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建筑运动初期建筑

新建筑运动初期建筑

新建筑运动初期建筑
新建筑运动初期建筑

1、工艺美术运动:时间:19世纪50年代;地点:英国;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代表建筑:英国肯特郡“红屋”。

2、新艺术运动: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比利时;创始人:凡德费尔德;代表人物:贝伦斯、戈地。反对历史样式,提倡运用多种材料,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比较简洁。典型实例:布鲁塞尔都灵路2号住宅、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3、维也纳分离派: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奥地利;代表人物:瓦格纳、奥别列夫、霍夫曼、路斯。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代表作: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

4、美国芝加哥学派:时间:19世纪70年代;地点:美国;代表人物:沙利文、詹尼。突出功能在设计中的主要地位,使用了高层金属框架和箱形基础。沙利文提出:形式永远随从功能。

5、德意志制造联盟:时间:1907年;地点:德国;代表人物:贝伦斯。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达到国际水平,主张建筑必须与工业结合。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

广州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厂https://www.doczj.com/doc/478201243.html, 编辑:ejdnchh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到20世纪20年代,新建筑运动进入高潮,其中以“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流传较广。促使中国现代建筑形成的客观原因有:随着市场上各种生产技术与生产材料的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业不同模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使得建筑业不断地以旧换新,不断地向前发展;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对建筑业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提高了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有了各种新的要求;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建筑师们不得不给现代建筑物赋予各式各样的新功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剧增,使得建筑学家们在构思建筑物的结构时不得不考虑建筑空间所能承 载的人从而现代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楼层越来越高,建筑类型也不断增多。 1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点 1.1 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 建筑的使用要求,如居住、饮食、娱乐、会议等各种活动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是决定建筑形式的基本因素,建筑各房间的大小,相互间联系方式等等,都应该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现代建筑已不像古代建筑那样,在古代社会,人类居住等活动分化不细,建筑功能的发展也不是十分成熟,如中国古代木构架大屋顶式建筑形式几乎可以适用于当时所有功能的建筑:居住、办公。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逐步提高,越来越注重于对生活的享受,所以现代的

建筑师们在建筑构思时必须考虑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如:安全性、耐久性、实用性、抗震性,从而进行在已有的建筑中改进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功能。 1.2 现代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 现代建筑不仅讲究外观的优美,同时也注重技术的合理性。随着人们审美观的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的外观已不同于古代建筑,不再只像宫殿、庙宇等。现代建筑比起古代建筑更善于根据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型建筑,其在结构技术上也表现出现代技术的高超性,如: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是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的成功在于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分不出先有山林、溪水,后有别墅;还是先有别墅,后有溪水、山林;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师将已有建筑及环境特征作为新建筑的创作基础,建筑着眼于历史文脉的继承和总体的协调,平面形成对大礼堂的围合,体量高度控制在低于礼堂5m左右,将新馆、老管及礼堂构成了一个整体和谐的环境。 1.3 建筑空间是建筑的实质,是建筑设计师空间设计及其表现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现代建筑不仅注重外观,而且更注重建筑空间内部的设计。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内部的不同要求,现代建筑空间内部已出现不同于古老建筑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 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 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 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 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数量多 2、地区广 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 《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 《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 《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 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 “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 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三次办报高潮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历史背景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 “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1)《时务报》(旬刊) 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 a“纵笔所至,略不捡束”; b“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c“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 《清议报》(旬刊))1898创刊, 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第三章 新建筑运动

