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三种。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心脏解剖

冠心病发生

冠心病的大体病理学外观

1.疾病介绍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虽有进展但目前仍然是以多种学说或假说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正常动脉壁由内壁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内膜由单层内皮细胞、结缔组织和有孔的内弹力板组成在内皮细胞和弹力板之间(也称内皮下

层),除结缔组织外,尚有平滑肌细胞和基质(包括酸性蛋白多糖可溶性蛋白、脂质、葡萄糖和电解质等)儿童时期平滑肌细胞极其少见,随年龄的增长内膜平滑肌细胞及基质成份逐渐积聚。在肌弹力型动脉中中膜几乎全由斜行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并有数量不定的胶原、弹力纤维和糖蛋白等环绕平滑肌细胞其形态一般不随年龄而改变。外膜包含纤维母细胞,此外尚有胶原糖蛋白,并夹杂平滑肌细胞。外膜与中膜间还分隔着一层不连续的外弹力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壁出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三种类型的变目前理论有: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单克隆学说其他

动脉壁结构示意

脂质浸润学说本病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其本质是动脉壁对从血浆侵入的脂质的反应,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壁出现楼板样斑块,而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则是构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近年来,对动脉壁和内皮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研究,以及对粥样硬化病变的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检查的结果证实,粥样斑块中的脂质主要来自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等。大量摄入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胆固醇在体内是细胞膜、脑及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具有特别的生理功能,不可缺少。但如果摄取过量,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就会超出正常范围,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硬化,危害健康。临床研究发现,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是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动脉粥化示意图

动脉硬化发病机理图

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

前者认为本病开始于局部凝血机制,亢进动脉内膜表面血栓形成以后,血栓被增生的内皮细胞所覆盖,而并入动脉壁血栓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崩解而释出脂质和其他活性物质,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后者认为本病开始于动脉内膜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增多,血小板在该处粘附继而聚集,随后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血小板聚集后释出一些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和血管收缩,使单核细胞聚集于内膜发展成为泡沫细胞;刺激平滑肌的细胞增生收缩并向内膜游移,使平滑肌细胞增生移入内膜吞噬脂质;并使内皮细胞增殖都有利于粥样化的形成。透视电镜像示人体主动脉脂纹中的泡沫细胞,胞浆内充满脂滴,胞核移位靠边(×6500)受累动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于破裂,其管腔逐渐变窄甚至完全闭塞也可扩张而形成动脉瘤。视受累的动脉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不同本病可引起整个循环系统或个别器官的功能紊乱:

损伤反应学说

认为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的反应,动脉内膜损伤可表现为内膜功能紊乱,如内膜渗透过增加表面容易形成血栓。也可表现为内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长期高脂血症由于血压增高动脉分支的特定角度和走向血管局部狭窄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所产生的湍流剪切应力,以及由于糖尿病吸烟细菌病毒,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的长期反复作用;都足以损伤内膜或引起功能变化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和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而形成粥样硬化。

单克隆学说

亦即单元性繁殖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每一个病灶,都来源于一个单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这个细胞是以后增生成许多细胞的始祖,在一些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内皮细胞源生长因子、单核细胞源生长因子可能还有病毒的作用下不断增殖并吞噬脂质,因而类似于良性肿瘤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

与发病有关的其他机理尚有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动脉壁基质内酸性蛋白多糖质和量的改变(硫酸皮肤素增多而硫酸软骨素A和C减少),动脉壁酶活性的降低等这些情况可通过影响血管运动脂质代谢血管壁的合成代谢等而有利于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本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但少数年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虽不严重,甚至没有发生粥样硬化,也可以发病。也有一些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虽较严重,并不一定都有胸痛、心悸等冠心病临床表现。因此,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总的来看,以器质性多见。冠状动脉痉挛也多发生于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

【危险因素】

本病病因未完全明瞭,目前认为是由多种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引起。包括:①遗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有认为本病属多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基因的研究中,CETP、APOE等基因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基因。②高脂血症: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B100、脂蛋白(a)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Ⅰ和AⅡ的降低,均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③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较血压正常人高4倍。④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有早期病变。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女性常见于绝经期之后。⑤吸烟: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⑥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患者高2倍。其他尚有缺氧、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维生素C缺乏、动脉壁内酶的活性降低等能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因素,维生素A、E缺少,铁贮存增多,也被认为易患本病。近年有认为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与本病有关。本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中,产生了多种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损伤反应学说等。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进展缓慢,明显的病变多见于壮年以后,但明显的症状多在老年期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肢体各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次之,脾动脉亦可受累,而肺循环动脉极少受累。病变分布多为数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受累,但有时亦可集中在某一器官的动脉,而其他动脉则正常。最早出现病变的部位多在主动脉后壁及肋间动脉开口等血管分支处;这些部位血压较高,管壁承受血流的冲击力较大,因而病变也较明显。按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本病有下列类别:①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枝粥样硬化;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③脑

