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

展开全文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十九。枳实五枚,炙厚朴半斤,去皮,炙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令一两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陈修园:少阴上火下水,其病有水与火之分,其治若焚与溺之救。请先论君火之亢:少阴病,得之二日,合阳明之燥化,

又交于少阳主气之三日,不能合阴阳二枢以外转,反合君相二火以内焚。其证口燥咽干者,君火炽盛,水阴枯竭也。急下之,上承热气而下济水阴,缓则焦骨焚身,不可救矣,宜大承气汤。

黄元御:少阴之经,循喉咙而挟舌本,燥土克水,阴液枯焦,故口燥咽干。肾水被烁,故当急下。此与阳明发热汗多章义同。

此下三章,皆少阴负趺阳之太过者。少阴固宜负趺阳,而负之太过,则肾水涸竭,亦必至死,故急下阳明,以救少阴。少阴三承气证,即是阳明急下三证,以其伤在少阴,故又列之少阴篇中,实非少阴之本病也。

刘世祯:急下之证,惟见于阳明、少阴二经。盖病在阳明,亡脉外之津液,所攻在糟粕之实;病在少阴,枯脉内之精血,所泻在强阳之亢。旧释于脉内、脉外分辨阴阳之义不能究明,遂于两经下证,亦混同难以审析。盖阳明下证,当发热、汗出、口渴、唇枯、舌枯;少阴下证,当发热于内,外时热而时厥,身必无汗,以脉气内陷,则孙络不能输津外通腠理,故在阴不得有汗,至其病机之变,仍以胃燥为本,以胃燥则伤脾精,脾精竭而枯燥,则伤肾水,故发病在阳明,受病在太阴,病归在少阴,所谓土克水之义者即此。大抵凡急下之证,或当下而迁延失治,初见津液越出,继而津液已竭,则邪热内陷,灼及脉内精血,燥胜水涸,未有不转归少阴证者。

少阴急下之证,共示三变,邪有上下分攻之异:,本条乃火炎土燥上乘之候。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此为胃火炎上而灼肺金,金枯不能生水,则水绝其源,源绝其涸可立而待;胃实内陷能令水涸,口燥咽干,肾液有立竭之象(口燥咽干四字宜重看,肾液上行即为唾津),脉当数大而实,不急下则金水二藏俱绝矣。外候当时而躁烦,时而欲寐,宜大承气汤急荡其热,攻阳明即以救少阴之水涸也。【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二十。用前第十九方。一法用大柴胡汤。

陈修园:《难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肾之前肝也。少阴病,自利清水,乃水印不能上济而惟下泄。且所泄者止是清水,与清谷不同,其色纯青,乃肝木之色。火得木助,一水不能胜二火也。心下为土之位,土受木克必痛。少阴证以口中和、口干燥为辨寒热之金针。而此口干燥者,为火盛水竭无疑矣,亦当急下之,救垂竭之水而遏燎原之火,宜大承气汤。

此少阴之水阴为木火交煽而烁竭,虽既利之后亦宜再利,通因通用也。然自利止是清水,可知水愈去而愈结,仍是通因通用。

黄元御:肝主疏泄,故见自利。青为木色。厥阴之经,布胁肋而贯膈,脉循心下,经脉燥急,故痛作焉。厥阴之经,循

喉咙而环唇,风动津耗,故口干燥。燥土克水,水涸则木枯,木枯则风动,肾水愈消,更当急下。此与阳明目中不了了章义同。

刘世祯:此邪结于中而上下分攻之证。所谓色纯青者,乃浅绿之色,盖相火迫胆气外溢,水去而糟粕不去,后贤所谓热结旁流者是也。心下痛者,肝邪乘心之证,胃实而浊气内陷,肝络横塞,相火内炎,浊气乘心,故为心下结痛,非由胃中糟粕之积。此少阴、厥阴合病,以厥阴主阖太过(今生理家谓动物之肉食者胆汁黄,草食者胆汁绿,人类兼食动植,故胆汁色青。胆汁出于肝,肝气盛则生胆汁多,胆汁入肠,促肠之蠕动而下利,可以参证经旨),脉象当弦大而急沉,宜大柴胡汤双泻胆胃之邪。所以病属少阴者,以邪陷脉内,具少阴外证故也(即上无汗而发热在里诸证)。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十一。用前第十九方。

陈修园:少阴病六日,交于七日,又值太阳主气之期,其病当由阴出阳而愈矣。乃君火之气,不能从枢而出,竟陷于太阴地土之中,以致腹胀不大便者。《内经》云:暴腹胀大,皆属于热。又云:一息不运,则针机穷者此也。不可不急下之,以运少阴之枢,使之外出,宜大承气汤。

