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元朝四川人被列为第三等人之原因

浅析元朝四川人被列为第三等人之原因

浅析元朝四川人被列为第三等人之原因
浅析元朝四川人被列为第三等人之原因

(下转第58页)

摘要: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却使大元帝国过早断送。四川属原南宋版图范围内,却

与南宋其他地区的人民被划为南人略有不同,四川人被划为汉人。本文从地域、种族的角度重新审视,提出了与“较早征服论”所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元朝四川人四等人制第三等人(汉人)作者简介:马寅,1984,男,四川省双流县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浅析元朝四川人被列为第三等人之原因

马寅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重庆400047

【中图分类号】K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56-02

公元1279年,南宋王朝灭亡。蒙古铁骑正式入主中原,中国全境第一次沦为少数民族统治之下,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等人制。此政策并非蒙古统治者之首创,乃是继承了女真统治者把金朝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分为女真、渤海、契丹、汉儿四个等级的民族分化经验。

“忽必烈在位时,就将全国居民按种族、地域分为四等”[1]

(p17),这四个等级在政治待遇和法律上都有严格的区别。“第一等

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又称汉儿),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1](p101)虽说南人与汉人都是被统治阶级,但汉人与南人还是有区别的。“南人在四等人中处于最末一等,他们的地位更不如汉人,连充任官吏的南人在与汉人出身的官吏发生争执时,也要忍气吞声。”[2](p55)“南人地位最低。武宗时期明文规定,南人不得任廉访司书吏。任职者必须立即调离。吏员迁转是元代革除吏弊之法。但特别规定江南三省吏员不能迁调外省,只能在本省内任用。国子伴读生任满,优者可补任部令史,而南人无论优次只允许任教授,等等。”[3](p131)

四川属原南宋版图范围内,却与原南宋其他地区裂开而列为另一等,何故?史学界通行的观点是蒙古统治者划分等级时还考虑到征服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四川较早被征服。余不敢苟同,须知四川的最后平定是在公元1279年,甚至晚于临安陷落的时间(1276年)。而西藏,归顺于1247年,晚于金朝灭亡的时间。但西藏人并没有列为第三等人,而是第二等。并且元朝历代皇帝都封有西藏人担任的帝师。帝师是元朝特别设置的一个职位,作为皇帝在宗教上的老师,其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在元朝皇帝的心目中,帝师的位置是与佛祖释迦牟尼相差无几的。”[4](p39)据《红史》记载,元成宗时期,宣政院的官员草拟了一道圣旨,规定“凡民殴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又如,1264年,元朝在中央政权组织机构中设立了一个名叫总制院的机关(后改称宣政院),负责管辖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藏区的军事、行政事务。当时,在元朝中央政权中只有四大机关: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总制院。这样的设置,可以看出元朝中央对藏区的重视程度。

1273年襄阳陷落,襄阳人被列为第四等人毋庸置疑,若被列

为第四等人的依据是因最晚被征服,是否1273年以后征服的地方的人都该列为第四等人呢?1273年以后,四川的战争仍在持续,同南宋其他地区的战争同时进行着。元朝四川行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大部;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的

极小部分。

1273年之前,川西、川北业已沦陷,但川南、川东大部分领土

仍在南宋的掌握之中。1273年因为襄阳陷落所以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们试以1273年为界回顾1273年之后的四川战场:

1274年11月,东川元帅杨文安自达州趋云安军(今重庆市云

阳县),拔云安诸堡。1275年正月,东川副都元帅张德润拔渠州(今四川省渠县)礼义城,杨文安破开州(今重庆市开县),降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

1275年6月,嘉定(今四川省乐山市)城降。嘉定以下沿江诸

城,经不住西川行院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强大攻势,不战自溃。降陷的城池为:紫云城(今四川省犍为县东南)、叙州(今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军(今四川省珙县东)、富顺监(今四川省富顺县)。

“马湖路(今四川省屏山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

内附……”[5](卷60《地理三》)1276年,忽必烈派安西王府相李德辉经画东川,梁山军(今重庆市梁平县)守将袁世安率先投降,8月克万州(今重庆市万州区)。1277年7月,张德润破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12月,杨文安克咸淳府(今重庆市忠县)皇华城。

