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肛肠科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路径(大肠息肉)

肛肠科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路径(大肠息肉)

肛肠科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路径(大肠息肉)

区中医院肛肠科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路径(大肠息肉)

12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二)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四)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诱发因素,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变化。 2.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8.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二)泄泻 1.观察大便的频率、次数、颜色、性状等,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并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3.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取神阙、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小肠、大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关元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三)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回旋灸:以神阙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红外线照射:运用红外线在相应穴位进行照射,探头距离患者皮肤30cm,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1.按痛症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中。 (2)伴有发热、急腹症、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3)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以免加重疼痛。 (4)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或慎用麻醉止痛剂。 (5)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诱因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的症状、药物疗效、毒副反应并应详细记录。 (6)饮食宜清淡素食及瘦肉类、蛋类等营养丰富食物。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心痛、胸胁痛忌肥厚油腻饮食;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7)稳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尽快地为患者实施恰当的处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自觉的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8)汤药一般宜温服,中西成药宜坐起服,使药物尽快溶解、发挥药效。 2.观察腹部三大症候群(腹膜刺激症、肠梗阻症、腹腔内出血),如有发生应立 即报告医师。 3.临证(症)施护: (1)按按外科有痛症应急处理。 (2)虚寒型腹痛,腹痛遇寒则发,宜保暖避寒,腹部可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3)腹内有痈脓者,取半坐位,以防毒邪上壅。 (4)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针刺中脘、内关、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寒症可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内服生姜糖水或用莱服子、生姜葱炒热慰腹部。 (5)腹胀痛者可耳穴埋籽大肠、小肠、交感穴,或针刺气海、足三里穴,也可行肛管排气。 (6)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大黄30g煎水保留灌肠,或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4.安慰体贴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烦躁、恼怒不安等不 良情绪,积极配合查体和治疗。 5.饮食有节、宜清淡,勿恣饮酒浆、肥腻辛辣。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6.做好卫生宣教:养成饮食有节,温寒适宜的良好习惯。避免腹部受凉,注意 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 酒精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按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实施相应有效 的急救措施。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分型 ㈠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㈡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㈢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㈣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辨证施护 ㈠腹痛 1、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予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红外线照射、穴位注射等治疗。 ㈡泄泻 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2、可予艾灸(回旋灸)腹部,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治

疗。 ㈢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可予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食疗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健康指导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可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

息肉中医症候

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篇曰: “肠覃如何? 岐伯曰: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对于文中的“肠覃”一词的认识,《证治准绳·杂病》云:“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根据大肠息肉的常见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的“肠覃”“泄泻”“肠癖”等病证范畴。各医家及文献报道对于大肠息肉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的认识不一,朱萍[1]等人对148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的研究,将大肠息肉分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寒邪内阻、大肠湿热及血癖内停5种证型,韩玲[2]将大肠息肉划分为肾虚夹瘀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湿热型湿热瘀阻型、气滞血瘀型五类,薛晶等认为脾肾阳虚是大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陈良荣[3]等人对450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肠湿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在形成大肠息肉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添文[4]等人对109例大肠息肉患者研究发现血瘀内停证在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中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 目前大多研究诊断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的中医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尪痹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晨僵 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身高。 2、手术当天及术后3天、体温37.5℃以上,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3、体温39℃以上时,每4小时应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7.5℃以上,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测3天平稳后改测1次。 4、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每天4次或遵医嘱执行。 5、一般病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五、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病情观察。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做好标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天更换引流袋。 3、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二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了解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5、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6、根据病情指导幷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九、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宣教。 十、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禁忌。

十一、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二、给予或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十三、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术中配合,介绍同种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病人的顾虑,安心幷积极配合手术。 3、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教会病人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戒烟;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根据疾病种类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幷告知其目的。 4、备皮 (1)备皮范围 手部手术:全手,上界肘关节,臂丛麻须包括腋毛。 前臂手术:全手,上界至肩关节,包括腋毛。 肘部手术:上界腋窝,下界全手,包括腋毛。 肩、上臂手术:上界过颈部,下界全手,前后过胸、背中线,包括腋毛。 足部手术:全脚,上界大腿上1/3。 小腿、膝部手术:上界髋关节,下界包括整个肢体。 大腿、髋部手术: 上界平弓肋沿,下界包括整个肢体,前后过躯干中线,并剃阴毛。(2)备皮:手术前一天下午或晚上备皮幷保护手术区皮肤,防止刮伤。如皮肤有水泡、过敏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5、术前一天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如发现病人发热、咳嗽,女病人阴经来潮等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6、督促检查或帮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洗头、修剪指(趾)甲、沐浴等。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肛瘘的中医护理常规

