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2012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2012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2012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

(2011级)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7月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

铁道工程技术,代码:520208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三、学习年限

三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铁路施工岗位及铁路运营工务维修岗位,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和团队精神,掌握普通及高速铁路设计、施工、监理、维修、管理等方面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适应铁路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根据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施工单位有技术员、技术主管、项目经理;维修单位有线路工班长、技术员、车间主任。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体魄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

在上述基础上,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1. 知识

●了解工程监理及工程招、投标的基本知识;

●了解常用工程机械的使用和维护的基本知识;

●了解劳动安全及保护、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和互联网的应用知识;

●熟悉工程地质、工程识图与绘图、工程力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熟悉工程材料的使用、选择、鉴定、储运保管的知识;

●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铁路轨道、路基的设计、施工、维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混凝土、路基、桥涵、隧道工程构造、施工、维护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

2. 技能

●能正确识读工程图样并能较熟练地应用CAD制图、绘制网络图、横道图;

●能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

●能编制各单项工程进度计划及人力、物力计划和机具、用具、设备计划;

●能进行工程材料的试验及工程检测;

●能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测量仪及其他测量工具进行地形测量、

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专业测量工作;

●能进行铁路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及其附属建筑物施工及养护维修;

●能对铁路轨道、路基、桥梁、隧道施工质量检查与控制;

●能编制一般单项工程施工概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

●能对施工技术资料编制、整理与归档。

3. 态度

●具有健康的体魄、完整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适应本专业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

●具有爱岗敬业,作风严谨、踏实,吃苦耐劳,富有进取心和责任感;

●具有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为人诚实,遵章守纪;

●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的团队与合作意识;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取得的基本技能证书

(1)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

(2)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证书;

(3)中级测量工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鼓励取得的基本技能证书

(1)中级线路工职业资格证书00;

(2)AUTOCAD中级培训证书。

七、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按工作岗位类别分别制表】:

九、课程介绍

核心课程有:工程测量、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桥涵施工、线路维修与大修、高速铁路施工。

2. 其他课程

(1)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4学时,4学分):

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两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使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懂得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道理,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2学时,3学分):

通过教学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侵蚀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和转变,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掌握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和铁路法的基础知识,特别加强铁路法的学习,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适应铁路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按学院相关文件执行

(4)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军事训练,心理健康:按学院有关文件执行

(5)大学英语(148课时,10学分):

学习语法和适量的课文,通过听、说、读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和一定数量的词汇,为今后阅读、翻译专业外文资料和自学打下基础。

(6)计算机应用基础(28课时,2学分):

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WK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法及Word、KxcKl、PowKrPoK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因特网基础知识以及病毒的基本概念和防治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通用软件的使用。并参照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办公软件操作中级操作员考试大纲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为学生考级考证作准备。

(7)体育与健康(108课时,6.5学分):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技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

(8)工程数学(56学时,4学分)

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内容,具体包括:极坐标与参数方程、数列、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积分、积分的应用、矩阵与线性方程组、常微分方程和拉氏变换、级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学习后续课打下基础。

(9) 应用文写作(28学时,2学分)

主要学习计划、调查报告、总结、论文、说明书、条据、合同、求职文书的写作,提高与学习工作相关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10)轨道交通概论(28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学习,在了解铁路运营方式、基础设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铁路现场的认知能力,重点加强电气化铁路知识,安全常识。

(11)施工及养路机械(32学时,2学分)

施工及养路机械是铁道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主要讲授机械基础理论、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要求学生掌握新型养路机械的使用及故障处理,大型养路机械的工作过程,打桩机及移动式

架桥机等施工机械的性能与控制。

(12)安全管理(32学时,2学分)

安全管理是铁道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主要讲授施工部分施工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保证人身安全,工务维修部门掌握施工放行列车条件,施工防护方法,线路故障进行处理,安全避车,作业人身安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学校就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教学安排

课外安排:

第一学年: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日常教育,演讲、拔河、歌咏、写作、书法、计算机网页制作、各种球类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假期专题社会调查,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

第二学年:参观企业、了解职业岗位,开展工程测量操作比赛、团队精神培养活动,共选课。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各项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活动,根据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参加学院各项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第三学年: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组织学生参加就业指导和培训,线路工技能比赛、铁道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竞赛(分组抢答形式),组织报考各种技能考核、证书。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各项文化体育活动,根据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参加学院各种社团活动

十二、实训(实验)装备

1.工程材料实训室(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开展实训)