1278年正月,泸州(今四川省泸州市)再次陷落。2月,在元军

的猛攻下,重庆也终于陷落。“至元十五年(1278年)再围重庆,踰月拔之。绍庆(今重庆市彭水县)、南平、夔(今重庆市奉节县)、思、施(今湖北省恩施市)、播,诸山壁水栅皆下。”[5](卷163《李德辉传》)其中,“南平、思、播”宋时属四川,元时改隶湖广行省,不在元朝四川范围之内。“高州(今四川省高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云南行省遣官诏谕内附。”[5](卷60《地理三》)“至元十六年(1279年)春正月辛酉,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安抚使王立以城降。”[5](卷10《世祖七》)

合州钓鱼城的陷落,标志着“川蜀悉平”。忽必烈“喜甚”,开始在四川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元朝四川的南部和东部应算最晚归顺的。四川人因较早被征服而被列为第三等人并不太成立。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蒙古统治者给予四川人“优待”呢?加以地域、种族的因素考虑,余认为原因有几:

首先,四川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蒙古统治者为了稳住这块“喉衿之地”不得不收买人心。“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昔者汉高尝用之矣。汉高王巴、蜀,都南郑……而天下遂归于汉……是故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于用蜀。秦欲兼诸侯则先并蜀,并蜀而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晋欲灭吴则先举蜀,举蜀而王濬楼舡自益州下矣。桓温、刘裕有问中原之志,则先从事于蜀。苻坚有图晋之心,则亦兼梁、益矣。宇文泰先取蜀,遂灭梁。隋人席巴、蜀之资,为平陈之本,……唐平萧铣,军下信州。后唐庄宗

(上接第56页)

灭梁之后,先吞蜀,未可谓非削平南服之雄心也。宋先灭蜀,然后并江南,收交、广。……终宋之世,恒视蜀之安危为盛衰。”[6](卷66《四川一》)由于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居高临下,对于谋取江南占有十分有利的战略地位。历来的兵略家们都把四川视为“喉衿之地”,认为首先占领巴蜀,然后顺流而下,就能高层建瓴,势如破竹地进撼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位居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便会不攻自破,唾手可得。蒙古统治者所坚持的灭宋谋国必先据蜀的战略,难道不正是照着这一模式形成的吗?“蜀之山川最为险阻,所谓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7](卷6《条奏便民五事》)鉴于四川攻、守皆利,蒙古统治者对四川应十分重视。

其次,种族的因素。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略阳、天水六郡民李特及弟痒、阎式、赵肃、何巨、李远等,及氐叟、青叟数万家,以郡土连年军荒,就谷入汉川。诏书不听入蜀,益州敕关禁之。而户曹李苾开关放入蜀,布散梁州及三蜀界。”[8] (卷8《大同志》)298年,巴氐人首领李特率十余万賨、氐、羌、汉流民流入四川。凭借流民的力量,李特子李雄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成汉后期,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原来居住在深山丘陵地区的僚人,从贵州及川南山区大量涌出,迁居到川东、川中丘陵、川西平原一带。“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十万余家。”[9](卷4)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四川的东部仍有“槃瓠蛮”、“廪君蛮”等,势力还不小。此外,四川还曾被前秦、西魏、北周、后蜀统治过。其中前秦的统治者为氐人,西魏、北周的统治者为鲜卑人,后蜀的统治者为沙陀人。

蒙古取蜀的时间长达52年之久,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蒙古铁骑驰骋欧亚,但在英勇的四川军民面前,则累遭失败,长期束手无策。以宋朝的积贫积弱能做到如此,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四川军民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四川人民大批受到屠杀,人口总数从战争前大约1295万,减至战后大约60万人。几件大事也与四川有关:元宪宗蒙哥战死于钓鱼城下。四川降将杨大渊、刘整则充实了元朝的力量,特别是刘整献策攻襄阳直接促成了南宋的灭亡。

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元史[M].中国大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韩儒林.元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许凡.元代吏制研究[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4]王辅任,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度正.性善堂稿[M].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常璩.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9]郭允蹈.蜀鉴[M].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展。[5]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达到二者发展的统一。

