三端》限制朝鲜对外活动,侧面表明清政府此时已具有近代

国家平等交往的外交观念。在骆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成功突破瓶颈,明确了材料指向性,完

善了我们的原创题目,这也使我们学到了如何更准确地把握材料,提取材料,从而将材料转

化为题目。

——黄曼淳在这次原创题的选项制定上,我们一同出谋划策,采取每人写出错误选项大家投票讨论的方法,最终敲定从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外交方式转变以及西方扩张活动对中国的冲击三

个角度的编写迷惑选项。并在骆老师指导下我们对正确选项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精确组

织,将正确答案确定为“中国坚守的传统宗藩体制已无法维系”。虽然这是高三复习时的一次出

题活动,看似格外费时,但从这道题目进行发散,我们对清朝时期的世界、中国历史有了

更加全面的把握,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许思妍通过这次原创题活动,我们清晰地了解了出题思路,体验了出题过程,学会用多元的角

度发散的思维宏大的视野看待历史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在平时答题中精准地排除错误选项,

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我们回答历史主观题的组织语言能力,感谢骆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这一次出

题的机会,也感谢出题过程中团结互助的我们。

——郑海柔C位出道组(市二模历史单科尖子生)历史原创题探究活动报告

(指导老师:骆长明)

(组员:刘基鹏吴昊明黄榆赖思妍谢禧倩林瀚盛曈陈李涵)

一、原创题目

1.原创题目①

(改编前题目①)1887 年,朝鲜政府在列强压力下决定向外派遣驻外公使。而朝鲜又接受了清政府对朝鲜公使制定的《应行三端》,同意在外交场合上朝鲜公使随中国公使之后,

遇重大事务需先请示中国公使等要求。这反应朝鲜:

A. 忌惮中国实力而让渡外交主权

B. 难以摆脱旧有外交体系的影响

C. 在东亚大国争霸战中艰难图存

D. 跟随中国脚步开启外交近代化

(改编后题目①)1887 年,朝鲜在列强压力下决定向外派遣驻外公使,而朝鲜又接受

了清政府针对朝鲜公使制定的《应行三端》,同意在外交场合上随中国公使之后,遇重大事

务需先请示中国公使等要求。这反映朝鲜:

A.忌惮中国实力而让渡外交主权

B.难以摆脱旧有宗藩体系的影响

C.缺乏单独开展外交活动的经验

D.跟随中国脚步开启外交近代化

(改编后题目①解析)

A. 首先,由时空定位可知,此时中国的国力正在衰退;其次,在1895 年签订的《马

关条约》中有条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在该条约生效后朝鲜

才为名义上的独立的主权国家,此前(此后也不真实具备)朝鲜尚不具备外交主权,故 A 项错误

B.由材料可知朝鲜在被迫融入近代条约体系后仍同意清政府带有宗藩体系色彩的要

求,这意味着当时朝鲜难以摆脱中朝旧有的宗藩体系的影响, B 项正确

C.由材料无法看出朝鲜这么做是因为缺乏单独开展外交活动的经验,材料体现的是

清政府主动帮朝鲜制定,而非朝鲜没有这个能力,故 C 项错误

D.材料体现朝鲜是因列强压力而外派公使,并非跟随中国脚步,该选项与材料矛盾,

故 D项错误

2.原创题目②

(改编前题目②)1887 年,朝鲜政府在列强压力下决定向各国派遣驻外使节。清政府表示反对,并迫使朝鲜向礼部呈递咨文,征得清政府同意后才可对外派遣使节。随后清政府

制定的《应行三端》还规定朝鲜进行外交事务必须向清政府通报并核实,这实质上反应了:

A.清政府极力维护天朝体制

B.洋务运动具有一定保守性

C.中国国力提高加强对朝鲜控制

D.宗藩体系妥协于近代外交体系

(改编后题目②) 1887 年,朝鲜政府在列强压力下决定向各国派遣驻外使节。清政府表

示反对,但经过一番内部商讨,随后制订出其与朝鲜驻外使节体制的《应行三端》,其中包括

“朝鲜进行外交事务活动时须事先向清政府通报并核准”等规定。这本质上反映了:

A.清廷极力维护传统的宗藩体制

B.清廷对朝开展外交活动有顾虑

C.中国因国力提高加强对朝控制

D.宗藩体系妥协于近代外交体系

(改编后题目②解析)

A.该选项仅体现材料表层含义,且清廷最终同意朝鲜外派公使无法体现“极力维护”

这一点,若清廷极力维护传统的宗藩体制则不会同意朝鲜外派公使,故 A 项错误

B.材料文字表述严谨,清政府对朝鲜行为的态度是“表示反对”但被迫做出让步,

清政府并不想让朝鲜外派公使,而非仅仅有所顾虑;换一个角度看,选项也仅体现出材料

表层含义,故 B项错误

C.此时中国国力正在衰退,而并非国力提高,且清廷最终同意朝鲜外派公使,体现

了清廷放松了对朝的控制,故 C项错误

D.朝鲜受到近代外交体系的冲击,即受到西方主导的条约体系的冲击,清政府对朝行

为表示反对,却迫于时代形势,只能制定《应行三端》作为补救,这实际上是对近代外交形势

的妥协让步。这说明此时旧有宗藩体制与近代外交体系不相适应,清政府被迫妥协。换言之,

此刻清政府的《应行三端》内容虽带有宗藩体系色彩,但至少是基于条约体系所作,这实为一

种妥协让步。且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条约体系更符合现代外交的需要,强

D 项正确

力冲击了旧有宗藩体系,与现实相符,

二、出题感悟

从一段材料,到一道较为完善的题目,其间最为重要的应该是确定好题目的导向和主题,

这就需要将材料进行适当的删改亦或增添以符合最终的正确答案,而正确答案的表述确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打磨的过程。通过这次的出题活动,我得以用出题人的视角,体验出题的思路,也让我在以后面对题目时更能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总的来说,这次的活动让我收获颇丰。

——陈李涵从这次出题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相比上次的活动,我们这次能对出题有更好的认识,从选定角度、设置选项各个方面都更上手了些。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组内讨论,认识到了“思维的局限性” ,我们在过程中常常陷入所给的材料无法自拔以至于出现设置的

选项脱离常规逻辑和基础知识等情况,幸得组内同学的点醒才得以避免。我想,做题也应当如此,我们不能陷入题目“花里胡哨”的表达中而被他们绕晕,而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抓

牢基础知识、合理分析材料,运用日常所学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题目。

——刘基鹏在本次出题活动中,我们在阅读材料后,通过讨论进行角度的确定。从我们对全国卷的题目的思考看,在全国卷的试题中,除了考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考察对历史切入角度的把握,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不同的史观切入,得出

的历史结论便大为不同。在此次的题目中,我们运用了我们哲学上所学的发展的观点,其中一道题目我们突出了条约体系作为新事物,更适应社会外交的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一步步打击宗藩体系的必然性。而另一道题目,我们另辟蹊径,突出宗藩体系在条约体系的冲击下依然顽强,对朝影响力依然强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过程,新事物不是一天就无比强大,旧事物也不是一天便灰飞烟灭,在我们做题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其价值导向,摆脱惯性思维,在高考部分反常规的题目中,要利用基础知识合理推断选出正确选项。

——吴昊明在本次出题活动中,我们主要从做题方法的角度入手来设置考题,比如在设置迷惑项时对题目中体现价值导向的形容词相应地加以修改,以及在挖坑时参考了平时自己做题时容易

犯的错误等等。出完题后在与组员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对高考出题的角度以及做题的思维

有了更深的体会,老师的指导也让我们逐步明晰了自己曾经有疑惑的地方,这无疑给我们接下来有针对性地复习历史这一科给予了很大帮助,我们将更清晰、更有效率地摸清高考出题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让自己在考试中更有把握。

——盛曈在这次出题活动中,我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对迷惑项进行设置,将背景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运用老师讲课时对语句的分析和对史料解读的方法,再考虑平时考试容易犯错的地方,设置出一个个选项。斟酌语句,把握词语的运用虽然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但是每次完成一个选项

