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章节

第五章神经症性障碍

学时

4

班级

13应用心理学

时间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把握神经症性障碍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性质、成因、治疗。

教学重点与

难点

神经症性障碍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诊断要点和治疗。

课堂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作业与思考题

第五章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什么是神经症

一、神经症概念的由来和演变

神经症这一术语是在1769年由苏格兰医生William Cullen(1710-1790)首先提出来。此后神经症的概念经过了多次的演变。

在19世纪经过了神经症是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的讨论。

后来随着临床神经病学的发展,很多器质性的神经疾病从神经症中分离出去,最后达成的共识是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二、神经症的特点

1、强烈的心理冲突。

经症患者觉察到他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患者对疾病是有自知力的。2、精神痛苦。

因此,患者往往主动就医或求助于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喜欢诉苦是神经症患者普遍而突出的表现之一。

3、持久性。

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不同于各种短暂的精神障碍。

4、妨碍着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人生不能免于心理冲突,但是健康的心理冲突是建设性的,二神经症性心理冲突是破坏性的。

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三、神经症主要分类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恐惧,是一种对当前危险情景做出的即时的应激反应,具有很强的逃避倾向,并伴随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

两者的区别:

恐惧的认知成分是对清晰的、特定的危险的认识,而焦虑的认知成分则是对弥散的、不确定的危险的预期。

第二节焦虑症

一、日常焦虑

二、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

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

其他精神病理状态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

焦虑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三焦虑症的类型

(一)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定义

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

惊恐发作的症状:

第一,在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或人格解体所击溃。

第二,在生理上,惊恐发作时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包括呼吸急促、头昏眼花、心跳加速、发抖或胸口疼痛。

第三,在认知上,个体认为自己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快要死了;或认为自己发疯,失去控制了。

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除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外,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

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并且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点:

(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2)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3)发作时表现出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资料来源: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CCMD-3,2001.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定义: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表现:

情感上,个体感到很无助,他们神经过敏,紧张,易警醒,经常处于崩溃的边缘。

认知上,个体预料到某种可怕的事情会出现,但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生理上,个体会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脑电图显示了额叶?波的活动增强,尤其是在左半球。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除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还需满足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

以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资料来源: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CCMD-3,2001.

四、焦虑症的可能病因与治疗

(一)焦虑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方面的原因

焦虑与大脑中特定的脑部环路和神经递质有关。

如,γ氨基丁酸,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系统,边缘系统。

2.心理和社会因素

在成长中认为世界是不可控的,认为在麻烦出现时自己将束手无策。当这种认知非常强烈时,就对焦虑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易感性。

压力事件触发了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焦虑的易感性。

3.综合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惊恐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1.惊恐障碍的病因

认知理论强调这类病人的心理易感性,认为他们对待平常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原因。

心理动力学的理论认为,早期的客体丧失或分离焦虑预示着个体在成年后会发展出这种障碍。

2.惊恐障碍的治疗

药物治疗:三环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

认知—行为治疗:如惊恐控制疗法,放松与呼吸再训练技术。

1.不论是对药物还是认知—行为治疗,大部分患者都有积极的反应。

2.两种方法在短期内都相当有效。

3.认知—行为治疗比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稳定和持久。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1.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

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目前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还都非常的有限和落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是一样的。但若从长期效果考虑,则应该选用心理治疗。让病人面对焦虑源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种方法也是有效的。这或许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焦虑的时代的开始。

有研究已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在这种方法中,患者学习使用认知治疗和其他技术来对抗焦虑和担心的过程。

第三节恐怖症

一、恐惧

当我们感觉到危险时,我们就感受到了恐惧,它由四方面组成:

(1)认知成分———对生命或身体的威胁的识别;

(2)躯体成分———面临危险时身体的紧急反应;

(3)情感成分———畏惧、恐怖和惊恐的感觉;

