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检索概述

文献检索概述

文献检索概述
文献检索概述

文献检索概述

第一节文献检索概念

一、文献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文献的涵义

“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之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献解释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其意思指典籍和贤人的言论为文献。宋元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他把文献解释为:录之于书本的文字可称之为“文”,而传之于口的言论则称之为“献”。

《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一词所下定义为:“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认为只有“图书文物资料”才可以称之为文献,而贤者言论则不在文献的范畴之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记录的方式和记录的载

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其本身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上的刻、写和印刷,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音频、视频、数字载体的文献。因此,我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于198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栽体”。文献的定义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知识记录在一切能记载知识的载体上。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文献进行存储和传递,所以,构成文献内核的知识信息,负载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和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和技术称之为文献的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知识决定文献内容,载体决定文献的物质形态,而记录知识的技术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数字等把知识物化在不同载体之上,构成论文、科技报告、档案资料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影音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各种文献资料。

文献的基本属性:

1、知识性。知识性是文献的本质,文献存在的意义在于记录知识,存储知识,离开了知识,文献也不复存在。

2、传递性。知识要通过文献进行交流、传递,文献记载的知识能够通过时空进行传递,传授给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接受者,并使知识在传递中不断得到优化,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3、动态性。文献本身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记载知识的载体、技术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文献的存在,它静静地、无声无息地推动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所以,文献一词在文献检索这一学科中的真正定义就一直延续下来,使用至今。

(二)文献的特点

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文献量剧增,以极大的动力推进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增添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文献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不同时代产生的文献,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貌。文献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进程,社会发生的事情、事件,社会发展背景,人物的举止言谈,思想观念等等都记录在人们所撰写的文献之中,不同时代的文献,记载着不同的社会发展史,科学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因此,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文献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革,同时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虽说科学技术其本身没有什么阶级性,但不同的阶级运用不同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各自的利益关系,记录到社会科学文献之中,其内涵还是包括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这一点尤其在记载着残酷的阶级斗争的社会科学文献之中体现得更为深刻。因为,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什么样的活动记录到文献中,就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性。

3、社会科学文献长久的社会效用性和科技文献短期的使用时效性。社会发展是长期的、有时是螺旋式的,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的效用性是长久的,永不失效的,尤其如今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古文献,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是十分有价值的。再如考古所发现的文物和文献等,都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有相当大的价值。而科技文献,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发现普及了,更新了,或被更新的技术和发现取代了,那么记

载这些技术和发现的文献也就只有历史文献的价值,从新的实用角度上讲,这样的文献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其效用性是短暂的。

4、各种文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文献分类比较复杂,包容众多学科的内容,如社会科学文献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历史、考古等;科技文献中的数理化、农业、医学、医药、工业、计算机、航天航空、环境保护等。各学科文献本身都具有科学性,另外,记述了科学内容的技术、方法和结构,也具有科学性,这在文献中都有较强的表现。

5、文献的内容和风格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作为一部科学文献作品,要能广泛地占有读者,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除了要有独到的观点,新颖的材料,明晰的推理,准确可靠的依据外,还要有引人入胜的内容,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优美流畅的文字。那些千古不衰的古典名著和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是因为他们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使其永葆青春,成为人类社会的珍贵遗产。

6、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献,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和民族性。文献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记载,当然,反映的社会活动的内容和记述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社会活动和科学技术状况,描写的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或人类思维活动,所以必然受到当时所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与之交往人们的影响。所以说,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征。

(三)文献的种类

文献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其种类也多种多样,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内容划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文献和自然科学文献。二者是相对而言的。社会科学文献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由于社会现象极其复杂,人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各种社会问题,这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如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它们是以研究社会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为目的的。那么凡是记录社会科学知识的物质载体就是社会科学文献。自然科学文献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它与社会科学文献有许多共性,如信息与知识性,人工负载物的实体形态性,记录、传播、积累等,反映了社会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动向、新发明、新发现、新创造等。当然,它也同样具有历史性,记载着数理化、农业、工业、环保、航天航空等科学领域发展史,凡是记载自然科学知识的物质载体就是自然科学文献。从文献学的角度而言,二者就文献本身而言,定义上只是所记载的知识内容不同而已,也就是说给文献增加不同的定语,如记载政治学知识的物质载体就是政治学文献,记载化学化工方面知识的物质载体就是化学化工文献等,类似于这样的文献就成为不同的学科文献。