2.工程力学实训室(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开展实训)

3. 土工实训室

(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开展实训)

4. 测量实训室(可同时容纳100名学生开展实训)

5.工程机械实训室(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开展实训)

6.综合演练场(可同时容纳150名学生开展实训)

十三、校外实习基地

十四、实施要求

(一)加强专业建设

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更好地适应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铁路施工与维修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根据高职教育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教学为核心,通过加大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使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机制。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机制。建立5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铁路施工企业工程周期较长,更应加强实习时间,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以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回报企业的主要手段,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具有持久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教学方法探索

采取“职业情境、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的基础上,按照铁路施工及维修岗位职业标准,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以项目为导向,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安排实践性教学任务;并通过校内全功能、仿真训练、企业真实职业环境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全真的职业情境中熟悉相关岗位的技能,最终形成“零距离”就业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由铁路施

工及维修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的优秀教学团队。

同时聘请企业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工程师、技师及以上资格专门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专兼教师比达1∶1,兼职教师能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能指导学生实训、实习。

专业技术技能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

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标准信息通信终端维修工程师

说明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业技术技能专业标准体系,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依据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信 息通信终端维修工程师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编写制定。 一、本《标准》以客观反映现阶段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专业影响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修订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专业活动为导向、以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实操工作的需要。 三、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三个等级,包括专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本《标准》编制工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的指导下,委托深圳市阜康达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修订工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方分院、托普思维商业服务有限公司、西安通信和电信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经纬科技有限公司、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方拓宇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丰源电子产品国际维修检测有限公司、深圳市钛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参加编审修订工作的主要人员有:谭志彬、王喆、咸汝平、王慧、肖雳、李军、陈敏、李文诚、蓝波、吉建新、闫赟、刘晓辉等,在此对有关单位和专家一并表示感谢。 五、本《标准》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批准,自2018 年3月14日起施行。

2018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建筑类学科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建筑类学科及其专业教学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规划或设计创意特征。 建筑类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20世纪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学曾经是统领性的代表学科。它以城镇物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型艺术和景致审美为基本的评判基准。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与重组,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与建筑学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人居环境主干学科。我国的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开始于1927年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立造园组,1956年北京林学院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2003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国家特设专业。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曾长期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012 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各自相对独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规的经验定性主导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模式,而是力求与新兴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创新和交叉学科结合,同时,融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地域文化,从而将学科推进到国家战略和人居环境学科集群的高度。 与建筑类学科密切相关的城乡建设和建筑业在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常常占有支柱性的重要地位。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城镇化进程,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涵盖了自然地景、城乡土地、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场所营造的广袤对象。通过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营造、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类学科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人居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建筑类学科所依托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丰富的工程实践将会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建筑类主干学科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建筑类学科群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设计学类、美术学类、历史学类、生态学类、土木类、计算机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管理学类、地理科学类、林学类、生物科学类等。 建筑类专业教学主要培养面向社会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教学有别于诸多文理学科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而多采用“案例式研究学习”和“案例式模拟实践”等重实践应用与技能培养的方式。建筑类专业教学通常以执业实践中代表性的具体个案条件作为教学模拟课题设置的依据,通过小组师生间单独或小组的评改、研讨等组织形式,综合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10月8日

目录 一、项目概述 (3) 二、专业建设基础 (4) 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8) 四、改革举措 (19) 五、重点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指标 (20) 六、专业建议预算 (21)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座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是一所具有60多年职业教育历史的省属高职院校。学院曾隶属于铁路行业,其前身是创建于1948年的吉林铁路经济学校和创建于1958年的吉林铁路运输职工大学,2001年6月两校合并,2005年8月移交吉林省政府,由省教育厅管理,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与铁路企业建立起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和广阔的人脉是学院特有的行业背景优势,是吉林省唯一具有铁道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吉林省铁路运输发展方向一致,优势显著。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振兴吉林铁路行业培养人才,是学院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责任。改建高职后,学院充分认识到历史积淀与传承的重要性,在充分评估铁路企业在全国、在东北、特别是在吉林省的发展趋势后,将学院的发展重心放在铁道类专业的建设上。铁道类专业是学院的主打专业、主要示范专业和重点发展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就是其一。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2.项目组成员: 表3-2-1 项目组负责人基本情况表 表3-2-2 项目成员基本情况表

