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信息、金融中心之一。东京位于日本群岛中间,面积2180平方公里左右,拥有人口约1200万。从地理位置看,东京主要包括23个区,以及多摩新区,形成一个行政商务中心区,加上周围许多县,如神奈川、崎玉、千叶,以及最北面的茨城县等构成东京圈。

东京都人口密度与其它大城市相比较显得特别高,整个城市密度达到500人/km2,行政商务中心区密度为13,000人/km2,城市化基本上在半径50公里向四周发展。东京圈要协调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化费很大精力,特别是交通问题。

一、xx问题

近几年来,市中心地区的事务机构过分集中、活动频繁、人口不断增多,交通、住宅、环境、垃圾清除及防灾等问题越来越尖锐。近几年来,土地价格突如其来的上涨,致使中等收入的家庭很难购买市内房屋。因此多数住宅远离市区,市民甚至购买更远离市中心的住房,工作一般却在市中心,造成住宅和工作地点或者学校之间交通上的压力。市中心的商务、社会活动十分集中,人来往返,车辆增多,使原已饱和的交通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了交通阻塞、环境问题,如由碳氢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另外,

1995年1月,阪神发生强烈地震,许多公共建筑、城市道路设施和铁路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但也唤醒了人们要重视保护城市,防止突如其来的灾难。

二、集中在市中心的交通

1、通往市中心的交通量逐渐增加

目前,各项社会活动机构都集中在市中心区,也推动了东京都本身第三产业的发展,交通信息对它们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口也十分密集,将近有1200万居民,占整个日本国10%人口居住在东京都,每天近360万职工和学生涌入行政商务中心区(618km2),该行政商务中心区内本身居住着800万居民,每天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东京都的一大特征,因此,道路和铁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通线。

2、与交通不相适应的道路系统

以往的想法,使市民交通出行方便,小汽车当然占绝对优势,特别是随着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市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增加汽车数量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1965年,小汽车是107万辆,到1992年,汽车数猛增,已达到420万辆,比以前增加了4倍,但是与此同时,道路面积发展得不快,道路总长度仅仅增加了1.2倍,道路的建设量远远不能适应交通量的增加,因此就出现了交通阻塞情况。

特别是快速道路系统结构最初呈放射形状,而城市外围四周还没有足够的环线交通干道加以连接贯通,鉴于这种道路结构,中心城的交通道路不但承担市内交通而且还要担负过境交通,因此,这种道路系统本身也是造成交通集聚剧增的根本原因。

3、交通换乘的主要命脉——铁路

东京轨道交通是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一个便利、快捷、准时和安全的交通系统,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根据1989年调查的研究资料,(人出行交通)住宅——工作地点之间出行使用轨道交通的市民比率逐步提高,东京圈有46%,市内交通占61%,到行政商务中心区占67%。东京市内甚至超过了80%。为了满足搭乘轨道交通日趋增加的需求,铁路部门积极开发新铁路线来提高客运量,并在现有的铁路线上增加复线(双向)等。1995年,东京铁路在市区总运营线达到1870公里,即:

交通容量是1965年的2.2倍,大大减少了铁路膨胀的情况。在一些主要铁路线上,交通量曾达到最高峰250%的状况,目前出现的高峰交通量是191%,但是在某些路段上,拥挤程度已超过250%。铁路线的发展与道路系统一样,以市中心为焦点,呈扇形向四周铺开,铁路网一般在旧国营铁路周围建造,而私营铁路线是放射性道路,在旧国营铁路和地铁之间向外铺展开来,而纵横交错的地铁线布局在市中心象一盘棋全面展开。因此,东京许多铁路运营公司所承担的各个功能有所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尽量满足市民住宅——工作点之间的出行方便,或者是其它出行者的交通需求。

三、全方位的xx改造规划和交通规划

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面向21世纪,东京城市规划政策包括赋予东京多中心城市结构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面对现实,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营造一个舒适、交通便捷、气氛活跃的城市空间三方面原则。

