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分型

㈠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㈡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㈢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㈣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辨证施护

㈠腹痛

1、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予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红外线照射、穴位注射等治疗。

㈡泄泻

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2、可予艾灸(回旋灸)腹部,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治

疗。

㈢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可予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食疗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健康指导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可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

呼吸。也可通过适当运动、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一.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 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12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二)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四)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诱发因素,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变化。 2.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8.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二)泄泻 1.观察大便的频率、次数、颜色、性状等,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并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3.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取神阙、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小肠、大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关元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三)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回旋灸:以神阙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红外线照射:运用红外线在相应穴位进行照射,探头距离患者皮肤30cm,

用中医方法保养皮肤

我是美容师。油性和混合性肌肤建议不要使用睡眠面摸,因为会导致营养吸收不了,毛孔堵塞。长豆豆,长粉刺。干性肌肤建议1周2次睡眠面摸。如果有长豆也要停止使用。 睡前一定要使用护肤品,至少是最简单的补水护肤品。洗面奶。爽肤水,乳液。25岁之前都建议别用太贵的。普通就好 20岁之前建议不要使用眼霜,25岁之前建议不要使用霜状,精华状,油妆的任何眼霜,最好使用一些啫喱状,水状的。 保养皮肤的20种方法: >■ 1 >要睡觉的时候,拿小黄瓜切雹放置脸上过几分钟拿下来,一个月您的脸就会白嫩。 > >■ 2 >睡前用最便宜的化妆棉加上化妆水完全浸湿后,敷在脸上20分钟,每周3次,您的皮肤会有想不到的水亮清透喔!! > >■ 3 >每天起床喝2杯水,其中一杯加些盐巴,可以清肠胃。 > >■ 4 >出门前一定要擦隔离霜及防晒乳,回到家记得要马上卸妆。 > >■ 5 >先用温水再用冷水洗脸会让肌肤既干净且毛细孔会变小喔。 > >■ 6 >一定要多喝水不熬夜,少吃油炸类的东西,保持皮肤清洁。 > >■ 7 >每晚洗完脸后,将养乐多倒在化妆棉上,直接敷在两颊,甚至连额头、下巴也可顺便敷上,不但去斑兼美白,因每次用量大约只有六分之一瓶的养乐多。 > >■ 8 >晚上少喝水,白天多喝水,睡前敷水亮面膜;多吃水果,不喝酒不抽烟不熬夜,保证水亮。> >■ 9 >首先用冷茶包敷眼五分钟,接着做一个类似瑜珈的动作,这个动作是先盘腿,再将手举高后往前趴下,保持这个姿势约十分钟。这个动作一开始不容易做到十分钟,要一段时间的练习,但是效果真的很好。 > >■ 10

>市售的纯水一瓶(600! cc),只要一周用纯水洗脸3~4次,并经常以化妆绵沾纯水敷面,脸脸自然而然的漂漂喔!! > >■ 11 >据医学报导,阳光中的紫外线,除了一般人所知的UVA及UVB外,还有所谓的UVC,平常有阳光出现的日子,UVC及UVB易造成晒伤,但可别以为阴天就不需防晒了,因为阴天时仍有UV A长波射线会对肌肤造成伤害,因此最好还是撑伞,才能防止老化的提早发生喔! > >■ 12 >使用意仁粉,加一小匙在大约1000cc的水中,当饮用水喝,不单只对皮肤好,连对减肥都有神奇的功效喔!这是利用意仁具有利尿的效果,可以减少浮肿,所以具有瘦身及瘦脸的功效,而且对美白肌肤也有很大的帮助。 > >■ 13 >泡温泉,泡温泉不仅可让肌肤粉润光滑,且还可消除疲劳。若有皮肤过敏者,泡有疗效的温泉还可改善哦!! > >■ 14 >酵母粉1大匙(超市均有售)加统一优格1╱2杯取适量涂抹于面膜纸上再贴于脸上5~10分钟即可,一周约2~3次美白效果会更好。与SK-II面膜具有相同效果又省钱喔! > >■ 15 >小偏方:就是黑砂糖+蜂蜜+一点点水;虽然有点麻烦,但能让肌肤水嫩水嫩喔! > >■ 16 >把优酪乳粉倒入鲜奶中(需密闭)时,冬天需要久一点,然后放入冰箱冷藏就可以用了,制作多一点可以用来喝,原本是用来减肥的啦!不过用来敷脸更棒,美白功效很好。不过要忍受一下优酪乳酸酸的味道喔!! > >■ 17 >用面粉蜂蜜及牛奶,以2:1:1的配方调匀,每周敷脸2次,每次15~20分钟,用温水洗净,将化妆绵沾湿化妆水轻拍脸蛋,此项秘方需加配上一项独门绝招~~每天洗澡前先将脸蛋清洁干净,然后将蜂蜜涂抹脸上,让洗澡时的蒸汽,将珍贵的蜂蜜蒸入毛细孔。 > >■ 18 >要拥有婴儿般的肌肤很简单: >A.饮食:拒绝任何辛辣,油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B.睡眠:每天一定要11:00前上床睡觉。 >C.运动每天早晚各运动一小时 > >■ 19 >只要觉得毛孔粗大时,可用以下几种不同的面膜来敷脸: >A.new skin的冰河泥加上敷面膏调匀后敷整晚睡觉效果超霹雳!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 【表证】 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