动脉粥样硬化;④肾动脉粥样硬化;⑤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⑥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等。

变窄的右冠状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慝状态下潜伏发展。对于中期的

动脉硬化说明图

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

一般表现

脑力与体力衰退触诊体表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可发现变宽变长、纡曲和变硬。

(1)主动脉因粥样硬化而致管壁弹性降低当心脏收缩时,它暂时膨胀而保留

部份心脏所排出血液的作用即减弱,收缩压将升高而脉压增宽主动脉形成粥样硬化性动脉瘤时,管壁为纤维组织所取代,不但失去紧张性而且向外膨隆这些都足以影响全身血流的调节,也加重心脏的负担。

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叩诊时可发现胸骨柄后主动脉浊音区增宽;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而带金属音调,并有收缩期杂音。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桡动脉触诊可类似促脉。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结向左上方凸出主动脉扩张与扭曲,有时可见片状或弧状的斑块内钙质沉着影。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形成主动脉瘤以发生在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处为最多见,其次是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

(2)内脏或四肢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权循环不能代偿的情况下,使器官和组织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产生缺血纤维化或坏死。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或心肌纤维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眩晕头痛与昏厥等症状,引起脑萎缩伴发的精神障碍;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或肾脏萎缩;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间歇性跛行或下肢坏疽等。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与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以及休克等症状。

(3)动脉壁的弹力层和肌层被破坏使管壁脆弱,在血压波动的情况下易于破裂出血。以脑动脉破裂引起脑血管意外和动脉瘤破裂死亡为多见本病病理变化进展缓慢明显的病变多见于壮年以后,但明显的症状多在老年期才出现。据病理解剖资料我国人同等程度的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较欧美人平均晚发生10~15年,同等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则晚发生约15~20年。

并发症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人体全身有三处最危险的动脉硬化区。一是心脏动脉硬二是脑组织的动脉硬化,三是颈动脉硬化。但全身各处动脉的硬化程度和影响是不一样的,各个部位动脉硬化对健康的影响也不相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累心脏缺血程度。当冠状动脉管径狭窄达75 %以上时,则可产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悸失常,甚

至猝死。轻者胸闷气憋,重者胸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明显异常。

冠心病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根据其临床症状,冠心病可分为5型:

(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心肌梗塞型: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发现这

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心肌梗塞的细胞图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病人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病人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心脏性猝死可发生在那些貌似健康的人身上,这里主要说的是冠心病中的一个类型,叫做不稳定斑块,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很小,没有堵塞血管,所以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但是,斑块会突然破裂,破裂以后,会在局部形成血小板、红细胞组成的血栓,很大,而且同时冠状动脉痉挛缩窄,出现严重缺血。然后,大

面积心肌梗死,死掉了。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塞或早先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或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体征

一般早期无明确的阳性体征,较重者可有心界向左下扩大,第一心音减弱,有心律失常时可闻及早搏、心房纤颤等,合并心衰时两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等。

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表现:

(1) 因急走、爬坡、上楼、负重、寒冷、饱餐、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而发生心绞痛,特别是老年人更易发生。

(2) 疼痛在胸骨后中部或上1/3处,可放射到左肩、左上臂疼痛,但也可在胸骨下部、上腹部、左侧胸部、左颈、下颌等部位疼痛。

(3) 疼痛为一种压迫感、沉重感、紧束感、灼烧感等。

(4) 疼痛发作大都持续2~3分钟,最长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5) 情绪激动诱发者,随着心平气和之后可以消退

(6) 体力活动诱发心绞痛者,在运动停止后常在短时间内缓解。硝酸甘油舌下含化通常可在3分钟内,使心绞痛发作停止。否则,应怀疑心肌梗塞。

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包括暂时性缺血性发作)、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脑动脉硬化的早期阶段:神经衰弱(常有头晕,头昏,头痛,耳鸣,嗜睡,记忆力减退,易疲劳),情感异常(情绪易激动,缺乏自制力,随着病情的加重,会逐渐变得表情淡漠,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判断能力低下(表现为

不能持及地集中注意力,想象力降低,处理问题要靠别人协助)。脑动脉硬化达到中后期时可出现步态僵硬或行走不稳,痴呆,癫痫样痉挛发作,脑中风。

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多、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晚期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病人多有脂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血总胆固醇增高,LDL胆固醇增高,HDL胆固醇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β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B增高,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α)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2)血液流变学检查往往示血粘滞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可增高。

(3)X线检查除前述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外,选择性或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

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切面结构示意

狭窄或动脉瘤病变,以及病变的所在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和选择施行手术的方式。

(4)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四肢动脉和肾动脉的血流情况

(5)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检查则是直接从动脉腔内观察粥样硬化病变的方法

(6)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心肾组织的血供情况

(7)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其负荷试验所示的特征性变化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8)动脉硬化检测仪运用4肢同步测量pwv和ABI的值来判读有无动脉硬化,再辅助于多普勒知道发病位置现在流行的国产动脉硬化仪像VBP-9动脉硬化检测仪