【述】此论少阴君火枢转不出逆于地中也。

黄元御:脾病则陷,陷则脐以下胀,胃病则逆,逆则脐以上

胀。太阴之腹胀,则湿盛而便利,阳明之腹胀,则燥盛而便结,腹胀而不大便,是阳明燥盛而烁脾阴也。燥土克水,水涸而脾精枯槁,戊己合邪,以临残阴,水愈不支,更当急下。此与阳明发汗不解,腹满痛章义同。

急下之三证,三阴俱伤,非第少阴,而悉属之少阴者,《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水者,脏阴之根本也,故五脏亡阴之证,皆属之少阴。

刘世祯:此火炎土燥而下攻之候。乃胃阳过亢,热不得越(以无汗故也),内陷脾络,灼及肾阴。发病在阳明,受病在少阴,正土燥克水之义。脉象当沉紧而实。腹胀痛,发热于内,外证无汗,大便不通,宜大承气汤峻攻热实。须知阳病下证失治即内陷少阴,至阴枯阳散,未有不神昏躁扰,脉转数散而死,急下即以救阴精之绝。假令迁延贻误,邪胜正夺则下已无及,不下亦死,此师所以独著急下之例。但即就少阴下证而论,同一急下而病情各殊,脉象亦别,乃治法则同归一贯,则知平辨之妙,独在知源而已。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二十二。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陈修园:少阴先天之气发原于下而达于上。少阴阴寒之病,

脉沉者,生气衰微不能上达也。急温之,以启下焦之生阳,宜四逆汤。

【述】此言少阴之气不能由下而上也。脉沉而四逆、吐利、烦躁等证,已伏其机,脉沉即宜急温。所谓见微知著,消患于未形也。

黄元御:阳消阴长则人衰,阳虚阴旺则人病,阳绝阴孤则人死。阳盛于火,阴盛于水,火性浮而水性沉。少阴水脏,病见沉脉,则经阳卸事,脏阴司权,死机攸伏,法当急温,宜用四逆。迟则水动寒作,死证蜂生,温之无及矣。

肾水有泻而无补,凡人之死,死于水寒之盛也,仲景《伤寒》,少阴但有泻水补火之法,而无泻火补水之方。其余六经,以及《金匮》杂证,泻火则有之,补水则未有。后世庸愚妄缪,乃有泻火补水之法。俗子腐生,群而效之,著作纷纭,以为天下万世祸。今日遂成海内恶风,江河日下,不可挽也。

刘世祯:上既举少阴病热亢急下之条,兹再示少阴病寒胜急温之例。既冠以少阴病,则脉微或细而病情欲寐可知。三阴之脉当从沉见,但有时亦不至全沉,如少阴中风之例,惟决无太阳浮在皮毛之象。今独著脉沉几字,则知必重按始见,入多出少,脉体既微,脉势又陷,既无吐利四逆之候,亦当急温以救阳脱。四逆汤正少阴寒胜之主方也。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二十三。方依上法。

陈修园:究之少阴水火寒热之气变幻无常,医者能于所以然处得其悟机,则头头是道矣。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阴寒之气甚,拒格而不纳也。然何以遽定其为少阴乎?惟于不饮食之时,审其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以此定其为少阴枢机之病也。然胸中痰实之病,当其始得之。亦有欲吐不吐及微厥而手足发寒,与少阴寒邪相似。但少阴之脉必微细,痰滞之脉必弦迟。若脉弦迟者,此为胸中痰实,不可温其下焦也。当吐以越之。夫惟以弦迟之脉,知其膈上有痰而可吐。若膈上有寒饮,系少阴之寒气上弥。气体无形,故为有声无物之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温之则寒散而饮亦去矣,亦四逆汤。

【按】此言少阴阴寒之气上弥,得食则吐,未得食则欲吐不吐,时而干呕也。中段言痰实脉证,为借宾定主笔。

【述】此二节,言少阴水火寒热之气,以终少阴之义。

黄元御:入口即吐者,新入之饮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旧日之痰涎。此先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温温者,痰阻清道,君火郁遏,浊气翻腾之象也,手足寒者,阳郁不能四达也。阳衰湿旺,是以脉迟。土湿木郁,是以脉弦。此胸中邪实,不可下也,腐败壅塞,法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土败胃逆,不可吐也,

当急温之,宜四逆汤。

刘世祯:自此以下二条,演示气机有升降强弱之殊,病邪有上下虚实之异,推病因体变、邪同行异之情(情者病情,病机之外见也),以结本经病机错综之变。明少阴主精气升降之纽,在人体秉之偏,其气之运行,既有上盛下盛之分,复有上虚下虚之别(凡气之运行,行于上者为升,上升气力强则上盛,上盛者必下虚;行于下者为降,下降气强则下盛,下盛者必上虚,此正例也。复有因下降气力强而下虚,下虚遂相形见为上盛;因上升气力强而上虚,上虚亦相形见为下盛者,又例之变也。由此推之,知在人体秉之殊有上盛下虚、下盛上虚、上虚下盛、下虚上盛四种不同。但上盛者必致下虚,故为正例;下虚者多致上盛而不必定成上盛,故为变例也)。上盛者必下虚,盛于此则虚于彼,盈虚消长之义也;下虚者不尽上盛,虚于彼或未盛于此,损益进退之例也(所谓盛与虚,皆两者比较之义。盛于上必虚于下,犹利己者无不损人;虚于下不尽盛于上,犹损人者未必尽利于己也)。邪有六气变化之机,气有上下交互之位,假令适感于邪,则上盛者邪必中下,下盛者邪必中上。邪之客体,乘虚而入,凑于上则实于上,凑于下则实于下。邪之所并则实,气有所馁则虚,故于盛虚体秉之中复有上下虚实之辨(上实下虚、下实上虚以邪所在言之,邪实则实,邪虚则虚,虚实表邪之盛衰,与体秉之盛虚不同。昔肾每多混同,不可不辨)。盛

