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论语》研读教学方法探析

高校《论语》研读教学方法探析

高校《论语》研读教学方法探析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哲学经典著作之一,其精深的内容和广泛的知识面常常成为高校

哲学、文学等学科的必修课程。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论语》的研读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

上作出一些探讨和改进。本文将从学生主体性、情境教学和多元化教学等方面来探析高校《论语》研读教学方法。

一、重视学生主体性

在研读《论语》时,老师应该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

情况下,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阅读书中所述问题的内容,发表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交流、比较中

体会《论语》的真实内涵,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根据学生进行不断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一些学生学习困难和理解不深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让学

生从多个角度了解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的案例中应用知识点,逐渐适应和掌握

知识的运用。

二、注重情境教学

在研读《论语》时,教师还可以注重情境教学。通过模拟案例等方式,将《论语》的

内容依据具体案例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加深记忆。例如,在阐述《论语》中的“言行一致”时,可以讲述周围的鲜明例子,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反复演练使学生啊领

悟其意义。

在设计情境教学时,我们还可以考虑相似性和贴近生活。例如,在阐述《论语》中

“不以规矩,无以序人”时,可以把学生置于具有管理和规范要求的场景中,让学生体会“规矩、章程”、无序的管理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触发学生自身情感、认知和探究能力,进一步做到“知行合一”。

三、多元化教学

在《论语》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运用。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思维方式不同,教师应该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更加准确地引导学生。例如,对于那些

喜欢视觉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PPT制作,图文结合,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影响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而对于那些喜欢交互学习的学生,可以设置对话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对话中共同学习

和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知识点。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

媒体资料、案例解析、论文讲座等方式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总之,在高校《论语》研读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情境教学和多元化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研读技巧和方法,更能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让《论语》的精神思想能够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启示和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 ——以《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以《论 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2017年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文化的 传承与理解。在这一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门课程被纳入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来。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的被发掘与凸显。引导学生研读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应当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议题。 研读千年来一直影响中国人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儒家文化,特别研读儒家经典之作《论语》,能够让学生体会孔子的思想魅力、人格魅力,进而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提升人格,提 高把握社会和人生的能力。然而学生在阅读理解《论语》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一是时 代久远,文言难懂;二是思想精深,内容驳杂;三是兴趣不高、缺乏动力。因此,理解、梳理、审视、继承、发扬的过程应该成为解决困难,走进《论语》的重要路径,而文言、文学、文化、现实四个层面应成为《论语》学习贯穿始终的四个维度。 一、跬步千里文从字顺识《论语》 《论语》是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与思想的记载,成书于战国。全书共二十章,一万多字,但 均用古汉语表达,内容丰富且驳杂、思想幽微亦精深。因此,让学生按照章节顺序,结合译注,有计划的通读,先对《论语》整本书有个直观、全面了解,是深入研读它的奠基之路。 《论语》的研读并非朝夕可就,因此高一起始阶段,教师便应帮助学生制定通读计划,并布 置研读任务。比如,以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译注》(杨伯峻)为例,学生每天需读4-5则,并在书上完成每则注释的勾画、关键词的批注、章则内容的概括、启发思考或质疑的记录。 学生每周上交一次《论语》,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监测和掌握,并记录学生批注中精 彩的启悟,为后续专题研读积累材料,同时也可获悉学生的疑问,并及时反馈。按此进度, 学生可以在高一一年的时间里,完成《论语》整本书的通读任务,基本理解各章则的字面意 思和主要内容,且对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在逐章则阅读《论语》的过程中,虽然可以结合注释,但仍可能会存在诸多疑惑,因为 缺少对历史背景、具体对话情境和人物身份的了解。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适当推荐 学生读一些基础性的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进而对对话中涉及的思 想主张、国家间关系,人物的身份与立场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再比如教师在作《论语》名著 导读课的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书中常出现的孔门弟子身份,并让学生在今后阅读中将涉重要 弟子的章则标注,注意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理解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和态度,进而去体会孔 子思想。 读懂《论语》的字面意思,是理解孔子思想的第一步,读懂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 史原因,也就将阅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也是学生疏通字词,理解文意不可或缺的步骤。 二、提纲挈领力透纸背解《论语》 《论语》阅读的难点,还在于其编排体例。孔子的各类思想并不是分类整理后呈现在书中, 而是散见在各个章节。因此,孔子的某类思想,学生很难通过通读去把握。那么,在高一年 级通读的基础上,学生对孔子各方面思想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或许是不成体系的认识,或许 是思想框架粗浅的认知。因此,教师在高二阶段需要通过专题学习内容的设置,纲举目张, 帮助学生梳理孔子的思想体系,让学生对字面背后隐含的孔子思想有力透纸背的理解。 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单元安排,教师可以考虑从仁、义、信、责任、教育、学习、师生关系、政治理想等角度设置专题内容,每一个专题的若干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二章,关于《论语》,它是我们绕不开的一本书,它出现在我们学习的每个阶段。不知道你是否生出过这样的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论语?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做客央视《开讲啦》解释道:“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这棵大树的主干就是儒家文化,大树的根部则是孔子,以及包括孔子在内的先哲们。大树树干之所以粗壮,就是因为大树的根扎得深扎得牢。”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因此,要想了解中华文化,应该了解儒家文化,而欲了解儒家文化,则必从读《论语》开始。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熟读《论语》是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把“金钥匙”,由此切入,洞开中华文化之大门。 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许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无不深受《论语》之影响。可以说,《论语》对中华民族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在千古流传的潜移默化中,早已构筑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论语》有多重要?——诸多名家如是说: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大儒朱熹也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浸润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品格,滋养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底色,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 《论语》小知识:《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二单元第4课《论语》十二章,看看孔子又为我们讲授了哪些人生哲理。【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 听名家朗诵,正音。 八佾(yì)文质彬彬(bīn)迩之事父(ěr)譬如(pì)子罕(hǎn)未成一篑(kuì)【三、文本研读】 分组学习,一个小组负责两则,要求: (1)梳理文言现象,准确翻译。 (2)谈谈你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

