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PFC2D的刘涧滑坡破坏运动过程模拟

基于PFC2D的刘涧滑坡破坏运动过程模拟

第46卷 第4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6 No.4 2018年8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Aug . 2018

收稿日期: 2018-01-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2276)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302276)

第一作者简介: 陈达,1993年生,男,河北玉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E-mail :1033297514@https://www.doczj.com/doc/4713956463.html,

通信作者:薛喜成,1968年生,男,山西芮城人,博士,教授,从事地质灾害、环境地质与计算机应用研究. E-mail :Xuexc331@https://www.doczj.com/doc/4713956463.html, 引用格式: 陈达,薛喜成,魏江波. 基于PFC 2D 的刘涧滑坡破坏运动过程模拟[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4):115-121.

CHEN Da ,XUE Xicheng ,WEI Jiangbo. Simulation of failure process of Liujian landslide based on PFC 2D [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2018,46(4):115-121. 文章编号: 1001-1986(2018)04-0115-07

基于PFC 2D

的刘涧滑坡破坏运动过程模拟

陈 达,薛喜成,魏江波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以陕西省洛南县刘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法对其破坏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

拟。首先通过双轴数值试验对滑坡饱和土体进行细观参数标定,并与室内试验中饱和土体宏观力

学参数进行对比,经验证该细观参数能应用到滑坡的破坏运动分析中,进而引入颗粒流(PFC 2D )程

序中平行黏结模型,采用ball-wall 建模方法建立滑坡模型,对滑坡不同关键部位颗粒进行位移、

速度监测,阐明其破坏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降雨为刘涧滑坡的直接诱发因素,斜坡变形破

坏模式为由坡脚开挖引起的自前缘向后部牵引—孔隙水压力诱发的后部向前缘推移式滑塌。总体

特征为上部推移,中部剪切,下部牵引;滑坡滑动最高时速13.4 m/s ,最大滑移170 m ,滑动阶段

持续25 s 。利用颗粒流法对滑坡的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关 键 词:滑坡;颗粒流;数值模拟;运动过程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8.04.019 Simulation of failure process of Liujian landslide based on PFC 2D

CHEN Da, XUE Xicheng, WEI Jiangbo

(College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Xi ’an 710054, 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Liujian landslide in Luon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article flow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movement and failure process. First the meso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saturated soil of the landslide were calibrated through the biaxial numerical test, compared

with the macro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aturated soil mass in laboratory test, by verification the meso parameters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ovement and failure of landslide, and then introduced to the particle

flow(PFC 2D )program in parallel bond model, the landslide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ball-wall modeling

method, the displacement and speed of particles in different key parts of the landslide were monitored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vement and failur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fall was the direct factors inducing

Liujian landslide, the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 of the landslide was sliding collapse induced by traction

caused by excavation at the slope toe from the leading edge to the rear and the forward movement of the rear by

pore water pressur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were that the upper part was thrusted, the middle sheared, the lower

dragged; The maximum sliding speed of the landslide was 13.4 m/s, the maximum slippage was 170 m, and the

sliding stage lasted for 25 s. The simulation of the movement and failure process of landslide through particle flow

method has good applicability and can provide basis for engineering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landslide; particle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motion process

滑坡破坏运动过程[1]是指“在任一滑坡的自然

地质过程中,由于相互作用着的及其本身变化着的

各种营力因素的综合影响,随时间推移而进行着的

滑坡性状的变化。其表现为斜坡的形变、位移、破坏等随时间延续而形成的性状变化”。该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伴随着土体的滑动、平移、转动和断裂等,具有宏观上的不连续性,岩土体作为一种非连续介质,在不同部位的力学性质、应力状态、位移万方数据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是科学院基础局结合资环局、高技术局重点支持的方向性项目之一,本项目的承担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科学院投入资金400万元,政府和企业匹配资金500万元,项目于2002年6月启动,时间为3年。 本项目以山体滑坡防治为背景,将地学、力学和工程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充分研究影响滑坡的地质条件、岩土特性、水的作用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揭示岩体和滑坡体两类山体在重力、动荷载作用下以及水渗流和开挖过程中的变形、破坏机理;针对典型的滑坡,抓住影响山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山体稳定性判别、滑坡预测以及工程优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应用于典型滑坡并发挥作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建立合理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型,将地质环境描述定量化。 2、研究探测、描述以及反演裂隙岩体、破碎岩体和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的方法。 3、研究库水涨落和降雨在裂隙岩体、土石混合体的渗流场以及对土体软化的影响。 4、对典型山体研究滑坡的机理,找出山体滑坡的关键因素,给出山体变形、破坏的规律和影响山体稳定性的条件。 5、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开展滑坡预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 本项目由郑哲敏院士、王思敬院士、崔俊芝院士和葛修润院士担任科学研究顾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李世海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项目下设6个子课题,力学所博士研究员李世海、丁桦、刘清泉,地质所博士李晓副研究员,山地所乔建平研究员,岩土所冯夏庭研究员分别担任各子课题负责人。

