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互联技术教案

网络互联技术教案

网络互联技术教案
网络互联技术教案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一 讲

章、节名称 第一章OSI/RM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 一.OSI/RM模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OSI/RM的形成(10分钟)

重点介绍异构网络的出现,设备协议的不同,推出OSI/RM模型 2.OSI/RM层次结构(10分钟)

重点介绍OSI/RM分层的必要性,以及OSI/RM的层次结构 3.OSI/RM的数据封装拆封(10分钟)

重点介绍OSI/RM模型的数据封装过程和数据拆封过程

4.OSI/RM各层的功能(20分钟)

重点介绍OSI/RM各层所起到的作用,强调服务是“垂直”的概念

5.协议和协议的三要素(20分钟)

重点介绍协议的概念和语法、语义、时序三个要素的概念,强调协议是“水平”的概念

6.OSI/RM对等层的协议通信(15分钟)

重点介绍OSI/RM对等层通信需要遵循相同的协议,以及“虚连接”和“实连接”的概念

7.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5分钟)

简单介绍网络层服务的两种类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OSI/RM各层的功能

2.协议和协议的三要素 3.OSI/RM对等层的协议通信 4.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掌握OSI/RM产生的原因和层次结构,数据的封装与拆封过程,并充分了解各层的功能,掌握协议的概念、作用以及协议的要素,掌握“虚连接”、“实连接”的含义,了解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的概念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二 讲

章、节名称 第一章OSI/RM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 二.TCP/IP协议体系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TCP/IP协议体系的层次结构(10分钟)

重点介绍TCP/IP协议体系的产生与具体的层次结构。 2.TCP/IP协议体系的协议分布(40分钟)

重点介绍TCP/IP协议体系各层的主要协议,TCP/IP主要协议的含义和作用,以及整个体系结构的漏斗型分布。

3.TCP/IP协议体系的数据封装和拆封(40分钟)

重点介绍TCP/IP协议体系数据封装与拆封的过程,简单提出MAC 地址、IP地址、逻辑端口的思路。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TCP/IP协议体系的协议分布 2.TCP/IP协议体系各层协议简介 3.TCP/IP协议的数据封装过程 4.TCP/IP协议的数据拆封过程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掌握TCP/IP协议体系的层次结构,各层主要的协议及名称,数据具体的封装过程和拆封过程,网关的概念及作用,以及本地主机数据发送和数据接受的过程。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三 讲

章、节名称 第一章OSI/RM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 二.TCP/IP协议体系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IP协议简介(30分钟)

重点介绍IP协议报头结构,各个字段的含义及作用,强调并理解IP协议面向无连接、不可靠、尽量交付的特点。

2.IP地址与子网掩码

(1)重点介绍IP地址的分类,部分特殊IP地址的含义(10分钟)

(2)重点讲解子网掩码的作用,如何进行子网划分(20分钟)(3)简单讲解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4)简单讲解IPv4中地址不够所面临的问题(5分钟)

(5)简单讲解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 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

(6)IPV6的简单介绍(5分钟)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IP协议报头结构以及各个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2.子网掩码的作用

3.如何进行子网划分

4.VLSM的概念和作用

5.CIDR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掌握IP协议数据封装时IP报头的结构及各个字段的含义作用,掌握IP地址的分类,部分特殊IP地址的含义,掌握子网掩码的作用及如何进行子网划分,简单了解VLSM、CIDR、IPv6等的概念和作用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四 讲

章、节名称 第一章OSI/RM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 二. TCP/IP协议体系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TCP协议(40分钟)

重点介绍TCP协议的特点,TCP协议报头结构,TCP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TCP连接的三次握手与释放的四次挥手过程,重点表达TCP面向连接可靠的特点

2.UDP协议(20分钟)

重点介绍UDP协议的特点,UDP协议报头结构,UDP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重点表达UDP面向无连接不可靠的特点 3.ARP协议(30分钟)

重点介绍ARP协议的功能和作用,ARP工作过程,强调广播的过程,以及ARP报文格式和命令arp –a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TCP协议的特点,TCP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2.UDP协议的特点,UDP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3.ARP协议的功能和作用,ARP的工作过程。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掌握TCP协议的特点、TCP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掌握UDP 协议的特点、UDP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掌握ARP协议的功能和作用,ARP的工作过程。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五 讲

章、节名称 第二章局域网基础 一.局域网概述 二.以太网的发展史 三.以太网的分类 四.中继器和集线器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局域网概述和以太网的发展史(10分钟)

简单介绍局域网的特点,简单介绍以太网的发展过程(ALOHA模型的诞生),以及重点介绍DIX2.0和IEEE802标准的产生 2.以太网的分类(60分钟)

简单介绍以太网的分类,重点讲解传统以太网的LLC层和MAC 的作用,网卡的作用,重点讲解CSMA/CD的工作过程及特点,简单介绍传统以太网的物理层规范,重点讲解以太网帧的结构,以太网帧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广播、单播、组播的含义,简单介绍快速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

3.中继器和集线器(20分钟)

重点介绍中继器的工作原理和5-4-3原则,重点介绍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和冲突域的概念,引出共享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的概念,并重点介绍共享式网络的缺点,简单介绍交换式网络的诞生。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以太网的LLC层和MAC层的作用,网卡的作用。CSMA/CD的工作过程,以太网的帧结构和帧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广播、单播、组播的含义。

2.中继器的工作原理,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冲突域的概念,共享式网络的缺点。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了解以太网的特点和发展史,掌握以太网的分类、网卡的作用、CSMA/CD的工作过程,充分掌握以太网帧结构,重点掌握中继器和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六 讲

章、节名称 第三章交换机基础和配置 一.交换机的产生 二.交换机的原理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网桥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和交换机的产生(20分钟)

重点介绍网桥的工作原理和机制,简单介绍交换机的产生,重点介绍交换机独享带宽的特点

2.交换机的基本功能(30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地址学习、过滤和转发的功能。

3.交换机的体系结构(15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的总线结构、共享存储器结构和矩阵交换三种体系结构

4.交换机的交换方式(20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的存储转发、直通和碎片隔离三种交换方式 5.广播域的概念

简单介绍广播域的概念(5分钟)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网桥的工作原理,交换机独享带宽的特点 2.交换机地址学习、过滤和转发的功能 3.交换机的体系结构

4.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完全掌握网桥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交换机的特点,掌握交换机的体系结构和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七 讲

章、节名称 第三章交换机基础和配置 三.桥接环路与生成树协议 四.交换机的分类

五.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桥接环路的危害(15分钟)

重点讲解桥接环路所产生的广播风暴和MAC系统失效的问题。 2.生成树协议和工作原理(20分钟)

重点介绍生成树协议工作原理,以及生成树的形成过程,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

3.交换机的分类(10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的各种分类方法和类型。

4.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10分钟)

