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介绍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介绍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介绍GB/T 10561—2005

何群雄,孙时秋

:介绍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显微检验法的概况,并对国标等同

采用国际标准ISO4967:1998后变化的技术内容作了简要说明。

:非金属夹杂物;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0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评定是衡量钢内在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该方法的检验能反映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沾污度以及类型,为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或改进

生产工艺提供可靠的依据,尤其是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检验方法,更是各国冶金学

家长期研究的课题。随着显微技术和电子金相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自动图像仪及

计算机软件来评定非金属夹杂物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用于进行科学研究和实

际生产检验。目前美国金属材料协会(ASTM)E4委员会已有3个显微检验方法来评定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方法标准,即ASTM E45-97《用评级图谱评定非金属夹杂物的人工方法》、ASTM E1122-1986《自动图像分析法检查非金属夹杂物级别的方法》和ASTM E1245-2000《采用自动图像分析法测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或

第二相含量的方法》。但是,应用光学显微镜测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标准图谱评

级方法,至今还是在被最广泛地采用。

随着钢铁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钢铁材料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标准图谱评级的显微方法检验标准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之中,如现行的国际标准

ISO4967-1998《用标准图谱评定钢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方法》和美国ASTM

E45-97《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方法》对标准图谱和评定方法都作了较大的修改和变

动,较好地解决了用光学显微镜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评定的一系列问题,使标准

图谱的显微评定方法日趋完善。

GB/T10561-1989《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标准是我国钢检测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标准,也是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主要检测方法之一。该标准

已颁布了一项重要的基础标准,也是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主要检测方法之一。

该标准已颁布使用了多年,对保证和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近

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以及检测手段的要求也不

断扩大与提高,该标准检测方法所规定的技术内容,与现有钢铁技术的发展和检测

技术的需求及国际交流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根据冶信标院[2001]123号文,由宝钢股份特殊分公司(原宝钢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和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抚顺特钢、大连钢厂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

ISO4967:1998的基础上对GB/T 10561-1989标准进行了修订。新国标于2005年5

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批准发布,并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1 1.1 ASTM

美国ASTM E45标准规定了一些公认的评定锻、轧钢材中非金属夹物含量的测定方

法,此标准的历史最早、内容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该标准于1942年首次发

时,就将JK(Jemkontoret)图作为它的评级图谱,后经1947年、1963年、的1976

年、1981年、1985年、1987年、1989年和1997年九次修订,使标准日趋完善。

ADTM E45-97标准内容较全,包括宏观检验法和显微检验法。宏观检验法中包括

有酸浸低信检验、断口检验、塔形检验和磁粉检验,显微检验法根据其具体的检验

方法不同又分为A法、B法、C法、D法和E法5种。该标准附有图I-r是原JK

图和修改的JK国合并后制作的、图II是采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手册中的

SAE推荐方法J422a中的标准图谱,主要用于渗碳轴承钢。评级图I-r适用A 法、

D法和E法(SAM评级法),图II(SAM评级图)适用C法,而B法是根据长度

测定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方法。

1.2 日本JIS标准

JIS G 0555-1998标准是对有关显微镜测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种类及数量,以判定

其纯洁度的检验方法。该标准有两种方法,一种依据点算法的显微镜检验方法,来测

定非金属夹杂物的种类及其所占面积百分比;另一种依据标准图片(ISO 4967:1979)

的显微镜检验方法,通过与标准图片进行比较评定非金属夹杂物。

1.3 DIN

DIN50602-1985标准规定了使用金相显微镜的显微检验过程以及使用评级图谱系列的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纯净度值的计算方法为M法和K法两种,标准列

有图谱序列为SS,OA和OG,从0到9类别序号10个,其中类别序号1,3,6和8

为基本序列,每个序列9个图片尺寸系数为0到8,共有90张评级图片。

ISO4967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7的技术委员会制定的一个用标准图谱显微检验法来测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方法标准,主要是参照ASTM E45制订而

成。该标准于1976年9月第一次发布标准草案,于1979年4月15日正式分布第

一版,1996年7月对此标准进行了修订,发布第二次草案,1998年正式颁布第二

版,1998版的ISO的4967-1998标准评级图是在ASTM E45-1997标准评级图基础上

略作修改,并增加了一套单粒球状氧化物DS评级图,评级图分为A,B,C,D和DS 五

类,总计54张图片,其中A,B,C 和D类评级图同ASTM E45-1997,DS类评级图分6

个级别(0.5~3级)。

我国现行的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显微检验方法校准有GB/T 18254和GB/T 10561,前者是在YJZ-84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后者是等同采用ISO4967修订而成。

我国最早有用于夹杂物含量测定标准为重61-55,是在前苏联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形成,后经YB25-59和YB25-77两次修订,于1989年等效采用ISO 4967:1979标

准制修订,并提升为国标,即GB/T 10561-1989标准。该标准列有图谱I和图谱II两

套评级图谱,适用于评定变形钢材(如:轧材、锻材)的非金属夹杂物含量。

国际标准通常是反映全球工业界、研究人员、消费者和法规制定部门经验的结晶,包含

了各部门的共同需求,因此采用国际标准是消除贸易壁垒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世界贸易组

织”贸易中技术壁垒协议”(WTO/TBT)中被明确认定。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第35号令颁布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管理办法》的第二章第五条规定:”凡已有国际标准的,

应当以其为基础制定我国的标准”再则我国现行的GB/T10561-1989标准是等效采用ISO 4967-1979制定的。由于ISO 4967:1998与ISO4967:1979新、老版本有很大的变化,为

适应ISO标准的变化,并使我国的非金属夹杂物显微镜检验方法标准与国际接轨,以有利于

我国钢铁产品出口进入国际市场,故有必要对现行标准进行一次修订。本次修订等同休用

ISO 4967:1998《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标准图谱显微检验法》,并根据国情作了

部分编辑性修改,如:标准名称和小数点符号的表示方法以及国际标准前言,并增设了包括

对标准使用者的建议和指南等内容的资料性附录NA。标准格式按GB/T 1.1——2000和GB/T20002.2——2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二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定》要求进行了编写,

标准结构与ISO4967:1998相对应。在新国标编制过程中,通过随机取样方式,对21个牌号、规格为φ(5.5~340)mm的609件试样,按新、老标准的规定进行了一些验证试验。在

采用国际标准中,经过分析研究,并参照国外其他相关标准,对ISO4967:1998原文中存在的遗漏、错误和矛盾之处进行了修改。

新国标是等同采用ISO4967:1998,并按GB/T 2002.2-2001规定进行编制,故标准名称

为《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标准名称等同于ISO 4967;其次,考虑到采用显微方法测定钢中夹杂物的方法有多种,目前ASTM

E4委员会已有三个评定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显微方法标准,即用评级图谱评定非金属夹杂物的人工方法(ASTM E45-97)、自动图像分析法检查非金属夹杂物级别的方法(ASTM E1122-1986)和采用自动图像分析法测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或第二相含量的方法(ASTM E1245-2000),在国外最通用的夹杂物评定方法是标准评级图的评定方法——JK图,如新国标采用原国标名称,而未特指

采用标准评级图谱的评定方法,就显得范围过大,故此对标准名称进行了改变。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对ISO 4967:1998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ISO 4967:1998标准中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d)增加了附录NA。

GB/T 10561——2005标准与GB/T 10561——1989的主要变化如下:

a)标准名称由《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评定方法》改为《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

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b)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c)增加了原理一章;

d)增加图像分析法;

e)对夹杂物的评级界限、宽度系数、取样尺寸、评级原则、视场的形状和尺寸进行了修

改。

f)标准评级图谱由JK图和ASTM图2套评级图谱改设1套ISO评级图谱(见附录A);

g)将制取样注意方法和其他产品取样方法改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对ISO 4967:1998有误之处进行了更正,主要如下:

a) 表1中的B类2级夹杂物的总长度同342μm改为343μm;

b) 表2中粗系的“最小宽度”栏目下的各行数字前均加上“>”符号;

c) 对图1、图2、图3和图6进行了重新制作;

d) 第6.2A法的示例中,原“B 2s”改为“B2.5s”;

e) 附录A的DS夹杂物的图片上方,原直径“>13μm~76μm”改为“13μm~76μm”;

f) 附录C表C.1中,视场序号为8的A类粗系“1”级平级为改为“-”;

g) 附录C表C.1中,视场序号为12的D类粗系“-”改为“1s”;

h) 附录C表C.2中,视场级数为1级的D类粗系夹杂物的“1”改为“2”;

i) 附录CC3.1中,原“(见6.2)”改为“(见6.3)”;

3。51000j) 附录CC.4公式中,原“[],,,”改为Cfin,ii0.5Si,

3。01000“[],,,”。 Cfin,ii0.5Si,

GB/T 10561-1989规定适用于评定变形钢材(如:轧材、锻材)的非金属夹杂物

含量,由于钢材压缩变形程序对非金属夹杂物的评级影响很大,标准仅明确适应于评定

变形钢材的非金属夹杂物规定不够严密,新标准在标准文本中强调标准适用于压缩比?