2、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划分:

(1)手写型。手写型文献指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古代文献和至今还没有正式付印的手写文稿。如古代的甲骨文、石刻、碑文、青铜器文、竹帛文,以及今天的手稿、笔记、会议录等。

(2)印刷型。印刷型是传统文献的基本形式,也是现代文献的重要形式。它以纸张为存储介质,以油印、铅印等为技术手段,便于携带、传送和阅览;其缺点是卷帙繁多,体积笨重,存储密度低,占据

空间大。

(3)缩微型。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以缩微照相为技术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括缩微胶卷、缩微胶片和缩微卡片等。这种文献体积小,存储密度高,节省空间大;其缺点是需借助阅读机才能阅读。

(4)机读型。这是指电子计算机可阅读的文献,是一种以磁性材料为存储介质,以打字、穿孔或光学字符识别装置为机器语言,输入电子计算机,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的文献形式。这种文献存储密度高、速度快,但要求先进的技术设备,费用也较昂贵。

(5)视听型。视听型文献也称声像资料或直感资料。它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是借助特殊的机械装置直接录音或录像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文献形式。视听型文献基本脱离了文字形体,它直观、真切,有声有像,图文并茂,传播速度快,可随时擦写,便于更新。

3、按文献的使用加工深度划分:

(1)一次文献。一次文献是指那些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所获取的新成果、新知识或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等知识载体。如期刊论文、科研报告、会议记录、学位论文等。一次文献所含的知识是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先进性的知识,是学习、生产和科研的基本参考文献,也是以最基本的方式存在的情报源和信息源。

(2)二次文献。二次文献是指把各种形式的无组织的一次文献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简化、组织起来的产物。这是一种系列化的文献,是专供查找一次文献用的,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如各种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等都属于二次文献。

(3)三次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在合理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评述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如动态综述、专题综述、进展报告、年鉴、手册、学科年度总结、大全、动态等。一次文献的书目之书目,二次文献的书目和索引,也属于三次文献。

(4)零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指知识尚未进入整理或尚未完成整理,特别是尚未载入正规载体的一类文献形式,也可解释为尚未形成一次文献的非出版物。如读书札记、生产日记、实验记录、设计草图、论文草稿、谈话记录、情报素材、科学信件、患者病例等,都属于零次文献。零次文献的特点是:内容新颖,资料性强、信息来源直接。目前国际上开展的积存手稿服务和正在进行的科研情报服务中,零次文献就占有重要的位置。

4、按文献的编辑出版形式划分:

(1)图书。图书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时最长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内容成熟,形式正规,论述问题完整。但由于它需要经过作者的构思、撰写、校对、定稿,再通过编辑出版部门的审阅、修改、批准、发行,因此其出版周期较长,报道的知识比其他文献在时间上较晚。图书按照篇幅和出版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小册子、单卷书、多卷书、丛书等。

(2)期刊。期刊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具有比较稳定统一的刊名,有一定的序号或年、期号(卷期号)。期刊所收内容新颖、报道及时、资料性和参考性强,且每期内容各异,是由多名作者撰写的多篇文章的集合体。与图书相比,期刊出版周期短,反应速度快,情报信息多,内容新颖,学术性强,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3)报纸。报纸与期刊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也是呈周期性的连续出版物。有人把报纸当作期刊的特殊形式,合称为“报刊”,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从形式上看,报纸的装潢或装订比期刊简单。从内容上看,报纸以新闻报道为主,涉及范围广泛;期刊以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为主,内容比报纸具体和有针对性。从出版周期看,报纸比期刊周期更短。从作用上看,报纸比期刊更具有宣传鼓动作用

