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

湘南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二0一一年十月

目录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2、有机化学

3、物理化学

4、化工原理

5、应用电化学

6、有色冶金概论

7、仪器分析

8、冶金原理

9、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10、工业分析

11、专业英语

12、重金属冶金学

13、贵金属冶金学

14、冶金设备

15、稀有金属冶金学

16、结构化学

17、分离工程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9021131

课程学时:120 学时(一年一期48学时,一年二期72学时)

学分:7.5 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是化学化工类必修的四大基础化学之一,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它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化学原理部分主要讲述化学反应中能量和反应速率理论;三大类型的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元素化学部分,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讲述有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

2.建立终生学习观,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探讨化学学习方法;

3.使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化学学习方法,实验基本要求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

1.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

2.化学学习方法——及时复习、适当练习与持之以恒;

3.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基本要求;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概念;

2.了解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

3.熟悉 s 、 p 、 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

4.理解原子结构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则和 s 、 p 、 d 、f 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5.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波粒二象性,量子数,波函数的图形,周期表

(三)课时安排:10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亚原子粒子

第 2 节波粒二象性——赖以建立现代原子模型的量子力学概念

第 3 节关于氢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

第 4 节波动力学模型

第 5 节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基元反应有关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速率方程,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动力学。

(三)课时安排: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第 2 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 3 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 4 节化学反应机理的某些概念

第5章酸碱和酸碱反应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的意义和要点;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 pH 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溶剂的拉平效应

(三)课时安排: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第 2 节路易斯酸碱理论

第6章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两种配平方法;

3.了解埃灵罕姆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4.熟悉能斯特公式、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其应用;

5.了解电势数据的两种图示法及其应用;

6. 简单了解电化学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氧化与还原,氧化值,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公式,电解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 2 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第 3 节水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和电极电势

第 4 节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第 5 节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和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第 6 节应用电化学简介

第 7章金属配位化合物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命名;

2.熟悉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会进行一般配离子结构判断和磁性计算;

3.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弄清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和平面四边形场中 d 轨道的分裂;

4.弄清分裂能和晶体场稳定化能概念,初步学会上述几种场中分裂能及稳定化能的判断;

5.了解配位化合物的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概念,初步学会上述两种异构体的判断。(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配位价键理论,外轨,内轨,反遗键,晶体场理论, d 轨道分裂及分裂能,晶体场稳定化能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相关定义和命名

第 2 节化学键理论

第 3 节异构现象与立体化学

第 4 节配位实体的热力学稳定性

第 5 节配位实体的某些动力学问题

第 8 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

2.了解水溶液中酸碱各种组分的分布系数概念 ;

3.掌握各类酸、碱及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方法 ;

4.了解各类离子与水的作用机理 ;

5.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等概念 ;

6.掌握强酸(碱)滴定强碱(酸)或弱碱(酸)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活度,活度系数,水解常数,缓冲溶液,缓冲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突越范围,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

(三)课时安排: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第 2 节计算溶液的 H 3 O + 浓度的精确式、近似式和最简式

第 3 节水解

第 4 节缓冲溶液

第 5 节酸碱滴定原理

第 6 节滴定方式和应用实例

第 9章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 ;

2.掌握微溶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 ;

3.熟悉影响条件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

4.熟悉几种重要的银量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溶解度,溶度积,溶度积常数,分步沉淀,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多重平衡原理,沉淀滴定法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 2 节沉淀滴定法

第 10章条件稳定常数和络合滴定

1.了解分析化学中 EDTA 及其螯合物的分析特性;

2.掌握络合平衡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

3.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常用的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使用条件;

4.熟悉络合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

5.了解络合滴定的应用及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酸效应,条件稳定常数,络合滴定曲线,突跃,络合掩蔽

(三)课时安排: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 EDTA :络合滴定最重要的滴定剂

第 2 节条件稳定常数

第 3 节络合滴定原理

第 4 节滴定干扰的消除

第 5 节络合滴定方式

第 11章条件电势和氧化还原滴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条件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及应用。

3.熟悉各种副反应对条件电势的影响。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条件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条件电势,离子强度,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可逆电对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电势

第 2 节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第 3 节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 12章 s区元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 s 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 Li 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