都让我们欢欣鼓舞。这次活动有利于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好的排除干扰,加快做题速度,

明析解题思路。

——赖思妍

在这次出题活动中,我们在设置迷惑项方面进行了细致探讨,例如第一道题A选项“清政府极力维护旧有的宗藩体制”,这句话似与材料切合,但结合老师平时所讲的对选项用语要

仔细研究,可以明确这个选项中“极力”一词用语不当,不符合材料。再如选项中如果放入与

材料所处时代背景相关的选项,在脱离基础知识进行判断的情况下,也容易误选。另外,

站在出题人的角度设置选项,对我们做题时揣测排除错项有一定帮助。而且在高考前一个月

开展的这次活动中,与同学、老师探讨的过程都将是高中历史学习一次宝贵经历,这是超出出题、做题本身的意义。

——林瀚这次出题让我受益匪浅,站在出题人的角度看题目是一种较为新鲜的体验,从设置材料、确定正确答案、设置迷惑项中的出题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如注重时空定位及

事件的前后联系、把握材料主旨和价值取向、注意选项表达的程度范围等。在斟酌词句中迸

发出灵感,在与同学、老师的讨论中也有思维的碰撞,总体来说,这次出题大大拓展了我们

的思维宽度,提高了我们的思维深度,对今后做题也大有帮助。虽然出题的过程较为曲折,

互相探讨之间有肯定也有否定,但当题目完成以后,我们仍然由衷地感到开心与满足。

——谢禧倩

这次原创题目的选项在设置时我们进行了多次揣摩,用词非常谨慎,例如“极力” “让

渡”“顾虑”这些词语从材料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证据来推翻它们。另外,选项的设置结合

了时空定位,注意史观,考虑材料价值导向等选择题的做题方法。根据同一段材料出的不同题

目,材料的价值导向不同,运用逻辑推理可以推出来符合史实的不同结论。更有趣的是,

在两道题中我们设置了一个重复错误的点,是想告诉大家,有时候在不同的材料中也可以碰到

相同的角度,因此,在做题中多积累思考角度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黄榆

(骆长明老师原创) 1887 年,在列强压力下,朝鲜政府决定派遣驻外使节,清政府告知朝鲜

应先征得北京同意。随后李鸿章还亲自拟定了清朝与朝鲜驻外使节体制的《应行三端》:其

内容主旨包括清政府同意朝鲜与各国签订通商条约,但又要求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

朝鲜为中国属国。清政府的上述举动

A. 激起朝鲜民众不满引发东学党起义

B.是清朝外交体制和理念的重大转型

C.力图防止朝鲜的开放政策引发效仿

D.凸显其国际地位下降后的困顿无奈

解题突破: A 悖离史实 ; B 节点错位 ; C 解读离题; D 理解恰当。

2019 年 4 月底开始准备的师生原创题材料及设计角度与最新模拟题巧遇(2019年5月7日,郑州市 2019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综卷第28 题)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A. 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 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英音新版) 第27课:雨夜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英音新版) 第27课:雨夜 Lesson 27 A wet night 第二十七课雨夜 First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at happened to the boys in the night? 这个男孩在晚上发生了什么? Late in the afternoon, the boys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 傍晚时分,孩子们在田野中央搭起了帐篷。 As soon as this was done, they cooked a meal over an open fire. 这件事刚刚做完,他们就在篝火上烧起了饭。 They were all hungry and the food smelled good. 他们全都饿了,饭菜散发出阵阵香味。 After a wonderful meal, they told stories and sang songs by the campfire. 他们美美地吃了一顿饭后,就围在营火旁讲起了故事,唱起了歌。 But some time later it began to rain. 但过了一阵子。天下起雨来, The boys felt tired so they put out the fire and crept into their tent.