(4)政府出版物。政府出版物是指各国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文件,而这些文件主要分为行政性文件和科技文献。这里,行政性文件包括国会记录、司法资料、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决议,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等。对于想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及其政策演变等情况的读者,政府出版物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政府出版物一般分公开资料、内部资料和机密资料三种类型。

(5)会议论文。会议论文一般指学术会议和专业会议上被宣读、讨论或散发的论文和汇编成册的文献。每次召开的会议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专题或几个专题进行的,都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或成果。有些会议还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目前在某学科领域达到的水平。因此,会议论文是十分重要的情报源。

(6)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为取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论文。英国标准学会对学位论文所下的定义为:作者为获取更高一级学位候选资格、专业资格或其他受奖资格而提交的介绍本人研究成果所作结论的调研报告或论文。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这种文献讨论问题专深,一般有独创性,但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不能发表或出版,属于典型的一次文献。

(7)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也叫作科研报告,是描述一项研究进展或成果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结果的一种文体。它反映的科研成果和技术革新成果比期刊论文快。由于研究报告对某些课题的演讲和实验作了如实记录,所以,报告的内容较专深具体,完整可靠;此外,研究报告还具有时滞短,时效快,出版迅速,篇幅长短和出版日期不定等特点,还因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专门性,所以,一般采用出版单行本的办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与期刊相比,研究报告在内容上具体详尽,有失败和成功两方面的记录。

(8)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主要指发明人或专利人向自己国家或国外的专利局提供申请保护某项发明时所呈交的一份详细的技术说明书,经专利局审查或授权后所形成的文献。这对企业界科研人员了解新的科研成果,研发新产品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企业往往因为获得一个新的专利而改变企业自身的命运。

(9)标准文献。标准文献是由国家某一机构颁发的对工农业技术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各种技术规定的文件,是从事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共同技术依据。标准文献具有计划性、协调性、法律约束性等特点,它可以使产品规格化、系列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对提高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合理利用资源、节约原材料、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0)其他文献。其他类型的文献包括地图、族谱、乐谱,剪报、手稿、碑拓、广告、产品和技术档案等资料,这里不再赘述。

(四)文献的基本功用

文献所记载的内容决定文献的特点,因而决定了它的功能和用途,文献不仅记载知识,传播知识,而且还促使人们去创造知识。离开了文献,人们就无法搜索知识,获取知识,就更谈不上创造知识。正是

这样,科学才赖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文献有三个主要基本功能:

1、文献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手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66年本,第264页)。而文献的产生和发展,使它具有一定的认识功能,人们可能不通过直接经验而认识历史上的远距离的事物,标志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发生了一次革命性变革,因此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里认识一切客观事物。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作为情报知识载体的文献形态迅速发展并日益多样化。这不仅扩大了文献的外延,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功能。如声像等文献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效果,因为它给人以直观感,起到了传统文献形式不能起到的作用。

2、文献是存储知识的主要手段。人们认识世界的各种科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人们用以记录和存储知识的手段,则主要有大脑存储、文献存储和实物存储等三种形式,或者叫三个存储手段。大脑存储的知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潜在的、未被符号化的知识;文献存储是大脑存储知识的移植,并经过细微加工和符号化的结果;实物文献存储是大脑存储知识的物化形式。在这些知识存储的形式中,文献存储是科学知识存在的基本体现。因为,它便于知识的长期保存、广泛交流和充分利用,其他存储形式则不具有这种特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新型文献的出现,文献存储知识的功能,不仅表现为存储知识的容量增大,而且它的社会效果也大大提高。

