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人教)

【教学设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人教)

【教学设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人教)
【教学设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人教)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蚌埠二中丁小艳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如何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既是一个社会热点,

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课首先要弄清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的特定作用。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通过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时加以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 对自学课本知识,预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收集影响文化发展的案例,并感悟他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北京奥运开幕式》

问:(1)《北京奥运开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如何展现在世界面前的?

(2)视频中对传统文化引用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如何正确继承传统文化?

师生互动交流。

指导归纳: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没有一个人会“全盘”接受先前的文化遗产,我们总是有选择、

有舍弃,在批判地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民族音乐,独自开辟一片天地;也不能只是一味继承,固步自封,而是既要有继承又有发展。我们不能把它们分开看。

(进行新课)

教师: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演出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忘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继承中必然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只有将继承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课堂活动:

观点辨析: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双边辨点(学生讨论)对古代教育思想的看法(二者都片面)

(1)反对观点: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主张师道尊严,压抑学生个性;死记硬背,不利开发人的智力。原因:认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消极方面,应予以摆脱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正确思想,对此我们应予以借鉴吸收,不能全部抛弃。

(2)赞成原因:古代教育思想有其精华所在,重教化的思想、求实的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为今所用。原因: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许多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少的消极成分,正确的做法是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地回归古代教育思想。因此,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继承与发展的要求;

教师:通过“双边辨点”阐述继承与发展的要求:

理论归纳:文化传承就是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发展是继承的目的,继承是发展的手段。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如:对中医学、戏曲、相声、建筑等传统文化

如果说文化传承包括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两个方面,那么文化传承就是文化选择的过程。只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怎么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示在世界面前。

过渡: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明天是今天的延续。阅读教材思考: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中国服饰的演变历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图示讲解:生产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制度的变革——文化形态的变化——经济政治的变化

因此,我们说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过渡语: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经济政治发展,科技也不断进步,科技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融合乐器、光、影、声音、电子信息等等科技含量,形成和谐、

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画面。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此观点,而后教师总结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师: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比如照相技术的发明引起电影的出现、电视剧的发明推动了电视剧的发展等等。

过渡: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3、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所以得到大众认可,是因为能被大众所接受。为什么大众能接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展示:并探究:你能否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谈谈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是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的?

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并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学习本部分内容。

教师:归纳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多媒体材料地说明了思想运动对社会变革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总之,通过探究,我们知道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对文化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尤其现代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另外,除了上述因素对文化传承有重要影响,在文化传承中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其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学生活动:阅读P46-47,思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不同教育方式各自的特点b不同教育方式各自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方式的转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上述教育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对文化传承有哪些影响?【课堂小结】围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不管是社会制度、科技、思想观念还是教育方式都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总结提升:影响文化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

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展示课件的结论)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定稿)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柳州市驾鹤路小学苏智敏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12—113页内容。 【设计理念】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从多角度思考,学生可以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和假设法解决这类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同时渗透化繁为简的研究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一方面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节课借助《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介绍,由于“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1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教材先让学生利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再向学生介绍“假设法”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假设法的理解。通过课前测试,有78%的学生会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可以水到渠成,达到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理解用列表法、画图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分析、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假设、有序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猜测、验证,我会用列表法、画图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用列表法、画图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探究卡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模仿鸡和兔。 天气真冷,我们先来做个热身游戏吧!全部同学起立!