(4)行为成分———逃跑、发抖或者是战斗。

危险情境是有一个范围的,就像恐惧反应也有一个范围一样。当恐惧反应与情境中蕴涵的危险的程度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接受它。但是当恐惧反应跟真实的危险程度不对称时,我们会说这是不正常的,简而言之,就是恐怖症。

恐惧是正常的,恐怖症是异常的,然而,它们是处于同一个连续体上的;它们的不同在于程度,而不在于类别。

二、恐怖症的临床表现

恐怖症的定义

恐怖症是一种持久的恐惧反应,它同危险的真实性是极其不成比例的。这种恐惧反应可能会妨碍到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1.对特定情境的持久的恐惧,这种恐惧与危险的真实性不一致;

2.暴露在真实情境下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和惊恐;

3.意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度的或不合理的;

4.对恐怖情境的回避;

5.症状不是源于另一种障碍。

三、恐怖症的类型

(一)场所恐怖症

1.临床表现

“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2.与惊恐发作的关系

(1)大部分案例都是由惊恐发作开始的;

(2)个体并不对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感到恐惧,而是害怕自己会在那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并且害怕自己会得不到帮。

(二)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

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说话,聚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

人际接触(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常伴有自我评价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三)特定恐怖症

1.临床表现

由特定事物或情境引发的明显且持久的恐惧,认识到其恐惧是过度的、不合理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去避开引发恐惧反应的情境,个体符合所有上述条件时,才能够被诊断为特定恐怖症。

2特定恐怖症的分类

1. 动物恐怖症,通常是猫、狗、鸟、老鼠、蛇和昆虫。

2. 自然环境恐怖症,包括污物、高度、黑暗、风、水和风暴。

3. 情境恐怖症,如桥、电梯、飞机、隧道、封闭场所、公共运输工具。

4. 血、注射和伤口恐怖症。

5. 其他,包括疾病或死亡。

四、恐怖症的可能病因

(一)恐惧症的病因

1.生物学解释

遗传学: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患有恐怖症方面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神经生理学:边缘系统的血清素和多巴胺,γ氨基丁酸,杏仁核

2.行为学解释

恐惧症的形成同实验室条件下动物形成经典条件反射是相同的。

3.恐怖症的选择性与持久性

选择性:恐怖症总是针对一系列高度限定的物体。

持久性:恐怖症是很难改变的、顽固的。

4、对各类恐惧症的可能病因

(1)场所恐怖症的病因

惊恐的角色在对广场恐怖症的病因的理解中是很关键的。广场恐怖症,可带有惊恐,也可不带有惊恐。两种都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来进行解释。

(2)社交恐怖症的病因

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行;

压力情境下,曾经出现惊恐发作(虚慌),

担心相似情境再次发作感到焦虑;

经历了源于真实的社会创伤,并对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感到焦虑。(条件作用)

(3)特定恐怖症的病因:

以一种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开始;

在特殊情境中体验虚假的恐惧(惊恐发作);

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真实的情境下被告知有危险。

(二)恐怖症的治疗

1.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

它包括三个阶段:放松训练、构建等级和反条件反射形成。

2.暴露

通过强迫患者接受现实测验,处于恐惧情境中从而发现灾难并没有发生,从而使恐怖症消退。通常,暴露的治疗效果被证明同系统脱敏的效果相当,甚至超过了系统脱敏。

3.模仿

患者观看没有恐怖症的个体示范其所不能做出的行为,看到他人并未受到伤害,恐怖症患者就会减轻对情境的恐惧。

4.对各类恐怖症的治疗

(1)场所恐怖症的治疗

消退和药物两种治疗方法的每一种都能单独、有效的治疗广场恐怖症。

暴露和认知治疗的灵活的结合(同想象相反的真实情境)可能是非常好的心理治疗方法。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可能对缓和广场恐怖症也是有帮助的。

(2)社交恐怖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MAO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心理治疗:要求一组患者在彼此之间复述或表演引发社交恐怖的情境。(认知-行为治疗)(3)特定恐怖症的治疗