3.建设周期:2年 4.服务的产业:以铁路建设和运营企业为主,兼顾地方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维护企业。 5.专业群: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重点,包括高速铁道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 6.资金投入概述: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总计资金投入621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支持421万元,学院自筹200万元。 二、专业建设基础 1.专业背景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前身是1984年吉林铁路运输职工大学开设的铁道工程专业,为全国铁路系统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已达6000人。近年来随着铁路六次大提速的实施,铁道工程专业做为铁道部和沈阳铁路局工务系统技术业务培训基地,已为铁道部、南昌铁路局、沈阳铁路局举办8期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新技术培训班,培训站段长、车间主任等各级技术业务干部2000余人次。 2006年,随着学院的成功改制,原铁道工程专业以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条件先进,办学历史悠久等优势,改建成为普通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省内高职院校中独有的专业,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2008年12月被遴选为吉林省第三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四年的发展建设,构建了以铁道工程技

《通信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标准

《通信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通信工程监理实务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监理培养方向)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通信工程监理培养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信工程施工监理“四控三管一协调”的初步能力。它以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综合布线技术、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等课程为基础,也是后续通信工程监理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依据通信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通信工程监理工作任务设置的。本课程面向的岗位是通信工程监理岗位,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为通信工程监理员。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及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职业发展岗位主要为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经理等。 设计总体思路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熟悉监理工作流程,掌握监理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缩短岗位对接时间。同时,通过贯穿其中的监理工作中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国家规范的学习,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解决新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学习方法。 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理论与实践并重。通信建设工程监理是指监理企业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国家和部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对通信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监理工作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缺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支撑,无法对通信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通信工程监理应知和通信工程监理应会。通过应知的理论教学和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药学是以现代化学、生命科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药物的一门学科。药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和发现新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研制新型制剂和技术;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合理使用药物;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等。药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包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药事管理学)等主干学科。 药学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一方面,药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药品与人民生命健康休戚相关,随着药品使用规模的增长、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对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疾病治疗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日渐严重,药学服务愈来愈受到重视。体现在药学教育领域,逐步实现以“药品为本”向以“患者为本”的重心转移。 在我国,受国家药品战略安全、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用药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药学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人才,尤其是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1007 药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药学(100701)、药物制剂(100702)、临床药学(100703TK)、药事管理(100704T)、药物分析(100705T)、药物化学(100706T)、海洋药学(100707T)等专业。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药学类专业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3.2 各专业培养目标 3.2.1 药学专业 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合成和评价、药物制剂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

道桥系铁道工程专业五年建设规划

铁道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2013年——2017年) 根据教育部、区教育厅和学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学院专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反复探讨,制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规划。本规划提出了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专业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教学管理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建设目标,建设目标明确,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学院长远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才市场的规律。以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作为宗旨,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企业文化思想和精神。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专业建设,以培养公路监理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系统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 二、建设目标 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参考特色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深化“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继续探索以应用能力为主,符合生产岗位要求,适应企

王芬《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当前社会对移动通信市场4G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并且十分急迫,开设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培养4G 技术人才是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本门课程侧重于现在发展迅速的移动通信领域的4G技术、设备和开通等方面的知识,更贴近企业,更符合岗位需求,能够做到“理论够用、突出岗位技能、重视实践操作”,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2.课程任务 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在识记、领会、分析应用三个能力层次上,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应能识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涵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与非;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OFDM基本原理、MIMO基本原理、协议及移动性管理等内容,能表述相关知识点,分析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4G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理解学会LTE基站的相关设备,分析有关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分析有关的系统模型与结构,并能应用有关原理与技术完成LTE基站的开通与维护。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了解LTE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2)理解和掌握LTE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技术、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3)知晓LTE基站设备、LTE基站开通与维护的方法; (4)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行业的兴趣,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移动通信行业的系统工作原理与技能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 (1)具备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协调的能力;(2)具备数据分析与处理、自主学习新技术、总结工作结果、开拓创新的能力;(3)具备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努力,有应变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4)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5)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6)有较好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 四、课程建设与教法设计 1.课程建设思路 该课程系统地讲解了LTE移动通信技术、LTE基站设备和开通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共有六个模块,系统地论述了LTE基本概念、OFDM基本原理、LTE协议及移动性管理、MIMO基本原理、LTE基站设备、LTE基站开通与维护,每个模块均有相应的习题,并且还安排了LTE基站开通的实训部分。该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高专改革方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根据岗位任务需要合理划分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在全面认识LTE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对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初步分析与系统建设能力,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LTE移动通信行业的工作原理与技能打下基础。 2.教法整体设计 本课程采用课堂实践和课外研究两种形式,其中课堂实践包括教学讲授、课堂讨论、小组互查等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学术语言表达的严密性;课外研究包括作业练习、教学观摩、行业调研等形式,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研究性教学,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LTE移动通信技术中的一些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表格可根据课程内容加行)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 概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 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 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1 生物科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培养方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运输需求等,在设计中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经综合比选确定。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包括设计速度、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到发线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最小行车间隔、机车类型、机车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和牵引质量等。这些技术标准是确定铁路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一条铁路选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设计线的工程造价和运营质量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们又是确定设计线的工程标准和设备类型的依据。 1.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应根据项目在铁路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工程条件,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符合旅行时间目标值的要求。 2.正线数目 正线数目是指连接并贯穿车站线路的数目。高速铁路应按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正线应按双方向行车设计。 3.限制坡度 限制坡度是设计线单机牵引时限制列车牵引质量的最大坡度。它不仅影响线路走向、线路长度和车站分布,而且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行车速度、运输能力、工程投资、运营支出和经济效益,是铁路全局性技术标准。 4.最小曲线半径 最小曲线半径是设计线采用的曲线半径最小值。最小曲线半径不仅影响行车安全、旅客舒适等行车质量指标,而且影响行车速度、运行时间等运营技术指标和工程投资、运营支出、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铁路等级、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和工程条件比选确定,且不得小于《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 50090—2006)的规定值。 5.到发线有效长度 到发线有效长度是车站到发线能停放货物列车而不影响相邻股道作业的最