三、要达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二者的统一,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根本。马克思认为异化问题的解决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在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私有制的消灭。这个措施也是由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理论所支撑的。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发展生产力,就是抓住了矛盾的根本。而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第一个标准就是“是否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标准也是我们的社会必须坚持的。

其次,完善个人发展制度是保障。在我国当代社会个人的自由选择度不高,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所培养的能力、素质比较片面,没有选择的真正自由。我们应尽量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使个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使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具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减少其后顾之忧。当然,受我国发展阶段所限,个人自由选择度有很大局限性,但是我们只要做出这方面的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朝着这个良好的方向去发展,随着各种制度的完善,我们的自由选择度便会不断提高。

再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是核心。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个人的参与,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个人是社会的根本,忽视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忽视了我们应该注意的根本问题。党中央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在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矛盾时的重要指导方针。以人为本,防止人的异化,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使人全面的占有自己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第四,培养人的自由选择能力是关键。在措施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提到,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给予其必要的制度保障,以使其具有自由选择的资格,但那是外因,当每个个人都具备了自由选择的资格的时候,我们必须具备进行自由选择能力和素质,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去行使这种权利。

最后,国家政策是支撑。我国的很多相关政策,对促进个人发展都是很有利的。比如,科学发展是我国现在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将大力促进个人的快速发展,确定了我国在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上的一种基调,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的东西我们才能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党对于社会发展的政策的一种微调,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但前提是“和谐”。加之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弘扬和谐发展的风气,除了为个人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外,还能直接促进人的发展,防止人的异化。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注释:

[1]宋定国.不能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科学辑刊,199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林华山.试论和谐是对异化的不断克服.法制与社会,2007,(6).

[4][5]李静,贾恒欣.试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第四卷,第三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同步练习【word】无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A .冒顿单于 B .呼韩邪单于 C .老上单于 D .郅支单于 2.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建立②定国号为元③南宋灭亡④元朝统一全国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3. 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继续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的是() A .岳飞 B .韩世忠 C .文天祥 D .戚继光 4. 下列政权被蒙古族所灭的有( ) ①辽②西夏③南宋④北宋⑤金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5.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 .赵匡胤和铁木真 B .赵匡胤和忽必烈 C .赵构和铁木真 D .赵构和忽必烈 6. 1206年,我国土地上并立的政权主要有( ) A .北宋、辽、夏、金 B .南宋、辽、夏金 C .南宋、西夏、金元 D .南宋、西夏、金、蒙古 7.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 .秦朝 B .隋朝 C .元朝 D .清朝

8. 《忽必烈传奇》获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下列属于忽必烈功绩的是() A .统一蒙古草原 B .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 .建立蒙古国 D .灭西夏、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9. 今天,我国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国务院,而元朝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是()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行中书省 D .尚书省 10.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其中回族是在下列哪个朝代形成的?() A .隋朝 B .唐朝 C .元朝 D .宋朝 11. 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2. 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古代,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是在() A .元朝 B .唐朝 C .宋朝 D .隋朝 二、材料分析题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区历代王朝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多次下诏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

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 【摘要】127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元朝建立,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这个铁蹄踏出的强大帝国在中国的统治历史不足百年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谈及帝国灭亡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荒淫误国说、天灾亡国说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等。我个人认为:元朝的灭亡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引发的,而是所有的矛盾聚合在一起,膨胀到极致才爆发形成的。 【关键词】蒙古旧制南方与北方社会矛盾自然灾害正文 1271年,忽必烈行汉法建元朝,自然,建国后的一项重要事宜就是推行汉法。但是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相反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在汉法推行工作趋于停滞的同时,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扯到贵族特权利益,而被保留下来。像投