与虚明本气之偏,实与虚示邪气之舍。盛实[“实”原作“虚”,据前文改。]不可并为一谈,语虚亦当析为二义。且就虚实之邪仍分寒热之性,热者不必尽实,寒者不必悉虚。是知上盛下虚、上虚下盛之义,既与上实下虚、上虚下实者不同,而上实下虚、下实上虚之称又与上热下寒、下热上寒者有异。本条共示二变,皆属寒中少阴之证。初举手少阴经气寒郁,邪实胸中之变,此以下盛上虚之秉,令寒邪乘虚中上而转成上实下虚之一例也。少阴经气之运化,心火易炎,肾阳易陷,每以上盛下虚者为常,故寒入少阴,多乘虚中下,见腹痛吐利、清厥之证。今寒入少阴而反实于下者,必其人属下盛上虚之秉,心气上虚,邪乘虚受。心受寒而移邪于胃,令胃寒气逆,故饮食入口即吐,虽证象胃寒,而实不吐利(不纳食时必不吐,故曰饮食入口即吐也)。合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之病情,与手足寒、脉弦迟之脉证辨之,知邪虽干胃,而病因不系于胃。以弦为血凝其气,迟为阴阻其阳(此迟为迟滞之象),若果属胃寒,脉当濡弱在关,中寒而下虚者且当自利,今但心中温温欲吐不吐,乃心阳内郁,使胃气不得敷布之象。弦而迟则咏气内寒,今但手足寒冷而不至于四逆之甚,知心阳虽郁而肾气未陷(心肾之阳俱微,乃见四逆厥冷之象,但手少阴之气微者,仅手足寒冷而已。《脉法》所谓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即心气微而手足厥冷之证。其证但手足抚摩寒冷,病人无四逆冷气上侵之甚)。

所谓胸中实者(胸为大气宣发之所,胸中较胸下略浅,亦指平卧取之,胸中即食道气道之间,为心气通胃之道),乃气寒内束其血,令心气郁而上实(心气本虚,邪并则实),脉道闭其渗营之用(脉气闭则津液凝结,必胸中微见闭塞之象)。实谓邪积于中(痰饮、食积皆可患。有宿食在上脘者宜吐,亦胸中实也),凡津液痰食之阻皆可成实。脉弦迟知病因为寒,虽邪实并无热气相杂(可知虚实与寒热不可混同论治。凡积证脉象,皆当兼有弦意),以邪实在脉而不在胃(太阳、少阴、厥阴三经,皆有胸中实之证而病因不同。属太阳者,孙络之结;少阴则动脉之流滞;厥阴则络血之中阻也),故当系之少阴之证。此上实而中下未虚,故可取涌吐之治,宣胃阳以通心气之阻(吐中有发散之意),宜用瓜蒂散引吐(或以指抑舌根上,亦可取吐)。吐后必手足自温,脉象弦迟转畅。曰不可下者,知下焦必阖,见阴结便秘之象,庸工或致误攻之逆,乃为补申禁下之戒。若下焦虚寒自利,则禁下自不待言,且胃虚者必用吐亦在禁例,又言外可隅反矣。以下更演示膈上寒饮干呕之治。论饮结上实之证正宜涌吐,乃独申用吐之戒而主重温其下者,明此为下虚上实之变。缘其人体偏下虚,下虚者不必上盛,若肾气封蛰之用微,则肺气下交之力弱,寒乘虚入,令肺寒气郁化水,阻胃阳外布之用,水饮停于心下,胃气反逆,上为干呕(膈上在胸之下。胸之上为膈,此指平卧深浅之分,故胸上即膈上,胸中即膈