大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650 m。尽端式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可按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系统要求计算确定。 6.调度指挥方式和最小行车间隔 调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最小行车间隔应按照运输需求研究确定,宜采用3 min。 7.机车类型 机车类型是指同一牵引种类中机车的不同型号。机车类型应根据牵引种类、牵引质量、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运输需求,按照与线路平面、纵断面技术标准相协调的原则,结合车站分布和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8.机车交路 铁路上运转的机车都在一定区段内往返行驶。机车往返行驶的区段称为机车交路,其长度称为机车交路距离。机车交路两端的车站称为区段站。区段站都设置一定的机务设备。机车交路的距离会影响列车的运行时间和直达速度。 9.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为300 km/h及以上时应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设计速度为250 km/h时宜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 10.牵引质量 牵引质量应根据运输需求、限制坡度及机车类型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并宜与相邻线牵引质量相协调。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产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c没有先进的机械工业,就没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更不可能实现国防现代化。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任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所能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主干学科分别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机械类专业承担着机械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机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时,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所提供的相关教育,对其他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另外,机械类专业的大规模、多需求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机械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知识、信息融入设计、制造和控制中,应用现代工程知识和各种技术(包括设计、制造及加工技术,维修理论及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设计制造的机械系统和产品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 机械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理论、各类机械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原理与技术、测控原理与技术、自动化技术、材料加工、性能分析与实验、工程控制与管理等。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和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机械学科基础,拓展和发展了机械学科的研究领域。 总体上,机械类专业更加强调学生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设计、创新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机械类(0802)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机械工程(0802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 机械电子工程(080204) 工业设计(08020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80206) 车辆工程(080207) 汽车服务工程(080208) 机械工艺技术(080209) 微机电系统工程(080210) 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机械类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眼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绘图与CAD》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通信工程制图》课 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课程的性质:《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是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必修的专业优质 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的作用:《通信工程制图》课程使工程施工技术人员通过阅读图纸就能 够了解工程规模、工程内容,统计出工程量及编制工程概预算。只有绘制出准确 的通信工程图纸,才能对通信工程施工具有正确的指导性意义。因此,通信工程 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通信制图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工程制 图与设计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 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 的衔接关系。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模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有:《移动通信设备安装及配置》。通过学习,学生应达绘制工程制图的要求。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通信工程制图》根据“实验化教学、工学相结合”原则,要求根据订单班 学生数周的顶岗学习,有针对性的完成与通信工程制图有关的移动通信技术知 识,了解实际应用软件中的关键知识在课程中的定位,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基本 要求。强调以“以本专业够用”为度,同时要扩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适当增加 移动通信领域中新技术的介绍与讲解。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 实训学时,少讲多练,以提高学生的绘图及识图能力。 《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 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以学生直接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总则 1.1本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 1.2本标准构成 本标准由专业标准和附录构成。 1.3名词释义 1.3.1.培养目标:指毕业4-5年后必须达到的要求。 1.3.2.毕业要求:毕业时须达到的要求。 1.3.3.专任全职教师: 指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专任全职教师。为本专业承担数学、物理学、语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为学校其他专业开设公共课的教师和担任专职行政工作(如辅导员、党政工作)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1.3.4 综合性实验: 指实验内容跨两个以上一级学科,或者至少涉及二个以上二级学科,能够将多个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复合在一个实验中,形成比较系统、复杂的实验操作过程。 1.3.5 研究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体现科学研究基本过程与规律的实验。 2.标准 2.1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具备健全的法制意识和药品质量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愿为制药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依法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和承受能力;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水平,适应现代制药工业发展需要。 2.2培养目标 2.2.1 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药学、制药工程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制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制造工艺、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工程技术类型人才。 2.2.2 建立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测和修订制度 以毕业生、制药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校外专家为参与主体,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吻合度的评测机制,每1~2年评测1次,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确定 一条铁路的工程技术标准,是根据这条铁路的经济意义及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并考虑这条铁路的发展以及同相邻铁路的配合关系等条件来确定的。一次建成后不易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路基、桥梁、隧道等,其技术标准应按远期运输需要来确定;随着发展的需要,可以逐步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房屋、轨道等,其技术标准可按近期运输需要来确定。 因为铁路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也在逐步更新。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主要有铁路等级、轨距、坡度、曲线半径、限界、到发线有效长、洪水频率、标准活载等。 (1)铁路等级根据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在铁路网中的作用等,对铁路所划定的级别。中国1975年制定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中国铁路分为 3级。其中Ⅰ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Ⅱ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Ⅲ级铁路是为某一地区服务的铁路。 轨距铁路轨道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铁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轨距大于或小于标准轨距的分别称为宽轨距和窄轨距。轨距测量法各国也有明确规定,中国规定在钢轨顶面下16毫米处测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规定在轨顶面下 5/8英寸(约16毫米)处测量。 坡度铁路区段内在规定的行车速度下对机车牵引重量起限制作用的坡度,即一个一定类型的机车,牵引一定重量的列车在上坡道上能够以“计算速度”运行的最大坡度,称为该线的限制坡度。限制坡度对于线路走向、线路长度、车站分布、工程投资、输送能力和运营指标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关系线路全局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这项标准是在全面分析了全国的自然条件、机车类型、路网构成、运量发展、投资效益的基础上,本着满足运量、适应地形、注意协调的原则制定的。设计铁路时,究竟采用哪个限坡数值,则需根据各条铁路的具体情况(运量需要、自然条件、牵引动力、投资效益等)拟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经过综合比较确定。 统一列车重量(牵引定数)可以避免列车换重作业,加速机车、车辆的周转,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所以在确定干线铁路的限制坡度时,应考虑同邻接干线牵引定数的统一协调。在较长的铁路上,如果地形难易程度差别较大,采用同一限制度坡会增大工程投资时,可采用多机坡度(多机坡度通常是线路中的最大坡度),或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将线路划分为若干区段,选用不同的限制坡度,并以调整机车类型等办法协调牵引定数,或在一个编组站换重、改编。在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限制坡度的大小还应根据运输要求,并结合既有线的特点来确定。超过限制坡度地段,是采用落坡,还是加强牵引动力,或是二者兼用,应进行经济比较确定。中国、苏联、美国和联邦德国采用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的数值见表1。