3的钢材,换言之,未变形和未经过足够变形的钢材,就不适用于按本方法来评定非金

属夹杂物。

新标准还注明“可能不适用评定评定某些特殊钢,例如:晚切削钢”,这主要是

考虑到易切削钢对钢中夹杂物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均有特殊要求,与通用材料的夹杂物

形态、分布及数量有一定程序的不同,在采用图谱评定时,有可能不相适应,以提请标

准使用者注意。

随着图像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新标准还增加了”本标准提供了用图像分析法

测定非金属夹杂物的方法”的内容。

ISO 4967:1979和ISO 4967:1998的标准条款中,均列有”……。但是,由于试验操作者的影响,即便使用很多试样,也很难获得重复的结果。因此,使用本方法应十分慎

重。……”这样一段话,从此段文字叙述可理解,采用显微法测定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时,

试验操作人同的技术水平、操作经验、工作量以及主观影响等 ,均会对试验结果带来一

定的影响,但实际上影响非金必夹杂物评级重现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取样数量、取样

位置、试样的代表性、试样加工抛光质量、钢的纯净水平以及所选用的检验方法等。GB/T

10561-1989在制订时未采用此段文字,新标准根据等同采用的原则,仍按原文含义将

此段文字纳入标准,以提请新标准的使用者和操作者注意此问题。

原国标GB/T 10561-1989按夹杂物的形态和分布,把夹杂物分为A,B,C和D四类,但未对夹杂物的类型和形态作进一步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对使用者带来不便。

新标准将非金夹杂物列为最常见的夹杂物、非传统夹杂物和沉淀相类三种,对最常见

的非金属夹杂物按其类型和形态分为A,B,C,D和DS五类,对此五类夹杂物的类型、形态、分

布、性质及色泽均作了较具体的描述,以有助于对不同类夹杂物的识别,并明确指出:对于非传统类型的夹杂物(如球状硫化物、球状硫化钙、球状稀土硫化物,硫化钙包裹着铝酸盐的

球状复相硫化物等)的评定也可通过将其形状与标准图谱进行比较,并应注明其化学特征;一些深沉相类的硼化物、碳化物、碳氮化物和氮化物等,也可根据其形态与最常见的五类夹杂

物进行比较评定,但必须用下标符号表示出它们的化学特征。

原国标列有图谱I和图谱II两套评级图谱,评级图谱I取自JK图,列有A,B,C,和D四类夹杂物图谱,每类可分粗、细两个系列,每个系列由1~5级图片组成,共40张图片;评级图谱II取自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方法,亦分为A,B,C和D四类各粗细两个系列,每个系列由0.5~2.5级图片组成,共40张图片。

标准规定这两套评级图不能在同一试验中同时使用,但未对评级图的使用做出规定,

为解决此两套图谱的适用对象,以便统一执行,由行政主管部门(原冶金工业部)出文(冶金[1997]33号)明确规定:图I(JK图)适用于评定合格级别>2级的非金属夹杂物;图II(ASTM图,即JK修改图)适用于评定合格级不大于2级的非金属夹杂物;并规定在实际检验中发现

单颗粒大直径的D类夹杂物,按ISO/DIS 4967:1996的规定进行了评级(此规定与1998版ISO 4967相同),以解决与标准评级图不一致、难以评级的情况。但实际上从征求意见的回函中,较多的企业均反映难于评定单颗粒大直径的D类夹杂物的级别,说明在标准实施中采用上级

文件补充规定的办法不能适用于现有的生产检验。

新标准在标准中只设一套图谱,该图谱列有A,B,C,D和DS五类夹杂物图谱,前

四类还分为粗、细两个系列,每个系列由0.5~3级图片组成,而DS不分粗、细系列,列为0.5~3级图片,整个图谱共54张图片。本标准只设一套图谱既解决了原国标设两套图谱的适用性问题,又解决了JK图能否按0.5级评定的问题,并针对实际检验中单颗粒大直径夹杂物的评定问题,增设了DS(单颗粒球状夹杂物)评级图片,从

而解决了我国在检验中常出现的大直径单颗粒

球状夹杂物的评级问题,使标准更完善、适用,避免了采用文件规定的不规范现象。

ISO 4967:1998在表达粗、细系的划分时,是有采用Thickness Paramenters

来表示时,此名词通常应翻译成为”厚度系数”,但考虑在抛光检验面上,对夹杂物应按二维平面的

物体来描述,即用长度、宽度来描述夹杂物的形态更为妥当,因此采用了宽度的用词。

ISO 4967:1998和ASTM E45-97标准中都引用了一个名为stringer的术语,此

术语在ISO标准中并没有阐述,而在ASTM E45-97中定义为:”一个单独的夹杂物沿变方向被大大地

拉伸,或者三个或三个以上的B类或C类夹杂物在一个平面内呈直线排列,并与热加工方向平行,彼此之间的横向偏离不大于15μm,且两个相邻夹杂物之间的纵向间距<40μm”,从此定义可理解为一个夹杂物(stringer)可有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

种形态出现,ISO4967:1998中乎对此名词的使用不够严密,故新标准将Stringer此词采用为”串(条)状夹杂物”,以指A,B和C类夹杂物。

原国标对夹杂物的粗系、细系的划分没有具体的规定,仅在评级图谱旁注明不同系列的宽

度情况,采用如:~4μm和~6μm表示A型夹杂物的粗、细系的区别,这种表示方法易造成

误解,因”~”的符号是一种数学符号,通常它表示数值范围,原国标只在图谱上用符

号”~”表示,既无法确定粗系和细系的区分界限值,又无法确定细系的下限是否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带来标准实施中一定的疑惑和困难。

新标准中不仅列有表2规定了夹杂物的宽度范围,并在评级图谱的每个系列上方标出

了宽度范围,特别是表示出了可评级夹杂物的宽度下限,同时在原国标的基础上对A,B,C和D类夹杂物的粗系上限进行了调整,从而对标准的实施提供了确切的依据。然而,ISO 4967:1998 的表2中对于粗系的最小宽度值未按相应的评级图谱表示大于的符号”>”,新标准在编制时,根据附录A的各类夹杂物图片上方的粗细系划分数值以及参照ASTM E45-1997的规定,在表2各类夹杂物粗系的最小宽度值前增加了”>”符号。

原国标对夹杂物图谱的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递增采用原则性的条款”随夹杂物含量增

加而递增”进行叙述,在标准图谱中对图I(即JK图)未列出各级别图片的长度,对图II(即ASTM图)虽列出了各级图片的长度值,但未对D类图片的各级别的颗粒数进行规定。对国内

经常出现的单颗大直径的D类夹杂物,可采用ISO/DIS 4967:1996草案中的DS 进行评级。

新标准明确规定了各级别图片是随着非金属夹杂物的长度、数量和直径的增加而递增,不但在图片中表述了各级别的长度、数量和直径数值,并且列表规定了各级别的评级界限,这为标准的规范、完整和可操作性提供了依据和方便。

新标准对非金属夹杂物的长度、数量和直径的规定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其中变化如

下:

(1) 非金属夹杂物长度新标准将B和C类夹杂物0.5级的长度从38μm分别调整到17μm和18μm,使0.5级的起评长度大为降低;同时对2级及其以上的长度也进行

了一些调整,此调整与ISO 4967-1998和ASTM E45-1997相同。(据ASTM E45-1997的表1注A的说明,对非金属夹杂物各级别的长度进行调整,主要是考虑与自动评级方法

相适应,由于小级别的人工评级误差很大,故对0.5级的B和C类夹杂物的长度调整最

大)。

ISO 4967-1998的表1中B类夹杂物2级的总长度为342μm,但附录A的评级图中却为343μm,经查阅 ASTM E45-1997的表1中也为343μm,因此,新国标将此数值改为343μm。

(2)非金属夹杂物的颗粒数新标准将D类夹杂物的1级颗粒数从3颗调整为4颗,2~3级的颗粒数分别调整为2颗、5颗、10颗,3.5级~5级的颗粒数调整更大,此调整与ISO 4967-1998和ASTM E45-1997相同,另外,可能是考虑到原标准的D类夹杂物基本是球状夹杂物和带角的球状夹杂物,新标准明确规定,D类球状氧化