2、城市交通政策的基本原则

东京交通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而令人关注的问题,制定交通政策时须考虑发展适应城市多中心结构的交通系统;发展多样化交通系统;积极发挥综合交通政策;创建一个少污染、舒适、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四个基本原则。

四、xx实施具体方案

1、道路总体规划

(1)城市道路规划

1946年,首次设计的城市道路规划已得到实施,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经济形势不断地变化,这项道路总体规划已修改多次。1995年,考虑将3130公里左右的道路结合城市改建重新修建(主要城市交通干道、自行车道),目前约1510公里的道路已实施(占总修建道路的48%)。

有351公里的道路正在修建中,其余的正在准备施工。至2000年,必须完成道路规划中实施项目的60%,具体实施方案目前基本上准备就绪。为此,市政府将对中心城区周围的环线道路工程和多摩中心的南北线路施工给予最大的优惠政策。

(2)快速道路规划

为了减轻地方道路交通负载,限制过境车辆,有必要建一些设有交叉口的机动车专用道路。

早在1959年的城市道路规划中也曾经提出要建城市快速道路的设想。目前已规划的17条共216公里的城市快速道路中14条(不得已有三个交叉口)约178公里道路已建成,另外有2条约16公里的道路正在施工,接着还将建一个连接城市各个不同功能区、城里各个副中心和多摩中心城的快速道路系统网

络,把中心城区和其邻近的过境交通全部吸引过去。为此,市政府还决定建环形快速道路系统,呈放射形交通干道(分三级环型,主要是疏散市中心、周边地区及其东京圈的交通)。

2、轨道交通规划

(1)xx圈轨道总体规划

规划到2000年,拟建560公里左右的铁路线,其中在东京内拟建250公里的铁路。到1995年,就有70公里的铁路交付使用。另外还有100公里的铁路线正在施工中。80公里的铁路线处于施工准备阶段,至2000年,将全部完成规划中的所有工程项目。

(2)地铁规划

地铁规划如同道路规划一样,于1946年战前,在总体规划中就已经考虑。经多次修改,并对市区里所有道路流量、交通量分配、道路的合理使用加以协调,具体由铁路公司着手进行。

在1995年东京总体规划中就已考虑了建14条计377公里的地铁线,目前已有248公里地铁线路已完成,另外,62公里的地铁线正在施工中。

(3)最新公共交通系统介绍

1975年,城市交通十分繁忙,各种类型的车辆不断增加,众多的车辆出现许多交通问题,经常造成交通堵塞,不利于城市各功能运转。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许多介于火车和汽车之间交通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东京考虑三条这种类型的公共交通方案,有2条约28公里长的公交线已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其中一条线考虑建在沿海的新的公共交通线,将于今年11月份完工,同时多摩城市的单轨交通正在建造之中,至于第三条正准备投入施工。

新的公共交通系统被民众认为是道路系统中交通量满意的一种交通方式,一般都在城市主干道中央分隔带上作为高架道路来建设,换乘点之间的距离比一般公共交通稍长,站点一般采用升降式装置,市民觉得非常方便,这种交通体系与铁路相比较,产生的震动和声音少一些,能源消耗也不多,又不影响周围环境。

东京沿海新的公共交通体系于11月1日开始交交付使用,可以说,这是第一条靠自己实力建设的新的公共交通线,在约12公里长的运营线上,从城市中心地区到临靠海滨大道的副中心,只需要24分钟,每列车采用无人驾驶,完全由电脑指挥驾驶,六节装有充气轮胎绞接式的车厢,乘客将通过敞开式移门到达平台式站点。

多摩城市单轨交通是另一新的公共交通系统,贯穿南北,目前还有16公里长的道路正在施工,一旦这段线路完工,那么东京将有93公里该体系的公共交通道路,该系统的特点是不影响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用地及主要道路,并与主要交通道路相连。

(4)轨道交通规划立交处理

为了避免地面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交通阻塞,把目前被铁路造成的分隔地区合并起来。

东京的做法是千方百计把与铁路交叉的道路抬高作为高架道路,目前约74公里,14段道路列入城市规划中,有22公里高架道路竣工,17公里长的高架道路正在施工,同时,对沿高架道路的周边地区要全面进行改造。

