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

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

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
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

摘要:雨水口是道路排水系统中的重要构筑物,雨水口形式、数量及设置位置都会直接影响一条市政道路在降雨过程中径流排放速度和积水程度。现就雨水口设计中需注意问题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雨水口形式重现期径流系数位置最低点

1、前言

雨水口是雨水管道系统中收集雨水的构筑物,也是城市道路的一部分。路面上的雨水首先进入雨水口,再通过收水支管进入雨水管道。一个雨水系统内管道的流量,泵站的容量固然决定了该区域内的雨水排放效果,但雨水口的疏密程度,摆放位置及采用形式也直接影响了一条市政道路在降雨过程中径流排放的速度和积水程度,并间接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及道路面层、基层的结构稳定。

而在我们以往的雨水口设计和施工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细节,将雨水口作为雨水管道工程中的附属及次要,凭经验沿道路或雨水管道等分地布设雨水口,随意性较大,这样既不能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也会因此造成路面积水,进而破坏路面机构。

本文将对城市道路在降雨过程中由雨水口布置不当引起的积水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较为合理的计算及布置方法。

2、雨水口形式的选择

雨水口形式有平篦式、偏沟式、联合式、立篦式四种,在道路排水中较为常用的是平篦式、偏沟式和立篦式。偏沟式、立篦式及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4_5讲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一节复习指导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 (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 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 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 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 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 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 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 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 1.行车视距 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市政道路工程中雨水收集利用的几个方法

北方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雨水收集利用的几个方法 摘要: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水情况, 而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又非常的低. 本文提出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采取建设旱水窖等措施, 将城市雨水收集、储存、控制并高效利用起来。 中国水资源受季风的影响, 时空分布不均, 基本上是南方丰富, 北方贫乏, 旱灾的发生机率比较高.中国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 包括长江流域片、珠江流域片、浙闽台诸河片、西南诸河片) 占全国总面积的36 1 5 % , 却拥有全国80 1 9 % 的水资源量, 北方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面积( 包括淮河流域片、黄河流域片、海滦河流域片、辽河流域片、黑龙江流域片以及额尔其斯河的中国流域范围) 占全国63 1 5 % ,拥有的水资源量占全国19 1 1 % , 其中西北内陆河流域及额尔其斯河中国流域范围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 1 6 %. 年内年际变化也很大, 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 近20 年来,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 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 增幅接近5 % , 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 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著, 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 % , 水资源总量减少12 % , 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 % 、水资源总量减少25 %. 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局部地区是高原气候。 特别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北方城市的水环境形势恶化严峻, 地表水环境遭受极大破坏. 约有1/ 3 以上的工业废水和80 % 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湖,90 % 的城市水环境恶化. 水环境问题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的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 城市人口剧增, 生态环境恶化, 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 浪费严重,水源污染, 更使原本贫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提高,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迅猛增加,使得城市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 据预测, 到21 世纪中叶, 我国城市人口将增加到9 亿左右,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节水作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和减少水污染的有效措施正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近些年城市工业用水水平的提高和工业节水措施的落实, 工业用水水平提高很快, 一些城市如: 北京、南京等工业用水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1] , 工业用水在城市用水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 生活用水比重逐步提高, 生活节水成为城市节水的重点。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一)熟悉道路平曲线设计 避免设置或少设泵站;雨水管应移和倾覆。平曲线最小半径是指保证机动车辆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时圆曲线最小半径。 考虑车辆抗倾覆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 式中:V——设计车速; Φ——路面横向摩阻系数; i一一道路横坡。 考虑车辆抗侧滑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 式中:μ——横向力系数; 平曲线最小半径主要取决于道路的设计车速,与之成正比。乎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机动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等各方面的因素。 (2)超高 当条件不允许设置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以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称为超高。当一条道路的设计—车速V与横向力系数μ选定后,超高横坡度的大小将取决于曲线;直径的大小。按《城市道路设汁规范》规定,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在乎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城市道路,尤其是市区内道路,大多数的车辆车速不高,为有利于建筑布置及其他市政设施修建的配合要求,—般均不设超高。 2.加宽与超高、加宽缓和段 (1)平曲线路面加宽 在曲线段上行驶的汽车所占有的行驶宽度要比直线段宽,所以曲线段的车行道往往需要加宽,其加宽值与曲线半径、车型几何尺寸、车速要求等有关。道路子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乎曲线内侧加宽。(2)超高、加宽缓和段 超高缓和段是由直线段上的双坡横断面过渡到具有完全超高的单坡横断面的路段,超高缓和段的长度不宜过短,否则车辆行驶时会发生侧向摆动,行车不十分稳定。一般情况下,超高缓和段长度最好不要小于15—20m。 加宽缓和段是在平曲线的两端,从直线上的正常宽度逐渐增加到曲线上的全加宽的路段。当曲线加宽与超高同时设置时,加宽缓和段K度应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内侧增加宽度,外侧增加超高。如曲线不没超高而只有加宽,则可采用不小于10m的加宽缓和段长度。不设超高的两相邻反向曲线,可直接相连;若有超高,两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应至少等于两个曲线超高缓和段长度之和。 (二)掌握城巾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 (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 (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般平面十字交叉口 (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交叉口按怪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 (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交叉口转角半径 道路类型主干路次于路支路单位出入口 交叉口设计车速(km/h) 25~30 20~25 15~20 5~15

