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pdf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pdf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pdf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pdf

1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现状研究

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主体的不同,本文将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分为三大类,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性金融服务平台。1.1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银行网点在农村地区的铺设可以以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实体形式,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与此同时,银行性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互联网化”,加速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客服中心等线上服务平台升级迭代,加速开发各种APP。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结合当地需求,积极地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路径。江西省联社以微信作为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了百福微信银行,实施“大平台+小银行”的微信营销推广策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聊城信用社通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积极带动自身业务的发展和推广;另一方面为农户经营提供上下游信息,方便农产品输送到城市,实现城乡互通互联。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路径,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压力。然而,大部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平台并未针对三农问题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并没有真正下沉至农村,为广大农民、农户接受。1.2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1)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打造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首先是以互联网巨头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如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早在2014年,蚂蚁金服便开始布局农村金融,从一开始阿里的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到现如今旺农贷平台,旺农保平台和旺农付平台的推出,蚂蚁金服很早便开始布局农村金融市场。经历过“线上+线下”的熟人模式,供应链产业金融模式后,蚂蚁金服开始联合政府与金融机构做数据化平台模式。一方面,蚂蚁金服与县域政府合作,在支付宝城市服务板块开通县域政府的专属页面,将当地的更多行为线上化,从而形成更多数据。另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共同打造“旺农贷联合放款”平台,面向县域及以下农民,帮助金融机构进行业务下沉,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普惠金融产品,为农村居民提供额度不等的信用贷款服务。(2)以新型互联网公司为主体的涉农P2P平台。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底,有131家涉及三农业务的P2P平台,占正常运营P2P网贷平台6.63%。预计

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主要代表有宜农贷、农分期、翼龙贷、什马金融、可牛农业等。P2P平台面向的用户群体集中于“高级生产者”或者是想要扩大生产规模的“自生区域”的农户。以这部分人群作为创新性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的目标群体,潜在的风险会比较小一些,同时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阶段,制定不同的功能模式。(3)以希望金融为代表的传统巨头打造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希望金融是新希望集团旗下一家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范围涵盖了农业产业链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和农业产业支付四大领域。本质上,希望金融也是一家P2P平台,其优势是新希望集团拥有的线下全国近有600家分子公司成为打通线上和线下的雄厚资源。(4)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性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共同开发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借款人信用,分析资金需求状况,确定信贷资格和规模。成都市温江区“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区、镇、村三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站),以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提供融资对接服务,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发布、信贷需求征集、支农政策集成、信用信息汇集共享等功能,推动各类农村产权“应贷尽贷”,充分激活农村产权市场。截至2018年6月,“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完成农村产权抵押融资40笔,共计1.38亿元。

2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农村地区环境相对闭塞,信息滞后。从农民角度看,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但是客观上,很多农民、农户没有渠道去了解和运用这些平台,对平台的接受度不高;主观上,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不高,接受金融知识宣传和信息普及的兴趣不够。从平台角度看,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是具备物理网点,可以通过物理网点的方式联结线上和线下。但是传统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民农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农民在信任传统金融专业性的同时,又具有排斥感。纯线上平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但是没有在农村地区承担起金融信息和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第二,风控和成本是影响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布局的重要因素。首先,农村的资产性质比较特殊,农民通常缺乏抵押物;其次,农村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使得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等产业面临很多自然因素的风险,风险比较高;最后,无论是传统的征信报告还是大数据征信对农民、农户的覆盖程比较低。这些因素导致农户融资的风险是很高的。风险高带来的便是成本高。首先,金融机构会提高融资成本,这使得农户贷款难上加难。其次,信贷调查成本、交通成本、管理成本等均会提高。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等依托强大的平台支持,发展大数据征信,有效地控制了风险。而传统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也可以通过线下调查的方式获得农户信息,但是在风控和成本控制方面依然有待加强的。第三,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产权交易及转让机制、产权法律维护、融资担保机制等涉及融资的各个环节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热情也不高。在这种环境下,每个经济主体都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无法打通促进农村金融交易的任督二脉。

3构建保定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对策研究

第一,在平台构建主体方面,采用政府牵头,政、校、企三者合作的模式,广泛引进投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为平台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保定市政府作为牵头人,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局、银行金融机构共同提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由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公司进行开发,引入社会投资资本为平台项目注入资

