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山东段南北展宽区的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河山东段南北展宽区的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河山东段南北展宽区的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河山东段南北展宽区的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

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许多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名列前茅的经济指标 山东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经济大省,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490.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6925亿元。农林牧渔产业总产值3453.2亿元,居全国第一位。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 (2)日趋优化的工业体系 山东工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628家,省重点企业集团136个,例如山东电力集团,齐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济南钢铁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兖矿集团等。 (3)蓬勃发展的金融体系 山东金融与保险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金融体系。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51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782.8亿元。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18家,全年保费收入817.2亿元。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4)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 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产区,还是全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成为农业中第二主导产业,被称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市场的主要供货地之一。山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主要生产高品质的苹果、梨、桃、杏、枣、葡萄、西瓜等,产量居全国第一。

(5)日渐崛起的民族经济 近年来,山东的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达193.6万户,从业人员734.7万人,注册资本达到3503.1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1.6%;实交税金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0.2%,山东省百强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31家。南山集团,金锣集团2004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山东的旅游业发展(2010年) 山东省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国内打开了,引发了“外国人看中国”的入境旅游热。山东旅游业步入快车道,是在“九五”期间。人民生活的富裕给旅游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给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在国际旅游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国内旅游渐成规模。近年来,山东省旅游业又有突破性发展,主要指标开始进入全国行列,接待国内游客跃居全国第三位,接待入境游客上升到第七位。新世纪前3年,旅游总收入从307亿元增长到610亿元,年均增长100亿元,高出全国同期年增长14个百分点。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全省旅游总收入只达到上一年的94%,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2004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8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1%。2005年更是突破100亿元。旅游业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向主导产业的地位迈进。 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省有12个优秀旅游城市,1A~4A级旅游风景区(点)114家,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6家,星级饭店500余家,旅行社137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64家。2002年,我省旅游整体形象确定为“走近孔子,扬帆青岛”。山东省旅游业发展要从打造整体形象入手,主推“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两大品牌,进而带动激活全省旅游大市场。