总体介绍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 项目首席科学家:李世海 1、预期目标 (1)建立能够描述非连续介质的力学模型,给出裂隙、破碎岩体和土石混合体随机模型的计算方法。 (2)给出破碎岩体和土石混合体渗流场随库水涨落和降雨的变化规律。 (3)给出考虑地质因素、水的影响和岩土特性的条件下,可为实际工程接受的用于山体稳定性评价、滑坡预测和工程设计中推力计算的计算软件。 (4)给出山体滑坡工程设计及加固的优化设计方法。 (5)给出能够预测降雨、开挖导致滑坡的理论模型。 2、研究内容 (1)建立合理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型,将地质环境描述定量化。 (2)研究探测、描述裂隙岩体、破碎岩体和土石混合体的方法 (3)研究库水涨落和降雨在裂隙岩体、土石混合体的渗流场以及对土体软化的影响。(4)针对典型山体研究滑坡的机理,找出山体滑坡的关键因素,给出山体变形、破坏的规律和影响山体稳定性的条件。 (5)将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开展滑坡预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 3、研究意义 (1)将力学、地学和工程科学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综合优势,提高我国滑坡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为解决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的灾害治理需求做出重要的贡献。 (2)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大力开展水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遇到大量的山体滑坡问题。一方面要合理选址避开滑坡危险区;另一方面对影响运营的滑坡进行防治。(3)三峡库区要在2003年开始蓄水,库区特殊的地质条件、运营后每年40米的水位涨落差和两年内抢救性工程遗留的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滑坡问题。 (4)滑坡研究涉及的科学问题属于目前力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有待于在非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地质环境定量描述及岩土本构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产生滑坡的条件

产生滑坡的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

三峡水库水位变动下的库岸滑坡稳定性评价

Vol.37No.6Nov.201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第37卷第6期2010年11月 三峡水库水位变动下的库岸滑坡稳定性评价 蒋秀玲1,张常亮 2 (1.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100083;2.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西安710054) 摘要:水库岸坡滑坡稳定性主要受库水位涨落的影响。由于库区水位变化可概化为二维非稳定流,地下水位变化可采用有限元模拟。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时的水位涨落速度在0.6 4.0m /d 、高程145 175m 之间变化,通过有限元法对库区的马家沟滑坡模拟表明:库水位和滑坡体内的地下水位同步升降, 水力梯度很小,因此水位涨落对滑坡的影响主要是浮托力作用。在此条件下,采用Morgenstern-Price 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表明,随着水位上升,滑坡稳定性降低,水位上升到165m 时,稳定性达到最小,水位再上升则稳定性增大,当滑坡完全淹没在水下时的稳定性高于未被淹没的情况,滑坡最终的稳定性按最小稳定系数评价。关键词:水库;滑坡;水位涨落;地下水中图分类号:P642.22;TU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3665(2010)06-0038-05收稿日期:2010-03-31;修订日期:2010-04-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181) 作者简介:蒋秀玲(1965-),女,学士,从事中国地质文摘编辑 工作。 E-mail :jiangxiuling123110@https://www.doczj.com/doc/4713956463.html, 水位的升降对库岸滑坡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国内外由于库水位涨落引起库岸滑坡的实例很多,Jones 等调查了Roosevelt 湖附近地区1941 1953年发生的滑坡,30%发生在水库水位骤降时期,有49%发生在蓄水初期;日本大约有60%水库滑坡发生在水位骤降时期 [1] ;1963年瓦依昂水库滑坡发生在库水位下降时 期;在三峡库区,2003年湖北千将坪滑坡发生在三峡二期蓄水过程中 [2] 。 本文以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为例。将库水位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作二维非稳定流, 利用数值方法模拟滑坡体内的地下水位随库水位的变化规律,应用Morgenstern-Price 法计算滑坡在各水位状态下的稳定性,得出水位与滑坡稳定性的关系,按最不利稳定状态作为滑坡稳定性判别的依据,并做出抗滑设计方案。 1马家沟滑坡概况 马家沟滑坡位于吒溪河左岸的马家沟沟口处,距 长江支流吒溪河河口(秭归归州镇)2.1km 。2003年长江三峡水库蓄水至135m 后的3个月内,滑体后缘出现了1条长20m ,宽3 5cm ,局部达10cm 的拉张裂缝。其后拉裂变形趋于稳定,没有进一步发展。这说明该滑坡的稳定性对水库蓄水有敏感的反映,在水位继续升高或下落时,有复活的可能性。该滑坡体上有 居民47户,132人,耕地和林地320亩。据估算,该滑坡一旦滑动,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22万元,间接损失1439万元,人员伤亡或也难免。由于该滑坡前缘淹没在水下,三峡水库水位在145 175m 之间变化,涨落幅度达30m ,水位涨落对该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是研究的核心问题。 马家沟滑坡区外围出露侏罗系遂宁组(J 3s )地层,岩性为中厚层灰白色长石石英质细砂岩和褐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互层,岩层倾向为270 290?,倾角25 30?,与滑坡主滑方向接近,岩体破碎,裂隙发育。马家沟滑坡发育在一个巨型老滑坡堆积体前缘,该巨型滑坡为一顺层基岩滑坡,堆积体覆盖了吒溪河左岸的马家沟下游左侧的半个山体,高程自沟底到330m 处,面 积约5km 2,体积超过2?108m 3 。滑坡顶部是一个巨大的反坡台地,台地面积约1.5km 2 ,台地上人工堆坝 成湖。老滑坡的堆积体由紫红色泥岩碎屑夹巨大的块石组成,接近地表有一层3 5m 厚的褐红色残积粘土夹块石。老滑坡的滑动时间不详,但从滑坡体上有稳定的残积土判定,至少发生在中更新世以前。 在该老滑坡体前缘坡面上,即坡顶台地边缘以下,形成了3个局部复活的滑坡。其中位于马家沟上游的2处滑坡在三峡水库蓄水位以上,堆积体滑落至沟底,没有进一步滑移的空间,现场调查分析可以确定是稳定的。马家沟沟口处的一处滑坡前缘直接伸入咤溪河中,马家沟滑坡指的就是该次级滑坡。 马家沟滑坡平面形态总体呈舌形展布,滑体主滑方向290?。南北侧以冲沟为边界;后缘以形成的裂缝为边界,高程280m ,30 35?。前缘为高度30