金。高校可以为线下服务网点提供人员支撑,进行金融知识宣传培训;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为农户提供财务、增信等方面的支持,多部门合作,共同打造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的平台运营模式。第二,打造“线上+线下”的业务和风控模式。农村社会有典型的熟人特征,在构建保定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同时,定点建立市、县、村三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融资服务对接、金融产品发布、金融信息宣传和教育培训服务等服务,并在线下完成信贷需求征集、信用信息汇总、信贷调查、贷后清收与管理、抵质押物处置和变现工作等。第三,建立融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建立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征信体系。一方面依托央行的征信中心;另一方面依托线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收集、管理农民和农户的财产、收入和历史交易信息,并归档整理,上传到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其次,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财政首期出资,专项用于收购为清偿到期债务而经抵押(借贷)双方协商一致处置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资产。每年根据风险基金使用和新增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余额按比例适时补充基金,年末节余滚存下年度使用。最后,探索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与保险公司、银行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合作,分担市场风险。采用险资支农贷款方式,以“险资直投+信用保证保险/第三方担保(或政府担保)+农险保障”的运作模式,把贷款风险转移到投保风险,从而使农户无须提供抵质押物,仅需要先投保农业保险,打破了原来对抵质押物高标准严要求的限制。依托机构的同时,根据农村熟人社会效应,改善担保方式,让农民农户互相担保,分散信用风险。第四,构建以信息资源子平台为基础,以征信服务子平台和担保服务子平台为保障,以金融产品子平台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架构。首先,以覆盖新闻动态、通知公告、教育培训、行业动态、项目公告等金融信息的信息资源平台为基础,从根本上普及农村金融知识,提升农村金融能力。其次,征信服务子平台作为风控的重要的环节,以收集的信用信息和交易记录为基础,形成大数据资源,构建农村信用评价。再次,引入金融中介机构,成立融资担保公司,以社会和政府共同的力量为农民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和增信服务,同时,与保定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合作,建立涉农抵贷资产处置机制,完善资产清收和资产处置的程序规范。最后,建立与多金融机构合作和农业供应商合作的金融产品平台。一方面,按照理财、贷款、项目融资、农业保险等产品模块与多金融机构和供应商合作,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特点,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业务,推动金融机构在抵押担保、额度、期限、偿还方式等贷款要素上不断创新优化。 4结论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中,既要发挥政策引导,又要市场积极参与,还能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户的积极性,这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件。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要坚持政府牵头、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构建思路,发挥主体的专业性;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渠道,以线下促进线上的推广,将线上互联网基因植根于线下物理网点;建立融资风险防范机制,发挥金融市场多元主体的功能,促进涉农金融产品创新,打造一个一站式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三农。

作者:魏冬梅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与金融产品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与金融产品创新针对广大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大、抵押担保物缺乏等特点,早在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2010年下发的《指导意见》是对2008年创新试点意见的发展和深化,不仅在农村金融创新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上更全面,而且指向性更明确。 创新工作的突出特点。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和当地“三农”金融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合理分散金融风险,科学防范法律风险,坚决严控道德风险,有效防控操作风险。 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将满足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需求作为创新重点。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和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二是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合理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管理和分散农业风险。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充分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有效分散和管理农业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充分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三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配套政策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涉农信贷资金来源。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和实施鼓励创新的市场准入政策。发挥财政性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杠杆拉动作用。创新工作的主要成效。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具有各地特色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信贷支持得到扩展,集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比较与金融服务创新pdf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比较与金融服务创新 ——基于重庆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满明俊 (1.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北京,100005;2.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在对重庆市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产业链融资调查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归纳为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政府主导型产业连融资、核心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三类。结合案例分析,认为三种融资类型分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应。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成效主要包括降低信贷风险和成本,促进金融资本与农业长期结合,为农业担保创造条件;但也存在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高,产业链结构性缺陷,土地流转不规范、抵押替代物估值难等制度障碍。最后,研究得出促进农业产业链融资进一步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金融创新 传统分散农业向现代集约农业的转化实际上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而资金要素在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极度稀缺的,因此,如何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约束,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信贷的供给与需求间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刘玲玲(2009)对陕西、山东、辽宁、内蒙古四省区的调研显示,农户信贷中只有34%是来自金融机构,58%以上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1]。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流通资金只有12%是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规模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该比例仅为2.3%,乡镇企业则更少。 导致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阻力重重的原因,主要是农业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高成本、周期性特征与金融资本追求利润、规避风险的属性相矛盾。因此,只有通过金融服务创新缓解上述矛盾,才能促使金融机构有效率、可持续的为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资源。通过整合农业产业链,使原来分散的信贷主体相互合作、制约,达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规模收益的目的,是金融机构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服务“三农”的创新实践。课题组于2011年3月对重庆市农业产业链融资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总结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启示。 1、理论探讨与综述 1.1产业链融资的一般探讨 产业链融资也称供应链融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于生产、贸易领域的一种金融创新方式。根据胡跃飞(2007)提出的概念,产业链融资是指在对产业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产业链的 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的综合金融服务[2]。 产业链融资与传统融资的主要区别在于(1)打破对有形、固定资产抵押严

