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败的原因2

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败的原因2

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败的原因(2) 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败的原因

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股骨干的外侧为张力侧,内侧为压力侧,钢板耐受张力优于压力,因此钢板应放置于股骨外侧,钢板的长度至少为骨干直径的4倍[1],对于粉碎性骨折应提高钢板的有效长度,骨折两端至少有3枚螺钉固定,螺钉应超出对侧皮质1~2螺纹,螺钉的固定方向应与骨干垂直,钻头与攻丝的大小应与螺钉相匹配,这样钢板螺钉才有足够的把持力,钉孔过小,螺钉强行旋入时所产生的扭应力大于螺钉的承受能力,螺钉在置入体内时就变形或隐形断裂,给后期断裂埋下隐患;钉孔过大,易使螺钉松动或拨出,均使固定不牢固,而导致固定失败,为了防止钢板的强度降低,钢板预弯时不应来回反复。

骨折未解剖复位或存在骨缺损:本组中有15例复位时骨折间存在一定间隙,特别是钢板对侧,有6例存在内侧部分骨缺损。

为了恢复骨的载荷能力,其结构连续性必须恢复,只要骨折端存在骨缺损或复位不佳,内固定物就要超负荷承受来自周围组织和外界的各种应力的作用,骨折远端所承受的一切应力只能由内固定去遮挡,负荷的传导主要通过钢板从骨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加重钢板的负担,这样就会明显增加内固定失效的危险[2]。

当早期功能锻炼时,骨折间产生相互运动,骨折面吸收,间隙加宽时,内固定物的应变最终达到临界极限,出现内固定物断裂。

本组有6例复位后遗留骨缺损未植骨,在早期负重后,钢板、螺钉发生疲劳性断裂,使内固定失败。

故对此病例应在钢板对侧皮质骨旁植松质骨,使其能很快生成周围骨痂,减轻钢板负荷防止钢板发生疲劳性断裂。

对股骨干中1/3用钢板固定时,应提倡对所有病例植骨[3]。

只有骨缺损修复了,钢板固定才能获得最大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及肢体功能活动,降低应力遮挡,避免钢板弯曲断裂。

因此,在手术中不应忽视Ⅰ期植骨。

骨折愈合与钢板疲劳速度失衡: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由于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术中骨膜剥离过多及全身因素的影响导致骨折愈合速度减慢,而钢板在体内由于受到交变应力、剪切应力、压应力及拉应力的作用[4],导致钢板疲劳性损伤,钢板强度受到一定影响,骨折长期不愈,不能恢复载荷,当后期负荷不断增加时,所产生的应力最终达到钢板的强度极限而导致钢板疲劳性断裂。

术后管理不妥当: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或过早负重是导致钢板固定失效的又一原因。

本组3例术后2~3周即下床行走,12例2~3个月内完全负重,由于骨

折间尚未愈合牢固,骨折区超负荷,所产生的应变超过钢板临界极限,导致内固定物的断裂。

只有骨折断端间形成连续外骨痂时,肢体才能逐步恢复正常负重活动[5]。

因此,术后应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负重。

钢板螺钉的重复利用:内固定物的重复利用是导致钢板失效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内固定物在体内受机体交变应力的影响,在应力和体液腐蚀剂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一种破裂过程-应力腐蚀开裂[6],术中发现部分内固定材料不匹配,内固定物的钢度及强度均受到一定破坏,本组1例所取出的`钢板局部电锈蚀变黑,因

此应杜绝内固定物的重复利用,选择匹配材料,以免影响骨折愈合造成固定失败。

应注意的是,虽然引起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内固定技术的要求来看,相当部分原因是由于对内固定技术理论和基本功欠缺所致[7],解决办法

仍是加强内固定技术的继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固定的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8.

2 胡广,胡凯,包澄宁.多发伤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探讨[J].骨与关节损伤

杂志,1999,4:276-277.

3 荣国威.骨科内固定(AO组织技术推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9.

4 吴雪晖,李起鸿,杨柳.骨折固定对长骨微循环及骨折愈合的影响[J].创

伤外科杂志,2002,3:179.

5 徐莘香,谷贵山,赵义,等.梯形加压钢板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3):152-154.

6 张效量,邹锁生,陈东安,等.金属内固定材料的体液腐蚀及预防[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4,9:49.

7 杨力民.内固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及对几个问题的思考[J].骨与关节损

伤杂志,2001,16(4):241-243.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3】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钢板螺钉失败原因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技术是创伤外科最常见手术之一,随着多种内固定方法的推行和应用,临床上内固定术后失效的病例屡见不鲜。

自1999年3月至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股骨干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失效病人28例,本文就本组病例失效原因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失败病例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39岁。

本院手术17例,外院手术11例,左侧12例,右侧16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16例。

伤因:车祸伤10例、挤压伤8、爆炸伤3、坠落伤5、其它2例。

骨折部位:中段骨折10例,中下骨折6例,中上骨折12例。

骨折形态:粉碎或蝶形骨折11例,斜行螺旋骨折9例、横行骨折8例。

1.2 手术内固定方法本组失败病例28例中,加压钢板普通螺钉9例,普通钢板普通螺钉固定7例,加压钢板加压螺钉12例。

2 结果

�本组失败28例病例中,螺钉松动钢板弯曲、脱出9例,螺钉断裂钢板松动5例,钢板断裂4例,骨折断端对合不严密4例,粉碎骨折钢板对侧骨缺损或游离骨块未固定5例;感染致骨不连3例;功能锻炼不当7例。

自诉暴力损伤者1例。

3 讨论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目的在于获得解剖复位,并使骨折断端达到稳定牢固作用,但其部分患者由于内固定失败而影响骨折愈合。

结合本组28例病例分析,其内固定失败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3.1 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 (1)钢板螺钉不配套,本组有9例使用加压钢板普通螺钉固定而出现螺钉松动,钢板弯曲,因钢板与螺钉在结构质量上存在差异,