(9)其它:肢体电阻抗图,脑电阻抗图,以及脑电图脑X线,电脑化X线,或磁共振断层显象有助于判断四肢和脑动脉的功能情况以及脑组织的病变情况。

【诊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年长病人如检查发现血脂增高,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有利于诊断本病。目前本病尚没有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病人多有脂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血总胆固醇增高、LDL胆固醇增高、HDL胆固醇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β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B增高、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α)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液流变学检查往往示血粘滞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可增高。X线检查除前述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外,选择性或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或动脉瘤病变,以及病变的所在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和选择施行手术的方式。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四肢动脉和肾动脉的血流情况。肢体电阻抗图、脑电阻抗图以及脑电图、脑X线、电脑化X线或磁共振断层显象有助于判断四肢和脑动脉的功能情况以及脑组织的病变情况。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心、肾组织的血供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其负荷试验所示的特征性变化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检查则是直接从动脉腔内观察粥样硬化病变的方法。

1997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参考是:

1、最常见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但无重度主动脉瓣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也无冠状动脉栓塞或心肌病证据的可视为冠心病。

2、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的病人,休息时心电图有显示心肌缺血表现,或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阳性,无其他原因(各种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严重贫血、阻塞性肺气肿,用洋地黄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可查,并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这一点为重新修订过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如无临床症状,可诊为无症状性冠心病。

3、与第二点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类似:40岁以上的病人,有心脏增大或心力衰竭,或乳头肌能失调,伴有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表现,而不能用心肌病或其他原因解释,并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

4、可疑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并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40岁以上、高胆固醇血症、休息或运动后心电图可疑可做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5. 辅助检查

(1)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与其它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其临床价值,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心电图负荷试验: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心电图是临床观察心肌缺血最常用的简易方法。当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但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通常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为揭示减少或相对固定的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它方法,给心脏以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进而证实心绞痛的存在。运动试验对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后的心功能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3)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

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并且出现时间可与病人的活动与症状相对应。

(4)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5)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①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考虑旁路移植手术;②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冠脉造影就是通过特制的心导管注入造影剂,对冠状动脉进行放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6)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7)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便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8)心血池显像: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对于确定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

【鉴别诊断】

(1) 一般检查:包活血脂测定,如胆固酶、甘油三酯、脂蛋白电泳等,常规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可了解心功能情况,证实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肌缺血;眼底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有无眼底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

进而明确头部缺血的程度,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动脉钙化阴影,在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显示有不规则钙化斑点分布,在诊断上有特殊价值。

(2) 四肢节段性动脉血压测量:为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听诊器,检查四肢的动脉血压。常常需要检查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状态下下肢的情况,以区分间歇性跛行是否为动脉阻塞性疾病引起,并可以根据动态的检查测量出跛行的距离,以决定治疗。

(3) 动脉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最精确的检查方法,也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诊断动脉闭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动脉造影不仅能清楚显示动脉的形态,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也能详细地了解阻塞部位远端血管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方案及估计手术预后。然而,这毕竟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尤其是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受限。因此,该方法多用于需要手术或经皮介入治疗的病人。

2. 疾病治疗

【治疗策略】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策略中,重在预防。首先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一级预防),特别注意易患因素,开展易感基因的检查是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中的重要举措。如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应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二级预防)。已发生并发症者,及时治疗,防止其恶化,延长病人寿命(三级预防)。目前的治疗方案中以对症治疗和综合治疗为主。

个体化医学的发展,使基因体检应用而生。根据易感等位基因的存在与否,可以预测其发病风险。对于伴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及早遗传咨询。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增加冠状动脉血供和减少心肌氧耗,使心肌供氧和耗氧达到新的平衡,尽最大努力挽救缺血心肌,降低病死率。在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

和减轻心肌的耗氧同时,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再灌注治疗、心脏移植。具体的治疗措施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全科医生规培题库-冠心病