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现代建筑的酝酿 一、新建筑运动背景: ?1、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竞争 ?2、建筑发展: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广泛地运用,在建筑形式上掀起了创新的运动。 ?3、建筑思潮:强调简洁与工业化,强调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 二、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新建筑运动 ?主要流派与思潮: ?技术前提: ?冶金、动力、能源、机械、电气等工业飞速发展 ?社会急需各类功能实用、建造快捷的建筑 ?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普遍应用 ?新的结构计算理论和方法陆续出现 ?各种大跨度建筑和壳体结构相继产生 ?新型建材不断投入使用 ?建筑设备快速发展 ?施工技术提高、进度加快 ?1、探求新建筑的先驱: 1)、人物: 申克尔Karl Fredrich Schinkel 桑珀Gottfried Semper 拉布鲁斯特Labrouste 2)、探求焦点: 建筑的时代性、建筑形式与建筑手段的关系、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的关系。 ?人物?a?a申克尔Karl Fredrich Schinkel : 提出建筑时代性问题。 ?代表作品?a?a柏林皇家美术馆Altes Museum ?人物?a?a桑珀Gottfried Semper 提出建筑形式应与建筑手段相结合。 ?主要著作?a?a《工业艺术论》 (Industrie und Kunst ) ?主要著作?a?a《技术与构造艺术中的风格》 (Der Stil in den technischen und techtonischen kunsten) ?人物?a?a拉布鲁斯特Henri Labrouste 大胆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造型开始净化。 ?代表作品——巴黎圣吉纳维夫图书馆 ?Library of Sainte Genevieve ?代表作品?a?a法国国家图书馆 ?Bibliotheque Nationale of Paris ?2、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目的: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手工业的威胁,复兴以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以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特点:强调中世纪的手工艺,采用当地建筑方法,在建筑上表现为将建筑功能、建筑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在一起。 ?局限性: (1)把机器看作是一切文化的敌人,违反了社会发展潮流; (2)主张手工作坊形式,成本高,无法推广。 ?人物?a?a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上而下地进行“启蒙”。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 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 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时务报》 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数量多 2、地区广 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 3、新闻xx工作有所改进 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

新建筑理论

一、新建筑的萌芽 (一)工业革命后至十九世纪未西方建筑界概况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美先进国家逐步推翻了封建制度,冲破了旧的生产关系,解放了资本主义生产力。1960—1830年的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了繁荣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也处于飞跃发展的状态。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的新发明、新发现,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生的实验自然科学的光辉成就鼓舞下,人们的热情由宗教转向科学、崇尚理性,试图完全摆脱过去的陈规旧俗的约束,强调要让人的自己去感觉分析事物,寻求自然的真正“形象”。人们坚信自己是作为总的进化过程中的参与者存在,相信大自然的和协以及人们具有掌握大自然的规律的能力。这时,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较大。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摆脱封建思想体系、圣经教条主义的束缚,它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思想意识正是这时期出现的古典复兴思潮的思想基础。 然而,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却也引起了一些新的严重的问题。城市化速度的过快,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的恶性膨胀。乡村人口的不断拥入城市又造成了城市住宅的严重危机。工业革命产生了根本的社会变革,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富悬殊的局面,“自由、平等、博爱”对于城市贫民来说只是一个空的口号。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这一时期的建筑活动主要可以概括为下列

几个方面: 1、对城市规划的种种探索。这些探索都基于如何解决城市不断恶性膨胀的问题。其中著名的有“巴黎改建”、“新协和村”、“花园城市”、“工业城市”、“方格形城市”等等。这些探索中,有些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也有些企图回归一种自然的生活。但它们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影响。 2、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这就产生了一些新生活、新社会需要的,崭新的建筑类型。其中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如博物管、博览会、办公楼等等代之教学、宫殿而成为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主要建筑。 3、建筑师们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解决新的建筑类型和旧的形式、风格的方法。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倾向。其一是在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的范围内的建筑风格、形式中挑挑捡捡,寻求合适的形式来表达新的建筑内容。这种倾向表现为当时出现的古典复兴思潮,包括“罗马复兴”、“希腊复兴”、“折中主义”等等流派。其二是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表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倾向中的种种探索成了现代建筑运动的先声。 4、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得这一时期有可能产生出大不同于以住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一般地概括为开放空间(open space)。开放空间的意义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表现出,如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下产生的硕大、透明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室内概念的空间。1851年伦敦出现的水晶宫即是一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也

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关键词:工人运动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香港海员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主要工作。为了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①,总部原设在上海,后来迁往北京,并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建立了分部。劳动组合书记部还创办刊物《劳动周刊》,开办补习学校,派党员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觉悟 ,党在工人中和整个社会上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 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持续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一百多次,以香港海员大罢工为起点,包括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罢工高潮,这些罢工大多数取得了胜利,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 香港海员罢工 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它开始于香港,波及于长江,前后经四个月。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他们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克服港英当局的种种阻挠和破坏,将罢工坚持了五六十天,使香港的海上航运、市内交通和生产事业全部陷入瘫痪,终于迫使港英当局取消封闭海员工会的命令,答应为海员增加15%~30%的工资。“七十年来赫赫奕奕的大英帝国主义终于在中国海员的威力之下屈服了”②。这次罢工由于它的反帝性质,得到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支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也对长江海员罢工给予援助。罢工的胜利,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战斗勇气和信心,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①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合法机构,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1921年6月(一说为8月)成立于上海。主任张国焘,干事有包惠僧、李启汉、李震瀛、董锄平、许白昊等。出版机关报《劳动周刊》。 ② 《邓中夏文集》,第476页。 《 劳 动周 刊》