特定恐怖症需要结构化的、稳定的暴露练习。

第四节强迫症

小刚14岁上初一,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大,逐渐出现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比如说去过什么地方、经历过哪些事等,从主观上自己并不想去回忆,但就是控制不住,内心很痛苦,总想摆脱,影响了学习效率,为此在学习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因此成绩一般。

18岁考入大学,症状没有明显变化,只要一学习看书,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一遍又一遍,挥之不去,内心十分痛苦,时轻时重。

24岁时症状加重,不仅是在学习看书的时候出现上述念头,有时在工作时脑海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影响工作,同时和人交往时紧张感加重,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有几次领导让他做报告,患者即使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最后也因为紧张、害怕而找借口推辞。

一、强迫症的临床表现

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

强迫观念: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这些想法是个体自己意识的产物,不是外界强加的。他们意识到这种观念是不合理、过分、不适宜的,总会试图用另一种想法或行动来压制或协调这些想法。

强迫行为: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如洗手,检查,抹擦)或心理活动(如数数,祈祷或默默地重复某个词语)。

三种方法区别强迫观念与正常情况下的持续想法

强迫观念总是痛苦的,不受欢迎的,强迫闯入意识的。

强迫观念来源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外界情境。

强迫观念很难被控制。

二、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与治疗

(一)可能的原因

心理动力学观点:

认知行为的观点:

神经科学的观点:

见教材P117

(二)强迫症的治疗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最明显的效果是能够制止5-羟色胺的重吸收。

然而,药物治疗的平均效果最好也只是使症状有所改善。

一旦停止服药,症状还会复发。

行为治疗:

三种基本技术的结合——反应预防、暴露和模仿。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不能完全治愈。认知-行为治疗:

改变过去单一的行为疗法呵认知疗法,一暴露与反应阻止为主,辅以认知重建。

精神分析治疗和森田疗法

精神外科学:

精神外科学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它是用神经科学的方法来治疗心理障碍,如对扣带回的损伤。

第五节躯体形式障碍

一、临床表现

1,患者有生理上的功能衰退或变化,可表现为失明、失聪或瘫痪。

2,症状无法被解释为躯体的或神经的原因。没有证据显示是神经损伤导致的失明、失聪或瘫痪。

3,有证据显示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

4,患者经常但不总是漠视躯体的损伤,尤其是他不会对症状感到焦虑。

5,患者并不自愿控制症状。

34

二、躯体形式障碍的种类

(一)躯体化障碍

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器官或系统。常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的障碍。

(二)疑病症

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即使病人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三)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

核心症状是:出现在身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疼痛导致明显的忧伤或损害。症状是不受患者意识控制的。

三、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原因与治疗

(一)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原因

1.精神分析的观点

躯体症状是防御的结果,这一防御吸收并中和了由于无法接受的潜意识冲突所引起的焦虑。三个不同过程的假设:

第一,个体的焦虑是由一些无法接受的想法造成的,而转换是对焦虑的防御。

第二,心理能量被转换成躯体损伤。

第三,特定的躯体损伤象征着潜在的冲突。

2. 沟通理论的观点

患者用障碍来对付各种痛苦的情绪(不只是焦虑)并且去协调困难的人际关系。

他通过躯体的疾病向自己表达隐藏的痛苦,因而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痛苦中分离出来,然后他把由其他事造成的痛苦表达成躯体的损伤。