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

3.了解 s 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

4.了解 s 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

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

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IA 、 IIA 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三)课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单质

第 2 节化合物

第 13 章 p 区元素(一)

1.了解 p 区元素的特点;

2.了解 p 区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

3.掌握重点元素硼、铅、碳、硅、氮和磷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

4.从正硼烷的结构了解缺电子键和硼烷结构;

5.了解一些无机材料的制备和用途;

6.了解惰性电子对效应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硼,碳,硅,氮,磷,三中心二电子键,惰性电子对效应

(三)课时安排: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概述

第 2 节天然资源、单质的提取和用途

第 3 节硼的单质和化合物

第 4 节金属键及其化合物

第 5 节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第 6 节硅及其化合物

第 7 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 8 节磷及其化合物

第 9 节长周期元素和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14章 p区元素(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 16-18 族元素的特点;

2.了解重点元素的存在、制备和用途;

3.掌握重点元素硫、卤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

4.了解第 1 个稀有气体化合物的诞生及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氧、臭氧、过氧化氢,硫、卤素,稀有气体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 16-18 族元素概述

第 2 节工业资源、单质的制备和用途

第 3 节过氧化氢和臭氧

第 4 节硫的重要化合物

第 5 节卤素

第 6 节稀有气体

第 15章 d区元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 d 区元素的通性,即 d 电子化学的特征;

2.掌握钛单质、 TiO 2 、 TiCl 4 的性质和制备,钛合金的应用;

3.掌握铬单质的特性与制备,三价铬与六价铬的转变;

4.了解钼和钨的简单化合物及同多酸、杂多酸的概念;

5.掌握从软锰矿制备单质锰,锰的变价及其氧化性;

6.了解铁、钴、镍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掌握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性质;

7.掌握铜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着重了解其歧化反应;

8.了解锌、镉、汞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

钛,铬,锰,铁,钴,镍,铜,锌,镉,汞,羰基化合物

(三)课时安排:10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 d 区元素的通性

第 2 节金属钛及其化合物

第 3 节金属铬及其化合物

第 4 节钼和钨

第 5 节锰及其化合物

第 6 节铁、钴、镍及其化合物

第 7 节铜及其化合物

第 8 节贵金属元素的不活泼性和催化性能

第 9 节锌、镉、汞及其化合物

第 10 节过渡元素与 CO 形成的化合物

第16章 f区元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镧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镧系收缩概念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

2.了解镧系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

3.重点掌握镧系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4.了解镧系元素的分离方法,特别注意溶剂萃取法及离子交换法的原理;

5.简单了解锕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及与镧系元素的相似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镧系元素,稀土元素,镧系收缩,稀土配合物,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锕系元素(三)课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镧系元素的存在,提取和应用

第 2 节镧系元素的相互分离

第 3 节锕系元素简介

第 17 章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氢在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2.了解氢的存在和用途,掌握氢的主要工业和实验室制法;

3.认识氢的三种同位素;

4.掌握二元氢化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5.了解氢能源(发生、储存、利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氢,同位素,氢化物分类,氢能源

(三)课时安排:0学时(课后自学)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氢的存在、制备及用途

第 2 节二元氢化物的分类

第 3 节氢能源

第 18 章核化学简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有关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衰变的概念;

2.会正确书写核化学方程式;

3.了解放射性碳 -14 测定年代法;

4.了解核能和核能利用的基本概念;

5.简单了解人工核反应和超铀元素合成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放射性衰变,半衰期,核裂变,核聚变,自持链反应,超铀元素,射线疗法,放射性示踪剂

(三)课时安排:0学时(课后自学)

(四)主要内容

第 1 节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衰变

第 2 节核能和核能利用

第 3 节人工核反应和超铀元素的合成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组织研究所或工厂的参观及参加学术讲座,并结合学生的课后练习与辅导。

四、成绩考核方式

每学期进行一次笔试,占80%,平时考查占20% 。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西北大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主要参考书目

⑴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⑵无机化学(第四版)北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高等教育出版社

⑶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⑷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高胜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9018021

课程类别:必修课

课程学时:88学时

学分:5.5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要求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应在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系统的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胜任化学化工相关行业工作和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⒈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异构、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⒉应用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物质的结构的讨论,定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⒊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

