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走进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本课题的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之一“微粒观”;()学会运用类比、探究、模型等重要化学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建立分子、原子两个基本的微观概念;()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实现上述教学功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把握好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要务。河南巩义市南河渡中学张建甫校长认为《教师钻研教材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师要会“煮”教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反复诵读,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题独到的认识。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会“煮教材”。“煮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教材一旦被教师“煮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有些教师“煮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师要会“组”教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考纲、考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肯定会有新的发现。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组教材”。“组教材”首先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组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组教材”还可以显示为“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师要会“主”教材。“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意味着教师自身有了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教材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一定会感受更深刻,视角更广阔。实现了教者与编者的心心相印。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主教

材”。“主教材”可以视为“更新教材”,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没有必要期待所有的教师都有更新、更换教材的能力。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专业的素养和额外的时间。一般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也缺乏额外的时间。但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他们自己的宽阔的阅读和丰富的经历,大量地提供补充材料。只要这些教材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教材是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中第一重境界是基础,教师首先从“潜心会文”“了如指掌”做起,可以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寻找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图所示即为本课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素材)间的逻辑关系图,在建构这个知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思考、理解(参看《教师指导用书》)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对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但是,这仍然只是对教材认识的第一重境界,如果要继续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更高的境界,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积累教学素材。

.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探寻学生学习本课题的最近发展区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湿衣服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各种气味(包括花香、酒香、饭香……)、给自行车的车胎打气(男孩子多数还熟悉给足球、篮球打气)等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也在科学、物理、生物课上学过一些基础知识,如在小学科学课上学过物质三态的变化、热胀冷缩,在初中物理课上已经对“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观点和分子运动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学生头脑中

对分子、原子并不是空白的,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和学科知识基础的,所以老师们应该在教学前研究化学教材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小学科学、初中物理教材上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什么。

物理、化学的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要求是区别的,物理在“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分子运动;而化学则要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从微观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从教学的手段上,又都有共同之处:借助生活经验、学科实验和科学技术手段认识、探究所学知识。

鉴于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学科的基础,在化学课上,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就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知识本位的教学上,更应该将学科思想的建构和学科方法的培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进行处理,也可以说这是本课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一。

.运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的学科方法,引领学生架构一座联系“宏观—微观”的桥梁。微观世界对于学生来说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学习起来自然会感觉到抽象、难懂,也因此成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成绩分化的一个分水岭。

借助化学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通过宏观化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所以本节课务必认真做好几个实验,包括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氨水遇酚酞变色实验)、分子间间隔的探究实验(如黄豆、小米混合实验;注射器压缩空气、水的实验;水、酒精混合实验等),不能只是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模型建构也是一种微观事物宏观化的手段,本课题中可以两种模型的运用,一是宏观模型,如图所示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体积示意图。一种是微观模型,如图~图所示的均为表达各种不同含义的微观示意图。运用模型构建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的进行思考,降低思维的难度,同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图水和酒精混合前后体积示意图

图分子间隔与温度的关系

图不同状态物质的分子间隔大小

图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微观示意图

图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图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