重点介绍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的概念,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 5.交换机的配置模式(20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的各种配置模式,以及各种配置模式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切换。

6.交换机的启动过程(15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的四种存储介质,以及各种存储介质在启动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桥接环路产生的危害 2.生成树协议和工作原理 3.交换机的配置模式 4.交换机的启动过程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桥接环路所产生的危害,生成树协议的解决方法和工作原理,掌握交换机的分类,完全掌握交换机的配置模式和启动过程。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八 讲

章、节名称 第三章交换机基础和配置 六.交换机的应用技术 1.VLAN技术

2.堆叠与级联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VLAN简介(10分钟)

重点介绍VLAN的特点和作用,强调广播域的隔离。

2.VLAN划分方式(10分钟)

重点介绍VLAN的划分方式,以及各种划分方式的优缺点。 3.单交换机VLAN的配置(10分钟)

重点介绍单交换机上VLAN的配置方法,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4.帧标记法(15分钟)

重点介绍帧标记法802.1q,以及打标记帧的帧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重点讲解tagged端口和untagged端口,以及Pvid和Vid的概念,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

5.跨交换机VLAN的配置(10分钟)

重点介绍跨交换机上VLAN的配置方法,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6.堆叠与级联(35分钟)

重点介绍堆叠和级联的概念,以及堆叠和级联各自的优缺点,重点讲解堆叠的分类,以及堆叠的配置方法,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帧标记法

2.跨交换机VLAN的配置 3.堆叠与级联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VLAN的概念和划分方式,掌握单交换机和跨交换机VLAN的配置方法,并且充分理解帧标记法802.1q,同时要求掌握堆叠与级联的概念和各自优缺点,并可完成堆叠的配置。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九 讲 章、节名称 第三章交换机基础和配置

六.交换机的应用技术

3.链路聚合

4.端口与地址绑定

5.端口镜像

七.三层交换机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链路聚合(20分钟)

重点介绍链路聚合的概念和优点,以及链路聚合的配置方法,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

2.端口与地址绑定(20分钟)

重点介绍端口与地址绑定的概念、原理和作用,以及端口与地址绑定的配置方法,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

3.端口镜像(20分钟)

重点介绍端口镜像的概念、原理和作用,以及端口镜像的配置方法,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

4.三层交换机简介和主要技术(30分钟)

简单介绍三层交换机产生的原因和当今的主流技术,引申未来的三层交换技术的发展。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链路聚合

2.端口与地址绑定 3.端口镜像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链路聚合的概念、优点和配置方法,掌握端口与地址绑定的概念和配置方法,掌握端口镜像的概念和配置方法。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 讲

章、节名称 第四章广域网基础 一.广域网的简介 二.PSTN 三.ISDN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广域网的概念(10分钟)

简单介绍广域网的概念,以及广域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2.典型的广域网链路连接方式(20分钟)

重点介绍广域网链路连接的三种方式(点对点链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其中重点介绍分组交换,并详细介绍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的各自特点、区别。

3.广域网接入设备(5分钟)

简单介绍广域网的部分接入设备。

4.PSTN(10分钟)

简单介绍PSTN网络的设备、网络的分级结构和典型的应用。 4.ISDN(45分钟)

重点介绍ISDN的概念,ISDN的信道类型(B信道与D信道),重点讲解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BRI和主速率接口PRI,重点介绍ISDN的功能组合参考点,简单介绍ISDN网络层次结构,简单介绍ISDN的帧结构。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广域网链路连接方式

2.ISDN的信道类型、BRI和PRI、ISDN的功能组合参看点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广域网的概念,广域网与互联网的关系,重点掌握广域网链路连接的方式,尤其理解掌握虚电路和数据报的概念、特点和区别,简单理解广域网的接入设备、PSTN方面的内容,重点掌握ISDN的概念、信道类型、BRI和PRI、ISDN的功能组合参看点等内容。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一 讲

章、节名称 第四章广域网基础第四章广域网基础

四.DDN

五.X.25

六.帧中继

七.ATM

八.链路封装协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DDN(5分钟)

简单介绍DDN概述、DDN的2M节点、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 2.X.25(5分钟)

简单介绍X.25的概念、层次关系以及缺点。

3.帧中继(25分钟)

重点介绍帧中继特点、帧中继工作工作过程、帧中继的帧格式 4.ATM(5分钟)

简单介绍ATM的概念以及ATM特点。

5.链路封装协议(50分钟)

重点介绍链路封装协议的概念,详细介绍PPP协议、PPP连接建立的过程、PPP的验证方式,以及PPP协议的封装结构,详细介绍HDLC协议和HDLC协议的封装结构,简单介绍HDLC的站点类型、HDLC的链路配置、HDLC的通信方式。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PPP连接建立的过程、PPP的验证方式、PPP协议的封装结构 2.HDLC的封装结构、HDLC的链路配置和通信方式。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简单了解DDN、X.25、帧中继和ATM的概念、特点等,重点掌握链路封装协议,尤其是PPP协议和HDLC协议的概念和特点等内容。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二 讲

章、节名称 第五章IP路由与路由器基础 一.IP路由过程

二.路由器基础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一.IP路由过程(20分钟)

重点介绍IP路由的过程,路由器在IP路由过程中所起作用,重点讲解IP地址和MAC地址在IP路由过程中的作用,引出路由器路由表的含义。

二.路由器基础(70分钟)

重点介绍路由器构成,讲解路由器存储组件以及存储组件所起的作用,同时重点讲解路由器的启动过程,详细讲解路由器的硬件结构和路由器的软件结构,同时详细介绍路由器协议转换和寻径(路由转发)的功能。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IP路由过程

2.路由器的启动过程 3.路由器的存储组件 4.路由器的软件结构 5.路由器的功能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详细理解IP路由的过程,理解IP地址和MAC地址在IP路由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重点掌握路由器的构成、存储组件和路由器的启动过程,同时掌握路由器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重点掌握路由器协议转换和寻径的功能。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三 讲

章、节名称 第五章IP路由与路由器基础 二.路由器基础

三.路由器基本配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路由器的分类(5分钟)

简单讲解路由器的分类。

2.路由器的启动过程(10分钟)

重点讲解路由器的启动过程,以及startup-config文件和running-config文件的区别。

3.路由器接口类型(35分钟)

重点介绍路由器的各种接口类型,以及硬件的连接方式。 4.路由器配置方式和路由器配置模式(30分钟)

重点讲解路由器的配置方式和各种配置模式,以及各种配置模式下的配置功能。

5.路由器基本配置命令(10分钟)

简单介绍路由器一些常见的配置命令及功能含义。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路由器的接口类型 2.路由器的配置模式 3.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命令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路由器的分类方法,掌握路由器的启动过程以及配置文件的作用,重点掌握路由器的局域网接口类型、广域网接口类型、配置接口类型,以及各种接口的硬件连接方式,重点掌握路由器的各种配置方式和各种配置模式,并掌握各种配置模式下的配置功能,并熟悉路由器的一些基本配置命令和灵活使用。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四 讲