⒋了解过渡态理论。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⒌熟悉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⒍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⒎初步了解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

⒏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⒐初步了解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熟悉有机物中共价键的性质;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及其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和消防工作中的地位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定义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三)共价键的断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及其性质

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五节有机化学的发展及应用

第六节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烷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烃的定义和分类,烷烃的定义、通式、同系列、系差等概念;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烷烃的结构及sp3杂化、σ键,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结构间的关系;熟悉烷烃的卤代反应及自由基反应机理,烷烃的物理性质;了解习惯命名和衍生物命名,烷烃的天然来源及石油的成份。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烷烃的结构和命名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烷烃的定义、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第三节烷烃的结构和构象

(一)烷烃的结构

(二)烷烃的构象

第四节烷烃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反应

(二)异构化反应

(三)裂化反应

(四)取代反应

*第六节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机理

第七节烷烃的天然来源

四、实验一基本操作及典型化合物的性质

第三章烯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烯烃的定义、通式和命名,烯烃的结构、sp2杂化、π键及顺反异构现象;掌握烯烃的结构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间的关系、烯烃的氧化产物与烯烃结构间的关系;熟悉烯烃的来源和制法;了解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及其机理和加成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烯烃的命名和结构

(二)顺反异构及其命名(Z/E法)

(三)亲电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烯烃的构造和命名

第二节烯烃的结构

(一)烯烃的结构

(二)顺反异构现象

第三节E-Z标记法──次序规则

第四节烯烃的来源和制法

第五节烯烃的物理性质

第六节烯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二)氧化反应

(三)α-氢原子反应

(四)聚合反应

第七节几种重要的烯烃

第四章炔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炔烃的定义、通式、分类、异构、命名以及炔烃的结构、sp杂化;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与结构间的关系,炔氢反应(重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重金属炔化物的易爆性;了解炔烃物理性质、聚合反应、炔烃的来源和制法。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炔烃的命名、结构

(二)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三)炔烃的氧化反应

(四)炔氢的反应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炔烃的结构

第三节炔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二)氧化反应

(三)炔氢原子反应

(四)聚合反应

第五节乙炔的制法及应用

第五章二烯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二烯烃的定义、分类、结构和命名;掌握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反应和双烯合成的特点;熟悉二烯烃的共轭π键、共轭体系、共轭效应及电子效应;了解共轭二烯烃的聚合反应及天然橡胶、合成橡胶。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共轭二烯烃结构、共轭π键

(二)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三) 1,4-加成、双烯合成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

第三节超共轭效应

第四节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五节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

第六章脂环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脂环烃的定义、通式、分类、结构和命名(包括桥环、螺环化合物)以及脂环烃的加成、取代和氧化规律(小环易加成、难氧化);熟悉环的结构和稳定性间的关系;了解脂环烃的主要物理性质。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环的结构和稳定性

(二)脂环烃的命名(桥环、螺环化合物)

(三)小环化合物的易加成、难氧化的性质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脂环烃的定义和命名

第二节脂环烃的性质

第三节脂环烃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第四节萜类和甾族化合

第七章芳烃及稠环芳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芳烃的定义、分类、苯的结构、闭合共轭体系、芳香性及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掌握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则,侧链卤代和氧化反应;掌握萘的结构及命名、萘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熟悉休克尔规则及非苯芳烃的芳香性判断;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易燃性),联苯、蒽、菲的结构及命名。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芳烃的结构、命名闭合共轭体系

(二)亲电取代反应及其定位规律

(三)侧链氧化

(四)萘的结构、命名

(五)亲电取代反应、非苯芳烃芳香性的判断

三、课时安排: 6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苯的结构

第二节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第三节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

第四节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一)取代反应

(二)加成反应

(三)芳烃侧连反应

第六节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

(二)定位规律的解释

(三)二元取代定位规律

第七节多环芳烃

第八节非苯芳烃及休克尔规则

第八章立体化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手性和对映体;掌握旋光性和比旋光度;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掌握构型的确定方法、表示法和标记;熟悉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手性和对映体

(二)构型的确定方法、表示法和标记

三、课时安排: 6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手性和对映体;

第二节旋光性的比旋光度

第三节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第四节构型的确定方法、表示法和标记;