浅证候。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 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 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 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 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地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地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地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地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地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地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地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地主要因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地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地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地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地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地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地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地发生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地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地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地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地丘疹和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地皮脂分泌过多给这组微生物地生长提供了良好地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地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地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地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它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1.按痛症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中。 (2)伴有发热、急腹症、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3)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以免加重疼痛。 (4)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或慎用麻醉止痛剂。 (5)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诱因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的症状、药物疗效、毒副反应并应详细记录。 (6)饮食宜清淡素食及瘦肉类、蛋类等营养丰富食物。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心痛、胸胁痛忌肥厚油腻饮食;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7)稳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尽快地为患者实施恰当的处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自觉的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8)汤药一般宜温服,中西成药宜坐起服,使药物尽快溶解、发挥药效。 2.观察腹部三大症候群(腹膜刺激症、肠梗阻症、腹腔内出血),如有发生应立 即报告医师。 3.临证(症)施护: (1)按按外科有痛症应急处理。 (2)虚寒型腹痛,腹痛遇寒则发,宜保暖避寒,腹部可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3)腹内有痈脓者,取半坐位,以防毒邪上壅。 (4)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针刺中脘、内关、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寒症可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内服生姜糖水或用莱服子、生姜葱炒热慰腹部。 (5)腹胀痛者可耳穴埋籽大肠、小肠、交感穴,或针刺气海、足三里穴,也可行肛管排气。 (6)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大黄30g煎水保留灌肠,或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4.安慰体贴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烦躁、恼怒不安等不 良情绪,积极配合查体和治疗。 5.饮食有节、宜清淡,勿恣饮酒浆、肥腻辛辣。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6.做好卫生宣教:养成饮食有节,温寒适宜的良好习惯。避免腹部受凉,注意 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 酒精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按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实施相应有效 的急救措施。

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八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主张整体和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祖国医学有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辩证方法,这些方法已在中医学课程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仅有重介绍皮肤病的局部症状辨证。 (一)自觉症状辨证 1.瘙痒痒是由风、湿、热、虫及血虚等因素引起。 (1)风痒为遍身作痒,痒无定处,流窜不定。皮损以头面为主,多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 (2)湿痒特点为脂水没淫,缠绵难愈。以会阴、下肢为多,苔白腻、脉孺。 (3)热痒以皮疹发红、焮热作痒为特点。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 (4)虫痒特点为痒若虫行,奇痒难忍,部位固定,夜间为甚。 (5)血虚痒多为全身作痒,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 2.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寒痛者皮色不变,皮温不高,自觉夜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喜按喜温则为虚痛,拒按喜冷则为实痛。 3. 麻木麻木系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灼热多属热毒、火邪所致。 (二)皮肤损害辨证 1. 斑疹 (1)红斑多为血热所致。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压之不褪色者也可见于血瘀。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 (2)紫斑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也可由牌不统血,溢于脉外而成。 (3)白斑多由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 (4) 色素沉着斑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 2.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者多见于血瘀,正常肤色或疹色不鲜者为气虚、血虚及血燥。 3.结节多属气血凝滞,湿热蕴结或痰核所致。 4. 水疱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虛湿蕴。 5. 脓疱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6. 风团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也可由血热生风所致。 7.鳞屑急性病后见之为余热未净,慢性病时出现鳞屑为血虚或血燥。鳞屑油腻多为湿热,干性常为血虚风燥。 8. 糜烂糜烂多属湿热,糜烂结有脓痂属湿毒,慢性湿润糜烂多为脾虛湿盛所致。 9. 溃疡溃面肉芽水肿,色淡为脾虚湿盛,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溃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 10.痂浆痂属湿热,血痂多属血热,脓痂常为毒热结聚。 11.抓痕多为风盛、血热、血燥及血虚所致。 12.皲裂以寒盛所致者为多,也可由血虚风燥引起。 13.癥痕多由气血不和或气血凝滞所致。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中医皮肤美容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皮肤美容的方法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皮肤美容的方法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医美容是不少爱美女士所关注的,可以多了解美容的方法,改善自己的皮肤问题。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的中医皮肤美容的方法,欢迎阅读。中医皮肤美容的方法1、把姜黄粉末和牛奶混... 中医美容是不少爱美女士所关注的,可以多了解美容的方法,改善自己的皮肤问题。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的中医皮肤美容的方法,欢迎阅读。 中医皮肤美容的方法 1、把姜黄粉末和牛奶混合后涂在脸上可以去除晒斑和减少脸上的汗毛。 2、黄粉和酸橙汁也可以帮助恢复哂黑的皮肤。酸橙汁是天然的漂白剂。 3、将香蕉捣碎,加入牛奶,涂在脸上。20分钟后洗净,可以使你的皮肤细腻光滑。 4、蜂蜜可以使皮肤细腻光滑有光泽,并减少皱纹。 5、把鸡蛋清和蜂蜜搅拌均匀后涂在脸上可以使皮肤光滑并减少皱纹。 6、麦片,乳酪和西红柿汁搅拌均匀涂在脸上,20分钟之后再用凉水洗干净,可以帮助恢复晒黑的皮肤,使皮肤有光泽。 7、把生土豆片贴在脸上可以减轻雀斑颜色和疤痕。 8、黄瓜汁是很棒的紧肤水。把黄瓜汁均匀涂在脸上可以收紧毛孔。15 分钟

