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监测气象条件的判定和选择、监测结果的计算等作出规定和指导,是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的补充和具体化。

1.2适用范围

1.2.1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监测部门为实施GB16297-1996附录C,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进行的监测,亦适用于各污染源单位为实行自我管理而进行的同类监测。

1.2.2本标准为技术指导性文件,环境监测部门应按照GBI6297—1996附录C的规定和原则要求,参照具体情况和需要,执行标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1.2.3工业炉窑、炼焦炉、水泥厂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设置,仍按其相应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O78—1996;GB16171—1996;GB4915-1996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余有关问题参照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GBI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3、定义

本标准所涉及的名词术语,包括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单位周界等,其含义均与GBI6297-1996中相应的定义相同。

4、无组织排放监测的基本要求

4.1控制无组织排放的基本方式

按照GB16297—1996所作的规定,我国以控制无组织排放所造成的后果来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督和限制。采用的基本方式,是规定设立监控点(即监测点)和规定监控点的空气浓度限值。在GB16297一1996中,规定要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同时在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以监控点同参照点的浓度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值来限制无组织排放;规定对其余污染物在单位周界外设监控点和监控点的浓度限值。

4.2设置监控点的位置和数目

根据GBI6297-1996的规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

5O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Om范围内;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按规定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

4.3采样频次的要求

按规定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测时,实行连续1小时的采样,或者实行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在进行实际监测时,为了捕捉到监控点最高浓度的时段,实际安排的采样时间可超过1小时。

4.4对于低矮有组织排放源造成影响的处理

依照上述规定设置监控点所测得的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并非都是由无组织排放所造成,事实上某些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可以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依据GBI6297—1996所作的规定,在无组织排放监测中所测得的监控点的浓度值将不扣除低矮排气筒所作的贡献值。

以上基本要求均已在GBI6297—1996中作出规定,本标准将在该基础上对有关问题作更进一步的规定和指导。

5、监测前的准备

5.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调查

5.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

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其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单位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以GB16297一1996

中6的规定判定)。

5.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副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

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材料和产品。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注解。

5.1.3单位平面布置图

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其主要参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式或通风式);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并标于单位平面布置图中。

5.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

除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出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5.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

一般情况下,可向被测污染源所在地区的气象台(站)了解当地的“常年”气象资料,其内容应包括:——按月统计的主导风向和风向频率;

——按月统计的平均风速和最大、最小风速;

——按月统计的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化情况等。

如有可能,最好直接了解当地的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污染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了解当地“常年”气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时段的选择作指导。

5.4仪器设备和监测资料准备

5.4.1监测资料准备

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5.4.2现场风向、风速简易测定仪器准备

通常可用三杯式轻便民向风速表,亦可采用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轻便式风向风速表。

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5.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

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6、监测日期和监测时段的选择

按照GB16297—1996的有关规定,“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是指监控点的浓度在任何1小时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所以,对无组织排放的监督监测,应选择下面例举的各种情况下进行。

6.1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或者至少要处于正常生产和排放状态。

6.2监测期间的主导风向(平均风向)便利于监控点的设置,并可使监控点和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缩小。

6.3监测期间的风向变化、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三项指标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影响很大,应按照本标准8的判定方法,对照本地区的“常年”气象数据选择较适宜的监测日期。

6.4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冬季微风的日期,避开阳光辐射较强烈的中午时段进行监测是比较适宜的。

7、现场气象条件的简易测定和判定

对现场的气象条件进行简易测定和判定,是设置监控点(即采样点)的依据,亦是确定本次监测在何种气象条件(适宜程度)下进行的真实记录,下面列出的测定和判定应在采样起始前进行。

7.1风向和风速的简易测定

将轻便风向风速表置于被测单位开阔地带。若现场无适当的开阔地带,可将轻便风向风速表置于高处(但一般不超过15m)进行风向风速测定。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规定,打开轻便风向风速表的制动开关,并开始读数,每隔1分钟读~个即时风向和风速值,连续测定10分钟,共得到Ic个风向值(精确到5度)和10个风速值(精确到O.lin/s)。如果当时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较大,感到10分钟的测定仍显不足,可适当延长测定时间。

由10个风速读数计算得10分钟平均风速;由10个风向读数计算得到平均风向和风向变化的标准差(±S 度)填入表1中。

表工空旷地带的风向风速简易测定结果

说明:风向读数的坐标原点为度。

风向和风速的测定除采样之前进行外,还应在采样过程中重复1~2次,如发现风向有显著变化,应移动监控点位置后重新采样。

7.2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

当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具有一处或多处建筑构造,或存在其他影响气流运动的地形变化等,以致可能影响污染物的迁移途径时,必须进行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

以单位平面布置图(5.1.3)为参照,自无组织排放源为起点至拟设置来样点(即监控点)的途径之中,凡气流运动可能因受阻而改变方向之处的上方和下方,均应设置局地流场的测点,选定后的测点应标于单位平面图上,并同时标上测点编号等标记。

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仍使用轻便风向风速表。在一个测点只测定1分钟平均风向,必要时可重复测定1~2次。

将局地流场的测定结果填于表2中,同时还要将各测点的1分钟平均风向标明于单位平面图中。

表2 局地流场测定结果

注意:如果总体风向的变化较大,可能引起某一局地流场测点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流向,则应注意测试,并将两种不同的流向同时标明于记录表格和厂区平面布置图上。

对标有测点流向的平面图进行仔细分析,得到比较完整的局地流场图。要特别注意分析可能存在的复杂局地流场,若发观测点和测试的数据不够,应进行必要的补测,直至弄清楚局地流场情况为止。

7.3大气稳定度的简易判定

大气稳定度等级划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稳定共六级,对应于A、B、C、D、E、F表示。

按照下面的程序计算和判定大气稳定度:

——依据一年中的日期序数dn计算太阳倾角δ;

——依据太阳倾角δ,当地纬度?,当地经度λ和北京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h0;

——由太阳高度角h0和云量,经查表得出太阳辐射等级;

——根据地面风速和太阳辐射等级,由查表得出大气稳定度等级。

大气稳定度等级是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的参数,有关的计算和查表方法详见附录A。

7.4涡流现象及涡流孔穴尺寸的简易测定

7.4.1涡流现象

涡流是在气流运动中受到切变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当气流在运动中遇到物体阻挡时,就会产生涡流,

其结果是在物体的背风而形成回旋气流,称为孔穴,此即涡流。典型的涡流总是发生在建筑物的背民面,

如图1所示。

孔穴的尺寸大小和其中气流回旋的激烈程度不仅与风速有关,也同阻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孔穴的大小可以估算,也可用简易的方法实测。

7.4.2涡流孔穴尺寸的估算

如图2所示,若建筑物的水平宽度为W;高度为H;顺风长度为L,那么涡流区(孔穴)的水平宽度Y r、高度Z r和顺风长度X r可分别按(3)、(4)、(5)式估算。

Y r=1.5W (3)

Z r=1.5H (4)

X r/H=(A.W/H)/(1+B.W/H) (5)

式中:A、B为系数,由下式确定:

当L/H<1时,

A=-2.0+3.7(L/H)-1/3;