章、节名称 第五章IP路由与路由器基础 三.路由器基本配置

1.路由器文件的备份和恢复 2.路由器帐户管理

3.路由器接口配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路由器文件的备份和恢复(15分钟)

详细讲解路由器的各种配置文件的作用和存储位置,以及各种配置文件和系统文件的备份和恢复方法,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2.路由器帐户管理(30分钟)

详细讲解路由器登陆的方式中各种帐户的管理,包括密码管理、级别管理等,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

3.路由器接口配置(45分钟)

详细讲解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配置,如何进行HDLC协议封装,如何进行PPP协议封装,以及PPP协议如何启用PAP验证和启用CHAP验证,并讲解相关的配置指令。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路由器文件的备份和恢复 2.路由器帐户管理

3.路由器接口配置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如何进行路由器文件的备份和恢复,如何进行路由器的帐户管理,以及如何进行路由器的接口配置,包括接口IP地址配置,链路封装协议PPP协议和HDLC协议的配置,并熟练相关的配置指令。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五 讲

章、节名称 第六章路由协议

一.路由表的结构

二.路由协议的分类

1.直连路由、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2.IGP和EGP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路由表的结构(30分钟)

详细讲解路由表的作用以及路由表的构成,重点介绍路由表的各条表目项的来源和含义,其中管理距离、Metric、下一跳等的作用和含义尤为重要。

2.直连路由、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25分钟)

重点介绍直连路由、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含义,以及来源和区别。3.IGP和EGP(35分钟)

重点讲解内部网关和外部网关路由协议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内部网关和外部网关路由协议的典型代表,引出路由网络分层的概念。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路由表的结构 2.IGP和EGP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完全掌握路由表的作用、结构、来源、表目项的含义,掌握路由表中管理距离、Metric、下一跳等的作用盒含义,掌握直连路由、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的含义和概念,掌握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P和外部网关路由协议EGP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区别,了解相关的协议,并了解路由网络分层的结构。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六 讲

章、节名称 第六章路由协议

二.路由协议的分类

3.距离矢量、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4.有类路由、无类路由

三.静态路由和缺省路由配置 1.静态路由配置

2.缺省路由配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距离矢量、链路状态路由协议(20分钟)

简单讲解距离矢量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概念和区别。 2.有类路由、无类路由(20分钟)

简单讲解有类路由和无类路由的概念和区别

3.静态路由配置(25分钟)

详细讲解静态路由的优缺点,及相关的配置指令

4.缺省路由配置(25分钟)

详细讲解缺省路由的作用,及相关的配置指令。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距离矢量、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2.有类路由、无类路由

3.静态路由配置

4.缺省路由配置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概念和区别,掌握有类路由和无类路由的概念和区别,重点掌握静态路由的概念、优缺点和相关的配置指令,重点掌握缺省路由的概念和相关的配置指令。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七 讲

章、节名称 第六章路由协议

四.RIP协议

1.RIP协议概述2.RIP协议原理 3.RIP协议的路由自环问题 4.路由自环问题的解决

5.RIP协议的版本

6.RIP协议的配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RIP协议概述(10分钟)

简单讲解RIP协议的特点

2.RIP协议原理(20分钟)

重点讲解RIP协议的工作过程

3.RIP协议的路由自环问题(15分钟)

重点讲解RIP协议路由自环产生原因、过程及路由自环的危害。4.路由自环问题的解决(20分钟)

重点讲解路由自环的5种解决办法

5.RIP协议的版本(10分钟)

简单讲解RIPV1和RIPV2两个版本的区别。

6.RIP协议的配置(15分钟)

重点讲解RIP协议的配置相关指令。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RIP协议原理

2.RIP协议的路由自环问题 3.路由自环问题的解决 4.RIP协议的配置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掌握RIP协议的原理和工作过程,掌握路由自环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和解决办法,重点掌握RIP协议的配置过程和相关配置指令。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八 讲

章、节名称 第六章路由协议 五.OSPF协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OSPF概述(15分钟)

简单讲解OSPF协议的特点及OSPF相关概念

2.OSPF数据包类型(15分钟)

重点讲解OSPF数据包结构及各字段的含义作用,5种类型的OSPF 数据包及其作用

3.OSPF的基本操作 (30分钟)

重点讲解OSPF的工作过程,简单介绍点到点、广播、非广播多路访问、点到多点、点到多点一非广播等各种情况下,OSPF的工作特点。

4.OSPF区域(15分钟)

重点讲解OSPF区域的含义和概念

7.OSPF单区域的配置(15分钟)

重点讲解OSPF单区域情况下的配置过程及相关指令。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OSPF数据包类型 2.OSPF的基本操作 3.OSPF区域 4.OSPF单区域的配置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OSPF协议的特点及OSPF相关概念、OSPF数据包类型,重点掌握OSPF数据包结构及各字段的含义作用,5种类型的OSPF 数据包及其作用,重点掌握OSPF的工作过程、OSPF区域的含义和概念,重点掌握OSPF单区域情况下的配置过程及相关指令。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十九 讲

章、节名称 第七章交换机和路由器扩展配置 一.独臂路由

二.三层交换实现vlan互访 三.交换机DHCP服务配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独臂路由(30分钟)

详细讲解独臂路由的概念,并详细讲解独臂路由配置过程及相关配置指令。

三层交换实现VLAN互访(30分钟)

详细讲解三层交换的概念及作用,并详细讲解三层交换实现VLAN互访的配置过程相关配置指令。

交换机DHCP服务配置(30分钟)

详细讲解DHCP服务的概念和含义,并详细讲解交换机DHCP服务的配置过程及相关配置指令。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独臂路由

三层交换实现VLAN互访 交换机DHCP服务的配置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独臂路由的概念及配置过程、相关的配置指令,要求掌握三层交换实现VLAN互访的概念及配置过程、相关的配置指令,要求掌握交换机DHCP服务的概念及配置过程、相关的配置指令。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授课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 序号 第 二十 讲

章、节名称 第七章交换机和路由器扩展配置 四.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 五.路由器NAT配置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1.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45分钟)

重点讲解访问控制列表的概念和作用、标准ACL配置和扩展ACL 配置的概念和区别,并进行相关的ACL配置实例讲解。

2.路由器NAT配置(45分钟)

重点介绍NAT的概念、NAT的工作过程,并详细讲解NAT的分类,重点讲解动态NAT配置过程、静态NAT配置过程、PAT配置过程,并详细进行NAT配置实例的讲解。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 2.路由器NAT配置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访问控制列表的概念和作用、标准ACL配置和扩展ACL 配置的概念和区别,并能够掌握ACL配置的过程及相关的配置指令,要求掌握NAT的概念、NAT的工作过程,并重点掌握NAT的分类,掌握动态NAT配置过程、静态NAT配置过程、PAT配置过程,并能够掌握NAT配置的过程及相关的配置指令。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教学PPT课件