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反思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吴寅静 10月18日课题组第七次会议上,观摩了陶维林和白涛两位老师的《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课,使我对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0月28日我到福建三明市上了一堂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公开课,这一实践使我对这一节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借班上课的困难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即使像陶老师、白老师这样的专家型教师也出现了没有实现教学设计的目标的状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我在陶老师和白老师的教学设计基础上,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努力压缩概念的生成时间,减少习题容量,争取一节课达到预设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即便是减少了教学容量,降低了教学要求,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还是没有达成,这不由得使我思考其深层原因。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把整堂课的大致过程呈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 1.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在初中,我们已学过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的正弦是如何定义的? 生:是对边比邻边的比值。 师:哪个对边比邻边? 生: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比邻边。 师:对。我们可以在锐角的终边上取一点P ,作与始边垂直的直线,交始边于M ,形成Rt △OMP ,那么OM MP OP OM OP MP ===αααtan ,cos ,sin 。 师:对于一个确定的锐角,上述比值是确定的。对于不同的锐角,是否可以用上述方法确定相应的比值? 生齐答:可以。 利用几何画板进行角的终边变化,学生可以发现当锐角发生变化时,这三个三角函数值也在改变。 师:锐角三角函数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值是什么?自变量变化范围是多少? 生:自变量是角,函数值是比值,自变量范围为 90~0。 师:能用弧度来表示吗? 生:),(2 0π 。 2.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生成 师:角的范围已推广到了任意角,你认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该怎样定义比较合理呢? 学生没有反应,有些学生在看书,希望能从书本中找到答案。 师:能不能继续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 生:能,也可以是比值。 师:那么如果角是钝角呢? 学生沉默。 师:现在角的范围扩大了,你们认为该把角放在哪里研究比较好?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福建师大附中李华 1、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如何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课首先要弄清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的特定作用。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2、学生分析 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张扬个性成为他(她)们的主旋律。面对这一时代的学生,沟通需要用心、用技巧,那也是一门艺术。高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且比较丰富;语言逻辑性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望及表现欲望。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表现在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本课教学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先阅读书本、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结论,不追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教师应跳出教学设计的问题模式,和学生一道去创造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成功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更加成功。同时特别注重创设的情景的选择性,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使他们的潜能、智慧得出充分挖掘、展示。只有当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意的设计见解,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师主导二者完美结合,才能表明该课的设计卓有成效。 3、设计思想 “学习是一种内心之旅,通过整体的感悟、修行使个人从不完善趋向完善。” “学习是对自我的体会,是需要静谧安详、澄和专注的。即使是对话,也讲究在彼此倾听基础悉心思考。”

爬山教学设计定稿版

爬山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爬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山过程中三次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谈话 一、抓住文眼,感知行文思路。5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21课《爬山》。板书课题《21爬山》 1、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和父亲一起爬山的过程中有他独特感受,请看大屏幕: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请同学们一起读这句话。 2、智慧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板书:智慧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就蕴藏在父亲的话语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静静思考: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请同学们画上“”。今天的默读老师还要给同学们加点难度,就是默读的速度,默读要求一分钟300字,这篇文章大约800字,我给你们3分钟,敢挑战吗? 学生默读。 二、细读课文,感悟父意 (一)感悟征服自己

师:刚才大家学习得很认真,老师很喜欢和你们一起学习。谁来说说父亲是在爬山时说了什么蕴含智慧的话?把机会给你。谢谢你,你很会读书!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读 课件出示“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板书征服自己 师:你从父亲的话语中,知道了什么? 别人是征服山,我们是征服自己。我们爬山的目的是征服自己 师:我们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爱流汗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想象一下我和父亲在上山时会遇到什么困难自由读2——3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说出关键词又弯又窄浑身是汗露脸 师:是啊,你们看,课件出示图片,山路又弯又窄,才爬一会儿,已经浑身是汗了,山又那么高,你能爬上去吗?板书信心真是有信心的孩子,这就叫征服自己。板书征服自己 还有什么困难呢?第三自然 师:是啊,外衣都湿透了,那么累,那么热了,你还爬吗别爬了吧真是有毅力的孩子,这就是征服自己。板书,毅力或决心 师:作者爬山时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对于父亲这番含义深刻的话他听明白了吗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似懂非懂,我有点懂但没有真懂。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四川省巴中中学杨启林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素质外,还取决于教学设计,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笔者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切实可行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2.巩固哪些知识? 3.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 4.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 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几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如《卤族元素》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的化合物。 (2)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同族的概论,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 (3)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 (4)掌握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把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却比较忽视。如在教知识的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如何教。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显得更重要,我们应该自觉的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做好以下三个设计: 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束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课的开始,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这一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束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束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问题设计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对于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强大的好奇心,效果不言而喻。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定稿)