市政设计总说明

方案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述 香雪大道东段是郴州市新老城区间联络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它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新城区的开发,该道路处于特殊交通区位,有效地将旧城区的交通线路向外延伸,缓解了旧城区的交通压力,并通过与京珠高速公路和郴资桂高等级公路相接,加强了城市的对外联络,并促进了新城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有利于其沿线的土地利用与开发。 二、设计依据与技术标准 1、设计依据 (1)设计委托书及设计合同 (2)《关于香雪大道东侧道路工程方案设计的批复》(郴规审[2004]9号);(3)《香雪大道东段道路新建道路工程第三次方案深化设计》; (4)《郴州市规划局关于香雪大道东段道路规划设计与立体交叉口设计条件与要求的通知》(2008年6月19日) 2、主要设计规范 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 7)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8)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9)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 10)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11)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 1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1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16)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17)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99) 18)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9) 《室外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20)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令第253号) 23)《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24)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5)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26) 《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94) 27)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28)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市政道路雨水口的管理与养护

市政道路雨水口的管理与养护 引言 雨水口是城市排水管渠系统的附属构筑物,也是城市道路排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雨水口通常设置在城市道路内街沿石带上,广场上、道路交叉口和道路边沟的一定距离处,收集地面上、街道路面上的雨水,以防止雨水淹没道路或造成道路及低洼地区积水而妨碍交通或损坏道路,同时便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雨水口在实际运行中常见的问题有:设置位置不当、数量不足及堵塞等造成地面积水。铸铁雨篦被盗缺失、老化腐蚀、人为破坏和重荷载车辆碾压造成雨水口的破损,造成路面积水,影响交通安全。为了保证雨水口的正常运行需要经常对其进行管理维护。 1.对雨水口的管理 1.1 保证施工时雨水口不受堵塞 道路雨水口施工时,施工工人施工不认真导致雨水口时有堵塞,或水泥砂浆误倒入雨水口造成堵塞。为此管理单位需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施工、验收管理。 1.2 防止污水接入雨水口 施工废水的排放是巡视重点。由于施工废水往往含有泥土、砂石水泥浆等必凝集、沉降的物质。按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的相关条款,应该在施工场地内进行预处理(沉淀或澄清),达标后排入城镇管道系统。出于方便,施工废水通常由雨水口接入。如果施工废水未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放,不仅直接淤积、堵塞雨水口,泥砂、水泥浆等进入排水干管或主干管后,由于水力条件改变而易于沉降,再加上水泥浆的固结作用,淤积后清疏困难,将造成管道逐步堵塞,影响整条管线。