下、斡脱、怯薛、达鲁花赤等制度。就拿投下来说,投下倚仗权势,向属民横征暴敛,是元代社会一大痼疾,有赵王位下王傅“恃赖投下”、“扰民横科”之例为证。【1】 继平定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忽必烈开始了频繁的对外战争:侵日战争、两次安南战争以及对爪哇、缅甸、占城之战,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力休养生息。再加上统治者重用以色目人为主的一批“敛财之臣”,这一系列的统治政策致使统治危机在元朝过早出现。于是,各地反元起义堪称“此伏彼起”,严重影响统治根基。况且,元朝的统治根基本来就不怎么牢固。汉人在历史上虽有好几次经历了外族统治,但此前还没有外族统治整个中国的局面。这种外族政权对汉人来说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元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原长久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这对汉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虽然宋的国力不怎么强,但是在文化方面却很受推崇。而元朝在文化上的成就则远逊于其军事上的勇猛。 “蒙古人不能确定在接受非蒙古人作为完全可信赖的士兵和将领时究竟能走多远。在文官范围内,汉人官员们能够担负起主要的日常工作,但是他们未被吸收进参与决策的高层官员圈子之内。至于将汉人融入军队,即使是作为低级官员和士兵,也还是一个尤为敏感的问题。蒙古人不愿意在汉人当中建立任何可能背离军事传统的军事力量,背离军事传统显然有损于蒙古人的优先权。”【2】

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利弊问题

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利弊问题 摘要:本篇文章会先简介一下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主要讨论了一下大众教育普及的原因,接下来会简介元代教育的优点以及对以后教育的有利处,最后讨论了一下因为民族上的歧视导致的教育的失衡,导致的结果,以及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 关键词:元代;教育;发展;利弊。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YUAN dynasty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201208010211, 980233370@https://www.doczj.com/doc/4917047903.html,) Summary: First of all, This passage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Yuan dynasty. The reason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e popularity of public education. Then I will tell you that the benefit of the education of Yuan dynasty and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At last,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imbalance in education because of ethnic discrimination on the cause, the result, so what happens if you do not, and why? Keyword: Yuan dynas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全国性政权。在这么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中等级森严,民族众多,所以元朝的教育也一定和其他的朝代的存在很大的不同朝代的教育存在很大区别。现在就简单研究一下元代的教育。 元代的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不及战国时期那种奔放,不拘于传统的约束,百家争鸣,互相进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也不及唐代哪种万国来朝,争相学习中国文化,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但元朝教育依然有其自己不同于其他朝代文化的特点,因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庞大的帝国,幅员空前辽阔,民族众多,为教育的全面均衡的发展提供了大前提,所以元代的教育也确实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以前朝代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好有坏,下面会专门设计特点的好坏,接下来先说一下影响元代教育的因素。教育其实是受很多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所以想要了解元代教育就必须对元朝这个非常特殊的王朝友详细的了解。 元朝西到吐鲁番,南至南疆,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东到日本海,且为国四大汗国的宗主国。 元朝等级森严,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蒙古统治着十分残暴,过度剥削异族民众。元朝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王朝为了提高自身文化而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元朝提倡蒙古至上主义,十分维护蒙古文欢与蒙古贵族的特权,但也没有过分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算兼收并用,一视同仁,甚至接纳一些欧洲文化同时元朝官员一般都是蒙古贵族世袭,汉人没有太多机会。虽然中期科举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但依然没有根本解决这种现象,这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封建王朝士子读书的大多为考取功名,如今致仕无门,大多心灰意冷,专做一些其他文学方面,所以元曲才如此的兴盛,现在改说说元朝的教育了。 首先还是说说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元代统治者一统全国后,大力发展教育,元代教育形式多样有学校教育,学苑教育,家学,官学,民办,官民合办都有,内容和培养目标也都不尽相同,甚至还有以前教育从未涉足的边疆和军队驻地、盐场等地区,这是元代教育的创新,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在空前大一统的条件下,元代教育拓展到地方某些基层社会,以往朝代的教育都把重心放在某些“社会精英”上,更多以贵族为主,平常人无法接受很好的教育,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代文学 概说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原是北方的一个蒙古族政权,后来不断壮大,统一了北方,并进而统一了南方,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立的分裂局面。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蒙古族居于统治地位,汉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又由于元代科举废立无常,特别是元初近半个世纪不设科举,断绝了文人进入上层的道路,使得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上层的文人,也被打入底层,所以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这种厄运,却正是元代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不得不加入到戏曲创作的行列中去,这无疑提高了戏曲创作队伍的文化水平,使戏曲这种民间文学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文人为了发泄心中的痛苦,往往借助于戏曲这种形式。正如明人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真珠船》)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不足与戏曲相提并论。 第一章杂剧 杂剧主要存在于元代,可以说,它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的杂剧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宋金院本等发展而成。它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第一节关汉卿 关汉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他生而倜傥,博学能事,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在当时的“玉京书会”及表演场所非常活跃。可惜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由此也可见杂剧作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据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至少写了60余种杂剧,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几种。尽管如此,仅凭这些作品,关汉卿也足以彪炳千秋,流芳百世了。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其主旨是通过窦娥的受冤,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作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这一主题的:一方面强调窦娥的弱小、善良、无过失,另一方面突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她造成的种种不幸,这两种相反的情况构成了作品的悲剧特征,也构成了窦娥的冤屈。《窦娥冤》实际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善与恶的斗争。例如:【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课标内容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对于少数民族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较感兴趣。因此,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频、故事、问题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理解本课重难点的任务。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一方面,民族冲突加剧,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学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及建立蒙古政权的时间,知道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史实 2.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 3.理解忽必烈推行汉制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学习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 2.________于1206年完成了__________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___________。 3. 年西夏灭亡。 4.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年,蒙古灭金。 5.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 6.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施行“”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7.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 8.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_________,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____等人继续 展开抗元斗争。 9. 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局面,为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最终 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于() A.西夏灭亡后 B.金灭亡后 C.契丹灭亡后 D.匈奴灭亡后 4.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骨打 D.阿保机 5.下列不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是() A.广开言路 B.整顿吏治 C.注重农桑 D.改用汉姓 6.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实现大 一统的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1)材料一中的“一代天骄”是谁?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 四、课后反思