货币金融学第9版-米什金-中文答案

货币金融学课后答案 1、假如我今天以5000美元购买一辆汽车,明年我就可以赚取10000额外收入,因为拥有了这辆车,我就可以成为推销员。假如没有人愿意贷款给我,我是否应该从放高利贷者拉利处以90%的利率贷款呢?你能否列出高利贷合法的依据? 我应该去找高利贷款,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好。我支付的利息是4500(90%×5000),但实际上,我赚了10000美元,所以我最后赚得了5500美元。因为拉利的高利贷会使一些人的结果更好,所以高利贷会产生一些社会效益。(一个反对高利贷的观点认为它常常会造成一种暴利活动)。 2、“在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世界里,不会有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确定?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如果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人们相互贷款将无成本无代价进行交易,因此金融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风险分担是如何让金融中介机构和私人投资都从中获益的? 风险分担是指金融中介机构所设计和提供的资产品种的风险在投资者所承认的范围之内,之后,金融中介机构将销售这些资产所获取的资产去购买风险大得多的资产。 低交易成本允许金融中介机构以较低的成本进行风险分担,使得它们能够获取风险资产的收益与出售资产的成本间的差额,这也是金融中介机构的利润。 对投资者而言,金融资产被转化为安全性更高的资产,减少了其面临的风险。 4、在美国,货币是否在20世纪50年代比70年代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储藏的功能?为什么?在哪一个时期你更愿意持有货币? 在美国,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在20世纪50年代比70年代好。因为50年代比70年代通货膨胀率更低,货币贬值的贬值程度也较低。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因为货币价值依赖于价格水平。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水平迅速上升,货币也急速贬值,人们也就不愿意以这种形式来持有财富。因此,人们在物价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更愿意持有货币。 5、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将恶性通货膨胀期间的货币称做“烫手的山芋”,在人们手中快速传递? 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货币贬值速度非常快,所以人们希望持有货币的时间越短越好,因此此时的货币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快速的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 6、巴西在1994年之前经历快速通货膨胀,很多交易时通过美元进行的,而不是本国货币里亚尔,为什么? 因为巴西快速的通货膨胀,国内的货币里亚尔实际上的储藏价值很低,所以人们宁愿持有美元,美元有更好的储藏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用美元支付。 7、为了支付大学学费,你获得一笔1000美元的政府贷款。这笔贷款需要你每年支付126美元共25年。不过,你不必现在就开始偿还贷款,而是从两年后你大学毕业时才开始。通常每年支付126美元共25年的1000美元固定支付贷款的到期收益率为12%,但是为何上述政府贷款的到期收益率一定低于12%? 如果利润率是12%,由于是在毕业两年后而不是现在开始贷款,那么政府贷款的限期贴现值必然小于1000美元。因此,到期收益率要低于12%的折现价值这一款项总计才能达到达1000

农村金融体系

2010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中央1号文件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村金融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新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农村金融体系面临很多问题,如金融支农不足,金融产品单一,特别是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比起来,最具体的表现还是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那么造成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强、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尤其是贷款难、结算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深入剖析这些现象,其实质是资金、人员和科技手段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一)资金供给能力不足,涉农资金投入受限。 一是农业为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导致农村资金先天性匮乏。二是金融机构商业化取向和乡镇财政的普遍困难,导致农村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由于农村基层金融机构赢利能力低于城镇,尤其是小额农贷管理成本较高,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在乡村,导致资金背农化倾向较为明显,影响了涉农资金的有效投入。四是由于结算功能、行业品牌的影响,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有限。 (二)服务人员力量薄弱,金融覆盖明显缺失。 由于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经营成本偏高,银行企业本质决定了其将服务的重心向城镇转移,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向城镇转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也在不断整合,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呈下降趋势,覆盖范围逐步缩小,服务人群不断减少。农村合作机构虽然人熟、地熟、情况熟,但员工平均服务农户数太多,加之农村金融服务额小、面广,服务人员的严重不足导致其服务常常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妨碍了支农作用的发挥。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产品创新重视不够,加之科技力量薄弱,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品更新滞后,服务功能残缺。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把市场研发的力量倾注于城市,对农村最基层客户需求关注不多,甚至不愿意把科技人才和新的硬件设施配置到农村网点,进而导致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适应能力不强。三是农村金融先天供给不足,