临街商业店铺排水情况也是巡视重点之一。道路沿线的房屋改建成商业店铺时,特别是餐饮业或小店铺时,为了减少对住户的影响,通常会将其废水单独排放。雨水口由于其分布广、接近建筑,往往成为零星排水的接入点。 为防止雨水口的堵塞,应加强管理,禁止油脂含量高、杂物多的污水接入雨水口。 1.3防止垃圾进入雨水口 雨水口设置低于地面且有一定面积的孔洞,有效收集雨水的同时杂物也容易进入。道路清扫人员往往将一些灰、土、树叶等杂物扫入雨水口中,严重时甚至使整个雨水口井身堵塞。这不仅降低了雨水口的泄流能力,也增加了雨水口乃至 排水管道的维护工作量,对此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进行约束。与环卫部门协调,双方同时进行教育、监管,并与对清扫人员的考核工作相结合,有效地减少了人为造成的雨水口的堵塞。 2.道路设施变化对雨水口的影响 2.1路面坡度变化时 有时,由于道路施工中的疏忽或者道路不均匀沉降,实际的道路坡度、高程与设计不符,使雨水口的位置与设计意图不符,没有处于该路段的低处,影响雨水口的收水能力。 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结合道路维修,使路面坡度、高程与雨水口的设置位置相符。另一方法是在低洼积水处增设雨水口:为了少破坏路面、不影响交通、减少工程量,当积水处C 与现有雨水口距离很远,可将雨水口改建成多篦式;当积水C处与现有雨水口A有一定距离,可在积水处新建雨水口,敷设连接管至最近的雨水口A。 2.2出现路面加高情况时