夏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夏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后灭亡,那么夏朝是如何灭亡的呢?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希望你喜欢。 夏朝灭亡的原因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存在太康失政的问题),400多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朝延续了400多年,到夏桀姒履癸统治时,已是危机四伏。他宠信王后妺喜,重用嬖臣,残杀忠臣关龙逄,并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通鉴外纪》记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把自己比作太阳,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太阳啊你什么时候要灭亡,我们愿意跟你一起灭亡)”。在夏朝逐渐衰落的过程中,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商汤继位后,将部族统治中心迁到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并积极筹措攻夏立国的计划。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兴兵伐夏,在战前他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尚书;序》记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誓师后商汤选良车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联合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在鸣条展开决战。决战中商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省定陶县东一带)。商汤乘胜攻灭了三朡,夏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灭亡。 夏朝曾在开封建都中国古都学会日前认定河南开封市曾经是夏朝的都城,使这座有着“七朝都会”之称的古城荣升“八朝古都”,而其最早建城的时间也被大大提前。 中国古都学会的研究成果显示,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朝的第七位王杼将都城迁至老丘,定都200余年,而老丘经考证为今开封市区东20余公里的国都里村一带。 开封古都学会常务副会长郭书学表示,随着老丘就是今天的国都里村一带这一史实的确认,开封的古都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 此前被认定曾在开封建都的朝代及古国共有7个,为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而这次新的学术发现,将把开封最早的建都时间由公元前364年提前至公元前2020年前后,而最初的建城时间也由公元前8世纪提前至约4000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学习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学历史 导入:播放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回答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 生:蒙古族。 师:提到蒙古族,你脑海里的“蒙古印象”有哪些? 生:成吉思汗、大草原、羊群、蒙古包、马头琴、骑兵、游牧、马靴、马鞭…… 多媒体滚动出示图片,暂停在《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这一张。学生介绍,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由此导入新课。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过渡: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让我们通过对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请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找一找蒙古族兴起的区域,说一说蒙古族生活的环境特点,猜一猜蒙古族的民族习性。 之后,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后活动》中的蒙古族历史文献《蒙古秘史》: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劫财物……