后用清水洗干净。 9、桔类水果汁是对付油性皮肤的好选择。 10、用冰块摩擦皮肤可以收紧毛孔并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美容小窍门 一、要美白先调整体质 1、肤色黯沉是肾气不足 如果是因为肤色黯沉而不够白,通常都属于肾气不足引起,导致阴液亏损,所以要补肾气帮助黑色素代谢,让肤质更粉嫩。 肾气不足,通常是因为太过疲累所致,因为中医认为〃劳伤肾气",肾气先天不足要补肾,如果后天的问题则要健脾来补气,常用乂可以很简单取得的补肾食物包括黑芝麻糊、桂圆等,药材则以何首乌最常见,至于淮山,也就是由山药制成的中药材则可补肾又健脾,若有脾气虚问题考也可加党参、黄耆,而陈皮也是不错的理气药材。 2、脸色铁青属于宫寒型 脸色铁青的人肤色其实算白,但是因为缺乏血气,而使得肌肤白得不好看,但可别急着补血改善肤色,因为这类型的女性通常是因为平常吃太多冰冷食物,或是夏天爱待在冷气房等而引起所谓的宫寒体质,由于火气不足,因此容易怕冷及痛经,必须温经散寒,改善虚寒体质后肤色红润后自然衬出皮肤的白皙,可用肉桂(桂枝)、梢子、乌头、细辛等,简单的食疗则可饮用热的生姜红糖水,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分型 ㈠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㈡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㈢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㈣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辨证施护 ㈠腹痛 1、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予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红外线照射、穴位注射等治疗。 ㈡泄泻 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2、可予艾灸(回旋灸)腹部,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治

疗。 ㈢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可予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食疗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健康指导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可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

皮肤病中医治疗

皮肤病中医治疗 疾病名称足癣 疾病科属皮肤科 疾病概述 足癣是发生于足部的癣。古医籍称之为臭田螺、田螺疱等,俗称脚 湿气、香港脚等。本病西医也称之为足癣。 诊断要点 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 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 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 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 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

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 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⑶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 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足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下注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 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 热,此时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辨证论治 [证见]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因患者搔抓、磨擦 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 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

息肉中医症候

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篇曰: “肠覃如何? 岐伯曰: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对于文中的“肠覃”一词的认识,《证治准绳·杂病》云:“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根据大肠息肉的常见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的“肠覃”“泄泻”“肠癖”等病证范畴。各医家及文献报道对于大肠息肉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的认识不一,朱萍[1]等人对148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的研究,将大肠息肉分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寒邪内阻、大肠湿热及血癖内停5种证型,韩玲[2]将大肠息肉划分为肾虚夹瘀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湿热型湿热瘀阻型、气滞血瘀型五类,薛晶等认为脾肾阳虚是大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陈良荣[3]等人对450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肠湿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在形成大肠息肉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添文[4]等人对109例大肠息肉患者研究发现血瘀内停证在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中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 目前大多研究诊断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的中医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巧用中医治疗皮肤病