B=0.15+0.305(L/H)-1/3。

当L/H>1时

A=1.75;B=0.25

7.4.3用轻便式风向风速表判定涡流区边界

先将风向风速表置于较远离涡流区的位置,观察风向标的方位和摆动情况,然后逐渐向涡流区靠近,待观察到风向标的方位和摆动情况发生明显变化,即可判断该位置已进入涡流区。

7.4.4目测法判定涡流区边界

准备好适当的人造烟源(例如,采用适当大小的香柱),并将其置于涡流边界的上风向,用肉眼直接观察烟流的运动情况,并用以确定涡流区域的边界。

8、各气象因子于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分类

8.1适宜程度的分类方法

依据各气象因子的数值分为四类。

a类: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b类: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c类: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不适宜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d类:很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不适宜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8.2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

平均风向本身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没有意义,用10分钟平均风向的标准差(7.l)代表风向变化的大小,其对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适宜程度分类见表5。

表5 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

8.3风速的适宜程度分类

以平均风速(亦可以10分钟平均风速测定值为依据,见本标准7.l)来划分其对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见表6。

表6 风速的适宜程度分类

※风速小于1.0m/s应看作是静风或准静风,该种情况下的无组织排放监测另有说明。

8.4大气稳定度的适宜程度分类

大气稳定度不同等级对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适宜程度分类见表7。

表7 大气稳定度的适宜程度分类

8.5正确理解和应用气象条件

8.5.1由8.2~8.4所作出的适宜程度分类,并非严格和绝对意义上的分类,监测人员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在本地区既实际可行,又具有比较适宜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8.5.2在一般情况下,风向变化、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三项气象因子中,以其中适宜程度最差的一项所达到的类别来估计该次监测中气象条件总的适宜程度。

例如:于某年某日某时段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属b类;风速的适宜程度属c类;大气稳定度的适宜程度属d类,则该次监测的气象条件总适宜程度可估计为d类。

8.5.3如果三项气象因子中的任一项达到d类,或者其中两项达到。类,则该次无组织排放监测应取消,或更换时日。

8.5.4平均风向本身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没有意义,但它将影响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即监测点)的位置,其中将要影响污染物的迁移途径和距离等。所以,平均风向的选择应结合源的具体情况考虑。

9、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方法

9.1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

9.1.1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所谓“一般情况”是指无组织排放源同其下风向的单位周界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至可以不必考虑排放源的高度、大小和形状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源应可看作为一点源。此时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S°(10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范围之内。如图3所示。

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到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质),按下面几种方法设置监控点。

——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

——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来气口抬高至高出围墙20~3Ocm,如图4中A 点处。

——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m处,如图4中B点所示。

9.1.2存在局地流场变化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方法

当无组织排放源与其下风向的围墙(周界)之间,存在有若干阻挡气流运动的物体时,由于局地流场的变化,将使污染物的迁移运动变为复杂化。此时需要按照7.2的叙述进行局地流场简易测试,并依据测试结

果绘制局地流场平面图。监测人员需要对局地流场平面图进行研究和分析,尤其需要对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运动路线中的某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后,决定设置监控点的位置。

例如:由图5所示,无组织排放源位于车间B的P点,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随局地流场运动的路线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1)建筑物C较高时,污染物随局地流场运动至周界E处,监控点应设置于E处附近;(2)当建筑物C十分低矮时,污染物越过建筑物C,落到周界D点;(3)当建筑物C处于一定高度时,可能有部分污染物运动落到E处,另一部分落到D处,此时可将四个监控点分别设于D和E处,依据采样分析结果,确定其中的浓度最高点。

9.1.3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时的监控点设置方法

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单位周界)时,即对监测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此时监控点应分别如下几种情况进行设置。

——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时,如该排污单位的范围不大,排放源距与之相对或相邻的围墙(单位边界)不远,仍可按9.1.1或9.1.2的叙述设置监控点。

——如果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且排污单位的范围很大,此时在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已失去意义,主要的问题是考察无组织排放对其相近的围墙外是否造成污染和超过标准限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选择风向朝向排放源相近一侧围墙时,在近处围墙外设监控点;戏于静风及准静风(风速小于1.om/s)状态下,依靠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自然扩散,在近处围墙(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有关的问题在下面叙述。

——无组织排放源靠近围墙(单位周界),风向朝向排放源近处围墙,且排放源具有一定高度,应分别下列情况设置监控点:

如图6所示,监测人员应首先估算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并将监控点设置于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范围之内(图中A点)。按照GBI6297-1996中的有关规定,按此原则设置的监控点位置,可以越出围墙外10m范围,按6式估算最大落地浓度区的位置和距离。

(6)

式中:H——排放源有效高度。对于无组织排放,通常可以不考虑其热力和动力抬升,所以可用排放源的几何高度代替有效高度,m;

b、q——为垂直扩散参数σz幂函数表达式的系数,即σz=bx q,其具体数值见附录A。

图6中的A点虽然是最大落地浓度,但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已由P点迁移至A点,已经过一段距离的稀释扩散,浓度终究已大大降低,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仍然将监控点设置于周界围墙边,但将采样进气口提高到图6中B点处,B点的高度按7式计算:

(7)

式中:X——B点的高度,m;

a——排放源至B点的水平距离,m;

H、b、q——同6式。

还应注意,按照GBI6297-1996中的有关规定,监控点设置的高度范围为1.5~15m,故若计算得到的B点高度超过15m,则应将B点位置作水平移动,直至其计算高度落到15m以下的范围。

9.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9.2.1参照点的设置方法

9.2.1.1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

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在GBI6297-1996中规定H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为该类物质)具有显著的本底(或称背景)值,因此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其中一部分由本底或(或背景)值作出贡献,另一部分由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作出贡献,设置参照点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本底值的大小。所以,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是: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参照点要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排放源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要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参照点的设置,要以能够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

9.2.1.2参照点的设置范围

按照GBI6297-1996的有关规定和9.2.l.l的原则,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2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

如图7所示,由CDEF围成的扇形,即是设置参照点的适宜范围,这样的安排既符合GB16297—1996的有关规定,又具有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余地。

9.2.1.3平均风速等于和大于1m/s时的参照点设置

平均风速等于或大于lm/s时,由被测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一般只能影响其下风向,故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置,以使参照点可以较好的代表监控点的本底浓度值。

9.2.1.4平均风速小于lmin/s(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当平均风速小于lin/s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小,污染物自然扩散作用相对增强,此时污染物可能以不同程度出现在被测排放源上风向,此时设置参照点,既要注意避开近处其他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范围内比较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

9.2.1.5存在局地环流情况下的参照点设置当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周围存在较多建筑物和其他物体时,应警惕可能存在局地环流,它有可能使排出的污染物出现在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此时应对局地流场进行测定和仔细分析后,按照前面所说的原则决定参照点的设置位置。

9.2.2监控点的设置方法

9.2.2.1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

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是由GBI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附录C和其他有关部分提出的,即要求设置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距排放源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

9.2.2.2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如图8所示,在无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监控点应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尽可能靠近排放源处(距排放源最近不得小于2m),4个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与被测源形成的夹角不越出风向变化的标准差(±S°)的范围。

9.2.2.3处于涡流区内的监控点设置

如果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正背风面(如图9所示),其下风向将不可避免处于涡流区内。从理论上判断,由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在涡流中将受到搅拌混合,此时监控点的设置将不受上述中的夹角限制,应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监控点。

实际上:建筑物背风面的涡流激烈程度既同风速有关,也同建筑物的大小、形状等因素有关,所以监测人员最好在现场用轻便风向风速表或人造烟源按7.4.4的叙述进行简易测定,并按测定结果判断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受到搅拌混合的激烈程度和分布情况,决定监控点的布设方法。