浅析元朝四川人被列为第三等人之原因

(下转第58页) 摘要: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却使大元帝国过早断送。四川属原南宋版图范围内,却 与南宋其他地区的人民被划为南人略有不同,四川人被划为汉人。本文从地域、种族的角度重新审视,提出了与“较早征服论”所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元朝四川人四等人制第三等人(汉人)作者简介:马寅,1984,男,四川省双流县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浅析元朝四川人被列为第三等人之原因 马寅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重庆400047 【中图分类号】K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56-02 公元1279年,南宋王朝灭亡。蒙古铁骑正式入主中原,中国全境第一次沦为少数民族统治之下,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等人制。此政策并非蒙古统治者之首创,乃是继承了女真统治者把金朝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分为女真、渤海、契丹、汉儿四个等级的民族分化经验。 “忽必烈在位时,就将全国居民按种族、地域分为四等”[1] (p17),这四个等级在政治待遇和法律上都有严格的区别。“第一等 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又称汉儿),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1](p101)虽说南人与汉人都是被统治阶级,但汉人与南人还是有区别的。“南人在四等人中处于最末一等,他们的地位更不如汉人,连充任官吏的南人在与汉人出身的官吏发生争执时,也要忍气吞声。”[2](p55)“南人地位最低。武宗时期明文规定,南人不得任廉访司书吏。任职者必须立即调离。吏员迁转是元代革除吏弊之法。但特别规定江南三省吏员不能迁调外省,只能在本省内任用。国子伴读生任满,优者可补任部令史,而南人无论优次只允许任教授,等等。”[3](p131) 四川属原南宋版图范围内,却与原南宋其他地区裂开而列为另一等,何故?史学界通行的观点是蒙古统治者划分等级时还考虑到征服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四川较早被征服。余不敢苟同,须知四川的最后平定是在公元1279年,甚至晚于临安陷落的时间(1276年)。而西藏,归顺于1247年,晚于金朝灭亡的时间。但西藏人并没有列为第三等人,而是第二等。并且元朝历代皇帝都封有西藏人担任的帝师。帝师是元朝特别设置的一个职位,作为皇帝在宗教上的老师,其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在元朝皇帝的心目中,帝师的位置是与佛祖释迦牟尼相差无几的。”[4](p39)据《红史》记载,元成宗时期,宣政院的官员草拟了一道圣旨,规定“凡民殴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又如,1264年,元朝在中央政权组织机构中设立了一个名叫总制院的机关(后改称宣政院),负责管辖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藏区的军事、行政事务。当时,在元朝中央政权中只有四大机关: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总制院。这样的设置,可以看出元朝中央对藏区的重视程度。 1273年襄阳陷落,襄阳人被列为第四等人毋庸置疑,若被列 为第四等人的依据是因最晚被征服,是否1273年以后征服的地方的人都该列为第四等人呢?1273年以后,四川的战争仍在持续,同南宋其他地区的战争同时进行着。元朝四川行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大部;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的 极小部分。 1273年之前,川西、川北业已沦陷,但川南、川东大部分领土 仍在南宋的掌握之中。1273年因为襄阳陷落所以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们试以1273年为界回顾1273年之后的四川战场: 1274年11月,东川元帅杨文安自达州趋云安军(今重庆市云 阳县),拔云安诸堡。1275年正月,东川副都元帅张德润拔渠州(今四川省渠县)礼义城,杨文安破开州(今重庆市开县),降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 1275年6月,嘉定(今四川省乐山市)城降。嘉定以下沿江诸 城,经不住西川行院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强大攻势,不战自溃。降陷的城池为:紫云城(今四川省犍为县东南)、叙州(今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军(今四川省珙县东)、富顺监(今四川省富顺县)。 “马湖路(今四川省屏山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 内附……”[5](卷60《地理三》)1276年,忽必烈派安西王府相李德辉经画东川,梁山军(今重庆市梁平县)守将袁世安率先投降,8月克万州(今重庆市万州区)。1277年7月,张德润破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12月,杨文安克咸淳府(今重庆市忠县)皇华城。 1278年正月,泸州(今四川省泸州市)再次陷落。2月,在元军 的猛攻下,重庆也终于陷落。“至元十五年(1278年)再围重庆,踰月拔之。绍庆(今重庆市彭水县)、南平、夔(今重庆市奉节县)、思、施(今湖北省恩施市)、播,诸山壁水栅皆下。”[5](卷163《李德辉传》)其中,“南平、思、播”宋时属四川,元时改隶湖广行省,不在元朝四川范围之内。“高州(今四川省高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云南行省遣官诏谕内附。”[5](卷60《地理三》)“至元十六年(1279年)春正月辛酉,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安抚使王立以城降。”[5](卷10《世祖七》) 合州钓鱼城的陷落,标志着“川蜀悉平”。忽必烈“喜甚”,开始在四川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元朝四川的南部和东部应算最晚归顺的。四川人因较早被征服而被列为第三等人并不太成立。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蒙古统治者给予四川人“优待”呢?加以地域、种族的因素考虑,余认为原因有几: 首先,四川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蒙古统治者为了稳住这块“喉衿之地”不得不收买人心。“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昔者汉高尝用之矣。汉高王巴、蜀,都南郑……而天下遂归于汉……是故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于用蜀。秦欲兼诸侯则先并蜀,并蜀而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晋欲灭吴则先举蜀,举蜀而王濬楼舡自益州下矣。桓温、刘裕有问中原之志,则先从事于蜀。苻坚有图晋之心,则亦兼梁、益矣。宇文泰先取蜀,遂灭梁。隋人席巴、蜀之资,为平陈之本,……唐平萧铣,军下信州。后唐庄宗