米什金_货币金融学_第9版各章学习指导

P ART T WO Overviews of the Textbook Chapters and Teaching Tips

Chapter 1 Why Study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Before embarking on a study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the student must be convinced that this subject is worth studying. Chapter 1 pursues this goal in two ways. First, it shows the student that money and banking is an exciting field because it focuses on economic phenomena that affect everyday life. Second, using eight figures, this chapter encourages the student to look at data that bear on the central issues in this field. An additional purpose of Chapter 1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for the entire book, previewing the topics that will be covered in later chapters, and to indicate how the book will be taught. In teaching this chapter,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should be to get the student excited about the material. I have found that talking about the data presented in the figures helps achieve this goal. Furthermore, it shows the student that the subject matter of money and banking has real-world implications that the student should care about. The Web appendix to this chapter reviews concepts regarding the definitions of aggregate output, income, and the price level that the student already has seen in an economic principles course. Since these concept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it might be worthwhile to have your students read this appendix outside of class to jog their memories. 25

乡村金融服务站

乡村金融服务站:“三农”与金融的对接平台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矛盾,提出以乡村金融服务站的方式实现“三农”与金融对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并在广东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梅州市付诸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实践表明,乡村金融服务站的创建,架设了农户农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桥梁,突破了农村金融服务盲区,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促进农村社会综合管理、提升金融业务辐射能力、促进边远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对进一步完善乡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的配套措施提出若干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加强和完善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金融亟待研究解决的难题。最近,笔者提出了以乡村金融服务站的方式实现“三农”与金融对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并在广东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梅州市付诸实践,取得初步成效。自2011年5月首个乡村金融服务站在丰顺县建桥镇建安村创立之后,逐步在梅州所辖8县(市、区)各个行政村推广,至2011年末已设立120多个乡村金融服务站。半年多的实践表明,乡村金融服务站的创设,架设了农户农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桥梁,突破了农村金融服务盲区,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促进农村社会综合管理、提升金融业务辐射能力、促进边远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矛盾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加强和改善:以广东为例 近年来,广东在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努力,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步确立,县域机构网点趋于稳定并增加。广东省农村金融已确立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为依托,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到2011年12月末,广东省县域银行类金融服务网点可达4740个,比上年末增加217个,改变了近年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不断减少的局面。2011年11月末,广东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为99.3%,比2009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目前,广东银监局正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覆盖工作且进展顺利,2011年12月末广东省可望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同时,近年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纷纷进入县域金融,预计2011年12月末县域保险机构网点3842个,证券公司网点68个,村镇银行7家,小额贷款公司51家,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农村金融商业化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支农日趋活跃。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广东98家农村信用社完成229.92亿元的专项票据兑付,全部统一县市为单位的法人之后,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业务发展日新月异,财务状况不断好转。广州、东莞、顺德等11家农村信用社相继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金融支农取得初步成效。邮政储蓄银行体制改革后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开始形成,小额贷款规模逐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广东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输入了新鲜血液,局部缓解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三是贴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内容不断丰富,金融支农功能逐步加强并完善。金融机构根据农户和农企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了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产品;为企业提供林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小企业简易快速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小企业简易快速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有力支持了“三农”发展。2011年11月末,广东省(含深圳,不含外资,下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3161.14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42259.28亿元,增幅103.32%。其中,县域各项存款余额8296.49亿元,比2006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7章【圣才出品】

第1章为什么要研究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一、概念题 1.总收入(aggregate income) 答:总收入是指在一年中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商品和劳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被认为是计量总产出的最好指标。因为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最终必然会作为收入流回生产要素所有者手中,收入的支付必然与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付相等。 2.总产出(aggregate output) 答:总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全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之和,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建工程以及自产自用消费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总产出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进行计算。 3.物价总水平(aggregate price level) 答:在本章中,物价总水平是指经济社会中平均的物价水平。在经济数据中,经常使用两种物价总水平的指标。第一种是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它等于名义GDP除以实际GDP的商。一般而言,用物价指数作为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将基年的价格水平定义为100。另一个常用的衡量物价总水平的指标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通过给一个典型的城市居民在某一时期(例如一个月)所购买的一揽子商品和劳务定价得到的。作为度量物价总水平的指标,不管是CPI,还是GDP平减指数,都可以用于将名义值折算成实际值,这个结果可以用名义量值除以物价指数得到。