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倒背风区(如图10所示),则排放的污染物可能部分处于涡流区,部分未处于涡流区,此时应尽可能避开涡流区,于非涡流区内设置监控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设置监控点,仍然必须用轻便式风向风速表或人造烟源对排放源附近的流场作一些简易的测定和分析,依据流场的具体情况设定监控点的位置。

9.2.2.4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迎风面的监控点设置

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正迎风面时(如图11所示),排放的污染物向源的两侧运动,此时应将监控点设置排放源两侧,较靠近排放源,并尽可能避开两侧小涡旋的位置。

监测现场排放源近旁的气流状况仍应预先作简易调查,然后才确定监控点的具体位置。

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侧迎风面时,污染物将向其下风向紧贴墙面运动,此时应在排放源下风向靠墙(图12A点)设置监控点,亦可同时在下风向墙尽头处(图12B点)设监控点。

9.2.2.5同一个无组织排放源,存在两个以上排放点的监控点设置

——如果在监测以前可以确认,多个排放点中某一点的排放速率(指单位时间的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大于另外的排放点,则监控点应针对其中排放速率最大者设置,另外的排放点可不予考虑。

——如果在监测前可以确认,其中两个排放点的排放速率较接近,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正常(指无涡流和局地环流等情况),应通过查表(见附录B;ZY数值表)作出估计。当两个排放点间的距离小于表中ZY 时,两排放点下风向的浓度叠加区中的浓度将超过其中任一排放点单独形成的扩散区浓度,此时可将4个监控点中的2个设于浓度叠加区,另2个针对两单独的排放点设置,最终取其中实测浓度最高者计值;若

两排放点间的距离大于ZY,应分别针对两个排放点设置监控点,最终取测值最高者计值,不考虑在浓度叠加区设监控点。

——若存在涡流或局地环流时,两个点排放的污染物混合作用加剧,情况更为复杂,此时要因地制宜,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设监控点,并更多的考虑在混合区设监控点。

9.2.2.6排放源具有一定高度时的监控点设置

如果条件许可,以提高采气四位置来抵消排放源的高度,这样设点最为有利。

如果条件不许可提高采气口位置,则需对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进行估算后设置监控点,估算的方法参照本标准9.1.3第2点。

9.3复杂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

9.3.1在特别复杂的情况下,不可能单独运用上述各点的内容来设置监控点,需对情况作仔细分析,综合运用有关条款设置监控点。

9.3.2在特别复杂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对污染物的运动和分布作确切的描绘和得出确切的结论,此时监测人员应尽可能利用现场可利用的条件,如利用无组织排放废气的颜色、嗅味、烟雾分布、地形特点等,甚之采用人造烟源或其他手段,籍以分析污染物的运动和可能的浓度最高点,并据此设置监控点。

9.3.3由于无组织排放的具体情况,气象条件和地形变化都是多种多样的,监测人员很可能遇到本文叙述之外的具体情况,此时应发挥创造性,在符合GBI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和其他有关原则规定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解决监控点设置方法。

10、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方法、分析方法和计值方法

10.1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频次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小时采样计平均值。

若污染物浓度过低,需要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

如果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在1小时内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

无组织排放参照点的采样应同监控点的采样同步进行,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均应相同。

为了捕捉监控点浓度最高的时间分布,每次监测安排的采样时间可多于1小时。

10.2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方法

对于无组织排放的控制是通过对其造成的环境空气污染程度而予以监督的,所以,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设置于环境空气中。我国已经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了配套的标准分析方法,其中有关的采样部分已分别按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作出规定,因此,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方法应按照配套标准分析方法中适用于无组织排放采样的方法执行,个别尚缺少配套标准分析方法的污染物项目,应按照适用于环境空气监测方法中的采样要求进行采样。

10.3无组织排放监测分析方法

无组织排放监测的样品分析方法按照国家环保局规定的,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相配套的标准分析方法(其中适用于无组织排放部分)执行,个别没有配套标准分析方法的污染物,应按照该污染物适用于环境空气监测的标准(或统一)分析方法执行。

10.4无组织排放监测对工况的要求

按照GBI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8.3的规定: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测中,采样期间的工况应与当时的运行工况相同,排污单位的人员和实施监测的人员都不应任意改变当时的运行工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按国家环保局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执行;其他为了处理厂群矛盾等具有特定目的的监测,应根据需要提出对采样期间的工况要求,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但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无组织排放实行限制的原则是,即使在最大负荷的生产和排放,以及在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的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监控值亦不应超过排放标准所规定的限值,因此,监测人员应在不违反上述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高的生产负荷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的条件进行监测。

10.5“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计值方法

所谓计值方法是确定某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方法,它用以同排放标准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进行比较,以判断该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是否达到(或超过)标准值。

按照GB16297—1996的有关规定,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计值方法分别下面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10.5.1按规定在污染源单位周界外设监控点的监测结果,以最多四个监控点中的测定浓度最高点的测值作为“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注意:浓度最高点的测值应是1小时连续采样或由等时间间隔采集的四个样品所得的1小时平均值。

10.5.2按规定分别在无组织排放源上、下风向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监测结果,以最多四个监控点中的浓度最高点测值扣除参照点测值所得之差值,作为“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注意:监控点和参照点测值是指1小时连续采样或由等时间间隔所得四个样品的1小时平均值。

例:为对某污染源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进行监督控制,按规定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于排放源下风向的适当位置设四个监控点,如何依据测定结果判断该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是否超标?

设:参照点M以等时间间隔采集四个样品,测值分别为m;、m。、m。、m。。

监控点A、B、C、D均分别以等时间间隔采集四个样,测值分别为a1、a2、a3、a4;b1、b2、b3、b4;c1、c2、c3、c4;d1、d2、d3、d4。

附录A:大气稳定度的判定方法

1太阳倾角δ以(1)式计算

式中:Q0=360d n/365,度;

δ=太阳倾角,度;

d n=一年中的日期序数0,1,2,3,……364。

太阳倾角的计算值见附录B。

2太阳高度角h0的计算

式中:h0――太阳高度角,度;

φ――当地纬度,度;

t――北京时间,时;

δ――太阳倾角,度;

λ――当地经度,度。

3确定太阳辐射等级

由计算得到的太高度角h0和云量,由表3查出太阳辐射等级。

表3 太阳辐射等级

※云量是指将天空分为十分(十分制)所占的份数。观测云量的规则见附录C。4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

根据地面风速和太阳辐射等级,由表4查出大气稳定度等级。

表4 大气稳定度等级

(10m高度风速),式中a为测定风速的实际高度,n见附录D推荐值。

附录B:太阳倾角δ(四年平均值)

附录C:云量观测规则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估计云量的地点必须能见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地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和低云量。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所遮蔽的成数,均记整数。

一、总云量的观测

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也记o。

总云量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作回合计、日平均(以下各章同)。

二、低云见的观测

观测低云量的方法与总云量同。全天无低云或虽有少许低云但其量不到十分之零点五时,低云量记O;天空被低云遮住一半时,低云量记5;整个天空为低云遮蔽,低云量记10,但如有云隙能见到青天或看到上层云时,低云量记10-。例如:天空被Fn占满,其间有空隙,从空隙中看到高层云,但看不到青天,此时总云量记10,低云量记10-;又如:天空为S。遮满,而其间有较小的空隙可见青天,此时总云量记10-,低云量也记10-。

附录D:各种稳定度条件下的风廓线幂指数值

附录E: b、q数值表

按照高斯扩散模式,地面最大浓度出现的距离为:

其中:H-烟源的排放高度;

b、q-垂直扩散σ。幂函数表达式的系数;(即:σ=bx q)

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规定,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系数取值如下表。

