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心理学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艺术心理学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艺术心理学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艺术心理学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第五章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第一节对于变态心理的一般理解

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而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意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诊断症状。

变态心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虚实不分、真假不辨、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把想象或幻想当成真实,把心理的东西当成物理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建立了一个“现实世界”,亦即幻象世界。他生活在自己心造的这个世界里,人们所理解的现实的共同因素对他来说却是不真实的。他根据自己的感知觉来解释一切事物,而不顾也不了解真实的实际情况。

这种现象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会发生。例如,一个孤独寂苦的人可以视动物为知音,可以把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一切有生之物和无生之物作为抒情对象,对月伤情,临风流泪。从实质上说,变态与常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世界上没有绝对常态的人,也没有绝对变态的人。任何常态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会表现为几分变态,而任何变态的人也都有几分常态。这是因为:

1.心理内容来说,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是没有绝对区别的,变态并没有特殊的不同于常态的心理内容。

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常理的表现和非常理的表现;大众化的表现和非大众化的表现)

2.同样的心理现象,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有不同的含义。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由于人们的思想基础不同,社会观念及进步程度不同,也会对常态与变态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对行为艺术的看法)

第二节艺术创作中的变态心理

因为心理变态的典型标志在于抹去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全神贯注,心驰神往地投身于想象中的世界,物我两忘,如醉如狂。这也正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心态。正是借助这样一种心态,艺术家的感知中才会出现花鸟知春,草木赋愁,高山起舞,大海歌唱,万物皆有灵性的“真情实感”。艺术家的笔下也才会出现子虚乌有却又令人陶醉的风光、栩栩如生的动物、呼之欲出的人物等。具体说,艺术创作中的变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错觉和幻觉。每个人都能感知错觉;在一些不寻常的情况下,个体的意识会发生歪曲,也就是看到或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觉是在并没有物理刺激(刺激物的存在)的情况下出现的活灵活现的知觉,他们是个体改变现实的一种心理构建。与错觉形成对照,幻觉是个体体验,并不与情景中的其他个

体分享。幻觉也经常会由精神促动药物所引起,以及严重酗酒者戒酒时。(达利:《有隐形伏尔泰胸像的奴隶市场》 1940)

二、躁狂和抑郁。抑郁症被形容是“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因为它发作频繁,也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在一生的某些时间中或多或少的体验过。重度抑郁症的特征:悲观的情绪(悲哀,忧郁,对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食欲(食欲差,体重显著减少);睡眠(失眠或睡眠过多);运动活动(显著减缓或激越);内疚感(感觉自己没有价值;自责);注意力(思维和集中注意的能力降低;健忘);自杀(反复想到死;有自杀的观念或举动)。在躁狂阶段,一个人常常感觉到自尊的膨胀感和他自己拥有特别能力或权力的非现实信念。被躁狂情绪所影响的人表现出不需要的乐观,冒不必要的风险,到处许愿,而且可能放弃任何东西。双相障碍是以严重抑郁与躁狂阶段交替出现为特征的。当躁狂开始减退,严重的抑郁会紧接而来。

三、多重人格。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内隐的和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希波克拉底将与人格气质对应的体液依据以下方案进行配置:

血液多血质:快乐,好动

粘液粘液质:缺乏感情的,行动迟缓的

黑胆汁抑郁质:悲伤,易哀愁

黄胆汁胆汁质:易激怒,易兴奋

多重人格()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这引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为了保持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并且就得不可渗透。慢慢地,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不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纯粹的多重人格毕竟是少见的,心理门诊中更多见的是一种“亚多重人格状态”,或者“多重人格倾向”。这种心理障碍接近于多重人格,但是,每个亚人格的独立性不是很固定,各个亚人格之间不是彼此浑然不知、毫无联系。简而言之,多重人格倾向的分裂程度,要稍弱于纯粹的多重人格。所以,这样的心理障碍也要比真正的多重人格相对容易治疗。

大部分艺术家都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能使艺术家们的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同样一种东西在某种情况下会带来危害,在另一种情况下,又会为人类造福。多重人格现象也是如此。

第三节创作变态与精神变态

因变态心理是构成成功的艺术想象的必要心理条件,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都高度肯定过精神迷狂之于艺术创作的价值。