第五节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九章卤代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卤代烃的定义、官能团、结构、命名以及卤剂灭火剂的命名;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消除反应机理;熟悉卤代烃的主要物理性质,卤代烃的制法以及卤代烃在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卤烃的命名

(二)亲核取代

(三)消除反应

(四)卤剂灭火剂

三、课时安排: 6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卤烃的分类及命名

第二节卤烷的制法及物理性质

第三节卤烷的化学性质

(一)取代反应

(二)消除反应

(三)与金属作用

*第四节卤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机理

第五节卤代烯烃、卤代芳烃

第六节多卤代烃及应用(卤剂灭火剂、致冷剂)

第十章醇、酚、醚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醇、酚、醚的定义,官能团、结构、分类、命名以及这三类化合物性质间的关系;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熟悉醇、酚、醚、环氧乙烷的制法及应用;了解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苯甲醇等几种重要的醇以及苯酚、甲酚、萘酚等重要的酚。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醇、酚、醚的命名、制法

(二)醇的取代及消除反应

(三)酚的弱酸性

(四)醚的易燃性及有机过氧化物的形成、检验、除去方法

三、课时安排: 6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醇的结构、分类、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醇的制法和物理性质

第三节醇的化学性质

(一)与活泼金属反应

(二)卤烃的生成

(三)与无机酸的反应

(四)脱水反应

(五)氧化和脱氢

第四节重要的醇

第五节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第六节酚的制法和性质

第七节重要的酚

第八节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第九节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十节环醚

第十一章醛、酮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醛、酮的定义,官能团、结构、分类、命名以及醛、酮化学性质(亲核加成、还原、α-H反应、氧化反应、歧化反应等);熟悉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的应用以及醛、酮的制法及物理性质;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醛、酮的结构和命名、制法

(二)亲核加成反应

应用化学专业介绍

应用化学专业介绍 应用化学专业介绍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 . 熟练掌握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并且能够利用各种仪器完成系列的物质检验,产品分析,等常规处理方法。 本段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制图。主要实践性

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一20周。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相近专业: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本段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在精细化工相关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管理、生产监督、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技术服务等工作。还可到相关行业从事化学品的应用研发、安全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作。[1] 1、全国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排名推荐化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这些是最好的。后面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中山大学分析化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有机化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物理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XXX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参考格式) 一、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合一,在专家指导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 2、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前提,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结构。 3、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前提,本着“适度够用”原则,依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4、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组成。 四、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1、根据岗位确定能力模块,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 2、构建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 (1)通识类模块 (2)专业技能模块 (3)专业核心模块 (4)拓展模块 (5)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表

3、课时说明 五、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1、一体化教学环境 2、师资队伍建设 3、建设精品课程 4、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 5、建设教学资源库 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 6、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 (3)情景教学法 (4)案例教学方法 7、考核与评价的改革 8、总结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成果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302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Applied Chemistry)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化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化工、医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理论课和人文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有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2.掌握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化工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4.了解关于化工相关产业、知识产权、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 5.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6.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六、专业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结构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分离与分析。 七、主要专业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精细化工实验、化工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鉴于我专业会计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会计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会计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 一、总体原则: 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应转变把会计考试看作是会计教学的终点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教学内容必须从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手做账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二)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会计教学内容包括传授会计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识别审核原始凭证技能,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会计的理论教学把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培养起

来,并最终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1、调整课程设置 (1)教学法课中将加大实践内容,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增加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 (2)建立和完善实习要求和评分标准,在写好实习报告、课堂设计、标准教案之外,增加会计教师企业社会实践的调查。 (3)增设最能体现师范性特点的课程,如试讲。同时,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拓宽知识能力领域,如增加《会计实训》课程的课时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更新教材 更新学生上课教材,由于会计准则的更新使得大部分的教材不能及时满足需要,所以在教材选定方面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并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更加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其它课程的教材也要相应更新。 (三)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向改革方法要质量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会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应用化学专业英语介绍