两者间相互接触产生微电流,形成电解腐蚀,钢板强度降低,导致内固定弯曲或折断,故加压钢板只能与匹配的加压螺钉配套使用,才可能牢固固定骨断端。

加压螺钉与普通螺钉之间存在差异,前者钉端无沟槽,钻孔后需旋出纹路后再将其拧入,钻孔径小于螺丝径,在骨内支撑力强;后者属于自锥螺钉,钻孔后利用钉端之沟槽直接旋入,钻孔径等同于螺钉径,在骨内对支撑力弱,故易松动脱出。

(2)钢板长度不够,骨折两端固定范围短,达不到牢固固定作用。

钢板长度应为骨折部骨直径的5倍,且螺钉应穿过对侧骨皮质,骨折两断应至少用4枚螺钉固定[1]。

本组病例中有12例是因钢板长度不够而出现螺钉松动或断离,钢板弯曲,呈现骨折端成角畸形。

(3)内固定材料质量低劣(普通钢板普通螺钉),本组病例中有7例出现不同程度钢板弯曲及螺钉松动、断裂。

因此,普通钢板无论从长度还是从强度上均达不到牢固固定的作用,特别对于股骨干骨折的病例,普通钢板完全不能承载其生物力学的需要,已不能满足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需要,现已废弃。

3.2 骨折缺损或螺钉松动均使骨折支撑失去平衡稳定作用[2]本组12例中出现钢板对侧骨缺损或游离骨块未固定,或螺钉松动易致骨折未获得牢固性稳定。

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败的原因2

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败的原因(2) 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败的原因 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股骨干的外侧为张力侧,内侧为压力侧,钢板耐受张力优于压力,因此钢板应放置于股骨外侧,钢板的长度至少为骨干直径的4倍[1],对于粉碎性骨折应提高钢板的有效长度,骨折两端至少有3枚螺钉固定,螺钉应超出对侧皮质1~2螺纹,螺钉的固定方向应与骨干垂直,钻头与攻丝的大小应与螺钉相匹配,这样钢板螺钉才有足够的把持力,钉孔过小,螺钉强行旋入时所产生的扭应力大于螺钉的承受能力,螺钉在置入体内时就变形或隐形断裂,给后期断裂埋下隐患;钉孔过大,易使螺钉松动或拨出,均使固定不牢固,而导致固定失败,为了防止钢板的强度降低,钢板预弯时不应来回反复。 骨折未解剖复位或存在骨缺损:本组中有15例复位时骨折间存在一定间隙,特别是钢板对侧,有6例存在内侧部分骨缺损。 为了恢复骨的载荷能力,其结构连续性必须恢复,只要骨折端存在骨缺损或复位不佳,内固定物就要超负荷承受来自周围组织和外界的各种应力的作用,骨折远端所承受的一切应力只能由内固定去遮挡,负荷的传导主要通过钢板从骨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加重钢板的负担,这样就会明显增加内固定失效的危险[2]。 当早期功能锻炼时,骨折间产生相互运动,骨折面吸收,间隙加宽时,内固定物的应变最终达到临界极限,出现内固定物断裂。 本组有6例复位后遗留骨缺损未植骨,在早期负重后,钢板、螺钉发生疲劳性断裂,使内固定失败。 故对此病例应在钢板对侧皮质骨旁植松质骨,使其能很快生成周围骨痂,减轻钢板负荷防止钢板发生疲劳性断裂。 对股骨干中1/3用钢板固定时,应提倡对所有病例植骨[3]。 只有骨缺损修复了,钢板固定才能获得最大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及肢体功能活动,降低应力遮挡,避免钢板弯曲断裂。 因此,在手术中不应忽视Ⅰ期植骨。 骨折愈合与钢板疲劳速度失衡: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由于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术中骨膜剥离过多及全身因素的影响导致骨折愈合速度减慢,而钢板在体内由于受到交变应力、剪切应力、压应力及拉应力的作用[4],导致钢板疲劳性损伤,钢板强度受到一定影响,骨折长期不愈,不能恢复载荷,当后期负荷不断增加时,所产生的应力最终达到钢板的强度极限而导致钢板疲劳性断裂。

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分析

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的问题 调查发现体力劳动者内固定的折断率远高于脑力劳动者,钢板断裂的时间大多发生在术后3-5个月。经查阅及总结文献,主要原因如下: 1.骨折的不稳定是造成钢板断裂的主要客观因素,当骨折不稳定,使应由骨质自身承载的负荷更多地由钢板负担,终究导致钢板断裂。 2.过早的用力和负重以及不正确的功能锻炼是钢板断裂的主观因素。例如:股骨干骨折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4-15周,所以三个月内应避免完全负重;如锁骨骨折术后早期应悬吊患侧肢体,禁止患侧侧卧,防止用患侧的手臂用力提物、支撑、用力等。 3.术前适应症把握不准,钢板选择不当:①所选钢板长度不够,导致钢板力臂不足而断裂,长度要达到骨折处骨干直径的4-5倍,但对于长斜形或粉碎性骨折,主要看钢板有效螺钉数。②钢板宽度和厚度不够,或者不适宜钢板固定。 4.术中操作不当,手术技巧不足;其又包括①骨折解剖复位不当,如骨折复位不当或钢板对侧皮质缺损时骨折处骨质无法承担连接作用,钢板将承受骨骼上的全部负荷,并成为支点。骨缺损尽量一期植骨。②术中钢板放置不当。钢板未放置在张力侧或者钢板的中心未放置在骨折线上。还有术中将钢板反复塑形,使钢板机械性能改变,强度下降或者螺钉过少,螺钉的把持力不够。③骨膜剥离过多,损伤局部血运,影响骨痂生长,手术时间过长或者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导致急慢性感染。 5、金属材质不同,发生电解反应,加速钢板的疲劳或者钢板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钢板断裂的预防