一、创作变态与精神变态外在特征的相似性

如果仅从创作中艺术家的变态心理表现与精神病患者的某些外在特征的相同而言,上面的那些说法无疑是有道理的。

人们在艺术家身上发现了许多不那么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的行为症兆,例如,正像精神分裂者脱离现实那样,艺术家往往是举止异常的、孤独的社会成员。精神分裂症患者几乎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艺术家的创作也常需要他生活在自己的“梦幻世界”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幻觉;艺术家则有不同寻常的洞察透视力,创作中也常出现幻觉;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从他们的感知中剔除不相干的细节,这正如艺术家把普通人眼中所忽略的区区小事视为重要的细节。所以,人们把精神分裂症与艺术家联系在一起了。

二、创作变态与精神变态有着本质的区别

创作变态与精神变态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变态的原因不同(失常与孤独世界)

(二)变态的色调不同(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给社会带来财富的)

(三)变态的范围不同(无法控制的任何外在世界;包括精神的艺术世界)

第四节实现创作变态的正确途径

因为创作变态与创作成就的高度相关,所以许多艺术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具体的手段使自己摆脱常态心理的干预,进入到一种变态的创作境界。李白借酒赋诗,巴尔扎克从咖啡中吸取灵感,布勒东则身体力行地建议人们用饥饿刺激幻觉。事实上,这只是诱发变态心理的外部条件,如果单靠这类外部刺激便可以诞生高成就的艺术,显然是荒唐的。古今中外的优秀创作实践表明,高成就的创作变态,源于丰厚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淀,再加上良好的创作心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炽情致幻、虚静至幻”。

一、炽情致幻

创作变态与精神变态的根本差异就在干前者是移情的结果,后者则是生理病变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激情、痴情或炽情的推动下,想象会完全扭曲或夸大事物,强烈的感情会产生“真切的事件”(幻象)。艺术家往往都是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他们最富有同情心,最能够爱人。他们总是以爱的热情去看、去听、去感受体验、去抒写。正是这样一种对宇宙万物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要用艺术创造出的那个世界的执着的热情,使艺术家比其他所有因情致幻的正常人更经常普遍地产生着幻觉、多重人格等变态表现。创作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艺术家的情感积累越是浓郁丰厚,其创作中的心理变态就越是强烈持久,也就越有可能产生成功的艺术作品。

二、虚静致幻

中国古代文论、画论、书论中都非常强调虚静的作用。这就是从老庄、到防机、刘雅等人一脉承袭

下来的虚静理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放了群动,空放纳万境。”(苏城语)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最佳的创作心态,取得创作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忘却功利、超脱宁静的心理环境。

西方艺术史上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家同样十分重视“虚静”、“独处”的创作心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虚静即是凝神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创作中,由于内部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艺术家便会发生一种自动的催眠现象。催眠并非真正的睡眠,它是指用暗示手法刺激视、听、嗅等感官,引导人或动物进入到类似睡眠的生理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只是引起了不完全抑制,那些与接受暗示有关的部位仍处于强兴奋状态,但大脑皮层的大部分区域处于高度的放松、休息状态,因而意识的控制力减弱了,活动的自觉性水平降低了。这时的暗示信号便可越过正在休息的大脑皮层的表层,激活大脑深层的神经细胞,使之处于兴奋状态。这些常态意识下基本被荒废了的占百分之八、九十的脑神经细胞的苏醒与活跃,其能量之大,做功之强,远非语言所能形容。因而,催眠状态下,人不仅能够觉知,而且会产生一系列异常的知觉现象、意识现象,涌现出种种奇异动人、妙不可言的虚幻景象。古今中外许多名垂汗青的艺术品都是在虚静状态下发出的种种幻象中创造出来的。

虚静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求得幻象的发生,更是要竭力避开外物和杂念的干扰,暂时切断与外界纠纷、身边琐事的联系,暂时忘掉赏罚毁誉、利禄功名,忘掉已有的艺术法则和既定的艺术技巧,甚至忘掉自己的肉体和生命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将散乱的心念定于一处,从而在心理上为即将展开的艺术联想、艺术想象、艺术幻想腾挪出一个时间与空间的广场,进入一种未被尘世污染的、自由宁静的心理境界,使自己的整个心灵与要描写的艺术世界融为一体,于是才有了“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奇效,也才有了种种幻象与幻境的发生。

