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他是中国著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唐朝高僧,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本姓淳于,十四岁出家,法名鉴真。 他曾在长安、洛阳等地游学,后来定居扬州大明寺,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对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也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 中国和日本早在汉朝就有了往来,到了唐朝,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天皇不断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公元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日本学问僧荣和普照请鉴真派弟子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但他的弟子们却感到畏难,认为"远涉大海,百无一至".五十五岁的鉴真坚定地表示,为了宣扬佛法,"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深受感动,决心和他同行。鉴真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天动身,由于宫府拦阻,这次未能成行。 公元743年12月,鉴真再次东渡,因为海上遇到风暴,船被打坏,只得返回。以 后他又组织第三、第四次东渡,也都没有成功。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时,海上"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渡船漂流了十四天,才在海南岛南部靠岸。这次鉴真因过度疲劳,加之染上暑热,眼睛患病,医治无效而双目失明。尽管如此,他东渡日本的决心仍坚定不移。 women to rise in revolt, breaking with the feudal ethics. "The village" publicized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thought, unity and educatio 公元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年过花甲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了,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着名的东大寺。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鉴真所开创的四戒坛,也成为最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鉴真是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他曾6次东渡,历尽千难万险一心弘法。同鉴真一起到达日本的还有其弟子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法成等24人,带到日本的物品计有:佛像8尊、佛具7类、佛经34种、字帖3件。日本朝廷对鉴真的到来给予了盛大的欢迎,举朝上下,无不对其尊敬有加,授予传灯大师之号。天平宝字3年(759 年),日本朝廷按照唐朝寺院布局,完成了唐招提寺的修建,鉴真遂从东大寺移居其内,广传戒律,开创了日本律宗。天平宝字7年(763年)5 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内圆寂,享年76岁。其弟子忍基制作了一尊鉴真的干漆坐像,思托撰写了一部《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成为日本律宗的传教之宝,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一直保存到今天。 鉴真在日10年期间,受到日本人民的深切爱戴,被称之为“天平之甍”,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律宗由中国传至日本,并不始于鉴真,但把律宗的教义完全传入日本,使之建立并成为佛教中一个独立宗派,却应该归功于鉴真和他的弟子们,从而使中国的律宗在异国他乡得到了弘扬。鉴真东渡,将唐代发展成熟的律学传入日本,这对唐代律宗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在律宗思想发展史上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时至今日,日本律宗还有以唐招提寺为本山的律宗与以西大寺为本山的律宗等派别。日本人称鉴真为“日本律宗的初祖”。 鉴真生活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的唐朝,当时中国先进的文明对日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天皇授命留学僧普照、荣睿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赴日传法。为了传律授戒,弘扬佛法,鉴真毅然率弟子跨海东渡,不辞辛苦,以酬宏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矢志不改,历经11年,先后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平安抵日。 鉴真到达日本后,进行一系列的佛教活动,为日本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在东大寺设立戒坛,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用嗅觉鉴定草药,协助校订佛经的讹误。在日本的10年期间,完成了传律弘法的伟大誓愿,同时也使日本佛教走上了严格、正规的戒律之途。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其改变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三师七证”制度。鉴真到日本之前,佛教已经在日本存在了200年,但一直没有统一、规范的授戒制度。鉴真抵日后,日本天平胜宝六年(公元754年)的4月初在奈良的东大寺设立戒坛,成为日本佛教史上正规授戒的开始。前已叙及,这种制度在鉴真东渡前是没有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奈良佛教界不能组成授戒必须的“三师”、“七证”(即三位高师授戒,七名高师在场作证)以及佛教界对戒律知识的贫乏,从未举行过正式的授戒仪式。鉴真大师的到来,为建立“三师”、“七证”的授戒制度创造了直接条件。之后,鉴真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成为日本全国的中心戒坛,与后建的西部观世音寺戒坛和东部药师寺戒坛被后人称之为“天下三戒坛”。鉴真的戒律思想是主张僧侣必须严格遵循戒条和提倡启发僧侣的内在自觉,使两者融会贯通。这样的戒律思想既避免了小乘戒统而活的不足,又防止了不注重内心自觉的大乘导致放任自流的弊端。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其携带戒律著作,奠定日本律宗的理论基础。佛教经典的传入受到日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鉴真东渡成功后不久就派专人抄录记载。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共有48部佛书经典,其中大多属于戒律著作。这些戒律著作对于鉴真在日本传经授律,弘扬佛法至关重要。鉴真东渡之后,立即将自己及弟子所带来的经书无私地交付东大寺的写经所,以供他们抄传。据记载其中被抄写的经典大致包括《大集经》、《四分律》、《四分疏》、《菩萨戒疏》、《明了论》、《戒本疏》、《大品经》、《华严经》、《遗教经论》、《禅门》、《音讯》、《梵网经疏》、《补释宗义论》、《大庄严论》、《分别功德论》、《行事钞》等。鉴真及其弟子曾先后在唐招提寺大力讲解这些章疏,这为之后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创立播下了种子,奠定理论基础。不仅如此,鉴真大师还对日本