课后分析 总结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网络互联设备知识点总结

网络设备 1.传输介质时搭载数字或模拟信号的传输媒介,即通信网络传送数据时,发送方 和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2.分类 a) b) c)硬介质(有线介质) i.双绞线、光纤、同轴电缆 d)软介质(无线介质) i.微波、无线电波、激光、红外线 双绞线 3.组成:由两根具有具有保护层的铜导线绞合而成。 4.分类: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 5.传输特性:在有限距离内达到10-100Mbps的速率。 6.地理范围:用于局域网,主要用于一个建筑物内部,最远传输距离为100m。 7.特点:价格低于其他传输介质,并且安装,维护方便。 8.双绞线种类: 国际电气工业协会(EIA)根据双绞线特性进行分类

a)STP分为3类、5类 b)UTP分为3类、4类、5类、超五类 9.双绞线线序标准,T568A 、T568B a)T568B 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10.插头:RJ-45插头(俗称水晶头) 11.特点: a)对电磁干扰的敏感性强 b)绝缘性不好 c)信号衰减较快 同轴电缆 12.描述:同轴电缆是指将一对导体按“同轴”的方式构成同轴线对。 13.根据传输频带不同分类: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 14.基带同轴电缆: a)阻抗为50Ω b)特点:易于连接,阻抗均匀,具有极好的电磁干扰屏蔽性能,传输数字信 号,适用于各种局域网络。 c)根据直径不同又可分为粗缆和细缆 d)粗缆:特点:传输距离长,性能好,但成本高,网络安装、维护困难,一 般用做大型局域网的干线。最远传输距离:500m。接头:AUI接口

e)细缆特点:弹性好,安装较容易,造价较低,网络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网 络维护也比较困难。最远传输距离:185m。接头:BNC接口 15.宽带同轴电缆 a)阻抗75Ω,用于传输不同频率的模拟信号,用于有线电视网。 b)特点:安装较困难,造价较高,适用于长途电话网、电缆电视系统和宽带 计算机网络。 光纤(光缆) 16.描述:光导纤维的简称,由直径大约0.1mm的细玻璃丝组成。 17.特点:带宽宽,衰减小,传输速率快,距离远,容量大,不受电磁干扰,安全性好,体积小,重量轻,韧性好,价格高 18.传输原理:通过内部的全反射 19.分类: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a)单模光纤:光沿直线传播,传输的量更大,距离较远,价格贵。 b)多模光纤:从多条入射角度全反射,传输距离近,传输性能差。 20.传输过程:传输光信号,涉及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 21.连接部件:SC连接器。 无线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卫星、激光 22.无线电波:全方向的传输,能够穿过建筑物,最易受电子设备干扰。 23.微波:用于海上、空中。适合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沿直线传播。 a)可分为地面微波和卫星微波(一颗卫星可覆盖地球的三分之一)。卫星通 信距离远,费用与距离无关,频带宽、容量大、信道干扰小,通信稳定。缺点:保密性差,误码率高。 24.红外线:用于短距离通信,直线传播,不能绕过不透明物体。如电视遥控。 25.激光:有好的聚光性和方向性,难窃听,成本低。 a)缺点:不能穿透雨和浓雾,空气中扰乱的气流会引起偏差。 选择传输介质 26.传输速率:光缆100Mbps;同轴电缆10Mbps; 屏蔽双绞线16Mbps; 双绞线

《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

电 子 技 术 基 础 教 案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本质, 2. 理解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概念 3. 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2.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难点 1.半导体的导电本质 2.PN结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列举法,启发法 教具 二极管,三角尺 小结 半导体中载流子有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称为漂移运动。在半导体中,如果载流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因为浓度差,载流子将会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扩散运动。 多数载流子因浓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运动称为扩散运动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是指PN结外加正向电压时处于导通状态,外加反向电压时处于截止状态。 布置作业 1.什么叫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自然界中的物质,按其导电能力可分为三大类: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半导体的特点: ①热敏性 ②光敏性 ③掺杂性 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原理:了解简介。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锗(Ge)。硅和锗是4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有4个价电子。 1.热激发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 每个原子周围有四个相邻的原子,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紧密结合在一起。两个相邻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室温下,由于热运动少数价电子挣脱共价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同时在共价键中留下一个空位这个空位称为空穴。失去价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就好象空穴带正电荷一样。 在电子技术中,将空穴看成带正电荷的载流子。 2.空穴的运动(与自由电子的运动不同) 有了空穴,邻近共价键中的价电子很容易过来填补这个空穴,这样空穴便转移到邻近共价键中。新的空穴又会被邻近的价电子填补。带负电荷的价电子依次填补空穴的运动,从效果上看,相当于带正电荷的空穴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3.结论 (1)半导体中存在两种载流子,一种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另一种是带正电的空穴,它们都可以运载电荷形成电流。 (2)本征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相伴产生,数目相同。 (3)一定温度下,本征半导体中电子空穴对的产生与复合相对平衡,电子空穴对的数目相对稳定。 (4)温度升高,激发的电子空穴对数目增加,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增强。 空穴的出现是半导体导电区别导体导电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 完全纯净的、结构完整的半导体材料称为本征半导体。 杂质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加入微量杂质,可使其导电性能显著改变。根据掺入杂质的性质不同,杂质半导体分为两类:电子型(N型)半导体和空穴型(P型)半导体。 1. N型半导体 在硅(或锗)半导体晶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如磷(P)、砷(As)等,则构成N型半导体。 在纯净半导体硅或锗中掺入磷、砷等5价元素,由于这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5个价电子,故在构成的共价键结构中,由于存在多余的价电子而产生大量自由电子,这种半导体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称为电子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其中自由电子为多数载流子,热激发形成的空穴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一:题目:远程图像传输 利用无线网络图像传感器,演示过程图像的传输遥控 二:内容 网络通讯实验 机器人配置无线网卡,也可以使你的RBOT 机器人直接接入到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使用无线网络将多台RBOT 机器人连接起来组成局域网,也是可以在其他地方接上网络输入IP 地址就可以控制您实验室的机器人了,使人看到您实验室中的景象,您可以遥控机器人行走,甚至于说您可以远程控制您的机器人 在执行远程图像传输演示程序时需要两台机器人,一台做服务器另一台做客户机。或者您可以用一台机器人和一台带无线网卡的电脑。首先您需要把二者用无线网络连接好,您可以用ping 命令看是否连接好。使用机器人做服务器端,执行exe; 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类: 1、控制类 2、图像类 3、无线信号类 三:功能 借助无线网络和图像传感器,演示远程图像传输和远程遥控。 四:程序 1、客户端 客户端的核心主要是涉及用户的程序传输及对话框上信息的显示 (PhotoTransmitClientDlgCpp)它主要是生成下面的一个对话框并接 收处理从服务器传送过来的信息