3、文献是情报交流的主要手段。文献是知识或情报的载体,也是知识或情报存在的主要形式,情报交流主要是通过文献来实现的。

文献检索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第五章 一、文献检索概述 (一)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二)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 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一)文献的等级 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教育科学文献的特点: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学科复杂。相互交叉渗透,系统性、积累性和继承性强。文献类型以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为主。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 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名著要籍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中外古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的教育名著等。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治学和研究的基石,因而大都作为必读书、必备书收入各种导读书目。专著(包括论文集)是就教育领域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专著一般就某个问题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成果,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加以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书目。专著中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介绍了新颖的材料,通常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论述较系统,形式较规范。论文集往往是汇集了许多学者的学术论文,问题集中,论点鲜明,情报容量大,学术价值高。如瞿葆奎先生主编的26卷本大型《教育学文集》则属此种类型。 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以及讨论的问题。要求

文献检索概论习题

信息、知识与情报 信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是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表象。反映每件事物不同的运动状态和特征,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电子信息、社会信息等。 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的信息。 情报: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为一定的目的而传递的有使用价值的信息或知识。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一、文献的构成: 四要素:文献信息文献载体符号系统记录方式 二、医学文献的特点: 1、数量庞大 2、载体多样化 3、多文种化 4、学科交叉、出版分散 5、知识信息更新加快 6、交流传播速度加快 7.、电子化发展趋势 三、文献检索: 1概念:将文献按照一定的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有关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 2类型: 1)检出结果的形式: 书目检索 全文检索 引文检索 2)情报检索角度 文献检索 数据检索 事实检索 3)检索手段 手工检索 计算机检索 3、外表特征:也成为自然标识,包括标题、作者、来源、卷期、页次、年月、 类型、号码、文种等项目。 4、内容特征:也称为人为标识、是指文献论述的主题及文献的中心内容,如主 题词、分类号、类目名称、文摘。 5、在计算机检索系统中,也就是检索数据库中,每一种文献特征称为字段,文

献特征标识就是字段值,所有的文献特征即构成一篇文献的题录 或文摘。 四、文献检索系统的评价: 1、报道信息的准确性 2、报道信息的及时性 3、索引体系的完善程度 4、对信息标引的深度 5、查全率与查准率 查全率(R)和查准率(P)是检索系统最为流行和重要的两个性能和效果评价标志。 R=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索工具中相关信息总量X100% P=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出的信息总量X100% P和R之间存在互逆关系,如果R较高,P将相对下降;反之亦然。两者只能相对提高,两者永远不可能达到100% 五、文献信息的类型: 1、按文献信息表现形式划分: 文字型、视频型、音频型、数字型 2、文献信息出版类型: 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产品样品说明书、技术档案、报纸、新闻稿、统计资料、病案等3、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 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 4、文献信息的加工程度: 零次文献信息:未公开或非正式 一次文献信息:原始资料 二次文献信息:检索工具 三次文献信息:综述研究类和参考工具类 六、电子文献资源: 1概念: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献存储在光、磁等非印刷纸质的载体中,以电信号、光信号的形式传输,并通过 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和其他外部设备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一种新型文 献资源。 2特点: 存储介质和传播形式的改变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文献资源类型多种多样 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功能