历史趣谈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导语: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 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有名的圣僧,他们一个西行,而另一个东渡,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佛学的信仰却是相同的,这两人就是玄奘和鉴真。那么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呢?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享年62岁,在他死后23年后,唐朝再次诞生了一位得道高僧,这个人就是鉴真。鉴真享年76岁,死于日本。这两人都是唐朝少有的高僧,并且做出了很相似的举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是却都是对佛学真理的追求,值得后世人尊敬。 玄奘西行这件事由于《西游记》这本名着和电视剧享誉中外,但是鉴真东渡这件事却是很少有人知道的。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首先,玄奘西行是为了佛教的思想分歧去寻找正确的思想才前往印度等佛教发源地,而鉴真东渡是为了向日本传授佛教真理,因为当时的日本是十分落后的,曾多次前往唐朝学习佛教知识。 玄奘和鉴真相似的点是两人都是私自行动。玄奘曾向朝廷请求西行,但是却不被首肯,所以就只身一人独自前行。而鉴真是因为要将本国的佛教思想教授给日本,而且当时他已经是唐朝少有的名僧,朝廷不愿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曾屡次派人阻止鉴真去日本。 但最后,玄奘还是西行了,鉴真也东渡成功了。这两位圣僧对佛教思想的追求是十分可贵的,值得后人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生活常识分享

鉴真东渡(英汉对照)

当玄奘西游取经返回长安差不多100年以后,唐代另一位佛教大师鉴真,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鉴真,扬州人,少年时出家当和尚。他学问渊博,有深厚的佛学基础,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住持。 公元742年,日本天皇派人来到大明寺,请鉴真去日本传播佛法。当时海上交通十分艰险,有人表示疑虑,鉴真果断地说:为了传播佛法,我怎么能怜惜自己的生命呢?但是,鉴真去日本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受阻。一次出海不久,船只触礁(jiao),又有一次被官府扣留。当他第五次东渡时,遇上狂风大浪,航向发生偏差,船在海上漂流14天后才获救,这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不久,鉴真因病而双目失明,但他去日本传播佛法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公元753年,他已经66岁了,又开始了第6次航行。在海上与风浪搏斗了一个多月,鉴真终于登上日本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跟随鉴真渡海东去的还有23名弟子。他们随身带去许多书籍、佛像、经书和其它珍贵物品。 鉴真居留日本10年,不仅传播了佛法,而且对日本建筑、医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鉴真在奈良设计创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看作艺术明珠。他的医术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被日本人誉为“医术之祖”。后来他在日本去世。 Almost 100 years after Xuanzang's return to Chang'an, Jianzhen, another eminent Buddhist monk of the Tang Dynasty, crossed the ocean eastward to Japan, to spread Buddhism. Jianzhen was born in Yangzhou. As the abbot of the Daming Temple in that city, he received envoys sent by the ruler of Japan in 742, who requested that teachers of Buddhism be sent to their homeland. Jianzhen decided to go himself. However, the crossing was fraught with hazards, and it was only on his sixth attempt that Jianzhen-by that time 66 and blind-finally reached Japan, in 753, together with 23 disciples. Jianzhen lived in Japan for 10 years. He not only spread knowledge of Buddhism, he also made prominent contributions to Japan's architecture,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他是中国著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玄奘,鉴真其人,西行东渡的时间和交流的内容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鉴真与玄奘异同的比较,培养初步的比较、综合及归纳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玄奘西行,克服钱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2)通过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其他文化的一切精华,这样才能给本国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进 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具准备】 挂图、地图册 【板书设计】 一、玄奘西行 1、西行原因 2、取经经过 3、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流 二、鉴真东渡 1、东渡原因 2、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 3、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汉代中外交往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唐代历史上,有哪些中外交往的事例?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学生看书)5分钟 问:有没有同学看过《西游记》啊? (学生展示)让学生简单讲述关于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思考讨论: 我们来比较一下《西游记》和玄奘取经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略。 出生不同 一人独自去取经,没有徒弟随行 是偷偷去的,回来才受到皇帝的欢迎 ……