于是他们扑灭了篝火,钻进了帐篷。 Their sleeping bags were warm and comfortable, so they all slept soundly. 睡袋既暖和又舒服,所以,他们都睡得很香。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wo boys woke up and began shouting. 午夜前后,有两个孩子醒了,大声叫了起来。 The tent was full of water! 原来帐篷里到处都是水! They all leapt out of their sleeping bags and hurried outside. 他们全都跳出睡袋,跑到外面。 It was raining heavily and they found that a stream had formed in the field. 雨下得很大,他们发现地上已经形成了一条小溪。 The stream wound its way across the field and then flowed right under their tent! 那小溪弯弯曲曲穿过田野,然后正好从他们的帐篷底下流过去。

第11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11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悉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国与第三世界友好往来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提取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学习,培养学生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 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5年3月29日到4月6日,中国派出三艘军舰,从也门撤出中国公民613人。同时协助来自15个国家的外国公民安全撤离。 巴基斯坦公民在也门的数量也很多,4月3日,176名巴基斯坦公民安全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很多巴基斯坦公民手里挥舞着五星红旗,一名巴基斯坦公民激动的说:“多亏中国救了我们,中国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我们要用一生回报中国。” 谈起协助巴基斯坦公民社桥,当时的中国驻也门大使田琦讲述了一个细节:“巴基斯坦大使给我打电话时激动的说,感谢中方的救助行动,这次行动再次证明了巴中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人民就是巴基斯坦人民的亲人,我听得出他在电话那头哭了。”看到这条信息,我们应该为祖国骄傲,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忆往昔,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是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二、新课讲授 (一)恢复联合国席位 1、1997年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前升起。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受到热烈欢迎。57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致欢迎词,大会主席称中国参加联合国工作,“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你知道我国是怎样重返联合国的吗? 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国以创始会员国身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联合国立即将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开除出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但由于美国的操纵,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当局非法占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亚非拉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1917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设计者:本溪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中部赵娟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考纲要求: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 三、学生分析: 我校属于普通高中,学生历史知识水平较差。但是对外交历史较为感兴趣,对新中国的外交也有一定的认识,甚至知道不少外交故事,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时有争论。不过,他们对外交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往往不太清楚,或者了解不太全面,这些地方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对学习兴致高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历史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历史学习“不敏感”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总结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发展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逐步让学生掌握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使学生感受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展示、学习讨论,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新概念英语 第二册 第27课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7课 书面练习参考答案摘要写作 The boys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 and cooked a meal. After their meal they told stories and sang songs, but it began to rain, so they crept into their tent. The boys wok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he tent was full of water, so they rushed outside. A stream had formed in the field and flowed right under their tent. (69 words) 作文 I am very tall so I must be careful. Doorways are often low and I usually knock my head against them. My head always hurts. I have never met a tall architect. Have you? 