4.资产(asset) 答:资产即经济资产,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已经界定,其所有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对它们的有效使用、持有或者处置,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那部分资产。根据经济周转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根据存在的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5.银行(banks) 答: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本书中所指的银行是按美国的划分标准来确定范围的。在国内,银行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即利用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经营多种金融资产业务,并在负债资产业务中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追求最大利润,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 6.债券(bond) 答:债券是一种承诺在某一特定时期中定期支付的债务性证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筹措资金时,依法定程序向投资者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证券。债券在债券投资者(持有人)与债券发行人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为债务人,债券持有人为债权人,债券持有人享有按照约定条件收回本金和收取利息的权利,债券发行人负有按照约定条件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义务。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pdf

1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现状研究 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主体的不同,本文将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分为三大类,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性金融服务平台。1.1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银行网点在农村地区的铺设可以以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实体形式,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与此同时,银行性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互联网化”,加速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客服中心等线上服务平台升级迭代,加速开发各种APP。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结合当地需求,积极地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路径。江西省联社以微信作为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了百福微信银行,实施“大平台+小银行”的微信营销推广策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聊城信用社通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积极带动自身业务的发展和推广;另一方面为农户经营提供上下游信息,方便农产品输送到城市,实现城乡互通互联。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路径,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压力。然而,大部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平台并未针对三农问题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并没有真正下沉至农村,为广大农民、农户接受。1.2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1)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打造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首先是以互联网巨头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如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早在2014年,蚂蚁金服便开始布局农村金融,从一开始阿里的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到现如今旺农贷平台,旺农保平台和旺农付平台的推出,蚂蚁金服很早便开始布局农村金融市场。经历过“线上+线下”的熟人模式,供应链产业金融模式后,蚂蚁金服开始联合政府与金融机构做数据化平台模式。一方面,蚂蚁金服与县域政府合作,在支付宝城市服务板块开通县域政府的专属页面,将当地的更多行为线上化,从而形成更多数据。另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共同打造“旺农贷联合放款”平台,面向县域及以下农民,帮助金融机构进行业务下沉,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普惠金融产品,为农村居民提供额度不等的信用贷款服务。(2)以新型互联网公司为主体的涉农P2P平台。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底,有131家涉及三农业务的P2P平台,占正常运营P2P网贷平台6.63%。预计 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主要代表有宜农贷、农分期、翼龙贷、什马金融、可牛农业等。P2P平台面向的用户群体集中于“高级生产者”或者是想要扩大生产规模的“自生区域”的农户。以这部分人群作为创新性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的目标群体,潜在的风险会比较小一些,同时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阶段,制定不同的功能模式。(3)以希望金融为代表的传统巨头打造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希望金融是新希望集团旗下一家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范围涵盖了农业产业链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和农业产业支付四大领域。本质上,希望金融也是一家P2P平台,其优势是新希望集团拥有的线下全国近有600家分子公司成为打通线上和线下的雄厚资源。(4)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性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共同开发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借款人信用,分析资金需求状况,确定信贷资格和规模。成都市温江区“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区、镇、村三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站),以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提供融资对接服务,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发布、信贷需求征集、支农政策集成、信用信息汇集共享等功能,推动各类农村产权“应贷尽贷”,充分激活农村产权市场。截至2018年6月,“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完成农村产权抵押融资40笔,共计1.38亿元。 2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农村地区环境相对闭塞,信息滞后。从农民角度看,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但是客观上,很多农民、农户没有渠道去了解和运用这些平台,对平台的接受度不高;主观上,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不高,接受金融知识宣传和信息普及的兴趣不够。从平台角度看,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是具备物理网点,可以通过物理网点的方式联结线上和线下。但是传统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民农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农民在信任传统金融专业性的同时,又具有排斥感。纯线上平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但是没有在农村地区承担起金融信息和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第二,风控和成本是影响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布局的重要因素。首先,农村的资产性质比较特殊,农民通常缺乏抵押物;其次,农村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使得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等产业面临很多自然因素的风险,风险比较高;最后,无论是传统的征信报告还是大数据征信对农民、农户的覆盖程比较低。这些因素导致农户融资的风险是很高的。风险高带来的便是成本高。首先,金融机构会提高融资成本,这使得农户贷款难上加难。其次,信贷调查成本、交通成本、管理成本等均会提高。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等依托强大的平台支持,发展大数据征信,有效地控制了风险。而传统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也可以通过线下调查的方式获得农户信息,但是在风控和成本控制方面依然有待加强的。第三,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产权交易及转让机制、产权法律维护、融资担保机制等涉及融资的各个环节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热情也不高。在这种环境下,每个经济主体都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无法打通促进农村金融交易的任督二脉。 3构建保定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对策研究 第一,在平台构建主体方面,采用政府牵头,政、校、企三者合作的模式,广泛引进投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为平台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保定市政府作为牵头人,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局、银行金融机构共同提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由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公司进行开发,引入社会投资资本为平台项目注入资