应用化学专业 报告 学院:理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学号:20100153022 姓名:浦仕瑞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ity One、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ity-main courses: Training target:This specialized raise has the chemical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in strong experimental skills,ca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teaching and management work of the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s. Training requirements:Students of this specialty mainly study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hemistry,the basic theory,basic skills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knowledge,is the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ed basic research of scientific thought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 training,has good scientific literacy,have use knowledge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in applied research,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skills. Main courses: Main subject:chemical Main course:Inorganic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including instrument analysis),organic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including structural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foundation and chemical mapping. The main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include production practice,graduation thesis,general arrangement and a week of twenty. Length of schooling:four years awarded degree:physical or Bachelor's Similar professional:chemical applied chemistry chemical biology molecul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wo、Four chemistry: (Inorganic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 Inorganic chemistry:Inorganic chemistry relative to organic chemistry, the non carbon.However,some carbon compounds,such as carbon monoxide,carbon dioxide,carbon disulfide,carbonic acid compounds,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 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 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 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 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 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 “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 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 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 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 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 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 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 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 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 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 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 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 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 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 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 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我们着力探索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 的新型课程体系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 位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研究课 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开发和构建新 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 1.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建设总结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建设总结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学校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工程,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专业的基础,专业建设必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积极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大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一)师资队伍现状 本专业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职称比例30%;具有博士学位3人占30%,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0%,45岁以上教师1人,45岁以下教师9人。所以专业的整体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具备了较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年来教师队伍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项,院级和市级教改项目十多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邯郸市科技进步奖三项。 (二)主要建设思路 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经常性的举办学术报告,积极安排对外学术交流,以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教授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建立学术梯队,加强学术研究与内部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核心队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尽量让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上教学第一线,开展导师制和教学法研究,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青年教师实施实验室锻炼制度,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 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进修,目前本专业派出一名博士出国进修,另一名教师在北京化工大学进修。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采用多种形式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重新制订了2014级和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自主学习模块并实行分学段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专业总学分均在20%左右,实践环节的加强,能够大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此外制定出了专业学习大纲,从人才成长目标与规格、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指南、课程结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等方面,为学生的求学之路指明了方向与路径;为配合大类招生的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开设了专业导航课,更加细化了岗位技术标准体系,使学生对应用化学专业有了更加深刻与明确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方面,组织专业内部教师对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讨论,并对规划与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以专业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核心成立系列课程建设小组,对系列课程的构成、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调整以及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课程标准的制定等具体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进行工作;以专业负责人和实验主讲教师为核心成立系列实验建设小组,对实验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将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和教学法研究,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交流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参与全国或地区性的高等教育和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只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 I 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 二 导游实务 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 二 旅游市场营销学 Tourism Marketing 36 2.0 三 旅游经济学 Tourism Economics 36 2.0 三 旅游商务英语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 五 旅行社经营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54 3.0 五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应用化学专业描述

应用化学专业描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应用化学专业描述 专业级别:本科所属专业门类:化学类报读热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制图。 学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开设应用化学专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用人单位评价: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 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 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西北大学

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XX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与建设是学校各项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尺度。 课程建设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依据,以教学设备,实践条件建设为保证,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成果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课程是学校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载体,从广义上讲,课程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 开展课程建设活动,不仅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明确课程定位,有效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了使课程建设与改进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学校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一)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思想,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人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原则。 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趋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研为一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改革学业评价模式,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原则。 改革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大力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材,

应用化学专业简介

应用化学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验技能,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化工、制药等行业从事生产、质量检验、新产品应用及开发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业领域 毕业生主要在石油、化工、制药、环保及相关行业从事以下工作: 1.各种原料及成品的分析测试 2.化工、石油炼制等生产操作、技术和质量管理 3.石油产品的调配、分析与营销 4.精细化学品、油田化学剂的研制与开发 5.分析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化验室的技术与质量管理 6.分析仪器营销 主要课程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石油产品分析与应用、油田化学原理与技术、化工设备和仪表、精细合成单元反应 新增课程 石油炼制、化工设备与仪表、化工仿真实习、石油商品学、精细化工概论、工业分析 主要课程介绍 1.无机化学:化学反应中有关平衡、氧化还原、周期率、物质结构等基本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2.有机化学:有机物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际应用。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重要合成方法,各类有机化合物相互转变的基本规律,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关系。 3.分析化学:化学定量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以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结果计算和实际应用。 4.物理化学:学习化学变化基本规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表面化学及胶体化学初步。 5.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研究对象、聚合物分类、自由基均聚与共聚、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缩合聚合等的基本原理、反应动力学以及实施方法。 6.仪器分析: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实际应用,相关仪器操作技术。7.化工原理:将复杂的化工工艺过程抽象为数量有限的单元操作,学习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计算。