(学生活动)让学生简述玄奘西行的过程 “看图重走西行路” 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玄奘回来后,对佛经进行翻译,加以保存 (介绍)关于“大雁塔”的得名来历和历史发展 (过渡)中国从印度(天竺)取经归来后,又将佛经向外传播,而鉴真则是一位伟大的唐文化传播者。(学生活动)看书,然后简述鉴真的个人经历 唐高僧鉴真: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 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问)鉴真为什么受到日本人民的爱戴?

鉴真东渡日本的次数是多少

鉴真东渡日本的次数是多少 鉴真是中国唐朝时期时著名的佛学家,鉴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那么你了解鉴真东渡日本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鉴真东渡日本的次数,希望能帮到你。 鉴真和尚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著名的佛学家和旅行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研究和传播。中国名著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以他为蓝本构设的。鉴真和尚一生成就颇高,无论是在医学领域,还是在建筑领域和雕塑领域,是一位全能型的佛教传播者,为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鉴真和尚一生东渡六次,只有最后一次成功到达日本。但是他每一次东渡都是很有成就的。第一次东渡由于被诬告和海盗勾结而最终失败,第二次的时候虽然也失败了,但是他宣扬了自己的佛法。第三次、第四次更多的是由于当地的人们不愿意让鉴真离开所以才导致了东渡失败。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说是失败,因为他极大的促进了唐朝内部文化的交流,甚至偏远地区也受到了佛法的洗礼。 鉴真第五次东渡是最为惨烈的一次,他在海南呆了接近一年,他最心爱的弟子逝世了,他自己的双眼失明了,甚至邀请他师傅都去世了,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第六次东渡日本,他历经海浪终于在公元753年到达日本。鉴真和尚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日本天皇的亲自接见,他留在日本长达十年,将

唐朝的医学、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技艺都传到了日本,最为重要的是将佛法也传播开来,成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 鉴真东渡日本的简介鉴真和尚,中国著名的佛学传播者,中国唐朝时期时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他最为伟大的成就就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鉴真和尚在年少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极大的慧根,但是却缺乏耐心,他的师傅让他做了很长时间的行脚僧,最后终于成就了他坚韧的品格,这些在他未来的东渡日本中体现出了极大的作用,也就是因为这段经历,所以即使多次遭遇失败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鉴真和尚曾经六次东渡日本,其中前四次可以说都是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在这十年期间,鉴真四次东渡是十分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包括路线还有饮食以及海域状况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东渡更是尤为艰辛。鉴真和尚曾经吃过生米,喝过海水,忍受各种压力和挫折,仅仅是为了在海上生活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鉴真和尚在第五次东渡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大弟子,他的眼睛也因为意外失明了,甚至就连邀请他到日本的和尚,也不幸去世了,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放弃的,却没有想到,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到达日本之后,他受到了当时日本天皇的亲切欢迎,天皇赐给他相应的住宅。当然,鉴真也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将盛唐时期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纺织技术、建筑技术、雕塑以及医学技术都传播到了日本,极大的推动了日本生产力的发展。佛学经典也是由鉴真和尚传播过去的,对后世日本佛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鉴真东渡论文