并且添加相应的控件,以及这些控件的实现。 以下主要简析其中的函数的功能: CPhotoTransmitClientDlg::CPhotoTransmitClientDlg(CWnd* pParent /*=NULL*/): CDialog(CPhotoTransmitClientDlg::IDD, pParent) , m_nSpeed(0) 它是继承了对话框类,以便获得对话框操属性操作。 CPhotoTransmitClientDlg::OnInitDialog() 这个函数是有关对话框的变量的初始化,主要是设置图标,得到机器人的实例,得到网络客户端设备句柄,得到图像采集设备句柄 CPhotoTransmitClientDlg::OnPaint() 绘画函数,它实现的是绘制图标 CPhotoTransmitClientDlg::RecvProc(LONG nOwner,void* lpReturn) 此函数的功能是接受图像,并且不图像的信息显示出来 CPhotoTransmitClientDlg::OnRecoEvent(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记录事件,显示判断它上下左右等消息命令

网络互联设备习题

网络互联设备习题 选择题 1 、下面那种网络互连设备和网络层关系最密切() A 、中继器 B 、交换机 C 、路由器 D 、网关 答案:C 2 、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A 、中继器可以连接一个以太网 UTP 线缆上的设备和一个在以太网同轴电缆上的设备 B 、中继器可以增加网络的带宽 C 、中继器可以扩展网络上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D 、中继器能够再生网络上的电信号 答案:B 3 、可堆叠式集线器的一个优点是() A 、相互连接的集线器使用 SNMP B 、相互连接的集线器在逻辑上是一个集线器 C 、相互连接的集线器在逻辑上是一个网络 D 、相互连接的集线器在逻辑上是一个单独的广播域 答案:B 4 、当网桥收到一帧,但不知道目的节点在哪个网段时,它必须:() A 、再输入端口上复制该帧 B 、丢弃该帧 C 、将该帧复制到所有端口 D 、生成校验和 答案: C 5 、术语“带宽”是指:() A 、网络的规模 B 、连接到网络中的节点数目 C 、网络所能携带的信息数量 D 、网络的物理线缆连接的类型 答案:C 6 、当一个网桥处于学习状态时,它在:() A 、向它的转发数据库中添加数据链路层地址 B 、向它的转发数据库中添加网络层地址 C 、从它的数据库中删除未知的地址 D 、丢弃它不能识别的所有的帧

7 、下列协议中,属于自治系统外部的路由协议是:() A.RIP B.OSPF C.IS - IS D.BGP 答案:D 8 、下面关于 5/4/3 规则的叙述那种是错误的?() A 、在该配置中可以使用 4 个中继器 B 、整体上最多可以存在 5 个网段 C 、 2 个网段用作连接网段 D 、 4 个网段连接以太网节点 答案:D 9、下面哪种网络设备用来连异种网络?() A. 集线器 B. 交换机 C. 路由器 D. 网桥 答案: C 10、下面有关网桥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对网络进行分段,并将两个物理网络连接成一个逻辑网络 B. 网桥可以通过对不要传递的数据进行过滤,并有效的阻止广播数据 C. 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可以通过特殊的转换网桥进行连接 D. 网桥要处理其接收到的数据,增加了时延 答案:B 11、四个集线器采用叠推技术互连,则任意两个端口之间的延迟为() A. 一个集线器的延迟 B. 二个集线器的延迟 C. 三个集线器的延迟 D. 四个集线器的延迟 答案:A 12、在采用光纤作媒体的千兆位以太网中,配置一个中继器后网络跨距将() A. 扩大 B. 缩小 C. 不变 D. 为零 答案:B 13、路由选择协议位于()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应用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1、本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和典型集成运放的特性与参数,掌握基本放大、负反馈放大、集成运放应用等低频电子线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2、本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主要参数、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及应用原理。 2.掌握共射、共集、共基、差分、电流源、互补输出级六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分析,熟悉改进放大电路,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分析方法,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概念及分析。 3.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增益的近似估算,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及其消除原则。 4.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和典型电路,理解理想运放的概念,熟练掌握集成运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原理及典型电路;掌握一般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整流、滤波、稳压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路主要指标的估算。

3、使用的教材: 杨栓科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教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康华光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童诗白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凤言编,《电子电路基础》第二版,高教出版社, 谢嘉奎编,《电子线路》(线性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陈大钦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问答、例题、试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唐竞新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解题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肖子编,《电子线路辅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谢自美编,《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绪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要求了解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学) §1-1 电子系统与信号0.5 §1-2 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0.5

《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报告

《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班级: 组号: 组员姓名: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及要求 (1) 1.1设计目标 (1) 1.2 设计依据 (1) 1.2.1 可行性分析 (1) 1.2.2 客户需求分析 (2) 1.3 设计意义 (3) 2网络拓扑结构及说明 (1) 2.1 网络拓扑结构图 (1) 2.2 网络拓扑说明 (1) 3 网络解决方案 (2) 3.1 IP地址分配与子网划分方案 (2) 4企业网中设备主要配置命令 (3) 4.1 接入层交换机在cisco环境下的配置 (3) 4.4路由器在cisco环境下的配置 (15) 4.5各服务器在cisco环境下的配置 (17) 4.5.1配置ftp服务器 (17) 4.5.2配置DNS服务器 (18) 4.5.3配置DHCP服务器 (19) 4.5.4配置WEB服务器 (20) 5测试结果 (20) 6 设计心得 (22) 7参考文献 (22)

企业网络规划方案设计与实现 摘要 迅速发展的Internet正在对全世界的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市场的全球化竞争已成为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在调整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到市场的全球竞争战略,而这一切也将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借助计算机网络原理及网络规划技术,以网络通畅为保证。企业内部网(Internet)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在企业内部或封闭的用户群内的应用。Internet是使用Internet技术,特别是TCP/IP协议而建成的企业内部网络。这种技术允许不用计算机平台进行互通,暂不用考虑其位置。也就是所说的用户可以对任何一台进行访问或从任何一台计算机进行访问。本文从企业网络需求开始分析,根据现阶段cisco公司主流网络设备进行选材,规划最适用于目标网络的拓扑结构,建设合理的网络设计方案。本课题实施部分由cisco模拟器来搭建网络拓扑结构,进行路由器交换机的相关配置,并测试其结果最终验证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符合企业的需求。 关键字:企业网络;拓扑结构;冗余;路由;交换

网络互连技术论文-要点

《网络互联技术》 <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y> 姓名:何小平 N a m e :He Xiaoping 班级:09级网络技术2班 Grade:Network Technology Class 2 Grade 09