附录F: 2y数值表

假设两个点源相距的距离为2y,在2y距离内,由于两个源的浓度叠加,会形成一个大于单个点源造成的地面最大浓度Cmax。2y同排放源高度H,以及大气稳定度之间的关系为:

(一)在各种稳定条件下的2y值(排放源高度为2.0m)

(二)在中生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排放源高H和2y的关系

三种评标办法的适用范围及评标规定

福建省三种评标办法的适用范围及评标规定: 1最低价法 招标最低控制价(设定为B),按工程预算造价(设定为A)下降一定幅度(设定为K)计算,即B=A×(1-K)。K的取值区间和抽取办法由招标人按本补充规定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数值在开标前当众抽取确定。取消闽建筑[2005]69号文中设置的K1、K2、Q值。 K取值区间根据招标工程预算造价构成并结合专业特点、工程类别、施工难易程度、企业合理利润、市场风险等因素,在闽建筑[2005]69号文规定的取值范围内确定,取值区间的幅度为2-3%。按百分数表示的K值小数点后保留2位;抽取方法:分三次抽取,首先抽取整数位,其次抽取小数点后第一位,最后抽取小数点后第二位。 开标后经招标人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计算,投标报价(投标文件评审前)不低于B的投标人少于7家(不含7家)的,按上述方法在上一次抽取的K值和招标文件规定的K取值区间下限之间重新抽取K值,直至投标报价(投标文件评审前)不低于B的投标人不少于7家(含7家)为止。按最后一次抽取的K值计算招标最低控制价。 投标人少于7家(含7家)的,按招标文件规定的K的取值区间的下限计算招标最低控制价,不再抽取K 值。

3综合评标法: 2合理区间随机抽取法 一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单项合同估算价1500万元及以下;2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机电设备安装(不含设备费)工程、消防设施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幕墙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土石方工程等依法单独发包的专业工程单项合同估算价600万元及以下。 二、招标文件公布的发包价按预算造价中可竞争项目造价下降一定幅度(设定为K)加上不可竞争项目造价之和计算。计算公式为:发包价=预算造价中可竞争项目造价×(1-K)+不可竞争项目造价。(一)不可竞争项目包括: 1、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的甲供材料费和其他项目清单中的暂列金额,应按招标文件的规定计算; 2、措施项目清单中的安全施工费、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环境保护费、优质工程增加费,应按有关规定计算; 3、规费和税金,其费(税)率应按有关规定计算。 (二)可竞争项目是指不可竞争项目之外的项目。招标文件公布的发包价的可竞争项目综合单价=预算造价的相应项目综合单价× (1-K)。

愿你永远读不懂张爱玲(附应用范围和适用主题)

愿你永远读不懂张爱玲 说起民国作家,就不得不说张爱玲。要是单论女作家,素材君认为她可以排在第一位。 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 但她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优裕、顺遂。 她少年时父母离异,鲜少感受到家庭温暖,成年后痴情错付,与胡兰成的情事只留下一声叹惜。 她曾是“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但是又迫于形势远走异国他乡,晚年时她在异乡孤独终老,去世一星期后才被人发现。 冰雪聪明的天资加上坎坷不平的命运,促成了她通透而苍凉的文风。 她把世俗生活写得情趣盎然,同时又近乎残忍地揭开其美丽的表象,露出背后的人性之“恶”。 在她的那双冷眼看来,“人生只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在她的作品中,“情、趣、理”水乳交融,其情动人,其趣悦人,其理启发人。 比如下面这些句子,里头既有奇思妙想,又有深刻哲理,写入作文都能成为提分亮点。 01.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句子解读:生命远远看上去美好而绚烂,但如果走近细看,其间也有许多伤痛和无奈。 应用示范:谁的生活能完全避免伤痛?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唯有咬紧牙关承受伤痛,面带微笑应对人生,才是一个勇者应有的姿态。 适用话题:挫折与伤痛、心态 02.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应用示范:遇事不要轻易下判断,一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人和事,背后都有着合乎情理的动机和成因,如张爱玲所言,“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适用话题:理解与沟通、表象与本质、过去与现在 03.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应用示范: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如果我们彼此之间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包容,生活必定更加美好。 适用话题:仁爱、理解、宽容 04.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应用示范:张爱玲有句名言很形象,“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该如何面对生活?聪明的你肯定已经有了答案。 适用话题:乐观与悲观、笑对人生 05. 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 应用示范: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变淡吗?我想不会。张爱玲说过,“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 适用话题:友谊、时间 06. 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 应用示范:张爱玲说过,“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心态不同的人,即使处于相同的境遇,做出的反应也可能截然不同。出身、机遇会影响你的人生,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还是你的心! 适用话题:乐观与悲观、积极与消极 07. 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 应用示范:张爱玲有句名言,“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我们即使没有能力创造“美”,起码也应当学会欣赏“美”。“美”的功用不只是养眼,还可以陶冶情操,促使人养成文明、高尚的习惯。因此,“美育”不是鸡肋,它应该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适用话题:美、审美、美育 08.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 适用话题:勤奋、努力 09.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1范围及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视频广播中文业务信息(SI)数据,这些数据是数字视频广播码流的组成部分,帮助用户从码流中选择业务和/或事件的信息,使综合接收解码器(IRD)能自动设置可供选择的业务。业务信息自动设置部分的数据主要由GB/T 17975.1-2000中的节目特定信息(PSI)给出。 本标准规定了组成PSI的辅助数据,这些辅助数据包括帮助IRD自动调谐的数据和为用户显示的辅助信息。显示这些信息的方式没有在本标准中规定,IRD制造商可以自由选择显示方式。 电子节目指南(EPG)将成为数字电视传输的一种特色。本标准所规定的业务信息中包含的数据可以作为电子节目指南的基础。 本标准适用于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视频广播业务。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975.1-2000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1部分:系统ISO 3166(全文)国家及地区的名称编码 ISO 639-2 语言名称编码第2部分:Alpha-3编码 ETSI ETS 300 706 增强型图文电视规范 GB/T 15273.1-1994(全文)信息处理八位单字节编码图形字符集 ETSI ETR 162 数字视频广播(DVB):DVB系统业务信息编码分配 ETSI ETR 211 数字视频广播(DVB):DVB系统业务信息实现及使用指南 ISO/IEC 10646-1 信息技术通用的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 第1部分:结构和基 本多语言平面 ISO/IEC 6937 信息技术用于文本通信的字符编码集拉丁字母表 IEC 1883-1 用户音频/视频设备-数字接口第1部分:总体 IEC 1883-4 用户音频/视频设备-数字接口第4部分:MPEG-2 TS数据 ETSI ETR 154 数字视频广播(DVB):MPEG-2系统、音频和视频在卫星、有线和 地面广播应用中的实现指南 IEEE 1394 高性能串行总线IEEE标准 ETSI ETS 300 231 电视系统:家庭视频节目传送控制系统(PDC)规范 ETSI EN 301 210(V1.1)数字视频广播(DVB):数字卫星新闻采集(DSNG)及其它 卫星传送应用中的帧结构、信道编码与调制 ETSI EN 301 775 数字视频广播(DVB):在DVB比特流中传送场逆程(VBI)数据的 规范 ETSI TS 101 699(V1.1.1)数字视频广播(DVB):通用接口规范的扩展