物夹杂物的形态比(长度/宽度)<3时均纳入D类夹杂物计算,据此调整了D类夹杂物各级别的颗粒数。

(3) 单颗粒大直径的球状夹杂物新标准规定了直径?13μm的单颗粒大直径的球状夹杂物,是按直径大小进行定级,这就弥补了GB/T 10561-1989对大直径的单颗粒球状夹杂物的评级问题。

起草小组根据新标准的规定,按直径?13μm和以最大尺寸作为单颗球状夹杂物直径的办法,对609只试样进行了验证实验。经试验发现,可作为DS类评定的试样为89只,占14.61%,在89只试样中有9只试样的DS评级比原按D粗评定的级别高0.5级,占10.34%,可见增设DS图谱评级后,可更正确地反映出大直径单颗粒球状夹杂物的

出现概率。

ISO 4967:1979仅对钢棒和钢坏的取样作了规定,而其它截面的钢材取样方法仅规

定了”按供需双方协议规定”,实际上,钢板、钢带和扁钢等扁平产品也经常需要进行

非金属夹杂物的检验,因此,在原国票GB/T 10561-1989编制时,增加了这些产品的取样示意图。

但在本次修订时考虑到如下两下理由:其一、因本次修订是按GB/T 20000.2-2001的规定,进行等同等采用;其次,原国标GB/T 10561-1989关于产品厚度在1~10mm和?1mm的板带产品上取样,未明确是在宽度1/4处纵向取样,与标准的厚

度?25mm产品的取样原则有异。故本次修订时不予纳入标准正文,仍按?25mm规定执行。

另在编写新国标时,按照文字的描述,对图6的取样的位置重新作了正确的绘制。

这方面应予补充,但根据GB/T 20000.2-2001等同采用原则,也不宜纳入正文,新标准采用增设资料性附录NA进行说明。并在”3 取样”后增加”(如无协议要按附录NA进行)”

此方面的规定是有利于保证非金属夹杂物的检验正确,也是一个基本常识,接7.3的理由也不宜纳入标准正文,而在附孙NA在进行提示。

采用显微方法进行对比评定法时,视场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参数,必须在标准中予以明确规定,原国标GB/T 10561-1989标准中规定,无论投影法还是直接观察

2)的圆形视场。而新标准规定,法,均采用实际视场直径为0.80mm(实际面积为0.50mm

2夹杂物评定的视场应为边长为0.71mm(实际面积为0.50mm)的正方形视场。

通常按A法(最恶劣视场)评定时,视场形状的变化不会对夹杂物的评级有很大的

影响,也许仅对个别的的超长尺寸的夹杂物可能会有些区别,但按B法评定时,要保证进行逐个视场评定而不漏局部的区域,实现逐个视场相接,则正方形视场要优越得多,考虑

2与国际接轨,并符合等同采用ISO 4967:1998的原则,新标准采用面积为0.50 mm的正方形视场。

由于评级图谱和各级别的长度界限值均为100倍下所规定的,故新标准规定应在100倍下进行观察,当采用投影法时,必须保证在毛玻璃上放大100?2倍,如果直接用目

2镜观察,则必须在适当位置上放置试验网格,以使检验的面积为0.50 mm,而改变了原GB/T 10561-1989的直接观察法的放大倍率可略有变化(90~100),仲裁时必须放大100倍的规定。

新标准规定有两种评定方法:?A法(即最恶劣视场法),A法系对被检试样抛光面上

的夹杂物最严重的视场进行评级,评级按每类夹杂物的粗系和细系进行评定。?B法,B法系对被检试样抛光面上的每个视场按每类夹杂物的粗系或细系进行评级。为此,检验时必须连续地移动视场,保持每个视场相接,而不是随机选择视场。但是为了降低检验费

用和检验工作量,允许减少所检验的视场数,或者采用一种使视场分布符合一定规律,而对试样作局部检验的方案。然而,不论采用减少检验视场数或采用按一定分布规律的视场

检验,均应事先协商一致。关于B法的评定结果在衡量钢材的实际质量时,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故本法更适和于科学研究工作。

在检验时有两点应予以注意:

(1) 在将所观察的视场与新标准图谱进行对比评定时,应使用表1和表2规

定的评级界限以及第2章有关评级图夹杂物形态的描述作为评级图片的

说明。

(2) 在按A法、B法检验夹杂物时,当同类的粗大和细小的夹杂物在同一视场

中同时出现时(呈同一直线分布或不同一直线分布),均不得分开评定,

其级别应将两系列(粗细、细系)夹杂物的长度或数量相加后按占优势的

那种夹杂物评定。

(1) 按产品标准规定的办法表示

(2) 在产品标准未规定时,可按新标准的A法或B法(由合同或双方协商确定)。

A法:每个试样每类和每个宽度系列的夹杂物的最高级别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得的每

炉钢每类和每个宽度系列的夹杂物级别的算术平均值。

B法:表示规定的观察视场(N)中每类杂物如每个宽度系列夹物在规定级别的视场

总数,并依此可计算出每级杂物的总级别数和平均级别数。

(1)图谱性质 ISO 4967:1979标准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图谱的性质,故在GB/T 10561-1989标准中也未规定图谱的性质,但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和ISO标准的情况,按标准实施研讨会的文件规定,将其确定为中限图谱。

ISO 4967:1998标准对此有明确规定,标准规定:”如果一个视场处于两相邻图片

之间时,应记为较低的一级”,这就明确表示标准中的评级图谱为下限图谱。为适应和实

现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采用ISO 4967:1998的规定进行编写。

(2)非金属夹杂物的起评级别 GB/T 10561-1989中虽未明确指出起评级别,但在编制说明中明确了从零级起评,并明确规定所谓”0”应理解为在所评定的视场中未发现夹杂

物;ISO 4697:1998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标准中的评级图谱下限图谱,并明确A,B和C类夹杂物最小宽度为2μm,D类夹杂物最小直径为3μm,在表1中规定了0.5级的最小长度值 ,故虽未采用ASTM E45-97明确规定的”一个视场中含有少量夹杂物,或夹杂物长度小于基础级别时,则评为0级”的文字,也应理解为起评级别为”0”级,该标准中的”0”级并不是真正的视场中无可见的夹杂物,而是包括未发现夹杂物和存在着不予以评级的夹杂物

含义;新标准采用ISO 4967:1998进行标准的编写,在实施中也应按此理解和实施。

GB/T 10561-1989在3.1.1条中规定:”其分类方法并不是根据夹杂物的成分,而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由于缺少对A,B,C和D类夹杂物的术语和定义,关于这一句话,多年来,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常引起不少争议。

新标准在第2章中规定:根据夹杂物的形态和分布,标准图谱分为A,B,C,D和DS 五大类,并给出了五类夹杂物具体类型和形态及颜色的描述,这样更便于正确理解夹杂物的形

态,不仅仅是外形,而且还包括颜色,尤其对外形相似的A类夹杂物和C类夹杂物,更应该注意区别。新标准在5.2.3 A法和B法的通则中明确指出”…,并使用表1和表2规定的评级界限以及第2章有关评级图夹杂物形态的描定作为评级图片的说明。”取消了原GB/T 10561-1989”…。其分类方法并不是根据夹杂物的成分,而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的文字叙

述,这样使人们更易掌握非金属夹杂物类型的确定。

执行原国标时,在夹杂物宽度的实际判定和划分时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例

如:GB/T 10561-1989中(包括ISO 4967:1979以及ASTM E45-1976)关于A类和C类夹杂物的宽度在沿着拉长的条状夹杂物的方向中有变化和串状的B类夹杂物中各个颗粒的夹杂物可能以粗系或细系出现时,对该条夹杂物应归于粗系或细系的结论并没有阐

述。在ASTM E45-1997中第12.2.4条中则明确指出:”如果一条夹杂物的长度的一半

以上属于粗系,则应以粗系评级,并在定义条款中明确叙述,在某些方法中对球状氧化

物是定义为独立的、长宽以不大于5:1的不变形夹杂物”,但未对D类夹杂物如何确定其直径的方法进行叙述,致使按球状氧化物的直径来判定夹杂物的粗系和细系存在困

难;目前国内各企业执行中通常是对条状夹杂物是按占优势的宽度来划分的,对球状夹杂物是按(最大+最小)之半的等效直径办法来处理的。

新标准明确规定:D类夹杂物是以最大尺寸作为直径,而一条串(条)关夹杂物(striger)内夹杂物的宽度不同,则应将夹杂物的最大宽度视为该串(条)状夹杂物(striger)的宽度来进行粗系、细系的划分。起草小组通过验证试验发现,按新标准的宽度划分原则,使A,B,C和D各类夹杂物从细系改划为粗系的比例分别为

