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

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

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

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

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但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随着两个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语言学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有些理论模式就是建立在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二者之间这种相互影响使二者的界限似乎有些模糊。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下面的分析,依然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语言学家通常把母语者的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所关注的是这种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虽然也关注母语系统本身规律的研究,但是,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learner language system)规律的研究。

换句话说,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

通常,语言学研究以母语者合规则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语言系统是不符合或者偏离学习者的目的语规则的语言系统。

见例句:(1)我吃饭在西苑餐厅。(2)我把飞机坐到我们国家去。(3)我在北京学汉语一个年。

通常,我们把这类话语叫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language errors)。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学习者的语言偏误?

第一,不能用母语者的眼光来评判“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语言偏误是学习者语言系统的一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正是这种带有偏误的语言系统。

其次,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语言学家往往根据母语规则的标准来描写和分析学习者的偏误。

例句(1)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状语通常要放在谓语的前面。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是因为学习者还没有掌握汉语状语的位置。

例句(2)通常的语法解释是,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不具有处置义。

然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不满足于这种纯粹的语法分析。

(1)这种语法分析不能说明上述语法偏误产生的心理过程;

(2)这种语法分析无法了解导致学习者语法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主要从学习者语言偏误产生的心理过程、语言产出的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句(1)状语位置的偏误可能涉及学习者母语迁移的心理过程;

例句(2)和例句(3)可能涉及学习者目的语规则的泛化的心理过程。

此外,上述两种心理过程还反映了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

第三,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目的不同。

上世纪8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理论成为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理论。

语言学家关注的是普遍语法的“原则”是否可以解释所有人类语言的普遍性问题,“参数”是否能够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关注的是如何用原则和参数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参数重设”(parameter resetting)的理论假设。

试图通过“参数重设”的理论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母语参数设定之后,如何根据第二语言输入重新设定参数的机制和过程。

上述分析说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语言学研究的独立学科。

Ellis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一种相依共生的关系,二者彼此借鉴。在这个意义上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理论的消费者,而且是一个贡献者。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就研究目的而言,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是为了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语言和语言获得心理机制的研究,只不过是为了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和特点的手段而已,并不是心理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得第二语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

就研究范围而言,心理学研究要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宽泛得多。

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就心理过程的研究范围而言,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感知觉、理解、记忆以及儿童母语习得的心理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二是关于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

三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既有共同关心的研究领域,但也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研究传统。

这两个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有时也采用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方法,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经常采用的是语言描写的方法。

换言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长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而心理学研究更长于实验研究。Meara认为,造成隔阂的原因之一是,两个研究领域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传统,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思考语言的方法完全不同。

在心理学界,长期以来有按照“形式化模式”(formal models)来思考心理语言学问题的传统。

但是,这种传统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却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词汇习得的描述性研究,但是解释性、基于模式的研究却很少。

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语言获得研究属于心理语言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属于心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即发展心理学。

也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称作“应用心理语言学”。

这些看法使这两个学科的界限显得更加模糊。

从研究对象来看,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确包括语言习得研究。

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就其发端并不是作为心理语言学的附庸。

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划归“应用心理语言学”似乎也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也不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这个学科发展的历史。

Carroll 认为,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

1. 语言的理解,即学习者如何感知、理解口语和书面语;

2. 语言的产生,即学习者如何由概念生成话语或完整的句子;

3. 语言的获得,即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

心理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心理语言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不同点:

(1)从研究对象上看,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注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及习得过程的描写和解释。

心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本身的研究关注不多。

学者们关注最多的是儿童母语获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2)从学科的归属来看,至少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这个领域,学者们一般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

这个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在使用“应用语言学”这个术语时,自然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按照David W. Carroll的观点,属于认知科学。

(3)在研究方法上,心理语言学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长于实验室研究。

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传统来看,这个学科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

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二是从认知的角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并不排斥从心理语言学的观点来解释习得过程,但研究方法主要是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传统。

(4)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也有很多不同。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心理语言学界,学者们对人类个体的感觉、直觉、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感兴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则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过程感兴趣,如学习者的偏误分析、习得顺序、普遍语法与习得机制、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等方面进行描写与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

同样,它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它既不属于心理学也不属于心理语言学。尽管它并不分属于上述学科,但由于研究对象的某些共性,使得这些学科的某些研究领域彼此互相关联。

这充分表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或者说,它是一个交叉学科。

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

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

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共同的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Ellis(1994)认为:

“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它也许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延续下来,也许分裂为一系列的下位学科。在有些情况下,它也许会被合并到上位学科中去。”Ellis的预言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学科本身的跨学科特点,但发展的路径目前还无法确定。到目前为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成为应用语言学界越来越重视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Corder(1967)《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1972)《中介语》两篇文章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的发端。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50-60年代。

理论初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

占主导地位的是“对比分析”。

第二阶段:上世纪70年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独立学科。

偏误分析代替了对比分析。

开始关注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说。

Dulay和Burt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

Schumann“文化适应模式”。

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语言学视角。许多研究建立在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模式之上,有的研究建立在语言功能模式以及语言类型学的基础之上。

2.社会语言学视角。

语言变异: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系统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如:

A.我在五道口吃饭。(情境A)

B.我吃饭在五道口。(情境B)

非系统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如:

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学一年,再学一个半年,没学一个年……

3.认知视角。

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McLaughlin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MacWhinney 提出的“竞争模式”。

4.社会文化视角。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

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84年,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三个阶段:

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1984年,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198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几乎没有汉语习得研究的文章。1987年12月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华东协作组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作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的报告。

报告提出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不高,成功率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还没有真正找到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

吕必松的报告代表了八十年代人们对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八十年代中后期,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领域是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内容涉及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词语、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偏误分析。

1986年佟惠君编著《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出版。收集了2020个病句。这是当时最为全面系统的汉语偏误分析专著。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92年5月《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

会议认为:

由于对学习者的学习规律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对语言教学规律,对语言本身的认识都受到了限制。……加强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会议对我国今后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任务、重点、方向以及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当时阶段性的任务。

这次座谈会有力地推动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展开。

此期汉语习得研究范围三个: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

(一)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范围进一步拓宽,有语音、词汇、语法层面,还有用语层面、话语分析层面,但主要是语法偏误分析。

专著:李大忠(1996)《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二)中介语的研究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国外中介语研究理论的引进介绍、对中介语理论的评价以及汉语中介语研究。(孙德坤,1993;王建勤,1994)