摘要:唐代高僧鉴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使日本佛教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改变了日本国家税收不平的现象。这位伟大的佛教僧人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文化往来和宗教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佛教;影响 中国和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两国就有了文化联系。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此后,交往日益频繁。到了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返,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日两国人民悠久的友好史上,唐代鉴真和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佛教传入日本到鉴真东渡,佛教已在日本流传了200多年,开始主要受到天皇和贵族的信奉,后来逐渐传播到平民之中。7世纪末全国有寺545所,僧尼也逐年增加,仅在京城七大寺就有僧尼3363人。从公元710年定都奈良到794年迁都平安,史称奈良时代。在定都奈良过程中,旧有的大寺也迁移到奈良,此外圣武天皇(724-749年在位)又建立供奉卢舍那佛金铜造像的东大寺,在各地(称国,比现在的县略小)建造国分寺,安置僧尼供奉、诵读护国经典《金光明经》、《法华经》、《仁王般若经》等,祈祷佛菩萨、善神护国佑民。随着日中佛教交流的发展,大量汉译佛典和中国僧人的著述相继传入日本,到8世纪出现以研究一部经典或几部经典为中心的佛学团体,开始形成具有学派性质的所谓“奈良六宗”,即三论宗和成实宗、法相宗和俱舍宗、华严宗,最后是由鉴真开创的律宗。 在鉴真东渡之前,虽然从朝鲜、中国陆续传入一些戒律,然而长期以来没有条件按照戒律如法举行度僧授戒仪式。按照戒律规定,归依佛教并受五戒成为居士,受十戒为沙弥或沙弥尼,受具足戒后才为正式僧尼。授具足戒必须有十师(三师七证)或至少需有五师(三师二证),才能举行仪式,此外还有种种程序规定。然而,日本长期缺乏系统的律学理论和合格的律师,僧尼出家受戒是按大乘佛教经典《占察善恶业报

4.6 鉴真东渡教案

第四单元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鉴真东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的历史了解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学习鉴真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鉴真东渡 难点:文化的交流 三、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创造了辉煌的盛世。强大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辉煌的文明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繁荣的社会同样催生出繁荣的文化。尤其是对外交往,这一时期表现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信。有大家熟悉的玄奘法师横绝西域的千里跋涉,还有鉴真法师横波万里的弘法。其九死一生,坚忍不拔之精神至今传唱。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成为一代高僧,被大唐誉为国宝。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一想到此去千里波涛九死一生,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以大无畏心,大慈悲心。遂决意东渡。 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 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三亚一带。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公元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鉴真以忘我的精神,在双目失明、痛失大弟子祥彦、而又届66岁高龄之时,不顾生死,坚持“东渡理想”,不顾朝廷和僧俗的弟子的劝阻,义无反顾,发誓以慈悲之心造福日本众生,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把佛教戒律和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体现了普济天下的

2019年鉴真东渡日本时间

2019年鉴真东渡日本时间篇一:初中历史时间表 初中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 2 3 4 5 篇二:关于鉴真东渡的一些资料 关于鉴真与人参需要查找到的资料 20XX.10.30魏笑然