1.要掌握好手术指针、适应症、禁忌症,做该做的手术不要做想做的手术。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生理心理状况,社会经济能力以及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医院的设备条件等综合情况,对患者高度负责精神,适当决定,不生搬硬套。 2.做好术前准备:做好术前计划和讨论,对于手术方案要有周密的考虑,对于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很好的应对措施。完善术前必要的检查,认真阅读X 线片,CT等检查,选择最好的内固定方式,准备一种或多种内固定材料,对疑难手术要做好科内或院内讨论。 3.术前要准备充分,如做好术前用药、输血准备,对麻醉科、手术室有特殊要求的需提前告知。做好术前签字和沟通,对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案,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好术前沟通,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4.减少手术失误,提高手术技巧,术前认真复习解剖,熟悉手术入路。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骨科医师不能成为手术匠,要成为真正的骨科医师。 5.做好术后管理:早期管理:a、针对手术中固定的稳定程度,是否加用外固定;b、根据手术的情况直到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出院的管理:a、出院时要填写好钢板内固定注意事项协议书;b、定期回访,督促病人按时来院复诊,对骨折愈合较慢以及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要及时干预处理,避免纠纷。高度重视术后复查,并填写随访登记本,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切不能养成手术做完就“一劳永逸”的麻痹思想。要告知患者至少每月复诊1次,让医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同时摄片复查,了解骨折的愈合速度及有无钢板失效的迹象。如术后4个月仍无骨痂出现,或骨痂折断,或骨折端钢板下螺钉道有骨质吸收现象,应给予外保护,以后如骨吸收不改善,应再次手术植骨或更换固定方法,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原因分析及其治疗对策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原因分析及其治疗对策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原因分析及其治疗对策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其治疗方法以内固定为主。然而,研究发现,一定比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手术后出现治疗失败的情况。本文旨在分析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 1.手术技术不精湛: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手术需要高超的技术,包括准确的解剖学识别、正确的固定方法以及良好的手术技巧。手术技术不精湛是导致固定器材松动、偏位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手术时骨折片未完全复位:骨折片未完全复位可能会导致内固定器材的松动及固定不稳。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骨质密度降低,骨折端的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内固定失败。 3.骨折愈合困难:老年人的骨折愈合能力较差,骨折部位的血供较差,这使得骨折在内固定手术后难以愈合。骨折不愈合或愈合不佳可能导致内固定失败。 4.感染:手术过程中的不洁操作或术后的伤口感染,会引起骨折位点的感染,进而影响骨折的愈合,使得内固定器材松动、失败。 5.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对内固定的稳定性造成了挑战。即使在手术后,骨质疏松依然存在,可能导致内固定松动及失败。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治疗对策 1.提高手术技术水平:医生应不断学习新的手术技术,提高自身的手术水平。临床实践中,应注重提高骨折片的准确复

位,并掌握良好的内固定技术,减少手术技术导致的内固定失败。 2.注意骨折片的完全复位:手术时应准确识别骨折片的位置并进行准确复位,采用适当的固定方法加以固定。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骨折复位原则,确保骨折片的稳定性。 3.促进骨折愈合:为了促进骨折的愈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手段,例如使用生物活性材料、骨髓增生促进剂、钙剂等,提高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骨折愈合能力。 4.防止感染: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操作,注重无菌操作,避免伤口感染的发生。术后应加强伤口护理,保持伤口的清洁,必要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5.骨质疏松治疗:对于已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在手术前应积极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增强骨密度,提高骨折的稳定性。此外,术后应继续进行钙剂、维生素D等相关治疗,以维持骨质的稳定。 总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是一种复杂的临床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为了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医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手术水平并注重手术中的细节操作,同时注重骨折的完全复位及骨折愈合的促进,预防感染的发生,并针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通过综合治疗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治疗成功率 综合治疗策略的应用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治疗成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医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手术水平,并注重手术中的细节操作,以降低手术技术导致的内固定失败的风险。此外,注意骨折片的完全复位和采用适当的固定方法,可以确保骨折片的稳定性。辅助治疗手段如使用生物活性材料、骨髓

下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的分析

下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的分析 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随着骨科内固定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下肢骨折内固定治疗技 术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是,临床上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时常发生。本人在创伤骨科工作20 余年,共发生下肢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38例。探讨其失败原因并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失败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在9~86岁。股骨颈骨折3例,男性2例, 女性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股骨干骨折17例,男性13例,女 性4例;胫骨骨折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 1.2 手术方法 38例失败病例中:钢板螺丝钉内固定20例;髓内针内固定7例;髓内针加钢丝内固定 4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3例;克氏针内固定4例。 2 结果 38例失败病例中:因固定方法选择不当4例;因骨折部位骨缺损14例;因骨折部位软 组织损伤严重5例;因不正确的功能锻炼11例;因内固定材料强度低4例。 3 讨论 3.1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股骨劲骨折内固定失败3例,因术中骨折复位差、术后骨折部位血运差、延迟愈合或不 愈合、患者过早下地行走所致。 3.2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6例,因骨折粉碎严重,特别是股骨小结节分离移位、内侧 骨缺损、患者过早下地行走所致。 3.3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17例,因固定方法选择不当、内侧较大骨缺损、感染、过早下 地行走。 3.4胫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胫骨骨折内固定失败12例,因软组织损伤严重、感染、后内侧骨缺损、功能练习不当 及过早下地行走。 内固定方法选择不当,容易造成骨折远端旋转移位,不能达到理想解剖复位。制动效果 不好及拮抗应力是本组病例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例如:骨折部位在股骨干下段时因髓腔宽大,髓内针不能与骨皮质紧密接触,而且受远端髓腔长度限制,选择髓内针固定则不能充分地控 制骨折远端旋转移位,导致骨折不愈合。同样胫骨髓内钉固定、克氏针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 远端的旋转及制动。骨质缺损导致内固定失败,易发生在股骨粗隆间内侧、股骨内侧和胫骨 后内侧骨折。其原因是骨折端的缺损使断面的应力分布失衡[1],尤其是在压力侧缺损时,肌肉的拉力缺少了骨皮质的支撑,内固定器材难以抵抗强大的应力,发生弯曲变形或松动断裂。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严重,术后切口皮肤坏死、液化、骨折部位的内固定器材外露以及

