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习得 考试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 考试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 考试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 考试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期中考试复习题

1. acquisition& learning

The term “acquisi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picking up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exposure, whereas the term “learning”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conscious study of a second language. Now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use them interchangeably,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processes are involved

2. incidental learning & intentional learning

While reading for pleasure a reader does not bother to look up a new word in a dictionary, but a few pages later realizes what that word means, then incidental learning is said to have taken place.

If a student is instructed to read a text and find out the meanings of unknown words, then it becomes an intentional learning activity. https://www.doczj.com/doc/4715001472.html,nga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That is to say , language is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 symbolic and social.

https://www.doczj.com/doc/4715001472.html,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The capacity to acquire one’s FIRST LANGUAGE , when this capacity is pictured as a sort of mech anism or apparatus.

5.Contrastive analys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ism, researchers of language teaching developed the method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CA) to study learner errors. Its original aim is to ser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6.Error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aims to 1) find out how well the learner knows a second language, 2) find out how the learner learns a second language, 3) obtain information on common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o 4) serve as an aid in teaching or in the preparation and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rder, 1981).It is a methodology of describ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 system s.

7.interlanguage

It refers to the language that the L2 learner produced .

The language produced by the learner is a system in its own right.

The language is a dynamic system, evolving over time.

8.Krashen and His Monitor Model

1.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2. The Monitor Hypothesis

3. The Natural Hypothesis

4. The Input Hypothesis

5.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sis

9. input hypothesis

Its claims : The learner improves and progresses along the “natural order” when s/he receives second language “input” that is one step beyond his or her current stage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For example, if a learner is at a stage “i”, then acquisition takes place when s/he is exposed to “Comprehensible Input” that belongs to level “i+1”.

10.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The hypothesis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n affective filter, which states that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pends on the learner’s feelings. Negative attitudes (including a lack of motivation or self-confidence and anxiety) are said to act as a filter, preventing the learner from making use of INPUT, and thus hindering success in language learning.

11.Shumann’s Acculturation Model

This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as formulated by John.H.Schumann(1978), and applies to the natural contex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here a second language is acquired without any instruction in the environment. Schumann defines acculturation as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dapted to a new culture or rather ,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of the learne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group.

12.Universal Grammar

?The language faculty built into the human mind consisting of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his is the universal grammar theory associated with Noam Chomsky.

?Universal Grammar sees the knowledge of grammar in the mind as having two components: “principles"that all languages have in

common and “parameters” on which they vary.

13.M acLaughlin’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 complex cognitive skill that must progress from controlled processing to automatic processing.

14.Anderson’s ACT

?This is another general theory of cognitive learning that has been applied to SLA

?Also emphasizes the automatization process.

?Conceptualizing three types of memory:

1. Working memory

2. Declarative long term memory

3. Procedural long-term memory

15.fossilization

?I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ten stop learning even though they might be far short of native-like competence. The term is also used for specific linguistic structures that remain incorrect for lengthy periods of time in spite of plentiful input.

https://www.doczj.com/doc/4715001472.html,munication strategie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known as CSs, consist of attempts to deal with problems of communication that have arisen in interaction.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negotiation of an agreement on meaning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1.What it is that needs to be learnt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Syntax

Morphology

Semantics

Pragmatics

2.How experts study the children’s acquisition

Observe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to talk.

Record the speech of their children

Create a database

Have a single hypothesis

3.What are learning strategies? Give examples ?

Intentional behaviour and thoughts that learners make use of during learning in order to better help them understand, learn or remember new information .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classified into :

1.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2. cognitive strategies

3. socio-affective strategies

4.What a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SLA ?

●Cognitive factors :

1. Intelligence

2. Language aptitude

https://www.doczj.com/doc/4715001472.html,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ffective factors:

https://www.doczj.com/doc/4715001472.html,nguage attitudes

2.Motivation

5.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haviorist learning model and that of Mentalist?

Behaviorist learning model claims that children acquired the L1 by trying to imitate utterances produced by people around them and by receiving negative or positive reinforcement of their attempts to do so.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refore, was considered to be environmentally determined.

6.What are the beneficial views obtained from the studies on children’s L1 acquisition?