(二)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

面质

试图强迫他们摆脱症状。

这种恢复通常是暂时的,患者可能产生冲突和自尊的丧失。

患者可能觉得治疗师没有同情心,因此最终是会破坏治疗的效果的。

建议

仅仅用使人信服的方式告诉患者他们的病症会消失。

转换性患者极易受暗示。

领悟

当患者开始明白,并在情感上领会到是某种潜在冲突导致障碍,那么这些症状就会消失。第六节神经衰弱

一、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

(一)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

精神易兴奋:无论何时何地都容易出现联想和回忆增多且杂乱的情况。

精神易疲劳:主要是情绪性疲劳,是长期心情紧张、烦恼、苦闷压抑等引起的,休息和睡眠也不能消除它。

(二)情绪症状

三种表现: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三个特点:1)患者感到痛苦,倾向于见人就诉苦或求助求治;2)患者感到控制不住或摆脱不了;3)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

(三)心理生理障碍

实际上指的是生理功能障碍,只是这类症状跟患者的心理有密切联系。

常见障碍:1)睡眠障碍;2)头部不适感;3)个别内脏功能的轻度或中度障碍。

二、神经衰弱的可能病因与治疗

(一)神经衰弱的可能病因

心理社会因素是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

工作、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

长期对工作不满,被迫非完成不可;

工作困难,因为不能顺利完成而自责。

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原因。

如亲人丧亡、夫妻离异、事业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

心理社会因素如何导致本病的机制尚不明。

心理社会因素能否成为致病因素,决定于其性质、强度和作用的持续时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患者的态度与体验。

个体的素质性格。

如胆怯、自卑、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任性、急躁、自制力差等。

巴普洛夫学派的解释见教材P124

(二)神经衰弱的治疗

1.心理治疗

放松疗法

心理治疗的内容,主要不是给患者提供生物医学的解释,而是和患者一道去体验人生。避免纠缠在病人的内心世界里,而要逐渐深入到人际关系中去。

2.药物治疗

药物对于神经衰弱只有对症治疗效应。

目前用的最多的是抗焦虑剂。

就心情而言,对紧张和易激惹效果较好,对烦恼效果较差。

但是抗焦虑剂只有短期使用才有较好的效果,长期服用不仅疗效不显,还容易造成药物依赖。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

三年制康复专业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健康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使得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心理学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医学心理学已被列为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康复心理学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成为康复专业学生必修的医学课程 针对康复专业的特点,将教学重点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转归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了解康复治疗手段对康复对象心理的影响,真正把我们服务的对象看成是人,而不仅仅是残疾,用全面、整体的观点看待和服务于患者,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促进其全面康复,维护健康。使患者真正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真正地提高生活质量。 二、课程性质 康复心理学是研究残疾人和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康复心理学》属于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等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康复心理学》为三年制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修课,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康复医学导论》、《内科学》、《外科学》等先修课,学生为高中毕业生。 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内容、研究范围及我国康复心理学发展状况。重点学习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三、课程基本理念 1.《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通过学习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指导病残人发展健全人格,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来提高、调动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功能,提高病残人的病残后的康复率与生活质量。 2.《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