胫腓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治疗探讨

胫腓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治疗探讨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术后钢板折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19例术后出现钢板折断的胫腓骨骨折的折断原因,介绍纠正治疗方法。结果内 固定方式运用不恰当、钢板长度及位置错误、骨折复位差及骨碎片缺失血运、过早下地负重等4个方面是造成钢板折断的重要原因,19例患者第2次手术内固定均改以交锁髓内钉,骨折得以愈合。结论选择适合的内固定,严格把关适应证,手术规范仔细操作,必要时植骨,术后科学正确的关节训练及术后定期随访能有效防止发生胫腓骨骨折钢板术后折断。 标签:胫腓骨骨折;钢板断裂;原因分析;治疗对策 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城市高度集中,令暴力损伤如胫腓骨骨折等明显增加,胫腓骨骨折损伤大,如果采用钢板内固定后发生折断,二次手术将增加患者痛苦,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和增加经济负担,如何正确选取及使用内固定物,减少钢板折断发生几率,减少患者病痛成为现在医院尤其应解决的问题。回顾我院骨科2006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钢板折断病例,经再次手术重新固定效果满意,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原发伤为车祸伤14例,建筑工地高处坠落伤4例,被人打伤1例;其中闭合性骨折17例,开放性骨折2例,均为粉碎性骨折;胫腓骨中段骨折12例,中上段骨折4例,中下段骨折3例。钢板折断时间在术后1~17个月,平均(5.0±2.1)个月,其中6例发生在1~3个月,8例4~6个月,2例7~12个月,3例12个月以后。 1.2 治疗方法 19例患者行第2次手术内固定均改接骨板为髓内固定,根据局部骨缺损程度决定植骨与否,本组髂部取自体植骨13例,异体灭活同种骨植骨3例,自体植骨合同种骨3例,于胫腓骨折端周围处植骨。术后常规使用抗菌素3~5 d,无发热,血液分析白细胞正常后停用,术后第3天即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屈曲背伸锻炼。约1周后行膝关节被动屈伸锻炼。术后6~12周,经摄片开始离床扶双拐杖没有或部分负重锻炼。 2 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9~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0个月,平均(7.0±1.2)个月,肢体无短缩旋转及成角等畸形,下肢各个关节活动恢复良好,内固定交锁钉无一例松脱或折断,骨折顺利愈合。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补救措施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补救措施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锁骨骨折的主要方法。然而,在 内固定手术中通常会出现手术失败的情况,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不良影响。本文将针 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补救措施。 1.手术前准备不充分 在内固定手术前,应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身体检查和相关检查,确定患者的诊断、 病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神经血管损伤情况等,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如 果手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操作不规范,会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建议开展规范的手术前 准备工作,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骨折修复计划。 2.术中操作不规范 术中操作不规范是导致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时应特别注意 手术操作技巧,避免手术器械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神经等结构。在固定物的选择和植入 位置上应谨慎,注意角度和深度,尽量使固定物覆盖骨受压面积。此外,在选择钢板和螺 钉等内固定装置时应遵循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3.固定物松动或脱落 内固定物的松动或脱落可能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失败原因之一,这可能与固定物选用不 当或过早负荷有关。当内固定物松动时,患者的切口处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疼痛等症状,需要及时复查和重新调整,如有必要,应换装更有抗压性的钢板并行简单骨融合。 4.患者术后护理不合理 术后护理是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患者术后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做好切口清洁和消毒,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注意避免活动幅度过大,以免引起内固定物移 位或松动。此外,支持治疗和手法矫正治疗等手段也是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重要补救 措施。 因此,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后,应综合考虑手术操作不当、术后护理不到位、 患者术后易感染等多种原因,及时进行修复和调整,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证手术 治疗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影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提高临床医生的手术技能水平和术后护 理指导力度,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降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的概率,提高治疗 效果。