此外,艺术家还应保持纯真无暇的童心,培养自己对事物敏锐独特的感受力。我们知道,儿童是以感性的态度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在他们的眼睛里,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他们能够以成人难以理解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幻想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他们能够随意地对万物进行“添加”和“移位”——赋予事物本无的性质,将不同类、不同属的东西搅在一起。例如:把鱼弄到天上,把树栽到屋顶,给小猫画上翅膀等等。儿童的杜撰和幻想,是幻境的发祥地,是创造的源泉,如果见之于成人,这便是变态心理。而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正是缘于这种儿童般的变态心理,才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令人神往而又高妙的艺术境界,也才有了对宇宙万物的敏锐而又独特的感受力。

艺术心理学 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导言 艺术心理学产生于心理学与艺术学的结合。这两门学科的联姻,并非始于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这一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艺术现象产生之时。 比较而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过程要早于中国。虽然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取与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由于世界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东西方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研究特点,并影响至今。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人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都可归因为“性”。)人只要有意识存在,就有心理学问题的存在。有人总结,世界有三大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 二、近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1879年产生于德国,到20世纪中叶,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我国近代的心理学研究起步不算晚,1900年在京师大学堂就已开设了《心理学概论》的课程。 三、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目标:描述发生中的事;解释发生中的事(为什么会,动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以预测的结果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控制发生的事(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 四、心理学与艺术 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活动决定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有他独特的个性,而个性就是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历史上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 第一章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西方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文艺学、美学的观点产生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艺术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第一节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古希腊 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色彩与心理----色彩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张萌萌(200830909009) 08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2010年6月 摘要: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也正是色彩与色彩有这么密切的联系,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已经被很多行业重视并运用起来,比如服装业中每年衣服的流行色就和色彩心理有关;还有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设计色彩与消费心理等等,在本文中我要讲的是和我专业有关系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具体从色彩对空间设计影响和色彩对不同人群房间设计的影响两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色彩心理室内设计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注释1)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刘勰在《文心雕龙》(注释2)中曾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它道出了色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其实,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包豪斯(注释3)的色彩教学中也十分强调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康定斯基、克利、伊顿(注释4)等人把色彩理性化、抽象化,然后再通过处理色彩几何形去把握对色彩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运用过程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所谓理性色彩,就是借助人所独具的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将从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纷繁复杂的色彩印象予以规律性的揭示,从而形成色彩的理论和法则,并运用于色彩实践。于是乎色彩与心理的关系走进了室内的装潢设计之中。具体表现有以下来两个方面: 一、色彩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1、色彩可以规划空间 以色彩来划分室内不同的功能区域既省时省力、经济快捷又效果明显。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各区域的色调一定要和室内整体的空间色彩,也就是主色调相协调。另外,应发挥不同色彩的情感倾向,辅助室内功能更好地实施。比如,在餐饮区域的用色中,黑色或纯度太低的颜色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因为大面积的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而过于混浊的色彩会给人以不洁净的感觉。故餐室的色彩应以暖色为主,黄色系中的橘黄、乳黄最能增加食欲,其次是柠檬黄;而学习和办公的区域要求人们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因此,不应采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过于跳跃的色彩,而应以明度和纯度较低的柔和舒缓的色彩为主,比如选用灰色系、蓝色系、绿色系等纯度较低的或者偏冷调的色彩;卧室是家庭住宅中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场所,其色调选择以私密和安静为前提,艳丽明亮的色彩使人觉得兴奋,不利于休息,因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言 一、精神医学的概念 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发展规律、病程经过、预后转归、治疗措施、预防和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医学科学。 精神活动(心理)是脑的机能,它使机体能对外适应环境和污染环境,使之更能适应机体的需要;对内则通过神经系统与整个机体联系,以保持内部的统一性。因此精神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表现。 精神活动(心理现象)按心理学概念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即知、情、意)三个过程。认识可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精神活动还包括性格心理特征和能力。精神活动如发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量和质的改变时,就能患精神疾病。 二、精神医学的特点: 精神医学是躯体医学相对的医学。即精神医学和躯体医学两者解剖部位、生理机能、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多有不同。但都是临床医学范畴内。两者各有特点,但又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精神医学神经病学的关系: 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防治和健康者心理保健的医学。