变态心理学———绪论与第一章、第二章的只是要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将回答的问题 1、变态心理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元素在判定变态心理中的作用? 2、什么是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在判定心理障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人类认识变态心理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有关变态心理的观点有何特点? 4、变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 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 如何判断心理障碍?——基本元素 1.痛苦:自己家人 2.适应不良:健康:3.不合理:无法理解、荒谬怪异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冲动是魔鬼安嘉和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旁观者不适:让人不舒服7.违背标准 心理咨询师考试标准:一、常识性区分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区分1、偏离统计常模 2、对某一习俗偏离 3、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无缘无故杀人)4、古怪无效的观念行为5、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区分 1、医学标准生理变化为基础 2、统计学标准:测量偏离正常 3、内省标准:病人内省观察者内省4、社会适应标准 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2、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相对稳定性原则 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 心理障碍的定义心里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判定心理障碍的几点建议 1.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 2.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 3.注意判断者的不同 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2、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3、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与实践任务(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史前社会代表人物巫师和祭司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外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战场,如果邪恶的灵魂获得了胜利,它就会像寄生虫一样占据了人的身体,并控制着人的行为,使患者常常表现出疯狂的行为。 解决方法驱魔术——采取一些仪式劝诱邪灵离开受害人的身体。环钻术——在颅骨上挖洞、取出颅骨碎片或血块。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盖伦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体液说:脑部的病变是异常行为的根源。人脑的正常运转与四种体液有关——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黏液。环境说: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对心理障碍的作用。 解决方法 1、改变潜在的生理病态现象。2、可将患者与家人隔离或让他搬离原来的住所。 三、中世纪代表人物教会、教士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 1、鬼神论:善与恶或神与魔之间的冲突。凡是异常的行为,都被看做是魔鬼附体的结果。 2、科学家和医生坚持从医学上去解释和治疗心理障碍,但影响微弱。 解决方法驱魔术——吟诵、恳求或祈祷使邪灵离开受害者,或饮下圣水和苦水驱赶邪灵,甚至采用挨饿、鞭打和浸入沸水等极端方式来驱魔。 四、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约翰·韦尔,德国医生和天文学家,心理病理学现代研究创始者菲 利普·皮里尔,筹建大型精神病院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病而已,心灵像身体一样,也会患病。 解决方法1.道德治疗运动的:神庙致力于用人道和爱来治疗有精神病的人。2.医院和修道院变成精神病医院。 五、20世纪早期代表人物埃米尔·克雷佩林安东·梅斯梅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1、体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2、心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的。解决方法生物医学:药物的作用。催眠术。 六、目前的趋势 新型精神药物药物通过影响脑部,从而减轻心理障碍的症状,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门诊诊断严重行为问题患者的主要形式,这些患者即使需要住院,也只是短期的。 私人心理治疗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出现,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人本—存在以及社会文化的观点 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1、重视致病的心理因素,认为在强烈、持久的情绪波动下可以引起躯体疾病。 2、《黄帝内经》:根据阴阳归类的法则,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心理病症现象 (3) 第三章神经症 (5)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7) 第五章人格障碍 (10) 第六章心境障碍 (12)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14)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16)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19)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1)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23) 第十二章老年期精神障碍 (26)

第一章绪论 领会: 1.变态心理学评估的几种方法 (1)临床访谈 (2)行为评估 (3)身体检查 (4)心理测试 (5)生理心理评估 (6)脑成像技术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多维综合模型: 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 识记: 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p3 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三个基本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种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质。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青少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变态心理学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①基因能够对行为,包括异常行为产生影响; ②无法定位哪一种特殊基因引起哪一种心理障碍; ③大多数时候,某种特殊的行为异常或心理障碍并非由单一的基因造成,而是许多基因共同造成。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血清素/5-羟色胺:负责调节行为、情绪和思维过程,过低减少对行为的抑制。(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最早是Rapport等人(1941)从血清中分离出来。它是人体

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与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着认知、学习、感情、情绪等脑神经活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五羟色胺控制着生殖、代谢、血管收缩、骨骼发育等生理功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激剂。) γ-氨基丁酸:缓解焦虑和身体警觉状态、情绪反应。(伽马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很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组成氨基酸,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促进脑的活化性,健脑益智,抗癫痫,促进睡眠,美容润肤,延缓脑衰老机能,能补充人体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良好的降血压功效。促进肾机能改善和保护作用。抑制脂肪肝及肥胖症,活化肝功能。每日补充微量的伽玛氨基丁酸有利于心脑血压的缓解,又能促进人体内氨基酸代谢的平衡,调节免疫功能。) ③去甲肾上腺素(它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递质,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但含量较少。循环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 ④多巴胺(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中脑的神经元物质多巴胺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多巴胺在前脑和基底神经节出现,基底神经节负责处理恐惧的情绪,但由于多巴胺的缘故,取代了恐惧的感觉,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3、生物学的治疗 持生物学观点的临床心理学家面对患者会了解:家族史、病程、行为产生是否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电休克疗法(主要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外科学。 药物:抗焦虑药(安定diazepam和阿普唑仑alprozolam);抗抑郁药(三氮烷fluoxetine 和舍曲林联sertraline);抗双向障碍药物(锂盐lithium);抗精神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 和氟哌啶醇haloperidol)。 4、评价 促进生物学治疗方法的发展,但过分强调,限制了人们对异常行为的了解。很多证据不可靠。 5、克雷佩林 E.Kreapelin 【德】 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认为遗传在精神疾病中起关键作用。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 1、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2、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①弗洛伊德自己的一套研究、改变人格的方法,以及他学生的这些方法被称为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动力”(有意识)。 ②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以性本能为主。遵循快乐原则。动力是“力比多”的性能量。 自我(ego):代表理性,帮助本我通过可接受的方式达到满足的目的。力量来源于本我。 自我在为本我的服务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很多策略,称自我防御机制。用来控制不能被接受的本我冲动,并避免或减少这些冲动引起的焦虑。