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摘要】四肢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分析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处 理对策。 【关键词】四肢骨折 ,内固定,失败原因。 四肢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由于骨折内外固定物的不断改进和骨折治疗观念的 发展, 对于四肢骨折的治疗越来越趋向手术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作为人体支架 的四肢骨骼[1],是身体进行活动的杠杆,主要以肌肉为动力,通过神经的调节进 行有目的的活动。四肢骨折的治疗目的不但要恢复骨骼的支架,更重要的是恢复 肢体的活动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1-2]。而内固定是治疗四肢骨折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内固定材料不断改进的背景下,内固定不仅提高了四肢骨折的愈合率,而 且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但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并非绝对有效,也存在失 败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措施。在内固 定的发展进程中,早期由于材质的问题,在进行内固定后往往还需加以石膏外固 定以确保其固定效果。但在加强固定强度的同时,外固定对关节也造成了一定程 度的限制,导致关节僵硬。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成熟,内固定的效果逐渐提高,解决了诸多难题,但仍存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影响治疗 效果。 1.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分析 导致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比较多。 ①内固定方法选择不当。从比如髓内针对于股骨骨折上段的固定既安全又简便,但对于下段的骨折却无法取得同样的效果,原因在于髓内钉无法与骨皮质紧 密接触,而且在固定过程中容易受骨髓腔长度的影响,无法有效的控制骨折远端 的旋转,易发生骨不连接。对于尺桡骨骨折,若采用三棱针髓内固定便可达到满 意效果,但若针过细,则无法阻止前臂转动时带来的骨折断端活动,同样容易出 现骨质吸收和骨不连接[2]。 ②内固定材料不佳。出现内固定因材料所致的内固定失败中主要为单钢板为多,主要为钢板断裂失效。原因在于单钢板是一种偏心性固定方式,其强度有限,固定不牢靠,特别对于粉碎性骨折的固定,由于骨折端缺乏嵌压,因此患肢的重 量完全由钢板支撑,在负重过大时,就可能导致断裂。此外,在使用钢板内固定时,若螺丝钉与钢板不匹配或螺钉过少,可使螺钉从钢板孔中滑出,或因固定不 牢固而滑脱。 ③手术操作不当。在进行手术时,若过度操作,并忽视对骨膜的保护,会对 骨折端的血运造成破坏,在骨折端缺乏应有的血运时,骨折处便表现为延迟愈合 或不愈合,久而久之造成内固定断裂[3]。尤其对于粉碎性骨折来说,由于骨折块 对血供影响大,再加上手术操作的影响,周围软组织和骨膜损伤进一步加剧,骨 痂形成难度大,延长内固定时间,从而增加失效的概率。 ④固定螺钉。松质骨内固定难度比较大,若采用普通螺钉进行固定,难以达 到足够的锚定力量,在产生力量后容易松动;在胫骨平台的斜形骨折中,若不用 钢板做支撑仅用螺钉固定,在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容易发生压缩位移。 ⑤功能锻炼不当。功能锻炼是促使骨折愈合的有效方法,一般在术后均会安 排进行功能锻炼,但功能锻炼不当,不仅会影响愈合,而且有可能导致内固定失效。在本次研究功能锻炼不当所致失效的病例中,有4例因过重负重锻炼所致, 2例因忽视关节锻炼所致。原因在于过早负重锻炼给骨折处增加了压力,在为充

内固定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内固定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摘要】目的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断裂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2月到2011年4月我科收治14例内固定物断裂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骨折未达解剖复位加压固定,术后不适当的功能断裂过早负重,是造成内固定物断裂的主要原因。我院2年来治疗了78例下肢骨折取除内固定装置患者,其中14例内固定物断裂二次手术后,通过精心护理和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半年后X线摄片示骨折线完全消失,骨折愈合牢固。 【关键词】内固定物断裂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下肢骨折后行内固定术后2~6个月内固定物断裂患者,共14例。其中10例在外院行内固定手术后内固定物断裂来我院治疗。男8例,女2例。年龄30~54岁,骨折部位:股骨骨折6例,内固定物所用材质钢板2例,带锁髓内针2例,髓内针4例。 2 断裂原因分析 2.1功能锻炼不当骨折患者由于固定而引起组织、关节的失用性变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若缺少应力刺激,轻易导致骨质疏松和骨痂形成缓慢。功能锻炼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机体功能的重要措施,它贯穿于骨折治疗的全过程,与复位、固定等共同列为骨折的治疗原则。有9例患者在扶双拐练习行走时,由于未把握要领,步幅过大,摔倒后X线摄片显示内固定物断裂。本组中因功能锻炼不当导致内固定物断裂的8例,在功能锻炼不当的患者中,早期负重是造成内固定物断裂的重要原因。当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端处于愈合状态时完全负重均为早期负重,负重量大小与患者体重有关。这是由于内固定物并不能加速骨折愈合,仅具有局部固定、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原始骨痂成为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欠牢固,因而当伤肢负重、内固定物由承受张力变为承受弯曲应力时极易断裂。本组有4例胫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后未到医院复查,8周后开始负重练习,12周后完全负重,13~14周后原骨折处疼痛,X线摄片显示内固定物断裂。本组中因早期负重导致内固定物断裂的6例,占功能锻炼不当导致内固定物断裂病例的42.9%。 2.2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部分患者没有定期到医院检查,不了解骨折处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状态,在骨折未愈合时行走,导致内固定物断裂。本组6例。 2.3外伤患者在活动中受到外力作用,导致内固定物忽然受力面断裂。本组1例。 3 护理对策 3.1肌力锻炼指导肌力锻炼 应从术后第1天开始,直到康复。因为手术创伤和局部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肌肉挛缩、肢体肿胀,因此应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自主、充分的等长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以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同时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给骨折处以生理压力,有助于骨折面的接触,促进骨折愈合。术后第1天开始行患肢肌肉自主、充分的等长收缩和舒张,初始每日2~3次,5min/次,收缩5秒、舒张5秒。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延长时间,从每日数次到上百次,15~30min/次。 3.2在关节活动中,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伸屈,踝关节的背伸对行走和负重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踝的背伸、伸膝、伸髋对行走最为重要。因此手术2周后开始加

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

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2例重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随后进行术后随访。结果:182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重建钢板治疗28例,优良率89.28%,解剖钢板治疗86例,优良率96.51%,锁骨钩钢板治疗50例,优良率96.00%。对182例患者进行术后为期6~22个月的随访发现,其中术后钢板断裂2例,断钉1例,骨不连3例,有3例患者肩关节上举90度有疼痛感,其余患者均痊愈。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多因为固定方式不合理,锁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及方式,规范手术操作,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标签: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恢复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s the reason of clavicle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choose 685 cases of our hospital heavy clavicle fractur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 and subsequent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sults:182 cases of clavicle fracture patients for treating clavicular fracture fixation,28 cases of middle plate treatment was 89.28%,86 cases of anatomical plate treatment was 96.51%,50 cases of clavicular hook plate treatment,was 96.00%. Of gold 182 patients after 6 ~22 months of follow-up,found that the steel plate fracture,1 cases of postoperative screw breakage in 1 cases,3 cases,bone nonunion,3 patients had pain on the shoulder joint for 90 degrees,the rest of the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Conclusion:clavicle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because more fixed way is not reasonable,the treatment of clavicle fractures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 and way,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correctly guide th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 Keywords:clavicle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Postoperative recovery 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82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男113例,女61例,年龄25岁~67岁,平均年龄(35.25±12.03)岁。患者癥状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皮下淤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触诊时骨折部位压痛,可触