CLSI-所有EP标准的适用范围和简介

1.EP05-A3定量测量程序精密度评估:批准指南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 版本号A3 适用范围:本文件为临床实验室的研究提供指南,目的是为定量测定程序建立批内精密度性能特征,以及进行批间变异研究。本文阐述了多个实验方案,并考虑了如何选择和优化方案使其成为某特定测定程序的最佳方案,以及该方案的使用目的。 对于仅仅是验证厂家声明的精密度的用户,不适用于本文件,应参照CLSI文件EP15。EP05首要适用于制造商和开发商者,对终端用户验证重复性和和实验室内精密度的建议可参考EP15,EP15中的实验方案已改为和EP05中单一实验室研究设计的兼容性。 单一实验室方案与前版EP05方案类似,对给定样品和试剂批号等需要检测20天,每天测2批,每批重复测定2次。第3版仍使用该方案并以此作为制造商和开发者的规范实验,用于评估测量程序的重复性和实验室内的精密度。 新的EP05是第二个标准化实验:多中心方案至少要在3个地方重复测定5天,第4章提到了如何实施3(地)x5(天)x5(每天重复次数)和3(地)x5(天)x2(每天批次)x3(每批重复次数)。该辅助方案阐述了实验室间变异和再现性的估计。 为了帮助理解基本概念,新版EP05中有针对非统计学研究人员的扩展教程(见1.5小节)。鉴于本指南中计算的复杂性,建议使用CLSI提供的StatisPro TM方法评估软件。 2. EP06-A:定量测量程序的线性评估:统计学方法 发布日期:2003年4月 版本号A 使用范围:本文件提供了一种方法用于建立、验证和证明定量测量程序的线性范围。他不能鉴别造成明显费线性的原因。样本数越多越能明确的检查线性。因此,若线性评估失败则需要重做,重做时可以增加重复次数,或减少浓度水平以覆盖较小的线性范围。 本指南主要是评价线性关系,尽可能不受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影响。众所周知,精密度差会影响线性评估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件还包括了对重复性差的检查。 本实验所用样品的基质尽可能与待分析标本类型一致。 本指南要求实验室设定非线性误差的标准。本指南对设定该标准仅提供基本概念,没有任何具体特定要求。 主要内容:当分析物观察值与真实浓度间存在书足额验证的直线关系时,则定量分析方法是线性的。

食品添加剂丙二醇脂肪酸酯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食品添加剂丙二醇

食品添加剂丙二醇脂肪酸酯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添加剂丙二醇脂肪酸酯。 产品为清澈液体或白色至黄白色珠状、片剂或固体。为丙二醇单酯和双酯混合物。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其他氯化烃类。 2 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附 录 A 检验方法 A.1 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 6682-2008中规定的水。分析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GB/T 603的规定制备。本试验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 酸值的测定 A.2.1 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约5g 试样(除非有特殊要求),置于一500mL 锥形烧瓶中,加入75mL~100mL 中性热乙醇(在加热后的乙醇中加入酚酞试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中和),使试样溶解。加入0.5 mL 酚酞试液,边振摇,边用0.5 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溶液呈粉红色,并维持30s 不褪色为终点。 A.2.2 结果计算 酸值X 1按式(A.1)计算: W c V X ??=1.561……………………………(A.1) 式中: X 1——酸值,单位为毫克每克(mg/g ); V ——滴定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c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 W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 实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 A.3 皂质(以硬脂酸钾计)的测定 A.3.1 分析步骤 取样量5g 。事先准备一由等体积苯和甲醇组成的混合溶剂,加入溴酚蓝试液,用0.5 mol/L 盐酸标准溶液中和,或使用中和后的丙酮作为溶剂。准确称取适量试样,将其溶解于100mL 中和后的溶剂中,用0.5 mol/L 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溶液呈黄色即为滴定终点。 A.3.2 结果计算 皂质X 2按式(A.2)计算: W e c V X ??=2………………………………(A.2) 式中: X 2——皂质,%; V ——滴定时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c ——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 e ——质量规格中规定的当量因子,此为31.0; W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 实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

工业雷管编码基本规则及技术条件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doc

工业雷管编码基本规则及技术条件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雷管编码的基本规则、技术要求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雷管编码打标生产和检验。 2 引用标准 GB 13230-91《工业火雷管》 GB 8031-87《工业电雷管》 WJ 89002-2000《导爆管雷管》 3 工业雷管编码的基本规则 在工业雷管管壳外表合适部位必须编上出厂编码,编码由生产企业代号、生产时间和特征号、流水号组成,且做到10年内出厂雷管不重号;在基本包装单元(以下简称盒)外必须贴有能跟踪盒内雷管编码关联信息的一维条码;在包装箱外必须贴有能跟踪箱内雷管编码关联信息的一维条码。 4 技术要求 4.1雷管管壳外表编码由13位编码组成,如下图所示: XX X XX X X X XXXXX 流水号 特征号 生产日期 生产月份 生产年份代号 生产企业代号

4.2 编码的具体表示方法: 4.2.1生产企业代号:用“01-99”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雷管生产企业代号见附件1)。 4.2.2 生产年份:用“0-9”1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公元世纪末位年份。 4.2.3 生产月份:用“01—12”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1-12月份。 4.2.4 生产日期:用“01-3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1-31日。 4.2.5 特征号:用1位英文字母A、B、C……Z,a、b、……(小写字母c、o、s、u、v、w、x、z除外)表示,也可以用1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具体可以是编码机机台代号、雷管种类代号、雷管编码的分段号或并入盒流水号使用,但必须在本企业《工业雷管编码信息使用说明》(式样见附件2)中明示。 4.2.6流水号:用5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应连续布置,不得分割,且便于阅读和用户发放登记管理。其中前3位用“000-999”表示盒流水号,当3位数字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可将特征号位作为盒流水号使用;后2位用“00-99”表示盒内雷管流水号。 4.2.7补码规则:在生产过程中,因进行抽检、出现废品等原因需要进行补码的,应补原雷管编码。特殊情况下,也可用专用补号编码代替。专用补号编码规则为13位编码前8位含义不变,后5位流水号第1位用英文字母B表示,后4位为补码