变态心理学总结

变态心理学总结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刘新民) 第一章、绪论 1、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 2、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分类,探讨其原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防治实践。 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 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 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 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省心健康的维护 4、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 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 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 5、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生物因素,遗传,脑结构,躯体疾病,神经生化,化学物质,性别和年龄。 心理因素,个性特点,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日常困扰,工作应激,环境应激,文化应激,社会剥夺。 6、精神症状的识别方法 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症状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具体情况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断。 7、精神症状的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8、怎么做? 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 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 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 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 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 自学考试大纲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自学考试大纲 指定用书:《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 版。 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动力组织的决定因素,有关的理论和规律,发展过程、结构、动力学特点和个性过程的一门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儿童心理学、教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和治疗、特教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科的基础,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设置个性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学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规律、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今后研究的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判断的方法和使用,以及个性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意义,即个别差异的作 用,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个性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 1.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研究对象以及基本 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2.掌握个性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经典研究和实验。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将个性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它在各个相关领域发挥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它与各门应用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是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变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变态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 ( ) 参考书目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David . Barlow, . Mark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社年版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相关概念 神经病() 精神障碍() 精神病() 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 相关学科 异常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一位死了丈夫的妇女,变得严重抑郁,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青年强迫女友和他发生性关系。这是心理异常还是一种犯罪? 一个男人不能乘坐飞机,即使长途旅行他也坚持乘船。这是变态还是有点特别? 一个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追求?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用刀把自己的手和脸划破,用来制造具有装饰性的伤疤。这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正常的爱美? 判断是否变态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标准 统计标准 个体不舒适感 行为适应不良 教材三例 朱迪:看见血就晕倒的女孩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一个被认可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不典型的或不被预期的行为、情绪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注意跨文化的差异 二、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判断的误差 观察者之间的差异 观察者与行为者之间的差异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三、精神病理科学 从业者们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080001_061034) >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一门学科,又称异常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形式进行。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当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旨在使学生通过本科目的学习,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常见表现形式,了解其心理学成因和生物学基础,能初步诊治常见的心理障碍,掌握心理治疗技术,了解药物及物理治疗技术。 为方便学生掌握系统的、牢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实践知识,我们依据卫生部推荐的教材编写本大纲。 本课程计划在第6学期开设,理论课64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1.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发展史、相关学科及研究方法。 2.概述变态心理形成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病因的相互作用。 3.概述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及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 4.简述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5.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心境障碍、自杀与自伤、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分裂症与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6.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 7.了解心理健康行业与道德问题、患者的权利、心理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二)基本技能 1.熟练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熟练掌握对异常心理进行认识和处理的技能。 (三)基本素质 1.培养自学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重点引导学生自学。 2.培养综合分析、思考、表达能力,达到能独立解决常见问题的水平;同时培养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单元学时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4 第三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4 第四章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4 第五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4 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4 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4 第九章心境障碍4 第十章自杀与自伤4 第十一章进食障碍4 第十二章睡眠障碍4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4 第十四章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4 第十五章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4