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失败原因的分析

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失败原因的分析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患者均为成年男性,年龄28~47岁,均为车祸伤致股骨中远段骨折,1例为开放性骨折,先行清创缝合胫骨结节骨牵引,抗炎治疗9天伤口无感染迹象后手术,7例闭合性骨折者于入院3至5天手术,8例患者均为粉碎性骨折,5例粉碎为3块,2例为4块,1例为5块,碎骨块均在内侧,骨折部位波及长度3~6cm,手术均取股骨外侧切口,钢板置于股骨干外侧,1例用6孔普通钢板固定,5例用8孔普通钢板固定,2例用10孔普通钢板固定,均未植骨,术后刀口Ⅰ期愈合,术后5天即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2周行屈膝功能锻炼,术后1个月扶拐下床活动。8例患者先后于术后1.5~4个月再次出现疼痛,畸形,拍片发现螺钉松动断裂,骨折端错位成角,钢板无断裂,均二次手术,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其中1例用倒置钉固定,同时取髂骨大量植骨,骨折均愈合,3例后遗屈膝功能受限,其中用倒置钉固定者因针尾外露太长,严重影响屈膝,仅达约30°,髋关节活动无受限,刀口均Ⅰ期愈合。 讨论 原因分析:①骨折本身原因:股骨干[CD#180mm]严重粉碎性骨折,复位后本身不稳定,内侧粉碎缺损,因股内侧肌的收缩,存在向前外侧成角的倾向,手术时不能坚强固定,内侧缺损处不植骨,术中骨膜剥离广泛,因此骨折愈合缓慢,术后未行适当的外固定,肢体活动过早,造成螺钉承担的力量过大,骨道骨质坏死,因此,螺钉松动,疲劳断裂。②钢板螺钉原因:基层患者因经济原因,选用国产普通钢板,因钢板较厚,术中无法根据骨折段进行塑形,因此在靠近关节部位时,钢板与骨面贴敷欠佳。普通螺钉螺纹浅,在骨道内把持力小,容易松动,国产普通钢板钉孔间隔较长,每枚螺钉分担的应力较大,容易出现疲劳断裂及松动。③手术操作失误:本组病例因选用国产普通钢板,长度较长,因此骨膜剥离范围较大;另外对粉碎的骨块均未用螺钉固定,这样会减少骨折端的稳定性,尤其当内侧存在大的楔形骨块时,稳定性更遭破坏。本组病例另一重要失败原因是手术时未植骨。④功能锻炼欠妥,在没有坚强固定的前提下进行过早的屈膝功能锻炼及下床负重,钢板螺钉负载过重发生断裂松动。 改进:对股骨干骨折选择手术治疗时,尽可能选用髓内针固定,尤其是带锁髓内针的出现,使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的适应证由中上段的短斜性、横断性骨折大为扩大,几乎适用于整个股骨干骨折。尤其是倒置钉的出现,使股骨髁上骨折采用髓内针固定变为现实。髓内针是一种中心性固定,较钢板偏心性固定更具稳定性,骨膜剥离范围小,保护骨质血运,对粉碎性骨折能恢复肢体的长度。后期可取出锁钉,使静力性固定变为动力性固定,利于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虽然存在锁钉安置困难及髓内感染等缺点,但随着瞄准装置的改进,C型臂的普及应用及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这些困难都渐已克服。 完美的手术技术:①术中尽量减少骨膜的剥离范围,保存局部血运是减少骨