3、停车设施规划

(1)汽车停车场

在一些交通密集的商业区和火车站周围地区,在确保车流的同时,道路都需要定时进行保养。

一些区域建造停车场,并已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目前市政府规定总体规划中有8个区域,约有2681公顷的土地,预备建49个停车场,可容纳6108辆车泊位,其中7个停车场已交付使用,可停车4136辆。

(2)自行车停车场地

近几年来,自行车使用量猛增,在火车站周围地区,由于自行车造成的交通问题十分突出,为了保护城市环境,促使骑车者遵守交通规则,市政府试图开辟自行车停车场地,1978年,国家利用补贴的方法鼓励建造自行车停车场

地,并列入道路总体规划之中。1995年,规定建造30个停车点,停车容量为30510辆,其中21个计1130车位的停车点已投入使用。在火车站周围考虑建停车点的同时,还须考虑与周围的设施,如铁路线等城市改建方案相协调。

近几年来,在地铁规划和新的轨道交通建设之际,市政府考虑利用大型交通设施建成后周围多余的土地(如隧道、大桥等)建造自行车停放场地,这种做法对城市土地的利用是最行之有效的。

4、xx货运中转站的处理

货运交通采用的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东京70%货运采用陆上运输,这与全国货运中陆上运输比例相比是较高的(全国货运中陆上运输占50%)。所以,道路在城市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确定四个卸货搬运中转站(185公顷),目前已破土动工,另外,还要研究几个中转站的选址问题。

五、今后需注意的四个问题

公路与铁路是城市活动和运转的主要交通命脉,它们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道路造价的提高、土地征用困难等。

1、环境问题

近几年来,当人们把设计眼光放在交通畅通,提高运营公里及集中供热的建设时,随之产生的环境污染接踵而来,如严重的二氧化物引起的空气污染、噪音等,同时,交通也受到一定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在创建高速交通系统、道路结构的同时,还应考虑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

2、基础设施的投资问题

目前,各种税收费一般都用于地方道路的建设,而使用者还得承受大部分的费用,承担用于发展快速道路和铁路建设方面的费用,而且,今后快速道路和铁路的造价将大大增加,环境保护要求高,道路建设与周边环境要协调好:

因此,必须预先考虑投资总额和实际费用(众多方案中作比较),再来确定有否必要实施建设。

3、防灾问题

当阪神发生强烈地震,城市的快速道路和铁路严重倒塌时,掀起了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善的呼声,为了东京的安全,避免因城市基础设施受到灾害影响,一定要搞好坚固的基础设施以防地震的发生。

4、收费结构的改善

东京的铁路轨道系统由10多个不同公司组成,但是各条不同铁路在运营换乘方面十分方便。

当然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收费结构,因为如果乘客仅与一个公司接触的话,那么,所付的钱比较高,无疑给乘客增加了支出,反之,购买各公司的车票,价格当然便宜,但给乘客带来不便。因此,应该寻找一个切合实际,方便乘客的做法。本文档系本人从网络获得,若有侵权,烦请QQ1,第一时间处理。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20年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规划

2020年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规划为构建平安和谐,创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全力预防和减少我镇道路交通事故,有效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打造“平安xx”的一项重要措施,确保全镇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努力,力争使全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达到“机制健全设施完善畅通有序管理规范”的程度,实现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最终目标。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1 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建立由政府主导,其他部门有明确职责,机关企事业单位学

校社区有明确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2 建立交通安全宣传长效机制 各村(社区) 各部门制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进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交通安全宣传经常化制度化。 3 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 建立更广泛的交通安全公共教育计划,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和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法制课教学内容,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将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德育品行评定。在校中小学生对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律法规知悉率达95%以上,行走规范率达90%,交通违法行为逐步下降。 4 探索建立专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制 积极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实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专业化的改革措施。建立专业化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并结合普法宣传教育,使机关单位企业镇(村)居家庭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明显提高,全民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有大幅度提升。 (二)改善道路安全性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东京地铁12号线的地下车站施工技术