03第三章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第三章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第一节心理诊断的四步骤模型 一、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诊断过程 (一)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区分是否是精神病 病与非病三原则的内容: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同一)性原则。有的时候也以病人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来观察此点。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统一,高兴的说不开心的事不统一)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根据6分标准来区分是否是神经症 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时间上持久,常以年计,最少三个月。 ·心理冲突指两种观念,欲望,行为倾向,价值观等互相对立,当事人无法使其协调。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冲突是大家能理解,现实中存在的,冲突的一方和另外一方具有明显的道德区别。变形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不带什么明显的道德色彩,是神经症性的。 ·神经症的病人感到精神痛苦,有症状自知力。 ·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不是说神经症患者不能得器质性疾病,只是说神经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 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6分标准) 1.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三个朋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1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助别人的帮助或者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者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或易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3分; 3.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扣除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回避,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守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 总分为3,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 总分≥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 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有时也参考心理冲突的性质(即常型或变型)来判断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属于神经症:心理冲突常形的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德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心理冲突变形的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或者感到难以理解明明是一件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

05626 变态心理学 课本简答题

B040110教育心理学教材版本

05626变态心理学课本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将心理障碍分为哪10种类别?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简述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自知力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如何? (1)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的恢复的程度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疾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1)精神症状的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在临床上的痊愈。 第三章神经症 惊恐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 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特定恐惧症的主要类型: (1)动物恐惧症 (2)自然环境恐惧症 (3)情景恐惧症 (4)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 (5)其他:包括疾病和死亡 请阐述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 (3)个体可能经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床上,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加氯(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

2012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学单选题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单选题 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正确的说法是(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错误的说法是(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3、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系统治疗)。 4、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以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为对象)。 5、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6、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7、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8、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把心理异常现象与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9、符合精神分析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是(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10、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A)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的重要。B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C潜意识在心理异常中具有重要意义。D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1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顺利的渡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12、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必多”的看法的是(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13、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人格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5、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 16、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书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17、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1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是(D)A通过动物实验。B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C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D通过演绎的方法。 19、依据巴甫洛夫的理论,下列表述中符合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的是(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上)。 20、下列说法中符合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的描述的是(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 21、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22、下列表述中符合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的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 23、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24、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的是(C)。能防止人的各类躯体疾病。 25、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达中不属于“标准区分”法的内容的是B伦理学标准。26、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述中符合“医学标准”的涵义的是(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27、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28、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29、在判断人的心理正常与否的情况下,下列表述中符合“内省经验标准”的涵义的是(病人的内省经验)。30、在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时,按照“社会适应标准”的要求,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够(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31、在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时,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社会适应标准”的内容的是C人能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 3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的是C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一致的原则。 33、“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不含(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识)。 34、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35、下列表述中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是(各类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36、下列描述中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37、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B)。B人格类型与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38、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39、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40、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下列表述中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规定是C必须停药以后才能进行心理咨询。 41、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C躯体障碍。 42、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3、4、5章【圣才出品】

第3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一、单项选择题 1.临床上可根据自知力判断求助者是否存在()。 A.人格偏差 B.心理活动协调一致 C.动机冲突 D.主客观统一 【答案】D 【解析】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 2.关于心理异常,错误的说法是()。 A.异常心理可以部分改善 B.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的 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答案】B 【解析】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和异常,从动态的角度看,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只是有部分的心理功能出现异常。 3.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内省经验标准的缺陷是()。 A.受到文化制约

C.操作过于复杂 D.主观性 【答案】D 【解析】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内省经验判断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标准也就不同。 4.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 A.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 B.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C.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D.对人格障碍进行有效的咨询 【答案】B 【解析】一般来说,精神障碍不属于心理咨询师处理的范畴,而非精神障碍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师处理的主要对象。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需要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的症状。 5.健康心理学至今尚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原因是()。 A.健康心理学领域内专业的人才太少 B.研究对象、任务、方法模糊 C.学术带头人没有明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D.社会没有迫切的需要