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的原因,研究二次手术的最佳方案。方法:对收治的36例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导致固定物断裂的常见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改进再次手术时对内固定物的选择。结果: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结论: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第2次手术要尽可能采用髓内固定,对骨折部位充分植骨,并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 关键词: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原因分析;治疗对策 文章对巩义市人民医院自2001年~2008年收治的36例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7~83岁,平均46岁。骨折部位:股骨近端6例,股骨中段26例,股骨远端4例。断裂原因:再次摔伤断裂12例,下蹲搬重物断裂6例,打趔趄致断裂6例,一般行走断裂5例,康复训练时断裂7例。原骨折类型:横断形骨折11例,斜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15例。原骨折固定方式:梅花针固定3例,带锁髓内钉固定5例,加压钢板固定23例,角状钢板固定5例,内固定物断裂距第1次手术时间3~8个月,平均4.5个月。 1.2 手术方法:本组36例中有1例患者系梅花针断裂者,因骨折无明显移位,断端无骨吸收,可见明显骨痂,仅给与患肢石膏固定,最终骨折完全愈合,后仅取出股骨近端断裂的梅花针,随访2年未见不适。其余35例均手术治疗。具体方法是按原切口切开,逐层分离,显露断端,将原内固定取出,清理断端机化组织,切除骨折端硬化部分,打通远近端髓腔,断端修整至两端能充分接触。断端复位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重新固定。本组采用加压钢板固定6例,髓内钉固定30例,术中全部取自体髂骨行骨折端骨移植,术后根据骨折稳定程度短时石膏外固定。 2 结果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发生感染病例。但其中有1例患者在取出髓内钉后出现股骨头坏死,3例患者存在患肢膝关节活动受限的问题。 3 讨论 3.1 内固定断裂原因分析:导致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但更多地应该从治疗方法上查找原因,以便今后避免或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①股骨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骨折端粉碎,影响骨折端的血供,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本组病例中粉碎性骨折共15例,占42%,说明骨折类型与骨不愈有明显关系。而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极易导致内植物的断裂。②没有遵循生物力学固定的原则:手术当中过于强调解剖复位,骨膜剥离过多,造成局部血供进一步破坏而引起骨不愈,在负重行走阶段,内固定物不断承受应力,最后导致疲劳断裂。③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对于股骨干骨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选择髓内钉固定。髓内钉属中央型内夹板固定,固定后对力学传导是分享式的,且髓内钉本身受到的弯曲应力很小,对肢体的生物力学干扰少,属微创手术。对于稳定性骨折,最好采用闭合复位的方法进行髓内钉固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骨折端的血运不被破坏,为骨折的愈合提供良好的基础。对于不稳定性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如果采取切开复位,要尽可能地减少对骨膜的剥离,尤其是对粉碎性骨块,尽量不使其完全游离,否则就更大地破坏骨折端的血运,使髓内髓外的血运均受到干扰,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可能性增大,这样就容易造成髓内钉主钉断裂。本组病例中髓内钉断裂者即没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为了追求解剖复位,做了很大的手术切口,对粉碎的骨块做了广泛游离,并加以钢丝捆扎,表面上看骨折复位良好,而实际上这样严重破坏了骨折部位的血供,大大增加了骨折愈合的难度,在负重行走阶段最终导致髓内钉断裂,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文献报道股骨粉碎性骨折采用加压钢板固定发生骨不连及钢板断裂者较多,这与我们的病例情况吻合。股骨粉碎性骨折骨块多位于股骨后内侧,为了达到解剖复位和固定进行骨膜剥离,破坏血供,影响骨折愈合,如果骨折端间隙过大,局部稳定性差,加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已成为公认的较为抱负的治疗方法。我院自年3月~年7月,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术后也消失并发症13例,本文对失败缘由做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2例,男55例,女37例;年龄25~83岁,中位年龄58.4岁;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8例、心房纤颤5例、帕金森病〔中度〕2例,贫血17例,同时合并两种以上疾病9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24例,Ⅲ型27例,Ⅳ型22例,Ⅴ型9例。 1.2 治疗方法病人硬-腰联合麻醉胜利后。术前均用长度为10cm克氏针放在健侧大腿上面拍摄X线片以计算放大率及术中使用套筒加压螺钉的长度。患侧臀部垫高5~8cm向健侧倾斜,使患者内旋尽量将大粗隆突出。行标准Wason-jones切口,显露骨折,转子前部,股骨颈基底,整复骨折,插入导针,植入加压螺钉。安装套筒钢板,固定,关闭切口,放置引流。 2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共13例消失并发症,失败类型分别为:加压钉穿出股骨头1例,加压钉切割股骨颈2例,髋内翻3例,加压钉位置不良5例,螺钉松动退出2例。失败类型及在Evans分型中例数见表1。失败类型及相关缘由见表2。

表 1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类型及Evans分类 3 商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常见损伤之一,以往采纳长期卧床牵引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且死亡率高,已被公认为是消极的治疗方法[1]。依据目前观点只要能耐受手术,为避开长期卧床,骨折复位内固定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2]。DHS 原来是依据我们人生理特点设计,靠点状钢板固定于外侧骨皮质,主要分担张应力传导。动力髋螺钉通过Ward氏三角内以削减对分隔线的破坏,承当部分压应力的负荷,以防止髋内翻的发生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洁,可动力加压,顽强有效的固定为患者功能康复制造条件,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David [3]认为DHS内固定有以下优点:〔1〕符合股骨上端生物力学应力分布,固定后骨折稳定性好,使骨折早期愈合。〔2〕DHS固定牢靠,可使患者早期下床,削减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3〕手术操作简洁、精确、用时少、平安性高,不失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较为抱负的内固定术式。但由于患者骨折类型、骨的质量、手术技术、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及术后功能练习等缘由,仍有一些并发症值得我们留意。 3.1 加压钉穿出股骨头本组1例钉穿出股骨头,进入髋关节,EvansⅣ型,65岁,术后复查钉尖距股骨头软骨0.8cm,术后半年复查钉头穿出。Jacobs通过生物力学讨论,证明DHS具有动力加压和静力加压作用。术中要选择正确的长度的螺钉,不能仅仅依据正位X线上股骨头软骨与钉头之间距离来推断长短,还应依据侧位

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失效原因及处理技巧总结

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失效原因及处理技巧总结认识髓内钉固定髓内钉固定的优点: •手术当中出血比较少;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感染几率低; •对于粗隆间骨折的病人,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率非常低。 尽管,对于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髓内钉固定尤其是PFNA固定这一选择,得到很多医生的肯定,以及诸多文献的支持,但PFNA固定也不是万能的,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 髓内钉固定的缺陷: •髓内钉主钉的断裂 •主钉的退出 •主钉的穿入 ...... 病例介绍基本信息:82岁女性患者,BMD ,T=-3.2,A22或A23骨折 辅助检查 术后第2天:功能训练,病人感到轻微疼痛 2月后:下地训练,病人感到下肢疼痛 3月后:侧位片可见有移位 4月后:明显移位,病人疼痛到无法站立 从术后几个月的随访结果,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失败的病例,最后与病人充分沟通后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的翻修手术...... 尽管最后的补救顺利完成,但首次固定复位失败背后的原因,不容忽视。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手术的失败?是过早开始功能训练等人为因素,还是因为没有及时抗OP治疗? PFNA固定失败原因分析1.骨量的考量,骨折类型 2.TAD值,CalTAD 3.小粗隆是否复位固定 4.内固定选择问题(与