数控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数控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数控专业优化后的课程结构说明;随着数控技术的日益普及,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一、开发新课程体系与课程;1.调研市场,准确定位;目前,数控人才的市场需求有三个层面:“蓝领层”、;2.适应市场,开发新课程体系;近年来,我校多次修订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训练;3.突出技能,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教学上,以能力为本位,优化后的课程结构。 随着数控技术的日益普及,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近年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职教观念,把职教作为产业,依托市域经济、面向社会需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胜任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的初、中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原有机电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开发新课程体系与课程 1.调研市场,准确定位 目前,数控人才的市场需求有三个层面:“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我校面向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专业定位在培养“蓝领层”上,所毕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控理论基础,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并且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初、中级证书。为了实施培养目标,本专业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组成的“数控专业建设改革指导委员会”,经常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论证,加快专业建设,与市场保持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开发新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多次修订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以行动为导向,建立了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理实一体化的原则,下调 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项目,使之更贴近企业,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理论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

应用化学专业前沿应化11-2

应用化学学科前沿 高分子材料 前言: 高分子材料也称聚合物材料,它是以高分子化合物(树脂)为基体,再配以其他添加剂(助剂)所构成的材料。高分子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棉、麻、丝、毛等;由天然高分子原料经过化学加工而成的改性高分子材料,如粘胶纤维、醋酸纤维、改性淀粉等;由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合成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烯树脂、顺丁橡胶、丙烯酸涂料等。由于高分子材料概括性太大,先介绍几种不同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 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中的新秀,它的出现带来了材料领域中的重大变革。高分子材料与其他的各种材料(如木材、陶瓷、金属、水泥、棉、毛、丝、皮革、纸张等)并驾齐驱,在各种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本身具有许多的优良特性,例如塑料质地轻盈、加工成型方便,可以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工程材料具有较高强度,可以代替金属,由于高分子材料的相对密度为1.0~1.4,是钢铁相对密度的1/8、铝的1/2,这对于要求减轻自重的应用,有特殊的意义。 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化学知识中可以知道,高分子材料其实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原子外, 其他元素主要是氢、氧、氮等.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 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 能形成稳定的结构.碳原子是四价, 每个一价的价键可以和一个氢原子键连接, 所以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总数已接近千万种, 远远超过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的总和, 而且新的有机化合物还不断地被合成出來.這样, 由於不同的特殊结构的形成, 使有机化合物具有很独特的功能.高分子中可以把某些有机物结构(又称为功能团)替换, 以改变高分子的特性.高分子具有巨大的分子量, 达到至少1万以上, 或几百万至千万以上, 所以, 人们將其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高聚物. 高分子的种类繁多,随着化学合成工业的发展和新聚合反应和方法的出现,种类不断增加,就要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来源、性质、用途、结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种分类。依据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可以将聚合物分为塑料、纤维、橡胶、涂料、粘合剂、功能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等;按应用功能分类可以分为通用高分子如塑料、纤维、橡胶、涂料、粘合剂等,功能高分子如具有光电磁等物理功能的高分子、高分子药物等,特殊功能高分子如耐热、高强度的聚碳酸酯等,仿生高分子如高分子催化剂、模拟酶等。 高分子材料可以人为合成,那是不是代表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合成自己需要的材料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目前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来看,想随心所欲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是不可能的。先来看看目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吧。 随着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的技术进步,塑料在各行业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各行业所采用的塑料制品大不相同,对制品的材质、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各有其特殊性。塑料助剂、树脂原料和塑料加工机械一起组成了塑料加工的三大基本要素。此外,加工工艺水平、配方技术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也成为完美展现塑料制品性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据统计,2001年全球塑料助剂的消费量达到了7900kt,销售额146亿美元,其中,功能助剂占据了80%左右。一些新型功能助剂发展时间不长,消费量较低,却带来了助剂产业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丰富完善了整个助剂体系,其高技术含量和巨大的增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传统的助剂也正努力寻找新的替代品。单一结构对应单一性能,仍是助剂分子结构研究和设计的理论基础,但复合化、高分子量化、环保化等新思路逐渐占据了新型研发的主线。一剂多功能化和单剂单功能高效能化成为现代助剂研发的趋势。在注重功能体现的同时,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在了前期的加工适用性、配方设计和后期的回收、无害化处理等问题上,这使得助剂研究的结构更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融入专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走工学、产学结合的道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加强核心课程的实训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最新技术,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构建项目课程体系,使课程方向体现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内容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建立以“滚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共存的技能训练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结合专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和指导下,本专业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结合培养建筑施工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施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结合专业岗位和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课程内容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理论教学体系为:公共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公共课教学模块提供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等基本技能;职业技术课教学模块主要通过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制图、测量等专业基本