挖掘施工作业时滑坡事故案例

挖掘施工作业时xx 事故案例 一、事故概况: 2001年8月20日,上海某建筑公司土建主承包、某土方公司分包的上海某 地铁车站工程工地上(监理单位为某工程咨询公司),正在进行深基坑土方挖掘施 工作业。下午18点30分,土方分包项目经理陈某将11名普工交予领班褚某,19点左右,褚某向11 名工人交代了生产任务,11 人就下基坑开始在14轴至15 轴处平台上施工(褚某未下去,电工贺某后上基坑未下去)。大约20 点左右,16轴处土方突然开始发生滑坡,当即有2人被土方所掩埋,另有2人埋至腰部以上,其它6 人迅速逃离至基坑上。现场项目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准备组织抢险营救。20时10分,16轴至18轴处,发生第二次大面积土方滑坡。滑坡土方由18轴开始冲至12轴,将另外2 人也掩没,并冲断了基坑内钢支撑16 根。事故发生后,虽经项目部极力抢救,但被土方掩埋的四人终因窒息时间过长而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该工程所处地基软弱,开挖范围内基本上均为淤泥质土,其中淤泥质粘土平均厚度达9.65米,土体坑剪强度低,灵敏度高达5.9 这种饱和软土受扰动后,极易发生触变现象。且施工期间遭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影响,造成长达171 米基坑纵向留坡困难。而在执行小坡处置方案时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造成小坡坡度过陡,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目前,在狭长形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中,对纵向挖土和边坡留置的动态控制过程,尚无比较成熟的量化控制标准。设计、施工单位对复杂地质地层情况和类似基坑情况估计不足,对地铁施工的风险意识不强和施工经验不足,尤其对采用纵向开挖横向支撑的施工方法,纵向留坡与支撑安装到位之间合理匹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该工程分包土方施工的项目部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在基坑施工中,采取分层开挖横向支撑及时安装到位的同时,对处置纵向小坡的留设 方法和措施不力。监理单位、土建施工单位上海五建对基坑施工中的动态管理不