(三)习得过程研究

大都通过实验和调查的方法来探寻学习者习得汉语过程中的规律。

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1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1993),赵立江(1997)探究“了”的习得过程。他们的研究列举了使用“了”的错误类型,指出“了”的难以掌握主要由语际干扰和语内干扰所造成的。

王建勤(1997)关于汉语否定结构“不”和“没”的习得过程的探讨,揭示了学习者掌握否定结构的内在过程以及学习策略,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此期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集中于语法层面,语音的习得过程也崭露头角。王韫佳(1995)《也谈美国人学汉语声调》以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汉语声调的习得过程。

1994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是第一本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论文集。1997年该社又出版了由王建勤主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表现为:

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偏误分析成为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的热点;

研究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方面面;

开始转向汉语习得过程的研究。

三、90年代后的汉语

习得研究

本期是汉语习得研究的大发展时期。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

1.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偏误分析,二是中介语研究。

此期的偏误分析有三个特点:

(1)范围扩大到汉语所有层面,汉字偏误分析成为热点。

如对日本学生书写汉字之讹误的分析(陈绂,2001)、对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肖奚强,2002)

等。这些研究分别从外国人汉字的误写、汉字部件的书写、形符书写等角度来分析汉字书写的偏误问题。

(2)汉语偏误分析的理论视野不断开阔。

李大忠(1999)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偏误成因,着重从思维心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心理过程中的泛化与辨别在偏误生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3)汉语偏误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即偏误分析与语料库和实证方法相结合。

彭淑莉《留学生习得“被”字句的缺失类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3,对中山大学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被”字句进行了偏误标注,将缺失、误加、错序、错用、杂糅这五大类偏误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考察了留学生习得“被”字句过程中出现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缺失类偏误,按不同形式将其分成6类,并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认知难度、语言普遍性等方面去挖掘缺失类偏误生成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

2.汉语习得过程研究

语法习得过程研究在本阶段仍然是研究的热点,本阶段的新进展是语音和词汇习得过程研究。这两个研究领域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理论为导向;二是基于实验研究,在方法上运用了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调查数据分析及量化统计等手段。这些研究不再是简单的基于经验的、枚举式的过程描写,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王韫佳(2002)运用实验方法考察日本学习者感知和产生汉语普通话鼻音韵母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知觉与发音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王韫佳的这一研究体现了实验语音学与认知心理学的高度结合,是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

孙德金(2002)关于外国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情况的考察,采用的是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的语料,对“得”字补语句的习得情况进行了断面考察。

陈慧、王魁京(2001)进行了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外国学生汉字学习与本族语学习者加工形声字的不同之处在于:

外国学生能较快意识到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作用及其局限性,但进一步精细加工形声字的能力尚未发展起来。

由于他们心理词典里的储存物是以词的形式存在的,因此识别形声字的语境效应不显著。3.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1)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

最早发表的是杨翼(1998)《高级汉语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她以HSK(高等)成绩作为检验高级汉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指标,用问卷调查形式来了解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考察高级汉语学习者常用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效果的作用。

江新(2000)则运用国外较为流行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分析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策略,并进而考察留学生的性别、母语、学习时间、汉语水平诸因素与汉语学习策略运用之间的关系。江新、赵果(2001、2002)探讨了汉字学习策略。

(2)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

涉及到学习动机的讨论、学习中监控行为的考察、个体差异与学习成就的相关分析等等,其中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集中在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时的焦虑感的探讨。

钱旭菁(1999)采用Horwitz设计的“外语课堂焦虑等级模式”考察外国学生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汉语过程中的情感焦虑问题。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会作用于焦虑感。而焦虑主要与国别和自我评价有关。焦虑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口语方

面。

张莉(2001)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焦虑感与口语流利性关系进行了讨论。

张莉、王飙(2002)则分析了留学生汉语焦虑值与其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和焦虑值在他们汉语学习各环节的分布特点。

4.学习者的汉语认知研究

汉语认知研究是新世纪以来汉语习得研究一个重要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个领域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和汉字认知研究。其中,汉字认知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

海外汉语习得研究

与国内的汉语习得研究在研究领域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集中的研究领域是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的习得研究。

语音上,学者们关注的是汉语声调的习得。

汉字习得研究主要包括:学习者汉字识别机能发展的研究;汉字部首与汉字学习关系的研究;汉字识别与汉字书写的关系研究,等等。

语法上主要关注那些与印欧语系有较大差别的语法现象,如话题结构习得研究;零型代词习得研究;动态助词习得研究;把字句、量词、语气词以及语序的习得研究。

近几十年来,海外汉语习得研究成果颇丰,大大推进了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对比分析的“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现在哪种说法比较正确?

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

偏误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偏误分析包括哪些步骤?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

Charles Fries(1945)在“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他指出:The most efficient materials are those that are based upon a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carefully compared with a parallel description of the native language of the learner.

Fries上述观点表明:

最有效的教材要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和仔细地对比的基础之上。Fries强调,首先是对两种语言进行科学的描写,其次是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对比。Fries的观点被后来的对比分析的倡导者发挥到极致。

Lado对“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

Lado(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系统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作为“对比分析”的集大成者,他对“对比分析假设”的系统表述是:

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by comparing systematically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to be learned wi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student.

Lado的观点表明:

对比分析的目的是预测和描写那些引起学习者困难,以及不会引起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他强调了系统对比的重要性,而且不限于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还包括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

但在当时,两种文化的对比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按照Lado的理论,对比分析假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

2. 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目的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3. 理想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以减少母语干扰的影响。

从上述假设可以看出:

对比分析假设实际上反映了其倡导者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一种理论假设。

这种假设反映了这些学者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基本看法。

对比分析这些看法和假设都能够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那里找到合理的解释。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新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产生影响。

对比分析的观点认为,L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母语的干扰。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学习者的母语与其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和对比。

目的是要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以减少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CA的两种观点---强势说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

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强势说的其他观点:

Banathy, Trager, Waddle (1966) 认为:

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

语言学家的任务:鉴别这些差别;

编教人员的任务:在差别描写的基础上编写教材;

外语教师的任务:把这些差别作为教学重点;

学习者的任务:学习这些差别。

强势说受到激烈的批评:

研究表明,对比分析通过差异对比所预测的难点在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中并不存在;