1.据《续日本纪》天平宝字七年五月戊申条,时日本光明皇太后得经年不愈之病,遍寻天下名医奇药,发榜求神医。日本皇室拜鉴真而求之,鉴真用天台乌药煮汤配之,皇太后服后很快病愈,日本皇室奇之,称呼鉴真为神农。 2.圣武太皇有病时,鉴真也曾亲为护理。 3.鉴真研究家安藤更生曾指出,鉴真曾指导过光明皇太后的献药工作,详细整理了正仓院的药物,并据经加以订正。正仓院是日本皇家和大寺院存放药物的仓库,藏有文书、文房、香药类、乐器等。其中香药类据国家珍宝账、种种药账记载有21柜、60种。如青木香、丁香、人参、桂心、甘草、大黄、龙骨、胡桃仁、滑石等。其中35种药物是鉴真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4.《正仓院药物》中,日本学者明确肯定,122号药物是产于中国唐朝的人参。 5.鉴真本来留有医药著作。《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是日本现存最古之 汉籍目录,为9世纪藤原佐世所撰,记载有《鉴上人秘方》一卷,惜以后佚失。

6.但在984年丹波康赖所著《医心方》中尚可略窥其内容。根据一些作者的意见,有3个方剂是来自鉴真的。其中,帝释六时服呵黎勒丸方含有人参:“??呵黎勒皮八分,槟榔仁八分,人参三分??” 篇三:鉴真东渡论文 摘要:唐代高僧鉴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使日本佛教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改变了日本国家税收不平的现象。这位伟大的佛教僧人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文化往来和宗教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佛教;影响 中国和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两国就有了文化联系。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此后,交往日益频繁。到了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返,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日两国人民悠久的友好史上,唐代鉴真和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鉴真东渡的故事

【一】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十分密切,从公元630年~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史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最多一次有650人。很多日本留学生进入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有的还留在唐朝做官。唐朝也派使者到日本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江阳人。鉴真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他从小受信奉佛教的父亲的影响,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他悉心钻研,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在长安受的具足戒标志着他的学问已经到达高深的程度,有了讲授戒律的资格。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使他45岁时,就成为名扬四方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门徒达400多人。 当时的日本,因受唐朝影响,大力提倡佛教。公元742年,日本派到中国学习佛教的两位僧徒荣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赴日传授戒律,鉴真见他们心诚意切,就决定带领他的僧徒东渡日本。在他们准备就绪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发生海盗事件,沿海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惊动了官府,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致使这次东渡失去机会。此后,鉴真又进行了三次东渡,均未成功。 公元748年,61岁的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们于6月的一天出发,中途遇到大风浪,避风于一个小岛,直到10月才继续启航,不久,又遇狂风大浪,船上的人呕吐不止,淡水喝完了,只得喝海水,喝后腹胀难忍。他们在海上漂泊了14天,船却漂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川。然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先是荣睿患病去世,之后鉴真双目失明,不久跟随鉴真多年的一个弟子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他回到扬州及着手准备第六次东渡。 公元752年,日本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10次遣唐使,向唐玄宗提出正式邀鉴真去日本传戒的请求。同年10月,鉴真和他的弟子共24人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次年到达日本九州岛,东渡最后成功了。鉴真从理解邀请第一次东渡到东渡成功,历时12年,经五次挫折,艰难行程数千里,先后有36人献出了生命。此时,鉴真已经65岁了。 公元754年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奈良,震动了日本各界,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日本天皇把授戒的大权交给鉴真。鉴真在东大寺设起戒坛,给天皇、皇后及皇太子授戒。此后,又在天皇赐给他的一块土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名“唐招提寺”,整个建筑反映了唐朝的特点,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寺院。 鉴真还带去了许多药方和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书帖等,对日本的医学和美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鉴真在日本度过了10个春秋,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将他葬在“唐招提寺”,世世代代纪念他。 【二】 唐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吸引邻国日本派了许多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荣睿(ruì)和普照两位僧人就是日本政府派到中国学习佛法的,同时他们还负有一个使命,那就是邀请精通戒律的中国高僧前往日本传授佛法。 公元742年秋天,高僧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讲授佛法,荣睿和普照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参见鉴真,并恭恭敬敬地请他前往日本传法。 唐代与日本等国的友好往来很频繁,其中影响很大的是鉴真和尚,他能够说是唐代中日友好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日本佛教界,期望请中国高僧去为日本僧人授戒,以便像中国一样,