城市道路设计说明

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新三路是高新区横贯东西的一条城市道路,设计路段为高十二路至高十三路段,现状为8m 宽沥青路面,旧路挖除不利用,新建道路。 新三路在高十三至高十四段设计实施时,已将该段道路由城市主干道调整为次干道,本次设计高十二路至高十三路段时,延续调整后的标准。 本次设计路段全长1.104Km,道路等级为Ⅱ级城市次干路,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道路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 二、设计依据 1、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 2、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道路专项规划; 3、有关标准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TT 37-90) 三、设计原则 1、遵循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应用技术指标,降低造价,减小工程实施难度。 2、设计时与开发区总体规划、道路专项规划相结合,合理设置道路标高,方便沿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本项目按城市次干路,Ⅱ级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采用40Km/h。 四、设计要点 1、路线走向及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线为新三路主路面中心线。 新三路设计路段走向为自东向西,起点为高十三路(K0+773.51),路线向西跨越运粮专线铁路(K1+591),终点与高十二路(K1+877.312)相交,路线为直线,道路新建。 2、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高程为主路面中心高程。纵断面设计时,根据实际地形情况及规划部门的总体要求,合理采用纵向高程,最大限度的满足技术、经济等指标的要求。 自高十三路开始,设计标高接高十三路现状路面边缘高程,为10.06m;设计路段终点接高十二路现状路面边缘高程,为11.25m。 设计路段标高控制与规划高程对照后,基本与规划相符。 3、横断面设计 本项目设计道路横断面为一块板形式,绿线控制宽度42m,红线宽度21m,具体组成为主路宽度15m,两侧人行道2×3m,外侧绿化带2×10.5m; 道路行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均为1.5%,人行道横坡为向内1.5%。 五、路面结构设计 1、主路路面结构 经现场踏勘及调查,并根据本道路等级,预测交通量等,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施工方便、便于养护的原则,本道路主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沥青混凝土路面方案的结构厚度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4),采用专用设计程序(HPDS),按设计弯沉与容许拉应力指标控制进行验算;其计算结果见“路面结构组成一览表”。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论文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论文 作者:侯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艺术系10城建环艺2班学号:10209900237) 摘要:当前我国很多一线、二线城市的交通规划管理工作面临着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等问题,而城市道路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存在于道路交叉口。本文通过回顾巴黎,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外城市交通布局的原则与策略,并结合合肥实际交通道路建设,来分析和阐述交通道路在城市设计建设中得问题,辩证地予以比较,总结其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一套因地制宜、安全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方法。 关键词:交叉口、城市道路、安全、设计方法 0引言 对于城市而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道路是城市赖以生存和运行的基础。截止2011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向500万里的目标跃进,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万公里增长了45倍,但道路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面临着由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交通供需矛盾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程。 平面交叉口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其中的交通组成、特性十分复杂,亦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据交通机构的数据统计,美国平面交叉口事故数占总交通事故的36%;欧洲国家德国交通事故的60%~80%发生在道理交叉口;亚洲国家日本发生在交叉口及附近的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43%;在我国城市中,政府机构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30%事故发生在道路的交叉口。 综上所述,平面交叉路口对于整个城市的道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方法,对于合理分配交通资源,提高道路的整体安全性和快速通行能力,保证城市的交通通畅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问题 传统道路交叉口的概念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道路相交处,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疏散的必经之地,是交通的咽喉。城市道路交通平面交叉路口汇集了来自多个方向的车流和人流,是道路使用人群转换行驶路线的枢纽,在城中道路网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的枢纽,城市的其他路段相比,更容易收到来自车流、人流、交通环境的影响。据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统计,大中城市中,机动车行驶的1/3时间用在平面交叉路面上,64%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交叉路口上,在与非交叉路口对比,汽车的通行人流在交叉口处下降46%,我过城市在几何构造、导流、交通控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 【篇一: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pp模块产品说明】“亚源”牌yypm系列pp雨水模块说明书 产品概述: 亚源pp雨水模块采用聚丙烯(pp)为原料,采用一次性注塑成型工艺生产而成,产品具有无毒无污染,耐酸耐碱,经久耐用,耐老化强 等特点。pp雨水模块长期在水中不会析出任何有害物质污染雨水, 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收集存储池,单个模块 采用相互拼接的方法,运费方便施工简单,后期维护成本低。 产品参数: ? 设计灵活:由若干个模块组合成一个水池,形状可以根据现场需 要任何组合,不受场地限制。 ? 寿命长久:亚源雨水模块具有抗老化、耐腐蚀、耐高低温等环境 适应能力强。 ? 施工便捷、工期短:模块采用相互拼接的方法,施 工简单,无需大型机械,并可现场组装成箱,实现当天开挖当天回填。 ? 运输便捷:分体式设计,模块折叠存储和运输,节省宝贵的运输 空间和成本。 ? 承载力强:亚源pp雨水模块采用镂空设计,有八根柱体支持,另 如需加强 型可以增加立柱数量。 ? 结构稳定:亚源雨水模块采用反打开设计,组装成型后成为一体 非常稳固。 ? 节约空间:雨水模块安装在地面以下,上面可继续建 绿化、广场、运动场等, 不占用地面空间。 ? 绿色环保:亚源雨水模块采用聚丙烯(pp)为原料,安全无污染,后期材料 可回收利用。 ? 维护便捷:亚源雨水模块设计有专用的反冲洗孔,方便沉积泥沙 的冲洗。产品用途: 亚源雨水收集模块适用的区域非常广泛,涵盖城市住宅区、市政公 共道路、广场、公园绿化、工业园区等,节约了有限的外部空间。 标准型可以安装在园林区,住宅区,加强型和特加强型可以安装在 行车区域。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热★★★ 浏览: 809 更新时间:2010-5-26 10:04:21 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一、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四、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第5.1.2条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满足下列要求: 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二倍。 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二、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复曲线。 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 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 三、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难以实施地段,应采取防护措施。