山东省年度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报告

独家发布: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中国物流产品网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运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商贸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省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物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推进、提升的新阶段。全省社会物流总额63950.9亿元。从事物流业的企业5000多家,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其中有22家企业先后进入全国物流100强企业,39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有10个物流品牌被评为“服务名牌”。重点工业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采用物流管理方式的企业占78.02%,运输、仓储等实施外包的占54.9%,可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商贸连锁企业476家,连锁店2.3万家,涉农服务网点8万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9700个。连锁批发零售企业统一配送商品比重达到73%,在全省农村建设标准农家店4.3万处,基本覆盖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全省现有铁路2924.2公里,铁路货运能力达到15172万吨,铁路公用专用线260余条;公路通车里程2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民航机场8个,航线236条,其中国航线218条,国际航线18条;沿海港口23个,生产性泊位440个,货物吞吐量完成6.58亿吨,建成了至铁路轮渡,实现年货运量535万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覆盖全省的邮电通信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但是,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物流服务需求尚不匹配;综合交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物流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体系尚达不到联通共享的标准;物流现代化发展还需要政策性的支持。 (二)面临的形势。从现在到2011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省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市场需求疲软,实物量增速回落,物流需求急剧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普遍下滑,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的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放慢,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外资物流企业进入国市场,物流产业竞争加剧。这种状况对物流企业发展造成了冲击,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也有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物流业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抗拒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将主动退出市场,给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腾出了市场发展的空间。二是物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省是经济大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社会商品零售额、工农业产品、能源及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于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订本规划纲要。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战略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战略意义。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由终端产品制造商、信息传输与处理商、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参与构成。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我省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迅速实现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抢占技术和人才制高点,可以提升我省整体创新能力,增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现状。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纷纷开展物联网领域的规划布局,已在商业零售、物流、环境监测、生物医药、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应用。美国2009年9月提出《美国创新战略》,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确定优势的关键战略,“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欧盟已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方案,推出物联网标准战略,确保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和安全性;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战略的国家,在其U-Japan和 I-Japan战略中,物联网是发展的重点;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提出“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到2012年打造信息通信融合的超一流的ICT强国”的 目标,并制定了四大战略和12个重点项目。我国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标准与国际基本同步,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一些省、市已初步展开。 我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一是RFID、传感器产业初具规模,拥有从事RFID、传感器研发生产重点企 业共100余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二是智能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XXXX—XXXX)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订本规划纲要。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战略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战略意义。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由终端产品制造商、信息传输与处理商、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参与构成。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我省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迅速实现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抢占技术和人才制高点,可以提升我省整体创新能力,增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现状。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纷纷开展物联网领域的规划布局,已在商业零售、物流、环境监测、生物医药、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应用。美国2009年9月提出《美国创新战略》, 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确定优势的关键战略,“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欧盟已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方案,推出物联网标准战略,确保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和安全性;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战略的国家,在其U-Japan和I-Japan战略中,物联网是发展的重点;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提出“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到2012年打造信息通信融合的超一流的ICT强国”的目标,并制定了四大战略和12个重点项目。我国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标准与国际基本同步,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一些省、市已初步展开。 我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一是RFID、传感器产业初具规模,拥有从事RFID、传感器研发生产重点企业共100余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二是智能芯片产业具备一定基础,形成了海信“信芯”、海尔解码芯片、浪潮税控收款机SoC 芯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正在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三是无线通信网络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09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41.8万户,居全国第二位,宽带接入用户达747.4万户;四是物联网应 用逐步扩大,我省企业的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应用于节能减排、生物识别、一卡通、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我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是我省在新的发展阶段上面临的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衔枚疾进 蓝色经济区首先是基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海洋经济,比如说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包括港口、海洋的工矿业、也包括海洋休闲业等。蓝色经济区还是海洋资源节约型和海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论证中的《山东省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显示,山东要打造七个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青岛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烟台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等。 在投融资政策方面,拟设立海洋开发银行,发展信托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在土地和海域使用优惠政策方面,我省将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在对外开发方面,拟争取设立东北亚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东北亚经济圈的融合程度。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快速崛起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区域土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00多万,各项重要指标多占到了全省总量的1/3,其中淄博以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制造业;泰安以泰山为依托的旅游业;莱芜有钢铁、服装、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德州的造纸、化工,聊城的机械制造、医药和特色旅游,滨州的纺织等,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各具特色,按照各自的分工和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很大的整合、对接及合作空间。 目前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已具雏形,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对拉动我省中部以及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我省今年将继续加大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济南提升产业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今年重点推进区内交通、旅游、信息、环保一体化建设。”而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动力十足 黄三角区域范围广阔,不仅包括黄河三角洲所在地东营和滨州两市,还有与其相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等6市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 2.65万平方公里。 港口是区域发展的长期动力,黄三角开发过程中,海港建设是“重头戏”。在建的东营港,预计三年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两千万吨,2020年成为亿吨大港。目前,东营港的两个3万吨通用泊位已经建

山东省临沂市建设规划报告(40页)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年山东省临沂市建设规划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规模 第三章近期城市建设重点及空间分布 第四章城市综合交通建设规划 第五章城市居住建设规划 第六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规划 第七章城市工业、仓储物流建设规划 第八章城市绿地建设规划 第九章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保护规划 第十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规划 第十一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二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四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科学引导城市建设,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要求,根据临沂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依据《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和临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开展临沂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条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规划期限:—年。 规划范围:《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年)确定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共包括北城新区、兰山罗庄高新片区、河东区、经济开发区和机场共个区块,具体为北起三和十三街、南到南外环路、西起京沪高速、东达临东路范围内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临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 、《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 、建设部等国务院九部委建规<>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

、建设部建规<>号《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 、建设部、山东省其它相关编制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近期发展战略,在总结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解决城市问题、正确引导城市发展。 、充分发掘临沂在苏鲁地区的区位交通、产业经济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 、贯彻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的思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防止土地的无序开发和资源的无度利用。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外来旅客享受便捷的服务。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规模 第五条近期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临沂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以“一个中心城市、两个示范区”为重点,打造鲁南经济文化中心。至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到亿元;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合、扩容、提升为重点,着力提高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水平、运营管理水平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打造设施齐全、门类完整、管理一流、全国最大的现代专业市场集群和国际性商品集散中心。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效果及驱动机制研究