[论文中文摘要]网络互连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由一种或多种通信设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连接起来,以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系统。通过研究网络互联技术,可以使局域网的建设更为合理、网络传输更为高效、网络更为安全、还可以节约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为更好的选择组建网络所需设备提供理论以及技术支持,从而组建最优网络。 [Treatise English Summary]Network interconnection refers to the use of certai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by one or mor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will be two or more networks connected together to form a larger network system. Research network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 is more reasonable, more efficient network transmission network more secure, you can also save construction costs and maintenance cos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required to set up the network for better choice of equipment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the optimal network. [论文关键词]连接;网络;网络技术;传输介质 [Treatise Keyword]Connection ;Network;Network Technology;Transmission Medium 一、网络互连的概述和基础知识 网络互连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由一种或多种通信设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连接起来,以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系统。 网络互连允许用户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将多个独立的、小范围的网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较大范围的网络。 (2)将一个节点多、负载重的大型网络分解成若干个小型网络,再利用互连技术把这些小型网络连接起来。 在计算机网络中,通常把网络协议相同的网络称为同构网,网络协议不相同的网络称为异构网。网络互连包括了同构网和异构网的连接,主要形式有3种:LAN与LAN互连、LAN 与WAN互连、WAN与WAN。 二、常见的网络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网络中连接收发双方的物理通路,也是通信中实际传送信息的载体。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以下4种: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无线与卫星通信信道。 双绞线 双绞线可以传送信号100米,在局域网中最常用。局域网中所使用的双绞线有两种类型:屏蔽双绞线(Shielded Twisted Pair,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 非屏蔽双绞线是目前最流行的电缆,有如下标准: (1)1类—— 1Mbps数据传输率,指传统的电话线 (2)2类—— 4Mbps数据传输率 (3)3类—— 10Mbps以太网的标准线缆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南通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指导老师: ****** 日期: 2014年1月15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4 二、课程设计任务和要求----------------------------4 2.1设计内容和任务--------------------------------4 2.2 设计要求-------------------------------------4 三、课程设计说明书--------------------------------5 3.1 需求分析-------------------------------------5 3.1.1 用户的应用需求---------------------------5 3.1.2 通信需求---------------------------------5 3.1.3 信息点和用户需求-------------------------5 3.1.4 性能需求---------------------------------6 3.1.5 安全和管理需求---------------------------6 3.1.6 实用性与经济性---------------------------7 3.2 网络系统方案设计-----------------------------7 3.2.1 设计原则----------------------------------7 3.2.2 方案设计----------------------------------8 3.2.3 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12 3.2.4 子网规划----------------------------------12 3.3 设备选型-------------------------------------14 3.4 LAN设计与服务器配置--------------------------14 3. 4.1 DNS服务器的配置--------------------------14 3.4.2 WEB服务器的配置--------------------------15

网络互连技术知识总结

1.互联网概述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OSI七层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简称OSI为开放式互连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协议规范,用来规范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引入osi参考模型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实现各个厂家网络设备能够互连互通 OSI简介: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它从低到高分别是: 物理层:接受来自数据链路层的帧,将0和1编码成数字信号,以便在网络介质上传输 数据链路层: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网络层:提供逻辑地址和路由选择功能 传输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会话层: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 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 表示层: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应用层:负责寻找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并提供流量控制和错误控制功能 核心层:尽可能快速的传输 一般不进行路由选择,访问列表控制,包过滤

接入层:把终端设备接入网络,提供本地服务 分布层:接入层的汇聚点 流量控制 广播、组播域 介质转换 安全 远程接入访问 面向应用的上层 面向端到端的数据流 数据流层作用: Network:提供逻辑地址,是路由器用来路径确定 Datalink:组合位到字节并把字节组合成帧 分层的优点: 把网络任务分层,并定义标准的层间接口,可使各个独立的协议或者层更简洁便于学习和讨论协议规范的很多细节 层次的标准接口便于工程模块化,使每个产品可以只完成某几层的功能 创建一个更好的互操作环境 便于定位和排除故障 Osi间通信: 同一计算机相邻间通信 发送数据:从高层到底层 接受数据:从底层到高层 封装数据—把每一层的数据放在包头和包尾之间,然后发送给下一层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适用学时:前60(54)学时 编写日期:2006年2月1日

§绪言 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性质 电子技术研究怎样通过各种半导体管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电路将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变换或重新组合,然后应用到各个领域。 电子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进而说明各种基本电路的应用范围、效率和形式。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 1、半导体器件 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是最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本书重点介绍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以及它们的简单检测方法。 2、放大和振荡电路 放大电路的放大功能是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3、集成运算放大器 4、直流电源 5、晶闸管电路 6、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7、触发器和时序电路 三、课程目的和学习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虽然是专业理论基础,但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一节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学时: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半导体的一般概念 2.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理与导电特性 3.理解掺杂半导体的产生及导电类型 4.了解PN结的概念 5.理解PN结形成的原理及PN结的单向导电性 教学内容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a )硅和锗原子的简化结构模型 (b)晶体的共价键结构及电子空穴对的产生 图 1.1硅、锗原子结构模型及共价键结构示意图 二、N 型和P 型半导体 1、N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五价元素的杂质形成的半导体,其共价键结构如图1.2所示。常用的三价元素的杂质有磷、砷和锑等。 图1.2 N 2、P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三价元素的杂质形成的半导体,其共价键结构如图1.3所示。常用的三价元素的杂质有硼、铟等。 图1.3 P 三、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1、PN 结的形成 所示。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指导书

《网络互联技术》 实验指导书 实验1 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管理方法 (2) 实验2交换机冗余备份/端口聚合 (5) 实验3跨交换机VLAN (6) 实验4交换机生成树协议STP/RSTP (8) 实验5动态路由RIPV2/OSPF (9) 实验6路由器PPP配置 (11) 实验7路由器编号的标准访问列表 (11) 实验8路由器命名的访问列表 (12) 实验9路由器命名的扩展IP访问列表 (15) 实验10网络地址转换NAT/NAPT (16) 实验11综合实验(设计实现小型局域网) (18)