现代建筑运动

现代建筑运动 Modern Movement In Architecture 一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1910―1925) 1,形成:a, 德国、奥地利表现主义绘画、音乐、戏剧的影响。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体验。 b, 与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立的国家文化相对抗。1914年,科隆德 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中,出现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内部的思想分 裂。Peter Behrens和格罗皮乌斯倾向于规范化模式,凡?德?费尔 德和陶特证明建筑是“艺术意志”(Kunstwollen,Will to form) 的自由表现。 2,代表建筑师和建筑: ●陶特(Bruno Taut)与玻璃链(The Glass Chain) 受诗人Paul Scheerbat《玻璃建筑》(Glasarchitektur)的影响,不 是从技术角度,而是从打破建筑的封闭性角度,引入玻璃的形象。 1918年,陶特等组建艺术劳工委员会,赞成一种新的整体艺术。1919 年艺术劳工委员会被终止了公开活动。11月开始,陶特(自称Glas)、 格罗皮乌斯(自称Mass)、夏隆等14人开始通信,这些信件后来以 “玻璃链”著称。陶特和夏隆尤其强调无意识创作的重要性。Hans Luckhardt 提出自由的无意识的形式与理性的预制生产是不相容 的,玻璃链的团结开始破裂。 《晨曦》杂志里的构思,1919 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玻璃馆(Glass Pavilion, Werkbund Exhibition, Cologne, 1914) ●门德尔松(Eric Mendelsohn) 爱因斯坦天文台(Einstein T ower, Potsdam, 1919-1920) ●波尔奇齐(Hans Poelzig) 1918年在德意志制造联盟讲演中,再次强调“艺术意志”的作用, 并宣布与“玻璃链”的关系。 大剧院,柏林(Grosse Schauspielhaus, Berlin, 1919) ●路克哈特(Wassili Luckhardt) 人民剧院方案(Project for a People’s Theatre, 1921) ●鲁道夫?斯坦勒(Rudolf Steiner) Goetheanum, Dornach, 1924-28 二未来主义Futurism(1909-1914) 1,形成:一战前意大利文学和造型艺术领域的未来派影响 2,作家马里内第(F.T.Marinetti)的“未来主义宣言”11点纲领,1909。 赞美象征现代文明的兵工厂、船坞、火车站、工厂、桥梁、轮船、机车、飞机,对工业化的胜利、航空和电力领域的技术进行颂扬。宣告了机械 化环境在文化中的首要地位。 博契昂尼(U. Boccioni)把未来派论战扩展到绘画、雕刻领域。其理想 不是金字塔型的建筑(静态),而是一种螺旋型的建筑(动态)

现代建筑史高潮

(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仍运行 古典主义19世纪末新建筑运动越来越引人注目,但古典主义仍相当流行,但已不那么严格,常混杂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也有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甚至还有文艺复兴的特点,故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伦敦人寿保险公司 曼彻斯特市立图书馆 (浪漫的)折衷主义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式样凑合在一座建筑中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人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当作是自己 的骄傲,因为它不仅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还是每年10月12日举行诺贝尔晚宴的地方。 这座建筑中采用了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威尼斯、罗曼、哥特、文艺复兴等的风格。设计思想是向后看,缺少新的时代信息。

坚持探新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与构成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奥地利,首先表现在绘画、音乐、戏剧方面。 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未来主义派Futurism 是第一次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在很多中层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下的社会现实表示不满的时候,未来主义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未来主义者否定文化艺术的规律和任何传统,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在当时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但是他们的观点以及对建筑形式的设想,对20世纪20年代,甚至第二次大战以后的先锋派建筑师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Constructivism) 画家P·蒙德里安里特弗尔德杜斯柏格 1923年底,里特弗尔德设计了荷兰乌德勒支市郊的一所住宅荷兰乌德勒支住宅(书p60 图3-3-3,书p61 图3-3-4,《初步》),这是他第一件重要的建筑作品,这是一个由简单的立方体,光光的板片、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穿插组成的建筑。这所住宅的设计可以说是蒙德里安绘画的立体化。 构成主义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tsch),塔特林(Vladimir Tatlin),伽勃(Naum Ga-bo)