骨折类型有关)5.主钉的长短6.人为因素:功能锻炼早晚7.没有及时抗OP治疗 下面就逐个来分析,看本次病例是不是由上述因素所导致的。 原因分析1:TAD值(顶尖距) TAD值的概念 顶尖距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值,顶尖距的安全距离是5毫米到25毫米,当顶尖距大于25毫米时,易切割股骨头;当顶尖距小于五毫米时,易磨穿股骨头,刀片或钉子头易从股骨头里面穿到关节腔里面去。 因此顶尖距要有合适的值,这个合适值一般在15到25之间。 股骨头的软骨厚度一般是2到3毫米,软骨下骨的厚度为1到2毫米,加起来厚度应该是5毫米,因此导针应置入距股骨头软骨面下10毫米处,也就是说去掉软骨的厚度,透视上看应该是距软骨下骨5到10毫米,这就意味着选择一个合适的螺旋刀片非常重要。 确定螺旋刀片长度的规范操作 将导针插入到软骨下骨5-10毫米处,根据套筒紧贴着股骨的外侧骨面,用特定工具测量,但是为了避免透视太多,注意钉子打到估计的范围之内以后就停用,然后将套筒插进去进行测量,这时测量的值并不准确,因此将测量值减去套筒和骨面的距离(套筒骨间距),以及导针的顶尖和软骨下骨关节面之间的距离(真钉距),即可得出合适的螺旋刀片长度。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钢板固定。当然DHS对于反转子骨折或者转子下骨折来说,应该是禁忌,但可以考虑采用DCS、LISS倒打或新的一些PFP等。 本次病例中这位病人测得TAD值为31.7毫米,这个值明显大于25毫米这一上限。 TAD值的关联评估: •TAD值或CalTAD值 一般TAD值或CalTAD值如果增加的话,颈干角就明显下降,这意味着会出现阴性支撑,导致切割问题的发生。

锁骨骨折25例内固定失败缘故探讨

锁骨骨折25 例内固定失败缘故探讨 刘从国,贺建新,唐尚权,唐化政 【摘要】目的分析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失败的缘故,寻求预防与改良方法。方式对25 例内固定失败病例进行回忆性分析。结果发觉锁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由多种因素造成。结论锁骨骨折手术医治须依据患者骨折情形、经济条件、术者手术技术与体会等综合考虑,医患两边合作,以幸免内固定失败。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失败 锁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1]。临床上以克氏针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为要紧的内固定方式。本院自1996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诊治锁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25 例,其中克氏针内固定20 例,钢板内固定5 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样资料本组男18 例,女7 例,年龄13~58 岁。损伤缘故:车祸伤16 例,高处坠落伤7 例,重物砸伤2 例。受伤部位:锁骨远端骨折3 例,锁骨中段骨折22 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6 例,斜形骨折3 例,横形骨折3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刻为

2~15 d,平均 d。 医治方式 克氏针内固定术手术患者采纳仰卧位,患肩垫高,取锁骨上切口。以骨折为中心作3~5 cm切口,显露断端,清理血肿,尽可能少剥离骨膜。克氏针有两种固定方式:一是经骨折近端斜形钻孔,克氏针经髓腔断端钻入骨折远端;二是先经骨折远端髓腔向肩背侧钻入克氏针,复位后,顺行钻入克氏针至近端4~6 cm。斜形骨折或粉碎骨折加用双10号丝线捆扎,粉碎性骨折不强求解剖复位,术后三角巾悬吊3周。 钢板内固定术臂丛麻醉下,以骨折端为中心,作锁骨上切口,暴露骨折端,清理血肿,解剖复位后调整钢板弧度,依次钻孔固定。锁骨外端骨折一样选用锁骨钩钢板,其钩部插在肩锁关节后的肩峰下部。术后初期患肢限大范围外展、上抬活动。5 例钢板内固定失败病例中3 例选用4孔钢板,1 例选用5孔钢板,1 例选用6孔钢板。 2 结果 手术失败标准为骨折未愈合前发生内固定松动退出,致使骨折端发生移位。本组中克氏针内固定失败20 例,均为针尾埋于肩部,

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附5例报告)

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附5例报告) 关键词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失败原因 锁骨位置表浅,呈~型,是连接上肢与躯干的支架,骨干较细,内侧段前凸,外侧段后突,遭受外力后容易引起骨折。我们2003~2007年共收治手术治疗病人35例,其中5例失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6~56岁;骨折部位,中1/32例,中外1/3例。横断软组织嵌入1例,余4例为粉碎骨折。采用单纯克氏针固定1例,其他4例用克氏针加钢丝内固定。其中1例克氏针脱出,3例过早拔出克氏针,1例因钢丝滑入骨折间隙引起骨不连。 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患侧肩下垫软枕,采用局部麻醉,以骨折端为中心沿锁骨前缘作皮肤切口,长3~5cm,横行切断颈阔肌。分离显露骨折端,剥离部分骨膜,将碎骨块与远端或近端钢丝固定,再将1枚克氏针钝的一侧剪成斜面,逆行穿入远端髓腔,通过肩峰钻入皮外,将骨折端准确复位再将克氏针顺行钻入骨折近端髓腔,钻入皮质。骨折稳定后将针尾折弯,多余部分剪除留于皮外或埋于皮下。冲洗切口,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包扎,“八字”绷带外固定。 结果 本组5例中,1例术后4周克氏针脱出,骨折处成角。骨折处隆起愈合。3例在术后1~2个月骨折未愈合过早拔针,骨折处成角畸形延迟愈合。1例因钢丝滑入骨折块儿间引起骨不连,6个月后行钢丝取出植骨钢板内固定,5个月后骨折愈合。 讨论 锁骨骨折因不影响肩关节功能,保守采用“八字”绷带或双圈儿外固定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疗效。近年来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青壮年锁骨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多,且多呈粉碎性,碎骨块儿直立刺向下方较多,也有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报道,保守治疗很难使骨块儿复位。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闭合治疗移位和粉碎性锁骨体部骨折具有较大的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几率,许多患者存在骨折部位缩短或延长,肌力减弱或肩下垂、肩部疼痛和侧卧痛、患肢外展或上举受限、骨折部位增粗和胸阔出口综合征,因而主张手术治疗。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民,采用重建钢板或记忆合金爪固定,费用高,患者难以接受,因此采用经济、简单有效、切口小创伤少的治疗方法,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为首选。 锁骨有维持肩关节于一定位置的作用,能调节上肢的运动,保证上肢作旋转运动;借助肩锁、胸锁关节,锁骨能够做上下、前后及旋转运动。锁骨骨折畸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