-----------------------------

-----------------------------

-----------------------------

【学案】分子和原子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运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在教室内撒香水为什么可以闻到香水的香味?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其中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一、阅读资料,通过资料可以得出分子的什么特点? 嗨!同学们,您们好,很高兴地认识您们,您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 分子的基本性质: 1、。 二、老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中,同学门观察现象并填充表格: 【实验3-1】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然后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现象结论 实验○2:取实验○1后的液体少量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浓氨水。 现象结论 实验○3:向烧杯B中加入大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烧杯A和B同时罩住。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实验○4:将一张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入一支试管中, 在试管口塞一团沾有浓氨水的棉花。 现象 结论 由实验可得出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2、。 练习: (1)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可以闻到花和酒的香气? (2)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消失水却变甜了,为什么?【学案】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实验3-2】 ○1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 通过有该实验可以得出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3 、。 练习: (1)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宜打的太足? (2)我们知道,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体还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三、思考: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了一瓶氧气,又从南极的空气中收集了一瓶氧气,那么这两瓶的氧气性质是否相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3-3】 ○1分别收集一瓶氧气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的基本性质: 4、。 四、分子的定义:。 五、知识梳理: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能力目标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创设情景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扩散提出,引发思考 第二、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和实列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图片把同学们带进一个物质世界。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接着从分析学生熟悉的水蒸发,花丛中闻到花香,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确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观点,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和原子真实存在,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练习题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答:不一定! 金属单质 (如:Fe 、Cu 、Al 、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固态单质 (如:C 、P 、S 、Si ) 稀有气体 (氦、氖、氩、氪、氙、氡 ) 6、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 正 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 的几千亿分之一 原子核(带正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秘密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时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初步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从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图3-1是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观察到的现象,图3-2是利用先进科学仪器进行操作的结果。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 图3-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3-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 2. 粒子的性质 (1)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kg,这些数据说明粒子的③_________很小。1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据说明粒子的 ④_________也很小。 (2)粒子总在不断运动着。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 ⑤____________酚酞遇水不变色 5~6滴酚酞溶液,搅拌 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A烧杯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是由于B烧杯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反思】 ①从A、B烧杯内的溶液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推知浓氨水的沸点要比酚酞的?_______(填“高”或“低”)。 ②若用热毛巾包裹住B烧杯,A烧杯的颜色会变化得更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粒子间有间隙。 图3-1的苯分子的图像,说明了分子间是有?的。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粒子间的间隙发生变化的结果。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在三种状态下的分子间隙不同导致的。 典例解析 例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解析:A选项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由于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B选项,气体可以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隙减小的缘故。C选项分子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不断在运动。D选项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由于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隙迅速增大的原故,并不是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答案:D 变式训练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艳艳【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分子和原子标准导学案样本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2、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3、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课前预习】1.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 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 苯是由构成的, 硅是由构成的。 2. 滴2滴红墨水到盛水的试管中, 可看到的现象, 由 此可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 3. 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20滴水为1ml,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缘故。 【思考】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 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 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 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合作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 【实验3-1】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 静置, 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阅读课本P48, 观看图3-6及图3-7, 两幅图说明了 二.分子的特点 1.[朗读]水分子的自述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2.【探究活动一】( 教科书49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 酚酞溶液, 搅拌均匀 酚酞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 慢慢滴加浓氨水酚酞溶液变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A烧杯内酚酞溶液 变, B烧杯内酚 酞溶液变。 浓氨水具有性, 氨分 子运动到烧杯中, 溶于水 又得到氨水, 使酚酞溶液变 。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 ①日常生活中能说明分子这一性质的事实 ②思考讨论: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 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结论】分子是在 , 温度越高, 分子的运动速度越 【探究活动二】请学生分别取20 mL水与20 mL酒精, 把它们相混合后, 预测体积为( ) , 实际体积为( ) , 想想为什么? 【补充实验】取一注射器, 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 空气和水谁更容易被压缩, 想想为什么? 思考: 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说明 ,空气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 水不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①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 ②气体容易被压缩; ③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④苯分子的图像中有阴影; ⑤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上述事实均说明分子间。 【拓展提升】观看物质三种状态的 分子间隔模示意图思考: 1、物质 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 为什么 气体容易压缩, 液体、固体不容 易压缩?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思考问题2] 烧杯与烧杯B 哪些条件相同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 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氨水 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浓氨水酚酞溶液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47709195.html,]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

分子和原子经典习题

初三化学 分子和原子经典习题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是有质量的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宏观现象或操作可以反映分子的某些性质,同时分子的某些性质又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二者是相互对应的。“100mL 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对应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B.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 分子大,原子小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则不能再分 【解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也有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硅;故A错。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故B 错。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肯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毫无联系的分子和原子没有可比性,如汞原子比氢分子大,故C错。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要改变,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的物质。 【答案】D 例3:微观模拟题:通过下图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反应。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 【解析】试题通过模拟图示较为直观、形象地将有关粒子的构成情况展示出来,使本来很抽象的微观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甲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甲的分子又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发生化学变化后,观察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以及生成物的分子构成。 【答案】(1)单质(2)分解(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形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例4: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解析】温度升高后气体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并不是分子的数目增多了,也不是分子的种类改变了,而是分子在温度升高时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并没有破裂,数目、大小都没有改变。A表示分子变大了,C、D表示分子都破裂了,B表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 【答案】B 例5:下列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表示混合物的是,由原子直接构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12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化学导学案 第三章物质的结构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编制人:王静复核人:使用时间编号: [学习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难点]: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思维导航]: 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自主学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______、_______都很小。分子总是在___ ____,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_______,运 动速率_______。 3.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_______,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 _______。 4.质量相同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做占体积_______,因为他们分子间的_______不同。 而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分子间的______受热时_______,遇冷时_______的缘故。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__。 6.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_______会变成其他物质的_______。由分子构成 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_________性质最小微粒。 7.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例如:1个氧分子由__1__个氧____构成。 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__1__个碳____和___2_个氧____构成。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首先分解成_______,然后这些______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 质。 9.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________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_______是化 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______不能再分。 【合作探究1】 请按照课本49页活动及视频探究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酚酞溶液是____颜色、浓氨水是____颜色。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人2~3滴酚酞试液,震荡,观察溶液为____色,再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为___色。 (2)烧杯A中的溶液(酚酞)几分钟后有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2】仔细阅读教材P50,完成下列习题。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从宏观世界过度到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花露水及农民挑大粪扩散等现象,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 (3)充分发挥学生宏观与微观联想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体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和用分子、原子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感知使学生认知人眼看不到的粒子的真实存在及其性质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