1.31%,7.55%,0.16%和1.15%。

GB/T 10561-1989对此未作规定。新规准对具有一定纵向间距和横向偏离的A,B

和C类夹杂物的评定进行了规定,即对于A,B和C类夹杂物来说,如果两条夹杂物之间的纵向距离?40μm,横向距离?10μm时,则应视为一条夹杂物进行评定。

原标准中规定,对长度超过直径(视场直径为0.8mm)和宽度超过规定的夹杂物均应单独记录,但对这些夹杂物是否参与评定和如何评定未涉及,造成实施中的疑惑。

新标准则明确规定,对于夹杂物长度超出视场,或夹杂物宽度或直径超过粗系的最大值,应作为超尺寸夹杂物处理,对这些超尺寸夹杂物的处理办法如下:?应予以记录,并在实验报告中说明;?这些夹杂物在视物中的部分仍应作为该视场夹杂物总

评级的一部,这样就解决了原国标规定不严密的缺点。

(1) 按产品标准规定的办法表示。

(2) 在产品标准未规定时,可按标准的A法或B法(由合同或双方协商确定)。

A法:每个试样每类和每个宽度系列的夹杂物的最高级别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得的每炉钢每类和每个宽度系列的夹杂物级别的算术平均值。

B法:表示规定的观察视场(N)中每类夹杂物及每个宽度系列夹杂物在规定级别

上的视场总数,并依此可计算出每类、每系列夹杂物的总级别和平均级别。

当出现超尺寸夹杂物情况下,在检验结果报出时,除在每类夹杂物后要加上最恶劣视场的级别数外,还要用小写字母e表示出现粗系的夹杂物,用小写字母s 表示出现超尺寸的夹杂物,如:超长、超宽或超直径。

试验报告应包括各项内容新增加的是:产品类型和尺寸、放大倍率(如果>100倍时)、观察的视场数或总检验面积、对非传统类型夹杂物所采用的下标的说明、实

验员姓名。

ISO 4967:1998的附录A的DS图片上方,直径表示为>13~76μm,但在”第2章

原理”中的DS描述中,明确为”?13μm”;同时在表1中也明确0.5级DS的最小直径为13μm,同时从5.1条的图7中也可见DS类夹杂物直径为13μm,估计在图片中数值系印刷错误,故本标准在附录A的DS图片上也相应改为” 13μm”。

新标准还在附录B(资料性附录)中具体叙述了超尺寸夹杂物的评定方法,对进一步正确理解超尺寸杂物的评级提供了参考,具体如下:

(1) 对于超出视场边长的夹杂物:对于A法而言,该条超长夹杂物则按视

场边长0.71mm计算,并纳入同一视场的同类和同一宽度系列夹杂物

的总长度中予以评级;对于B法而言,则将该条夹杂物位于视场内的

长度纳入同一视场中的同类、同系列夹杂物的总长度中予以评级。

(2) 对宽度或直径超过粗系界限值的夹杂物,则应计入该视场同类粗系

夹杂物的评级中。

(3) 对于夹杂物总长度?3级的上限总长度数值或颗粒数?49颗的D类

夹杂物以及直径?107μm的DS类夹杂物时,其级别可按附录D的方

式进行计算。

ASTM E45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评定方法

ASTM E45钢中夹杂物含量的评定方法 1 范围 1.1 本标准的试验方法为测定锻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方法。宏观试验法包括微蚀、断口、台阶和磁粉法。显微试验法通常包括 5种检测。根据夹杂物形状而不是化学特点,显微法将夹杂物划分为不同类型。这里主要讨论了金相照相技术,它允许形状类似的夹杂物之间略有不同。这些方法在主要用来评定夹杂物的同时,某些方法也可以评估诸如碳化物、氮化物、碳氮化物、硼化物和金属间化合物的组成。除了钢以外,其它合金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应用这些方法。根据这些方法在钢中的应用情况,将分别给予介绍。 1.2 本标准适用于人工评定夹杂物含量。其他 ASTM标准介绍了用 JK评级图的自动法( ASTM E1122 )和图像分析法( ASTM E1245 )。 1.3 按照钢的类型和性能要求,可以采用宏观法或显微法,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得到最佳结果。 1.4 这些试验方法仅仅为推荐方法,对任何级别的钢而言,这些方法都不能作为合格与否的判据。 1.5 本标准未注明与安全相关的事项,如果有的话,也只涉及本标准的使用。标准使用者应建立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操作规程,并且在使用标准前应确定其适用性。 2 参考文献 2.1 ASTM 标准: A 295 高碳耐磨轴承钢技术条件 A 485 强淬透性耐磨轴承钢技术条件 A 534 耐磨轴承用渗碳钢技术条件 A 535 特种性能的滚珠和滚柱轴承钢技术条件 A 756 耐磨轴承用不锈钢技术条件 A 866 耐磨轴承用中碳钢技术条件 D 96 用离心法分离原油中水和沉淀物的试验方法 E 3 制备金相试样指南 E 7 金相显微镜术语 E 381 钢棒,钢坯,钢锭和锻件的宏观试验法 E 709 磁粉检测指南 E 768 自动测定钢中夹杂物的试样的制备和评定操作规程 E 1122 用自动图像分析法获得 JK夹杂物等级的操作规程 E 1245 用自动图像分析法确定金属中夹杂物或第二相含量的操作规程 2.2 SAE 标准: J421 ,磁粉法测定钢的清洁度等级 J422 ,钢中夹杂物评定的推荐操作规程 2.3 航空材料技术条件 2300 ,高级飞行性能钢的清洁度:磁粉检测程序 2301 ,飞行性能钢的清洁度:磁粉检测程序 2303 ,飞行性能钢的清洁度:耐腐蚀马氏体钢磁粉检测程序 2304 ,特种飞行性能钢的清洁度:磁粉检测程序 2.4 ISO 标准: ISO 3763 ,锻钢——非金属夹杂物的宏观评定法 ISO 4967 ,钢——使用标准图谱的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 2.5 ASTM 附加标准: 钢中夹杂物评级图Ⅰ -r和评级图Ⅱ低碳钢的 4张显微照片

意大利 译文UNI_3244-66_cn(非金属夹杂物检测标准)

金属材料的显微镜检验——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检验方法 1. 概述 1.1 本标准所述的检验方法是指通过光学显微镜检验对常用或特殊钢材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 1.2 检验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 试样的选取 - 试样的制备 - 夹杂物评定 2. 试样的选取 2.1 如需检验钢水,则从钢水中获得一块钢锭,先磨圆边角,再按需求进行热加工至半成品, 其横截面: - 面积,原钢锭横截面平均面积 = 14 加工后半成品横截面积 - 边长,边长比值与原钢锭边长的比值相同 待测试的式样必须都是从同一块钢锭上取下的(最好是取钢水的中心部分),检验部位 包括冒口、中心和底部。 可以检验多个钢锭,其检验数量和部位依照顺序须在产品相关说明中准确注明。 2.2 如果加工后的钢锭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40毫米,则从半成品边缘截取厚度为10 毫米的试片,在允许的情况下则截取中间部分。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不同半成品的大小从每个试块上切割出一块试片。 如果加工后的钢锭最大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20毫米并小于40毫米,则从图3和图4所示位置切割试片,试片的横向长度不得小于20毫米,图中所示阴影部分为显微镜的检验面。 图中尺寸单位为毫米 图1:最大横截面积大于40毫米 图2:最大横截面积等于40毫米 图3:最大横截面积大于20毫米且小于40毫米 图4:最大横截面积等于20毫米 (与下页连接)

第2页 如果待检验的产品无法从中取出符合2.2节中所述的尺寸试样,则需在接近最大截面的位置沿压轧方向切割一块或多块钢锭,再从中切割检验用的试样,使其表面完全抛光,面积尽量不要低于5平方厘米。 在这种情况下,须明确指出钢锭加工后的半成品或成品的尺寸大小或形状。 3.试样的制备 用于进行显微镜检验的试片应先经过淬火,便于后续的矫平和清洁工作。 这些工序的操作都必须符合UNI 3137-65标准,其操作方法能够确保样品中的成分不被流失。 必要时在试片的表面上须标注一些参考线,以保证在显微镜测微螺杆允许移动的范围内可以检验到试片的整个表面。 4.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检验 4.1步骤 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检验须按如下步骤进行:在显微镜下将试片放大至100倍,图像投影到直径为75±5毫米的圆形毛玻璃屏幕上,或者直接用韦伯氏目镜进行检验,对照标准评级法的标准图谱。 可以对照以下两种标准评级图谱: -Jernkontoret法 -Oiergarten法 采用以下评定方法中的一种 -计算法 -最差区域法 -平均区域法 检验结果通过符号和数字表示,以保证后续模式可行,记录数据应当包括: 所参考的标准评级图谱–评定方法–夹杂物系列和最低级别–检验的试片数量–试片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4.2标准评级及其符号 4.2.1Jernkontoret标准评级图谱 Jernkontoret标准评级图可见附件A,在本标准中用字母JK表示 Jernkontore评级有一系列的图谱,理想地表达了在一个试片纵切面非金属夹杂物的尺寸分布。 根据夹杂物的形态主要分为4个系列,用以下字母表示: - A. 硫化物类型 - B. 氧化铝类型 - C. 硅酸盐类型 - D. 球状氧化物类型 每个系列的夹杂物又根据厚度不同再分为两个分系:细系s或粗系g。 每个分系依照夹杂物含量的递增分为1级到5级一共5个级别。 4.2.2Diergarten标准评级图谱 Diergarten标准评级图可见附件A,在本标准中用字母DG表示。 Diergarten标准评级有一系列的图谱,理想地表达了在一个试片纵切面非金属夹杂物的尺寸分布。 (与下页连接)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观察和评级.