冠心病单选题(68) 1.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是: A.胸骨体下段之后B.心前区C.心尖部 D.剑突下E.胸骨体中、上段之后 2.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源性休克的主要机理是: A.心排血量急剧下降B.快速性心律失常C.血容量不足 D.周围血管扩张E.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3.急性心肌梗死时,以下哪一种血清酶特异性最高: A.LDH B.α-HBDH C.GOT D.CK-MB E.CPK 4.下列哪种情况为洋地黄的禁忌证: A.扩张型心肌病B.肥厚硬阻型心肌病C.缺血性心肌病 D.急性心肌炎E.风湿性心脏病 5.下列各项临床表现中最不支持心绞痛诊断的是: A.疼痛多在睡眠中发生 B.含服硝酸甘油,疼痛在3~5分钟内缓解气 C.疼痛在劳累时发生,运动、情绪激动可诱发 D.反复出现的局限性心前区刺痛,每次持续仅2~3秒 E.疼痛常在休息时发生、持续可达30分钟以上 6.最易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是: A.前壁心肌梗死B.下壁心肌梗死C.侧壁心肌梗死 D.后壁心肌梗死E.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7.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最常用的溶栓剂是: A.肝素B.尿激酶C.去纤酶D.蝮蛇抗栓酶E.阿司匹林8.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在: A.室间隔后1/3 B.左心室后壁C.右心室前壁 D.左心室前壁E.左心室侧壁 9.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是指冠脉狭窄程度达: A.50%以上B.70%以上C.80%以上D.90%以上E.95%以上10.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时胸痛的主要鉴别点是: A.疼痛的持续时间及对活服硝酸甘油的反应不同B.疼痛的部位不同 C.疼痛性质不同D.疼痛的放射部位不同E.疼痛时是否伴发恶心 11.心肌梗死24小时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时,最不宜应用: A.吗啡B.洋地黄C.利尿剂D.硝酸甘油E.多巴酚丁胺12.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是: A.休息时心电图B.24小时动态心电田C.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D.超声心动图E.心脏CT检查 13.不属于风湿热的主要表现的是: A.发热B.关节炎C.心脏炎D.舞蹈病E.环形红斑14.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 A.抗心绞痛B.消除心律失常C.补充血量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者:何汉康,陈剑,石磊,刘莉,韦爱欢,陈良细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6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冠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及严重度。结果发现心绞痛组和心肌梗塞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S)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均<0.01),冠状动脉单支组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AS 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1.61%,特异性为75.0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37%。结论冠心病患者大多合并有AS。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动脉硬化;超声检查 冠心病属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其诊断与检查较为复杂,并有一定的侵入性。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特点,我们研究了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冠心病的关系,目的在于寻找一种诊断冠心病的简便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126例是我科2003年5月~2005年5月的住院病人,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90例,女36例,年龄66.13±11.21岁;冠心病组98例,其中男78例,女20例,年龄66.37±11.51岁,包括心绞痛62例,心肌梗塞36例。非冠心病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65.89±10.89岁,包括高血压病8例,扩张性心肌病6

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无器质性心血管病者9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病例分组 对疑似冠心病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观察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将冠脉狭窄程度≥50%作为有意义的病变;左主干狭窄≥50%,而无其它血管病变时,计为一支血管病变,将冠心病组病人分为单支病变组56例,多支病变组42例。按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再将冠心病组病人分为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 1.2.2 观察方法 颈动脉超声检查仪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超声仪。对所有疑似冠心病病人均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前安静休息15min,以B超显像法显示颈动脉横轴和纵轴图像,观察动脉壁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形态、大小、有无狭窄及阻塞。以彩色多普勒显示管腔内血流空间分布及范围,观察细微硬化斑块,确定狭窄及阻塞部位。 1.2.3 颈动脉判定标准 ①AS的分型及等级积分[1]:正常:内膜无增厚,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IMT)<1.00mm,0分;Ⅰ型:内膜局限增厚,但IMT <1.2mm,1分;Ⅱ型: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但未造成明显狭窄,2分;Ⅲ型:20%≤管腔狭窄<50%,3分;Ⅳ型:50%≤管腔狭窄<99%,4分;Ⅴ型:血管完全闭塞,5分;②AS斑块Crouse积分法:将IMT>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 本病病因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本病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引起,这些因素称为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主要有:①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有早期病变。②性别: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常见于绝经期之后。③高脂血症: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B100、脂蛋白-α(Lp-α)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和AⅡ降低,均属易患因素。④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较血压正常人高4倍,且无论收缩压抑舒张压增高都重要。⑤吸烟: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⑥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糖耐量减退者颇常见。 较次要的有:①职业: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本病。②饮食:常进食较高的热量,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西方的饮食方式是致病的重要因素。③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④A型性格:进取心和竞争性强、工作专心而休息不抓紧、性情急躁、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者易患本病。⑤微量元素摄入:铬、锰、锌、钒、硒不足,铅、镉、钴过多为危险因素。⑥遗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有认为本病属多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常是本病的易患因素,而作为本病易患因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有遗传的影响。其他尚有缺氧、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维生素C缺乏、动脉壁内酶的活性降低等能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因素,维生素A、E缺少,铁贮存增多,也被认为易致本病。近年有认为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与本病有关。 半个世纪以来,本病在欧美发病率逐渐明显地增高,至60年代末成为流行性常见病,且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已成为人群中首位的死亡原因。70年代以后,由于注意采取预防措施,本病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以往本病在我国不多见,近年来由于人民保健事业的发展,许多疾病得到控制,人民平均期望寿命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本病相对和绝对地增多,现已跃居于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 分型说明 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 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 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4.硬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 原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亦成为我国主要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始发自儿童时代而持续进展,通常在中年或中老年出现临床症状。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脂质和坏死组织的聚集,因此以往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现在认为,本病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病变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 淋巴细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胶原、弹性纤维及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质,其中主要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和结缔组织。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及结缔组织的含量决定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易导致急 性缺血事件的发生。【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作用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factors)。主要有:(一)血脂异常 血脂在血液循环中以脂蛋白形式转运,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等密度脂 蛋白(I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各种脂蛋白导致粥样硬化