神经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两种疾病都是研究神经系统病变的医学。两者的区别,只是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而已。如精神疾病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等不同而已。如精神疾病的病变主要在脑部,其病变性质除脑器质性病变外,其它疾病大都属于机能性病变。找不出明显结构的改变。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障碍。神经病的病变不仅是脑部,而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是属于器质性病变。有神经组织结构的病变,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障碍。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炎和变性等精神障碍,即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也有各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只有精神症状,而无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因而精神疾病和神经病中,有的两者难以严格区分。有的彼此分离,也有相互关联。 四、精神疾病与内外科学疾病的关系: 内、外学科和其他临床各学科的躯体疾病,如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胶原病、心脏血管、肿瘤和心脑、胃肠、子宫、人工流产、绝育手术、截肢、白内障碍等手术,往往在整个病程中或早或晚产生精神障碍。在躯体疾病或手术病人中多少存在着某些异常心理活动,如表现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也有内、外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的疾病中也可合并神经症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疑病症、焦虑症、癔病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等。这些精神病性症状或神经症性状和躯体性症状以及异常心理活动,即精神与躯体、心理与脑或心和身相互的关系。因而综合医院医生需要学好精神医学的临床基本知识和理论。 五、精神医学与其他边缘科学的关系: 由于精神医学的发展,不仅本学科进行纵深的研究。还需结合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行为科学和心身医学、精神卫生等学科的横面的进行研究。其中特别是行为科学(Beharior seicnce),即把神经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综合一起成为综合性科学。本剖析人们的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和本质,并应用于医治病人的异常行为。 上述的关系来看,精神医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 六、军事精神医学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 纲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的要求 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16门主要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 本课程为3学分,教学时数54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课内学 时 录像 课 IP课 件 上编艺术总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411第二章艺术的起源411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 育 411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411中编艺术种类 第五章实用艺术421 第六章造型艺术421 第七章表情艺术421 第八章综合艺术421 第九章语言艺术421 下编艺术系统 第十章艺术创作721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721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421复习辅导1 总计542013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编艺术总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六章 《设计艺术与消费心理》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6)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六章设计艺术与消费心理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需要 2.心因性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5.需求 6.动机 7.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 8.理性动机和感性动机 9.交往行为理论 10.戏剧行为 11.广告疲倦效应 12.态度 13.设计说服的方式 14.决策理论 15高卷人消费者和低卷人消费者 16.决策的补偿性原则 17.决策的非补偿性原则 18.启发式 19.人格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0.人格的特质论 21.人格特质的五因素模型 22.品牌人格化 二、问题与讨论 1.根据需要层次理论,谈谈应该如何理解消费者的多层次需要。 2.根据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谈谈如何运用艺术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3.如何利用艺术设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4.简要论述与消费行为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5.设计人格化的形成过程。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需要: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有机个体或群体对客观事物(其存在与发展的条件)的欲求。P156 2.心因性需要:心因性需要归纳为基本的三种,被称为“需要三元论",分别是权力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P157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至少存在5种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除此以外,他还提到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需要。P157 4.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根据需要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于物质存在对象的需要;精神需要是对于概念对象的需要,例如审美、道德、情感制度、文化、知识。用户的物质需要反映为对产品使用性能的需要,而精神需要则超出使用层面,伴随各种情感体验,即对产品情感体验的需要。P161 5.需求:需求不完全等同于需要,需要一种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会产生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就是行动的驱动力----动机,但需求则直指目标,即主体基本明确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消除这种紧张感,是动机的具体体现和表述。P164 6.动机:动机可以被描述为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产生行为的一-种驱动力,或者说个体想要做某事的内在意愿。P167 7.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所谓积极动机,是驱使我们朝向某个目标的驱动力,比如进食的动机会驱使人们寻找餐馆或购买食品;消极动机则相反,它迫使我们远离或避免某些目标或行为,例如害怕出车祸的动机会驱使人们离汽车远点。P168 8.理性动机和感性动机:理性动机是指消费者感受到一定需要后,理性地考虑所有选择,选择那些能提供给他们最大效用的产品。感性动机是指消费者直接按照情绪和情感(喜欢、厌恶、自豪、尊重等)来选择不同的目标。P168 9.交往行为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他将心理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认为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根据其背后的合理性将人的行为分为三类:目的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P172 10.戏剧行为:戏剧行为中,行为者是彼此互动的参与者,他们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同时也是他人表演的观众。P173 11.广告疲倦效应:不断重复的行为,到了一定强度后会出现厌倦的现象,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并且出现消极的情绪。比如过度重复播放的广告会导致消费者的厌倦,这被称为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是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部分丧失