钢中的非金属夹杂 1. 试验目的 非金属夹杂物破坏金属基体的连续性,其形态、数量、尺寸和分布影响钢的塑性、韧性、焊接性能、疲劳性能和耐蚀性等,因此,夹杂物的数量和分布被认为是评定钢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 相关标准 标准GBT 10516 2005,该标准代替GBT 10516 1989,于2005年5月13日发布,2005年10月1日实施。夹杂物试样不经腐蚀,在明场下放大100倍,80mm 直径的视场下进行观察,选取夹杂物污染最严重的视场,与其钢种的相应标准评级图对比评定。 夹杂物分类: 硫化物类,标准图谱命名为A 类。属于塑性夹杂,较宽范围形态比(长度/宽度)的单个灰色夹杂物,一般端部呈圆角,经锻、轧后沿加工方向变形,呈纺锤形或线段形,例如FeS 、MnS 。 氧化铝类:标准图谱命名为B 类。属于脆性夹杂,形态比(一般<3),为黑色或带蓝色的颗粒,沿轧制方向排成一行(至少有3个颗粒)。 硅酸盐类:标准图谱命名为C 类。是具有高延展性,较宽范围形态比(一般≥3)的单个呈黑色或深灰色的夹杂物,一般端部呈锐角。例如2MnO ·SiO 2 球状氧化物类:标准图谱命名为D 类。不变形,带角或圆形的,形态比较小(一般<3),黑色或带蓝色,表现为无规则分布的颗粒。例如SiO 2 单颗粒球状类:标准图谱命名为DS 类。为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13μm的单颗粒夹杂物。

非传统类型夹杂物的评定也可以通过其形状与上述五类夹杂物进行比较,并注明其化学特征。沉淀相类如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的评定,也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态与上述五类夹杂物进行比较,并按上述方法表示其化学特征。 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测定 夹杂物类别 评级图级别 A 总长度μm B 总长度μm 17 77 184 343 555 822 (<1147) C 总长度μm 18 76 176 320 510 746 (<1029) D 数量个 1 4 9 16 25 36 (<49) DS 直径μm 13 19 27 38 53 76 (<107) i 0.5 1 1.5 2 2.5 3 37 127 261 436 649 898 (<1181) 注:D 类夹杂物的最大尺寸定义为直径 类别 最小宽度μm 细系 最大宽度μm 4 9 5 8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检测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检测 一.概述 非金属夹杂物是钢中不可避免的杂质,它的存在使金属基体的均匀连续性受到破坏。非金属夹杂在钢中的形态、含量和分布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种性能,诸如常规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加工性能等。因此,非金属夹杂物的测定与评定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夹杂物的含量和分布状况等往往被认为是评定钢的冶金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并被列为优质钢和高级钢的常规项目之一。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按其来源和大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1.显微夹杂物或称内在夹杂物,这类夹杂物是钢冶炼和凝固过程中,由于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所生成。例如,在冶炼过程中,由于加入脱氧剂而形成氧化物和硅酸盐等。这些夹杂物来不及完全上浮进入钢渣,而残留在钢液中,即为内在夹杂。 如:Al、Fe-si等脱氧剂可以形成下列夹杂: 3FeO+2Al 3Fe+ Al2O3 2FeO+ Si SiO2+2Fe nFeO+mSiO2 nFeO·mSiO2 nAl2O3+mSiO2 nAl2O3·mSiO2 另外,钢在凝固冷却过程中,S、N等元素,由于溶解度的降低而生成硫化物、氮化物等也将残留在钢中。 2.宏观夹杂物或称外来夹杂物,这类夹杂物是在钢的冶炼或浇

铸过程中,由于耐火材料等外来物混入造成。其特点是大而无固定形状。 就对钢而言,宏观夹杂物的危害更大。 夹杂物的检验方法也有宏观检验法和显微检验法两种。 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检验法是指借助于金相显微镜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检验金相试样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方法。该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确定夹杂物的类型、分布、数量和大小,可以发现极细小的夹杂物。但是,由于受试样尺寸及取样位置、数量的限制。所以显微检验法的评定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偶然性。往往会过分夸大细小夹杂物的重要性而将那些试样以外或检验面以外的较大夹杂物遗漏,所以,显微检验法总是与宏观检验法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如果非金属夹杂物的宏观检验对优质钢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检验项目之一,那么显微检验法则是特殊用途钢(如轴承钢、重要用途的合金结构钢等)广泛采用的检验方法。 二.显微夹杂物的分类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种类很多,应将性质相似、形态相似对钢的性能影响作用相似的各种夹杂物划分类别。从检验方便考虑,分类方法力求简单、明了、科学。 非金属夹杂物除按来源可分为内在夹杂物如外来夹杂物外,尚可按化学成分分类,分为氧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等,而氧化物又可分为简单氧化物,复杂氧化物和硅酸盐(见下图)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介绍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介绍GB/T 10561—2005 — 何群雄,孙时秋 :介绍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显微检验法的概况,并对国标等同 采用国际标准ISO4967:1998后变化的技术内容作了简要说明。 :非金属夹杂物;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0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评定是衡量钢内在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该方法的检验能反映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沾污度以及类型,为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或改进 生产工艺提供可靠的依据,尤其是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检验方法,更是各国冶金学 家长期研究的课题。随着显微技术和电子金相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自动图像仪及 计算机软件来评定非金属夹杂物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用于进行科学研究和实 际生产检验。目前美国金属材料协会(ASTM)E4委员会已有3个显微检验方法来评定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方法标准,即ASTM E45-97《用评级图谱评定非金属夹杂物的人工方法》、ASTM E1122-1986《自动图像分析法检查非金属夹杂物级别的方法》和ASTM E1245-2000《采用自动图像分析法测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或 第二相含量的方法》。但是,应用光学显微镜测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标准图谱评

级方法,至今还是在被最广泛地采用。 随着钢铁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钢铁材料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标准图谱评级的显微方法检验标准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之中,如现行的国际标准 ISO4967-1998《用标准图谱评定钢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方法》和美国ASTM E45-97《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方法》对标准图谱和评定方法都作了较大的修改和变 动,较好地解决了用光学显微镜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评定的一系列问题,使标准 图谱的显微评定方法日趋完善。 GB/T10561-1989《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标准是我国钢检测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标准,也是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主要检测方法之一。该标准 已颁布了一项重要的基础标准,也是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主要检测方法之一。 该标准已颁布使用了多年,对保证和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近 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以及检测手段的要求也不 断扩大与提高,该标准检测方法所规定的技术内容,与现有钢铁技术的发展和检测 技术的需求及国际交流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根据冶信标院[2001]123号文,由宝钢股份特殊分公司(原宝钢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和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抚顺特钢、大连钢厂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