寻常疣方 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千日疮、枯筋箭、疣目,俗称刺瘊。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针头至豌豆大圆形或多角形增生性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质硬,呈皮色、灰黄、污褐色,一般无自觉症状,碰撞易出血。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本病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皮损发生于甲周围者,称甲周疣。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影响甲的生长,易使甲裂开疼痛者,称甲下疣。发生于足跖者称跖疣。 (一)内治方 【方一】去疣二号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7日为1疗程。 【方二】去疣四号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9克,赤芍、白芍各9克,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各9克,熟地黄12克,赤小豆15克。 【功效】活血去疣。 【用法】每剂水煎2次,另加黄酒30克。早晚分服,5剂为1疗程,至多2个疗程。 【方三】复方马齿苋合剂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大青叶15克,生薏苡仁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0剂。 【方四】治疣汤一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尾、赤芍各9克,川芎、白术、炮山甲、何首乌各6克,板蓝根、夏枯草各15克。 【功效】平肝清热,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治疣汤二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 【组成】桑叶、菊花、黄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蛎、代赭石、板蓝根。 【功效】平肝散风,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铲疣软坚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组成】生龙牡(先煎)、炒薏苡仁、生代赭石(先煎)各30克,板蓝根、金银花、生龙齿(先煎)各15克,茯苓皮、玄参各12克,柴胡、桑枝各6克。 【功效】平肝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大青薏仁汤 【来源】医药春秋,1990:(3)

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色

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色 一、概述 皮肤病是发生于人体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的一类疾病。沈师对皮肤病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故“治外必治内,治内能除根”。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病因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久则成瘀。外因主要是风、湿、热、毒等;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特别是肝肾亏损。然而大多数皮肤病都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邪毒结聚,内不得疏通,外不得表解,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则可发生皮肤病,其病变发生迅速,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头面,可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疱疹、瘙痒、渗液、糜烂等,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可发生皮疹、灼热、痒痛、溃烂等,常伴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证候。皮肤病因失治或误治,或难治而转为慢性,其中以肝肾不足

为多见。表现大多呈慢性过程,其皮损有干燥、肥厚、粗糙、脱屑并伴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腰膝盩软,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象弦细等全身征候。 (二)强调辨证 皮肤病的辨证,首先要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调查,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收集资料,然后再进行综合归纳,作出正确的诊断。 1.辨性质 皮肤病的性质主要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急性皮肤病大多发病急骤,发病原因多为风、湿、热等,以实证为主,一般与心、肺、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热,火之化,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慢性皮肤病大多发病缓慢,发病原因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不调,以虚证为主,一般与肝、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肝主藏血,血虚则生风生燥,肤失濡养而为病;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则可产生皮肤的色素改变。 2.辨瘙痒 一般急性皮肤病的病痒多由外风所致,故其症状有流窜不定、泛发而起病迅速的特点,可有风寒、风热、风湿的不

中医治疗皮肤干燥的方法

中医治疗皮肤干燥的方法 皮肤干燥是很多女孩子非常烦恼的问题,如果皮肤太干太燥了,那么对于很多喜欢自己皮肤美白干净的人来说,这样的现象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皮肤干燥性要保养回来是很麻烦的,因为皮肤干燥必须要用到很多方法,皮肤干燥了之后虽然说方法有很多,但是一定要远离一些对皮肤伤害大的方法,那么中医治疗皮肤干燥的方法有哪些? 食疗处方 山药当归排骨汤:山药补脾益肾养阴,当归养血润肤。 红枣冬青炖猪脚:红枣补血润肤,冬青活血祛瘀,猪脚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可使皮肤柔润。

胡萝卜羊腩汤: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对皮脂腺分泌有帮助,并能抗皮肤角化,保持皮肤润泽。 药茶 生地、桑叶、红枣茶:生地10克,桑叶5克,红枣两枚,开水冲泡。生地滋阴润肤,桑叶疏风宣肺,红枣补血润肤。 麦冬菊花茶:麦冬10克,杭白菊5克,开水冲泡。麦冬滋阴润肤,杭白菊疏风平肝清热止痒。 中药治疗 如果长期皮肤干燥,已出现皲裂和脱皮现象,可在医生指导下内服四物汤、当归饮等中药汤剂。此外可在干燥部位涂抹维E