2012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学单选题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单选题 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正确的说法是(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错误的说法是(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3、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系统治疗)。 4、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以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为对象)。 5、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6、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7、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8、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把心理异常现象与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9、符合精神分析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是(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10、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A)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的重要。B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C潜意识在心理异常中具有重要意义。D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1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顺利的渡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12、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必多”的看法的是(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13、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人格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5、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 16、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书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17、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1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是(D)A通过动物实验。B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C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D通过演绎的方法。 19、依据巴甫洛夫的理论,下列表述中符合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的是(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上)。 20、下列说法中符合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的描述的是(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 21、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22、下列表述中符合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的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 23、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24、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的是(C)。能防止人的各类躯体疾病。 25、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达中不属于“标准区分”法的内容的是B伦理学标准。26、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述中符合“医学标准”的涵义的是(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27、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28、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29、在判断人的心理正常与否的情况下,下列表述中符合“内省经验标准”的涵义的是(病人的内省经验)。30、在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时,按照“社会适应标准”的要求,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够(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31、在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时,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社会适应标准”的内容的是C人能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 3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的是C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一致的原则。 33、“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不含(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识)。 34、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35、下列表述中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是(各类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36、下列描述中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37、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B)。B人格类型与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38、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39、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40、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下列表述中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规定是C必须停药以后才能进行心理咨询。 41、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C躯体障碍。 42、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艺术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艺术学概论 1.艺术学之父:费德勒。 2.德国的格罗塞注重从方法上建立艺术科学,代表作《艺术起源》。 3.艺术学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 1.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①“客观精神说”——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代表人物: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现实都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现实世界的结果,因此,文艺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三层”。桌子的例证。黑格尔:《美学》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错误性: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理念”或“绝对精神”。正确性:包含了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②“主观精神说”——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尼采提出唯意志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他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是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第一部着作《悲剧诞生》。③“模仿说”或“再现说”——观点: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西方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塞万提斯模仿说、莎士比亚镜子说。 2.“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学研究的启示:①“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②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论述艺术生产理论的“不平衡关系”:①“不平衡”的含义: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②“不平衡”的表现:⑴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章节 第五章神经症性障碍 学时 4 班级 13应用心理学 时间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把握神经症性障碍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性质、成因、治疗。 教学重点与 难点 神经症性障碍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诊断要点和治疗。 课堂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作业与思考题 第五章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什么是神经症 一、神经症概念的由来和演变

神经症这一术语是在1769年由苏格兰医生William Cullen(1710-1790)首先提出来。此后神经症的概念经过了多次的演变。 在19世纪经过了神经症是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的讨论。 后来随着临床神经病学的发展,很多器质性的神经疾病从神经症中分离出去,最后达成的共识是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二、神经症的特点 1、强烈的心理冲突。 经症患者觉察到他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患者对疾病是有自知力的。2、精神痛苦。 因此,患者往往主动就医或求助于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喜欢诉苦是神经症患者普遍而突出的表现之一。 3、持久性。 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不同于各种短暂的精神障碍。 4、妨碍着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人生不能免于心理冲突,但是健康的心理冲突是建设性的,二神经症性心理冲突是破坏性的。 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三、神经症主要分类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恐惧,是一种对当前危险情景做出的即时的应激反应,具有很强的逃避倾向,并伴随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 两者的区别: 恐惧的认知成分是对清晰的、特定的危险的认识,而焦虑的认知成分则是对弥散的、不确定的危险的预期。 第二节焦虑症 一、日常焦虑 二、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 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 其他精神病理状态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 焦虑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三焦虑症的类型 (一)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定义 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 惊恐发作的症状: 第一,在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或人格解体所击溃。 第二,在生理上,惊恐发作时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包括呼吸急促、头昏眼花、心跳加速、发抖或胸口疼痛。 第三,在认知上,个体认为自己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快要死了;或认为自己发疯,失去控制了。 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除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外,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