滑坡产生原因

滑坡产生原因及治理办法 1.滑坡的类型及发育特征 1.黄土滑坡指滑体物质由黄土类土组成的滑坡,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南部黄土台地区以及准格尔旗、和林格尔、清水河一带的黄土丘陵区。此类滑坡多数规模较大,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划分为均质滑坡或顺层滑坡。滑坡后壁多呈陡壁或圈椅状,滑床面形态呈弧形,变形破坏方式为拉裂破坏,滑动速度较快。 2.堆积层滑坡指滑体由第四系坡残积含砾石砂土或粘性土组成的滑坡,此类滑坡主要分布在我区东部大兴安岭山地区,多见于中低山缓坡和沟谷陡壁处,规模普遍较小,多属中、小型浅层滑坡。滑坡后壁呈现陡坎或裂缝,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划分为顺层滑坡,滑床面形态为直线或折线形,变形破坏方式属拉裂、剪切破坏,滑动速度由慢到快。 3.按规模大小划分内蒙古地区滑坡按滑体体积大小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4种。 4. 巨型滑坡滑体体积大于1000×104m3的滑坡,我区巨型滑坡主要有元宝山露天矿西排土场滑坡,规模为1512 X 104rl'13,属黄土滑坡;元宝山西露天煤矿工作帮滑坡,规模为1258.44×104m3,属岩石滑坡,均分布在赤峰市元宝山低山丘陵区。 5.大型滑坡滑体体积在100×104—1000×104m3之间的滑坡。大型滑坡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包头市石拐矿区和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土台塬。既有岩石滑坡又有黄土滑坡。 6. 中型滑坡滑体体积在10×104—100×104m3之间的滑坡。中型滑坡主要分布在赤峰元宝山区、包头石拐矿区的低山丘陵区和赤峰克什克腾旗芝瑞乡中低山区。多为岩石滑坡和黄土滑坡,其次为堆积层滑坡。 7.小型滑坡滑体体积小于10×104m3的滑坡。该类滑坡分布较广,类型主要为堆积层滑坡,其次为岩石滑坡和黄土滑坡。 2.崩塌与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动力破坏因素 1.塌崩与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 2.1.1 地形地貌崩塌与滑坡的形成与地形条件直接相关,地形切割强烈的山区和丘陵区为该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势能条件。我区发生崩塌的斜坡坡度一般大于45o,大部分发生在大于600的斜坡上。滑坡多发生在斜坡坡度大于100,小于45。,下陡中缓上陡的折线山坡。另外在各级陡立的阶地、黄土台塬,崩塌滑坡也比较发育。 2.1.2地层岩性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崩塌与滑坡的物质基础。我区崩塌多发生在厚层坚硬岩体、软硬相间岩体、黄土类土及软弱岩石和松散土层中。硬膪陛岩石常能形成高陡斜坡,其前缘由于卸荷裂隙的发育而形成张裂缝,并与其它结构面组合,逐渐发展而形成连续贯通的分离面,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岩体崩塌;由软硬相间岩层组成的陡坡,其中的软弱岩层常被风化剥蚀而形成凹龛,使上部的坚硬岩层失去依托,形成局部崩塌;黄土柱状节理发育,具有较强的直立性,能维持相当高的直立边坡,极易发生土体崩塌;而岩性较弱的岩石和松散土层多产生以坠落和剥落为主的崩塌。下述地层岩性组成的斜坡在我区较易发生

长江三峡大石板滑坡计算参数反分析

收稿日期:2005Ο04Ο1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 B412707) 作者简介:高德军(1970— ),男,山东临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长江三峡大石板滑坡计算参数反分析 高德军1,徐卫亚1,郭其达2 (1.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8;2.三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摘要:在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大石板滑坡约束条件和某一确定计算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理论 方法对滑坡的滑带土进行了计算参数反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计算参数的取值.结果表明:计算参数c (黏聚力),φ(摩擦角)值的反分析存在解的非唯一性,只有确定了边坡的临界状态并选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后,才有可能获得准确结果;反分析得到的滑带土c ,φ值与临界状态的滑带赋存条件相对应,当进行其他工况的稳定分析及工程设计时,应根据经验及工程类比结果进行折减. 关键词:长江三峡;大石板;滑坡;反分析;计算参数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1980(2006)01Ο0074Ο05边坡滑带土的黏聚力(c )和内摩擦角(φ)等力学计算参数的取值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边坡的稳定计算和工程设计.目前确定c ,φ值的方法有试验、工程类比和反分析3种.试验方法是确定滑带土计算参数的途径之一,但c ,φ值需通过大量试验才能得出.此外,试样的失真、滑带土的非均匀性、试验误差和试验结果的多样性等,也会给试验成果的选用带来识别上的很大困难.工程类比法是一种经验估算方法.由于滑坡的成因、结构条件、边界条件、土体性质及研究者的经验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工程类比法也不可能准确地得出滑 带土的计算参数.在工程设计中,常采用反分析方法确定计算参数(等效力学计算参数)[1Ο5] . 目前,边坡稳定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弹塑性有限元法和刚塑性体极限平衡法[6Ο9] .由于极限平衡法不仅物理概念清晰,求解方便,可同时求出滑坡的不平衡力(剩余下滑力),为滑坡加固提供设计依据,而且滑坡稳定分析与加固设计采用同一理论模型,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因而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大石板滑坡为例,在研究滑坡体边界条件和计算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理论方法对滑坡的滑带土进行了计算参数反分析. 1 反分析基本原理 1.1 土体边坡计算参数反分析的定义 边坡反分析就是先根据确定的边界条件和工况状态下的稳定状态评估指标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反演边坡土体的计算参数c ,φ值.由于反分析c ,φ时是通过1个方程来求解2个未知参数,因而其解具有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采用反分析方法时需结合试验、经验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才能确定出参数的取值.1.2 反分析过程11211 建模 反分析建模常用的方法是极限平衡分析法.极限平衡分析法的基本假定是:土体为理想刚塑性材料;加荷过程中土体不发生任何变形;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土体将沿某破裂面发生剪切变形. 工程上最常用的平面极限平衡计算方法为条分法.条分法包括毕肖普法、改进瑞典条分法、传递系数法、分块极限平衡法和简布法等[10].在条分法中,稳定状态评估指标(稳定系数)K 的表达式为 K = ∑n i =1 E i ∑n i =1 T i = ∑n i =1 E (x i ,y 1i ,y 2i ,y 3i ,ρg ,ρw g ,c ,φ )∑n i =1 T (x i ,y 1i ,y 2i ,y 3i ,ρg ,ρw g )(1) 第34卷第1期2006年1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 o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V ol.34N o.1Jan.2006