乳膏、尿素膏、凡士林、橄榄油等。亦可经常用当归50克,生 地50克,何首乌50克,煮沸后晾温,浸泡手脚的干燥部位。一次浸泡半小时,每日1次,泡后不必用清水清洗,再外涂护肤保湿软膏。 在最新的调查中,冬季有70%的女性认为自己的身体皮肤很干燥,40%的人脸部皮肤干燥;在夏季,这一比例分别为34%和15%。 当选择中医方面的方法来治疗这个皮肤干燥现象的时候就 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来改善,皮肤干燥一定要找到原因,看看自己是不是由于没有多喝水的原因造成的,也要看看是不是自己面临了气候干燥的时候所引起的皮肤干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可以对因对症的治疗。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之令狐文艳创作

四.皮肤疾病 令狐文艳 皮肤疾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疾病。常见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包括风、湿、热、虫、毒;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伤及脏腑。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和,脏腑失调,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常见的疾病有疣、疮、牛皮癣、湿疮、皮炎、白疕等。本节主要介绍湿疮。 湿疮 湿疮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皮疹呈多种形式,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疮又有不同的病名,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常复发。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西医学中的湿疹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足,又外感风、湿、热毒,或饮食不节,过食腥发、刺激之物而伤脾生湿,致内外风湿热邪阻滞、

浸淫肌肤所致,或情志不遂,肝胆郁火而湿热内阻,发于皮肤而成。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久病伤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湿疹主要应辨虚实。急性湿疮多为实证,发病急,皮损多为丘疱疹,灼热瘙痒,伴有心烦口渴,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脉滑数;虚实夹杂证多见于亚急性和慢性湿疮。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为丘疹,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劳,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慢性湿疮皮损多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二)辨证分型 1.湿热浸淫 证候表现:起病较急,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对称发生,皮肤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流滋、浸淫成片、结痂,瘙痒不堪,或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治疗代表方: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 2.血虚风燥 证候表现:常是慢性湿疮,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颜色黯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脱屑,或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淡红。

老中医:15个简便实用皮肤病外用方

导读: 皮肤病包括很多种,如湿疹、皮炎、脚癣等,这些都是让人们痛苦不堪的常见 病。治疗皮肤病有一个特点,除了用内服药之外,还常采用外用方。中药外用 治疗皮肤病,应该如何操作呢? 1.急性湿疹(渗出期) 处方:黄柏、黄连、连翘各10g,五倍子、儿茶、苍术各10g,加水1500m L,煎成100m L去渣存汁,待冷后做冷湿敷,每20分钟1次,至皮疹无糜烂渗液为止。 功效:清热利湿。 2.慢性湿疹(苔藓期) 处方治则:祛湿止痒。苍术、五倍子、儿茶、樟脑、地肤子、蛇床子各10g,加白酒100~200m L,浸泡3~7天后外搽。 3.白癜风 处方治则:活血生色。红花、丹参、当归各50g,乌梅、石榴皮、黄连各10g,加白酒200m L,浸泡7天后去渣存酒,外搽,每日1~2次,注意过敏反应。 4.黄褐斑 处方治则:活血退色。红花、丹参、当归各10g,黄芪、桑叶、白鲜皮各20g,加水2000m L,煎成1500m L,放入面盆中熏蒸颜面。余药冷后可冷敷及冷搽。 5.扁平疣 处方治则:清热解毒。黄芩、金银花、蒲公英、木贼、香附、夏枯草各15g,加水1500m L,浓煎成500m L,滤渣存汁,外搓外搽。

6.甲癣 处方治则:抗霉解毒。黄精、土槿皮、川椒、苦参、百部、黄连各10g,加香醋200m L浸泡7天后存用,每日外搽3次,结合修甲,搽复方土槿皮软膏。 7.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处方治则:清热止血。黄柏、山栀、车前子各10g,槐花、蒲黄、仙鹤草各15g,加水2000m L,文火久煎成200mL药液,外搽,每日2~3次。 8.斑秃 处方治则:活血生发。当归、枸杞子、丹参、党参、桑白皮、何首乌各10g,生姜4片,鲜红辣椒半只,均放入玻璃瓶中,加入白酒,超出药面200m L,浸泡7天后外搽,每日2~3次,至愈。 9.脂溢性脱发 处方治则:祛脂生发。山楂、透骨草、皂角刺各20g,桑白皮、丹参、生侧柏叶、当归、黄芪、枸杞子各10g,均放入玻璃瓶中,兑入白酒超出药面200m L,浸泡7天后外搽头皮,每日2~3次,至毛发生长。 10.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处方治则:润肤止痒。当归、生地黄各20g,地肤子、白鲜皮、冰片、薄荷各10g,加水2000m L,先武火后文火,煎成500m L (去渣存汁),加入白酒100m L后摇匀,外搽患处,每日多次。 11.跖疣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2.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的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的丘疹和粉刺。 3.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的皮脂分泌过多给这3组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的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的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的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