强势说的逻辑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的困难,最终导致人们放弃强势说的观点。

CA的两种观点--- 弱势说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

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Selinker and Gass(1994:61)认为,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描写(description):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描写。

选择(selection): :是结合偏误找出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比较(comparison):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测(prediction):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难度等级:根据相同与不同点难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分级。认为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其实也不尽然。

四、对比分析的贡献:

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

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对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有着难以估价的贡献。

4.对比分析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五、对比分析的局限

1. 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六、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的;

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与的心灵过程;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偏误分析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产生背景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恰当起点。

传统的偏误分析的目标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因为缺乏严格的分析方法和解释错误的理论框架,所以并未有人认真考虑过“错误”的定义并用心理学概念来进行解释。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一文。

区别了“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

指出偏误分析的三个作用。

1、了解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2、看到如何习得二语。

3、验证其对二语规则的理解。

偏误分析一般包括五个步骤:

资料收集

鉴别偏误

描写偏误

解释偏误

评价偏误

收集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

一是收集方式。

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种。

2.自然方式与诱导方式

二是收集范围。

有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

三是影响偏误的因素。

需考虑母语背景、口语或书面、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和学习经历等。

(二)鉴别偏误

四个问题:

1.偏误的标准。普通话和方言,书面语和口语。

2.偏误和失误的区别

3.隐性偏误与显性偏误

4.得体性

三)描写偏误

主要指在描写的基础上给偏误分类。对偏误归类的方法有三种:

1.表层特征分类。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2.表层策略分类。根据偏误产生方式对偏误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order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偏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前系统偏误。

*昨天晚上没有他看电视。

*我想看这个电视没有。

*昨天我参加没有学校的足球比赛。

*明天他去没有北海公园。

(2)系统偏误。

*他翻译课文对。

*他作句子很对。

*我不写得好。

*我不听得清楚。

(3)后系统偏误。

*他翻译句子翻译很好。

四)解释偏误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过

程。

因而,对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来源的分析,是基于偏误产生的过程的分析。

通过过程的分析对作为产出结果的偏误进行解释。基于过程的偏误分析和解释才有意义。基于来源与过程的偏误分类

从来源和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

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

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

也可能是认知方面或者语篇方面的。

但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基于来源与过程的偏误分类

关于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产生偏误的来源的分类,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偏误分类。

Richards(1971)将偏误的来源分为三类:

干扰偏误(interference errors);

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

发展偏误(developmental errors)

Schachter and Celce-Murcia (1977)将其分为两类:“迁移偏误”(transfer errors);“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

“语内偏误”则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错误地或不完整地归纳和学习造成的结果。这种偏误很可能是由一个目的语规则对另一个目的语规则产生的影响而造成的。如:

(1)尽量不应该把两个人相比。(应该-要)

(2)他们不要伤害走路的人。(要-愿意)

这种混淆汉语助动词的句子并不是母语干扰造成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的区分目的语规则的细微差别造成的。此外,通常所说的目的语规则泛化也属于语内偏误。

“发展偏误”与“语内偏误”的区别

这两种偏误从产生的来源看,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既是“发展偏误”,但也可以看作是“语内偏误”。

“发展偏误”,强调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过程中共有的某些偏误,如目的语规则泛化。“发展偏误”,是母语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正常发展模式的结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自然的发展阶段。

(五)评估偏误

评估涉及三个方面:

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有人认为,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严重;有人认为,整体偏误比局部偏误更严重;

*托他妈的福,我一切顺利地通过了八级。

*我渴望过游手好闲的生活和丈夫的工资高。

*他的个子很短。(印尼;初级下)

2.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大致说来,在语法上,非母语者比母语者更严格。如下列语法错误母语者一般不会去纠正:*他盼望再见面他的朋友。

在词汇和表达整体上,母语者更严格。如下列错误母语者一般会纠正:

*我的词典很瘦。(哥斯达黎加;初级上)

*我有三个少儿。(韩国;初级上)

*他是一个优良的学生。

3.评估标准问题。

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A: Shall I just push this button?

B:*Of course.

目前,国外偏误分析已经不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手段。

国内的偏误分析始于鲁健骥的研究。

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以后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1987),《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1994)和《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1993)都是偏误分析研究的早期代表。

我国的偏误分析有五个领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

四、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偏误分析的意义:

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第二,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第三,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偏误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局限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

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分。

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

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

第三章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指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Selinker等人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后续的中介语研究是指“关于中介语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Selinker等人的理论假设了。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对比分析的衰落导致偏误分析的兴起

偏误分析的衰落导致中介语理论的产生

二、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

三者的关系: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的区别

对比分析从学习者外部描写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偏误分析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片面的语言系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

方法也有不同。

2.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

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对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也没达到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来看待。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奠定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介语理论三位先驱:Selinker(中介语之父)、Corder和Nemser。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主张: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Corder (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统或“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的,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偏误就是其过渡能力的表现。

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后来(1971)又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方言”。

*我吃饭在饭馆。

*他上课在201教室。

*我来到北京上个月。

(二)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

Corder认为,学习者大脑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

一个人、一本书、两张桌子、三把椅子…

系统生成器还会根据新的语言材料对过渡系统做出调整。如“一个月”“一个星期”“*一个年”。

假设检验的观点:

当学习者接触外在的言语输入时,其内在的习得机制作为系统生成器便通过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建立所谓“过渡的规则系统”。

当新的规则信息与目前的过渡系统不一致时,这种新的规则信息便反馈给系统生成器。

学习者的内在习得机制便像一个“小语言学家”一样引导过渡系统规则的更新。

(三)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

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吃饭在饭馆。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的规则,学习者还没有处于一种“预备”(ready)状态,便无法获得新规则。

教师只有按照学习者内在大纲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引入新规则,学习才能获得成功。过早地引入应该在以后学习的规则似乎是浪费时间。

(四)输入(input)和吸纳(intake)

输入指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纳。

(五)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Corder认为,“失误”与performance相关,是非系统性的。

“偏误”则与competence相关,具有系统性。

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失误是偶然的、非系统性的。这种描写对语言习得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偏误反映了学习者现时的语言知识或过渡能力,可以作为观察习得过程的窗口。

二、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对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Nemser(1971)称之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即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近似系统有几层含义:

1.近似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2.以目的语为参照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连续统。