高中校本课程《论语》说课稿

高中校本课程《论语》说课稿 高中校本课程《论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八则》,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虽然在初中接触过文言文,由于文言知识难理解,加上学生文言知识储备不足,高一上学期,我校把《论语》作为一个校本课程进行开展。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通过《论语》诵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阅历,提高品位,传承文化,发扬国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作为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论语》,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厚度,而且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学向着“大语文”方向的迈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开足、开齐特色课程,每年我校在高一上学期安排《论语》选编所有内容的教学。 2、教材内容:《论语八则》选自校本教材部分片段,在整个校本课程中侧重于学习方法、态度,意义重大。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学习和为人处世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教学目标: 这一课程的知识目标有三个:了解孔子和《论语八则》的基本知识; 积累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 这一课程的能力目标有两个:培养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理解、运用《论语八则》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这一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两个: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

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①朗读、背诵《论语》八则内容②理解《论语》八则蕴含的人生哲理 这节课的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论语》八则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 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 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采取“圈注法”,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4、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理解 六、教学过程: 我主要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我通过“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是谁来设疑。通过疑问,调动 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说明孔子历史地位的不同凡响。 第二步,孔子及《论语》简介: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子生平”“孔子地位”“《论语》主要内容和影响”。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三步,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齐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八则》的内容,唤起

《论语》教学方案

《论语》教学方案 《论语》十则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先进篇》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话译文: 子路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公西华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2、有教无类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温故而知新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4、举一反三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5、学而优则仕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白话译文:子夏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教学方法探讨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教学方法探讨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教学方法探讨 《论语》是我们了解儒家文化的窗口,它重在记言,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对话的方式开展的情境性极强的教学。为提高《〈论语〉选读》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学方法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细化文字的深度 《论语》是古代汉语记录下来的以语录体方式呈现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话,文字较浅易,情境性较强。因此,教学不宜讲求大学古代文学选修课的系统和深度,也不宜讲求必修课程文言文字字落实的要求,而应在兼顾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深入语境细化对语言文字的体悟。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论语·述而》)中的“无隐”。“隐”是隐瞒,是虚伪的表现,是人性的瑕疵,而“无隐”则是孔子的率真;颜渊死,孔子“哭之恸”,一个“恸”极显孔子作为老师对徒弟的深厚情感。“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莞尔”是微笑的样子,微笑是人类最向往的品质。孔子的“莞尔”里有欣慰,有悲悯。我们把这样的感悟方式呈现给学生,他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孔子的性格,并进而由这些细节去探析《论语》的微言大义。 二、丰富教材的解读角度 《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连缀成篇的,而《〈论语〉选读》进入语文教材后则是按照特定的主题编排。教师仍然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地设置解读角度,尽量避免逐条讲述,从而使学生对主题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比如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解读“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仁者爱人”等;从政治与人生的角度来解读“为政以德”“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从教育角度来解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从择友标准、与友相处等方面呈现孔子的交友观;还可以赏析《论语》的文学性。总之,重视课程内容的开发,灵活地处理,巧妙地安排,在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文化、教育、