论蒙克的艺术创作心理

论蒙克的艺术创作心理 摘要:绘画艺术家蒙克的创作心理主要建立在三个方面:一是童年的生活经历造成的他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二是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变故,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艺术的敏感情绪与寄托。 关键词:情绪心理认知心理动机心理 北欧着名的绘画艺术家蒙克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心理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童年的生活经历造成的他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变故;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艺术的敏感情绪与寄托。 一、艺术创作的情绪心理 艺术创作的情绪心理是指“艺术家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事件中引起某种情绪反应。”①这种情绪有时候是一段时间的影响,有时候是贯穿创作生涯的情绪反应,蒙克创作的情绪心理一直都无法摆脱童年时代疾病留给他的无助与对死亡的抗拒。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童年所造成的创伤将会以潜意识的形态伴随人的一生,人的童年处于一种本我状态,较少受到来自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等方面的影响,童年时代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于是在以后的人生中变就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以后的创作中这种心理总是以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 蒙克出生在挪威的普通家庭父亲是医生,但他的童年因为母亲的去世变的灰暗而压抑,在以后的生活中蒙克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母亲去世之后姐姐,父亲,哥哥的相继离去,这些悲惨的经历吞噬着蒙克的内心,所以他的创作心理总是带有压抑、恐惧与不安,他在日记中曾写到“疾病和死亡蹂躏了我父母的旧居,我一直无法战胜这种不幸。这对我的艺术也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②由于童年时代亲自面临过死亡场景,蒙克创作的情绪心理总是充满对生活的思考以及死亡来临时的无法抗拒,由此造成的压抑的创作心理一直主导着他的创作过程,例如他创作过许多关于疾病的题材,如《点燃炉火的女孩》、《早晨》、《送终》等。 二、艺术创作的认知心理 所谓认知心理是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受外部世界的干扰逐渐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阿恩海姆在《走向艺术心理学》中指出“艺术家基本上是通过知觉推理来创作其绘画作品的,这种知觉推理为发生在意识水平以下的过程所支配。” 蒙克在对世界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的形成自己的认知心理,最为明显的是蒙克初恋的不顺利使他对爱情以及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爱情的体验让他的创作心理不再局限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暗含对“性”的欲望与无法抗拒。蒙克的第

05626 变态心理学 课本简答题

B040110教育心理学教材版本

05626变态心理学课本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将心理障碍分为哪10种类别?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简述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自知力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如何? (1)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的恢复的程度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疾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1)精神症状的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在临床上的痊愈。 第三章神经症 惊恐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 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特定恐惧症的主要类型: (1)动物恐惧症 (2)自然环境恐惧症 (3)情景恐惧症 (4)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 (5)其他:包括疾病和死亡 请阐述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 (3)个体可能经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床上,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加氯(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得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得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得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都就是在认识过程得基础上产生得,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得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就是人得统一得心理活动过程得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得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得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得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得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得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得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得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得。但它所把握得就是一个特殊得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得众多因素得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就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就是按照某种情感得需要而组织起来得。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得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得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得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就是静态得,一就是动态得.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得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得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得材料.包含一定情感与情绪得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得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得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得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得动态因素依据一定得方式组合起来,就就是动态得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就是一个历时得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就是十分典型得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得艺术.但它表现得不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就是一个动作得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得“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得静态唤情结构与动态唤情结构。前者就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得,即人们通常所谓得“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就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 2.艺术知觉得 1.艺术知觉得选择性? 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得捕捉? 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得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得那一瞬间,该事物在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第四章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实验美学/文艺心理学 (审美过程的心理体验、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机系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以及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 许多已被认可的艺术规律都同时蕴含着心理学的规律。 例:构图的均衡——《西斯汀圣母》和翻转的《西斯汀圣母》 色彩的冷暖、色彩与情感…… 第一节审美注意 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朝向一切方向,而是有所选择。注意的集中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于是客观对象从注意的边缘移向中心,因而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 注意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意识倾向特征,伴随心理活动过程。 二、审美注意特征之一——无直接功利性(虚静说) 审美注意必定是一种境界或一幅图画霎时占领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领略,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凝神的境界——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获得单纯的意象世界。“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 举例:一个诗人与一个采药者。采药人只关注树丛草丛中的药材,对于山间美景则视而不见;而诗人则相反,摇动的树枝,歌唱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变幻的云彩,成为关注中心,采药人眼中的“前景”变成了“背景”,而“背景”变成了“前景”。 例:家住海边的渔夫当别人称赞他门前的美景时说:“门前没什么好看的,屋后的这一园菜还不差。” 同样的例子,一幅古画,必须撇开价值因素,专注于画本身,它才是美的; 实用意义的摄影(毕业合影)与艺术摄影(纯粹美的追求) 实践采风(西藏、非洲)甚至战地摄影,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在忘我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管子》认为要虚静恬淡、专心致志,才能可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心术》中:“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