3.近似系统是动态发展的系统

“近似系统”以目的语为参照

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也就是说,这个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

Sharwood Smith (1994) 认为,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

它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系统,越来越远离源语言系统(the source system)。

La表示近似系统,La1……lan表示近似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不同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了一个连续体。

学习者在不断地加工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逐渐地建立起近似目的语的系统。

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由于这个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系统为参照的,两个语言系统的差异必然会促使学习者不断地向目的语标准靠近。

另外,学习者不可能在瞬间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他必须逐渐地加工和消化目的语规则。由此推动近似系统向目的语系统靠近。

(二)近似系统的本质

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即近似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言语是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

四种定型产物的表现:

1.移民语言

2.个体方言

3.学习者的洋泾浜

4.自主结构:一个年、吃饭在五道口

稳定的中介系统就是Selinker说的“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即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

这种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构成了学习者的“洋腔洋调”。

(一)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这种语言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1.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2.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介语这个概念的所指问题,即中介语到底是指IL product,还是IL process;IL product:指实际可以观察到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或言语表达;

IL process:指潜藏在学习者言语行为之后的心理过程;

Selinker显然是把中介语看作IL product,而不是IL process.

按照Selinker的观点,中介语是学习者特有的一种存在于客观外界的客体。

我们可以观察和测量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口语的或书面语的。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推断潜藏于中介语系统背后的学习者的心理过程。

所谓“高度结构化”,按照我们的理解,是指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而言的。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语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建立在已有的规则系统基础上,就像母语使用者将他的表达计划建立在内化的母语系统之上一样。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大部分(95%)成年的第二语言习得者是依靠普通的认知结构“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其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多数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他们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

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意一个阶段,僵化也会产生于中介语系统的各个层面。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学英语的僵化的一个表现。

*I am sorry to have disturbed you so long.

*Oh, I know.

We had so many works to do that we had to stay at home.

关于“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Selinker等(1978)认为,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在因素,指社会环境对SLA产生的影响。与目的语社团接触较少,或学习的动机减弱,便出现僵化现象;

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心理距离以及年龄的限制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语言的僵化。

(四)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

潜在的心理结构包括五个中心过程:

(1)语言迁移

(2)训练造成的迁移

(3)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1.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产生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跨语言情境,二是语际识别效应,即,母语中的某个项目与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相似但并不相同,学习者却认为两者相同。

如: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辞海》界定“个人主义”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

《现代汉语词典》(旧版)诠释“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遇时最主要的价值冲突。

个人主义内涵:

(1)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

(2)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

(3)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

(4)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5)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个人主义表现:

(1)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

(2)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

(3)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

(4)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

(5)基督教是个人的灵魂拯救;

(6)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

(7)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满足好奇心);

(8)生活方式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对“个人主义”的释义有改动:

“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观念,主张把个人的独立、自由、平等等价值及权利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相违背的。”

Selinker对“语言迁移”看法

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最好被看作一个包括所有与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有关的行为和过程的总的术语。

也就是说,语言迁移既可以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语言迁移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各个层面。

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语言迁移是建立在“语际识别”(interlingual identification)的基础上的。Selinker发现,对语言迁移产生影响的语言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者的母语知识,还应该包括学习者先前已有的语言知识。

最初人们对语言迁移的认识还仅限于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影响。

后来人们发现,对学习者的中介语产生影响的除了学习者的母语而外,还有其他语言知识的影响。如学习者的第二,第三语言的影响。

Selinker强调,语言迁移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不是行为习惯的自动迁移。

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

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他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

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

如果排除纯语言的考虑,语言迁移,从概率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

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他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

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

如果排除纯语言的考虑,语言迁移,从概率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

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g)的现象。”

不能夸大语言迁移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否认语言迁移的作用。

2.由训练造成的迁移。

训练迁移产生的原因: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强调和练习某些语言规则而导致学习者生成“非目的语规则”;

二是,教材所提供的训练方法过于强调某些规则而忽视了相对应的另一些规则;

这种迁移现象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与学习者内在的习得机制无关。

3.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

泛化是指学习者将某一语言规则的用法扩展以至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显然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泛化现象。

泛化的原因来自目的语规则系统内部,它是一种“语内偏误”。

如:What did he intended to say?

drive a bicycle

又如:

*一个椅子*一个书

昨年,今年,明年(昨天,今天,明天);我有两口朋友(我家有五口人)

从Selinker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错误的规则概括;

二是规则掌握得不完整;

三是不了解规则适用的条件。

这三条原因对第二语言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Selinker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

*I am feeling thirsty.

*Don’t worry, I’m hearing him.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如:有人在交谈时不顾时态。又如:

It was_ nice, nice trailer, _ big one.

I have many hundred carpenter my own.

I was in Frankfurt when I fill application.

Coulter (1986)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学习者的交际策略。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如:有人在交谈时不顾时态。又如:

It was_ nice, nice trailer, _ big one.

I have many hundred carpenter my own.

I was in Frankfurt when I fill application.

Coulter (1986)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学习者的交际策略。

第三节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我吃饭在饭馆。*他看书在教室。*他工作在北京。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

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1)生物论:年龄

Lenneberg 的关键期假说

Lamendella的敏感期和“次系统”假说

(2)语言心理机制论

Chomsky( 1986)认为母语习得是受到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作用,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原则重新设置参数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Selinker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基础不同于母语习得的心理学基础,大部分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激活的是潜在的心理结构而不是潜在的语言结构。

(3)认知模式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三个阶段:

(1)陈述性阶段,(2)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

(4)文化适应模式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心理的影响。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就是社会观念与心理观念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学习一种语言是否成功以及所能达到的水平。

二、中介语研究的发展

后续的关于中介语的研究与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在诸多方面已经有所不同,Tarone(1998)把这些变化和发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扩大。儿童的二语习得也存在僵化现象。

2.关于中介语本质的讨论。认为中介语是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是心理语法。

3.关于中介语可变异性研究。

4.关于僵化是否不可避免以及僵化的成因的讨论。

5.关于语言迁移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

6.研究领域的扩展。

国内汉语中介语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4年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第一次引进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的概念。

1992年召开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中心议题之一是关于中介语理论的探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关于中介语的概念。

其一,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这

个系统不同于母语系统也不同于目的语系统。

其二,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交际等方面不同于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会随着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靠拢。