GB10561-89“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标准的执行与理解

GB10561-89“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标准的执行与理解 钟传珍潘淑红 (大连钢厂中心试验室116031) 非金属夹杂物是钢中不可避免的夹杂,它的存在使金属基体的连续性受到破坏,非金属夹杂物在钢中的形态、含量和分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钢的各种性能,诸如常规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加工性能等。因此,正确测定与评价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是提高钢材质量不可忽视的环节。 测量非金属夹杂物的方法虽已标准化,但长期以来我国-直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1989年由于新标准GB/T10561-1989取代YB25-77而使非金属夹杂物的评定更趋详细和全面。为了更好地执行和掌握新标准的评级原则,保证新旧标准的衔接,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我们针对具体试样加深对新标准的学习与理解,现将GB/T10561-1989所需检验的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及点状不变形夹杂物的有关问题分述如下。 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和大小大体分为两大类: 1)显微夹杂物或称内在夹杂物,这类夹杂物是钢在冶炼或凝固过程中,由-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所生成。例如,在冶炼的过程中,由于脱氧剂的加入,而形成氧化物和硅酸盐等,这些夹杂物来不及完全上浮进入钢渣而残留于钢液中,即为内在夹杂物。 2)宏观夹杂物或称外来夹杂物,这类夹杂物是在钢的冶炼或浇注过程中,由于耐火材料的混入造成的,其特点是大而无固定形状。其次,非金属夹杂物还可按化学成分分类,分为氧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而氧化物又可分为简单氧化物,复杂氧化物和硅酸盐详见图1。 图1 2 非金属夹杂物的测定 2.1 A类夹杂物和C类夹杂物 标准YB25-77其检验项目只有脆性夹杂物和塑性夹杂物之分,对检验中出现的硅酸盐夹杂物按塑性变形能力和形态确定其归属。新标准GB10561-89则不仅有硫化物(A类夹杂物)评级图片,而且明确制定了塑性硅酸盐,C类夹杂物(粗系和细系)的评级图片。硫化物和硅酸盐有其相似的地方,往往容易混淆。A类夹杂物(硫化物)具有良好塑性,在加工方向被拉长,在明场中反光能力较强,

夹杂物的鉴定方法

夹杂物的研究方法 归纳夹杂物鉴定技术,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位鉴定检查。在位鉴定检查是在夹杂物和钢的基体不分离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它可分为宏观在位检查和微观在位检查。宏观在位检查有:低倍酸浸、硫印、X光透射、超声波检查等。这些方法可以确定夹杂物(或缺陷)在钢材或工件中的位置、尺寸和分布。根据这些检查的结果可以评价工艺因素对钢清洁度的影响,可以发现肉眼难于发现的夹杂物缺陷,避免继续加工或投入使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和损失。但是宏观在位检查往往不能确定夹杂物的类型和组成。微观在位检查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微观在位检查是用显微镜鉴定钢中的缺陷或夹杂物。显微镜鉴定法已有很长的历史,用显微镜可检查夹杂物的光学特征,如透明度、色泽、偏光效应、耐磨性和耐侵蚀性等。人们根据这些特征来推断夹杂物的类型和组成。但是,由于它不是直接分析,即使是有经验的内行也难免有时误判。近些年来随着X光显微镜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微观在位分析产生了飞跃。只要镜下观察到的夹杂物,就比较容易确定其元素组成,根据元素组成又可推断夹杂物的矿物结构。 另一类鉴定方法是移位检查鉴定。在位检查鉴定有很多优点,生产上应用很广,但在位鉴定不能确定夹杂物的平均组成。夹杂物的移位鉴定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常用的移位分析法有酸法、卤素法、电解法等,其中尤其是以电解法最为安全方便,便于分析夹杂物类型、粒度和组成。移位鉴定分析可以避免基体对分析的干扰;但处理不当时,会损害夹杂物形貌。 下面就夹杂物的检测方法作以介绍。 1.金相观察 金相显微镜是研究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重要工具,是发展历史最长,应用最广的一种检测方法。在20世纪50、60年代已经发表过专著[16]。近几十年来,虽然现代物理冶金的研究工具有了飞跃的发展,但由于金相显微镜具有操作简便、造价低廉、功能多等特点,它不仅能够鉴别夹杂物的类型、形状、大小和分布,并可研究夹杂物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传统的金相技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金相鉴别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观察者可直接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抛光表面上夹杂物的形状、大小及分布,不需要对夹杂物进行电解分离,从而避免了非金属夹杂物遭受化学试剂或电流的 影响以及外来杂质的干扰; 2)金相显微镜造价低廉,操作简便,试验周期短,适合于生产中对产品和材料质量检验的需要; 3)通过直接观察夹杂物的形状、大小及分布,研究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与钢基体之间的变形行为和断裂关系,为评价夹杂物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4)随着体视学与定量金相技术的发展,材料研究进入了三维组织形貌与材料使用性能建立内在联系的阶段。利用图像自动分析仪,可迅速而准确地测定钢中非金属 夹杂物的含量、粒度、质点间距和体积百分数,为合理地利用材料和科学地评定 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原始分析数据; 5)金相显微镜具有功能多的特点,目前大型金相显微镜都带有明视场、暗视场、偏振光、相对、干涉相衬和显微硬度等附件。利用这些特殊装置可测定非金属夹杂 物的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和本来色彩等特征; 6)在金相鉴别的基础上,可为电子探针成分测定和电子衍射结构分析提供最小的分析范围。 金相鉴别方法的不足在于: 1)单独使用金相分析方法不能直接确定非金属夹杂物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标准图谱及评定方法的发展动态.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标准图谱及评定方法的发展动态 栾燕 (冶金部信息标准研究院北京100730) 摘要阐述了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是研究金属结构与内在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非金属夹杂物 的显微评定方法。介绍了最新修订的ISO4967 - 1998 及美国ASTME45 - 97 标准内容,并结合该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钢非金属夹杂物标准动态 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是研究金属结构与内在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评定方法,更是各国冶金学者长期研究课题。随着显微设备和电子金相技术的发展,用自动图像仪及软件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方法已经愈来愈多地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检验。美国金属材料协会(ASTM) 已经制定了2 个标准:ASTM E1122 和ASTM E1245 。 但是,应用光学显微镜测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标准图谱评级方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被最广泛采用。最新修订发布的国际标准ISO4967 - 1998《用标准图谱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方法》和美国ASTM E45 - 97《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方法》对标准图谱及评定方法都做了较大修改,较好地解决了用光学显微镜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标准图谱及评定方法日趋完善。 美国ASTM E45 标准的历史最早、内容最多、使用最广,在国际上也影响最大。该标准于1942 年首次发布时,就将J K(Jernkontoret) 图作为它的图Ⅰ,后经1947 年、1963 年、1976 年、1981 年、1985 年、1987年、1989 年、1995 年和1997 年九次修订,使标准日趋完善。ASTM E45 - 97 内容较全,包括宏观检验法和显微检验法。宏观检验法有酸浸低倍检验、断口检验、塔形检验和磁粉检;显微检验法根据其具体检验方法不同又分为A 法、B 法、C 法、D 法和E 法。该标准附有图Ⅰ- r 和图Ⅱ两套评级图,图Ⅰ- r 是原J K 图和修改的J K图合并后制作的;图Ⅱ是采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 J 422a 的标准图谱,主要用于渗碳轴承钢。 目前,国际标准化( ISO) 和许多国家都参照采用了ASTM E45 标准。我国的GB10561 - 89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是等效采用ISO4967 - 79 标准制定的。有关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分析过去已做过多次介绍,本文着重对最新的ASTM E45 - 97 和ISO4967 - 1998 标准的修订情况做些介绍。 国际标准ISO4967 - 1998 也是参照美国ASTME45 - 97 标准修订的。这两个标准在标准适用范围、标准图谱及评定方法等方面作了较大地修改,具体说明如下。 1 适用范围

EN 10016-4

欧洲标准EN10016-4 1994.12 ICS 77.140.70 拉拔和/或冷轧用非合金钢盘条 第4部分:特殊用途盘条技术条件 CEN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目录 前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技术要求 3.1 化学成分 3.2 内部缺陷和表面质量 3.3 表面缺陷深度 3.4脱碳层深度 3.4.1全脱碳 3.4.2局部脱碳 3.5非金属夹杂物检验 3.6 中心偏析 3.7 力学性能 前言 本欧洲标准EN 10016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一般技术条件; -第2部分:一般用途盘条技术要求; -第3部分:低碳沸腾钢盘条及低碳替代沸腾钢盘条技术条件; -第4部分:特殊用途盘条技术条件; 本欧洲标准由技术委员会ECISS/TC15“钢丝-盘条-质量、尺寸、允许偏差和专用试验”起草,秘书处由UNI/UNSIDER承担。 本欧洲标准1到4部分替代: EURONORM 16-87 冷拉和/或冷轧非合金钢盘条。 本欧洲标准应用国家标准的形式最晚于1995年6月以同样文本公布或签发,并同时废除与之相矛盾的国家标准。 按照CEN/CENELEC的内部章程,下列国家有义务执行此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1.范围 本欧洲标准的本部分适用于拉拔和(或)冷轧用改善性能的盘条。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EN10016/1拉拔和(或)冷轧用非合金钢盘条——第一部分:一般技术条件。 EN 10016-1拉拔和/或冷轧用非合金钢盘条第1部分:一般要求 EN10020钢种的命名和分类 EN10221热轧条钢和盘条表面质量分类——交货技术条件 PrENV10247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标准图谱显微测定法 3.技术要求 一般要求见EN10016第1部分。 3.1化学成分 熔炼分析采用表1中的值,成品分析与实际熔炼分析的允许偏差见表2。当盘条要进一步铅淬火时,可以要求对残留元素进行有限制的分析。 表2 成品分析与实际熔炼分析的允许偏差 3.2内部缺陷及表面质量 盘条不应有如下的内部缺陷和表面缺陷:缩孔、偏析、裂纹、折迭、翻皮、凹坑、结疤、轧制毛刺、划伤等,这些缺陷对产品的正常使用有害。 3.3表面缺陷深度 盘条表面任何缺陷深度不得大于表3规定值。 这些极限值适用于按EN10016第1部分(第9.5.1及9.6.2条)选定的试验方法。 表3 表面不连续缺陷深度的极限值 3.4脱碳层深度 以下有关脱碳层深度的规定及检验方法只适用于钢号C42D2~C98D2。 3.4.1全脱碳 盘条不得有全脱碳。