有关冰心的《观舞记》教学设计 精河县初级中学陈金云 一、有关《观舞记》的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一)整体设计思路 情境导入——说舞蹈;解题——理内容;预习展示——练表达; 合作交流——解困惑;自主学习——品雅句;延伸提高——拓视野。 (二)指导依据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培养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表达自己心得的能力;能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语言的能力”。而冰心的《观舞记》这篇自读课文正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佳作。在文中作者描写并介绍了卡拉玛姐妹优美的印度舞蹈,为我们展示了婆罗多舞的异域风情,表现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达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学习此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和将视觉美转化为优美文字的能力。初一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极大地兴趣,思维活跃,但是如何将观看或感受到的美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是他们遇到的问题。课前我走进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到大家都很喜欢具有异国风情的印度舞,觉得它很美。鉴于这一点,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引领学生欣赏美,抒写美。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 《观舞记》是一篇自读课文。它是作家冰心写的一篇观后感,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描写并介绍了卡拉玛姐妹优美的印度舞蹈,为我们展示了婆罗多舞的异域风情,表现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达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学习此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和将视觉美转化为优美文字的能力。初一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极大地兴趣,思维活跃,但是如何将观看或感受到的美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是他们遇到的问题。课前我走进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到大家都很喜欢具有异国风情的印度舞,觉得它很美。鉴于这一点,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引领学生欣赏美,抒写美。

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 (2)

4. 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选择题 1.2010年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上海世博会有相当多的展馆用传统建筑为原型,并寻求着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表现。以建筑语言演绎城市主题,使得上海城市空间和建筑品质得到了提升,同时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真谛。下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 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B 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 C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D 只要继承了传统文化必定能实现发展 2.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思想运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教育方式的变革 5.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于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牵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

9.“伴随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清王朝,中国文化也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文化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C.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的发展 D.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必然代替旧文化 10. 2010年4月27日福厦动车开通后,福州到厦门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市民早上乘车到福州,游览福州西湖公园、鼓山、三坊七巷,品尝福州特色小吃。下午5点多,市民将搭乘动车,从福州返回厦门,还能准时回到家中吃晚饭。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1年4月27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兰亭书法节也在告诉我们汉字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造型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继承、完善和发展。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汉代书法分为章草、真书、行书,都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楷书、行书、草书在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继承革新的过程。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把握这一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 (2)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老王》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

《老王》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老王人物形象的刻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造性的见解;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如何刻画老王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老王的“苦”与“善良”。而本文的教学难点则是在于领会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渗透出来的爱的博大。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评价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Ppt出示:课间播放相关图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心里会有哪些感想呢?(生答)是的,这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也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老王》(P pt出示课题),去感受这个普通人身上的善心和善行。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而写《老王》的作家却不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Ppt出示:杨绛(jiàng)),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师:“文革”期间,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这个时候,结识了三轮车夫老王。 (二)走进文本,细品人物。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如何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既是一个社会热点, 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 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课首先要弄清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的特定作用。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通过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时加以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 对自学课本知识,预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收集影响文化发展的案例,并感悟他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北京奥运开幕式》 问:(1)《北京奥运开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如何展现在世界面前的? (2)视频中对传统文化引用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如何正确继承传统文化? 师生互动交流。 指导归纳: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没有一个人会“全盘”接受先前的文化遗产,我们总是有选择、有舍弃,在批判地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民族音乐,独自开辟一片天地;也不能只是一味继承,固步自封,而是既要有继承又有发展。我们不能把它们分开看。 (进行新课) 教师: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演出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忘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继承中必然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只有将继承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内容: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异彩纷呈 A、民族节日各具特色 B、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A、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 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 A、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B、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C、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A、文化传播的涵义 B、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A、传媒的内涵 B、大众传媒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A、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播 B、文化交流的作用