UDEC滑坡实例步骤

1、加载UDEC进入DOC环境后输入giic或者gui命令,然后进入主菜单 2、Model option 选择合适条件通常情况下,你可以使用默认域联系(domain-logic)检 测模式。如果你想监测任何块体的位移,这些块体可能从隧道顶部分离或掉落,你应该使用“cell-space detection”模式跟踪位移和下落块体的潜在接触。 3、命名并且保存文件 4、New block 建模,根据需要设置模型的长30 宽15 415 410 405 400 395 390 385 380 375 370 415 410 405 400 395 390 385 380 375 370 420 425 430 435 440 445 450 455 m 5、Bound 调节边界,与实际相符 6、Crack 添加节理,(层状岩体是否按节理处理?)岩层20°∠34°,J1产状60°∠15°J2产状为35°∠47°,J3产状为95°∠89°(怎么将不同产状节理进行转换?) 路线设计好,为后来开挖做好准备。 7、execute 执行文件 8、zone 执行长度为0.5的最大区域边界,划分网格 9、Zone material 创建一个或者几个块体材料属性,选择一种本构模型,本次选择的是 Mohr-Coulomb模型 prop mat 1 den--2143 bu=30e9 sh=18e9 c=1.2e5 f=21 t--2e5 prop mat 2 den=2260 bu=40e9 sh=24e9 c=1.5e5 f=28 t--2.5e5 prop mat 3 den--2300 bu=50e9 sh=28e9 c=3.5e5 f=32 t--3.5e5

三峡水库调度对库岸斜坡体内渗透压力与斜坡...

第24卷 第16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24 No.16 2005年8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Aug .,2005 收稿日期:2004–04–16;修回日期:2004–06–07 作者简介:胡亚波(1970–),男,硕士,1998年于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环境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高级工程师、武汉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研究和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hu_wly@https://www.doczj.com/doc/4713956463.html, 。 三峡水库调度对库岸斜坡体内渗透压力与斜坡 稳定性影响研究 胡亚波1, 2,王丽艳2 (1. 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湖北 武汉 430015;2. 中国地质大学 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在分析三峡库区松散堆积斜坡岩土体结构和地下水赋存条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三峡水库水位调节时斜坡中渗透压力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用地下水动力学中潜水渗流理论研究某类边界条件下的渗透压力,提出斜坡渗透压力评价和计算公式,从而为客观地评价斜坡的稳定性状况、设计合理的斜坡防治工程及节约工程造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工程地质;三峡水库;渗透压力;稳定性;防治工程 中图分类号:P 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5)16–2994–04 RESEARCH ON EFFECTS OF PERMEABILITY PRESSURE ON SLOPE STABILITY DURING REGULATING WATER LEVEL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HU Ya-bo 1, 2,WANG Li-yan 2 (1. 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 Wuhan City ,Wuhan 430015,China ; 2. Faculty of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rock and earth structure in unconsolidated slopes ,the style and intensity of permeability pressure in slopes during regulating water level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 discussed. Due to many unsolved boundary problems in simulating variation of water flow in slope ,a new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permeability pressure in slope is proposed ,by studying on permeability pressure in certain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 one-dimensional seepage theory. With this formula variation of phreatic surface and permeability pressure in Beimengou landslid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is formula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for certain boundary ;and it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appraising the stability condition of slopes and designing control projec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Three Gorges Reservoir ;permeability pressure ;stability ;control project 1 引 言 水库水位降落诱发古滑坡的复活在国内外都有 实例:我国黄龙滩水库库岸斜坡出现大量古滑坡的 复活与水库水位下降有关;1941年前苏联伏尔加格勒的滑坡发生与哈查尔含水层的水力坡度在洪水降落时急剧增大有关。 根据勘察成果资料,三峡库区稳定性较差的库岸长441 km ,且城镇库岸段长度也达400余公里。