新准则的适用范围

审计实务中需了解关注的几个问题 ——研讨稿 (一)、审计法律规范?其效力和等级如何划分? 审计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各种审计监督关系的行为规则。审计法律规范同其他法律规范一样,一般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组成。“行为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规定。“法律后果”包括人们的行为符合行为模式规定应得到肯定性的法律后果,和人们的行为违反行为模式规定应得到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审计法律规范通过审计法律条文和审计法律规范性文件表现出来,它们之间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审计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是指审计法律规范外部表现形式的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这种效力等级的划分,根据制定的机关不同和宪法及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宪法。 《宪法》(关于审计部分)第九十一条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一百零九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宪法关于审计监督的规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审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二层次是审计法和其他有关审计方面的法律。审计法和其他有关审计方面的法律是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一切审计方面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不得同国家法律相抵触。 第三层次是审计方面的行政法则。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约束力。 第四层次是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地方性审计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审计行政规章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不得同国务院的行政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目的 在项目开盘前系统评估金地产品与服务的不足,及时发现投诉隐患盒法律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以达到主动预防之目的。 1.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应于金地深圳区域公司即将开盘的项目,指导公司从客户角度、国家验收规范、合同、销售承诺等方面对项目作全面检查。 2.职责 2.1营销部(名称根据金地具体名称调整。原提供资料没有其他部门的名称和职能) 2.1.1开盘前的风险检查工作由营销不负主要责任。 2.1.2负责组织销售,法律、品牌客服部、共同开展风险评估 2.2品牌客户部 2.2.1 有效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可以降低客户投诉风险,品牌客服部应积极推动该工作在公司所有项目开展。从风控预防角度看,品牌客服部应成为给工作的组织者之一。 2.2.2协调公司各部门开展工作,从客户投诉方面提供帮助。 2.3其他部门 2.3.1负责配合开盘风险评估小组的工作 2.4.项目的物业服务中心 2.4.1负责配合开盘风险评估小组开展前期介入工作。 2.4.2从物业管理角度对开盘提出评估建议 3.术语及定义 3.1.开盘风险评估:公司从客户角度、国家验收规范对合同,销售承诺等方面对即将开盘的项目做全面检查,防范客户投诉风险。 4工作程序 4.1开盘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开盘风险检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4.1.1销售和同类:主要包括商品房买卖合同、认购书、退/换房协议等与客户签订的材料。 4.1.2广告宣传资料类:包括报刊广告与售楼书、户型单页、万客会等各种宣传资料. 4.1.3现场展示类:销售现场,包括销售大厅与示范单位,以及项目现场的各种沙盘和宣传资料。 4.1.4产品技术类:图纸、设计变更、技术方案等工程资料。 4.1.5项目实体质量:样板房、交房标准。 4.2评估方法 4.2.1资料审查、现场检查与当面核实相结合。 4.2.2合同、政府批文、公告宣传资料等相互比较、验证。 4.2.3设计图纸、设计变更等与销售承诺资料核对。 4.2.4项目实体质量检查 4.2.5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对存在重要问题的材料以复印、拍照等方式留存。 4.2.6工作中填写《开盘风险评估检查表》。 4.3风险评估前准备工作 4.3.1成立开盘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4.3.2被评估的项目已经达到开盘条件 4.3.3在开盘风险评估工作开始前()周内召开开盘风险评估准备会,制定开盘风险评估方案。工作方案须包括开盘风险评估的验收标准、组织分工、时间节点、验收方法盒流程等

食品添加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食品

食品添加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添加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产品为白色至灰白色纤维状粉末或颗粒。 2 结构式 R=H或者CH3或者CH2CHOHCH3 4 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附录 A 检验方法 A.1 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 6682-2008中规定的水。分析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GB/T 603的规定制备。本试验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 鉴别试验 A.2.1 称取1g试样,加入100mL水,可在水中溶胀,形成透明呈乳白色粘稠状胶体溶液。 A.2.2 称取1g试样,加入100mL沸腾的水,搅拌均匀(保持部分此试样溶液,用于鉴别试验A.2.3),此试样溶液呈糊状,冷却至20℃,形成清澈或半透明粘稠液体。 A.2.3 取部分A.2.2中的试样溶液,将试样溶液置于玻璃盘中,使水分挥发,形成薄膜。 A.3 甲氧基和羟丙氧基含量的测定 A.3.1 试剂和材料 A.3.1.1 甲苯。 A.3.1.2 邻二甲苯。 A.3.1.3 己二酸 A.3.1.4 氢碘酸。 A.3.1.5 异丙碘。 A.3.1.6 甲基碘。 A.3.2 仪器和设备 气相色谱仪:配备热导检测器,或其他等效的检测器。 A.3.3 参考色谱条件 A.3.3.1 色谱柱:1.8m×4mm玻璃柱,填料为100到120目色谱纯硅质土(Chromosorb WHP或其他等效物)上含10%的甲基硅酮油(UCW 982或其他等效物),或其他等效色谱柱。 A.3.3.2 柱温:100℃。 A.3.3.3 进样口温度:200℃。 A.3.3.4 检测器温度:200℃。 A.3.3.5 载气:氦气。 A.3.3.6 流速:20mL/min。 A.3.3.7 进样量:约2μL。 A.3.3.8 甲基碘、异丙碘、甲苯和邻二甲苯的色谱保留时间分别为3 min,5min,7min和13min。A.3.4 分析步骤 注意事项:在通风橱中进行含有氢碘酸的操作步骤。使用护目镜、耐酸手套和其他合适的安全设备。在处理热玻璃瓶时,要极度小心,因为它们有压力。万一不慎接触氢碘酸,要用大量水冲洗,并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A.3.4.1 内标溶液的制备

水质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

水质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可过滤态钾和钠。他适用于地面水和饮用水测定。测定范围钾为0.05~4.00m8/L;钠为0.01~2.00mg/L。对于钾和钠浓度较高的样品,应取较少的试料进行分析,或采用次灵敏线测定。 2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基态原子对共振辐射的吸收。在高温火焰中,钾和钠很易电离,这样使得参于原子吸收的基态原子减少。特别是钾在浓度低时表现更明显,一般在水中钠比钾浓度高,这时大量钠对钾产生增感作用。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加入比钾和钠更易电离的绝作电离缓冲剂。以提供足够的电子使电离平衡向生成基态原子的方向移动。这时即可在同一份试料中连续测定钾和钠。 3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公认的分析纯试剂以及重蒸馏水或具有同等纯度的水。 3.1硝酸(HNO3),P=1.42g/mL。 3.2硝酸溶液,1+1。 3.3硝酸溶液,0.2%(V/V):取2mL硝酸(3.1)加入998mL水中混合均匀。

3.4硝酸溶液,10.0g/L:取1.0g硝酸艳(CsNO3)溶于100mL水中。 3.5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溶液时所用的基准氯化钾和基准氯化钠均要在150℃干燥2h,并在下燥器内冷至室温。 3.5.1 钾标准贮备溶液,含钾1.000g/L:称取(1.9067±0.0003)g基准氯化钾(KCl)。以水溶解并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摇匀。将此溶液及时转入聚乙烯瓶中保存。 3.5.2 钠标准贮备溶液。含钠1.000g/L:称取(2.5423±0.0003)g基准氯化钠(NaCl),以水溶解,并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摇匀。即时转入聚乙烯瓶中保存。 3.5.3钾和钠混合标准贮备溶液.含钾和钠1.000g/L:称取(1.9067±0.0003)g基准氯化钾和(2.5421±0.0003)g基准氯化钠于同一烧杯中,用水溶解并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摇匀。将此溶液即时转入聚乙烯瓶中保存。 3.5.4 钾标准使用溶液,含钾100.00mg/L:吸取钾标准贮备溶液(3.5.1)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2mL硝酸溶液(3.2),以水稀释至标线,摇匀备用。此溶液可保存3个月。 3.5.5 钠标准使用溶液I,含钠100.00mg/L:吸取钠标准贮备溶液(3.5.2)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2mL硝酸溶液(3.2),以水稀释

有关规范要求的防火间距及各规范适用范围

有关规范要求的防火间距及各规范适用范围 一、安全设施设计和消防设计常用规范 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版 (新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建设部已于2009年1月16日发布,实施日期2009年7月1日); 2、《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5、《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2006年版。 在设计中最常用到的为《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规范作些探讨。 二、有关规范要求的防火间距 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2)(1999年版) (1)该规范规定的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 注: ①括号内指防火间距起止点。 ②当相邻设施为港区陆域、重要物品仓库和堆场、军事设施、机场等,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距离有特殊要求时,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③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防火距离,可按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规定减少25%。