书信写作 21 Brook St., Woodside, California, U. S. A. 21st Feb, 19 ____ 难点 1 Mrs. Bowers told her children to put their toys away and go to bed. 2 You can stay here tonight. We can put you up in the spare room. 3 I'm not ready yet. I haven't put my shoes on. 4 ‘Open your exercise books and put down the following,’ the teacher said. 5 Father is putting out the fire he lit in the garden. 6 When they have put up that new building, it will spoil the view. 7 I have put off my trip to Japan until next month. 8 I am getting a divorce. I can't put up with him any longer. 多项选择题讲解 1. 选(d)。 根据课文第5~6行But some time later it began to rain. The boys felt tired so they put out the fire and crept into their tent… 只有(d)it had begun to rain and they felt tired才是孩子们去睡觉的原因。(a)it was late是事实,但不是他们睡觉的直接原因;(b)they had sung songs不符合逻辑;(c)it began to rain 只是一方面原因,但不够完整。 2. 选(c)。 根据课文后两行The stream wound its way across the field and then flowed right under the tent! 只有(c)had camped in the path of a stream(在一条小溪穿过的地方露营)与课文实际情况相符,其它三个选择(a)had a good night's sleep(睡了一晚上好觉)、(b)stayed in their tent all night(整晚呆在他们的帐篷里)、(d)had camped beside a stream(在一条小溪旁露营)都与事实不符。 3. 选(d)。 (a)it put up和(b)their tent put up语序错误,宾语应该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c)put up it也不正确,当宾语是代词时应该放在动词和副词之间;只有(d)put their tent up语序正确,宾语tent是名词,既可以放动词和副词之间,也可以放副词之后,所以要选(d)。 4. 选(d)。 (a)As soon不能引导状语从句,因为后面缺少as; (b)Just as(正当)可以引导从句,但它强调两件事情同时发生,而这个句子是表示两件事一前一后发生;(c)Until(直到……为止)词义不对;只有(d)Just after(刚刚……之后)时间正确,也符合语法。 5. 选(d)。 (a)they had hunger不符合英语习惯;(b)they had hungry语法错误,hungry是形容词,它前面应该是连系动词be,而不是had;(c)they were hunger也不符合语法,连系动词were后面应跟形容词,不能跟名词hunger;只有(d)they felt hungry是正确的,动词fell后面既可以跟形容词hungry,也可以跟名词hunger。 6. 选(b)。 只有选(b)near(在……旁)才能同前一句中的by the campfire(在篝火旁)意思相同;(a)close 是形容词,后面要加上介词to;(c)besides是介词,但表示“除……之外”,词义不对;(d)at(在……)没有“在……旁”的意思。 7. 选(a)。 本句是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需要选正确的谓语动词。只有选(a)flow是正确的;(b)flowed是过去式,在疑问句中已经用助动词did提问了,就不应该再用过去式了;(c)flew是fly(飞)的过去式,时态和词义都不对;(d)fly词义不正确。 8. 选(d)。 (a)sing songs(唱歌)、(b)tell stories(讲故事)、(c)play(玩)这三个选择都不能同前面的They cooked a meal构成因果关系,因此不符合逻辑;只有(d)eat(吃)才是They cooked a meal的原因,所以是正确答案。 9. 选(d)。 本句是对前一句The boys had put out the campfire (孩子们扑灭了篝火)的解释说明。(a)switched on (打开电源开关)不符合题义:(b)on fire(着火)意思不通;(c)on(打开的)指电源而不是指火,be动词和on连在一起还有“上演”的意思;三者都不对。只有(d)alight(着火的,照亮的)是表语形容词,在这里作表语,并同前一句意思相同,是正确的。 10. 选(c)。 只有选(c)were very quiet(很安静)才与前面的They crept into their tent(他们钻进帐篷)的意思相符,因为creep有“蹑手蹑脚”的含义。而(a)made a lot of noise(制造很多噪音)、(b)ran quidkly(快 跑)、(d)were very noisy(非常吵闹)这三个选择都不符合creep的含义。 11. 选(c)。 只有(c)comfortable(舒适的)最符合句子的要求,因为连系动词were后面应该跟形容词作表语,说明sleeping bags的状况。(a)a comfort是名词、(b)in comfort是介词短语、(d)comfortably是副词,词性都不对。 12. 选(c)。 只有(c)deeply(深深地)修饰sleep才与前一句的soundly(香甜地)意思相近;而(a)noisily(吵闹地)、(b)fast(快)都不符合题义;(d)good(好的)是形容词,不能修饰动词sleep。 1