利用技术手段创新《论语》教学方案:互动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利用技术手段创新《论语》教学方案:互动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互动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利用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案成为了一种趋势。互动游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传承中华文化意义重大。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论语》传统文化,本文将从互动游戏教学法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新《论语》教学方案。 一、互动游戏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互动游戏教学法旨在通过游戏化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互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融入到游戏中,提高了学习的乐趣和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互动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凭借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性思维的特点,成为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教学方式。 二、互动游戏教学法在《论语》教学中的应用 1.制定游戏规则 利用互动游戏教学法教授《论语》,可以先围绕《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和故事情节,设计和制定具有互动性质、注重竞争的游戏规

则。这些游戏规则可以与每个章节内容相关联,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论语》的道德思想,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进行集体和个人的拼搏。 例如,在学习《阳货》一章中,设计“考验财富”的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自己手头的财富去帮助朋友或其他困难的人,展现出做善事的实际行动从而体现《论语》中的“以德服人”、“无不起早”等思想。 2.以游戏教学方式进行问答互动 利用互动游戏教学法进行问答互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提问进行互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在正确回答后,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和奖励积分,激励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例如,教师可设计一个“答题小组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代表学生回答问题,在答对问题后获得积分,获得积分最多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3.制作互动小游戏 除了制定游戏规则与以游戏教学方式进行问答互动外,还可以通过制作互动小游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雍也》一章中,可以制作一个《雍也迎君》小游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组需要组成一支欢迎仪仗队,学生

《论语》中的教学互动方法探析

《论语》中的教学互动方法探析 作者:赖玉芹姜广锦 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4期 赖玉芹姜广锦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论语》中孔子的关于教学互动几个方法:“乐之”、“启发”、“循循善诱”、“学思结合”以及“切磋琢磨”等,结合当今教学实践,探析其蕴含的 教育价值。基于当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考虑,深入挖掘古代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古为今用,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论语》教学互动兴趣启发学思结合 目前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涌现,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育教学乃是传 授知识与学问的亘古话题,反映的是教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古圣先贤关于教育教学的思 考对于当今仍然适用,有很多内涵值得挖掘,并且推陈出新。《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 验诸如教学相长、不愤不启、循循善诱、学思结合、切磋琢磨等,都蕴含着教学互动的方法, 迄今仍对教育者有较大借鉴和启发,当今的许多教学方法也是其在新情景中的一种应用。 一、“知之、好之、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 追求,乐之者则达到执着痴迷的状态。就课堂授课而言,学生“知之者”就是常见的以教师 “一言堂”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授课模式;而“好之者”的状态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比如导入新课,“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 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许多老师对于导入新课狠下功夫,以 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在上作文课时,抛出一道智力趣题:如果让你画一 幅题为《深山藏古寺》的画,你将会怎样构思?如何体现这个“藏”字?这样的题目有一定挑 战性和开放性,既吸引了学生兴趣,又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此时学生们积极地各抒己见: 有的说画一座大山,山上坐落一座破旧的寺庙;有的说画了一片树林.露出寺庙的一角;还有 提出可以不画寺庙,只画一座山,再画两个和尚挑着水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走,这一创意让学生 们拍手叫好。然后老师就同学们的设想而作分析,很多同学受到鼓舞,情绪高涨。在此导入的 帮助下,学生对琢磨作文立意如何新颖一事自然而然产生了兴趣,也不会觉得这一要求离自己 很遥远、难以做到。另外,教师通过图表、视频和音乐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学 习的兴趣,也能达到“好之者”的效果。有了“好之者”的主动追求,便能为“乐之者”的境 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老师能及时肯定学生的想法,并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鼓励,那么 学生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就会体验到“获得”和“征服”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就能 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自己琢磨研究,为之痴迷,从而达到“乐之”的境界。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是我国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反映。此句“愤”、“启”相对,“悱”、“发”相对,“启”与“发”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教学范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为开其意。发,为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 证之义。复,再告也”。启的原本写法是“啓”,所谓“啓”,就像用手开门一样,用言语打 开人的心扉。“发”本意是射箭之意,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发”的意思。“啓”和“发”紧密相连,先啓后发,发是啓的深化和升华。后人将“啓”和“发”连用,更强调完整的过程,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谈