其三,认为中介语是两种语言的混合体,或者认为中介语与母语、目的语无任何联系。

2.对偏误分析、对比分析和早期中介语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3.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会后,汉语中介语研究一直是对外汉语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

二、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历程

三、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四、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

五、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和第二语言语法能力的关系

六、语用迁移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

七、第二语言语用教学

八、学习环境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

九、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十、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条件反射:某一无关刺激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积极意义:

1.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境)。

2.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快乐。模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

3.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童理解语义。儿童最初习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的。

4.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强化)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5.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行为主义的不足:

1.刺激、反应、强化等概念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对小白鼠等动物的实验得出的,人的言语行为毕竟不同于动物的“行为”,行为主义者把动物的“行为”与人的言语行

移动电子商务考试复习知识点

一、复习知识点 1. 移动电子商务中常用数据分为几类。 数值型数据 分类型数据 2. 数据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 诊断,预测目标 3.推广类岗位中的数据分析运用主要在于哪些方面、作用是什么。 搜集市场信息,做效果评估 4. 客服类岗位对数据分析运用主要在于哪些方面、作用是什么 解决客户疑问,提供相关建议 5.查看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数据的方法包括那几个数据平台。 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生意参谋,谷歌gooleanalytics 6. Alexa是互联网首屈一指的免费提供网站流量信息的公司,致力于什么的工具。 网站排名、开发网页抓取、网站流量计算 7. 淘宝指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哪些 人群特征介绍,市场细分介绍 8.网站跳出率是评价一个网站性能的重要指标,特别

是对于电子商务网站,网站跳出率能直接反映什么问题帮助企业调整销售方向,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网站跳出率能直接反映客户流量 网站跳出率=仅浏览一个页面的人数/总访问人数9.网站跳出率过高的原因有几个。 网站内容与客户需求不符 访问速度过慢 内容引导差 10.平均访问页面数作用 平均访问页面数反应了用户访问深度 (补充) 平均访问页面数=浏览量/访问量 =PV/UV (访问量是指用户) 比值越大说明体验度好 11. 网站的权重作用 网站权重:衡量网站综合实力的数据指标 作用:排名靠前引流提高信用度 12.微信小店诞生的原因。 (P205) 做专注与移动市场的网店 技术要求难以均有 理念和定位不同

13.微信强关系营销作用。(P17) 让微信客户比其它渠道的客户获得的信息和服务多,让用户的黏性增大,使得商家营销取得更好的效果。 14.微博营销注重哪些方面。 不要太依赖奖品获取粉丝获得关注 微博营销期望不要过高 微博营销广告不要太多 加强与粉丝的互动 传递价值布局 15.微博活动是个人或者企业在微博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引导消费(P60) 主要通过现金、虚拟货币或者实物奖励来吸引用户参与活动,从而达到账号推广、增加粉丝、同时引导消费的目的。 16微信”向用户提供了朋友圈、漂流瓶、订阅号、服务号等丰富的平台工具,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微信所提供的这些平台工具轻松的进行哪些方面等多种方式的营销。 朋友圈广告”指什么。(P115有点不确定对不对) 点对点精准营销关系营销 朋友圈广告:

(完整版)电子商务知识题库

1.平邮包裹通常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货() A 7-15天 B 5-6天 C 1-3天 D 7-8天 2.客户关系管理的英文简称是() A CMR B CDM C CRN D CRM 3.下面哪个不是一个防火墙技术?() A PKI B 状态监测 C 包过滤 D 应用层网关 4.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紧密结合 A 配送 B 运输 C 物流 D 流通 5.配送是物流活动的一种综合形式,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

可为客户提供()服务 A 门到门 B 联合运输 C 专业运输 D 装卸搬运 6.()支持批量客户资料的共享、分配和转移操作,支持上级对下级资料的查看,可严格控制业务员可查看的客户范围。 A 联系记录管理 B 客户权限管理 C 客户资源管理 D 文档管理 7.C2B模式以()为中心,企业要主动引导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定价等,实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企业的定制化生产。 A 供货商 B 消费者 C 电子商务平台 D 企业 8.()表示商家与顾客之间或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电子商务交易。 A B2C B C2C C C2B D B2B

9.下列不属于网上商店的特点的是() A 增加了网上展示产品的窗口 B 缩短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周期,也减少了前期的资金投入 C 网上商店经营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便于管理维护 D 可以让客户直观的感受商品的性能 10.大件商品一般选择以下哪种物流方式() A 快递公司 B 货运公司 C 邮局 D 以上均不是 11.关于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正确的表述是() A 由于数据的电文是一种新的形式,其法律效力需要等待法律的明确规定 B 数据电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由有关的当事人约定 C 由于数据电文的易篡改性,其法律效力是不能确定的 D 不得仅仅以某项信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理由,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12.电子商务系统的生命周期不包括() A 商务模型转换阶段 B 系统运行阶段 C 应用系统构造阶段 D 系统消亡阶段 13.()属于不合理配送

原子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 点分析一、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 1、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说明原子可再分 2、卢瑟福: 粒子散射实验— —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 3、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4、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5、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

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6、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mc E=, 2 mc E? = ? 7、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8、密立根:油滴实验——测 量出电子的电 荷量 二、核反应的 四种类型 类型可 控 性 核反应 例 衰 变 α衰 变 自 发 β衰 变 自 发

人工转变人 工 控 制 H o He N1 1 17 8 4 2 14 7 + → +卢 瑟福 发现质子 n C He Be1 12 6 4 2 9 4 + → +查 德威 克发现中子 n P He l1 30 15 4 2 27 13 A+ → +约里 奥.居里夫妇 e Si P0 1 30 14 30 15 + →发

重核裂变比较容易进行人工控制 轻核聚除 变氢 弹 外 无 法 控 制 提醒: 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

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2、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出核 反应方程 3、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三、三种射线比较 种 类

速 度 0.1c 0.99c C 在电磁场中偏转与a射 线反向 偏转 不偏转 贯穿本领最弱, 用纸能 挡住 较强, 穿透几 毫米的 铝板 最强, 穿透几 厘米的 铅板 对 空 气 的 电 离 作 用 很强较弱