下;若论三焦上下之位,则膈下义即心下也)。但饮结气逆,病邪虽属上实,气机实非上盛,气上由下焦之不摄,则病机以下虚为上实之因。肾寒而肝络上阻,用吐必动气冲,甚至致哕逆之变。寒饮在上,其证必呕吐涎沫,脉当弦滑而微,尺弱而寸关势微上溢。下虚而上实者,法当重温其下,故曰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者,示温中化饮,即以治水气之源,亦上病下取之义云尔。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陈修园:少阴阴寒之证宜温。然肾为坎而主水,不宜偏温,固不待言;而心属离卦,离得坤之中爻,亦不得过于偏温也。然而温之自有其道。少阴病,里寒下利,诊其脉得阳虚之微、阴虚之涩,阳虚不能胜阴,则阴寒上逆而作呕;阴虚不能内守。则津液外越而汗出。脉证如此,亦不过揣摩其大略,犹未敢定其必然也。然则将何以必之乎?必之于数更衣而反少者。盖以阳虚则气下坠,阴弱则勤努责也。此时既欲救阳,又欲护阴,用药不可偏胜。再四思维,只当问药扶阳养阴外,其上取百会穴而灸之。既已用姜附辈之补阳而温中,更当助姜附辈之升阳而行上,则下利可止,此即下病上取法也。【述】少阴上火下水而主神机出入。故少阴篇中俱论阴阳、水火、神机枢转、上下出入之至理。知正气出入如是,即知邪气之出入亦如是。因邪以识正,由正以识邪,邪去则正自

复,正复则邪自去。攻也、补也,一而二、二而一也。悟此可以入道矣。若徒泥章句,不能通其意于言外,虽日读仲景书,日用仲景方,终属门外汉耳!

黄元御:脾陷则为利,利亡血中温气,是以脉涩。胃逆则为呕,阳气升泄,是以汗出。阳气愈升,反则下愈寒而利愈多,必数更衣,乃利少者,是脾阳续复而胃阳欲脱也。当温其上,灸之以回胃阳也。

刘世祯:此示心肾阳衰,肺气不固之候。曰“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微为气衰,肾阳之下馁也;涩为血弱,心气之内衰也。凡中寒下利之证,皆初由下虚而寒乘虚入。下虚者不必上盛,故令气机俱陷,有降无升,此一变也。假令下虚令上焦之气不摄,若肾少封蛰之藏使肺失下降之用,有寒中于下转而上越之变。如初见自利,本属气机下行,稍待乃病机再变,转呕而汗出。呕而汗出者,谓因呕使气机上逆而实非上盛,故气上则泄越不敛,令腠疏而汗出。在阴不得有汗,病系少阴而反汗出者,肾气微而元阳上泄也(元阳谓头部之阳。呕而汗出时,必先有头汗,或续自身亦微汗)。但因气逆为呕,因呕得汗,汗出而津液外泄,水气亦因之上行,必不再为下利。气上而下焦不摄,仅数更衣而屎出反少,此则以下虚而似转上盛之象,乃其实则仍为上虚,肺气下交之用弱,使肠滑而收摄不固。病见于下而因系于上,故治当温其上则下焦自阖。灸以通阳,宜取头维穴主之。用灸则灸上温

上,灸下温下。假令用汤药温上,必当从阳根下温,佐以补肺升气之品。气能升而后能降,阳上升则上温矣。宜附子、黄芪、川椒、干姜、五味之属治之,气升则呕止而便固。又下病上取之一例也(凡气化之运行,能升而后能降,能出而后能入,故虚咳、虚呕之证,虽为气上逆,乃客气虚逆,必以参、芪升其正气,则客气自降。庸工每于虚实之诊不能明辨,故畏升补之品不敢尝试。能于脉势之去来升坠权之,则气之出入升降无遁情矣[此句原作“遁则气之出入升降无情矣”,据上文及文义乙正。])。

伤寒论之九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 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 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 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 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 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 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 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乂伤寒, 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本条讲太阳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阳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阳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 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卫阳郁闭则营阴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 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厥阴病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第三四〇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校勘:玉函经:“食则”上有“甚者”两字,“利不止”作“不肯止”,“饥”字下无“而”字。脉经,千金翼方并同, “则吐蚘”上无“食”字。 词解:“消渴”指饮水多而渴仍不解。(见第72条解)。“蚘” 音蚰,即蛐虫。(见第93条解) 语释:厥阴的病状,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以厥阴属肝木,主风气,因邪气容于经, 木火炽甚,津液被灼则消渴,肝气横逆则气上撞心,肝 火上逆于心则心中灼热而疼痛,肝木侮土,脾胃受病, 则饥而不欲食,胃中空虚,蚘闻食臭,窜扰于上,故食 则吐蚘,若误用苦寒攻下,损伤中阳,以致下焦虚寒 更甚,则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 体会:具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的症状,叫做厥阴病,本条又为厥阴病的提纲。其文 中的消渴,与消渴病有所不同,彼则饮一溲一,,此则 饮水多而渴不解,特此申述。其症候寒热错杂,可以用 鸟枚丸治疗。本条虽为厥阴病的提纲,只能说明寒热错 杂的症状。并不能概括全篇的寒厥热厥。因此必须分清 寒热而施治。且厥阴病为六经传变得最后隋段,也就是 生死存亡的关头,如身体强壮,治疗得法,则病机转愈, 如身体衰弱,治疗不当,则病机转危,当须识此。 原文 第三四一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脉”字上有“其”字。 语释:患厥阴中风病,脉象微浮,为阳气未复,阴渐消退,为病欲愈。若脉象不现微浮,为阴邪尚盛。阳气未复,为 病未愈。 体会:本条从脉象诊断疾病愈否,是以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来推断的。在实践工作中,还有一定价值。 但从脉象来分析,不够全面,必须脉正参合,方为完善。 原文 第三四二条:厥阴病,欲解肘,从寅至卯上。 167