实验1 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管理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电缆实现交换机/路由器与PC机的连接; 2、通过交换机/路由器的开机启动报告了解交换机的硬件参数; 3、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常用命令. 二、【实验环境】 1 实验设备: 硬件:交换机、路由器个一台,PC机一台,console电缆及接口转换器。 软件:超级终端程序。 2 设备连接图:用console连接到交换机、路由器上 三、【实验内容】 1 通过Telnet访问交换机、路由器; 2 复制、备份配置文件。 四、【实验步骤】 步骤1访问交换机、路由器 1.用Cosole电缆将PC机的串口与交换机的Console端口相连; 2.在超级终端程序中按Enter键,记录超级终端程序窗口会出现的信息 3.进入特权模式,让交换机重启,记录交换机加电启动报告。 步骤2 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1.进入交换机的全局配置模式 2.配置交换机的设备名,设备名为Switch; 3.配置加密的特权密码为cisco1,验证特权密码:退出到用户模式,再进入特权模式。 4.查看交换机的版本,记录结果; 5.交换机的mac地址表 A、查看交换机的mac地址表,并记录结果;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学分:4 一、课程名称 网络互联技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前导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 后续课程:《高级路由技术》、《高级交换技术》、《网络集成实训》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2.掌握IP编址技术; 3.掌握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 4.掌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 5.掌握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和应用; 6.掌握广域网技术(PPP、ISDN、Frame Relay)的应用; 7.掌握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和应用; 8.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 9.掌握VLAN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 10.掌握生成树协议的原理和配置。 四、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说明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本课程的重点是以网络互联技术为核心,介绍路由器配置操作、交换机配置操作、子网划分、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等重要的网络互连技术,并通过组网实例——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网络互联实训把各章内容联系起来,力争实现培养学生实际组网能力。 五、学时、学分及学期分配表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沈祥玖主编《网络互连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1.《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三版)》清华大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7月 2. 张国清,李涤非编著.CCNA学习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3. [美]Jeff Doyle 著.TCP/IP路由技术(第一卷).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4. [美]Jeff Doyle 著.TCP/IP路由技术(第2卷).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5. [美] Henry Benjamin著.CCNP实战指南: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专业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相结合,使学生体会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 课程设计要求: 1、正确理解题意; 2、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有详细的文档,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程序清单、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4、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解决方案。 评分标准: 1.是否有正确的运行结果; 2.是否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文档是否完备。 课程设计内容即参考题目:(任选下列一题或自行另选设计题目): XX高校校园网网络规划与设计 一、需求分析 (1)用户规模500台计算机。 (2)用户大致平均分散在4栋楼房内,4栋楼房排成前后两排,楼房之间各相距200米,楼房高4层。每栋楼的4楼用户构成两个VLAN。 (3)中心机房设在其中1栋楼房的1楼靠近另一栋楼房的一端。 (4)安装对外WWW、业务WWW、邮件、FTP、BBS、DNS、数据库七个服务器。提供匿名服务,但FTP仅对内部开放。 (5)提供LAN、WLAN接入。 (6)在业务WWW服务器上配备基于Web的业务应用系统,所有用户使用业务系统实现网上办公。 (7)要求出口带宽为1Gbps。 二、设计要求 (1)写出简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设计网络结构,并给出解释。 (3)除用户计算机已购置外,其余全部设备和通信线路需要重新购买、安装。试具体给出全部主要设备的配置、型号或技术指标及其测算依据。 (4)给出工程预算(包括设备、线路等,不含施工费)及其计算依据。 2、设计一个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一、用户需求 (1)公司有1000 台PC (2)公司共有7个部门,不同部门的相互访问要求有限制,公司有3个跨省的分公司。

网络互联技术总结.doc

第一章网络互联设备与管理 1、P8 从资源的组成角度来看,典型的计算机网络可分为两大子网: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2、P13 双绞线是应用最广泛的传输介质,可分为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两大类 3、P15 EIA/TIA-568A线序: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EIA/TIA-568B线序: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4、P46 路由器的功能:确定最佳路径和通过网络传输信息 具体表现: 1.连接不同的网络,在不同的网络之间接受转发送到远程网络的数据包,路由器起到数据包的转发作用; 2.选择最合理的路由,引导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3.路由器在转发报文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传送报文,按照预定的规则,把大的数据包分解成适当大小的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后,再把分解的数据包还原; 5、P48 路由器的存储器包括只读内存、随机内存、非易失性RAM和闪存。 1.ROM:只读存储器,不能修改其中存放的代码。 2.RAM:可读写存储器,在系统重启后将被清除。 3.NVRAM:可读写存储器,在系统重新启动后仍能保存数据。 4.Flash:可读写存储器,在系统重新启动后仍能保存数据。 第二章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 1、P66 网际互联操作系统IOS在网络管理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1.提供网络协议和网咯服务功能; 2.在设备间提供高速的数据交换; 3.提供安全控制访问; 4.对网络提供很强的可扩展性和容错; 5.提供到网络资源的可靠连接。 2、P67 对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主要借助计算机进行,一般配置访问有以下四种方式: 1.通过PC与网络设备直接相连; 2.通过Telnet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 3.通过Web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 4.通过SNMP管理工作站对网络设备进行管理。 3、P68、P71、P7 4、P76、P78 命令解释1: 1.Switch>?--------------------------------------列出用户模式下的所有命令 2.Switch#?---------------------------------------列出特权模式下的所有命令 3.Switch>s?--------------------------------------列出用户模式下所有以S开头的命令 4.Switch>show?---------------------------------列出用户模式下show命令后附带的参数 5.Switch>show conf---------------------自动补齐conf后的剩余字母

(完整word版)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案.doc

第1、2课时 课题半导体特性、 PN 结、二极管课型 教学了解半导体的特性和PN 结的形成与特性 目的掌握二极管、稳压管的特性 重点PN结的形成与特性 难点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教学过程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光敏性、热敏性、可掺杂性 2、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3、 N 型半导体 结构形成方式:掺入五价杂质元素使载流子数目增多,自由电子是多子 4、 P 型半导体 结构形成方式:掺入三价杂质元素使载流子数目增多,空穴是多子 二、 PN结的形成与特性 1、形成过程 2、特性:单向导电性 三、二极管 1、结构、外形、分类: (1)按材料分 : 有硅二极管,锗二极管和砷化镓二极管等。 (2 )按结构分 : 根据 PN结面积大小 , 有点接触型、面接触型二极管。 (3 )按用途分 : 有整流、稳压、开关、发光、光电、变容、阻尼等二极管。 (4 )按封装形式分: 有塑封及金属封等二极管。 (5)按功率分 : 2、主要参数 3、判别办法:用万用表欧姆档判别正、负极及好坏。 4、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5、特殊功能二极管:稳压管、发光二极管 课后小结半导体有自由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 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普通 二极管电路的分析主要采用模型分析法 稳压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结构与普通二极管类似,均由 PN 结构成。但稳压二极管工作在反向击穿区

第 3、4 课时 课题半导体三极管课型 教学1、了解三极管的结构与特性;2、掌握三极管的类型和电流放大原理; 目的3、理解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重点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 难点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 教学过程 一、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二、三极管在电路中的联接方式 三、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及原理 三极管实现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是发射结正向偏置, 集电结反向偏置。 1)发射区向基区发射电子的过程 2)电子在基区的扩散和复合过程 I C I B 3)电子被集电区收集的过程 二、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1、输入特性:i B=f(u BE)u CE常数 2、输出特性:i C=f(u CE)i B常数 课后小结了解三极管的结构与特性;掌握三极管的类型和电流放大原理;理解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网络互联与路由技术课程设计要求