电子商务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商务活动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过程中经济活动的总和。 2、网上拍卖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竞争价格为核心,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机制,共同确定价格和数量,从而达到均衡的一种市场经济过程。 3、内联网(Intranet)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一个企业、组织或者部门内部的提供综合性服务的计算机网络。 4、搜索引擎可以是一个Web站点本身,如谷歌和百度,也可以是网站内帮助用户查找不同主题信息的一项服务。 5、防火墙是一种在企业的专用网络与互联网间起过滤作用的应用软件。 6、认证机构(CA)也称认证中心,是PKI机制中的核心。它是PKI应用中权威的、公正的、可信心的第三方机构,其作用就像颁发护照的部门。 7、数字证书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证,是一个经证书授权中心(CA)数字签名的,包含证书申请者(公开密钥拥有者)个人信息及其公开密钥的文件。 8、SE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是电子商务行业的一个公开标准,旨在促进并提高信用卡交易的安全。 9、电子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以商用电子化设备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二进制(0,1)为存储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 10、电子现金是一种以电子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它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 11、网络银行又称网上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采用数字通信技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交易平台和服务渠道,在线为公众提供办理结算、信贷服务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 12、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服务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 13、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无线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以达到识别信息的目的,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信息读写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或无线电技术在自动识别领域的应用。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ORD版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光学 一、光的折射 2.光在介质中的光速:n=n/n 1.折射定律:n=nnn大角 nnn小角 3.光射向界面时,并不是全部光都发生折射,一定会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 4.真空/空气的n等于1,其它介质的n都大于1。 5.真空/空气中光速恒定,为n=3×108m/s,不受光的颜色、参考系影响。光从真空/空气中进入介质中时速度一定变小。 6.光线比较时,偏折程度大(折射前后的两条光线方向偏差大)的光折射率n大。 二、光的全反射 1.全反射条件:光由光密(n大的)介质射向光疏(n小的)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C,其求法为nnn n=n 。 n 2.全反射产生原因:由光密(n大的)介质,以临界角C射向空气时,根据折射定律,空气中的sin角将等于1,即折射角为90°;若再增大入射角,“sin空气角”将大于1,即产生全反射。 3.全反射反映的是折射性质,折射倾向越强越容易全反射。即n越大,临界角C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 4.全反射有关的现象与应用:水、玻璃中明亮的气泡;水中光源照亮水面某一范围;光导纤维(n大的内芯,n小的外套,光在内外层界面上全反射)

三、光的本质与色散 1.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其真空中的波长、频率、光速满足n=nn(频率也可能用n表示),来源于机械波中的公式n=n/n。 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不变,光速与波长同时变大或变小。 3.将混色光分为单色光的现象成为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其本质是频率不同,或真空中的波长不同。同时,不同颜色的光,其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也不同。 4.色散的现象有:棱镜色散、彩虹。 5.红光和紫光的不同属性汇总如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 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电子商务基础复习知识点

电子商务基础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多台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2. 数据库:就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相关数据的集合 3. 网络市场调查: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段系统地进行营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 4.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并充分整合、广泛利用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5. POS :是指以商业环境为中心的进货、销货、存货和内部调配货物的信息管理系统。 6. EOS:是指对商业环境与批发商和制造商之间商品订购运输和调配等的信息控制。 7. MIS:是对商业企业内部人财物进行全面管理的信息系统。 8. 电子商务系统:是借助于电子信息手段来辅助完成企业商务活动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9. 支付网关:是银行金融网络系统和Internet网络之间的接口,是由银行操作的将Internet 上传输的数据转换为金融机构内部数据的一组服务器设备,或由指派的第三方处理商家支付信息和顾客的支付指令。 10. 电子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以电子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货币的支付或资金结算。 11. 电子货币: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在市场上流通,按照法定货币单位来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 12.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或虚拟银行,是采用Internet数字通信技术,以Internet作为基础的交易平台和服务渠道,在线为公众提供办理结算、信贷服务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 13. 数字签名:也称作电子签名,就是只有信息的发送者才能产生的别人无法伪造的一段字符串,这段字符串同时也是对信息发送者的真实性的一个有效证明。 14. 数字证书:是一个经证书认证中心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者信息以及公开密钥的数据文件。 15. 访问控制:是在保障授权用户获取所需资源的同时,拒绝非授权用户访问的机制。 二、其他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知识网络图(大全)