C、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本课引入: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文化的发展过程,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怎样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呢?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重大影响。那么文化继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文化的继承呢?在当代,仅仅是文化继承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展文化,那么我们怎么样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呢?今天我就来学习这一块的知识。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的。 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 (1)表现一:传统习俗的继承。 A、传统习俗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定稿)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定稿)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彭兰兰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诗中的形象,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思考人生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为何重点写“未选择的路”,能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诗歌内涵。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联系生活体验,引入“路的选择”) 周末时假如小伙伴约你去爬大蜀山,你会选择平坦的水泥山道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学生自由发言)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合作朗读全诗。师生点评,在点评中带出对整首诗的初读感受。如:咬字是否准确清晰,语速语调的处理是否恰当,感情是否饱满等。 (PPT提示朗读的注意要点)全班齐读。 三、再读诗歌,品读形象,感悟诗情 1.诗中描绘了两条路。根据诗歌的1、2两节,大家来说说这两条路各有什么特点。(提示:抓住关键词句) (1)平坦、笔直、通畅(“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2)“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罕至

2.诗人站在岔路口,面对这不同的两条路,他将如何选择?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师范读第一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能看出“我”的心理和情感的词句)去感受诗人的心情。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久久伫立”——惋惜、思索、矛盾、犹豫 (PPT展示诵读赏析的示例: 我从“可惜”二字中读出了诗人对不能同时去走这两条路的惋惜之情; 我从“久久伫立”中读出了诗人在思考,他很矛盾、很犹豫——到底我该走哪一条路? 我从中读出了)其余三节学生先自由读,做圈点勾画,讨论交流,体会诗中哪些词句传达了诗人的心理和感情。再个别读,在朗读中突出停顿与重音,以多种诵读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2)“更诱人,更美丽”“虽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没有随大流;放弃了相对轻松的坦途,无所畏惧地选择了更富有挑战的道路 (3)“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割舍之后告别的恋恋不舍 “恐怕”——人生短暂,必须作出取舍的遗憾 读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诗中的“路”究竟有什么含义?诗人原来是借自然之路在暗示人生之路啊!这是什么写法? (PPT显示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 (4)“轻声叹息”——对未曾选择的路的留恋与遗憾;对已选择的路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PPT链接作者介绍——“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就是弗罗斯特的选择。两条路,一个“我”,一段人生!我们好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读出了他的万千思绪。带着这些感悟,哪位同学来尝试着深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四.联系生活,体悟哲理 1.谈一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选择的难题吗? 例如:升学择校、课外兴趣、假期安排等 2.学生讨论交流:带着生活的体验再读诗歌,你能有哪些感悟和收获呢?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1)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完整)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屯中心小学陶雨枝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这是每个教师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我认为,精心备课、有效提问、指导学法、激励评价、及时反思、增大容量等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于是,备好课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课的前提。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在备课之前,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它对每一学段教学的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及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明确每组教材的编写目的,同时联系每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构思备课。为了能备好课,还要努力做到细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课后的思考题也要仔细阅读,了解了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要严格要求自己每一节课都这样备,有准备的“仗”打得更有意思。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备讲,备导。要想上课的效果好,教师的只言片语就都要精心推敲,所以从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到点拨学生回答的导语,再到课后的总结语,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力求为引导学生服务。备问,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心考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凸显单元训练重点,要少而精,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备作业,现在的作业要求有拓展有延伸,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提高。所以,每次备课,都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 3、备学生。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我班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较差,主动提问的动力不足,抓重点句子理解的能力差,因此我在这些方面会特意做好引导的准备。 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思路明晰,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幽静悲剧 教学设计(定稿)