元朝元朝并非亡于朱元璋之手元敌国灭亡真相

元朝-元朝并非亡于朱元璋之手元敌 国灭亡真相 朱元璋的一支队伍吞掉了庞大的元帝国。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奇迹,但它确是不争的事实。元朝这个奇迹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说起朱元璋灭亡元朝而建立明朝,似乎元朝全是朱元璋打下来的。其实并非如此。在同时代的起义军里,朱元璋消灭的元朝军队是最少的。元朝虽然被明朝取代,但它并非亡于朱元璋,而是1360年代,南北双方同时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结果。 朱元璋的抗元战绩 元末农民起义,始于公元1351年

五月的刘福通。刘福通以红巾军起义于河南颖川,义旗一举,天下苦元已久,于是纷纷揭杆而起——徐寿辉起于湖北罗田,芝麻李起于江苏徐州,张士诚起于江苏泰州,郭子兴起于安徽濠州,明玉珍起于湖北随州…… 几年之后的公元1356年,黄河以南基本上已是汉人天下: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将称帝。这四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元朝势力的主力军。而此时继承已死的郭子兴队伍的朱元璋,则兵不过区区二、三万,地仍然局处于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 朱元璋放眼四望,天下将被瓜分完了。除非自己愿意投靠谁,否则得赶紧抓住时机抢地盘。老朱如今有点力量了,可不想再投靠人了,也要在这乱世当中,

碰碰大运。可是在乱世中闯,得有地盘和人马。自己现有的地盘太小了,而且穷得快吃不上饭了,就这穷地方,怎么扩充人马呀。然而抢地盘,又向哪儿抢:北面是义军中势力最大的刘福通,黑压压横亘在中原,元朝军队全靠他挡住,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施展的地方。东面沿海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西面则是徐寿辉,以自己现在这点力量,跟谁抢呀! 朱元璋不愧是有眼光的,他发现元朝的势力最弱的是在南方,而南方现在还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地方在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这块地方,人口众多,物产丰饶,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拿下这块地方,自己的势力立刻就能倍增,和人抢天下的资本也就大大增加喽。元朝 于是朱元璋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嬪变过程。 据此可知( )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2、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 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3、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弟和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 学校来的“生徒”是唐代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 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 由此可知( )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平民有机会步人社会上层 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4、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元朝统治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发展地方经济 5、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B.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C.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6、汉昭帝时,大司马霍光辅政,霍光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 A.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B.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C.二人分掌内政和外交 D.大司马不如丞相权力大 7、汉初,分封王国时规定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 由此可知.当时( ) A.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 B.各封国的政治地位较高 C.中央有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 D.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 8、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主要说明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乾哉大元",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就因看到了《周易》中的这句话而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元"的,如果这属实的话,则说明了忽必烈在重视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他本人也很迷信,"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最乐于接受的命题之一。然而以后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元"并没有象忽必烈事先设计的那样"与天同寿",11帝97年的中原统治,使后人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入"短命王朝"行列。但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大元"在它短暂的97年生命历程中给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想就这点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政治上: 1、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据《元史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正所谓"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随着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就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开始确立。也是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 2、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之同时,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统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当时全国共分设了11个行省。其中包括了唐时所谓的"羁縻之州"。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个创举,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很大,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二)经济上: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国内经济的发展。元代的农业生产从总的来说,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进,但各地区的发展却并不平衡。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2011-2012学年度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 班级 08(1)班学号 08141133 课题名称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学生姓名严伟 指导教师陆慧敏 2012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 1、本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 2、本论文(设计)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3、本论文(设计)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 4、本论文(设计)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学生(签名):严伟 2012年月日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音乐学院08(1)班08141133严伟 【摘要】:“杂剧”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意思是“杂耍”,当时是百戏、参军戏等各种技艺的总称,到了宋朝杂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专业化,加入了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杂剧”才成为一个舞台表演艺术的专称。元杂剧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化从萌芽、发展转变为成熟和完善,本文从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特点、元杂剧的分类和内涵、元杂剧的衰落、元杂剧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六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兴衰起源发展 元杂剧是中国最早的相对比较成熟,风格相对统一的戏剧形式,它不仅吸取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艺术形式,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体系,同时因为元朝的特殊历史时期,还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证的作家就有2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剧目有500多种,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元杂剧以其大量的优秀作品将戏曲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古典艺术最耀眼的三颗明珠,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为“元曲”,宋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上写到“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①可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的产生 说到元杂剧的产生不得不说说元朝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公元1206年蒙古族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个部族,被推举为可汗,称为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陆续的灭掉了西夏和金朝,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定国号为元。并于公元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等地成为元朝的属国。在国内,为了便于统治汉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西夏、西域等地人口)、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方汉人。在这种制度下,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 正因为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凭借铁蹄打下江山的忽必烈不懂的也不屑于知识的价值,对待汉族文人学士采取的的措施就是杀戮和沦为奴隶,这对中国的文化摧残是不可估量的,许多的文学创作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消失了,更为严重和毁灭性的是元朝初期的几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教案