实验五非金属夹杂物的分析与评定

实验五非金属夹杂物的分析与评定(验证性)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掌握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与形态特征。 2.掌握使用标准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级别。 二、实验原理 钢铁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出现是不可避免。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检验主要包括夹杂 物类型的定性和定量评级。夹杂物的检验评定可按照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 显微评定方法》执行。 1、检验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必要性 因为非金属夹杂物破坏了金属基体的连续性、均匀性,易引起应力集中,造成机械性能 下降,导致材料的早期破坏,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夹杂物的形状、大小、分布和聚集状态。 钢中夹杂物的检验一般在出厂前钢厂检验或者收货单位验收时检验。 2、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 a)内在的:包括①铁矿石②钢厂在冶炼时,用Si、Al脱氧造成,反应式: 3FeO+2Al-3Fe+Al2O3 2FeO+Si-2Fe+SiO2 b)外来的:浇铸过程卷入的耐火材料、炉渣等。 3、制样要求 a、取样时沿轧制方向,磨制纵向截面观察夹杂物大小、形状、数量,横向截面观察夹杂物从边缘到中心的分布。试样表面无划痕、无锈蚀点、无扰乱层。 b、淬火以提高试样的硬度,保留夹杂物的外形。 c、试样表面不浸蚀。 4、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 a、氧化物:FeO、MnO、Cr2O3、Al2O3; b、硫化物:FeS、MnS及其共晶体; c、硅酸盐:2FeOSiO2、2MnOSi02; d、氮化物:TiN、VN; e、稀土夹杂物 5、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鉴别方法 主要是指利用光学显微镜中的明场、暗场和偏振光灯照明条件下夹杂物的光学反映差异,以及在标准试剂中腐蚀后,夹杂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出现色差及侵蚀程度的不同来区分鉴别。 a明场:检验夹杂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分布、抛光性和色彩。不透明夹杂物呈浅灰色或其他颜色,透明的夹杂物颜色较暗。 b暗场:检验夹杂物的透明度、色彩。透明夹杂物发亮,不透明夹杂物呈暗黑色、有时有亮边。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检验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检验 碳素钢和合金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主要有硫化物、氧化物、硅酸盐、氮化物等。非金属夹杂物往往是工件失效的主要原因。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检验主要包括夹杂物类型的定性和定量评级。夹杂物的检验评定可按照GB/T10561-1989《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执行。为什么要检验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 因为非金属夹杂物破坏了金属基体的连续性、均匀性,易引起应力集中,造成机械性能下降,导致材料的早期破坏,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夹杂物的形状、大小、分布和聚集状 ° 钢中夹杂物的检验一般在由厂前钢厂或者收货单位验收时检验。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 1、内在的:包括①铁矿石②钢厂在冶炼时,用Si、Al脱氧造成。 3FeO+2Al-3Fe+A12O3 2FeO+Si-2Fe+SiO2 2、外来的:浇铸过程卷入的耐火材料等。 对试样的要求 1、取样时沿轧制方向,磨制纵向截面观察夹杂物大小、形状、数量,横向截面观察夹杂物从边缘到中心的分布。试 样表面无划痕、无锈蚀点、无扰乱层。 2、淬火以提高试样的硬度,保留夹杂物的外形

3、试样表面不浸蚀。 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 1、氧化物:FeO、MnO、Cr2O3、A12O3; 2、硫化物:FeS、MnS及其共晶体 3、硅酸盐:2FeOSiO2、2MnO-SiO2; 4、氮化物:TiN、VN; 非金属夹杂物的鉴别方法 1、明场:检验夹杂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分布、抛光性和色彩。不透明夹杂物呈浅灰色或其他颜色,透明的夹杂物颜色较暗。 2、暗场:检验夹杂物的透明度、色彩。透明夹杂物发亮,不透明夹杂物呈暗黑色、有时有亮边。 3、偏光:检验夹杂物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色彩、黑十字现象。 具体形貌 主要有硫化铁(FeS)和硫化镒(MnS),以及它们的共晶体等

金相检测作业指导书

金相检测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使金相检测的操作有所依循,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范围 凡本公司需做金相检验的检测作业,均适用。 3.作业内容 3.1.检验标准 检验项目和标准根据客户要求定。 3.2.操作程序 金相试样的制备:取样-粗磨-细磨-抛光-腐蚀-显微观察评级 3.2.1取样 取样要具有代表性,试样尺寸尽量12-20mm范围内,截取过程中应防止组织发生变化(要求截取试样过程中试样受热、受外力作用都能尽量小)。 通常用于切割试样的有砂轮切割机、线切割、锯床等。 a)原材料检测试样:试样的金相检测面要平行于轧制方向; b)感应热处理后检测试样:在刃板的边缘处和刃板中心处分别取样; c)整体特处理后检测试样:在距刃板边缘超过厚度1.5倍的位置上取样, 厚度(<30mm)的刃板,截面作为金相观察面; 厚度(30mm—50mm)的刃板,厚度方向的2/3处锯断为2个试样; 厚度(>50mm)的刃板,厚度方向的等分为3个试样; 3.2.2粗磨 粗磨一般在专用的砂布上进行,目的是将取样所形成的粗糙表面、不规则外形的试样修整成形,为以后的磨制和抛光作好准备。在砂布上进行磨制,磨至试样磨面看不到锯痕为止。粗磨后,将试样和双手清洗干净,以防粗沙粒带入砂纸。 3.2.3细磨 细磨一般在金相砂纸上对粗磨好的试样进一步磨制,为抛光作好准备。细磨一般要由粗到细依次经过240#400#800#金相砂纸。每更换一道砂纸,试样转动90°角,以观察上道砂纸划痕是否全部磨掉。细磨后,将试样和双手冲洗干净。 3.2.4抛光 抛光的目的是除去试样磨面上磨痕,使其呈光亮无痕的镜面。抛光在涂有金刚石研磨膏的专用抛光机上进行,并在抛光机上沿半径方向往复移动或转动,以防产生抛光道痕或拖尾。抛光好的试样冲洗干净,并迅速用吹风机吹干。 3.2.5试样的腐蚀 为进行显微组织检验,须对抛光好的金属试样进行腐蚀,以显示其真实,清晰的组织结构。 3.2.5.1腐蚀试剂 4%硝酸酒精溶液 3.2.5.2腐蚀金相显微组织: 一般过程:冲洗抛光试样-酒精擦洗-吹干-腐蚀-冲洗-酒精擦洗-吹干。 腐蚀方法有揩擦法和浸入法两种: a)揩擦法:揩擦法是用药棉球沾上腐蚀剂揩擦抛光面,直至抛光镜面变成灰暗色,冲洗吹干。 b)浸入法:浸入法是将试样浸入腐蚀剂中,再轻微移动试样,促使气泡逸出,镜面变成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介绍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 验法介绍(续) 何群雄,孙时秋 3.6 “5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3.6.1 视场形状和尺寸 采用显微方法进行对比评定法时,视场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参数,必须在标准中予以明确规定,原国标GB/T 10561-1989标准中规定,无论投影法还是直接观察法,均采用实际视场直径为0.80mm(实际面积为0.50mm )的圆形视场。而新标准规定,夹杂物评定的视场应为边长为0.71mm(实际面积为0.50mm )的正方形视场。 通常按A法(最恶劣视场)评定时,视场形状的变化不会对夹杂物的评级有很大的影响,也许仅对个别的的超长尺寸的夹杂物可能会有些区别,但按B法评定时,要保证进行逐个视场评定而不漏局部的区域,实现逐个视场相接,则正方形视场要优越得多,考虑与国际接轨,并符合等同采用ISO 4967:1998的原则,新标准采用面积为0.50 mm 的正方形视场。 3.6.2 关于放大倍率 由于评级图谱和各级别的长度界限值均为100倍下所规定的,故新标准规定应在100倍下进行观察,当采用投影法时,必须保证在毛玻璃上放大100±2倍,如果直接用目镜观察,则必须在适当位置上放置试验网格,以使检验的面积为0.50 mm ,而改变了原GB/T 10561-1989的直接观察法的放大倍率可略有变化(90~100),仲裁时必须放大100倍的规定。 3.6.3 夹杂物的评定方法