现代化农业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探索4700字

现代化农业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探索4700字 摘要:现代化农业发展导致多元化金融需求,包括信贷需求、保险需求和期货需求。面对我国当前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要建立现代化农业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应该构建“三维结构模型”:一是以农业信贷体系奠定农业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平台;二是以农业保险体系为基点形成农业风险防范与分散的路径及方式;三是以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为依托,演绎期货市场促进现代订单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毕业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三维结构模型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加快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现代化农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现代化农业的金融需求 (一)信贷需求 随着现代化农业逐步推进,我国农业日益趋向于专业化、产业化和技术化。其中的每个环节对资金都有大量需求,比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个体农民经营量小而分散,需要经常性的小额信贷;那些种植企业和种养大户需要大额资金投入。因此造成了农业信贷资金需求总量不断增加。 (二)保险需求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而取得产品的产业,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地域广阔,涉及人口众多,不确定因素较多,不仅面临自然风险,而且面临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每一次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发生,都给国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推进过程中,为了防范农业风险、灾后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客观上要求完善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损失补偿机制。 (三)期货需求 一是农产品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因为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参与者人数众多,比如:农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运输者、加工者和投机者等,他们依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和主观判断报出单个价格,参与众多交易者的竞价。利用期货交易所公开透明的交易系统,诸多因素共同促进了公正价格的形成;二是农产品期货具有套期保值功能。由于农产品可以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时交易,两个市场的价格经过频繁变动最终会趋于一致。套期保值者可以分别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操作规模相同而方向相反的交易,形成一种风险对冲机制。总之,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农产品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维护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我国农业金融服务模式的不足 (一)农业信贷的问题 1. 农业信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有正规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两大类机构提供农业信贷。但是这些金融机构在农业信贷方面的服务力度还有待加强。有的机构业务局限于部分农产品的收购和储备资金的供给,对于其他的一般农业生产和生活几乎不提供资金支持,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 第十版中文版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十版中文版(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第十版修订不大,主要是第九章和第十六章进行了较大变动,特别是第十六章,是本次修订版本的精华,第一稿已经完成,先发一部分上来看看效果。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译者:Amoysea;QQ:910399443) 第16章货币政策的运用 前言 货币政策是否正确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过渡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最终降低经济效率,阻碍经济增长。过渡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衰退,最终造成经济输出下降,失业率上升。过渡紧缩的货币政策还会导致通缩,即物价水平的下降,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及日本的十年萧条期。正如我们在第9章所探讨的,通缩对经济的破坏尤为严重,在于它会引起金融的不稳定并导致金融危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用于操作货币政策的工具,我们可以来考虑下中央银行会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为了探讨这个话题,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探讨了三个货币政策战略,这三个战略的重点都将物价稳定放在了首位,及并以货币政策的长期运行为目标;然后我们分析了各种战术,即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设置。在分析完战略和战术后,我们就能对美联储过去的货币政策操作行为进行评估,并祈盼这种分析会告诉我们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 货币稳定目标及名义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们已经日益意识到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及经济成本,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于将维持物价稳定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虽然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定义为较低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物价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上升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具有不确定性,而该种不确定性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比如,当物价总体水平发生变化时,货物及服务物价所传递的信息就难以解读,造成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难以做出准确决策,并导致金融体系更加低效。 不仅民意测验表明,公众对通货膨胀怀疑敌意,而且越来越多的实证也表明通货膨胀会导致更低的经济增长率。最极端的物价不稳定例子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如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和津巴布韦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曾经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经验表明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破坏性及其严重。 通货膨胀还会增加制定经济计划的难度,比如,在一个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我们在子女大学教育储蓄的决策时就面临更多的困难。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紧张:比如社会各团体为了跟上物价的上涨水平,就会互相竞争,而这种竞争可能会导致各种冲突的产生。 名义锚的作用 由于物价稳定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是否成功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名义锚的使用,名义锚是一种名义 变量,比如货币供应的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作用是控制物价水平以实现物价的稳定。通过名义锚将名义变量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通过直接产生较低和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实现物价稳定。名义锚重要性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当货币政策及其不稳定时,它能控制时间-不一致问题。 时间不一致问题 时间不一致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面临的问题。我们经常制定计划,并确信该计划将产生好的结果,但是当明天来临时,我们却常常身不由己,我们会为了短期利益而改变我们的计划。比如,我们制订了一个一年期的减肥计划,但不久后,我们实在控制不住欲望尝试了一个新出品的冰激凌,不久后又尝试了另外一个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9章 货币需求)【圣才出品】