典型滑坡案例

典型滑坡案例 滑坡原因:降雨密集,地质构造,人工开挖等 1.新滩滑坡 新滩地区,位于长江上游72公里处西陵峡西段兵书宝剑峡口处的湖北宜昌市秭归县龙口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滑坡地带。 根据国务院指示,西陵峡岩崩调查处的测绘工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对新滩岩崩、滑坡进行监测预报工作,利用大地形变测量手段,监测掌握滑坡形变发展规律。 测绘工作者踏遍新滩地区的崇山峻岭,行程约8万公里,布设了72个仪器测站和9个观测点,测量了15个交会点、5条水准路线和由6个点组成的三角网,对整个滑坡地段形成了严密的科学监视网络,易滑动坡体的任何轻微滑动,都被准确地记录下来,可以预先掌握滑坡的动态。利用持续不断的观测结果分析,终于成功地预报了发生在1985年6月12日凌晨3点45分至4点20分的新滩滑坡。 “新滩滑坡”是一起震惊全国的大滑坡,3000余万方土石自100米高处的广家岩坡脚,以排山倒海之势,高速下滑,将古镇新滩全部摧毁,江中激起巨浪高达54米,涌浪波及上下游江段42公里。 这次滑坡的预报成功,是工程测量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的成功范例,是测绘史上光辉的一页,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保护了千百人的生命财产,是测绘工作为国计民生服务的直接体现。 新滩滑坡 2.巴东滑坡 发源于武陵山脉的清江是长江三峡出口后第一条较大支流。发生滑坡的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在清江水布垭大坝上游约30公里。 2007年6月15日下午5时许,位于清太坪镇大堰塘村三组的500万立方米滑坡体坠入300米以下的清江,卷起15至30米高的涌浪。险区1000米以外邻近乡镇正在劳作的18人受滑坡体冲击,其中10人当场获救,8人失踪,另有15栋房屋滑入清江。险情同时危及巴东县清太坪、水布垭、金果坪三个乡镇的部分区域。当地政

崩塌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动力破坏因素

滑坡崩塌形成条件简述 一、形成条件分析 崩塌滑坡是长期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地结果,崩塌滑坡地形成,受各种条件地控制。 ①地形地貌:地形条件地受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岩崩滑坡产生地监空条件.深沟大川强烈地形陡峻切割,悬崖临空高耸地直截了地形条件是崩塌滑坡最有利地发生地段.各级阶地和剥夷面间地斜坡地带,崩塌滑坡也十分发育.上下陡中部缓地折线山坡,当山坡上部成马蹄形地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大,易产生沿基岩面滑动地土层滑坡.受水流冲刷,淘蚀地山区河流凹岸、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斜坡(受水侵湿,土地强度降低)均易发生滑坡。 ②地层岩性:斜坡地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地物质基础.有地斜坡由坚硬地岩石组成,有地斜坡由软弱岩石组成,有地斜坡则由土体组成.由于地层地岩性不同,它们地抗剪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地难易程度也就不同.通常,人们根据土石在剪切力作用下地破坏变形特征,将它们分为脆性和塑性两种类型.石灰岩、花岗岩和石英岩等致密坚硬地块状岩石,都是脆性地抗剪强度很大,能经受很大地剪切力而不变形,完全由这些岩石组成地斜坡高陡而稳定,很少发生滑坡.相反,页岩、泥岩和其他各种地表覆盖层,如粘土、碎石土多是塑性地,这些土石体地抗剪强比较低,很容易变形和发生滑坡.实践证明,在我国,凡是下述地层分布地地区,都是容易发生滑坡地地区:粘性土、黄土、类黄土和各种成因地松散、松软沉积物(崩积、坡积、洪积和人工堆积等);砂岩、页岩和泥岩地互层地层;煤系地层;灰岩、页岩或泥灰岩地互层地层;泥质岩石地变质岩如板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等地层;软质或易风化地火成岩如凝灰岩等.所有这些地层,岩性都比较软弱,在构造作用、水、

基于滑体渗透性与库水变动的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

1000-7598 (2011)09-2798-05 基于滑体渗透性与库水变动的滑坡 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 宋琨1晏鄂川1,2朱大鹏1赵庆远1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4300742.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武汉430074 摘要:在三峡工程试运行期间,库区滑坡因地质结构和渗透性的不同,其变形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除研究滑坡地质结构外,还应加强不同渗透性滑坡在库水变动下的稳定性响应规律研究。以三峡水库库首区黄荆树滑坡实例为计算模型,分析库水位在175~145 m间以0.5~2.0 m/d变化时4种不同渗透性滑坡的渗流场特征;再以库水影响系数α和稳定性变化率为评价指标,研究在滑体渗透性和库水变动条件下的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库水影响系数α在-0. 107~-0.322时,稳定性变化率β最大,且随α减小滑坡稳定性增加率β减小;当α在-0.644~-769.231时,随α减小稳定性增加率β变化不明显;当α在576.923~769.231时,库水位上升时滑坡稳定性降低较少;当α在0.107~384.615时,影响系数α与稳定性变化率β的相关性不明显。其结果对于库区滑坡的监测预警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水位变化;渗透性;水库滑坡;库水影响系数;稳定性交化率 P642A Base on permeability of landslide and reservoir water change to  research variational regularity of landslide stability  SONG Kun1YAN E-chuan1, 2ZHU Da-pengZHAO Qing-yuan1 2010-04-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No.201 1CB710605);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项目(No.SXJC-3ZH1D1合[2009]003).宋琨,男,1983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防治。E-mil:songkuncug@yahoo.cn 万方数据

滑坡调查内容及示例

一、滑坡调查内容(典型滑坡应调查的内容,有些内容仅能估计,2-4是重点) 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 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 二、滑坡描述示例(内容仅供参考,描述应因灾点而不同,暂未找到与本资类似的点) 1、松潘黄龙松平公路内侧滑坡描述(经整理后) H01滑坡位于拟建综合服务楼北侧约30m、松平公路内侧斜坡地带,中心地理坐标:X=3626259,Y= 18389415,行政隶属黄龙乡大湾村。为一浅层崩坡积层滑坡。滑坡平面呈锥形(图3-1),分布高程