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研究

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研究 雨水口是城市道路收集雨水的专业设施,其设计的位置以及数量都会直接影响到城市道路有效处理雨水的能力,由此可见,城市道路雨水口的设计工作非常重要,设计人员必须要按照规定标准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暴雨发生时,城市道路上不会出现大量积水问题,但是,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城市道路雨水口时,往往都是凭借以往的设计经验,控制雨水口的间隔距离,导致城市道路上面的雨水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标签: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 城市道路雨水口是通过专业的雨水管道以及合流管道等,对城市路面上的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其實际上是依附于管道系统的构筑物。首先雨水口会将路面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然后连接雨水管道,将雨水直接排到下水道内做进一步的处理。所以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的位置就逐渐凸现出来,只有设计好雨水口的具体位置,才能使雨水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进而避免城市道路上出现大量积水,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1 雨水口位置设计的现状 1.1 城市道路直线段 在城市道路上开展设计雨水口的工作时,选取地段是设计工作中的重点,其中最科学、最合适的路段就是直线段,但是部分设计人员选择在直线段上设计雨水口的时候,经常会漏掉凹点位置,甚至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雨水口时,对其进行任意安插,并在任意安插的基础上,每隔25m设置一个雨水口,在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雨水口的收水功能,致使道路上的凹型位置出现积水问题[1]。 1.2 城市道路曲线段 结合城市排水设计图纸,从中可以看出,在城市道路的曲线段上,不适合设计雨水口,特别是转弯处的道路上。但是在部分城市中,位于居民住宅区域以及市政道路等区域,这些曲线段上经常会出现雨水口的设计,而原因就是设计人员在曲线段上设置了竖向低点,这给设计排水系统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干扰,最终导致工作人员直接在曲线段上设置了雨水口。在曲线段上进行雨水口的相关设计,其能够达到的收水效果远远比不上直线段上雨水口的收水效果,一旦发生暴雨,就会致使雨水口的雨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道路路面上出现过多积水,进而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 2 雨水口设计的原则 城市道路雨水口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道路的竖向、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等情

道路雨水口技术交底

二号路道路工程雨水口施工技术交底书 一、工程概况: 贵阳市综保区二号路道路工程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都拉营,属于综保区建设一期工程,起讫里程K2+360,起止里程K4+050,全长1690米。 雨水口采用砖砌偏沟式双壁雨水口,雨水口连接管采用D300管径。i≥ 0.01,道路红线宽度B<25m,时井深H=1.0m;道路红线宽度≥25m时井深 1.2m。雨水口布置桩号与检查井桩号保持一致,个别地方可适当调整,道路交叉口局部低洼处应增设雨水口。雨水篦子采用高分子复合篦子。 二、施工流程及方法: 1、施工放线: 在开工前根据测量组测定的基准点的档高和坐标进行控制点、沿途施工基准点的布设,布设的桩号要保持良好,并标出管道中心线和开挖边线。 2、施工准备: 开挖前先清理基础表面,复核尺寸、位置和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选用合格机制普通页岩砖,并将砖湿润;所需用的管材、砖、砂、石等材料应堆放整齐,距离沟边1.0m开外;砂浆的拌合按照设计及规范设定的标号配置配合比上料、拌制,控制好拌制时间,使砂浆拌制均匀,做到随拌随用。 3、沟槽开挖: 采用人工开挖的方法,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防止超挖或扰动基底。 开挖过程中及时进行槽底的整修,边挖边修,并立即进行基础施工。挖