的危险程度不同: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如乳糜微粒和VLDL被认为不具有致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它们脂解后的残粒——分别为乳糜微粒残粒和IDL——能导致粥样硬化。现已明确VLDL代谢终末产物LDL以及脂蛋白(a)(Lp(a))能导致粥样硬化,而HDL则有心脏保护作用。 血脂异常是指循环血液中的脂质或脂蛋白的组成成分浓度 异常,可由遗传基因和/或环境条件引起,使循环血浆中脂蛋白的形成、分解和清除发生改变。最近完成的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4S、WOSCOPS、FATS、REGRESS、CARE)采用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脂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结果显示降低血脂可以使各种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脑血管意外等)的危险性降低高达30%。其中心肌梗死危险性的下降高达62%。另外,调整血脂治疗后,粥样硬化病灶可以减轻或消退。 (二)高血压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中进行的许多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都确定高血压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直接相关。血压和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连续一致,持续存在并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年龄在40~70岁之间,血压在115/75mmHg 至185/115mmHg的个体,收缩压每增加20mmHg、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一倍,临床研

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概述

圆桌会议:冠心病的诊治 医学与哲学2012年8月第33卷第8B期总第459期 2 0 Medicine and Philosophy,Aug  2012,Vol.33,No.8B,Total No.459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概述 李国庆① 郭自同①*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病死率随年龄而增加。有人认为40岁以后明显上升,60岁以上每增加10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则增加1倍左右。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绞痛的患者通过介入得以存活,从而心肌缺血性冠心病患者较前明显增加,本文从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详细阐述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的防治策略。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2)08-0020-05The Overview of Ischemic Cardiomyopathy,Coronary  Heart Disease LI Guo-qing,GUO Zi-tong.The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in Xinjiang,Wulumuq i 830000,ChinaAbstract:With the aging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age-related diseases,particularl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creases with age.Some people think that after 40years of ag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age of 60for each additional10years of ag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was increased by  about 1time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treatment techniques in recent year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angina patients survived through in-tervention,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ared with theprevious,this article from ischemic cardiomyopathy,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pathogenes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treatment,prognosis elaborated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Key  Words:ischemic cardiomyopathy,coronary heart disease,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 and treatment①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 新疆乌鲁木齐 8 30000*通讯作者,E-mail:guozitong 1982@163.com 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棘手 问题,因为这类心肌病大多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甚至 是弥漫性病变引起的心肌广泛缺血、 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另外还掺杂有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从而导致严重 心肌功能失常、 心脏呈球形扩大和(或)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致的冠状动脉梗阻或 狭窄。心肌缺血引致的左心室室壁瘤,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 1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 的疾病,据文献报导影响因素共有246种[1] 。许多流行病学家将影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为:(1)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脂肪代谢紊乱以及纤维蛋白原升高;(2)一些易患冠心病的生活习惯,包括过量进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以及尚有争论的A型性格;(3 )冠状动脉循环受累的临床指征,包括休息或运动或监测时心电图不正常、超声心动图不正常以及 心肌灌注不良等。这些指征并非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危 险因素,但可预示冠状动脉已有相当程度的病变;(4 )其他先天易患因素如早期患冠心病的家族史。 到此为止,采用前瞻性观察方法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改变与不可改变2大类,危险因素的概念给预防的理论提供关键性的依据,被公认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 1.1 高血压病 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增高都会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有研究对5  222名人群调查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的患病率比正常血压组高4倍。但在高血压组内年龄在60岁以上冠心病的患病率为60岁以下的2倍。另外,7组国内调查资料表明非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冠心病的患病率为1∶2.2~1∶13且都随年龄增大而增高。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见者为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间歇跛行。1.2 高脂血症 许多国际流行病学资料证明血脂异常能引起心脏和大血管硬化性心脏病,其中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呈正相关。费明汉等冠心病的前瞻性研究均提示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单位: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非冠状动脉性原因引起心脏生理需求超过冠状动脉释氧或心肌灌注不足,如贫血、严重心肌肥厚、主动脉瓣狭窄或严重关闭不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冠状动脉栓塞等则不包括在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病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 1.血脂异常目前认为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血脂异常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它的亚组分Ⅱ(HDLⅡ)减低,载脂蛋白A(Apo 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 B)增高也被认为是致病因素。新近研究认为脂蛋白(a)增高是独立的致病因素。 2.高血压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一70%有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 3.吸烟吸烟可造成动脉壁氧含量不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吸烟者戒烟后发病危险可减少。 4.糖尿病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高,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糖尿病病人心肌梗死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倍。 5.肥胖肥胖者(超标准体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6.缺少活动缺少体力活动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而经常体力锻炼者血脂常较低,较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7.家族史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无此类家族史者明显增高。 8.其他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或女性绝经期后,进食过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性情急躁、竞争性过强、工作专心而不注意休息、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者均易患冠心病。 近年发现的危险因素还有:饮食中缺少抗氧化剂;存在胰岛素抵抗;血中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等。 【临床分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心肌缺血程度,可将冠心病分为以下各型: 1.隐匿型冠心病亦称为无症状型冠心病。病人无自觉症状,而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可无组织形态改变或有纤维化改变。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闭塞以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症状严重,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 5.猝死型冠心病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新近文献中常提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所致。约占所有冠心病病人的30%,可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心绞痛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最基本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和(或)痉挛。其他病因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较为常见,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扩张症、冠状动脉栓塞等亦可是本病病因。 心肌平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冠状动脉中的氧,当氧的需求量增加时,只能依靠增加冠脉血流量来提供。在正常情况下,冠脉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运动、心动过速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以进行代偿,故正常人不出现心绞痛。 当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扩张性减弱时,限制了血流量的增加,使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或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时,其血流量减少;或在突然发生循环血流量减少的情况下,冠脉血液灌注量突降,其结果均导致心肌血液供求之间矛盾加深,心肌血液供给不足,引起心绞痛发作。 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一、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 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 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