JT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之猪苓汤於少阴病

JT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之豬苓湯於少陰病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豬苓湯於少陰病陰虛型的水道不通我們看十一之四十條,這是〈少陰篇〉裡面的豬苓湯證:【桂11-40 /宋319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一兩,去皮茯苓一兩,去皮阿膠一兩澤瀉一兩滑石一兩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我們一開始學豬苓湯是〈陽明篇〉。〈陽明篇〉我們教的,豬苓湯所謂「水熱互結」的病機,有沒有可能在「少陰病」發生呢?我想還是有的。少陰病豬苓湯的條文呢,我們可以想像:它就像是延續著我們前面講的豬膚湯啦、朱鳥湯啦 …… 少陰病有可能會有的「心陰虛」的問題。這人陰虛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燥熱的火氣產生,如果心陰虛的火氣漫延到小腸來的話,小腸的火通常都會傳成膀胱的火,畢竟它們靠得太近了。於是,就會產生排尿的問題,好像尿 道在發炎啦或是怎麼樣的狀況。 除了排尿的問題之外呢,我們講到〈少陰〉本身,好像是人體水循環的大源頭,所以得少陰病的人,水循環也會變得比較差一些。

水循環比較差的時候,沿著「有形的」三焦水道會出現一些問題,我講「有形的」三焦水道的意思是:少陰病豬苓湯的證,其實跟《黃帝內經》講的三焦水道(決瀆之官,身體中的水溝),切得倒是蠻齊的。 比如說它的證狀,在上焦是「咳嗽」——好像是肺裡頭有積水;在中焦是「嘔吐」一一好胃裡頭有積水。肺跟胃的水都太多了,自體吸收不掉。但是相對來講,下焦卻是「下利」的——腸子不吸水,水堆在腸管內。所以上面兩個地方是又熱、又沒有能力吸水;在下面是下利;並且通常會有小便不利,只是這邊不講。身體吸收水份的能力差,人,當然也就會「渴」啦。 腸子不吸水、胃部不吸水、胸腔也不吸水,這樣子上中下三焦水道的問題,在這邊倒是可以看到。可是雖然下利加嘔、咳、渴,這些都可以標示出需要豬苓湯的「可能性」,但是這個時候,到底是要用豬苓湯,還是真武湯,還是五苓散?那倒是不一定的哦。 重要的是,要確定這個人有熱,是濕熱在悶燒,把水道阻住,才會需要用到豬苓湯的那些滋陰、分消濕熱的藥。不然的話,少陰病其實涼藥能不要用就不要用。 於是,它告訴你一個張仲景推薦的主證,就是「心煩」以 及「不得眠」,這個病人很煩躁、又失眠。 張仲景提的這一句,不曉得為什麼,後代的醫家用豬苓湯,多半都不把失眠當做主證來抓。其實一本《傷寒論》裡頭,以失眠做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 手足四逆的时候,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了,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 阴没有好,所有的病毒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 像现在的急性肝炎、从饮食来的或输血来的,病毒随着血就到肝裹面去了,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的排出去,因为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通通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 交换,厥阴证里面方子不多,轻微的有用到皮肤表面,重病的时候,汤方一样,只是剂量加重, 像冻疮,热水敷都没有用,因为老是表热但里面仍是冷的,用「当归四逆汤」,能从脚指头发热出来,因为有新鲜的血进入了。 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相抗,就是肝脏的血会出来相抗,因为里面 很深的地方,赢的时候病人会发热,输了病人就昏迷过去了,所以寒热并见,而且可以看到很 多昏迷的现象,因为完全在血里面,东西淤积在肝里面,结果造成血液循环产生障碍,所以有 昏厥的现象。 三四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肠胃里面都冷 掉了以后,里面没有消化的能力,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因为肠胃常年不好,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掉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 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寒热并结,通通列入厥阴证,所以到了有虫的阶段就会看到厥阴证。 中医小儿科中望诊上,唇上有白点,很整齐的排列,眼睛下方稍微黑黑的,脾开窍在唇,有 白点代表中寒,上面有黑黑的代表上热,寒热并结了,有虫的时候腿上的「虫区」(百虫窝)会有压痛点,病人的症状消渴,就是上焦有热,热在上焦所以口渴,气上撞心,热气往上冲,因为 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的,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代表脾脏的功能还在,但是胃里面不好了,虫在里面所以吃 不下去,食则吐蚘,因为东西吃下去,虫也在吃,下之,利不止,本来就是肠胃比较寒了,如果攻下,就下利不止了,就更危险了。 三四一:「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也。 如果病人厥阴证的时候中风,脉微浮微浮代表免疫系统恢复了,代表阳气回来了,所以 这时候肝血很足,身体很好的人,如果不幸病进入厥阴的时候,他会痊愈的,因为肝脏是最强的。 三四二:「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所以阴证要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 三四三:「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病的时候,如果想喝水,渴欲饮水,代表内脏功能慢慢恢复中,因为免疫系统强起来 了,把病毒赶出去了,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不需要用药的。 三四四: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这是废话,这条辨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前面已介绍过许多了。 三四五:「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一般来说,伤寒就是表寒,可是厥阴证的时候,因为病毒已经进入到身体里面,看不到表 证的,看不到发热恶寒,所以感冒有症状的,代表免疫系统很好,伤寒,先厥,厥阴证的病人得 到感冒没有症状的,一得到感冒,马上就昏迷过去了,后发热而利者。病人又发热回来,发热代表免疫系统强起来了,把病毒排出去,排出去会下利,下利的时候代表病毒跟着大便清出来,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 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