新标准规定有两种评定方法:①A法(即最恶劣视场法),A法系对被检试样抛光面上的夹杂物最严重的视场进行评级,评级按每类夹杂物的粗系和细系进行评定。 ②B法,B法系对被检试样抛光面上的每个视场按每类夹杂物的粗系或细系进行评级。为此,检验时必须连续地移动视场,保持每个视场相接,而不是随机选择视场。但是为了降低检验费用和检验工作量,允许减少所检验的视场数,或者采用一种使视场分布符合一定规律,而对试样作局部检验的方案。然而,不论采用减少检验视场数或采用按一定分布规律的视场检验,均应事先协商一致。关于B 法的评定结果在衡量钢材的实际质量时,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故本法更适和于科学研究工作。 在检验时有两点应予以注意: (1)在将所观察的视场与新标准图谱进行对比评定时,应使用表1和表2规定的评级界限以及第2章有关评级图夹杂物形态的描述作为评级图片的说明。 (2)在按A法、B法检验夹杂物时,当同类的粗大和细小的夹杂物在同一视场中同时出现时(呈同一直线分布或不同一直线分布),均不得分开评定,其级别 应将两系列(粗细、细系)夹杂物的长度或数量相加后按占优势的那种夹杂物评定。 3.6.4 评级结果表示 (1) 按产品标准规定的办法表示 (2) 在产品标准未规定时,可按新标准的A法或B法(由合同或双方协商确定)。 A法:每个试样每类和每个宽度系列的夹杂物的最高级别以及在此基础上 所得的每炉钢每类和每个宽度系列的夹杂物级别的算术平均值。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分析与鉴定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分析与鉴定 作者:吴敏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7期 摘要:非金属夹杂物作为独立相存在于钢中,破坏了钢基本的连续性,使钢组织的不均匀性增大。因此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存在,对钢的性能产生强烈影响。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对钢的强度、韧性、加工性能等要求日趋严格,所以对钢铁材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分析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分布及对钢的质量的影响,对钢中非金属杂物进行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非金属;夹杂物;金相分析;显微鉴定 一、引言 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对钢的强度、韧性以及加工的性能要求逐渐增高,对刚才的质量要求也逐渐增高。而非金属杂质作为独立的相,存在于钢材中,非金属杂质的存在导致钢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整体钢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增多了,进而对于钢的性能产生了非常剧烈的影响。而不同的非金属夹杂物的性质、形态以及尺寸等因素都不同,对于钢性能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金属材料的质量,并且生产非金属杂物含量较少的洁净钢材,需要控制非金属的夹杂物含量,而这是冶铸过程中非常艰巨的任务,对金相的分析工作者而言也应当从鉴定和分离非金属杂质入手,提升金属材料质量。 非金属夹杂物的鉴定首先需要通过金相显微镜进行颜色、形态、大小和分布上的观察与判定,并且在暗场下整体观察夹杂物的色彩与透明度;随后在偏振光的正交情况下观察各种夹杂物的光学性质,分析夹杂物的不同类型。同时可以依据夹杂物的分布情况和对应的数量,来评定相关的级别,判别这些非金属夹杂物对于钢材的性能的影响。当前对于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鉴定和处理的方法也是较多的,包括化学处理法、岩相法、金相法以及电子探针法和电子扫描法等。本文依据金相法为基础,检验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对其展开深入的分析。 二、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分类 (一)内生夹杂物 所谓内生夹杂物,是指在金属的熔炼过程中,经过各种物理和化学的反应,从而形成的夹杂物,这种夹杂物的分布一般来说也都是较为均匀的,有着较小的颗粒特点。 (二)外来夹杂物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方法最新国家标准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方法最新国家标准 摘要:对比分析了2005年修订发布的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与原GB/T10561-1989《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评定方法》的区别。修订后的新标准于2005年5月13日发布、200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关键词:钢;非金属夹杂物;测定方法;国家标准 Abstract: 钢材是模具行业使用十分广泛的金属材料。研究表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对钢的承载能力、塑性、冲击韧性及耐蚀性等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重要的钢制零部件和模具,需要对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加以限制。作为规范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检验方法的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是一项钢材生产与使用企业常用的国家标准。该标准等同采用ISO4967:1998《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代替原GB/T10561-1989《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评定方法》,于2005年5月13日发布、200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贯彻执行该项新标准,可以使我国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检验评定方法与国际完全接轨。 1 采标程度 本次修订,提高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1989年版标准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而新标准则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即直接由相应国际标准翻译而来,只做了个别的编辑性修改。和国际标准最大不同点,就是增加了资料性附录NA。该附录给出了制取试样时的注意点等。供参考。 2 标准名称

本次修订,标准名称由原来的《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修改为《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修改后的标准名称与相应国际标准的名称是基本一致的。修改的原因,一是考虑到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标准名称也应与相应的国际标准的名称保持一致。二是原标准名称范围过大,没有准确概括本标准的内容范围。目前,用显微方法评定夹杂物含量,除了用标准评级图评定这一人工方法外,还有自动图像分析法。而本标准规定的仅是标准评级图法。因此,新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名称,在原来基础上补充了“标准评级图”几个字。可见,修改后的名称更准确。 3 范围 新版GB/T10561-2005分7章和五个附录,规定了用标准图谱评定钢材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原理、取样方法、试样制备、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检验结果表示方法、试验报告等。同时,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给出了测定非金属夹杂物的图像分析法,供参考使用。本标准适用于压缩比大于或等于3的轧制或锻制钢材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评定。但可能不适用于某些类型的钢。如:易切削钢。另外,图谱评定法虽然可以广泛用于对给定用途钢适应性的评估。但是,由于试验人员的影响,即使采用大量试样也很难再现试验结果。因此,使用本方法时应十分谨慎。 与旧标准相比,一是新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了。新标准不仅规定了图谱分析法,而且给出了图象分析法。因此,不仅可以用标准评级图法评定3级以下的夹杂物,而且可以用所给出的图像分析法评定所有级别(包括3级以上)的夹杂物。而旧标准却未给出图像分析法。二是新标准增加了对适用钢材变形程度的说明。旧标准只笼统规定适用于压延变形的钢材,却没有给出变形程度。考虑到变形程度对钢材夹杂物的评定影响很大,新标准强调适用于压缩比大于或等于3的钢材。换言之,对未变形和未经足够变形的钢材就不适用。三是新标准增加了标准图谱可能不适用于某些钢材的说明。新标准明确指出标准图谱可能不适用于易切削钢等类钢材。因为易切削钢含硫相对较高,其中夹杂物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等,与普通钢夹杂物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标准评级图可能不适用。

金相分析实验标准

金相分析实验标准 金相检测常用标准如下: 1、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gb/t 10561-2005) 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gb/t 6394-2002) 3、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gb/t 13299-1991) 4、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gb/t 224-2008) 5、中碳钢与中碳合金结构钢马氏体等级(jb/t 9211-2008) 6、球墨铸铁金相检验(gb 9441-88) 一、钢材 (1) 低倍检验 1 gb/t226-1991 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 2 gb/t1979-2001 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3 gb/t 4236-198 4 钢的硫印检验方法 4 gb/t 1814-1979 钢材断口检验法 5 gb/t 2971-1982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断口检验方法 6 yb/t 731-19870 塔型车削发纹检验法 7 yb/t 4002-1992 连铸钢方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8 yb/t 4003-1991 连铸钢板坯缺陷硫印评级图

9 yb/t 4061-1991 铁路机车、车轴用车轴(含硫印缺陷评级图) 10 yb/t 153-1999 优质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连铸方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11 tb/t 3031-2002 铁路用辗钢整体车轮径向全截面低倍组织缺陷的评定 12 cb/t 3380-1991 船用钢材焊接接头宏观组织缺陷酸蚀试验法 13 hb/z 210-1991 涡喷型发动机涡轮内、外轴锻件低倍组织标准 14 qj 2541-1993 不锈钢棒低倍锭型偏析检验方法 (2) 基础标准 1 gb/t13298-1991 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2 gb/t224-1987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3 gb/t10561-1988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 4 gb/t 6394-2002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5 gb/t/t13299-1991 钢的显微组织(游离渗碳体、带状组织及魏氏组织)评定方法 6 gb/t/t13302-1991 钢中石黑碳显微评定方法 7 gb/t4335-1984 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 8 jb/t/t5074-1991 低、中碳钢球化体评级 9 zbj36016-1990 中碳钢与中碳合金结构钢马氏体等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