3400~3140m,相对高差达260m,纵向长260m,横向宽达220m,分布面积达37500m2,滑体厚约4~10m,体积为26.3×104m3,为一中型滑坡,主滑方向约160°。 滑体土主要为碎石土,由块碎石与粉质粘土、粉土等组成,褐色、灰褐色,稍密,稍湿,块碎石母岩为砂岩、板岩等,多呈棱角状和次棱角状,含量约40~60%,粒径多2~15cm,间夹少量粒径约0.2~0.3m 左右块石,充填物质为粉土、粉质粘土等;滑坡区自然地形总体呈一直线形陡坡,地形起伏较小(图3-2),坡角一般约45°左右,滑坡前缘因松平公路修筑切坡致地形略陡,坡角达50~55°,滑坡后缘以上地形有所变缓,坡角约30~40°。滑坡后缘位于地形转折处,圈椅状地形不明显,也无明显拉张裂缝;东、西两侧缘基岩裸露(照片3-1),岩层产状35°∠60~65°,剪切裂缝不明显;滑坡前缘位于松平公路内侧,呈略向外鼓出的弧形(照片3-2)。由于滑坡区地形陡峭、坡体结构松散,加之前缘人工切坡开挖形成高陡临空面,利于滑体土发生侧向位移,该滑坡中前部自2003年以来曾多次出现浅表层滑坡,前缘滑塌明显,坡体土体扰动及变形明显,其上灌丛等植物东倒西歪,松平公路通行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目前黄龙管理局已委托有关单位对滑坡局部采用柔性网进行坡体支护,取得了一定效果,此次调查未见新的变形迹象,该滑坡现状处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久雨、振动(含地震)及前缘开挖等不利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将降低,进而诱发该滑坡失稳,威胁对象主要为松潘-平武近250m公路、黄龙5、6号停车场及过往游客及车辆等,现状危险性中等。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介绍了某滑坡的特征,分析了滑坡区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对该滑坡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分析表明:人为活动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诱发、岩层产状等因素是造成滑坡发生滑动和进一步破坏的诱发因素。 标签:滑坡变形破坏诱发因素 1概述 塔山滑坡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长沙区平岗村塔山开元塔底。由于建设工程的需要,在塔山的东南侧进行采石,采用放炮等土石法,致使塔山南侧岩石大量开采形成陡崖,并使周边岩土体产生裂缝,之后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塔山南侧裂缝逐渐扩大,至90年代,开始形成滑坡。1999~2001年,在修建塔山公园公路时对山体坡脚进行开挖,在公路北侧形成高约10~17m,坡度约35~45°的高陡边坡,滑坡距公路最近的平岗村居民区约22m,山坡坡脚距公路最近仅2m左右。2004年和2005年雨季,由于连降暴雨,滑坡有活动下滑的趋势,滑坡体前缘公路路面隆起,最高处隆起约40cm,隆起部分面积约有20~30m2,公路北侧排水沟产生变形歪斜,部分已经破坏,水沟上方在雨水后有地下水浸出,形成间歇性下降泉,平岗村内部分房屋墙面产生裂痕,进出塔山公园的公路曾数次被塔山山坡上崩塌的土体破坏。 2滑坡变形形态特征 X 根据实地踏勘,除滑坡体后壁出现较大裂缝外,滑坡周界及滑坡体底部也有约13处裂缝,现将裂缝走向一致的裂缝分为一组,共五组裂缝(表1)。 3滑坡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塔山滑坡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坡积土层、风化残积土层、侏罗系中上统百足山群、全风化、强风化、少量中风化基岩组成(见图1)。滑坡体中上部为残积土层,主要由粉土、粉质粘性土组成,呈可塑状或松散状,含较多的碎石和砂、砾石,透水性较好;风化残积土层主要由粉质粘性土,含少量碎石和砂砾石组成,局部夹有全风化、强风化岩,其透水性较差;基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含少量强、中风化岩块,其透水性较好;滑床基本处在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岩石呈中厚层状,岩质坚硬,局部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土层、残坡积土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和相邻含水层之间的侧向补给。