1.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goes through several stages

2. These stages are very similar across children for a given language, although the rate at which individual children progress through them is

highly variable;

3. These stages are similar across languages;

4. Child language is rule-governed and systematic, and the rules created by the child do not necessarily correspond to adult ones;

5. Children are resistant to correction;

6. Children’s mental capacity limits the n umber of rules they can apply at any one time, and they will revert to earlier hypotheses when two or

more rules compete.

7.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error analysis from contrastive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stresses the interfering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laims that most errors come from interfer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 (Corder ,1967). However, such a narrow view of interference ignores the intralingual eff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other factors. Error an alysis is the method to deal with intralingual factors in learners’ language (Corder, 1981).it is a methodology of describ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 systems .

Error analysis is a type of bilingual comparison, a comparison between learners’ inte rlanguage and a target language, while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languages.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8.What are UG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is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e-dependency, which states that language is organiz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crucially depends o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s in a sentence.

Parameters are prnciples that differ in the way they work or function from language to language. That is to say there are certain linguistic features that vary across languages.

9.What role does UG play in SLA?

Three possibilities :

1. UG operates in the same way for L2 as it does for L1.

2. The learner’s Core grammar is fixed and UG is no longer available to the L2 learner, particularly not to th e adult learner.

3. UG is partly available but it is only one factor in the acquisition of L2. There are other factors and they may interfere with the UG

influence.

10.What are classifications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aerch and Kasper characterizes CSs in the light of learners’ attempts at governing two different behaviors and their taxonomies are achievement and reduction strategies , and they are based on the psycholinguistics.

Achievement Strategies:

?Paraphrase

?Approximation

?Word coinage

?Circumlocution

?Conscious Transfer

?Literal translation

?Language switch (borrowing)

?Mime

?Use body language and gestures to make communication open

?Appeal for assistance

Reduction Strategies

?Message abandonment(topic shift):Ask a studen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old are you ? She must utter two or

three sentenc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but she mustn’t tell her age.

?Topic avoidance(Silence)

自考第二外语日语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自考第二外语日语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第二外语(日语) 试卷 (课程代码 00840)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卜作答。答在试卷卜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J、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l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四、正误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阅读下列短文,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与短文内容相符的将答题卡上该小题的“【A】”涂黑,与短文内容不符的将“【B】”涂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五、翻译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l0分,共6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 (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9、语言变异: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学习者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目的语中一种形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10、文化适应:Brown (1980a)“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Shumann认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适应被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外语(日语)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庫 一、給下列單詞選出正確的假名 (1)学校 (2)体育館 (3)前 (4)店員 (5)隣 (6)木曜日 (7)休日 (8)午前 (9)終わる (10)今日 (11)電車 (12)家へ (13)学校に (14)行きます (15)奥さん (16)食器 (17)台所 (18)喫茶店 (19)手紙 (20)絵の具 (21)届く (22)夕方 (23)花瓶 (24)猫 (25)応接間 (26)紅茶 (27)高い (28)動物園 (29)頂上 (30)富士山 (31)有名だ (32)砂 (33)新しい (34)清水寺 (35)上手だ (36)人気 (37)番組 (38)選手 (39)人口 (40)友好 (41)涼しい