【城市规划】三讲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发展

三讲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发 展(1920s-50s) 第一节现代建筑运动及早期的规划思想 一、现代建筑运动的源起与思想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黑格尔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理性的社会秩序。利用和通过建筑改造和发展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目的,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 强调用全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材料面对全新的工业化社会的要求,反对复古倾向。 民主主义和为民众服务的思想。 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n 强调功能。提倡“形式服从功能” 。 n 注意应用新技术的成就,使建筑形式体现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工业化施工的特点。 n 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趋向净化,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建筑造型要成为几何体形的抽象组合, n 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流动空间论(Flowing Space),有机建筑论(Organic Architecture)和开敞布局(Open Plan)都是具体表现。 二、现代建筑运动草创期对城市规划的探讨 土地使用的分类,标志着理性的土地使用规划规划。 两种居住区布局模式的争论代表了1920年代有关城市模式争论的两个方面。一是Olmsted式的零散的、曲线的图画式的布局;一是Unwin式的更为理性的、规则式的布局。 格罗庇乌斯所做的日照与建筑物布置、建筑密度等的关系及按此原理设计的Dammerstook小区及建筑设计,1928年

J.J.P.Oud设计的鹿特丹的Kiefhoek小区,1925年 Otto Wagner编制的1911年维也纳新扩展地区的规划局部 W.G.Witteveen和L.H.J.Angenot对鹿特丹地区的Parkways系统和绿楔系统的规划研究,1928 1926-8年的斯洛文尼亚的Ljubljana规划,由Joze Plecnik编制。该规划在城市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了非常清晰和有效的联系。左图为城市整体的规划,右图为北部的一个片区。 三、CIAM的成立及其对城市的认识 二十世纪20年代末,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欧洲的一些建筑师于1928 年集会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在此次会议上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 它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变革。 提出:“城市建设就是要把城、乡集体生活的各种功能组织起来。在城市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美学的标准,而只能是功能的标准。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居住、劳动和休息这三项功能” 。 “城市规划是组织集体生活的功能;它包括城市密集区和乡村。城市规划是在一切地区组织生活”。 “重新分配土地是任何城市规划的初步基础,它必须包括在土地所有者和社区之间公平地分配为双方共同的利益所进行的工程带来的自然增值” 。 “而交通控制必须考虑到集体生活的功能。能用统计数字证明的这个有活力的功能的不断增强,说明交通问题先于一切的重要性” 。 第二节 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 主要规划思想: l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改造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l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 l 由拥挤导致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

《建筑与城市历史理论789》考试大纲及样题

《建筑与城市历史理论》考试大纲及样题 层次:硕士 考试科目代码:789 适用招生专业:建筑学 考试主要内容: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掌握中、外建筑、城市历史发展过程、基本史实,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及其相关理论学说和代表人物。要求考生具备学习观察和分析建筑现象的观点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时间安排详见考试时的具体要求。 三、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建筑 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2)木构架的特色 (3)单体建筑的构成 (4)建筑群的组合 (5)建筑与环境 (6)建筑类型 (7)工官制度 2、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建筑 (2)奴隶社会建筑 (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3、城市建设 (1)概说 (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3)地方城市的建设 4、住宅与聚落 (1)概说 (2)实例 5、宫殿、坛庙、陵墓 (1)宫殿 (2)坛庙 (3)陵墓 4、宗教建筑

(1)概说 (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3)佛塔经幢 (4)石窟摩崖造像 5、园林与风景建设 (1)概说 (2)明清皇家苑囿 (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4)风景建设 6、建筑意匠 (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2)选址与布局 (3)审美与建筑设计 7、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2)大木作 (3)墙壁 (4)屋顶 (5)装修 (6)色彩与装饰 8、清式建筑做法 (1)大木作 (2)石作与瓦作 (3)小木作 (4)彩画作 (二)外国古建史(十九世纪末以前)1、古代希腊的建筑 (1)圣地和庙宇的演进 (2)柱式的演进 (3)雅典卫城 (4)开拓新领域 2、古罗马的建筑 (1)光辉的券拱技术 (2)柱式的发展与定型 (3)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4)古罗马建筑的矛盾 (5)广场的演变 (6)剧场和斗兽场 (7)庙宇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 建筑师