公路滑坡防治与实例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170-03 公路滑坡防治与实例分析 收稿日期:2012-08-20 作者简介:李海喜(1972-),男,高级工程师李海喜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通过对滑坡类型及成因的认识,采用数值模拟及相关规范规程计算,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并通过实例来阐述治理方案的重要性,以期有效、经济、合理的解决公路上的地质灾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数值模拟,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8.56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然而由于我省地质复杂多变,公路在建设、运营的过程中,公路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安全运营带来严峻的考验。公路工程自身的特点是一项空间跨度很大的带状体,跨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质环境。随之而来的会影响到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并形成了我们常见的几类典型公路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在公路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今天,如何防范地质灾害是我们公路人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责任。我省在经过10年的快速公路建设期,总结出公路地质灾害研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公路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期间结合现场勘查,对灾害进行细致合理的分类与评估,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并尽可能的应用推广到其他项目中,从而减少此类事件造成的损失。在众多公路地质灾害中,滑坡是最常见也是危害较严重的一种,本文就滑坡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 2滑坡的认识及形成原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或过程称为滑坡。我们对滑坡可以从滑坡的体积、滑坡的滑动速度等几个方面认识。体积上:小于10?104m3为小型滑坡,10?104m3 100?104m3为中型滑坡,100?104m3 1000?104m3为大型滑坡,大于1000?104m3为巨型滑坡;滑动速度上:肉眼难以看到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称蠕动型滑坡,肉眼可以观察到且每天滑动数厘米到几十厘米的称慢速滑坡,每小时滑动超过十厘米到数米的称中速滑坡,每秒滑动在数米以上的为高速滑坡。 从地质上来看,由于我省处于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地层发育全面,在其地层中二叠系、石炭系的煤系底层发育全面,是主导省内频发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地质构造来看,山西断隆属中朝准地台近中央部位,北抵内蒙地轴中部,南接秦岭褶皱系,西边是鄂尔多斯台坳,东以太行山东侧大断裂为界同华北断坳分开。省内地层在多次构造作用下,岩浆岩分布较广泛,第三系以前的灰岩、砂岩、泥岩及煤系地层,岩层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风化程度高,区域性的第四系的黄土以及堆积土,松散,强度低,对山西省高速公路滑坡的分布具有控制性因素。 大量的降雨也会对滑坡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大量的雨水没有及时排出,下渗到土层中,使斜坡的土石层饱和,导致增加斜坡的重量,土石层的抗剪强度降低,滑坡出现。 其次地震也会对滑坡有较大作用。地震的剧烈震动会导致斜坡内土石结构发生变化与破坏。原有结构由于震动发生松动、撕裂等,并且在地震过程中地下水位持续变化,这样对斜坡稳定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并且伴随地震会有几次甚至是几十次的余震,在余震的反复冲击力下本来不稳定的斜坡体就发展成了滑坡。 3滑坡防治措施 实际中滑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它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现场勘察和分析计算后才能给出实际的防治结果。 3.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为了减少因地表水造成的危害,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修排水沟,在表层覆盖浆砌片石,防止地表水下渗。为了排出地下水,应结合当地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排水方法有:水平钻孔疏干;垂直孔排水;竖井抽水;隧洞疏干;支撑盲沟。3.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改善岩土的力学强度,增强抗滑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滑坡的稳定性。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4滑坡防治实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滑坡里程范围为K178+965 K179+180。拟设路线横穿滑坡段工程类型为挖方路堑。该平面上呈厚舌状,主轴长约240m,宽约140m,总面积约33600m2,滑体最大厚度约38.6m,平均厚度约20m,总体积约75万m3,属于中型牵引式滑坡。主滑动方向59?,垂直于路线走向,前缘位于路线中心。 滑坡区属于黄土丘陵区地貌。受雨水冲刷,地表形成支离破碎的沟壑地形。侵蚀冲沟方向为北东至南西向,宽度为20m 110m,切割深度9m 49m,呈树枝状形态。小面积的基岩出露于沟底两侧。滑坡位于一北西向黄土梁上,坡角17? 22?,平面上呈扇状,地形呈近阶地状,两侧以冲沟为界,西侧冲沟切割较深,基岩裸露,东侧冲沟深约20m,均为黄土冲沟;滑坡后缘高程990m 1001m,前缘高程921m 924m,相对高差60m 70m;滑坡中部发育有多处错台、裂缝及塌陷,错台高度0.1m 1.5m,裂缝宽 · 071 ·第38卷第32期 2012年11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32 Nov.2012

滑坡定义

1定义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2?分类 2.1?按滑坡体的体积划分 ①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 ②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立方米; ③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 ④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104立方米。 2.2?按滑坡的滑动速度划分 ①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 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③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④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按滑坡体的度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①覆盖层滑坡,本类滑坡有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②基岩滑坡,本类滑坡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顺层滑坡又可分为沿层面滑动或沿基岩面滑动

的滑坡。③特殊滑坡,本类滑坡有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 2.3?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 ①浅层滑坡;②中层滑坡;③深层滑坡;④超深层滑坡。 2.4?按滑坡体的规模大小划分 ①小型滑坡;②中型滑坡;③大型滑坡;④巨型滑坡。 2.5?按形成的年代划分 ①新滑坡;②古滑坡;③老滑坡;④正在发展中滑坡、 2.6?按力学条件划分 ①牵引式滑坡;②推动式滑坡。 按物质组成划分 ①?土质滑坡;②岩质滑坡。 按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划分 ①同类土滑坡;②顺层滑坡;③切层滑坡。 按结构分类: ①层状结构滑坡、②块状结构滑坡、③块裂状结构滑坡 3?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 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