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高血脂、高血压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关系

高血脂、高血压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关系 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是因,冠心病、动脉硬化是果。 一、动脉粥样硬化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厨房的下水管道经常堵,这是因为厨房的下水中油脂太多,经年累月粘附在管道内,管腔越来越窄最后堵塞。 如果管道内壁光滑,油脂就不容易贴壁粘附;如果管道内壁粗糙,油脂就很容易粘附在管壁。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血管的“旅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动脉内膜有损伤(比如说高血压损伤血管内膜),就会停下来进行修补,并在该处聚集。这如同厨房油腻的下水,粘附在血管内壁,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黄色斑块样物质,我们称动脉粥样硬化。而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类似于管道内壁粗糙,更容易引起粥样硬化的发生,所以说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是狼狈为奸,危害更大。 当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有吸烟、糖尿病等,二者和高

血压一样,也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全身任何部位的血管都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但血流量大的血管更容易发生,比如心脏的冠状动脉、大脑的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如果发生在大脑动脉,就引起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出血等;如果发生在其他部位,就引起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可有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1、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可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调整心态等措施。 美国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提出,生活方式管理分四步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是()。 A. 胸骨体下段之后 B. 心前区 C. 心尖部 D. 剑突下 E. 胸骨体中、上段之后 【答案】E 【解析】P76;部位及放射部位典型部位为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也可在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内侧臂至小指及无名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骨,少数可放射于其他不典型部位或放射部位疼痛更显着。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界线不清。 2. 不属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是()。 A. 吸烟 B. 高血压 C. 酗酒 D. 冠心病家族史 E. 高胆固醇血症 【答案】C 【解析】P77-79;冠心病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3)超重和肥胖; 4)糖尿病; 5)生活方式: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身体活动 6)其他: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等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还不明确,但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诱发其急性发作。

3. 引起冠心病的最主要的病因是()。 A. 高血压病 B. 脑动脉硬化 C. 肥胖 D. 糖尿病 【答案】A 【解析】P77;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愈高。 4. 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时胸痛的主要鉴别点是()。 A. 疼痛的时续时间及对含服硝酸甘油的反应不同 B. 疼痛的放射部位不同 C. 疼痛的性质不同 D. 疼痛的部位不同 E. 疼痛时是否伴有恶心 【答案】A 【解析】P76;1)冠心病心绞痛部位是胸骨上中段后方;发作时有压迫、紧缩或发闷,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疼痛可轻可重,重者伴有焦虑冷汗,且发作时患者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1-5分钟而自行缓解,偶尔长达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缓解。 2)心肌梗死突出的症状为胸痛,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呈压榨性或绞窄性,难以忍受,患者有濒死感,烦躁不安;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持久,多在半小时至几个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剂。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学的升高,一般并不困难。 5. 高脂血症是以下哪种病理变化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 A. 胰岛素抵抗 B. 血管痉挛 C. 血栓形成 D. 肥胖