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风格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3.提倡哥特艺术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功能良好;4.主张设计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5.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 不同之处:1.“工艺”运动较重视中世纪歌特风格,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借鉴和追求的核心,新艺术则完全放弃了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走向自然装饰,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 2.工艺运动的发展,引导了别国对自然风格的出现,新艺术是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家具、装饰工艺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ts Move-ment)”出现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以拉斯金和莫里斯为首。工艺美术运动发起者们只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了灾难,认为机器是文化的敌人,他们向往过去,主张只用手工艺生产,要返朴归真。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但是,他们在艺术上的一些主张却对后来的新建筑运动有一定的启发。1859—1860年由建筑师魏布(ph:lip.webb)设计在肯特建造了莫里斯的住宅,名为“12屋”。这是建筑上的代表作。“12屋”的平面根据功能需要而布置成L形,用当地产的红砖作建材;并抛弃了传统的贴面装饰,直接表现红砖的质感。这座建筑反映了把材料、功能和艺术造型紧密结合的设计思想。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新艺术运动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始创于比利时。它的主要创始人是凡、德、费尔德。新艺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陈式样式,试图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新的艺术风格问题。新艺术运动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建筑室内装修形式的简化和创新。它们在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装饰题材以模仿自然界生长茂盛的草木形状为主。霍尔塔1893年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艺术运动当时曾在西方流行,在它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青年风格派。他们以新艺术的观点应用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奥别列希设计的路德维希展览馆,具有简洁的外观,宽大的窗户,主要入口是一个圆供形大门。入口周围以植物图案作装饰提材,反映了新艺术运动影响之深。 新艺术运动在建筑中的改革与创新局限于装饰手法,装饰题材之上,虽然曾广为流行,却不甚长命。至二十世纪初便衰落了。 在新艺术运动流行之时,西班牙建筑师戈地在学过建筑艺术风格上另辟途径。他以自己丰富的幻想、浪漫主义的手法吸取了东方建筑的一些特点结合自然的形式,苦心营造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戈地的代表作是在巴塞罗那的未拉公寓(1905-1910)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3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

第3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一、填空题 1.建筑大师______于1925年设计,位于德绍的______是现代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答案】格罗皮乌斯;包豪斯校舍 2.勒柯布西耶早期的著名的现代主义的住宅建筑是______,其典型的粗野主义的住宅作品是______,属于象征主义的教堂建筑是______。 【答案】萨伏伊别墅;马赛公寓;朗香教堂 3.帕米欧肺病疗养院是由芬兰建筑师______设计的。 【答案】阿尔托 4.在包豪斯学院里对创建现代设计基础教学很有贡献的人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格罗皮厄斯;密斯·凡·德·罗 5.风格派建筑师里德维德设计的______住宅堪称画家蒙德里安绘画的立体化。 【答案】施罗德

6.风格派建筑师里德维德设计的______堪称画家蒙德里安绘画的立体化。 【答案】乌德勒支住宅 二、单项选择题 1.“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是()说的。 A.贝伦斯 B.格罗皮乌斯 C.勒·柯布西耶 D.密斯 【答案】C 【解析】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要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激烈否定因循守旧的建筑观,主张建筑工业化,把住房比作机器。该建筑理论认为房屋的三个要素:居住要求、生产要求、美学要求。一方面,房屋应该有机器般的纯净、合理性与精确性;另一方面,房屋应该可以如机器一般以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式生产 2.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设计强调的是()。 A.理性主义+浪漫主义 B.地方性+人情化 C.民族特点

D.用新技术表现传统形式 【答案】B 【解析】阿尔瓦·阿尔托原是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一位成员,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作品,如维堡市图书馆和帕米欧肺病疗养院等曾被列入“现代主义”典型作品之中。20世纪中期,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人情化与地方性倾向。他的设计开始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城市规划、社区规划和建筑族群设计,他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功能的分化,同时也注意避免大部分现代主义建筑师往往会出现的过于刻板、过于理性的倾向,利用绿化、建筑的部分有机形态、材料的亲和感、功能区的交错处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3.下列哪一条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特征?() A.追求合乎理性的稳定感,半圆形券,厚实墙,水平向厚檐 B.尖券,尖塔,垂直向上的束柱,飞扶壁 C.强调中轴线对称,提倡富于统一性和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段 D.采用波浪形曲线与曲面,断折的檐部与山花,柱子疏密排列 【答案】C 【解析】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崇尚古典柱式,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讲究对称,把比例尊为建筑造型中的决定因素,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 4.“密斯风格”的主要表现是()。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工人罢工斗争的蓬勃兴起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在党组织的发动和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很快得到提高,工人运动开始出现蓬勃兴起的局面。 从1921年下半年开始,上海、武汉、广东、湖南、直隶等省市和航运、铁路、采矿等行业相继爆发工人的罢工斗争。1922年1月,长沙华实纱厂2000多工人在黄爱、庞人铨的领导下举行罢工,遭到湖南反动军阀赵恒惕的镇压,黄爱、庞人铨被逮捕杀害。黄爱、庞人铨曾经信仰无政府主义,在党的教育下,于1921年底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是全国最早被军阀残杀的工人运动领导