第七单元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程标准: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内容: 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

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的改善 (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改善 (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 (2)过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4.主要影响 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新时期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 1.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成就: ①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90年代以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④2002年,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外交政策:80年代以来,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外交成就: ①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②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了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③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等,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2015.9.16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及识记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背景 1.国际: 2.国内: (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基本原则:三大政策:(具体见课本119页“阅读与思考”) (三)成就: 1、建国第一年: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首次提出: (3)内容: (4)意义: ①国内: ②国际:特点:作用; 3、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 作用: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周恩来) 4、亚非会议:时间:提出的方针及作用: 意义: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何称恢复? 1、原因与条件: a.美国;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c.中国

2、标志:时间、提案国 3、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标志,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明美国长 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 (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 a.美国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 a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概况: a.准备: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成果: 意义: c.1978.12 ; d.1979.1 2.中日邦交正常化: a.直接原因: b.时间:成果: 3.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见课本中间一段) (2)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国内外形势: 1. 国际形势:(1)政治上 (2)经济上 2.国内情况: (二)外交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外交活动与成就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政策、原则: (2)成就 1)同发展中国家。 2)在多边经济经济领域: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 (2)成就: 1)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裕兴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笔记 第27课

Lesson 27 A wet night雨夜 What happened to the boys in the night? Late in the afternoon, the boys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 As soon as this was done, they cooked a meal over an open fire. They were all hungry and the food smelled good. After a wonderful meal, they told stories and sang songs by the campfire. But some time later it began to rain. The boys felt tired so they put out the fire and crept into their tent. Their sleeping bags were warm and comfortable, so they all slept soundly.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wo boys woke up and began shouting. The tent was full of water! They all leapt out of their sleeping bags and hurried outside. It was raining heavily and they found that a stream had formed in the field. The stream wound its way across the field and then flowed right under their tent!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孩子们在田野中央搭起了帐篷。这件事刚刚做完,他们就在篝火上烧起了饭。他们全都饿了,饭菜散发出阵阵香味。他们美美地吃了一顿饭后,就围在营火旁讲起了故事,唱起了歌。但过了一阵子。天下起雨来,于是他们扑灭了篝火,钻进了帐篷。睡袋既暖和又舒服,所以,他们都睡得很香。午夜前后,有两个孩子醒了,大声叫了起来。原来帐篷里到处都是水!他们全都跳出睡袋,跑到外面。雨下得很大,他们发现地上已经形成了一条小溪。那小溪弯弯曲曲穿过田野,然后正好从他们的帐篷底下流过去。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15) tent n. 帐篷 put up a tent 搭帐篷 /pitch [pit?] a tent

2016年秋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

【成才之路】2016年秋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岳麓版必修1 1.(2016·天津卷·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导学号 14610737(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 D 【解析】根据“1947年2月1日”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A、B、C都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项。 2.(2015·肇庆)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说明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唯一原则和标准,据此可以判定应该符合D。A、B、C三项都是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排除。 3.(2015·潍坊)周恩来说:“……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下列外交政策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求同存异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D.不结盟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据材料信息“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逐一分析各项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符合题意,故选A项。 4.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docx

公开课课堂活动辅助资料 ----师生同材(史料)异构原创题交流(教师版) 师生共同选定出题的史料为本文第 3 页倒数第 2 段文字 天朝体系 VS条约体系,清廷如何败下阵来,又是怎样自我反思的? 作者介绍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出版专著《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 话》、《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从甲午到辛亥:晚 清最后 20 年》、《孤寂百年》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1 年清王朝灭亡总共 70 年时间,而从“华夷秩序”向“现代国际体系”的转轨就 走了整整 60 年。而且,每一步都非常被动,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天朝体系 1618 至 1648 年,在欧洲进行了残酷的30 年战争,交战双方从1643 年起开始和谈,到1648年 10 月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 体系。根据这一条约,独立的诸侯邦国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 的自主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独立和主权平等的国际法 原则。根据这一条约,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 行外事活动。 该条约第一次提出了主权国家概念,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尊重民族国家主权的框架下,基于国家主权的世界秩序开始形成,首先是在欧洲确立了国与国之间的新 秩序,此后随着欧洲在全球性扩张的同时也把主权国家的概念带到全世界,逐步形成了以后几百 年的国际基本秩序。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它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因此 它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式形成。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在处理、对待与它国的 关系中,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它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或曰“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 秩序”。在这种“华夷秩序”中,中国的“皇帝”是承受天命的“天子”,“天子”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岳麓版)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步练习 ◆基础题 一、选择题 1.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万隆会议 C.上海APEC会议 D.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 2.如图,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二战”后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这个国际组织的会旗是() A B C D

3.近年来,南海、东海冲突时有发生,面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应( ) ①坚决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②提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加紧海军的现代化建设④通过国际仲裁决定钓鱼岛、黄岩岛等地领土归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美国《时代》周刊以“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表明新中国将会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9年 5.下图反映的是四十年前的一次“历史性握手”,这次握手标志着(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建交 C.中日建交 D.中国加入WTO 6.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辉煌。这一时期下列外交成就取得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建交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能力题 一、选择题 1.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在他之前,已有6位美国总统访问过新中国。其中,第一位访问新中国并开启中美交往历程的是( ) A.罗斯福 B.艾森豪威尔 C.肯尼迪 D.尼克松 2.世纪70年代初,某报纸登出一幅名为《High lob(吊高球)》的漫画。下面对这幅漫画解析正确的是() A.中美对抗,苏联中立 B.中苏合作,对抗美国 C.中美缓和,苏联孤立 D.美苏泠战,中国孤立