【解析】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都处于模糊状态,它所涉及的领域、为自己提出的研究内容、使用的具体方法等等,目前都尚未定型。因此健康心理学至今尚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 6.健康心理学()。 A.概念体系科学完整 B.发展成熟 C.是被美国心理学会确认不久的新的分支学科 D.是医学介入心理学的结果 【答案】C 7.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不包括()。 A.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B.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C.生活方式及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D.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答案】D 8.()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生理学途径。[2003年8月三级真题] A.在婴幼儿期间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气氛 B.合理的休息、锻炼和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变态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参考书目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David H. Barlow, V. Mark Durand,Abnormal Psychology,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6年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年版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 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相关概念 神经病(neuropathy)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精神病(psychoses) 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s)。 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 相关学科 异常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一位死了丈夫的妇女,变得严重抑郁,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心 理异常还是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青年强迫女友和他发生性关系。这是心理异常还是一种犯罪? 一个男人不能乘坐飞机,即使长途旅行他也坚持乘船。这是变态还是有点 特别? 一个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追 求?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用刀把自己的手和脸划破,用来制造具有装饰 性的伤疤。这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正常的爱美? 判断是否变态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标准 统计标准 个体不舒适感 行为适应不良 教材P1三例 朱迪:看见血就晕倒的女孩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一个被认可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不典型的或不被预期的行为、情绪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注意跨文化的差异 二、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判断的误差 观察者之间的差异 观察者与行为者之间的差异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三、精神病理科学 从业者们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学习、教育与发展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第四章学习迁移 第五章知识掌握与技能学习 第六章学习策略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八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九章课堂管理 第十章个性差异与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作用 一、心理学的对象与分支 (一)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教授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心理学的分支: 1.普通心理学。它是研究一般正常人的心理心理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属于横断面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有: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缺陷心理学。研究身心发展中有严重残疾或障碍,包括盲、聋、哑、伤残、畸形、智力落后等人的特殊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属于发生、发展的心理学分支有: 比较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从出生到衰老过程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基本规律,重点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有: 教育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 航空航天心理学 ……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着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进行描述和测量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即: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探讨和解决很多理论问题,如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遵循怎样的规律?等等。 (二)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用理论不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教与学互动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桑代克于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了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种类型的心理测验先后发展起来并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学科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弗洛伊德理论的广为流传,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研究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性、心理卫生问题等。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庞杂,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和内容都出现了变化,其研究的内容日趋集中和统一,主要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组织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逐渐形成。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较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课程分析《变态心理学》演示教学

课程分析《变态心理 学》

《变态心理学》课程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一)课程性质 心理学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的必修课、选修课构成。本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它还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共32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8学时。开设本课程前先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学等。(二)课程作用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的学科,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态心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变态心理的基本研究技术,能对心理异常人群开展一定的心理诊断、矫治及咨询活动,掌握心理变态的内容、原则,咨询与治疗及诊断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学习本课程,直接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实践实操活动作铺垫。 二、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设计背景、理念和依据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所提出的对中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严格本着从中学教育一线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出发,树立以就业为指导,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基本素养;能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在行政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心理学专门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组织安排、表现形式 1.教材选择与参考资料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本课程选用教材是钱铭怡主编的《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编写力求贯彻知识基础、能力本位原则,学生主体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在内容和体例上力求做到科学、系统、实用、新颖。本教材编排特色: (1)在内容选取上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教材的内容首先是科学的,准确地阐述变态心理学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并科学地阐述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诊断标准和原因分析等内容。其次思想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并寓于科学性中的,使学生能从科学的内容中习得正确的思想观点。 (2)在组织安排上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每章既注重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使科学知识的表达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作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 (3)在表现形式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教材紧扣心理障碍相关内容组织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运用案例剖析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 参考资料: [1]张伯源.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