动脉硬化与冠心病

冠心病 第一节病因和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解剖及功能的原因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心脏病。冠状动脉以外原因如严重的体循环低血压、休克而继发的心肌缺血、缺氧,不能诊断为冠心病。 本病是心内科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已成为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 第一节病因和危险因素 (一)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冠状动脉异常情况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图) 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血管血管内膜下脂质的沉积,粥样斑块,血栓的形成,使血管阻塞) 2.冠状动脉痉挛 3.其他冠状动脉病变如:先天畸形及(或)变异、主动脉或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栓塞、创伤、炎症、受压等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相似 1.高血压 2.高脂血症 3.糖尿病 4.吸烟 5.性别 6.遗传因素 7.肥胖 8.体力活动过少 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知识点:冠心病的概念 第二节冠心病的分类 1.心绞痛 2.心肌梗死 3.无症状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第三节心绞痛 (一)心肌氧供求平衡的影响因素 (二)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 典型症状:发作性胸痛 不典型症状 体征 (三)心绞痛的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可正常 (2)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缺血型ST-T改变 (3)心电图负荷试验(图)可为阳性结果。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不高,尤其女性 图:心电图负荷试验 (4)动态心电图:可及时记录与症状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2.超声心动图及负荷试验 3.同位素动静态心肌显像 4.冠状动脉造影(图4-1、4-2)及药物试验 图:左前降支病变(箭头) 这种严重的狭窄威胁左室前壁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图:右冠状动脉病变(箭头)优势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威胁下壁、后壁以及右心室血液供应。

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的食疗方法

A、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的食疗 一、疾病概述 1.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而最重要的一种。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云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在上述病变过程中,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还渐退化和钙化。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具有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经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由于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肪硬化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流受阻,甚至会导致血管破裂,继而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栓、脑溢血等。 2.动脉硬化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现在人们过食(过量饮食)、饱食、美食以及饮食了环境污染中的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由于现在人们饮食不当,血液中存在着大量脂肪、糖、蛋白质、重金属等物质,也正是由于血液中存在着这些过多的物质,过多脂质、粘多糖、重金属等物质沉淀于血管壁,形成了动脉硬化病。 3.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匿状态下潜伏发展。 4.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的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此时,做许多常规的医学检查如心电图、血脂、血流变、脑电图、脑血量等,都查不出什么病变。临床医师大都让患者不以为然、无大妨碍,不了了之。这让患者又继续病入膏盲。 5.对于晚期的动肪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都已发展成了心绞痛、心肌醒塞、脑卒中、肾动脉硬化等病症,常规的医学检查就很容易检查出了。这时,临床医师再为患者开了许多降脂、降压增加心肌供氧功能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比如让高血压患者终年服用降压药、高血脂患者张年服用降脂药等,这些对逆转病情已无能为力了,着时光的流逝而病这终究会一天天加重,直至病入膏盲而死亡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其它的疾病,同时也包括其它的许多种常见的多发病、慢性病,采用西医西药,十有八九都是治不好的,只是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十分困难,主样病魔无情地夺走了许多患者的宝贵生命。 二、防治要点 1.控制热量:摄入的热量必须与消耗的热量相平衡,要通过合理平衡膳食和加强体力活动,把这种平衡保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 2.低脂饮食:少食动物油,代之以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为每人每日25号,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量,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蛋黄以及肝、肾等动物内脏中脂肪含量较高,应少信用。 3.低糖饮食: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随着饮料工业的发展,各种含糖类饮料不断增加,当过多饮用含糖饮料时,体内的糖会黑心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不公会增加体重,而且会增设血粮、血脂及血液粘稠度,对动脉硬化的恢复极为不利,所以也要控制饮料的应用。现在一些厂家生产的保健型饮料,用一些甜味物质来声价十倍代蔗糖,既满足了喜好甜食者的口感,又不会给机体增加负担,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三种。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心脏解剖

冠心病发生 冠心病的大体病理学外观 1.疾病介绍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虽有进展但目前仍然是以多种学说或假说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正常动脉壁由内壁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内膜由单层内皮细胞、结缔组织和有孔的内弹力板组成在内皮细胞和弹力板之间(也称内皮下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题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2、了解本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3、掌握临床表现 4、掌握实验室检查 5、掌握诊断方法 6、熟悉本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重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科书、板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二、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1:冠心病是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病 2:年龄:多发生在40岁以后; 3:男性多于女性; 4:脑力劳动者多。 发病率:①我国近年呈上升趋势,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 ②欧美国家本病极为常见,美国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0%。

三、分型 (一)无症状型冠心病(亦称隐匿性冠心病Latent CHD)无症状,但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有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C H D)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四)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C H D)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四)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五)猝死型冠心病(Sudden death CHD)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所致。上述五种临床类型可以合并出现。 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的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其临床表现可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四、病因 主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 其次:冠状动脉痉挛(功能性改变)少见:冠状动脉的其他病变:如梅毒、炎症、栓塞、结缔组织病、创伤、先天畸形等。 第一节: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一、概念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讲课教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指导 【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筒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临床分型: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冠心病。 【病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少活动、家族史,其他如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或女性绝经后,进食许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性情急躁竞争性过强,工作专心而不注意休息、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者均易患冠心病。 一、心绞痛 【概念】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最基本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和(或)痉挛,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缺氧时,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传至大脑,产生痛觉。常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也可在饱餐、寒冷、阴雨天