注:2009年,山东省还提出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发展战略,已被纳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当中成为“一区三带”中的“两带”(另一“带”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因此本表暂不列出。 第30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0,No.10 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2010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0

如果说“三个亮点”,从产业角度梳理山东经济,制定山东经济的发展目标。那么,“三个突破”无疑是张高丽发展山东经济的又一得意之作,这次张高丽是从区域角度来对经济重新梳理。所谓“三个突破”,就是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而其中又以“突破菏泽”为重点。 和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山东区域经济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特征。在过去多年中,菏泽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低2个百分点。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代表的半岛地区将以菏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甩得越来越远,菏泽的落后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为实现山东“西部大开发”,2004年,山东省作出了“突破菏泽”的部署,并采取了“百个项目进菏泽”、“西接东输”(东部发达地区接收西部劳动力转移)工程,要求全省8个经济强市对口扶持菏泽的全部8个县区。 今年的山东“两会”传出这样的消息:菏泽市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15年中,菏泽市经济发展速度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数。东部突破的烟台市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最早开放的14 个沿海城市中,已经从第七位跃升至第一位。突破战略开始取得成效。 山东省政府发言人张德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三个突破”战略,在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将为解决全国东西差距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https://www.doczj.com/doc/4715819252.html,/zsyz/2005-05-23/60350.html 自2004年开始,山东省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以及“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双30”工程,几年来已显现成效。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中共山东省委文件鲁发〔2015〕19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中,要求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是对山东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全面总结山东“十二五”时期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山东“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覆盖全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全省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山东省发展战略

“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2007年8月以来,山东省在原有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体”,指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两翼”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一体两翼”对于促进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统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行政区域上看,“一体”主要由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构成,具体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莱芜、德州、聊城10市。其中,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青岛、淄博、潍坊4市和蓝烟铁路、桃威铁路沿线的烟台、威海2市,构成“一体”发展的紧密层;沿胶济铁路分支或延伸线分布的泰安、莱芜、德州、聊城4市,构成“一体”的外围层。 “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撬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交通发达带、主体产业带、城市连绵带、创新密集带、前沿开放带、资本聚集带、人才荟萃带。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省会济南的综合优势,在“一体”中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两翼”是全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方,这里有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周边