程翔:《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谈 摘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学生之所以还要读《论语》,是因为《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孔子思想的智慧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无论是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或是从古为今用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角度,中学生都需要阅读《论语》。指导中学生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要了解孔子的生平,要选一个比较好的版本,要读整本的原著,要注意积累文言语料,留心常见的文言现象,并且运用好想象还原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论语》《论语•里仁篇》想象还原法 一、《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课堂对话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儒家经典《论语》。 2.指导学生自由阅读《论语•里仁篇》,初步感受《论语》的思想内涵,掌握阅读《论语》的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喜欢《论语》,走进《论语》,启发学生用《论语》陪伴一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导入新课 1了解学情。 (1)家中藏书有《论语》的同学请举手。 (2)读过《论语》全书的同学请举手。 (3)能背一点《论语》的同学请举手。 (请几位学生背诵展示。) 2.导入新课。 师:《论语》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感受一下古圣先贤的人生境界,体会一下他们的思想品格,为我们未来的辉煌人生打开一扇接受传统文化熏染、提高思想境界的智慧之门。 (二)读书汇报,竞赛交流 1抢答。 (1)谁能解释书名“论语”的含义? 这个知识点必须落实到位。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著作? 这类知识属于基础知识,起奠基的作用,必须讲明白。 (3)《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后,从用字频率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论语》的核心思想一一“仁”字出现109次,“礼”字出现74次。除此之外, “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 “谦”“和”“宽”“敏,,”惠,,等字也多次出现,也是《论语》蕴含的重要思想。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新问题,但不必急于在课堂上解答,而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过程中逐步领会。 (4)《论语》的作者是谁? 这个基础知识很重要。孔子没有写《论语》,但由此可以引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创造者和整理者”的观点,还可以引出“孔子弟子三千”的话题。 (5)《论语》成书于何时?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讲解。 (6)《论语》一书一共有多少字?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比较陌生,有不同的数字统计,其中一种是15900字。 (7)《论语》一书一共有多少篇?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比较陌生,由此可以引出“篇”“章”“句”等学习《论语》的重要概念。(8)阅读《论语》选哪个版本比较好?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以《论语》阅读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索——以《论语》阅读 为例 摘要:语文是高中学生对积累的文学知识进行整理和运用的阶段,当前的阅读 教学主要以“单篇阅读”为主,让同学们养成“一点见一面”的“举一反三”的思维。 而整本书阅读在突破传统教学的狭隘格局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整体事物发展观 念的形成,并使他们的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提升,提 高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论语;尝试与探索 引言: 整本书阅读并非随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新兴的教学观念,而是“旧话重提”。在进行整本 书阅读的教学上,主要出现了教学内容较长、人物关系复杂性等问题,导致现今的教育观念 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需要转变课堂模式和教学方式。 一、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对内容进行串联 导学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串联,还能通过问题的使用,让同学们阅读到不容易注意 和理解的地方,帮助他们全面掌握学习内容。在《论语》阅读中,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和文字 的使用与积累,一直是其古文学习的困难点。在对文化知识进行巩固时,教师要帮助同学们 进行词汇的解释和“引申含义的阐述”,让他们对文字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才能有 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促进他们的文学素养的提高。采用导学案的形式,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继而掌握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文学水平。 以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为例,在进行课堂内容和导 学案的问题布置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对其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进行把握,让他们认 识到其中的读音区别,从而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思进行认识和把握。通过导学案导 入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从而降低同学们阅读障碍。 二、朗读和辩论,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透过“先秦诸子”的思想,以“辩论”为主题的学习方式,在同学们进行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转变了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孔子对学生教书,不求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认同,而是做到‘举一反三’,继而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某件事的讲述,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 这一方式的借鉴,在语文教学中以“辩论”的方式展开,能够让同学们在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过程中产生自身独立的认识和立场,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 视学生的“辩论有效性”,防止“白马非马说”的出现,才能保持文化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为例,教师在布置课堂内容时,要抓住其中的主 要矛盾,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句,学生的观点 分歧很大。教师可以在同学们对“孔子的孝”的观点进行学习时,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让其他同学进行辩论,抒发自身的观念和立场,使他们形成“辩证看待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的思考方式。 三、读写结合,以阅读材料为写作的素材