第19章货币需求 一、概念题 1.货币流通速度(人行2005研) 答: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用公式定义为/ =?,其中,M值货币总量,P为价格水平,Y V P Y M 为总产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主张。①费雪看到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认为仅基于技术的提高而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便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但是他认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在其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分析中假定其为常数。②现金余额说代表人庇古认为货币收入有多种用途,且相互排斥,当觉得保持现金所得收益大于其损失时,则必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现金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③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④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 2.谨慎动机(北邮2009研) 答:谨慎动机也称预防动机,是指为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根据谨慎动机持有货币,对个人来说是应付失业、患病等意料不到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其目的在于预防不时之需,或者准备用于事前没有料到的进货机会。这种支出都是突发的,不确定的。

3.鲍莫尔-托宾模型(Baumol Tobin model) 答:鲍莫尔-托宾模型是鲍莫尔与托宾在戴维·罗默货币债券并存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个交叠替代模型,用于说明消费和储蓄的选择、货币需求和货币增长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该模型假定个人以货币和债券两种方式保存财富,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是通货膨胀率的相反数,即通货紧缩率,持有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是债券利率。个人付出一定的费用后,随时可将债券兑换成货币,并决定持有债券和货币的结构。该模型认为,用于交换的货币需求对消费和储蓄决策的影响依赖于债券倒手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寿命之比。在个人财富和债券最优倒手时间间隔既定时,总消费是实际利率的递增函数,是通货膨胀率的递减函数。货币需求总量则是寿命、个人财富总量、通货膨胀、利率和时间间隔的函数。当货币收益率与债券等其他资产收益率相同时的货币增长率是最优的货币增长率。 4.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fect) 答:实际余额效应是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降低导致消费和投资两者都增加的理论。实际余额效应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帕廷金把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结合起来提出的。它既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也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在揭示这些影响时遵循的是这样的思路:①个人在处理持有的货币余额与在货物和服务上的消费的关系时,具有一种理想的模式;②价格水平下降,持有的货币实际价值上升;③一定数量的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④原来的理想模式被打破,且个人的流动资产有多余了;⑤一部分增加的流动资产被用来购买货物和服务,消费增加;⑥一部分流动资产被借出去,这使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增加,利率降低;⑦利率降低,引起投资增加。这样,实际余额效应既增加了消费,也增加了投资。

中化农业金融业务规划方案(2)

中化农业金融业务规划方案 文件版本:1.2

一.业务流程优化 1.1业务综述 中化农业目前根据一体两翼的发展规划,下属MAP事业部、金融事业部、农产事业部三大业务板块,为种植场主及中小种植户提供包含农资、植保、融资、收储、销售等多项服务。实现农业产业闭环优势,为种植客户提供从农资提供、植保服务、收储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实现产业农业、智慧农业引领下的农民致富、农业做强之路。 MAP事业部作为业务核心,依托智慧农业的传统农资销售业务及新型技术运用场景,每个服务站有8-10名MAP经理,辐射方圆50公里种植范围。均有固定办公地点,工作人员流动性办公,是农业金融主要的市场抓手,具备很好的农村市场落地性,较阿里、京东有更好的市场着力点。未来,不排除类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通过电商平台或社交网络进入信贷金融领域,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银行牌照下的金融服务可能。 中化农业金融自2016年下半年开展业务以来,2016年放款几十万元,2017年3000多万元,2018年Q1放款1000多万元,累计发放贷款约4500万元,当前逾期率为0。2018年计划发放贷款3亿·元,户均20万元,切实做到农业普惠金融。 1.2产品设计 1.2.1产品要素