肛漏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久不收口,或因虚劳久嗽、脾肺两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直肠、肛周,涉及肺、脾。 一、常见证型 1.湿热下注: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脉弦或滑。 2.正虚邪恋: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瘘道潜行,,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数。常见于结核性肛漏。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坠胀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内分泌、枕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硬膏热贴敷。 7.遵医嘱中药口服 (二)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防止便秘或腹泻 1.观察排便的频次及大便形状。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便秘或腹泻,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饮食宜清淡,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四) 出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五)排尿困难 1.调节心境情志,减轻焦虑,创造良好的排尿环境,先行诱导排尿。 2.湿毛巾热敷小腹部,保持毛巾温度50℃左右。 3.中药穴位贴敷:取神阙、关元、中极及双侧足三里等穴位于术前贴敷。 4.中药封包热敷小腹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外用中药:洗剂、栓剂、膏剂等(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2.中药封包(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5.中药硬膏热贴敷(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肛门清洁,便后温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便秘或腹泻。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防止过度疲劳,进行适当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5.指导患者做提肛运动。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做20~30次。

中医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1.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1.3 急诊室环境 1.3.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1.3.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1.3.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1.4 入院介绍 1.4.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1.4.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1.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5.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5.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1.5.3 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1.5.4 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5.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5.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1.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1.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1.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8.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8.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1.8.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1.8.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8.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8.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1.8.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8.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9 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15.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15.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肛肠科中医护理常规

痔 (西医病名:内痔、外痔、痔核) 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以便血、肛门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临床表现】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岀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 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 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 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 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 纳少、便澹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临证护理】 (一)风伤肠络 1、鼓励病人多饮水,注意休息;保持肛门清洁卫生,手纸、内裤要清洁柔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起床前自行腹部顺时针按摩10-15 分钟,以促进肠蠕动;大便秘结者可用番泻叶代茶饮,或用蜂蜜两匙睡前冲服。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多饮绿豆汤、西瓜水、香蕉、柿饼。 3、观察便血的量、色、质,做好记录。便血量较多时,指导病人要卧床休息,并报告医生处理。 (二)湿热下注

1、卧床休息,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内裤宜柔软,避免对肛门不良刺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用力过猛,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起床前自行腹部按顺时针按摩10-15分钟,以促进肠蠕动。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多纤维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用鲜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煎水代茶饮。 (三)气滞血瘀 1、卧床休息,保持肛门清洁卫生,保持肛门清洁卫生,手纸、内裤要清洁柔软。 2、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选用木耳粥;先将黑木耳浸泡半天,与米同煮为粥服用。 3、气血瘀积疼痛者,可用艾灸肛周止痛。 (四)脾虚气陷 1、避免久蹲久坐;保持肛门清洁卫生,保持肛门清洁卫生,手纸、内裤要清洁柔软;指导患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促进气血畅通; 指导患者作提肛运动,便后、睡前作深呼吸及提肛运动。 2、饮食宜温热,忌生冷,以精、细、软为主;可服用黄一罠、人参汤、阿胶等补养之品。 【饮食护理】 1、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以及含纤维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2、气滞血瘀者给与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 宜进温补食物。 【用药护理】 大便后遵医嘱用中药熏洗或坐浴。 【并发症护理】 1、内痔术后出血:少量出血,可肛内油纱条压迫止血。大出血者需吸氧、输液、输血维持生命体征,同时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急诊手术。 2、术后尿潴留:热敷下腹部,艾灸关元穴,促使排尿。必要时导尿。

内分泌科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科常见疾病 护理常规 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1病区 中医一般护理 中医的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的护理,饮食的调护,情志的调护和二便的调护等. 第一节生活起居的护理 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二、生活起居有常 三、劳逸适度 四、锻炼身体 五、戒不良习惯 第二节情志护理 一、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一)诚挚体贴 (二)因人施护 (三)避免刺激 二、情志护理的一般方法 (一)劝说开导: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节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文档

交流仅供参考...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的原因。 (三)移情相制: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这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 第三节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的护理。 一、食物的性味与功效 二、膳食分类与作用 (一)一般性饮食 1、普食2、半流 3、流食 (二)治疗性饮食 1、低蛋白饮食 2、高蛋白饮食

3、高热量饮食 4、低热量饮食 5、低脂饮食 6、低盐、无盐饮食 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原则 中医饮食调护的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 (一)清淡: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的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饮食的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 (三)杂食: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 (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和病证的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的饮食等等。...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四、饮食宜忌 (一)食药配伍:就是指食物和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食物禁忌:饮食调护,一定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病证的性质,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配合治疗目

脾心痛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急性胰腺炎) 腹痛(急性胰腺炎)是因六淫外感、内外损伤,火、食、石类痹阻,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所致,以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痛或窜痛,嗳气频作或干呕,甚或便秘,得矢气痛减,或寒热往来。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2、脾胃实热证腹满痛拒按,痛如刀割,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或燥结、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高热或兼寒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3、蛔虫上扰证持续性腹痛伴陈发性钻顶样痛,痛时汗出肢冷,通后如常,多有吐蛔、有白斑。舌红苔白或微黄而腻,脉弦紧或弦细。 4、肝胆湿热证胁腹剧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身重倦怠,胸闷心烦,口干、口渴而饮不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做好口腔护理。 2、病情观察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肛门排气、排便等,做好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面色、生命体征等变化及伴随症状,并详细记录。 (3)若出现休克、明显的腹膜炎体征、左腰肋部肿胀、上腹部肿块、黄疸或脐周及两侧腰部蓝棕色瘀斑等,应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并做好急诊手术术前准备。 3、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4、饮食护理 (1)禁食,进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 (2)可以进食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忌食油腻、辛辣的食物,戒烟酒。 (3)肝郁气滞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或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马铃薯、红薯、南瓜等,多食萝卜,橙子等,以理气消胀。 (4)肝胆湿热证,多饮清凉饮料,如各种果汁,多食蔬菜。 5、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 (2)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或胃管注入。 (3)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或慎用麻醉、镇痛药。 6、临床辨证(症)护理 (1)高热都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密切