人。他们的英勇牺牲,在社会上激起强烈的反响。湖南党组织为此发起驱逐赵恒惕运动,得到湖南人民和全国各地群众的广泛支持。 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党组织或党领导的工会组织直接发动的。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的政治影响。这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香港海员大罢工。 香港中国海员长期遭受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种族歧视,工资微薄,中国海员和白人海员做同样的工作,工资待遇却不及白人海员的五分之一。中国海员还要受资本家及包工头的剥削,并随时受到无故开除的威胁。他们过着非常艰难和痛苦的生活,心中积压着对英

国殖民者的怒火。他们航行于欧美各国港口和国内各港口,受到当时如火如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国内工人运动的影响,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反抗斗争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海员中的先进分子苏兆征、林伟民等人,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并于1921年3月6日在香港正式成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这是中国海员第一个真正的工会组织。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的苏兆征、林伟民是从工人中产生的优秀人物,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海员工会在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后,于1921年9月正式向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工会有权介绍职业等要求,但遭到拒绝。同年11月,海员工会第二次向资方提出上述要求。这时,各轮船上的外籍海员增加15%的工资,而海员工会提出的要求却又被拒绝。中国海员对此感到极大愤慨。1922年1月12日上午,海员工会第三次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并限令24小时内给予圆满答复,否则就

建筑设计方法

18C下-19C下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一.产业革命对建筑和城市造成的影响: 对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人口增多,房屋紧缺,生活质量低下 对建筑:需要新建筑类型, 对建筑形式提出新要求, 建筑创作产生两种不同的倾向: 1.复古思潮 2.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探索: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变化 复古思潮: 1.古典复兴:资本主义初期最早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的仿古典建筑形式。要求摈弃繁琐与陈旧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取之以简洁明快的手段,追求理性主义的表现,虽采用古典柱式构图,但趋向于简单的几何形体,使古典建筑具有简化、雄伟的新风格,力求打破传统的轮廓线。这类建筑只是表现了资产阶级一时的英雄主义,实现的很少。 代表作:巴黎万神庙,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 英格兰银行,爱丁堡中学,不列颠博物馆 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宾夕法尼亚银行美国国会大厦 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厂生产的情绪,又夹杂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他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反对机器制造的工艺品,与古典艺术抗衡。最著名作品:英国国会大厦(哥特垂直式) 2.折衷主义:19世纪上半叶兴起,越过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组合场各种样式,没有固定风格,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追求“纯形式”的美,总体形态上并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建筑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没有解决。 典型作品:巴黎歌剧院,罗马的圣心教堂,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范例 新材料初期生铁结构森德兰桥法兰西剧院曼彻斯特的索尔福德棉纺厂钢和玻璃配合巴黎老皇宫的奥尔良廊巴黎植物园温室(采光) 框架结构过度哈珀兄弟大厦 新技术升降机与电梯应用于工厂,蒸汽动力升降机,埃菲尔铁塔 新形式图书馆圣吉纳维夫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 市场巴黎玛德莱纳市场,亨格尔福特鱼市场 百货商店纽约华盛顿商店巴黎廉价商场 博览会展览馆水晶宫博览会(玻璃铁构架) 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 面对资本主义城市矛盾所提出的探索 为缓和日益突出的城市矛盾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有一定探索,著名的有巴黎市中心的改建,新协和村,工业城市。受资本主义的限制,未能解决城市的根本症结。 1.巴黎市中心的改建(1853年起) 目的:解决城市功能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装点帝国主义首都内容:先前,十字形加环形路干道,爱丽舍田园大道为东西主轴 于市中心和外围拓宽道路,出现古典式规格和对称的中轴线道路,设有纪念性碑柱的装饰性广场。道路宽,建筑高度,屋顶坡度有一定的比例和规定。在开拓12条放射路的明星广场四周建筑屋檐等高,立面形式协调统一。修筑大面积公园。改建重点:罗浮宫到-凯旋门,继承19世纪拿破仑大地的帝国式风格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道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一个统一体。优点:适应了因结构改变而产生的分区要求,发展了下水道交通系统,促进了城市现代化。 缺点:炫耀皇权,过多着眼于资本主义利益,未能解决城市平民窟问题。 2.新协和村(1817) 目的:消灭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提出者:欧文,19世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 内容: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环境进行研究。在方案中,居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