技能,以及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选修课教学模块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加强学生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人文素质与专业拓展为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为:基本技能培养、专项能力培养和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基本技能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及课程实践的单项技能,并设置专项技能课的边讲边练内容,为培养专业能力奠定基础;专项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应用技能,在此阶段提倡学生拿到1?2个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同时加强学生在施工技术、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等核心课程和实训中逐步培养系统优化的思想;专业工作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工种与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其特点是“分层培养,层层递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就业导向,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施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结构也必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动态的完善

应用化学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汇编

应用化学专业简介 应用化学专业偏重于应用,是研究如何将当今化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实用产品的应用型专业。 应用化学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丁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应用化学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

力。 就业方向与前景 毕业生主要在精细化工相关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管理、生产监督、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技术服务等工作。还可到相关行业从事化学品的应用研发、安全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作。 就业前景分析(按应用化学专业相关职位统计) 据统计,应用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是:上海。在"物理学类"中排名第3 。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方向: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化工制图、结构化学、化工原理。 应用化学就业前景分析 应用化学是研究如何将当今化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实用产品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及当今所有高新技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所以本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和发展前景.由于所学的知识比较广泛,毕业生将会具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广泛的选择范围.化工企业、贸易公司和政府机关中的口岸、海关、商检、公安和环保等部门,也都非常需要应用化学人才的加入.此外,毕业生在选择就读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理学,化学,0703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符合化学化工、食品、医药、商检、环保及能源等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求,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掌握扎实的现代化学化工基础及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有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三、培养标准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分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方面,共计12条培养标准。 1. 知识要求 (1)掌握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情报信息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系统的、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与相关专业前沿性问题与发展趋势; (3)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对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2.能力要求 (1)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件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具有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 (2)具有较强的科学试验、分析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科学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基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水利工程专业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水利工程系

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水利工程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必备的水利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掌握土木工程通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指导、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预测、工程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以及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未来从事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范围 及 工作内容 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中小型水利 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指导、 工程材料的检 验分析、工程测 量放样、工程质 量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施 工现场组织与管 理、工程资料整 理、工程投标 水库工程、灌区工程、 河道管理等部门承担 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安 全检查、数据采集分 析、维护、加固处理 等工作 乡镇水务部 门从事中小 型水利工程 设计、工程绘 图等技术工 作 面向的主要岗位施工员、测量 员、试验员 质量员、安全员、 材料员、资料员、 项目经理 水工监测工、闸门运 行工、泵站运行工、 水文勘测工、灌区灌 溉工、河道修防工、 渠道维护工、混凝土 维修工 设计、绘图 员、描图员、 监理员、造价 员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建设时间 1 力学与结构李燕飞2007年~2009年 2 工程制图与Autocad 张多峰2007年~2009年 3 建筑材料刘宁2007年~2009年 4 水工建筑物冷爱国2007年~2009年 5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刘祥柱2007年~2009年 6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刘祥柱2007年~2009年 7 现代灌排工程技术何晓科2007年~2009年 8 工程造价与招投标尹红莲2007年~2009年 四、各课程建设方案

1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二、建设目标 制定出适合“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各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方性和职业性。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实际需要,更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三、建设思路 根据“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区域内与学校有长期实训合作关系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作深入调研,同时对本专业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确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出发,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思路。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事企业某一工作岗位,完成该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都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之进行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