日本东京地铁大江户线(东京都地铁12号线)已于2000年12月12日全线通车营运。从光丘车站开始,经由都厅前,通过新宿、月岛、森下、春日、饭田桥等车站返回到都厅前,全长40.7km,其中环形部分线路长度28.6km。整条线路线形呈“6”字形态。该线路上的28座(环形线上)车站中,有21座车站可与其他轨道交通形成换乘枢纽,且大多为同站换乘,提高了换乘的便捷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大江户线上的车站站台大多设在地下3~4层,部分车站位于地下5~6层,而新宿车站则设在地下7层。 大江户线的新宿车站、中井车站、新御徒町车站为地下4~7层深基坑工程,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工艺。以下对三座车站的概况及施工工艺作简要介绍。 1地铁新宿站工程 1.1 工程概况 大江户线(12号线)新宿车站,考虑与都营新宿线、京王新线新宿车站的连接,以及与JR线、小田急线、京王正线的换乘方便,车站设置在夹截国道20号线的都道四谷角筈线下方处。 工程周边有JR铁道医院、旅馆、学校和中小商业楼等建筑物。在地下设有京王电气化铁路正线、停车场、地下街道。此外,国道20号每天有67,000辆汽车通过和都内一定数量的交通流量。 新宿车站的站台设在都营新宿线、京王新线的下面,距地表深度约40m。此外,该车站在客流高峰时达3.65万人次/小时,站台宽度需要10.5m。地铁车站无法布置在18m宽度的道路下方,一部分要侵

入居民区用地,需要采用拆除大楼和作托换基础等措施。在中心距为10m外径为8.1m的两条隧道中间设置站台。检票口、站务室、车站中央大厅、电气室、机械室等车站设施,是设置在道路内、采用明挖工法施工的3层的构筑物。地下3层与地下7层的站台,是用3连的自动扶梯和电梯连接。联络检票层和站台的自动扶梯部位的95m区间,是在普通坑道内打桩,并采用明挖施工法施工的。 在地下3层处,与都营新宿线和京王新线的联络,出入到地面上与JR线、小急田线、京王正线的联络。新宿车站的平、剖面见图1。 图1 大江户线新宿车站概要图 1.2 水文地质概况 该地区按地形划分,称为“淀桥台”,其地基高程在AP+40m。该高地的地质组成由上部开始起,依次为立川·武藏野垆坶层、下末吉垆坶层(垆坶质黏土层)、东京层、东京砾石层和江户川层。新宿车站的开挖深度约40m,坑底位于江户川砂层中。 地下水的含水层是东京砾石层、江户川砾·砂层,受到东京层的粘性土或者江户川层的粘性土的不透水层影响,形成了承压水。东京砾石层承压水水位在-18.73m,江户川层中承压水水位则处在 -20.73m。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前言 当前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城市中各种车辆迅速增长和出行量增大引起的交通需求量远远高于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供给量。交通管理工作不应只是忙于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还应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超前研究交通管理对策,即制定交通管理规划,实现长效管理。本文分析了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交通管理规划应涉及的内容、规划原则和过程,从交通工程的角度论述了交通管理规划内容之一的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为了使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发布实施等。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根据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交通现状以及整个城市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据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交通管理科技发展和政策发展等方面提出的发展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确保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合理性。因此,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定应获得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的支持和协助。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