(2)该规范规定的石油化工企业总平面布置防火间距 详见该规范表 主要的几项如下: 甲类工艺装置(设备、生产厂房)之间30m(石油化工装置)/25m(炼油装置); 甲类工艺装置(设备、生产厂房)与全厂性重要设施35m; 甲类工艺装置(设备、生产厂房)与明火及散发火花地点 30m; 甲B、乙类固定顶地上可燃液体储罐与甲类工艺装置的间距50~25m(储罐容积>5000m3 ~ ≤500m3或卧式罐); 浮顶或丙类固定顶可燃液体储罐与甲类工艺装置的间距35~20m(储罐容积>5000m3 ~ ≤500 m3或卧式罐); 液化烃储罐(全压力式)与甲类工艺装置的间距60~40m(储罐容积>1000m3 ~ ≤100 m3); 液化烃储罐(全冷冻式储存)与甲类工艺装置的间距60m; 可燃气体储罐 >1000m3至50000m3与甲类工艺装置的间距 25m; 甲类物品库(棚)或堆场与甲类工艺装置的间距30m; 铁路走行线(中心线)、原料及产品运输道路(路西边)与甲类工艺装置距离15m;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与甲类工艺装置的间距 90m; 厂围墙(中心线)与甲类工艺装置的间距10m。 注:当一个装置的成品直接进入另一个装置时,两个装置的防火间距可减少,但不应小于15m,丙类之间不应小于10m。联合装置(必要条件是“同开同停”,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装置集中紧凑布置,且装置间直接进料,无供大修设置的中间原料储罐,其开工或停工检修等均同步进行)视同一个装置,其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按本规范表4.2.1规定执行。 在表4.2.1中,各项防火间距是比较小的,但仅适用于装置内部的相关设施。 例如: 明火设备距甲A类工艺设备或其房间、装置储罐22.5m,距甲B、乙A 15m; 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办公室、生活间距甲A类(装置储罐)22.5m,甲B、乙A类15m,距甲A、甲B、乙A(工艺设备或其房间)15m; 其它工艺设备或其房间(甲A、甲B、乙A)距装置储罐9m。 注:装置储罐总容积;液化烃罐不大于100m3、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罐不大于1000m3时。 ·对于装置储罐除以上一种情况外,还有二种情况:

适用范围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

【适用范围】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五下) 【教学内容】第11课《身边的礼仪》 【设计者】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夏建生邮:314300 【导读】 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教学策略:包括对教材的处理意见、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意图: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教学目标:包括认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包括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件及其它素材 教学过程:概述课堂教学流程 课例资源:本节课所有资源的网络链接 《身边的礼仪》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下)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在教材中它确定了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了解礼仪;第二部分:规划设计;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它又分了3个方面:1、确定主题;2、围绕主题搜集资料;3、建立好相应类别的文件夹;第三部分:找到资

料后,分类保存到电脑上。由于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所以学习不只对本单元下面的课时有重要的铺垫作用,还可以让他们有序的找到内容进行幻灯片的创作,而且,对于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如何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2.学生分析 对于身边的礼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所接触,在其它学科中也有较深入的学习,如思品课和语文课中也有专门的课文进行学习和探究。 对于通过因特网查找所需的内容,上学期已学过,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学过文字和图片的下载,对于搜索技巧及声音和视频的下载,学生会有难度,一是学生机不支持声音,二是这些素材的下载一般需要专业的下载工具才能下载。 【教学策略】 1.对教材的处理 a、主题。“身边的礼仪”,主要是借助学生身边的一些礼仪 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礼仪,深入体验礼仪的内涵,通过从网上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来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礼仪,同时为下一课PPT的制作作准备。 B、内容。原有教材教学内容由:了解礼仪、规划设计、保存资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对声音和视频的下载与分类,由于硬件条件不

CLSI-所有EP标准的适用范围和简介

CLSI-所有EP标准的适用范围和简介

1.E P05-A3定量测量程序精密度评估:批准指南发布日期:2014年10月 版本号A3 适用范围:本文件为临床实验室的研究提供指南,目的是为定量测定程序建立批内精密度性能特征,以及进行批间变异研究。本文阐述了多个实验方案,并考虑了如何选择和优化方案使其成为某特定测定程序的最佳方案,以及该方案的使用目的。 对于仅仅是验证厂家声明的精密度的用户,不适用于本文件,应参照CLSI文件EP15。EP05首要适用于制造商和开发商者,对终端用户验证重复性和和实验室内精密度的建议可参考EP15,EP15中的实验方案已改为和EP05中单一实验室研究设计的兼容性。 单一实验室方案与前版EP05方案类似,对给定样品和试剂批号等需要检测20天,每天测2批,每批重复测定2次。第3版仍使用该方案并以此作为制造商和开发者的规范实验,用于评估测量程序的重复性和实验室内的精密度。 新的EP05是第二个标准化实验:多中心方案至少要在3个地方重复测定5天,第4章提到了如

本实验所用样品的基质尽可能与待分析标本类型一致。 本指南要求实验室设定非线性误差的标准。本指南对设定该标准仅提供基本概念,没有任何具体特定要求。 主要内容:当分析物观察值与真实浓度间存在书足额验证的直线关系时,则定量分析方法是线性的。 本指南的目的是说明用于确定定量测定程序的线性的统计过程。首要目标是确定方法非线性的浓度以及在该浓度水平下非线性的程度。本文件不认为全局检验(如LOF检验)对检测范围内线性很重要,以为全局检验仅代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挤不嗯呢该说明非线性在哪里,也不能说明误差大小。线性检验科用于评估偏差,这属于误差评估的一个组成,但非线性并不单指偏差。 用户要理解他们需要评估误差、偏差、随机误差(或不精密度)、非特异性(或干扰)。通过上述这些内容,用户可以得到线性评估的目标。EP6-A 属于指导用户进行方法评估的系列文件之一。

常用林业数表数据加工整合技术规范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

常用林业数表数据加工整合技术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林业各种数表数据的分类、编码、数据库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林业各种数表数据的规范化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2.1地位指数表the site index table 是以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用标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的绝对值定量地描述林地生产力等级的数表称为地位指数表。 2.2总生长量total increment 树木自种植(或天然苗出现)开始至调查时止,整个期间的累计生长量称为该树的总生长量。 2.3定期生长量periodic increment 树木在一定间隔期间内的生长量。 2.4连年生长量current annual increment 树木在单位时间内某年龄时的生长速度,即树木在一年间的生长值。 2.5总平均生长量mean annual increment 总生长量被总年龄所除之商称为总平均生长量 2.6定期平均生长量periodic annual increment 指树木在一定间隔期的平均生长速度,即定期生长量被定期的年数除之商。 2.7收获表yield table 按树种、立地质量、林龄和密度表达同龄纯林的单位产量及其林分特征因子的数表。2.8正常收获表(标准收获表)normal yield table 反映正常林分各主要调查因子生长过程的数表,也称为林分生长过程表。 2.9经验收获表empirical yield table 以现实林分为对象,以现实林分中具有平均密度状态的林分为基础所编制的收获表,亦称为现实收获表。 2.10标准林分standard forest 某一树种在一定年龄、一定立地条件下最完善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占空间的林分,这样林分的疏密度等于“1.0”。 2.11标准表standard table 载有标准林分每公顷总断面积和蓄积依林分平均高而变化的数表称为“每公顷断面积和蓄积量标准表”简称标准表。 2.12一元材积表single entry volume table 根据胸径与材积的相关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称为一元材积表。 2.13二元材积表general volume table 根据树高和胸径两个因子与材积的相关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称为二元材积表,又称为一般材积表或标准材积表。 2.14三元材积表three-way volume table 分别形率级编制的二元材积表。实质上是根据材积与胸径、树高及一个上部直径等三个因子的相关关系编制的材积表,故称为三元材积表。 2.15形高表factor 形数与树高之乘积称为形高。 3数表分类与编码 本技术规范是在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并用两位数字作为类标识码,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采用层次编码与顺序编码相结合的方法。代码长度为8位。最低层次数表代码的扩展方法是:新出现数表类型时,接着原