鉴真东渡日本时间

鉴真东渡日本时间 篇一:初中历史时间表 初中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 2 3 4 5 篇二:关于鉴真东渡的一些资料 关于鉴真与人参需要查找到的资料 魏笑然 1. 据天平宝字七年五月戊申条,时日本光明皇太后得经年不愈之病,遍寻天下名医奇药,发榜求神医。日本皇室拜鉴真而求之,鉴真用天台乌药煮汤配之,皇太后服后很快病愈,日本皇室奇之,称呼鉴真为神农。 2. 圣武太皇有病时,鉴真也曾亲为护理。 3. 鉴真研究家安藤更生曾指出,鉴真曾指导过光明皇太后的献药工作,详细整理了正仓院的药物,并据经加以订正。正仓院是日本皇家和大寺院存放药物的仓库,藏有文书、文房、香药类、乐器等。其中香药类据国家珍宝账、种种药账记载有21柜、60种。如青木香、丁香、人参、桂心、甘草、大黄、龙骨、胡桃仁、滑石等。其中35

种药物是鉴真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4. 中,日本学者明确肯定,122号药物是产于中国唐朝的人参。 5. 鉴真本来留有医药著作。是日本现存最古之 汉籍目录,为9世纪藤原佐世所撰,记载有一卷,惜以后佚失。 6. 但在984年丹波康赖所著中尚可略窥其内容。根据一些作者的意见,有3个方剂是来自鉴真的。其中,帝释六时服呵黎勒丸方含有人参:“??呵黎勒皮八分,槟榔仁八分,人参三分??” 篇三:鉴真东渡论文 摘要:唐代高僧鉴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使日本佛教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改变了日本国家税收不平的现象。这位伟大的佛教僧人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文化往来和宗教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佛教;影响 中国和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两国就有了文化联系。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此后,交往日益频繁。到了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返,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日两国人民悠久的友好史上,唐代鉴真和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佛教传入日本到鉴真东渡,佛教已在日本流传了200多年,开始主要受到天皇和贵族的信奉,后来逐渐传播到平民之中。7世纪末

鉴真东渡日本用了多长时间

[键入文字] 鉴真东渡日本用了多长时间 隋唐历史 唐朝时候,航海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如果想要漂洋过海到其他国家去,风险极大,常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有一位法号叫鉴真的得道高僧,为了传播佛法,历尽艰难险阻,去到日本开创了佛教的律宗。 鉴真生于武则天时期,是扬州人。他少年时代进入寺庙当和尚,学习佛教南山律宗的知识。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宗派,鉴真踏踏实实地学到了很多修持戒律方面的知识。除了研究佛法,他还努力学习建筑、绘画和医学,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僧人。那时,日本有很多人仰慕唐朝的先进文化,纷纷来到唐朝学习和通商。有一次,来了两个日本和尚,想邀请一位有名望的中国僧人到日本去传播佛法。他们打听到扬州的鉴真大师精通佛理、德高望重,便去拜访他。 这时,鉴真已经年过半百,他被两位僧人的恳切言辞打动了。但是,当他征询弟子们的意见时,这些年轻的和尚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有一位弟子说:去日本路途遥远,风急浪大,很多人都在半路送了性命。您年事已高,对这件事还是请多加考虑啊!鉴真沉吟了一会儿,坚定地说:僧人应当以弘扬佛法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如果你们不随我一起去的话,我就自己前往。众人听了,十分感动,当场有一二十人表示愿意一同前往日本。 可是,当时的朝廷严禁私自出海,鉴真只能在扬州偷偷制造海船。后来,由于一名僧人的诬告,鉴真的海船被官府没收。第一次东渡失败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海,不是遇到大风,就是被官府阻挠,东渡始终没有成功。 鉴真没有气馁,继续筹划第五次航行。这一次他们刚入海,就遇到狂风巨浪。海船被颠簸得上下起伏,左摇右晃,最后失去了控制,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船上一行人缺少可以喝的淡水,奄奄一息。过了半个月,海船漂到了海南岛。鉴真等人被 1