力学知识结构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 t =V 0+at S=V 0t+21 at 2 as V V t 22 02 += 2 0t V V V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 0,X=V 0t 竖直方向 Vy = gt ,y = 22 1gt 合 速 度 V t = ,2 2y x V V +与x 正向夹角tg θ= x y V 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 ,圆运动周期T 。 规律:F= m r V 2=m ω2r = m r T 2 2 4π 物 体 的 运 动 A 0 t/s X/cm T λx/cm y/cm A 0 V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1、行星与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遵循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m =m ω2R=m( )R 2、在不考虑天体自转的情况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F 引=mg,即?=mg,整理得GM=gR 2。 3、考虑天体自传时:(1)两极 (2)赤道 平均位移:02 t v v s vt t +== 模 型题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关系为: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此种情况m 1与m 2碰后速 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损失动能为 ΔE km =12m 1v 21+12m 2v 22-12 (m 1+m 2)v 2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即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特殊情况:质量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m 1v 1=m 1v 1′+m 2v 2′,1 2m 1v 21= 12m 1v 1′2+1 2m 2v 2′2.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 m 1+m 2v 1 动 量碰撞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为m =1 kg 的相同的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 度向B 球运动, A 、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 。问: om (1)A 、B 两球与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 【答案】(1)1 m/s (2)1.25 J .线球模型与杆球模型:前面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后两幅图是 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由mg=mv 2/r 得v 临=? 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即可 得 v 临=0 .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对甲分析,因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mg-?,所以(1)当v=?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0; (2)当0≤v?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危险。 对乙分析则:F N-mg=m , 甲 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2. 自由落体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屮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 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彖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冃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i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 (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而,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而, 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电子商务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 1.1 电子商务:第三次浪潮 ?电子商务:购物/企业之间的贸易/公司以支持采购销售招聘的部业务流程/广义的术语:电子交易 ?电子交易包括: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所有商务活动/互联网和万维网/移动网络上的无线传输 ?电子商务类型:根据交易过程或商务过程参与方所属类型划分,电子商务有5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企业交易与业务流程、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常见的电子商务有三类:(1)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消费者在上购物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电子采购(3)支持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采购、销售活动所需交易和业务流程。(规模比较:3包含1、2,2大于1) ?电子资金转账(EFT)/电汇转账/账户交易信息的电子传递通过私有通信网络 ?电子数据交换(EDI):企业之间以标准格式传送计算机可读的数据/减少失误/节省文件打印和邮寄成本/消除数据的重复录入/改善采购过程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EDI开拓者所面临的问题:高额的实施成本/增值网络(VAN):提供EDI连接服务和交易代理服务的独立企业/确保交易数据的安全性 ?E DI业务逐渐转移到互联网:减少EDI的使用成本 1.2 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业务流程 ?商业模式:指为了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盈利而建立的业务流程的集合。 ?目前所使用的盈利模式-收入模式:识别客户/面向所识别客户的市场推广/实现销售/对产生收入的活动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进行营销沟通和分析/业务活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完成的任务/可能与交易有关,也可能无关/业务流程:一系列彼此相关、有前后顺序的活动和交易集合 ?零售推销:店面设计、布局和商品成列摆放的知识/销售员的技巧/识别客户需求/推荐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零售推销和个性化的销售技巧/难于远程实现//网上成功销售:将零售技巧移植到/有些商品更易于移植 ?日用商品:非常适合电子商务销售/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彼此几乎没有差别的产品或服务/产品的特性及功能已经标准化并且众所周知/价格:区别因素 ?易于销售的产品具有以下特性:强大的品牌声誉/吸引规模小、地理位置分散的客户群体/传统商务:更适合依赖于个人的销售技巧/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结合:既有日用商品的特征,又需要消费者亲自接触(汽车银行租房房地产) 1.3 电子商务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电子商务优势:1.增加销售/降低成本2.买家:增加了购买机会/寻找新的供应商和商业伙伴/有效传递投标信息3.增强了企业间信息交换的速度和准确性4、社会的整体福利5.支付成本更低、更安全/退休金发放/福利资助8.电子支付更易于监督和审计9.减少交通的拥堵和空气污染10.远程办公11.将产品和服务送到偏远地区 ?电子商务注意事项:1.电子商务的糟糕选择:易腐食品和成本高、独特的商品2.劣势将消失,当满足以下条件:电子商务成熟3.成本和收入的可预见性4、技术集成问题:难以整合标准的业务流程与在线系统/集成系统的不确定性6、文化法律问题:消费者不愿改变购物习惯/文化差异:安全,隐私和支付/不明确甚至相互矛盾的法律条款1.4 经济因素与电子商务 ?交易成本:是买方和卖方所带来的总成本,收集信息和交易谈判,包括:中介费和销售佣金/信息搜寻和获取成本/使用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改变垂直一体化对企业的吸引力、改变交易成本的水平和性质例子:雇用交易/远程办公:可以减少或消除交易成本 ?电子商务的组织结构:市场型、等级制和网络型

电子商务整理知识点

一、电子商务概述 1、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商务活动。(欧洲议会) 电子商务就是指通过Internet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全球电子商务将会涉及全球各国。(美国政府) (1)广义: 电子:利用各种电子工具、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包括从初级的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到计算机、各种不同形式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她信息技术。 商务:商业事务活动。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企业的生产、库存、流通与资金等环节的效率。行业:就是指各行各业,包括政府机构与企业,事业单位各种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也可称做电子业务,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军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务,电子公务,电子家务等。 广义的电子商务内容涵盖: 电子交易(E-commerce) 供应链管理(SCM) 企业资源规划(ERP) 客户关系管理(CRM) (2)狭义: 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的商务活动。 关键词:互联网商务 2、电子商务特点: 虚拟性、方便性、互动性、经济性、全球化 3、电子商务四流: 交易前的准备: 信息流:商品的信息、交易双方的信息 贸易磋商、浏览选购:商流:商品所有权转移过程 支付与清算: 资金流: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 合同执行: 物流:物质的实体流动过程。包括运输、储存、配送等 4、电子商务对个人的影响 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 在传统的零售业务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现场环境。 在互联网上就大大不同,客户比较与选择的空间增大,购物没有压力,不必考虑销售人员的情绪,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

二、电子商务模式 B2B:B2B即Business to Business,而B2B电子商务就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交换的电子商务活动。包括询价/报价、拟定/签订电子合同、订货/接受订货、付款/收款等商务活动的完整过程。 特点:1、交易对象固定2、交易额大3、交易规范4、交易复杂5、交易内容广泛 B2B类型: 1)根据平台构建主体划分: 企业自律:卖方主导型、买方主导型(政府采购) 第三方网站类型: 水平型B2B:它就是将各个行业相近的交易过程集中到一个场所,为企业的采购方与供应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机会,如Alibaba,慧聪网,环球资源网。 垂直型B2B:垂直电子商务就是指在某一个行业或细分市场深化运营的电子商务模式。垂直电子商务模式旗下产品都就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如中国化工网、水泥网、全球五金网、找塑网。(2)网站服务不同:信息服务(以阿里巴巴、慧聪网为代表,展示供货信息与需求信息, 平台本身不参与具体的交易) 交易式:以撮合采购与供货双方为模式的平台,金银网、找钢网、找塑网 社区式:提供行业新闻、评论、市场信息专家等服务 第三方网站盈利模式:会员费、广告费、竞价排名、增值服务、线下服务、商务合作 货源:加盟代理 B2C就是英文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对顾客)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商对客”就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就是通常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与服务。就是电子商务应用最普遍、发展最快的领域。 类型:1)企业类型 1、鼠标加水泥 2、虚拟零售企业(京东、天猫) 3、商品制造商(海尔、dell) 3)客体划分 无形商品与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 1)网上订阅模式 2)广告支持模式 3)网上赠予模式 4)付费浏览模式 有形商品与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 1)唯品会、聚美 2)京东商城、易迅网、苏宁易购 盈利模式: 平台式网站:1、保证金与技术服务费2、交易手续佣金3、广告费用 4、竞价排名费 5、网络营销基础服务费如店铺租金、装修等 自主销售式网站:1、销售产品所得收入,赚取差价2、广告费用3、平台使用费与保证金 4、第三方公司交易佣金 5、竞价排名费 C2C,Consumer to Consumer。意思就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比如一个消费者有一台旧电脑,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把它出售给另外一个消费者,此种交易类型就称为C2C电子商务。如淘宝网、咸鱼、拍拍网、易趣网、嘉德在线 网上开店的进货渠道(货源):