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30年前,祖国的大门紧闭,没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也没有人了解中国国情。30年前的中国,好比紫禁城般深宫大院,无人得知;30年后的中国,好比天上的太阳一般,抬头便是,众人皆知。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拥有一份自豪,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 30年,农村变为小城市,小城市变为经济特区。比如说农村实行的家电下乡政策,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家电下乡试点产品已经成为农民购买家电的首选,改善了民生,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家电下乡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为做好销售和服务,试点企业主动将

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积极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和整合农村家电流通网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届领导人对农村的改善和发展做出了很多决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 不说别的,也不泛泛而谈,就说生活必备用品——食物。改革开放前,城市吃不好,农村没得吃,所有人都不知道外国的食物是什么,对世界的了解,对世界的好奇可望不可即。 30年前的中国人像被软禁一般,不能去外国开阔视野。就连遥远的古代都有出使他国的惯例呀!而如今,能与他国交往了,能显示我们中华民族的实力了。强大的美国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下低了头,而我们中国凭着1300000000中国人做的后盾保持了经济的正常发展。30年,有人平平凡凡的过,

高分作文范文-让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一种东西,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这种东西有虚有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心中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叫做梦想。上帝没有赐予我们翅膀,但赐予了我们会飞的心和能够梦想的大脑,使我们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很小的时候开始有了祖国的概念,第一次学唱国歌在小学二年级,上学回家路上也会不自觉地一边走一边练习唱国歌。从此以后,这个永远让我为之激动,让我铭记的旋律渐渐化为一种无形中的力量支撑、鞭策着我从小我的心中就有梦想,梦想着赶快长大,赶快去接触些新的东西。当我渐渐长大,懂得的东西多了,梦想的也多了。我也想像袁隆平爷爷一样,为国争光;像李连杰一样,传播中国文化;像马云叔叔一样,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 慢慢地我理解了中国的含义。龙腾华夏,中国,存在于每一个龙的传人沸腾的血液里。历史的厚重沉淀在每一寸土地,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有立足之地。当你仰望星空,她默默地在你的脚下,给你力量和支持;当你背起行囊,为了远方的梦想,她就在你的身后,给你祝福;当你一个人面对人生悲喜,她就在你的身边,每一次的呼吸都能感受她的气息。 我们悲伤难过,她已然历经苦难。我们意气风发,她已数度辉煌。唐风汉韵,忘不了的曾经;厉兵秣马,勇对每一次挑战;鹏程万里,前方是永恒的目的地。梦想的翅膀起飞,就像是雄鹰在翱翔,俯瞰大地,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它的坚毅的眼眸里。小小的梦想是一朵花的绽放,无数的梦想之花绽放,就会是一片花海,走到那里都有迷人的气息环绕着你。同呼吸,共命运,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所有的梦想都会在终结点汇集成一个大大的中国梦。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很多不同的梦想。虽然梦想不同,但追求梦想的信念,从没有改变! 当梦想的羽毛有了责任和担当的负载之后,它也便产生了新的蜕变。现在的梦想更像一只慢慢爬行的蜗牛,也许笨拙,但身后的每一个划痕都写满了踏实;也许沉重,但每一次向前的触动都显得格外努力;也许速度慢了些,但它始终沿着自己的轨迹,一步一步往上爬。终究有一天,它可以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向前飞,领略属于它的那片苍穹,那片风景。 梦想在长城脚下放飞,希望在我们的脑海中点燃,黑暗中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的去向。记得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们从不怀疑。因为梦想只要经过奋斗,就可以变成现实。这里的“中国梦”不再是一串漂亮的宏观数据,不是畅销书榜单上的大国崛起,不是外国媒体派送的花篮活炮制的标签,它属于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 “国”,要为每一个社会的个体实现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正义的土壤,为他们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合理提供最大保障。而“我”要在改变在自身命运的过程中相互守望,共同担当,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注入更多自信,温暖与希望。物质日渐富足,国力逐步提升,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责任将更加重,我们要化为动力,让我们的中国梦永远促进我们为民族奋进,为国家奋进,闪烁出更多的爱国精神的光芒。 庄周梦蝶,梦的是内在的宁静;慧能参禅,参透的是仁者的心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园,拿出心灵的钥匙,才能徜徉于那专为自己建造的无边海洋之中。因为,梦在那里,路在脚下,人在途中,心,也就在那里,成功,就在前方。 有一个中国梦,我梦想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中国的军人,镇守边疆,在战场上冲锋杀敌,所向披靡。让祖国母亲不再保受战乱之苦。让我的祖国不再承受帝国主义的屈辱,不再经历南京大屠杀般的惨剧。我会努力学习,学会团队合作,学会把智慧、双手和力量结合在一起,为祖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优秀教案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国与第三世界友好往来的情况。 2.能力目标: 列举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学习,培养学生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难点: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历史图片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中美两国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曲折的变化。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你了解上图中“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这一历史瞬间对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产生的巨大影响吗? (一)恢复联合国席位 1.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看到上面这幅图片,一些同学应该就能猜到这是联合国的旗帜。l971年召开的那届联合国大会对中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教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l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国以创始会员国身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联合国立即将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开除出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但由于美国的操纵,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当局非法占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亚非拉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教师讲解: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会场上一片欢腾,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历史意义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标志着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这一胜利为中国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交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同与广大会员国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 (二)跨过大洋的握手 尼克松曾说,“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原因之一是,这种友好关系将会给双方带来明显的经济和文化利益”。