省份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所以“两翼”要重点开发加快发展。 展开中国地图,齐鲁大地宛如一只雄鹰:东西绵延700余公里,构成雄鹰的“躯体”;南北展开420公里,鲁北、鲁南就像雄鹰的“两翼”。雄鹰背依广阔腹地,面向浩瀚海洋,振翮欲飞。 2007年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同以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按“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展开。“一体”,就是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带聚集了山东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两翼”,即北翼和南翼,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这样,全省一盘棋,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正文】山东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传统的农业区,自春秋战国直到唐宋,山东一直居于全国经济发展前列。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山东几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破坏,经济地位严重逆转。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为山东经济的重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浚通推动了鲁西平原商品经济率先起步;而明中叶赋役制度的变革则为山东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从明中叶开始,山东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明代中叶山东人口仅740余万,清代嘉庆年间增至2890余万,道光年间突破3000万,清末更达3700余万〔1〕,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口大省之一。从明代中叶到清末,三百余年间山东耕地面积从57万顷增至110余万顷〔2〕,增加了一倍;而人口则翻了两番还要多,人均土地从明代的7.7亩降至仅3亩零。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山东的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这三百余年间山东经济的发展使土地的负载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布局的优化,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业运输业在山东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山东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及其经济收益,同时也提高了种植业的商品化程度,将小农与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粮食种植最主要的变化是两年三熟制的普及,而这一制度得以推广又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3〕山东两年三熟制的搭配是以麦-豆-秋杂轮种为主。康熙《巨野县志》记载:"种植五谷以十亩为率,大约二麦居六,秋禾居四","二麦种于仲秋,小麦更多,先大麦播种,历冬至夏五月收刈,大麦先熟,小麦必夏至方收";"秋禾以高梁、谷豆为主,其次黍稷,沙地多种棉花,芝麻与稻间有种者";"初伏种豆,末伏种荞麦,多用麦地,俱秋杪收刈"〔4〕。咸丰年间沂水县令吴树声《沂水桑麻话》记载的是鲁中沂州府一带的情况:"坡地(俗谓平壤为坡地)两年三收,初次种麦,麦后种豆,豆后种蜀黍、谷子、黍稷等";"涝地(俗谓污下地为涝地)两年三收,亦如坡地,惟大秋概种@①子,……麦后亦种豆"。无论哪一种搭配都是以豆麦复种为中心,即先种越冬小麦→麦收后复种大豆,晚秋收获→翌春种植大秋作物,如高梁、谷子、棉花等等。小麦在粮食作物中品优价高,是北方旱地农业中收益最高的作物;小麦又是越冬作物,农历八月播种,来年五月收获,可合理利用地力、农时。大豆则生长期短,且有很强的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在两季大粮作物中插入一季大豆,可以在不增加肥料投入的前提下提高土地总产量,在经济上是十分划算的。正是由于麦豆复种的这一优越性,使其经过长期发展最终成为山东两年三熟制的核心,而明清时期山东粮食种植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这一种植结构的调整过程。明代山东税粮征收分为夏、秋两季,夏税征麦,秋粮征粟。山东280余万石税粮中,夏税麦85万余石,占1/3,秋粮粟近200万石,占2/3〔5〕,这反映了宋元以来山东粮食作物结构中粟,即谷子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崇祯《历乘》也说:"北人以粟为主,粟收遂称大稔。"〔6〕自明中叶前后这一种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小麦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长,这一变化以农业种植条件较好的鲁西南平原开始最早,也最为显著。如万历19年,在曲阜县孔府屯庄张阳庄的161亩分种地中种麦66亩,占40.9%;顺治10年汶上县孔府12个屯庄的1220余亩耕地,共种植小麦947.95亩,种大麦84.93亩,两者合计已占播种面积的72.3%,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汶上县孔府各庄二麦种植比例详见表1)。表1 顺治十年汶上县孔府屯庄二麦种植比例统计(单位:亩)屯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复种率种植小表陈家闸181.0 183.0 1.0% 165.0 胡城口96.0 148.8 55.0% 80.69 马村庄123.03 148.5 20.7% 91.76 高家庄179.4 179.4 - 150.0 罗庄64.5 78.521.7%41.0 鹿家庄115.0123.17.0% 82.3 疃里庄82.5 117.7 42.7% 58.0 檀家庄69.9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模板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决策部署。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挖掘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促进中西部加速崛起的战略选择;是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是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加大突破省会城市力度,做大做强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规划范围: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

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总人口3368万人,国土面积5207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34.8%和33.2%。规划期:2013年至2020年。第一章基础现状 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圈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占全省35.8%;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占全省29.4%;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占全省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占全省36.6%。2012年,除莱芜外,区域内6个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过千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过百亿元。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260万吨,占全省42.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93亿元,占全省36.4%。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429亿元,占全省37.2%。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5∶51∶41.5。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区域内铁路、公路及济南国际机场的运输能力不断增长,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