鉴真东渡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得分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文化及其传播课程论文鉴真东渡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授课教师孟长勇 学生姓名王舒雅 班级 2014级汉国教 学号 201420119

鉴真东渡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摘要: 唐代高僧鉴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使日本的佛教发生了新的变化,被称之为日本新佛教。本文所论述的即是鉴真东渡的史实及唐代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从中可看出七、八世纪时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 关键词: 鉴真东渡;渡海尝试;文化交流;东渡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发展到唐代的时候,不仅经济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而且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高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唐朝初期,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兄弟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及与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当时的邻近诸国,对唐朝也莫不仰慕,其中最为突出者为日本。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一千多年来,日本人民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的东西,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而中华的先进文明,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日本。唐代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仅从佛教方面来看,唐代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流行于日本的佛教,已不再是原版的印度佛教,而是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国化了的日本佛教。 1.鉴真生平介绍 公元688年,鉴真出生于江苏扬州。唐代扬州,佛教气氛浓厚。良好文化环境使他成为一位视野开阔、胸襟坦荡、志向远大、坚忍不拔的大德名僧。他秉赋聪慧,十四岁就在扬州大云寺削发为僧。当时名震全国的道岸大师云游扬州时发现了他,破格为年仅十八岁的鉴真授戒。后来他游学洛阳、长安,遍访高僧名寺,阅读并抄写了玄奘等人翻译的大批经卷,并协助道岸修建了小雁塔。公元708年在长安实际寺,鉴真师从弘景大师,受具足戒。有关鉴真生平的史料主要是779年淡海三船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以下略称《东征传》)。《东征传》是根据鉴真决意东渡之后,以其弟子著《鉴真传》为原型而写成的。由于《鉴真传》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篇一: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史课程论文《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李宝 航海 147,201410111227 【摘要】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 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中国人自古就是海洋 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 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他赴日 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从鉴真东 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发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影响 一、 事件背景和过程: 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科技先进,各方 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所以,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很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 种强烈的优越感。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 11 年 6 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 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受戒大师。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日本 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笃信 “普度 众生”的鉴真大师, 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 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东渡,开始于唐天宝二年(743 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 21 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 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却因受到官府的干涉而失败。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 是犯法的,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就被别人举报,因此初次东渡因此而终;第二次东渡(744 年),鉴真买了一搜军船,带好了准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 而下。这次虽然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所以无法继续行驶 了,虽然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此,第二次东渡 也宣告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真的亲自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 大盘山后却无法靠泊, 又因风向不对, 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继续航行。 可是, 天有不测风云, 当他们行驶到乘名山(今舟山到北)时,船体却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之后好不容易得到援救, 却又被地方官软禁在寺庙中。所以,第三次东渡也再次夭折;第四次东渡,原本做好了相关准 备,但因鉴真弟子灵佑怕师傅冒死生莫测的风险,牒告官府,极力阻拦。于是,官府派人到寺 庙中捉拿他们并将其护送回扬州。所以,第四次东渡又被迫中断。第五次东渡(748 年),日 僧荣睿、普照再次到扬州谒见鉴真,迅速商议再赴日本。鉴真没有动摇,继续出海,但船行驶 到狼山附近时,经历风急浪高的考验,之后横渡东海时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 14 天后, 1 / 11