分子和原子(讲义及答案)

? ? ? 一、知识点睛 分子和原子(讲义) 1.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 。 2. 分子 (1) 分子的性质 ① ; ② (温度越高, ); ③ 。 (2) 分子的定义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由 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 变化时,分子 本身不变, 不变;在发生 变化时, 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改变。 3. 原子 (1) 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可以构成分子。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氧分子由 2 个 构成;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水分子由 2 个 和 1 个 构成。 (2) 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同) (3)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汞由 构成。由原子 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 原子的结构 ? ? ?(带正电) 原子(不显电性) ? (带正电)? (不带电) ? ?(带负电) 在原子中, 数= 数= 数。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②; ③;④; ⑤;⑥。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a.先排层,后排层; b.第一层上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上最多排 个电子; c.最外层上不超过个电子(电子层为1 时不超过 个)。 (6)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故 国际上统一采用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 r)= 它是一个比值,单位为,省略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 。 二、精讲精练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问题。 (1)肉眼无法看到分子,我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测。 (2)春暖花开,花香四溢。 (3)酒香不怕巷子深。 (4)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5)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 (6)40 mL 水与40 mL 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80 mL。

导学案: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导学案】 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导学案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课前预习】 ⑴物质是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等,一般来说,、和等三类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⑵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②分子(原子)总是在,受热时,分子运动速率; ③分子(原子)之间有一定的。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遇冷时。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 ⑤分子是由同种或不同种构成。 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①由分子构成里,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各原子又结合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成分生成,分子本身变化。 【课时训练】 1.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别人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 2.“共享单车”进入我市,方便了广大市民的绿色出行;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 最合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间是有一定间隔的 4.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 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氧气(O2)B.水(H2O)

初级中学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走进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本课题的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之一“微粒观”;()学会运用类比、探究、模型等重要化学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建立分子、原子两个基本的微观概念;()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实现上述教学功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把握好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要务。河南巩义市南河渡中学张建甫校长认为《教师钻研教材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师要会“煮”教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反复诵读,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题独到的认识。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会“煮教材”。“煮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教材一旦被教师“煮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有些教师“煮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师要会“组”教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考纲、考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肯定会有新的发现。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组教材”。“组教材”首先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组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组教材”还可以显示为“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师要会“主”教材。“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意味着教师自身有了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教材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一定会感受更深刻,视角更广阔。实现了教者与编者的心心相印。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主教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第一课时)

初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年级姓名:编辑时间: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互助研讨]: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1. “红色”的水中品红是否真的不见了?为什么看不见品红? 2.为什么看到的水是逐渐变红的? 3.溶解后的品红粒子占据的空间与溶解前相比,那个大? 二、分子的性质 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 .能看到整块糖,去卩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X 10-26kg。 21 4.滴水中大约有 1.67 X 10个水分。 5.观察课本p49图3-2、图3-3。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 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 颜色 溶液呈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 溶液呈色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住A、B 烧杯A 溶液呈 色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 了酚酞溶液中,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运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二、课前预习:1、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 )粒子。 2、构成水的微粒是( ),氧气是由氧( )构成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 )。 三、知识归纳与总结 (一)分子 1.分子的存在:(1)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2)用生产、生活实例来证明分子的客观存在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 (2 ) P50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1现象:。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3.分子的概念 思考感悟:水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有什么本质区别?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思考感悟: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4.分子的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构成。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1)区别:化学变化时,可分,不可分。 (2)联系:是由构成的。 (3)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②都在不停地 ③微粒间都有④同种微粒性质,不同种微粒性质

⑤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 3.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四、跟踪练习 1.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 2.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能缩身,甚至能缩小到分子大小,他到水世界旅行一趟,并报告了见闻。他的报告不正确的是() A.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分子之间有间隔C.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D.电解水就是把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3.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A.大小不同B.能否直接构成宏观物质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4.小李同学测得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后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个事实说明()A.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B.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质量很小 C.酒精和水发生了分解反应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变成了原子 5.右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 关于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B.分子间隔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7.食物腐败;花得四溢;热胀冷缩,分别体现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 )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HCI)分子的质量, 8.已知一个氨气(NH 且分子运动速率和其质量成反比。已知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又知氨 气和氯化氢相遇发生如下化学反应:氨气+氯化氢→氯化铵(白色固体)。 A中充满HCI气体,B中充满NH3气体。当反应发生时会看到有大量白烟 生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白烟现象,应怎样操作? 白烟首先产生在瓶(填“A”或”B”),原因是什么 。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 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两点):, 。 (2)若要在B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应怎样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