新概念2lesson27课后练习_小测验题

comfortable soundly heavily right 1. 小溪蜿蜒穿过山村。(wind through...) 2. 我们从睡袋中爬出来,发现外面下起了大雨。 3. “这酒闻起来不错,是吧”店主问我。“当然,并且这顿饭也棒极了!”我回答道。(wine 葡萄酒) 4. 你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 5. 酒店的床非常舒服,所以昨晚我睡得很香。 6. A----:我不知道哪儿有邮局。 B---- (college students)一起去野营。一到田间,他们就搭起帐篷,接着在帐篷旁边生起了篝火。而我却跨过一条小溪,把自己的睡袋放在离他们很远的地方。 Choice 1. This kind of fruit smells ______ but it tastes good. A. well B. bad C. good D. badly 2. Will you ______ your address here on the paper A. put away B. put out C. put down D. put up 3. ______ I get to Beijing, I will write to you. A. As well as B. As soon as C. As long as D. As possible as 4. Don’t make any noise or you will wake up the ______ baby. A. sleeping B. slept C. sleep D. to sleep 5. My sister ______ the Youth league last year. She ______ a Youth League member for about a year now. A. joined; has become B. joined; has been C. has joined; has been D. has joined; became 6. I wonder what story ______. A. you will say B. will you say C. you will tell D. will you tell Read this story and put in the simple past form of the verbs in brackets. I ________(go) to bed at 10 and ________ (sleep) soundly. I ________ (wake) up at 2 a.m. and ________ (smell) something burning. I ________ (leap) out of bed and ________ (run) to the kitchen. I ________ (see) nothing there: it was dark and quiet. I ________ to the living-room. The television ________ (be) still on ---- I ________ (forget) to turn it off before I ________ (go) to bed last night. Smoke was rising out of the back of the set! I turned off the electricity just in time, but the experience ________ (keep) me awake all night! I ________ (feel) very worried and really ________ (learn) my lesson! Asking questions Write questions to ask the writer of the story in the exercise above using the words below. 1. (go) to bed 2. (sleep) 3. (wake up) 4. (smell) 5. (run) 6. (see) 7. (forget) to do before you went to bed 8. (feel) Match the verbs on the left with the meaning on the righ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