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病理: 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 (三)病性:全身虚衰证 (四)成因: 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 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 (一)主证:但欲寐 主脉:微细 (二)经络症状:咽痛 (三)分型: 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 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一一四逆汤为代表 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 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 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 证:但欲寐。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 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B.下利便脓血 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 D.脉微细,但欲寐 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

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 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 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 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 现在证: 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 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 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 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诊断:少阴病形悉具 辨证:“虚故引水自救”// “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咽痛——少阴之脉循喉,虚阳循经上扰 下利——肾阳虚衰,中焦失于温煦,脾胃升降失常,寒湿下注 呕吐——浊阴上逆 三、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提要】少阴里证禁用汗法。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286) 【提要】少阴病阴阳两虚禁用汗、下法。 第二节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一)四逆汤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提要】少阴病阴盛阳衰的证治。 少阴病 脉沉沉而微细----阳气虚衰,阴寒极盛 举脉略证----应有但欲寐等证 治疗急温之----早期治疗 宜四逆汤---回阳救逆 【辨治要点】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踡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 治法:温肾回阳。方用四逆汤。 下列证候,哪项不是四逆汤的主要脉证: A.下利肢厥 B.但欲寐 C.脉微而沉 D.下利脉微

从《伤寒论》少阴病探讨卧寐异常病机

从《伤寒论》少阴病探讨卧寐异常病机 丁元庆 在《伤寒论》少阴病篇45条原文中,明确言及卧寐者有10 条,若除去非少阴病的内容,再加上少阴寒化证应当出现的提纲证见证,以及虽不言卧寐,但却可能出现卧寐异常的相关条文,如“心烦”、“欲死”等,则篇中相关条文超过半数以上。提示卧寐异常是少阴病的重要见症。 卧寐反应少阴心肾阴阳的状态 卧寐是形神安宁的状态,形神安宁是以阴血之静用事为特征的阴阳协调状态。阴阳协调,根在少阴。阳主动,阴主静。卧寐无论是指睡眠,还是躺卧、安静状态,都是以静为特征的,其发生的主要机理是: 静由阴主,其中睡眠则是阳入于阴,阳用藏而不彰。阳在外,阴在内,阴阳水火的升降、转化、协调,是卧寐发生的关键。少阴在脏为心肾,心主火,火属阳主动;肾主水,水属阴,阴主静,入夜之安静、睡眠皆由少阴肾水所主。精藏于肾居下而内守,神舍于心位居于上。上为阳,阳主明,故神以彰明为常;下为阴,阴主藏,故精以隐含不露为宜。精、神皆为人体之所贵,宜藏而不泄,二者协调,又互为其根。阴阳水火的协调平衡是精神内守的前提,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人身之水火主于心肾,精神分藏于心肾,故卧寐主于心肾。《冯氏锦囊》指出: “夫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故寐者,心神归于肾舍也,, 故不寐、健忘两证,虽似心病,实由于肾虚也。”同时,天人相应,人身阴阳随天阳变化,而有卧起寤寐,正如《灵枢邪客》所说: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阴阳之根在少阴,水火阴阳之升降主持于少阴心肾,神彰于外为昼日之兴奋,精藏于内则为夜间之卧寐。《临证指南医案》说: “寐之由乎心,必赖肾之交,精形合神,阴能包阳,水火既济,自然熟寐。”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 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葛根四两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法。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