电子商务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 1. 开开网店属于哪种类型的电子商务模式:b2b c2c 2. 中国的B2B :水平垂直一体化 3. 哪些电子商务属于B2C ?中国制造阿里巴巴京东淘宝 4. 线下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消费?020 5. 什么把线下商店形式推给客户 6. 抵折扣,临时性电子商务措施?C2C B2C网购团购 7. 不属于自变量?品牌年龄社会压力心里结构 8. 现代无线网络平台上专家形容移动网络是?商务+inter网+无线网络技术 9. 个人消费特征有哪些?ABCD 10. 环境特征变量有哪些?技术性攻击,社会性攻击, 11. 工业4.0的两大主题?智慧工厂,智能生产 12. 智慧工厂车间属于哪种结构?物联网,服务互联网 13. 哪些产品可以数字化?电影 二、名词解释: (一)移动电子商务:指通过无线设备或便携设备以及智能卡实现的电子商务。当使用广义定义时,有时移动商务也被称为移动业务,此时电子商务环境就是指无线环境。 (二)P2P (三)众筹 (四)动态定价 (五)自媒体 (六)APP (七)物联网 (八)逆向拍卖(定价拍卖):在有一个买主和多个潜在卖主的拍卖中,逆向拍卖是两种流行和有效的拍卖类型之一,在逆向拍卖中,买方把自己想竞买的物品放入询价系 统。潜在供应者按照逐步降价方式出价。在逆向拍卖的电子出价系统中,在投标者 停止降价之前会有多轮出价。最低出价者将成为胜出者(假设只考虑价格)。逆向拍 卖主要用于B2B和G2B机制。 三、简答题 (一)典型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在线直销: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中最典型的就是网上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由制造商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顾客,从而消除中间商或实体商店的存在;或者由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从 而提高了商品的配送效率(如,沃尔玛)。直销模式的应用对数字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是非常有效的。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B2C和部分B2B类型的电子商务中。

原子物理知识点讲解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0。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向电压 1 U0满足:-mv max =eU o,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2 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 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 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的整数倍,hv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辐射频率,h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光的频率v成正比。;=hv,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v是光的频率。 三、光电效应方程 1、逸出功VW.电子脱离金属离子束缚,逸出金属表面克服离子引力做的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就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得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就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得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得语:也称“目标语",一般就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得语言、它强调得就是学习者正在学习得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得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与习得得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得第一语言之外得任何一种其她语言而言得。强调得就是语言习得得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得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得语言获得。“习得"通常就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得语言获得。内隐学习就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得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得就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得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得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就是指“有意识”得语言知识得获得。外显学习就是在有意识得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得就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得语国家学习目得语。学习者所学得目得语在目得语国家就是公认得交际工具,当然也就是学习者用来交际得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本国不就是作为整个社团得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得语言主要就是在课堂学习得。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得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得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自然得社会环境下发生得。 11.有指导得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得。 12.语言能力:就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得心理表征构成得。语言能力就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得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得合语法性得直觉判断依据得就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就是关于语言得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得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得运用。语言表达就是关于语言运用得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得背景 对比分析得语言学理论基础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得理论基础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得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得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得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就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得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得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得目得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

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总结

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 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定义:电子商务是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包含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电子商务工作组织的解释:电子商务是运用电子通讯作为手段的 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带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购买和结算。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定义:通过电子渠道而进行的生产、分配、市场营销、货物和服务的销售、配送。 2?电子商务的特点 由Internet及相关技术决定的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 数字化(数字化是电子商务的根本特点,它决定了或衍生了电子商务的其他特点。) 网络外部性 由电子商务系统结构决定的电子商务的特点 集成性 协调性 可拓展性 由交易过程决定的电子商务的特点 普遍性 虚拟性交互性由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决定的电子商务的特点公平竞争 低成本

消费者的顾客价值高 3. 电子商务特点有哪些? 数字化、网络外部性、集成性、协调性、可拓展性、普遍性、虚拟性、交互性、公平竞争、低成本、消费者的顾客价值高。 4.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是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银行间电子资金转账(EFT)在专用网络上使用,标志着电子商务的出现; 二是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电子数据交换(EDI)在企业内部使用,标志着电子商务的产生。 5?电子商务的分类 按照交易的主体分类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2G) 按照交易对象分类 有形商品电子商务 无形商品电子商务 按照交易网络类型分类 EDI商务 Internet (互联网)商务 Intranet (内联网)商务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 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 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 在着对 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 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 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 的核,叫 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 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 . 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有的甚至被反 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 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如图 1-1所示表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 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 线表示 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c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原子核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α粒子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图1-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 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 这些状态中原子是 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 ________. ⑵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 ______子的不同轨道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 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 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 公式为 :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 r n n 2 r 1。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E1=-13.6eV ,r1=0.53×10-10m .

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整理要点讲解学习

电子商务知识整理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流:是指电子商务交易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2.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具体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 3.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支付、转账、结算等。 4.物流: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 5.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的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获得数据以及自动捕获数据等。 6.EDI:将业务文件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上的电子传输方法,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因此人们也形象的称之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 7.转换软件:帮助用户将原有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转换成翻译软件能够理解的平面软件,或是将从翻译软件接收来的平面软件转换成原计算机系统的文件。 8.通信软件:将EDI标准格式的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再送到EDI 系统交换中心的邮箱,或由EDI系统交换中心内将接收到的文件取

回。 9.不完全电子商务:无法完全一空电子商务方式实现和完成完整交易过程的交易,它需要依靠一些外部要素,如运输系统等来完成交易。 10.完全电子商务:可以完全通过电子商务方式来完成整个过程的交易。 11.本地电子商务:指利用本城市本地区内的信息网络实现的电子商务活动,电子交易的地域范围较小。 12.B to 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也称为商家对商家或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 13. B to C: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也称商家对个人客户或商业机构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它基本等同于电子零售业。 14. B to G:在企业对政府机构方面的电子商务可以覆盖公司与政府组织间的电子商务。 15. C to G:通过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政府可以把电子商务扩展到福利费发放和自我估税及个人税收的任何方面。 16. C to C: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是消费者之间的网络在线式销售交易活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网上拍卖。 17.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认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具有隐藏性、传染性、潜伏性、可继发性、破坏性。 18.防火墙:是一种隔离控制技术,它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允许企业用户“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他的网络,同时将企业用户“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阻止网络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