第10 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上承“辽宋夏金并立,”下启“明清多民族国家的强盛” ,成为继秦、西晋、隋以后我国封建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的时期。本节课包括“成吉思汗统一蒙 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完整的呈现了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全过程。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较浓,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是学生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缺乏对必要历史知识的积累,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说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设疑、讨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本节课选择这些教法的依据是:①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②能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四、说学法 1. 识图法。 2. 学生在学习时,借助地图,了解蒙古灭西夏、金,元统一全国的过程完整的 了解,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全过程。 3. 2.史料分析法。 4. 通过分析、朗读相关的史料,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出 现的疑难问题 五、说教学目标依据“知道蒙古族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西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统一的原因” 的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统一。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元朝完成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自己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帝国在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闪烁着优秀的人物品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说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难点 客观、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六、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敕勒川》,同时出示诗歌《敕勒川》歌词。提问:“这是描写那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他们是如何崛起?元朝时如何建立?又是怎样 实现全国统一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设计思路:通过诗歌、视频导入新课,以直观的方式再现历史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预习提纲(时间:5-7 分钟) 1、12 世纪时蒙古草原是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被谁改变的?他建立了什么政权?通过哪些措施使蒙古强大起来? 2、蒙古灭西夏、金的时间。 3、元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定都时间? 4、南宋灭亡时间?抗元名将是谁?写下的千古名句是?

历史趣谈元朝攻打日本失败原因补给跟不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元朝攻打日本失败原因补给跟不上 导语:关于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籍都有记载,不过最原始的纪录来源不外三处:一为元帝国的记载;一为 关于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籍都有记载,不过最原始的纪录来源不外三处:一为元帝国的记载;一为朝鲜的记载;一为日本的记载。 关于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籍都有记载,记载都有偏颇,相互矛盾处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证,又有考古发现作旁证,互相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真相。 其中朝鲜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战争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因此他们的记录更可信些。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元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汉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元日战争元日战争忽必烈执意要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可汗的权威外,还有许多更实际的考虑。蒙古大汗虽富甲四海,可因为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财,蒙古帝国的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大可汗贵由和蒙哥都以挥霍无度着称,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以贵金属支付,对部分拖欠的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

七年级历史下课内问题答案(1)

1七年级历史下1—10课复习之材料研读和问题探究 第一课: 1、《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4页 隋炀帝时徭役(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和兵役(三次东征)繁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出现。 2、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3页 ①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②选官的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5页 ①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②选官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任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5页 ①隋炀帝不恤民力,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二课: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8页 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法律上,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8页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3、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10页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10页 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4、诗歌赏析。10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杜甫《忆昔》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