艺术学概论电子教案-彭吉象-(第三版)-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

艺术学概论电子教案彭吉象(第三版)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内容,要注意开阔思路、深入理解,不可拘泥于机械记忆,对于本章的学习,至少应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明确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尤其是艺术生产理论和艺术系统)、艺术的三个基本特征,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二是要树立一种意识,即从学科的基本理论出发,并依倨此理论灵活地、密切地结合实际地学习和理解各种问题。要学会用一种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分析问题。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授课2课时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课程重点与难点: (1)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2)艺术的三个基本特征;(3)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尤其是艺术生产理论和艺术系统)。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艺术生产理论与艺术系统的关系及对艺术系统的初步认识。 教学方式及注意事项: 多媒体授课,图片、音像资料的运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 教学内容: 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高等教育]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掌握系统的艺术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全面把握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为进一步理解各艺术门类的专业创作和欣赏活动的心理活动规律奠定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 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30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设备: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章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二、西方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1 、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2 、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3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4 、认知派艺术心理学 5 、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3、使学生通过对各研究流派基本理论的掌握,把握西方艺术心理的研究特点与趋势;教学重点: 早期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实验派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第二章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教学内容: 一、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近、现代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教学时间:3课时

1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六个主要理论观点,并能够学以致用,分析阐释有关的创作实践。 2 、使学生了解中国艺术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第三章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力 教学内容: 一、人类的需要及有关理论 1 、运动与平衡的需要 2 、本能与非本能的需要 3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人类的艺术需要 1 、艺术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 、艺术需要是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 三、艺术动机 1 、动机的心理学研究 2 、艺术动机的主要特征 3 、艺术家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 教学时间:4 课时

变态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参考书目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David H. Barlow, V. Mark Durand,Abnormal Psychology,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6年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年版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 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相关概念 神经病(neuropathy)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精神病(psychoses) 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s)。 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 相关学科 异常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一位死了丈夫的妇女,变得严重抑郁,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心 理异常还是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青年强迫女友和他发生性关系。这是心理异常还是一种犯罪? 一个男人不能乘坐飞机,即使长途旅行他也坚持乘船。这是变态还是有点 特别? 一个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追 求?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用刀把自己的手和脸划破,用来制造具有装饰 性的伤疤。这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正常的爱美? 判断是否变态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标准 统计标准 个体不舒适感 行为适应不良 教材P1三例 朱迪:看见血就晕倒的女孩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一个被认可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不典型的或不被预期的行为、情绪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注意跨文化的差异 二、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判断的误差 观察者之间的差异 观察者与行为者之间的差异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三、精神病理科学 从业者们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一、癫狂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其心理特征:一、以激情的强化为标志;二,无意识创作的突发。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它往往是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这种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又是有主客观条件基础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适宜刺激(这主要指创作主体的“情结”)。 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 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二、沉思状态 艺术沉思: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

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哲学沉思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概念的碰撞、组合与逻辑的沟通。艺术沉思本质上并不是思考而是体验,它的对象不是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 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其次,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自然情感被当做艺术沉思的对象时,会产生新的特性,也就是审美特征,它产生于人心理之中,是在观照之中产生的,艺术沉思通过上述二个步骤,逐渐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 三、内觉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水平之下的深层心理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深层心理内容在创作主体的有意调动和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会以不同方式显现为意识水平的心理现象。对那些深层心理内容的捕捉和体验深沉是创作主体最艰难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种心理活动,我们称之为内觉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