信息检索与利用概论(研究生-文献检索)基本概念

信息检索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信息、情报、文献、知识的基本概念 2.了解文献的类型、特点 3.知道数据库的类型与结构 4.掌握信息检索的途径、步骤 5.理解检索式的编写与检索策略的调整 6.熟悉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信息检索 第一章信息检索与利用概论 第一节信息学 信息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一)信息(Information) 美国-克劳德·申农(C.Shannon)。1948年,《通信的数学理论》—―信息‖解释为―两次不定性之差‖,即通信的意义在于消除某种不定性。该论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定义1:信息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即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定义2: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Shannon )认为:―信息是能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或―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 定义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钟义信1988年《信息科学原理》信息定义为: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被国内多数教材接受采用。 (二)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2.传递性 3.依存性: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上(如声波、电磁波、纸张、化学材料、磁性 材料等),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4.相对性:客观上信息是无限的,但对于信息用户来说,人们实际获得的信息问题有限的。 同一信息对不同认知水平的用户所产生的作用和有效性也不同。 5.可加工性:信息可以加工处理,可以压缩、扩充和叠加,也可以变换形态。 6.时效性 7.可共享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显著不同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并不是―此消彼长‖,同 一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个主体共有,而且还能够无限的复制、传递,它可以共享。 (三)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 2.信息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认识功能。 3.信息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备件。 4.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5.信息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四)知识、情报和文献 1、知识Knowledge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答案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 《中医药文献检索》概论 1、检索工具按著录方式及揭示内容程度分类,不包括的类型是(C) A、目录型检索工具 B 、题录型检索工具C卡片式检索工具 D、文摘型检索工具 2、(D)首次以“文献” 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 A、苏天爵 B、欧阳贞C 、揭篌斯D马端临 3、下列属于按不同记录方式分类的文献是(C) A、专利文献B 、会议文献C电子型文献D、光盘文献 4、一次文献,是指(D) A、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 B、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且概括论述形成的文献 C、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这些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 D、作者本人以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文献 5、文献四要素中的符号系统指的是(A A、信息的携带者 B 、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 C、文献的思想内容,即文献所记录的知识 D 、文献的符号进入载体的方法和过程 6、下列关于文献与文献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文献信息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 B、文献和文献信息是表征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C、文献信息是存储信息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即它的物质属性 D、文献记录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存储了社会发展的知识信息,为人类社会的前进保存了文化积累 7、访谈的形式属于(A) A、零次文献B 、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 8、纸制型文献一般以(B)为母体,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者其他载体上 A、手写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电子型文献D 、声像型文献 9、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用以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B、是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文献条目的集合,是三次文献 C、大多数检索工具为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以又称为检索刊物 D、目前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为主 10、按不同载体分类的文献的种类不包括(B) A、纸质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微缩型文献D 、磁盘文献 中文医药论文检索 1、CBM-Web<(C)检索系统具有良好兼容性 A、万方数据库 B 、CNKI数据库C、PubMed D 、维普数据库 2、可以全方位了解作者的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对象等情况,可以专一的研究某一个作者的整体情况的检索方式是(B) A、标准检索 B、作者发文检索 C 、来源期刊检索D、科研基金检索 3、我国中文医药论文的检索系统于上世纪(C)年代起步 A、60 B 、70 C 80 D 、90 4、下列不属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特点的是(A)

文献检索概述

文献检索概述 第一节文献检索概念 一、文献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文献的涵义 “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之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献解释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其意思指典籍和贤人的言论为文献。宋元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他把文献解释为:录之于书本的文字可称之为“文”,而传之于口的言论则称之为“献”。 《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一词所下定义为:“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认为只有“图书文物资料”才可以称之为文献,而贤者言论则不在文献的范畴之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记录的方式和记录的载

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其本身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上的刻、写和印刷,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音频、视频、数字载体的文献。因此,我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于198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栽体”。文献的定义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知识记录在一切能记载知识的载体上。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文献进行存储和传递,所以,构成文献内核的知识信息,负载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和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和技术称之为文献的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知识决定文献内容,载体决定文献的物质形态,而记录知识的技术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数字等把知识物化在不同载体之上,构成论文、科技报告、档案资料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影音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各种文献资料。 文献的基本属性: 1、知识性。知识性是文献的本质,文献存在的意义在于记录知识,存储知识,离开了知识,文献也不复存在。 2、传递性。知识要通过文献进行交流、传递,文献记载的知识能够通过时空进行传递,传授给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接受者,并使知识在传递中不断得到优化,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3、动态性。文献本身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记载知识的载体、技术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文献的存在,它静静地、无声无息地推动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文献检索作业概论