出的土石方堆在距沟槽边不小于1.0m,高度不超过1.2m。 4、地基处理: 1、槽底土壤发生扰动应会同有关部门及设计单位研究处理措施并办理洽商手续; 2、挖槽应控制槽底高程,槽底局部超挖应按以下方法处理 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疏干槽超挖深度小于或等于15cm时,可用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挖槽原土回填夯实,其压实度不应低于原天然地基土的密实度,或用石灰土处理,其压实度不低于95%。 槽底有地下水或地基土壤含水量大,不适于压实时,可用天然级配砂石回填。 5、管道铺设及接口: 管道铺设前应对管材质量进行逐节检查,清除管内杂物,在基础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方可下管,管节采用吊车下管,排管时从下游向上游。管道的砼抗肩应在每节管两侧同步进行,砼振捣密实,表面人工收光。严格控制好管道的标高。接口抹带时,必须浇水湿润,涂抹砂浆分二次操作,先括糙后粉光,接缝完毕后应采用草袋覆盖,进行湿治养护。边沟砼浇筑,模板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支立牢固、稳定。砼浇筑应振捣密实,无蜂窝麻面。 雨水支管敷设应直顺,不得错口、反坡、凹兜。检查井、雨水口内的外露管端面应完好,不得将断管端置入雨水口。 6、雨水口施工: 1、按照设计图要求安装,放出雨水口衷心位置线,按雨水口尺寸摆出井

城市道路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 一.概述 本设计为盐边县某区段城市道路设计的全线,设计任务段为K0+000~K5+413.731,全长共为5413.731m,在整个设计中包括城市道路纵横设计、路基与路面的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等。全线按城市道路主干路II级设计,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本设计参照《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及其它各种设计规范的要求而做的。 二.路线 1路线平面设计:本路段给定了2个点,其中1个是起点,1个终点,当圆曲线半径大于500m时可不设缓和曲线,接着计算出平曲线要素。 2路线纵断面设计:快速路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标高,与城市设计相协调,与环境相协调。纵断面设计应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等条件,纵坡要均匀、缓顺,并应满足规范要求的纵坡、坡长、竖曲线指标。 三.路基设计 1路基横断面布置:本设计的路基宽度19,具体断面形式为:(2+0.25+7+0.5+7+0.25+2)即为,人行道+路缘带+行车道+中间带+行车道+人行道。人行道为3%,机动车道2%。 2路基施工时,开挖合回填均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机压实度(重型压实标准):换填后的土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按重型击实标准,路面以下0-80厘米范围其压实度不小于94%,80-150厘米不小于93%,150厘米以下不小于90%,零填及路堑路床0-80范围的压实不小于94%。 3施工过程中如发现不良地质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到现场处理。

四.路面及排水 1.路面工程 路面结构设计 本工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以下结构: 洒铺透层油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35 mm ----------------------------------------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45 mm ---------------------------------------- 水泥稳定碎石 180 mm ---------------------------------------- 水泥砂砾土 180 mm ---------------------------------------- 碎石土 180 mm 城市道路类型主干路(中小城市) 道路分类系数 1.1 面层类型系数 1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 1 路面设计弯沉值 : 35 (0.01mm) 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及路线设计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

前言 本规范系根据重庆市规划局关于重庆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编写要求和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立项申请》建标[2005]第3号要求编写。 本规范是针对《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对山地城市实用性不足而编制的地方规范。规范总结了重庆市近年城市建设经验,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最新规范和研究结果,是国家规范针对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内容的增加、补充、完善。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宜采用本规范。其他关于道路路基、路面、照明、排水、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等内容仍采用国家标准。 在规范条文初稿完成后,通过了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重庆地区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 最后完成送审稿。经重庆市建委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现已完成报批搞。 本次规范主要有变化内容: 1、道路规划设计理念变化而引起规范内容变化。引入道路设计交通功能为确保汽车通行、进入、停留空间和行人、通行、进入、停留功能的设计理念。调整减小车行道宽度、减小交叉口转弯半径和增加路网密度等内容。 2、增加和细化了设计小时交通量及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和计算要求,增加和明确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设计基础控制条件的要求,使道路设计基础条件更明确。 3、废除计算行车速度作为道路设计基本参数,引入了设计速度作为道路几何设计最重要的控制参数,使之概念更清晰。并针对城市道路建设特点引入的运行速度对设计路段标准分段进行校核概念,使道路设计更安全。 4、引入道路设计服务水平初步评判标准,使道路建设目标和标准选取更明确。 5、修改了设计车辆的选用类型,增加设计车辆性能图示,使设计对设计交通特性有更清楚直观认知。