铁道工程技术专科实习报告

铁道工程技术专科实习 报告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专科毕业实习报告 学习中心(函授站): 专业:铁道工程技术 姓名:史炜 学号: 实习单位:兰西工务段 实习岗位:线路工 实习时间: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X年月日

北京交通大学 实习报告成绩评议表

北京交通大学实习单位评议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学校学习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二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铁道工程技术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与前修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相衔接,使学生进一步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基础设备基础知识了解与掌握,与后续课程《车站信号计算机连锁》、《区间信号自动控制》等相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设备操作员、施工工艺员、检修员、维护员等,主要从事城轨交通通信信号施工、设备检修、维护、实验调试等工作。根据职业岗位分析,确定本课程的建设思路是:遵循系统化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城轨信号系统与城轨通信系统两大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轨通信信号系统基础设备的组成和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检修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目标 2.1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观察城轨通信信号设备正常工作状态及正常工作指标。 (2)能使用常见电工、电子仪表对进行城轨通信信号设备的特性测试。 (3)能够熟练完成信号机、轨道电路、转辙机的日常维护检修。 (4)能够熟练完成列车自动控制ATC设备的运行维护。 (5)能了解无限集中调度系统的应用。 (6)能够完成城轨电话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的日常维护。 (7)能够完成时钟系统的调整维护。 2.2知识目标 (1)了解城轨交通通信信号设备的概况及特点。 (2)掌握城轨交通信号基础设备相关知识。 (3)掌握车辆段及正线连锁设备基本结构与操作方式相关知识。