肿瘤科中医护理常规(1)(1)

曲阜市中医院护理部 Nursing care department 第十节肿瘤科护理常规 一、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美观,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卧床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

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

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肿瘤科中医护理常规详解

肿瘤科中医护理常规 肝癌 因感受湿热病邪、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导致气机受阻,阻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淤、毒互结为标。 一、临床表现: 右胁肿硬疼痛、消瘦、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水、乏力。 1、肝郁脾虚:上腹肿块胀闷不适,倦怠短气,口干不喜饮,大便溏,小便黄短,甚者出现腹水,下肢浮肿,舌质胖,苔薄白,脉弦细。 2、肝胆湿热:头重身困,身目黄染,心烦易怒,发热口渴,口干口苦,胸脘痞闷,胁下痞块,纳呆呕恶,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 3、肝热血瘀:上腹肿块石硬,疼痛拒按,或胸胁疼痛拒按,烦热,口干唇燥,大便于结,小便短赤,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红或暗红,苔白厚,脉弦数或弦滑有力。 4、脾虚湿困:腹大胀满,神疲乏力,身重纳呆,肢重足肿,尿少。口粘不欲饮,时觉恶一心,大便溏烂,舌淡,舌边有齿痕,苔厚腻,脉细弦或滑或濡。 5、肝肾阴虚:臌胀肢肿,蛙腹青筋,四肢柴瘦,短气喘促,唇红口干,烦躁不眠,溺短便数,甚或循衣摸床,上下血溢,舌质红绛、舌光无苔,脉细数无力,或脉如雀啄。 二、临证(症)护理: 1、观察上腹部、右季肋部疼痛的规律性及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色、尿量等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大出血倾向。 2、疼痛、腹胀:有腹胀者,可用葱白、生姜、鸡蛋清调敷脐部;或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如出现突然腹部剧痛、大汗淋漓、脉搏微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应考虑肝破裂,给予及时抢救。 3、黄疸患者皮肤瘙痒,要保持皮肤清洁,若24小时尿量少于5 00毫升或黄疸急剧加深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大量腹水病人取半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抽放腹水时,应密切观察并记录腹水的颜色、性状、量,密切观察抽放腹水后的病情变化,防止肝昏迷,出血等。 5、大便秘结者,可在每日晨起前、临睡前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或按揉关元、气海、大肠俞、脾俞、足三里等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或遵医嘱口服润肠片,番泻叶泡茶,蜂蜜温开水冲服,亦可用生大黄泡水代茶饮。禁用肥皂水灌肠。 6、恶心呕吐者,可遵医嘱予以耳穴压豆:取穴胃、交感、神门、十二指肠。 三、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浓煎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宜凉服,观察服药后效果和反应。 2、服攻下逐水药前,应向患者解释服药方法、作用、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 3、食管静脉曲张者,药丸研碎后服用。 四、饮食护理: 1、为病人制定适宜的饮食计划,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适当热量、易消化的清淡 饮食,如瘦肉、蛋类、乳类、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肝组织修复,保证营养全面摄入,以满足机体需要。

大肠息肉-混合痔试题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一、单选题: 1.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辨证为() A. 气滞血瘀证 B. 脾虚夹瘀证 C. 肠道湿热证 D. 湿瘀阻滞证 2.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辨证为() A. 气滞血瘀证 B. 脾虚夹瘀证 C. 肠道湿热证 D. 湿瘀阻滞证 3.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辨证为() A. 气滞血瘀证 B. 脾虚夹瘀证 C. 肠道湿热证 D. 湿瘀阻滞证 4.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辨证为() A. 气滞血瘀证 B. 脾虚夹瘀证 C. 肠道湿热证 D. 湿瘀阻滞证 5.腹痛疼痛发作时,宜() A.卧床休息 B.适度活动 二、多选题: 1.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 A.神志 B.体温 C.心率变化 D.血压 2.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出现泄泻时应( ) A.保持大便通畅 B.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 C.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D. 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 3.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应减少以下行为() A.下蹲 B.咳嗽 C.收缩并提升肛门 D.劳累过度 4.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出现便秘时应指导患者( ) A.多饮水 B.平时可饮红糖水 C.平时可饮蜂蜜水 D.多吃蔬菜水果 5.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可指导患者( ) A.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 B.适当运动 C.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 D.保持乐观开朗情绪 三、填空题: 1.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出现便秘时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可运用红外线在相应穴位进行照射,探头距离患者皮肤30cm,每次照射30分钟。 3.耳穴定位: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