浅析城市道路雨水口的设置

浅析城市道路雨水口的设置 摘要:本文主要从设计角度出发,对雨水口的设置原则、型式及间距的确定进行叙述,从细节着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布设雨水口,消除地面积水的影响。关键词:雨水口雨水口间距道路红线宽度 城市雨水口随处可见,它们就在路边栅条状铸铁篦子下,起截流并泄除雨水的作用,是收集地面雨水的重要设施。雨水口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道路雨水的及时顺畅排除、雨水冲刷携带的杂物的截留,间接影响城市交通安全和城市环境卫生及人体健康。路面上汇集的雨水首先泄入雨水口,经过雨水连接管流入道路下面的排水管渠。而雨水口的位置和数量如何正确设置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能,设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雨水口设置原则 1.1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建筑物和道路的布置等因素确定。一般设在下列各处: (1)道路上的汇水点和低洼处,以及无分水点的人行横道线的上游处; (2)道路的交汇处和侧向支路上,能截流雨水径流处;(3)广场、停车场的适当位置处;(4)建筑物单元出入口附近、建筑物雨落管附近以及建筑前后空地和绿地的 低洼点等处。雨水口应避免设在建筑物门口,当建筑物门口必须设置雨水口时,应进行特殊处理;(5)其它低洼和易积水的地段处。 1.2道路交叉口的雨水口布置应注意的问题。 (1)雨水口的布设应根据道路的竖向设计放在相对最低点,除此之外,雨水口一般放在圆弧切点处,一是好施工放线,另外可以阻止雨水漫过人行横道。 (2)如果是小路口没有竖向设计,可根据相交道路的纵坡判断出哪个圆弧上会出现最低点,如果坡度近似,雨水口可设在圆弧中点附近。 2雨水口型式确定 雨水口是收集地面径流雨水的主要构筑物。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布设位置合理与否是改善地面暴雨积水的重要保证。雨水口的布置型式主要有平篦式、偏沟式、立篦式和联合式四类,根据进水篦数目的多少,每一类又可分为单篦、双篦和多篦三种布置形式,应根据流量、道路形式和坡度选用。(见表一) 目前天津市普遍选用平篦式和立篦式,平篦式雨水口适用于无缘石的路面、广场、地面低洼聚水处等,其水流通畅,但暴雨时易被树枝等杂物堵塞,影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应当如何规划 城市道路是指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城市道路一般较公路更为宽阔,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设公共管线。为美化城市而布置绿化带、雕塑艺术品。为保护城市环境卫生,要少扬尘、少噪声。 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都城长安,明、清两代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由此可见,城市道路规划由古至今都多位人们的关注。 城市道路在我国的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城市化,城市面积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迅速聚集在城市中,对城市交通的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城市道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加的人流量与车流量,机动化持续发展给城市道路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对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的负责人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失误,由于道路一旦规划好想要修改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会带来众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城市的规划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拥堵-建造-车辆增加-再次拥堵”这个难题已经困扰了很多城市,并且这种不好的现象正在逐步波及到中小型城市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县城,因为县城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供需矛盾正日渐突出。近些年来尽管加强了道路规划方面的投资但收效甚微。 城市道路规划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几项便是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平面和纵断面线性设计,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城市道路排水,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环形道路等方面的规划。 (1)城市道路横截面设计 道路横截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断面。公路与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所不同。公路横断面的主要组成有:车行道(路面)、路肩、边沟、边坡、绿化带、分隔带、挡土墙等;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车行道(路面)、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分隔带等。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