1.3营销环节 1.3.1获客渠道 主要获客渠道 1)MAP客户:当前存量或新增的已使用MAP服务的客户。围绕MAP服务中涉及种植、收 储的环节,如客户有融资需求,由MAP经理将信息提交给金融事业部业务主管,如业务 主管认为可行,则安排客户经理进行尽调。 2)MAP经理:一个技术服务中心配置5个人,目前有200来人,年龄25-30岁之间,多为 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年富力强,学习能力较好。因当前农资赊销竞争较普遍,中化农 资套餐市场竞争力一般,故MAP经理用金融配合农资服务的动力较足。但是,从业及客 户沟通经验良莠不齐,根据客户经理反馈,四川区域经验较不足、安徽经验较丰富等。 3)营销优势: A.中化农业具备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市场基础; B.依托农资供应、植保服务、收储物流的一体化模式,一条龙解决从种植到销售的问 题,客户认可度较高; C.MAP经理有动力推荐客户,客户经理有MAP作坚实后盾,获客相对容易; 4)存在问题: A.目前对MAP经理无业务激励,也未建立业务推荐质量的考评机制; B.MAP经理从业及客户沟通经验良莠不齐,推荐客户有效率约50%,部分区域25%; C.优秀MAP经理自身业务自顾不暇,对高粘性、高质量的客户疏于推荐,不利于金融 业务寻找优质客户、夯实客户基础; D.目前产品线多元化,缺少简单易行的标准,不利于MAP经理理解和操作; E.未进行MAP服务区域推荐客户质量及数量的分析机制,资源无层级配置; F.农产事业部刚启动,闭环操作尚在探索中,后续需要资源整合。

关于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何传新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渠道、调整现有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强化金融服务意识以及改善农村服务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和改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制度建设创新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有成熟的金融投入作保障,需要构建一套开放的、多主体竞争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新农村长远发展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作支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保障,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谐发展,并逐步成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但过去的十几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未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一些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先天性不足,抑制了农村金融深层次需求,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服务系统不完善。基于相关金融政策、机制、体制等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还普遍存在很多缺陷,诸如法人治理不完善、财务包袱重、资产质量差、风险补偿能力低等问题,限制了其服务作用的发挥,不能满足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此外,针对开展技术、资金、信息、设备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几乎还是空白,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出现金融服务和谐共赢局面的几率很小。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失衡,积极的服务环境稀缺。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方面 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贷款主要范围仅限于粮棉生产,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明显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建设的各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粮棉油购销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棉流通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保护价收购范围日益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窄,其现有的业务量与人力资源及机构设置不相配套,存在金融资源浪费的问题。此外,在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础工程中,金融机构没能及时给农业综合开发及基础设施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缺乏好的金融政策做引导[1]。 (二)国有商业银行方面 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其支农的功能明显逐步减弱。尤其是在金融改革后期,农业银行大部分资金涌入城市,其政策性诉求和商业利益追求无法完全兼顾。因其盈利需求在农村地区无法得到满足,结果导致大量资金从农村地区被撤出,其支农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了。作为金融部门的银行,考虑会计风险和投入产出比无可厚非,但是在此基础上也更需要大力提高市场研发能力,加强对金融服务环境的合理开发运用和进行前瞻性研究,结合本地金融市场的具体需求,研发个性化的金融新产品,适时加大创新信贷业务工具的力度,针对客户不同类型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机构方面 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有产权不清的现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地深化,信用社与农业银行主体上进行了分离,农村信用社摆脱了代管关系,不再隶属于农业银行。作为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信用社则徒有虚名,主要为社员服务与不以盈利为目标,实行民主管理和自愿入股的合作制原则相违背,其中大多农民入社非自愿而迫于行政力量的强制。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辨别风险的能力不强,且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监事会、理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三会”形同虚设,实际运行过程中未能发挥其应有职能。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经过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产权界定模糊不清的问题一直存在。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8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09年3月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县域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县域。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子,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从1979年到2008年,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农业银行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总量逐年上升,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中国农业银行遵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并举,提高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支持国家商品粮、棉、糖生产基地建设;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支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实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亿-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对乡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