山东的经济分析

山东从长远规划、发展潜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实力、科教水平、文化影响力等深层次因素上说,到2020年的时候,许多人均指标肯定还不是全国第一,但绝大多数总量指标都将会是第一,其中就包括GDP总值。到那时候,山东人不需要再吹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说:山东是中华第一省,广东GDP到2020年将会是第二或第三。 我觉得山东是我国东部两个地理位置最好的省份之一,另一个是广东。广东近港澳,山东近日韩,相比之下山东更有优势。而且,山东的文化底蕴更是广东所不能相比,因此更看好山东。 我是东北人,看山东肯定不全面,但山东几乎所有的地级市都走马观花地去过一遍。我觉得山东的发展首先是半岛上的青岛威海烟台。青岛不错,有点象德国的汉堡,希望能加快发展。但是,威海烟台的发展相对其地理位置来说还是太慢,那么长的海岸线,却没有大的港口,也没有大的造船业基地,临海工业发展落后,光靠捕捞海产品是不能发财的。龙口招远面向渤海湾,可以发展军品造船,如潜艇和驱逐舰;荣成文登乳山全沿海,但直面小日本,可以发展民用造船业,如利润率很高的石油巨轮和豪华游艇。此外,半岛三市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速度有点慢,这个时候要练好内功,坚持内外两条腿走路,不能光等着国外的产业转移。济南利用办全运会的机会好好加强了一下城市建设。山东省要当GDP老大,济南发展慢了肯定不行。其实济南完全不要和半岛三市去争经济蛋糕,而应该独辟蹊径,做强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物流产业和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山东的劣势在于官本位思想太重,好多人想当公务员想要个编制。其实山东人应该发扬当年闯关东的精神,去全世界闯荡。可以荡涤掉一些旧思想。还有,山东一定要克服吹牛的老毛病,那些经济指标和GDP水分很大的,历届政府不停往上抬,只能涨不能降,结果到现在,下不去了。 别说在国内,即使在海外华侨中,一提起山东人,都说是中华的脊梁,山东人从文化上可以说是最正宗最传统的中华人。我在国外呆过几年,举个见过的例子,如果有山东人和非山东人想在海外租华侨的房子,同等条件下,这些华侨房东都愿意租给山东人,为什么?因为山东人两个字代表的是忠诚、可靠、信义等中华传统价值观念。从这一点,我就知道山东省的文化积淀和山东人极高的名声迟早会成为山东经济腾飞的巨大助推力。哎,老家在山东啊,作为山东人的后代,我还是愿意多多祝福山东啊!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内容介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内容介绍 概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围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 概念定义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发展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山东省工作报告:“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山东省工作报告:“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 况正式版

山东省工作报告:“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20xx年至20xx年,全省人民辛勤劳 动、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实现“xx”胜利收官。全省生产总值 达到6.3万亿元,年均增长9.4%。按当年 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从6千美元 增加到1万美元。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对 外收支总体良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94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5万人。地 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倍以上,达到 5529亿元。“xx”规划27项主要指标中, 12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2项预期性指

标超额完成,3项预期性指标接近目标值。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达到315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达到12930元,城乡收入比由2.70缩小到2.44。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万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5岁,达到78岁左右。婴儿死亡率由千分之7.69下降到千分之4.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人均受教育年限8.87年,提高0.20xx 年。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约5平方米,分别达到36.4平方米和40.9平方

山东半岛经济发展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和规划 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辉煌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城市群,使中国进入了交融发展的时代。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山东,改革开放30年显现的亮点之一,就是,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进入中国十大城市群行列。而对新的经济布局发展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增强综合乘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形成不同规模的经济区域。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中国十大城市群之一,其发展态势不仅在山东区域内表现举足轻重,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 一、半岛城市群建设 山东作为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行政区域,2007年GDP占全国的10. 5% ,而这就必然决定了在实践中体现着自己特色的发展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为全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制定了经济文化强省和一体两翼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一体两翼确立了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脊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聚集了山东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2007年该区域以全省55. 2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7. 10%的生产总值,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 33%,是山东半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带动山东经济发展形成新力量。实践证明,建设城市群经济圈是经济布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半岛城市群已经形成总规划上约7. 4万平方公里总规划区域内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的经济区,人口3941万人,城市化率为40. 6%。半岛城市群定位为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强化内外联系 半岛城市群经济圈作为山东一体两翼的主体组成部分,绝不能孤立发展,需要在山东区域内强化内联和联系两翼,同时主动南下淮海,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1、强化内联,通过经济联系,强化半岛城市群经济圈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区域合作,同时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实现一体协调发展。现阶段要突出打造产业链。通过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半岛城市群成员间以高速公路、轻轨为主导,联通国道、省道及铁路、航空、海(水)运等,建立立体交通网,实现与国内外的快速连接。发挥半岛城市群的港口优势,建设一体化的港口运作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