(42)零下 二、把下列假名改为汉字。 1あき() 2しけん() 3こども() 4くだもの() 5もんだい() 6くるま() 7しんせつ() 8みだり() 9とちゅう() 10ゆき() 11ちず() 12どうぶつえん() 13じんこう() 14きおん() 15れいか() 16きせつ() 17なつ() 18ひる() 19よる() 20きょうだい() 21、せんもん() 22、ちゅうもん() 23、きせつ() 24、ずつう() 25、かいてき() 26、しんさつ() 27、くすり() 28、なつふく() 29、おきなわ() 30、こくど() 31、もみじ() 32、そうりょう() 33、ちほう() 34、そうさ() 35、そうじ() 36、げいじゅつ() 37、にがて() 38、こしょう() 39、きょか() 40、こんざつ() 41、おうせつま()二回にあります。 42、おじょう()さんは小学校の三年生です。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二外日语》考研外国语学院全国名校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考研外国语学院全国名校考研 真题分析 第1章全国名校外国语学院二外日语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是全国各院校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外国语专业(不含日语)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考生第二外语为日语。一般来说,“二外日语”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1.1 二外日语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为全国各大院校自主命题,而非全国统考,没有统一的考试大纲,考生在备考“二外日语”时往往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所以对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历年真题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试题能够为考生准确定位自己的日语水平提供很好的参照,也使考生对“二外日语”考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晰地了解出题者的思路,从而正确地制定出复习方法和学习步骤,使复习具有针对性,使复习的效果更上一层楼。 1.考核要求 对于“二外日语”,全国各大院校自主命题,而且各院校的考核要求水平也有差异,所以没有相应的考试大纲来说明其考核要求。通过分析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历年试题,可看出二外日语大致相当于《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水平,少数院校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达到中级上、下册水平。此外,二外日语历年试题中有些是出自日本语能力测试N3考试和N2考试的真题,虽然比重不大,但从此可看出目前高校对考生二外日语的大体要求。下面根据《标准日本语》的教学大纲和日本语能力测试N3、N2的考试大纲,对“二外日语”的考核要求归纳如下:

词汇方面,要求掌握基本常用词汇,了解假名的写法、音读、训读,外来语的写法,熟语的意思等。 语法方面,要求掌握动词的活用法、体言、用言、副词、连体词、格助词、助动词、接续词、授受关系、使役关系,以及敬语、谦语等的使用。 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选材的原则是:(1)题材广泛,可以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等方面,但是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能为学生所理解;(2)体裁多样,可以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3)文章语言难度适中,文中无法猜测而又影响理解的关键词,用汉语注明词义。 翻译方面,掌握基本的日常、文化、科技等一般性题材的翻译技能。 写作方面,可习作不同题材的文章,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楚,句子基本通顺,无重大语法错误。 2.试题类型和出题形式 通过分析全国众多院校“二外日语”的历年真题,其题目类型大致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写作等内容,各题目类型的出题形式灵活多样,而考核内容也不尽相同,具体归纳如下: (1)词汇题 词汇题的考核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对单词的音读和训读,外来语片假名的写法,熟语的意思等的考核。出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汉字确定假名读音。如: 題名の字幕が消えても、静かな音楽はそのまま続いている。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班级:12对外汉语姓名:韩瑞晶学号2012034107 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者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人们提出许许多多教学原则这些原则是第二语言在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的。 (1)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多练是60年代初北京语言学院教师总结出的一条原则。所谓精讲,就是语言知识、语言规律要讲的精炼、简明、扼要,教师适当的讲授理论知识和与语言规律,这是对成人学校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所谓多练就是通过大量要目的,要层次、反复的操练、练习。是学生掌握目的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交际 鉴于语言课首先是技能课、工具课,所以语言缴械应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入学时语言水平的情况,调整讲和练的层次。并提高学生们的技能,这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而且为了培养交际能力,还需要进行有关语用规律、话语规律和交际策略的言语交际技能训练。 (2)动机诱导的原则 社会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心理实验得出结论:一个人要学习某种第二语言,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或天生语言能力的强弱,而在学习者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将良好的学习动机的诱导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是真实而实用的,要做到学以致用。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 (4)交际性原则 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不只是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交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教师应当努力将交际引入课堂。 (5)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功能指用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文化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是基础,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为迅速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功能是目的,学习语言结构是为了交际,因而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额,结构教学必须与功能教学紧密结合。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对比的原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P 1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了解两种环境:课堂环境、自然环境P2 第二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以汉语为例,如果一个人是在课堂上学习,他的环境就是“课堂环境”,也称“正式环境”;如果他不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学习汉语,他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 3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怎么理解“外”字P8 对外汉语教学时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外”不是指国籍,而是语言 4(名词解释)什么是母语者?什么是非母语者?P13 把某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来使用的是“母语者”,把这一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使用的人是“非母语者” 5理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解直接消极证据、间接消极证据?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P33. 消极证据:a直接消极证据:从他人纠错中获得的信息 b间接消极证据:某一语言当中从来不出现某种形式 积极证据:从环境中听到的话语 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条件不利、结果完美、速度惊人、潜能相同、过程相同 6 为什么儿童运用到积极证据?P36 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发下实现原有生物潜能的过程。儿童所需的,仅仅是能够听到这种语言而已。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极证据上。 7 年龄和关键期,哪个最先提出来?列尼博格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P49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儿童开始说话是生理成熟的结果 ?大脑的发育 ?(2岁——60%,6岁——90%,13岁——100%) ?大脑功能“侧化” ?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 ?右半球偏于感情、社会需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子的发育,逐 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孩子一般是6—12岁完成侧化的过程。 2-13岁这段时期,列尼博格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8 很好地理解“终极状态”和“年龄效应”的概念P54 ?终极状态:目的语学习达到的最高水平 ?年龄效应:年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里的年龄指的是到达年龄,也称“习得年龄” 既学习者到达目的语国家或社区时的年龄。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题库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題庫答案 一、写出下列單詞正確的假名 1、がっこう 2、たいいくかん 3、まえ 4、てんいん 5、となり 6、もくようび 7、きゅうじつ 8、ごぜん 9、おわる10、きょう 11、でんしゃ12、帰ります13、きま14、あさって15、おくさん 16、しょっき17、だいどころ18、きっさてん19、てがみ20、えのぐ 21、とどく22、ゆうがた23、かびん24、ねこ25、おうせつま 26、こうちゃ27、たかい28、どうぶつえん29、ちょうじょう30、ふじさん31、ゆうめいだ32、すな33、あたらしい34、きよみずでら35、じょうず 36、にんき37、ばんぐみ38、せんしゅう39、じんこう40、ゆこう 41、すずしい42、れうか 二、把下列假名改为汉字 1、秋2、試験3、子供4、果物5、問題6、車7、親切 8、緑9、途中10、雪11、地図12、動物園13、人口14、気温15、零下16季節17、夏18、昼19、夜20、兄弟21、専門22、注文 23、季節24、頭痛25、快適26、診察27、薬28、夏服29、沖縄30、国土31、紅葉32、送料33、地方34、操作、35、掃除36、芸術37、苦手38、故障39、許可40、混雑41、応接間42、嬢43、二階建て44、頂上45、時速 46、先月47、人気48、季節49、野球50、衣類 三、填空(不需要的地方畫X) 1、(か)(ら)、(と)(の)2、(に)、(と) 3、(き)(な)(が)(ら)、4、(も)、(に) 5、(を)、(た)6、(と)、(と)、(が) 7、(か)(ら)、(を)8、(で)、(が) 9、(に)、(が)10、(な)、(を) 11、と12、に13、X 14、高いです15、よくない16、あつくないです 17、どう18、寒かったです19、何どう20、とに21、のが22、Xで23、しか24、でな25、Xが26、にはとが27、とに28、にはな29、よりが30、でがは34を35っ36が37が38に39に40が41と42に 31、232、433、3 34、435、436、237、338、2 39、1 40、1 41、442、143、1 44、145、446、347、448、4 五、閱讀理解 (一)

第二语言教学

第四章语言教学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和学习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当然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交际效果。而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一个人其他努力地形成好热发展,对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和事业成就,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而诸种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不但对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而且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交际效果必然会对相关的社会群体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叫做社会效应。 语言教学是指语言课程的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目的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心理和语言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汉语难学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拿学习非亲属语言跟学习亲属语言比较 第二种误解是汉字和汉语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发展语言教学和教育,对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以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后者属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 区别: 1、教学目的不同语言学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语言教学从根本伤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内容是语言理论知识和语言研究方法等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知识、语用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 3、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原则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必须在综合考虑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 汉语教学的不同的地方 1、教学的重点不同 2、教学的内容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她说和读写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一定相同 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即由第二语言教学本体以及与本体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统一体的构成方式三个部分 1、教学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 2、理论基础包括本体理论和基础理论本体理论即教育理论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也包括教学路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理论说明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1、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是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教授第二语言并以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为教学基础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主张母语与目的语并用,通过翻译和系统的语法教授学习。” 最古老的教学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联想心理学 基本原则和特点: A、语法是教授第二语言的基础。学习二语首先要背熟语法规则和例句。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C、注重书面语教学,注重读写,轻视听说 D、教授所谓“规范”语言,重视经典名著 教学过程:字母发音和书写――语法――阅读原文 语法教学的步骤:A、先讲词法,后讲语法。B、用演绎法教授语法规则,并翻译。C、练习 课文教学的步骤:A、介绍课文B、逐字逐句翻译C、朗读D、互译来巩固 主要成就: A、创建了在二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翻译即是教学目的,也是手段 B、主张语法知识,重理性和演绎。 C、使用母语,初学阶段不会觉得困难 D、注重书面语和名著,阅读能力高 E、使用方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教具,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也不高 主要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听说能力。 B、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例句,教学内容乏味。