(4)掌握列车自动控制ATC设备的构成、功能和维护等相关知识。 (5)掌握城轨交通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相关知识。 (6)掌握城轨交通电话系统、无线调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及时钟系统相关知识。 (7)掌握城轨交通通信信号设备的技术指标和正常工作参数,使学生具有城轨通信信号设备使用、检测和维护等基本技能。 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知识传播能力,即交流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6)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判断的能力。 (7)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3.教学内容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为通信与信号两大部分,由继电器、轨道电路、信号机、转辙机、车辆段连锁设备、正线连锁设备、ATC 系统、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列车自动监控系统、无线集中调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和时钟系统等十六个项目组成,其内容涵盖城轨交通通信信号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表1 教学内容描述

2018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位授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监管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专业准人、专业建设和专业质量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1.2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1.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该类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能力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2.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对本类专业本科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技能、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的具体描述。 1.2.3评估 评估是识别、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与数据的过程,是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估应运用直接、间接、定性和定量等手段,以确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 适当的抽样分析可作为评估过程的一部分。 1.2.4 评价 评价是解释评估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证据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价决定学生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评价结果用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2.5 学时和学分 学时是指学习时间以课时为单位的计算单位,不少于45分钟计1学时。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32学时计1学分;工程实践1周计1学分。 1.2.6 学制和学位 学制是国家对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学位是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农业工程类(0823)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农业工程(08230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082302) 农业电气化(082303)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082304)

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培养方案

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培养方案 (教师) 光纤传输模块 光纤传输专业技能教师培训方案 教师培训分为、两级,级高于级。取得级或级以上等级合格证,可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之一。 (一)级(基本型) 1、培训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培训,使学员具有从事职业教育的素质,具有传输设备认知,传输 网络告警监控,传输设备测试与维护,结合网管对传输设备进行性能管理、故障分 析等基本技能。 2、入门资格 具备一定的电工基础及通信知识,电信传输技术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尚未取得通信行业颁发的中级(含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教师;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通信技术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即将从事光纤通信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新

经考试合格,发给“传输机务员国家资格高级”证书 6、考核标准: 能够理解、、传输技术、光纤通信系统理论知识,熟悉两站间的信号流程,能够利用光功率计测试光功率,能够利用综合分析仪进行业务中断测试、抖动、漂移,能进行机房的日常维护,能对传输设备进行一般的故障分析,掌握利用网管对传输网络进行监控,能对网元进行数据备份,能创建网络拓扑结构等操作。 (二)教师培训(级) 1、培训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培训,使学员具有从事职业教育的素质,具有传输设备各项测试与维护,传输网络监控,结合网管对传输设备进行性能管理、故障处理、配置管理等基本技能。 2、入门资格 已取得通信行业颁发的中级(含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教师;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通信技术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 3、培训模块图

6、考核标准: 能够了解电信条例、机房维护规程,熟悉机架结构及功能,能够利用光功率计测试光接口的发光、收光功率、灵敏度、动态范围,能够利用综合分析仪进行电接口的在线业务误码、抖动、漂移测试,能进行机房的日常维护,能利用硬件环回、软件环回、支路环回对传输设备进行故障定位处理,掌握利用网管对传输网络进行监控,能对网管进行数据备份,能创建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对应的业务配置等操作。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1 总则 1.0.1 为统一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要求和方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和规模、环境特征及其敏感性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0.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并必须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 1.0.5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采用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可靠,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应合理、适用,结论观点应明确。 1.0.6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环境 enviroment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0.2 环境影响 enviro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铁路建设或运输生产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2.0.3 环境要素 enviromental elements 构成物理、化学、自然和社会环境属性的特征因素。 2.0.4 评价因子 assessment factor 表征环境要素及污染物属性的特征指标。 2.0.5 生物量 biological mass 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2.0.6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2.0.7 生物群落 biological community 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生境内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 2.0.8 景观 landscape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2.0.9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2.0.10 优势度 dominance 综合反映给定景观区域内某一类拼块所占的相对面积或数量、分布均匀程度和连通程度的参数。 2.0.11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0.12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