《论语》中的教学互动方法探析

《论语》中的教学互动方法探析 浅析《论语》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摘要: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可以集中归纳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四条。我们应学习借鉴这些优秀遗产,其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力争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教学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 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学过程本身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这是一个古老的、规模宏大的教学论体系,尽管它不是充分完备的,但它的学术价值和运用价值却光照千古。我认为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可以集中归纳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四条。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禀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虽然如此,孔子的教育实践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

行教育教学。 《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兼人,故退之。” 同样是问一个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却因人而异?其原因就在于孔子认为两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所给的回答也就各有不同。 孔子因人而异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这个基础上的。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如果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忽视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那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 孔子在“因材施教”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l),“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2)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论语》教学策略探析

《论语》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郭丽净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8年第12期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主张、道德观念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初中生而言,《论语》不仅仅是一部适合阅读的经典篇目,更是濡养身心、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但是,初中学生学习《论语》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论语》采用的是文言语体,而且与今天之间已有2000多年的时空距离。因此,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论语》教学要遵循初中生特殊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论语》的学习中。 经典诵读帮助识记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论语》以语录体为主,篇幅短小,适合学生利用零碎时间朗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北京市通州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步六正”教学法,帮助学生准确诵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正音正读。利用每天语文早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订正篇章中易读错的字词,为准确诵读奠定基础。 二是正字正义。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理解,能初步了解篇章的主要內容。例如诵读《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本篇主要内容是讲“孝悌”。 三是正心正行。针对《论语》的“理”字教材特点,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带入个人情感,去体悟篇章内容与情感。 运用“三步六正”教学法,为学生搭建诵读的平台,在日积月累中,让学生爱上诵读,点滴积累。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堂上还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说话者的身份,揣摩说话者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不仅读得高兴,听得高兴,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更贴近说话者,理解人物的观点态度,拥有了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比如在阅读《论语·为政篇》中孟懿子、子游、子夏三人问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精选教育文档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精选教育文档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文献标识码:A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始末。《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精华所在。在该书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他在教学方法上的独特见解更是光照千古、垂范后世,至今仍具有宝贵的价值。 一、孔子教育思想简论 任何教育观都是由其办学宗旨所决定的。孔子作为宋国没落贵族的后代,胸中充满了治国兴邦的伟大抱负,正是受这一政治思想的支配,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官做事的士人,期望他们能富国强兵,实现大一统的伟业。出于这样一种目的,孔子描写他要培养的理想人才时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教育内容始终要为教育目的服务,为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四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四个方面,“文”指学习《诗》、《书》、《礼》、《乐》等书本知识;“行、忠、信”则属于德教,指关于品行、忠诚和信实等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的两个方面,在二者当中,孔子更强调道德教育,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学而》)同时,他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这体现了孔子的“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的德智统一的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二者达到互动、和谐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其实,这一理论已经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就从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具体论述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成功之处。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0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0篇)教学目标: 1、积存“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精确流畅地朗读并娴熟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预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日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许多许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

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日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推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索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索并答复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经典名句与思辨力培养:《论语》教学方案