葡聚糖酶在甘蔗糖业中的应用研究 文献种类:期刊硕博士引文 中文文献 一·期刊 1葡聚糖对碳酸饱充和蔗糖成核过程影响机理的研究 【作者】张平军; 【导师】于淑娟; 【作者基本信息】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 2013,博士 【摘要】制糖行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污染排放已成为影响我国甘蔗制糖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制糖过程产生的葡聚糖,引起加工困难的同时也影响食糖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何消除或减少葡聚糖对制糖工业的影响,是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以制糖工业中葡聚糖为主线。研究了葡聚糖分子量对模拟烟道气饱充糖液生成的碳酸钙的物化性质及蔗糖成核过程的影响机理。利用超声场辅助饱充蔗糖钙生成碳酸钙过程工艺和分段式饱充技术工艺,可解决采用锅炉烟道气中CO 2 存在其纯度低、浓度波动大和吸收率低等共性关键问题,为实现制糖产业的绿色加工和节能减排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用乙醇沉淀法提取砂糖中葡聚糖,体积排阻色谱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 1.04×104- 2.24×106Da。葡聚糖分子量对模拟烟道气饱充石灰乳生成碳酸钙的影响为:碳酸钙颗粒的弦长范围和不加权中位数弦长,都随葡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加;葡聚糖的存在,可使生成的方解石型的碳酸钙的晶格发生畸变;葡聚糖与碳酸钙之间存在物理吸附作用。葡聚糖分子量对模拟烟道气饱充蔗糖钙生成的碳酸钙的影响:随着葡聚糖分子量的增加,碳酸钙颗粒形状,从分叉钟乳石状变为不规则状;碳酸钙颗粒的弦长范围和不加权中位数弦长,都随着葡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葡聚糖不引起方解石型碳酸钙晶格的变化;糖液中存在分子量T40的葡聚糖时,生成的碳酸钙有利于糖液清净。超声辅助葡聚糖对烟道气饱充蔗糖钙的影响: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不规则形状的碳酸钙颗粒数目增加,而颗粒的弦长分布范围和不加权中位数的弦长减小;超声场和葡聚糖的存在,方解石型的碳酸钙的晶格没有发生畸变;在2W/cm2的超声功率作用下,饱充生成的碳酸钙有利于糖液清净,并可缩短饱充时间。葡聚糖对碳酸氢钙制备碳酸钙的影响。 将Ca(HCO 3) 2 加热分解制备碳酸钙:碳酸钙颗粒中有方解石和文石相,其中文 石相的质量百分比为67.0±0.5%;碳酸钙颗粒的形状主要是立方体状、柱状和 纺锤形等;存在的葡聚糖和蔗糖,碳酸钙不发生晶型变化。通过Ca(HCO 3) 2 与 Ca(OH) 2 反应制备碳酸钙:生成方解石型碳酸钙,形状主要有球状和立方体状 等;葡聚糖和蔗糖的存在,能使碳酸钙的晶格发生畸变。用Ca(HCO 3) 2 与Ca(OH) 2 反应制备的碳酸钙,对糖液澄清的效果较优。蔗糖在水溶液中的超溶解度,随

文献检索概述

第一章文献检索概述 第一节文献检索概念 一、文献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文献的涵义 “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之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献解释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其意思指典籍和贤人的言论为文献。宋元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他把文献解释为:录之于书本的文字可称之为“文”,而传之于口的言论则称之为“献”。 《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一词所下定义为:“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认为只有“图书文物资料”才可以称之为文献,而贤者言论则不在文献的畴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记录的方式和记录的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其本身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上的刻、写和印刷,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音频、视频、数字载体的文献。因此,我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于198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栽体”。文献的定义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知识记录在一切能记载知识的载体上。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文献进行存储和传递,所以,构成文献核的知识信息,负载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和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和技术称之为文献的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知识决定文献容,载体决定文献的物质形态,而记录知识的技术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数字等把知识物化在不同载体之上,构成论文、科技报告、档案资料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影音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各种文献资料。 文献的基本属性: 1、知识性。知识性是文献的本质,文献存在的意义在于记录知识,存储知识,离开了知识,文献也不复存在。 2、传递性。知识要通过文献进行交流、传递,文献记载的知识能够通过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