鉴真东渡

《对外友好往来——鉴真东渡》教学设计 【教科书及其目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鉴真东渡的时间、原因,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理解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用引导法,设置情景导入新课;用讲述法,讲述鉴真东渡的史实;用合作探究法,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东渡史实的学习,感受敢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不仅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外来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1.引导法。 2 . 讲述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十五分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合作探究——总结升华 (一)情景导入——人物出场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密切。隋朝时已经有日本遣唐使的到来,唐朝时期,使团规模越发庞大。而且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今天我们共同来开始一场穿越之旅,重回唐朝,探寻鉴真东渡。 (二)讲授新课——鉴真东渡 接受新的知识,就是一段新的旅程,同样应该有一份旅程攻略,我们就按照:东渡原因——东渡历程——东渡影响,来一步步走进鉴真。(课件展示:鉴真东渡知识结构,鉴真东渡的原因、历程、影响) 原因:首先,鉴真为什么要东渡日本呢?唐朝,佛学发展鼎盛,而当时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后来,两位日本僧人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为促进中日交流,弘扬佛学,鉴真坚定地开始了东渡之旅。 过渡:了解鉴真东渡的原因,是为了传佛法,促交流,那么,鉴真的东渡路途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呢?在我们课本31页上面的蓝色小字部分,我们可以得知:那时东渡日本的风险很大。鉴真东渡,更是屡遭挫折,甚至可以说是出生入死。 历程:鉴真先后六次东渡。第一次东渡前,将和鉴真同行的徒弟跟一个和尚开玩笑,结果那个和尚恼羞成怒,诬告鉴真等人与海盗勾结。地方官员闻讯,将所有僧人扣押,因此首次东渡以失败告终,而后也是接连失败,其中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连续三次遇到海上巨浪,特别是第三次起航时,风浪巨大,并向南漂流了数日,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而第六次出行,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等人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转搭遣唐使大船。正当船队扬帆起航时,一只野鸡忽然落在一艘船的船头。鉴真认为江滩芦苇丛生,船队惊飞野鸡不足为怪,而日本遣唐使却认为不是吉兆,于是船队调头返回,第二天才重新起航,历尽千辛万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在中国航海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李德鹏 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类151班 201510320031 【摘要】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中国人自古就是海洋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他赴日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从鉴真东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发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影响 一、事件背景和过程: 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科技先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所以,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很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11年6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 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受戒大师。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笃信“普度众生”的鉴真大师,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东渡,开始于唐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却因受到官府的干涉而失败。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是犯法的,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就被别人举报,因此初次东渡因此而终;第二次东渡(744年),鉴真买了一艘军船,带好了准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而下。这次虽然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所以无法继续行驶了,虽然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此,第二次东渡也宣告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真的亲自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大盘山后却无法靠泊,又因风向不对,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继续航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行驶到乘名山(今舟山到北)时,船体却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之后好不容易得到援救,却又被地方官软禁在寺庙中。所以,第三次东渡也再次夭折;第四次东渡,原本做好了相关准备,但因鉴真弟子灵佑怕师傅冒死生莫测的风险,牒告官府,极力阻拦。于是,官府派人到寺庙中捉拿他们并将其护送回扬州。所以,第四次东渡又被迫中断。第五次东渡(748年),日僧荣睿、普照再次到扬州谒见鉴真,迅速商议再赴日本。鉴真没有动摇,继续出海,但船行驶到狼山附近时,经历风急浪高的考验,之后横渡东海时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却到达了振洲(今海南岛南端),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航线,由此,第五次东渡也未能达到目的。 第六次东渡,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大半个中国,名声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虽然这次东渡又遭到了外界的阻挠,但鉴真意志更加坚定,趁他人不备之时,迅速登舟启程。这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到达了日本,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宏伟的夙愿。在到达日本之后,他已是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了,但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他还是应允了日方的要求,他设立戒坛,传播佛法,虽然双目失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术,他最后留下的《鉴上人秘示》一书,对日本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受鉴真弟子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这对于后人了解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多次失败的原因分析 鉴真东渡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已成为了中日交往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例,但是,它既然发生在科技发达的唐代盛世,为什么还历经这么多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