目前国内外地铁现状

国内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7座城市都建造了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了7000公里。东京地铁近2000公里,年运量在100亿人次以上。伦敦市内地铁共有9条线,总长408公里。巴黎轨道交通承担了公共交通70%的运量,地铁有15条线,共199公里。纽约市区地铁线共有27条,长443公里。莫斯科拥有一个跨及全市的立体交叉地铁网,总长243公里,140多个车站,由一条环线和8条放射线组成,日运量高达800多万人次,居世界之首。 我国地铁建设事业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居民出行和物资交流的高度频繁,城市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伴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地铁这种动力大、不占用地面空间的交通运输设施,正在大中城市建设中悄然兴起,并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选择。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就推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逐步发展地铁交通的政策。随后在80年代末,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再次明确其在基本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地铁交通以其速度快、运能大、污染少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新世纪开始, 国家首次把“发展地铁交通”列入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发展纲要, 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国内地铁建设以大城市与省会城市为主。目前, 我国已经拥有地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大连、武汉、南京、香港和台北这10个城市, 它们多为直辖市、省会城市, 其中北京, 上海, 广州和香港的通车里程已超过 100 km。 正在建设或已获得批复建设地铁的城市还有23 个, 分别是重庆、成都、苏州、杭州、无锡、宁波、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西安、郑州、南昌、长沙、合肥、青岛、福州、泉州、东莞、广佛线、贵阳、昆明、南宁、澳门。据我国各城市地铁交通发展规划图显示, 至2016年我国将新建地铁交通线路89条, 总建设里程为2 500 km,投资规模达99 373亿元。 (一)地铁行业现状 1.行业特点 地铁是地下铁道交通的简称,属于轨道交通行业。地铁是采用在地下挖隧道,运用有轨电力机车牵引的交通方式,除为方便乘客,在地面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进出站口外,一般不占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既不对地面构成环境污染,又可为乘客躲避城市的嘈杂提供良好环境。地铁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其正常运行不受地面道路拥挤的影响,能快捷、安全、舒适地运送旅客。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的主流和方向,其运量大,速度快,干扰小,能耗低,被誉为现代城市的大动脉,是一座城市融入国际大城市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实力展现,而且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紧张状况的最有效的方式。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地铁交通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地铁交通是大型城市基础设施,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服务,具有显著的公益性;二是地铁交通基础设施的线路、车站、通信和车辆等,具有资产专用性,一经完成不能他用;三是地铁交通建设成本高,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但地铁网络系统规模的扩大,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东京地铁资料梳理

东京轨道交通 1、城市概况与城市规模 东京是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的都市,包含扩张相连之城区的首都圈(东京圈),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巨型都会区,亦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世界级城市。自明治维新以来,东京即是日本的首都所在地至今,同时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等领域的枢纽中心。东京都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人口1301万(截至2010年4月1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东京中心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705人,密度最高的中野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900人。大东京圈是从东京都心向外扩张,半径70km同心圆范围内区域,人口达到3670万,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圈。2010年东京全年GDP为1万600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是亚洲的经济中心。 图1.1 东京都行政区划图 2、轨道交通线网概况和形态分析 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网络是世界上公认的典范,分为地铁、JR(原日本国铁)、私有铁路三个部分。总体呈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化,整体服务范围涵盖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神奈川县和千叶县,见图2.1。

图2.1 东京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根据日本2006年《城市轨道交通年报》,东京首都圈公共交通每天运送乘客4315万人,其中地铁、JR线、私铁运送人数为3658万人,达到84.8%。 年数据,未统计在内。 东京地铁的基本线网结构为“放射+环”的截射结构,主要功能特点为可以分散城市中心功能。其中,环线为JR山手线,放射线为13条地铁线。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是以地处东京市商业文化中心的东京站、秋叶原和新桥为辐射中心,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心区紧邻海湾,整个线网呈扇形布置,主要辐射走廊有东京至横滨、东京至多摩、东京经池袋至北朝霞、秋叶原经上野至大宫、东京至成田、东京至千叶等多条走廊,每条走廊至少2条线路辐射,多则4条线路辐射。见图2.2、图2.3。