气、吸烟酗酒时发病。 【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肩、左譬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咽、颈、背、上囊部等。胸痛常发生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煞后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也可一日内多次发作。临床上男性多与女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的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肥胖、吸烟史者,发病率更高。 【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静息时,约半数患者为正常,也可出现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也可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有时可出现T波倒置。变异性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波抬高,运成形术或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也可行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健康教育指导】 1.饮食指导合理的饮食可使病情得到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心肌及血管功能的恢复;忌饱餐,宜少食多餐,每顿七八分饱,每日可增至五餐,两餐之间可增加些水果;伴有糖尿病及肥胖者要控制热量,减轻体重,食用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并控制蔗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要选用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烹调油。如豆油、菜籽油等。避免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

缺血性心肌病

患者姓名:程华炳性别:男年龄:66岁 一主诉:间断气喘1年余,加重半年,再发五天。患者近1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劳力性气喘,无夜间阵发性3月份自觉活动耐量明显下降,动则气喘,夜间端坐呼吸,咳少量白色泡沫痰。近五天来再发上诉胸闷、气促|、纳差‘夜间不能平卧,门诊以“冠心病缺血型心肌病”收入入院。 起病以来,精神、食欲差,大小便正常,体力较前明显下降,体重无显著改变。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年,糖尿病。无药食物过敏史;吸烟史30余年,不饮酒。 入院查体;T36.3 P76次R18次BP13080神志清楚,双下肢轻度水肿。 缺血性心肌病定义:缺血性心肌病(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至是弥漫性病变引起的心肌广泛缺血、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另外还掺杂有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从而导致严重心肌功能失常、心脏呈球形扩大和(或)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致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心肌缺血引致的左心室室壁瘤,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

病因: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和阻力性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纤维蛋白升高、吸烟饮酒) 基本分类:1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 2限制性缺血性心肌病 并发症: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 3休克、 临床表现:1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是,心绞痛并不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必备的症状,随着心力衰竭症状的日渐突出心绞痛发作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2 心力衰竭常表现为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的表现。疲乏、虚弱比较常见。晚期合并右心衰竭。3)心律失常4)血栓和栓塞 2限制性缺血性心肌病: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心绞痛,肺淤血和肺水肿 治疗方法:一般治疗:1)饮食:高蛋白、低热量、高纤维等易消化、少量多餐 2)休息:应强调足够的休息 药物治疗:1)改善心肌缺血:硝酸酯类 2))纠正心力衰竭:心室重塑是心衰患

《缺血性心肌病》word版

缺血性心脏病 【概述】 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致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心肌缺血引致的左心室室壁瘤,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本节重点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梗阻或狭窄。冠状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病变引致血管腔狭窄,冠循环血流受阻,心肌血供不足,梗阻程度严重者可引致心肌梗塞。近40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增高。据上海医科大学统计,在1948~1958年住院心脏病病人中,冠心病仅占6%;1959~1971年占18%;1972~1979年增高至29%,目前在各类心脏病中居首位。 【治疗措施】 冠心病的防治方法,可概括为内科和外科两大类。内科治疗已有多年历史,治疗措施有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注意精神卫生,应用药物降低血脂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心绞痛等。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在概念和方法上经过不断演变至今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1916年Jonnesco切除颈、胸交感神经治疗心绞痛。1926年Boas施行甲状腺全部切除术企图通过降低新陈代谢减轻缺血心肌的负荷。1935年Beck和Tichy施行胸大肌与心肌固定缝合术,希望形成的粘连能给心肌供血。此后,心包膜、大网膜、肺、空肠、胃、脾等组织和器官均用于与心肌作固定缝合术。有的外科医师还应用心包腔内敷撒滑石粉、石棉粉等促进心包粘连的形成。Zola, cesa-Bianchi于1939年结扎双侧胸廓内动脉,认为结扎处近端的心包膈动脉能运送给心肌更多的血流。1946年Vineberg于心肌内植入胸廓内动脉。1955年Beck又倡用冠静脉窦部分结扎术和体循环动脉分支冠静脉分流加冠窦部分结扎术,从逆向灌注冠循环。上述多种外科治疗方法,效果均欠满意,先后被弃用。1955年起开始研究直接对冠状动脉施行手术以改善心肌血供。1958年Longmire等对病变段冠状动脉施行内膜剥除术,解除管腔狭窄。1961年Senning 在体外循环下用移植片缝补,扩大冠状动脉狭窄段。1967年Gatrett用大隐静脉施行左前降支分流移植术,随访7年仍保持通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后,迅速促进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发展。1967年Favaloro 和Effler推广应用大隐静脉施行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于1969年介绍操作技术,到1971年已施行手术741次。1968年Green报道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前降支吻合术。1971年Flemma等又报道顺序移植术的操作方法,即用一根大隐静脉与冠状动脉多个分支作多处吻合口。从此,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世界各国因冠心病施行血管移植分流术已达40万名以上,是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1979年grüntzi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