经典名句与思辨力培养:《论语》教学方案 1. 引言 1.1 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名句与思辨力培养的关系,并以《论语》为例进行教学方案的研究。经典名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智慧,对于培养个体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教学方案,我们希望能够发现其在提升学生思考、分析和推理能力方面的潜力。 1.2 文章结构 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经典名句与思辨力培养、《论语》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以及结论。首先,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目标和结构。其次,我们将阐述经典名句在思辨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介绍思辨力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典名句对思辨力培育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论语》这一重要教材,并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随后,我们将详细描述《论语》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实施《论语》教学方案后,我们将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来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安排。最后,我们将总结经典名句对思辨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并表达对《论语》教学方案的看法与建议。 1.3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论语》教学方案,探索经典名句如何促进思辨力的培养,并为实施该方案提供参考和建议。我们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推广利用经典名句作为教育工具,从而加强学生的思维、分析和批判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 经典名句与思辨力培养 2.1 经典名句的重要性 经典名句是那些通过历史、文化和智慧传承下来的短小而有深度的语句。它们通常由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或其他具有深刻见解的人物创作而成。经典名句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并给予启示。 经典名句在培养个体的思辨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些名句凝练而简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通过接触和研读经典名句,人们可以从中感知到优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并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经典名句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这些哲理和智慧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并以精炼而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后人。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名句,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提升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语文_《论语》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一、吟诵经典名句,培养阅读兴趣。 二、走近《论语》,体悟孔子思想。 [教学思路] 识其形——悟其道——亲其人 [学习过程] 一、导入——问卷调查 你对学过的《论语》的篇章感兴趣吗? A、很喜欢,现在还经常看。 B、一般,反正都是必修课。 C、很枯燥,当时就不喜欢。 二、走近《论语》——识其形 1、诵读勾画84页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论语》。 2、诵读勾画85、86页的内容,思考:《论语》内涵丰富,它对后人的启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请用原文语句概括) 三、走近《论语》——悟其道 1、吟诵通语意(参见阅读材料——《名著导读 <论语>》) 2、品读谈感悟 选取材料中感触最深的一则句子,谈谈你的感悟。 四、走近《论语》——亲其人 请同学们阅读这几则材料,任选一则说一说你读出了孔子的哪一种表情?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五、走近《论语》——名家箴言 杨绛《我是怎样读<论语>的》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几则论语,但相对整部《论语》而言,比较容易理解,《论语》的内容与当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尤其离学生生活较远,而这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推荐阅读的第一本名著。 学生本来就不愿意读文言文,而且对其思想内涵理解认识得十分短浅,并未了解作品的价值,最终能通过作品认识社会人生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学生中有一小部分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较多,文学素养较高,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力较强,可以引导这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儒家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我们知道,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从这个角度看,阅读的过程,就是对作品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允许并鼓励这些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看法;同时,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方面要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引导他们在了解作者思想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深入探究,获得自己的认识。 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以理解选文语意,并把握其基本思想;对这些学生可引导他们探究孔子的思想和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剩余的一些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仅能了解大意,预想通过学习,引导他们归纳概括《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尝试分析人物性格,背诵积累一定量的《论语》名句。 名著导读——《论语》效果分析 《论语》是人教版必修一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第一部名著。教授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走近《论语》,体悟孔子思想,吟诵经典名句,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借助课本对《论语》的篇章结构,基本形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对《论语》经典篇章的诵读中疏通语意,生发感悟。通过读写交流使学生在孔子的治国思想、教育思想和处世思想三方面更好地理解了其蕴含的道理。而且学生从所选的几则语段中体悟了孔子的喜怒哀乐,初步感知了孔子这个可爱之人,基本上达到了导读的目的。

“《论语》课程化教学”研究报告

“《论语》课程化教学”研究报告 一、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命题是“《论语》课程化教学”。“课程化”,是一个核心概念。“化”,是一个后缀词,加在名词“课程”之后,构成动词,“课程化”意即把一个非课程的东西改变为课程。我们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把本不作为课程的《论语》研读开发为课程。 理与问题》中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此处,我们尚且无意于明确“课程”的定义,但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把研读《论语》开发成课程,这课程是与语文、数学并列的“科目”式课程,还是归属于语文学科范围之内的语文课程? 第二,《论语》是一部文化著作,要把它课程化,要研究的是视为教材的《论语》,还是研究如何运用《论语》中的资源来从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是研究《论语》中有什么,还是研究如何用《论语》来教什么? 第三,命题是“《论语》课程化教学”,研究的内容是“课程化”,还是“课程化”和“教学”?也就是要不要落实“如何教”? 我们的界定是: 第一,“《论语》课程化教学”,是将《论语》这部文化经典开发为高中语文课中的一个校本模块课程,该模块课程的名称为“研读《论语》”。《论语》课程化教学研究,也就是研究开发语文课程中的这个模块课程,是属于国家课程政策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课时范围内,留出一小部分课时给学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国家课程政策是我们本课程开发的依据,高中语文课标是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宏观规定。《论语》中的资源可以用来将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具体化。 因此研读《论语》是高中语文中的一个校本模块课程,我们的研究也就是语文课程领域里的研究。 第二,命题中的“课程化”,就是以课程来实现研读文化经典《论语》的目标。这就包含着:一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构建研读《论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措施等,形成“课程方案”;二是从教材建设的角度,要将课程内容教材化。文化论著《论语》还不能等同于教材,要将高中语文课程与《论语》结合起来,进行教材建设。教材的产生,钟启泉先生在《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中说过:“我们应当依据教育宗旨,首先从浩瀚的文化内容中精选出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知识,然后围绕核心知识收集、组织大量的素材,然后才谈得上教材(教科书)的编制工作。”教材必须承载着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由此可知,我们先要了解《论语》中有什么;再从中精选当下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核心知识,结合课程目标设计,明确教什么;最后围绕所要教的知识收集组织素材,编制教材。 第三,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上将课程落实为课堂教学事件,实施“研读《论语》课程方案”。同时,探索切合本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