2018标准化基础知识(一):标准化基础(仅适用于2016年公需课)

2018标准化基础知识(一):标准化基础(仅适用于2016年公需课) 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标准化的定型时期,是我国古代标准化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对后世的标准化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影响深远。(错误) 正确错误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采用国际标准也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不仅第三世界国家,就是工业发达国家也不敢怠慢。(正确)正确错误 基础标准是指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或包含一个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正确)正确错误 统一化是从个性中提炼共性,着眼于精炼。(错误) 正确错误 确定参数系列主要是确定在上下限之间的参数如何分类、分级,整个系列安排多少档,档与档之间选用怎样的公比等。(正确) 正确错误 通过标准额制修订,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正确)

正确错误 六何分析法包括:why;what;where;who;way;how。(正确)正确错误 创新是基于经验、技能及知识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创造。(正确)正确错误 ---------------------------------------------------------------------- 正确答案: 一、1-7.A.C.B.A.A.B.B 二、1.ABC;2.ABD;3.ABCD;4.ABC;5.ABC;6.ACD; 三、1-7.×××√×√√ ---------------------------------------------------------------------- 《标准化基础知识(仅适用于2016年公需课)》课后习题1 总分:100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模块化生产是指()的制造。 A、模块 B、通用零部件 C、组合元 D、单元 2、现代标准化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以及目标和手段的现代化。 A、多样性 B、先进性 C、国际性 D、综合性

ccc标准适用范围

ccc标准适用范围 在3C设计中,我们着重介绍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标准在产品结构、外形设计的规定,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标准的通用要求。 1,范畴 本标准适用于家电和类似用途电热器具和电动或磁力驱动的器具。 本标准也适用于不做一样家用但关于公众仍存在危险的器具,例如理发用具、割草机等等。 除电器玩具外,本标准为考虑托儿所和其他无人照管的老、幼、病、弱等人员的生活场所存在的某些专门危险。在这种情形下,需要提出附加安全要求。 关于在车辆交通工具使用的器具需增加附加要求。 2,术语 家电产品的专业术语如下: 2.1额定电压、额顶电压范畴、工作电压、额定输入功率、额定电流、额定频率、额定频率范畴、额定功率、额定液容量、充分放热条件、正常负载、额定工作时刻、连续工作、短时工作、断续工作。 2.2可拆卸的软缆或软线、电源软线、电源引线、功能和互连软缆或软线。 2.3 差不多绝缘。用于带电部件对防触电提供差不多爱护的绝缘。 附加绝缘。一旦差不多绝缘实效,为了确保安全防止触电,除差不多绝缘外而设置的另一种独立的绝缘。 双重绝缘。由差不多绝缘和附加绝缘两种绝缘组成的绝缘。 加大绝缘。带电部件上的一种单独绝缘系统,在本标准所规定的条件下,它提供的防触电爱护程度,相当于双重绝缘。

2.4 O类器具。依靠差不多绝缘来防止触电的器具。如果有易触及的导电部件,则这些部件与固定配电线路中的爱护导 线之间没有连接手段,万一差不多绝缘损坏,安全就依靠环境条件。O类器具有一个局部或全部差不多绝 缘材料外壳,或者有一个以适当绝缘把带电部件隔开的金属外壳。如果具有绝缘材料外壳的器具有 内部接地部件措施,则认为是I类或OI类结构。 OI类器具。至少有完整的差不多绝缘和装有接地端子的器具,但电源软线不带接地导线,插头没有接地插脚,不 能插入有接地插孔的电源插座。能够有双重绝缘或加大绝缘的部件,能够有在安全特低电压下工作 的部件。 I 类器具。器具的防触电爱护不仅依靠差不多绝缘,而且有一个附加的安全措施,它的易触及的导电部件被连接 到固定线路中的爱护接地导体上,一旦差不多绝缘失效使易触及的导电部件不变成带电部件。此类器 具能够有双重绝缘或加大绝缘部件,能够有在安全特低电压下工作的部件。 II类器具。器具的防触电爱护不仅依靠差不多绝缘,而且提供双重绝缘或加大绝缘的附加安全措施,但没有爱护 接地或依靠于安装条件的措施。此类器具能够由坚持爱护电路连续性的装置,然而该装置应在器具 内部并使用双重绝缘或加大绝缘予以触及的导电部件隔离,能够有在安全特低电压下工作的部件。 III类器具。依靠特低电压供电来防触电的器具。 2.5 特低电压。额定电压工作时导线间电压42V,三相电源24V。

九自然保护区数据库技术规范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

九自然保护区数据库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保护区数据分类、编码和数据库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保护区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参考标准 GB/T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码 3.术语和定义 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 指对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区内严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 , 严禁一切生产性经营活动。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自然保护区不能有人为的直接干涉 , 任自然流程正常进行 , 包括特定时间内的 - 些自然作用 , 如自然火烧、群落自然演替、自然病虫害、风暴、地震等。 4.数据分类与编码 4.1.数据分类 自然保护区数据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按如下 4 类方式进行分类。 1)按保护类型分类 2)按保护级别分类 3)按保护区主管部门或单位分类 4)按主管单位所在地分类。 4.2.数据编码方法 本技术规范采用层次编码与顺序编码相结合的方法,编码用4层代码表示,每层代码长度为 1-3 位。自左至右分别表示数据类型、保护类型、主管单位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的第一、二位、所在省保护区顺序码。最低层次数据代码的扩展方法是:新出现数据项时,接着原数据项按顺序进行编码。保护区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行政区划码全部采用 GB/T 2260—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R X XX XXX

表 4.2.1 保护类型编码 4.3.代码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码见表 4.3.1 。 表 4.3.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码

个体防护分级及适用范围3

个体防护分级及适用范围 一级防护着装标准: 1、工作帽 2、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3、隔离裤(或连体防护服) 4、工作服(或连体工作服) 5、工作鞋(外鞋套) 一级预防适用: 1、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疾控部门处理除外经呼吸道传播一般传染病疫。 二级防护着装标准: 1、符合N95、医用防护口罩标准的口罩。 2、防护眼镜(护目镜) 3、防护内服 4、防护帽 5、连体式防护服 6、一次性乳胶手套,外大乳胶手套 7、防护鞋加鞋套(或胶靴) 二级预防适用: 1、医院工作人员处理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肺炎; 2、疾控部门处理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肺炎等卫生突发事件; 3、接触从不明原因疾病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身上采集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得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以及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三级防护着装标准: 在二级防护基础上作如下改动:1、长管供气试面罩或正压头盔呼吸防护器2、正压服 三级预防适用: 1、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盒气管插管的义务人员 2、疾控部门处理核污染类卫生突发事件 3、从事病毒分离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二级防护的穿着程序: 1、首先穿上内服(上衣、裤子)、袜子 2、戴口罩(医用N95口罩) 3、帽子 4、穿连体防护服 5、戴防护镜 6、穿靴子(或胶鞋外加鞋套) 7、戴乳胶手套 二级防护的剥脱程序: 在对靴(鞋)消毒后达到清洁区: 1、首先摘下护目镜(放入可回收物桶中) 2、脱连体防护服、靴子(或鞋)、手套一起脱下(连体服、手套及鞋套放到污物桶中,靴子或鞋放到可回收物桶中) 3、摘下帽子(放到可回收物桶中) 4、最后摘下口罩(放到污物桶中) 5、洗手、消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