2、直接法:又称“改革法”、“自然法”。用目的语,不用母语不翻译,不注重语法形式。 19世纪后半页的西欧,代表人物:德国的贝立兹、法国的古安、英国的帕默、艾盖尔特 主张仿照“幼儿学语”的方式和自然过程来设计二语教学过程,以顺乎人类学语言的自然规律。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联系和模仿大人说话是幼儿习得母语的基本策略。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受其影响,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 教学原则和特点: A、直接联系。在语言和外界事物间建立直接联系,不用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教学目标是口语。 C、句本位。以句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是主要练习方式 E、先用直接感知语言材料,而后靠归纳的方式教授语法规则。 教学过程:教师口头展示句子or课文-学生模仿跟读-教师纠正错误-学生继续模仿-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主要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二语教学的新局面、新路子,重视口语。 B、利用直观手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母语,有利于培养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语训练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点: A、忽视幼儿习得母语和大人学习二语的差异 B、排斥母语,只见消极面,不见积极面 C、注重建立目的语和事物的关系,教师解释不多,不用母语,易造成误解 D、重视感性认识,偏重经验,过分强调模仿、重复,对学生主动性认识不足 E、对复杂语言现象的理解易出问题,读写能力弱。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引言 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 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 第二章人 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 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 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 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 5、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是与social distance相关的一个概念。Social distance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Acton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 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 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考研复习

★1.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language other than the mother tongue is learnt in a natural setting or in a classroom. ★2. Acquisition vs. Learning (Krashen1982) Acquisition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unconsciously under natur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pay attention only to the meanings or contents rather than forms or grammars. Learning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consciously under education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forms or grammars. 3. Factors affecting SLA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Social context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sector; Social demand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 it is widely accepted among educators and national leaders that proficiency in another 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quality of educated people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第二外语日语试题

(课程代码0840) 一、给下列句中划有横线的词语注上平假名,写出划线词语的日语汉字。 (2X 10=20 分) I、最近若者①复注変归。尢^^1^。 2、南①地方m、台風^備、家①周木^植 3、乙七国違V^To 4、寒p日哲笳料瞇X日哲笳◎求^。 5、中華料理处美味日本左哲仏彗'笳◎求T。 6、卒業、大学院広進住力、迷oTV求To 7、日本語总公空楽bVTTo 8、暇公時家遊来T<^^Vo 9、尢七元金愛力%肚疗料。才'、幸肚料求乜人。 10、指荷物总持^b^b£1o 二、在下列句中()填入适当的助词,每空仅限填入一个假名。(1X 20=20 分) 1、電車力事故()1時間遅n^b^o 2、三年前妻()別n求b尢。 3、故郷①山々()懐^bVTTo 4、食事①時、中国人()日本人()^b总使V求T。 5、田中1^()4力只总貸bTt^V^b^o 6、吉①1 m()入学願書总大学 7、山壬海行自分()toT帰◎求b£1。 8、彼处恋人()产日二^一卜总fe^^b^o 9、年总七召()昔①友会oT<^^<^◎求T。 10、背()高1、李代表団①通訳TTo II、王中国人留学生左大学O7^-b()住求T。 12、彼女处気持^^^^^n()()会V^<^VTTo 13、車力%古<^o^^^>fe^^bV()^^bVTTo 14、吉£1肚fefeTTofeb^()求尢fefeTb^do 15>^X(転tf^b^o 16、日本处中国()()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