伤寒论(6.1.6)--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

伤寒论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例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白通汤的病机是: 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D、寒邪内侵,阳 郁不达 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 答案:B。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病机的理解。 (二)A2型题 1.患者,男,60岁。偶感风寒,起病后发热不明显,但觉精神疲惫,昼日似睡非睡。三天后,出现口燥咽干,心下结痛,腹部胀满,大便二日未行。此证最佳辩证应是 A.白通汤证 B.真武汤证 C.白虎汤证 D.大承气汤证 E.小承气汤证 答案:D。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掌握。少阴病出现水亏土燥,真阴将竭之证,应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三)B型题 A.理中汤 B.四逆汤 C.桂枝人参汤 D.吴茱萸汤 E.四逆散 1.少阴病,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者,宜选用 2.少阴病,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者,选用 答案1: 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吴茱萸汤证的掌握。 答案2: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四逆汤证的掌握。 (四)X型题 1.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

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自利而渴 D.小便色白 E.四肢厥逆 答案:ABCD。分析:此题考查对条文第282条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 息高 答案:即指呼吸表浅之意。 (二)填空题 1.四逆散主治 , ,药物组成是 ,功效是 。 答案: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之厥逆证,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宣通阳气 疏达郁滞 (三)判断说明题 1.附子汤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附子的用量最大。 答案:不正确。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量最大。 (四)简答题 1.何谓戴阳? 答案:所谓“戴阳”是指阴盛于下,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表现为,于阴寒之中见有面赤。 (五)论述题 1.试述少阴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主症。 答案:《伤寒论》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其症吐利,手足逆冷,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辨证关键是烦躁欲死,其病机是标志着阴邪虽然充盛,而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而不是阴盛阳亡。治疗宜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

郝万山伤寒论 62讲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因此出现了胸满,心烦,咽痛,用猪肤汤“清浮热,润喉咙”,治疗咽喉疼痛。 咽痛证的第二个证候是:“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在《伤寒论》中用甘草,其他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而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从其他书中来看,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这个部位的脓肿,中医把它叫做“海底发”,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用“国老膏”治疗“海底发”,就是取一味生甘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又比方说,有人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来治疗牙髓炎,中医把牙髓炎叫作“骨槽风”,升阳散火汤里头是生甘草和炙甘草都在用,他用炙甘草来“调和诸药,保护中焦”,他用生甘草来“清解阴分的毒热,阴经的毒热”。所以《伤寒论》中的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来清解少阴阴经中的毒热,如果用生甘草,咽痛没有缓解的话,再加桔梗来开喉痹,止咽痛。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张仲景治疗咽痛还用什么方子, 312条,苦酒汤,“苦酒汤证”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这是一个咽喉有溃疡,有溃烂,所以他才说“咽中伤,生疮”,有溃疡,有溃烂;而且又出现了不能语言,“声不出”,所以这是咽和喉都出现了病变,都出现了问题,只有声带受到影响,他才会出现不能语言,“声不出”,它的病机是什么,我们以药测证。苦酒汤用了米醋,用了半夏,用了鸡子白,所以它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的作用,因此我们以药测证,它是一个“痰热闭阻少阴经脉”的证候,鸡子白有清热的作用,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苦酒也有清热的作用,那就是“痰热闭阻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中伤,生疮”造成了咽喉疼痛。苦酒汤这张方子,在服用方法上非常特殊。“半夏,洗”你看他那个时候用的是生半夏,要洗一洗,要洗多次,“破如枣核,十四枚”,这个枣核是指的那个硬核呢?还是指的枣仁?我想是指的那个小小的枣仁,否则的话那个蛋壳是装不下的,“鸡子一枚”,就是鸡蛋一枚,把蛋黄去掉,蛋黄不是在黄连阿胶汤中用了么?“内上苦酒”,苦酒就是米醋,再放上米醋,“着鸡子壳中”,你看这个鸡蛋壳,作为一个容器,里面放着蛋清,又放上一些半夏的细粒儿,再放上一点米醋,“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就是把半夏和苦酒放到鸡蛋壳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为什么要放到刀环上啊?你手拿着放到火上烧那个鸡蛋壳,不是太烫吗,古人那个大刀刀柄上有一个铁环,把鸡蛋壳放到铁环上,支在火上,“令三沸”,开上三开,“去滓”,把半夏去掉,“少少含咽之”,少少就是慢慢,慢慢含在嘴里头,“不差,更作三剂”。半夏这个药,能不能这样吃?我觉着存在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它对咽喉的粘膜、舌头的粘膜、口腔的粘膜有刺激作用,吃完了整个口腔舌头都麻了,所以今天这个方子我没有看到有人临床报道使用。但是用蛋清来治疗咽痛,这是过去的梨园传统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旧

谈谈少阴病 !