浅谈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浅谈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步行是城市中最基本、最必要的交通方式。从任何出行方式的意义上讲,都包括了步行。然而随着都市化程度的加深,城市人口的聚集,加之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产生和飞速发展,使得原本是道路主体的“人”成为各式各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排挤的对象,城市步行空间及其环境日益恶化。即使如此,现今的城市规划从指导思想上依旧忽视步行者,在机动车辆交通优先的城市规划中,步行者的活动空间逐渐被吞噬,步行者实际上是生活在交通与沿街建筑的夹缝中。这种情况不但严重损害了步行者本身应当享受的权益,同时也影响了其他类型的交通效率的充分发挥。 一、我国步行交通的现状 步行不依赖于交通工具,自由自在,在快速运输工具迅速发展的当代,步行在城市交通方式构成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小城市以及旅游城市中,步行方式占有更大的比重。但是,在我们的步行交通系统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1)步行空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近年来,我们一些小城市中盛行的步行街改造大多采用“一层皮”的做法,即只针对某一条繁荣的商业街道或者历史古迹进行规划和改造,而忽视了他们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建设计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很差。(2)步行系统与外部空间的衔接及换乘设计不完善。步行空间体系外围缺乏足够的停车设施,使得步行和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相当局促,缺乏必要的缓冲,表现在空间形式上,则主要是交通换乘点附近往往形成大规模的人流聚集,却又难以有效疏散。(3)步行通道缺乏网络与系统规划,往往只注重局部节点如人行道、行人天桥等,没有充分考虑步行交通的连贯性、与周围建筑功能的协调性和相互依赖性。立体行人过街设施又降低了行人过街的便利性。(4)步行道设计中城市特色体现不明显。步行空间单调,压抑,仅有的人行道缺乏休息场所,狭窄,绿化稀疏,没有考虑座椅、电话亭、绿化小品、环境设施等的人性化设计。(5)对步行通道管理不善,小商小贩占人行道经营,致行人与车流混杂,造成混乱局面。 二、步行交通系统设计原则 (1)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步行空间穿插渗透于城市综合开发的各个区段,其规划设计应当纳入整个公共空间网络中,建筑、空间环境及步行通道应当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构成要素要符合整体设计特征和基调,并应明确主次,使整个体系秩序井然,协调统一。 (2)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步行空间及其体系应立足于步行及相关活动的需求取向,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步行来考虑交通和城市空间的组织,为人创造舒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浅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預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 标签: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1.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东京地铁票务系统简介

东京地铁票务系统概述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第I页 摘要 东京首都圈的空间布局类似我国的北京城,最先发展起来的东京23个区,集中了国会在内的政府机构和许多大型企业的总部,是主要的商业区,其内部只有部分居民区。随着中心区用地紧张,中心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增加,形成了居民区和商务区分离的城市空间布局。乘坐1~2小时的轨道交通到达上班地点,在东京市民中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东京轨道交通的票制为磁卡票。票种有单程票、一日票、月票、多次票和SF储值票等。在计价方式上,东京地铁和都营地铁相同,都采用分段计价制。东京地铁起步价170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17.8日元),310日元封顶。起步为1至6公里,7至11公里涨至200日元,12至19公里240日元,20至27公里280日元,28公里至40公里310日元。 关键词:亚洲最早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精算机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第II页 目录 摘要 ............................................................................................................................... I 1 绪论 (1) 2 东京地铁简介 (2) 2.1 东京地铁的发展 (2) 2.2 东京地铁的现状 (2) 2.3 东京地铁线网规划 (2) 3 东京地铁票务系统简介 (4) 3.1 票务系统发展现状 (4) 3.1.1 设备 (4) 3.1.2 运营模式 (4) 3.1.3 运营状况 (5) 3.2票务管理系统架构 (6) 3.2.1 系统构架 (6) 3.2.2 功能结构 (6) 3.3车票与价格 (7) 3.3.1 卡票类型 (7) 3.3.2票种 (8) 3.3.3旅游特价车票 (8) 3.3.4票价 (8) 3.4票务系统政策、创新 (9) 3.4.1 政策 (9) 3.4.2 创新 (9)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城市交通规划收费标准(内部使用、供参考)

城市交通规划工作框架、收资及收费 (2017版) (供参考) 1.综合交通规划 主要目标 分析城市现状,解决交通问题,明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统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城市人口等要素关系,构建合理的城市交通系统。较好的有效地支撑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并获得最佳效益。 工作框架 交通发展战略、综合交通体系组织、对外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客运枢纽、城市停车系统、货运系统、交通信息管理、互联网+交通、保障措施、近期建设计划等。综合交通调查通常进行交通调查,为更好的提高综合交通编制的时效性,交通调查与分析可单独进行。 主要收资清单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城市土地利用相关资料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城市交通运行资料 ?城市对外交通资料 ?城市公共交通资料 ?城市其他交通资料 ?交通发展相关政策资料 ?其他资料 收费 根据《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结合国内相关设计院及实际工作情况,拟定收费标准如下:

2 片区交通规划 主要目标 分析片区现状,明确片区交通发展方向,协调片区与城市的关系,解决片区交通发展的相关问题。 工作框架 规划背景、交通现状分析、案例分析、规划解读、交通预测、交通规划理念及目标、交通规划方案。 主要收资清单 ?片区现状用地等相关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及片区控规等规划资料 ?城市道路交通、交通运行、公共交通、静态交通等相关资料 ?交通发展相关政策资料 ?其他资料 收费 根据《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结合国内相关设计院及实际工作情况,拟定收费标准如下:

3公共交通专项规划 主要目标 分析城市公交发展现状,剖析城市公交发展问题,提出公交发展措施,确定公交发展战略,明确公交线网、公交线网及公交车辆的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发展体系。 工作框架 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公交需求预测分析、公交线网模式选择、公交线网规划、公交场站规划、公交信息化规划、其他公交系统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近期规划等。 主要收资清单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城市土地利用相关资料 ?城市相关上位规划 ?城市交通调查基础资料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资料 ?城市其他相关交通政策资料 ?其他资料 收费 根据《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结合国内相关设计院及实际工作情况,拟定收费标准如下: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交通规划步行

步行交通系统组织 步行不依赖于交通工具,自由自在,在快速运输工具迅速发展的当代,步行在城市交通方式构成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调查显示步行在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国特大城市中,步行在出行方式中平均仍占 37.2%,大于总出行量的 1/3,在小城市,步行方式占有更大的比重。 由于步行行为主体人的体能的限制,步行有一个出行距离范围的量化概念。在我国一般为步行三分钟以内比较舒适,步行距离150米到300米左右,步行在15到30分钟为最大距离,范围在750米到2000米之间。另外,在各类出行方式中,步行是在单位面积中占地较小,为0.5-0.6平方米/人,是道路使用率较高的一种交通方式,而骑自行车大约为1平方米/人,小汽车大约1.8平方米/人,公共汽车最大满载为0.12平方米/人。 步行交通活动是城市中最主要的步行活动,它们是与每个人每天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良好的步行交通组织应该是对城市中从事步行及相关活动人流的高效、整体的组织和管理,以适应城市的现代发展需要。 当今大多数城市都是采用分区、分块的交通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割裂了城市、建筑空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影响到了交通自身的整体连续,进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下降与恶化。所以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组织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弥补以往交通组织模式的劣势,而且运作效率更高、与城市整体发展的互动更加明显。

步行交通实际上解决的是人与车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实现人与车的“和平共处”以及如何以“车通”带动“人通”,即人行与车行的便捷转换和过渡。因此应该以系统化的组织原则和手段综合的看待这种“矛盾”关系,并使之协调有效的得到解决。其中包括:行人的步行流线的综合设计,建立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之间的平衡以及换乘系统的完善等。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行人的流线和步行方式就应当被整体考虑和设计,形成整个系统内在的秩序和引导性,让步行交通的流线真正的自由和流畅起来。在主要商业街和中心区内其它重要活动场所之间,建立良好的步道系统使它们连成一体。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步行空间形式,最常见的是人行道、步行广场、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还可以包括以步行为主的各种街道、小巷、步行街,或者公共建筑的开敞空间等来进行连接。这些单体要素之间的自然过渡和紧密联系保障了步行空间、步行线路的连续性,还整合了必要性的、自发性的和社会性的活动为一体,满足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要求。 总的来说,步行交通流线组织首先要依靠规划者、决策者的整体系统观念为指导方向,其次就是融合各种步行形态的丰富形式,建立连续、舒适的步行动线以至形成网络体系。而往常一味地满足车辆交通的顺畅以及停车面积指标、绿化面积指标,将剩余的部分归入步行空间而让步行者的方便通行“靠边站”的做法显然是需要改变的。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