总第课时 二次备课《幽径悲剧》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品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去年学过一篇北大学子怀念母校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十三岁的际遇》, 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既是北大学子,又在北大任教的北大人的关于北大的一篇文章《幽 径悲剧》。 二、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的美誉,生前曾多次受到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知悲剧之事 由标题质疑:季老先生为我们诉说了一个怎样的悲剧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好圈点批注,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讨论后明确:北大燕园一条幽径上一株美丽的古藤萝无辜被砍断的悲剧。 五、赏藤萝之美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段落(第8段、第14段),找出描绘藤萝的语句,并赏析。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在全班交流四人小组学习成果: 生:从形、味、声、色等方面来描绘的。 生: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 师作小结:作者具体描绘了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 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声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 象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导语:都说最高的美是内在的美、品德之美。刚才我们赏析 的仅仅是藤萝的外在美,那么藤萝是否又具备了独特的内在美呢? 生:(第14段)从“从无害人之意”、“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等句可以看 出。 师:这些语句又反映了藤萝怎样的品德呢? 生:友好、善良、奉献…… 师:文中除了描写藤萝之美,有没有描写其他的美景呢?试从文中找出来。 生:神奇幽径、其他藤萝(第1—7节) 师:这对表现藤萝的美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从侧面烘托藤萝之美。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工作中,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认真备课了,也很用心上课了,可是学生学得并不怎么样。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为自己教而准备,而没有很好的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设计必须要贴近学生实际。 1、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农村小学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新教材编排的主题图:“银行储蓄、超市购物”等情景很多学生都没有体会。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乘法口算这个内容时,我不采用课本提供的游乐场项目,而让学生说说博白公园有哪些游乐项目,如果你们小组一起玩,该要多少钱呢?让学生说说。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博白公园有鬼屋,每人每次要10元”,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数学问题来完成乘法口算的学习。我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另外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果我采用课本提供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就打开课本看着照搬问题、答案,不是真正学会。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恰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教材安排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可以从略。有些内容学生很难掌握教师就应该把授课过程拉长,突破难点。有些内容学生学不会的,可以不教。 3、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节课好课,教学情境起关键性的作用。教师通过故事、游戏等有趣活动引入课堂,让课堂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对后面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在课堂活动中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二、教学设计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1、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中自动生成。而不是老师在一个劲的讲解。 2、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问题,激发好奇心,产生学习的动力,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3、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三、创造性的使用别人的教学设计,促进有效课堂。 有时候借鉴别人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又不是照本宣科。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集别人所长,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有效课堂。 四、课后反思,有利于改进课堂设计,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 经验在于积累,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师在下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在下一节课中及时纠正错误。这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有效课堂的方法,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定稿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设计 余关镇岳沟小学 王杰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紧紧围绕这一理念,以让学生探究发现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为教学重点,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这一内容也为化简比打下了基础。对于比的基本性质,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化简比。这一过程的教学则采用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教法,学法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三、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比的意义等知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且本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表现欲也较强,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所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叶宇钧: 认真看了各位老师教学设计,收获颇多。都说思品课是最难上的,此话一点不假。无论是教学资源的搜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需要老师付出许多的心血,做好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何优化小学思品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我认为巧设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兴奋剂。学生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思想不集中、走神的现象,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把学生困倦的情绪激活起来,就是设计提问,把学生调动起来。为此设计问题要反复推敲,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我认为设计的问题要鲜活,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去认识、感受、体验、品味,在这其中学生就会自我陶醉,忘记了时间,也克服了疲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真的活了起来,每个学生也都成为了参与的一员,彼此交流,展示自我,在课堂也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赵灵: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教育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情势而调整自身具体运作方式之必需。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大力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要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和生活体验,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亲自去感受、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满怀热情中不断探寻成功,享受学习的最大乐趣。 例如:在学习青少年要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时,我就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其做法是创设问题情景。一个小学生在公园里被一个陌生人拦住,索要他的钱。该学生头脑挺机灵的,他看见不远处的河边有几个大人在钓鱼,就故意大声喊:“叔叔!你是跟我要钱吗? 朱颖慧: 解读课标,内化课程标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证。作为执教者,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教育为什么?自己所教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有效实施课程?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因些,解读课标是与新课程理念的直接对话。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 (1)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学会联系具体事例,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从而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结合“抛锚式”教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文化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难点: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韩庚的《世界看中国》音乐视频进入新课的学习,从总体上感悟到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两个方面。接着以服饰文化具体以旗袍的发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化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将旗袍文化深入

挖掘、设计相关问题,根据学生的探究上升到宏观层面,总结归纳出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强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样设计既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认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正是因为文化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推开文化的大门,看一看文化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板书) 【精准设“锚”——创设情境】 观看韩庚的《世界看中国》音乐视频(多媒体展示) 【精心抛“锚”——确定问题】 1、从视频中你能找出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照搬呢? 【精细释“锚”——自主探究】 学生活动: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找的最多(文化接龙,轮到哪一组说不出即为输),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