谈谈少阴病! 谈谈少阴病只看楼主楼主acl114pp 收藏2016-1-13 16:54:10 460看/ 7回少阴病是六经里面最难理解,本人十多年来一直心怀悬念,最近从新浏览前人著说,其中以胡希恕大家以表阴证说辞、虽然可以解说部分地方,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可以解说、但对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四逆散、少阴三急下症、甘草汤等不可理解,最近从回忆以前成功的病例、麻黄附子细辛汤病案、黄连阿胶汤症病案、真武汤病案、附子汤病案、四逆汤病案、茯苓四逆汤病案、桃花汤病案、四逆散病案、竹叶石膏汤病案等以前的病案。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神不好,面部表情憔悴阴郁、但欲寐貌。但是病人不会说他想睡觉、也不会说他精神不好,这些都是医生观察到的客观表现。最近我仔细读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篇都冠以少阴病为开端,说明张仲景可以肯定少阴是少阴病无疑。而在太阳篇里面不能肯定是太阳就说是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名为伤寒。”就用一个大的概念代替。少阴病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都是医生的客观观察到的现象。这就说明少阴病首先是人体的贮备功能不足的问题、或者动用贮备功能了,表现出来疾病症状。这个贮备功能库里面有气虚,有阳虚、

有津液虚、有精血虚,在贮备功能不足的情况下感染表证,就是少阴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如果传入阳明气份表现竹叶石膏汤证、阳明最怕伤津液。如果转入阳明血份就是黄连阿胶汤证、近一步发展就津液大虚就可以用后大定风珠等、转入阳明腑证可以后世增液承气汤、或者黄龙汤、转入小便就是处猪苓汤证、转入少阳就是四逆散证,,转入太阴就是真武汤、附子汤证、沙发acl114pp 2016-1-13 17:26:25 太阴最怕饮停,近一步发展就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最近观察几例贫血病人她们都是没有明显表证一来就是表现咽喉肿痛、咽喉干、口干口苦、精神萎靡状态,全身乏力、脉浮细,一看转入少阳、但整体看像少阴用的小柴胡汤和补中益气汤效果明显。我在山区当医生是很多病感冒一身痛、乏力、想睡睡、咳嗽有痰、用的人参败毒散效果明显。还有三例失眠病人一眼看上去就憔悴、但欲寐冒,她说夜晚烦躁不安,不能入睡、舌尖红明显、胎厚腻处以黄连阿胶汤愈、、还有一例失眠很多年病人看了很多医生没有效果、来我诊室表现憔悴、想睡又睡不着、白天烦躁、夜间安静但睡不着、脉芤处茯苓四逆汤五剂而愈、还有五例男性病人,一进门表现疲惫不堪的样子、天天睡7--8小时还不够、怕热口干汗出明显、舌苔厚腻、食欲不振、处以竹叶石膏汤加苍术四五剂症状消失,还有两例女性患者以来就是焦虑不安乏力、以来就说全身乏力、睡不够、也没没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 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

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 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 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 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

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 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

伤寒论(6.1.8)--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答案)

伤寒论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选择题 1.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提纲脉证的理解。 2.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脉证的掌握。 3.C。答案分析:此题是对少阴病具体脉证的考察。 4.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脉象的掌握。 5.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以阳虚阴盛为主的少阴病中出现“口渴”症状的正确理解。6.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原文285条的掌握。 7.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四逆汤中各药物作用的掌握。 8.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脉证的掌握。 9.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四逆汤证病机的掌握。 10.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通脉四逆汤加减法的掌握。 11.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通脉四逆汤病机的理解。 12.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通脉四逆汤主证的掌握。 13.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通脉四逆汤主证的掌握。 14.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与通脉四逆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15.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病机的理解。 16.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加猪胆汁汤病机的理解。 17.E。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加猪胆汁汤中药物作用的理解。 18.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加猪胆汁汤辩证要点的掌握。 19.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虚阳外越证表现的掌握。 20.D。答案分析:此题是对前后知识综合能力的考察。

21.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附子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22.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原文304条的掌握。 23.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附子汤主证的掌握。 24.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附子汤治法的理解。 25.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真武汤病机的理解。 26.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真武汤或然证的掌握。 27.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真武汤主证的掌握。 28.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桃花汤主证的掌握。 29.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桃花汤病机的理解。 30.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原文303条的掌握。 31.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黄连阿胶汤治法的理解。 32.D。 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猪苓汤主证的掌握。 33.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五苓散与猪苓汤区别的掌握。 34.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猪苓汤病机的理解。 35.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区别的掌握。 36.B.答案分析: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为中阳不足、寒浊中阻,故呕吐的机理为胃气虚寒,升降失常。 37.C.答案分析:下利止有两种转归,一为阳气来复,阴寒消退之征,此时病人多精神爽慧,手足温和;一为阴津竭于下,阳气脱于上之逆证,此时多见手足逆冷。故选C。 38.D.答案分析:此吴茱萸汤证也。 39.E.答案分析:唯此条反映少阴病阴寒极盛,阳气脱绝的危候。 40.D.答案分析:此题重在考察对苦酒汤证的掌握。 41.C.答案分析:此为少阴阴虚咽痛的猪肤汤证,治宜滋肾补肺,扶脾止利。 42.D.答案分析:此题重在阳气内郁,不达四末,其余均为干扰答案。 43.B.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咽痛治疗方剂的熟悉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