网络互联与路由器技术 课程设计 项目背景:某信息技术科技公司,现有工作人员计160余人,各主要部门及人数统计情况分别为:办公室:5人,财务部:15人,销售部:40人,售后服务部:80人,网管中心:4人,公司内所有人员均配置有办公计算机,现欲组建公司信息化办公网络,公司内网申请到一个C类网络地址段:192.168.16.0/24,公司外网申请到的IP地址为:202.16.17.50/29,网关为:202.16.17.54,请协助公司完成网络工程方案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1.各个部门分属不同的vlan,通过对申请到的C类网络地址进行子网划分,为 各个vlan分配合适的IP地址段,做到无冲突,尽可能的节省IP地址。 2.通过路由NAT技术实现公司内网对外网INTERNET的访问,对外屏蔽内部网络。 3.内网安全:除办公室和财务处可相互通信外,各部门间均相互隔离。 4.为方便设备管理,各网络设备均可实现远程登录,即通过“Telnet”远程维 护网络设备,设置远程登录密码为:321456 ,且只有网管中心可以远程调试网络设备。 课程设计要求: 1.请基于以上项目背景,进行需求分析,为公司制定详细的网络工程方案,方 案中应包含:项目需求分析、网络拓扑图、网络设备选型、IP地址规划、网络关键技术介绍(vlan、nat、acl等)、设备配置清单等。 2.模拟实现:通过网络模拟器进行工程模拟实现,具体要求如下: 所需设备:3560(1台),2621XM(2台),2960(1台),pc(4台) 说明:3560作为全网的核心,2621XM中一台为接入网路由器,实现nat功能,另一台2621XM为模拟外网路由器,并外接一台pc方便实验测试,路由器间用以太网口连接;另3台pc放在内网,分属于办公室,财务处及网管中心,其中办公室和财务处2部门接在同一台2960上,网管中心接在3560上,用于实验结果验证。 3.将最终的网络工程方案,附上模拟实验完成后关键设备的配置清单(show run),作为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打印,上交。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复习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复习 一. 单选题 1.以太网交换机不能隔离广播域 2.网桥的作用是抑制网络数据流量 3.网络设备采用的管理协议是SNMP 4.同步串口默认的封装类型为HDLC 5.交换机在客户端模式不能创建VLAN 6.专线连接在WAN的连接中的费用最高 7.数据链路层使数据有序、正确、完整地传输 8.网卡是连接计算机和局域网中传输介质的部件 9.静态路由的路由表项要由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 10.Repeater的功能是再生信号以扩大其传输距离: 11.Internet中的IP协议对应于OSI/RM中的网络层: 12.物理层是网络中具体实现比特流发送和接收的层次: 13.在以太网中应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的意义在于扩大网络传输距离: 14.决定LAN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是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5.局域网中的主要网络硬件应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网卡和传输介质: 16.从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角度来看其逻辑功能可划分成资源子网、通信子网: 17在共享式10 BASE-T的Ethernet中所有信息转发经集线器实现: 18.Ethernet交换机端口与MAC地址对照表的形成是是交换机在数据转发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动态建立的: 二.双选题 1.VLAN分隔广播域和冲突域 2.距离矢量协议包括RIP和BGP 3.IGRP和EIGRP是Cisco的专用协议。 4.在IGRP中使用的度量值组件是延迟和带宽。 5.能够隔离冲突域网络设备Switch 和Router 6.RIP协议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也是IGP 7.运行生成树时,交换机的端口处于学习与监听的状态。 8.下列哪些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网络设备是网桥和交换机。 9.VLAN能隔离广播域,其间相互间通信要通过三层设备 10.在网络中使用交换机代替集线器的原因是减少冲突好提高带宽 11.缺省路由是一种特殊的静态路由,它是被使用的最后一条路由 12交换机有访问链接(Access Link)和汇聚链接(Trunk Link)二种端口。 13.出现交换环路的网络中会导致广播风暴,并使MAC地址表不稳定 14动态路由的路由器能自动计算新的路由并能自动发现网络拓扑的变化 15跟RIP V1相比,RIP V2报文支持子网掩码,并缺省使用路由聚合功能 16.链路状态算法的链路状态是对网络拓扑结构的描述,它本身不会产生自环路由17.DNS轮询应定义同一个主机域名指向多个IP地址,并且可实现简单的负载均衡。 18.要在路由器上启用IP路由选择,必须启用路由选择协议和为路由器接口分配IP地址。 19.在一个运行OSPF的自治系统之内要求骨干区域自身也必须是连通的,非骨干区域与骨干区域必须相连

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组网技术 一、设计要求 利用教案上讲的内容,及网上查询资料,完成组网技术实验。 二、设计内容 1.组网方案--硬件: (1)常用的联网设备有哪些?各应用于什么场合; (2)典型的小、中、大型网络联网:联网方案、所需的设备、网络结构图。 2.组网方案--软件:常用的服务器软件及其配置方法 3.组网方案--网络接入: (1)了解常用的网络接入方案及接入设 (2)分别设计适合于家庭、网吧、单位的网络接入方案 三、设计过程 1.所需硬件 a)常用联网设备 中续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网关、访问服务器 b) 运用场合

2.联网方案 a)小型网络联网 1.联网方案 交换机:Cisco 2950-24 路由器:Cisco 2600 网络线:超5类UTP网络电缆 网卡:D-Link 530TX 2.所需的设备 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网络线 3.网络结构图;

b)中型网络联网 1.联网方案 (网吧为例) 外网采用千兆光纤接入,水平布线子系统采用千兆双绞线连接,垂直布线子系统采用单模光纤。各个子网之间通过划分VLAN来隔离广播风暴,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器、游戏服务器、影音服务器。内网分为分20个网段:192.168.1.0—192.168.20.0,每个网段为一个VLAN。 采用一套H3C设备来完成本工程,通过局域网接入Internet;保证所有P 机都可以上网,通过划分VLAN来隔离广播风暴,防止病毒感染;网吧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可以随时访问服务器资源;各个PC之间可以联网打游戏。本网

吧共分三层,各层要放置一个与核心交换机相连的接入层交换机(进行连接接入层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的连接),一个核心交换机,及一个路由器;为了节省资金,本网吧要做成无盘工作站,所以在核心交换机上接一个服务器群组(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器、游戏服务器、影视服务器)。 2.所需的设备 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 3.网络结构图 c)大型网络联网 1.联网方案 方案采用分布式交换网络设计方案,具有清晰的分层模型: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在这种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各个主机的流量需求,关键设备实现冗余备份,路由技术和交换技术有机结合,为企业构建一个高速、稳定、可靠的多业务实施解决方案。 接入层用二层交换机,为主机提供100Base-T 线缆接入;主机可依据部门、楼宇、楼层划分VLAN;服务器通过千兆链路连接到核心交换机,保证服务器的带宽。 汇聚层设备可选用三层交换机,与接入层交换机分别互连,提供主备链路,确保可靠性;对于数据流量大的网段,也可以同时应用链路聚合技术,保证带宽;电缆线选用千兆光纤链路连接到接入层设备。可以在三层交换机上实施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