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言

一、精神医学的概念

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发展规律、病程经过、预后转归、治疗措施、预防和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医学科学。

精神活动(心理)是脑的机能,它使机体能对外适应环境和污染环境,使之更能适应机体的需要;对内则通过神经系统与整个机体联系,以保持内部的统一性。因此精神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表现。

精神活动(心理现象)按心理学概念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即知、情、意)三个过程。认识可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精神活动还包括性格心理特征和能力。精神活动如发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量和质的改变时,就能患精神疾病。

二、精神医学的特点:

精神医学是躯体医学相对的医学。即精神医学和躯体医学两者解剖部位、生理机能、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多有不同。但都是临床医学范畴内。两者各有特点,但又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精神医学神经病学的关系:

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防治和健康者心理保健的医学。神经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两种疾病都是研究神经系统病变的医学。两者的区别,只是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而已。如精神疾病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等不同而已。如精神疾病的病变主要在脑部,其病变性质除脑器质性病变外,其它疾病大都属于机能性病变。找不出明显结构的改变。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障碍。神经病的病变不仅是脑部,而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是属于器质性病变。有神经组织结构的病变,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障碍。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炎和变性等精神障碍,即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也有各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只有精神症状,而无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因而精神疾病和神经病中,有的两者难以严格区分。有的彼此分离,也有相互关联。

四、精神疾病与内外科学疾病的关系:

内、外学科和其他临床各学科的躯体疾病,如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胶原病、心脏血管、肿瘤和心脑、胃肠、子宫、人工流产、绝育手术、截肢、白内障碍等手术,往往在整个病程中或早或晚产生精神障碍。在躯体疾病或手术病人中多少存在着某些异常心理活动,如表现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也有内、外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的疾病中也可合并神经症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疑病症、焦虑症、癔病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等。这些精神病性症状或神经症性状和躯体性症状以及异常心理活动,即精神与躯体、心理与脑或心和身相互的关系。因而综合医院医生需要学好精神医学的临床基本知识和理论。

五、精神医学与其他边缘科学的关系:

由于精神医学的发展,不仅本学科进行纵深的研究。还需结合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行为科学和心身医学、精神卫生等学科的横面的进行研究。其中特别是行为科学(Beharior seicnce),即把神经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综合一起成为综合性科学。本剖析人们的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和本质,并应用于医治病人的异常行为。

上述的关系来看,精神医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

六、军事精神医学

是研究部队在战时和平时所发生的精神疾病——精神病和神经症的特点和心理保健措施的一门精神医学。按战争的期间和参战人员的不同,严格可分战争精神疾病和战时精神疾病。战争精神疾病,指战斗期间在战斗环境和艰苦条件下部队内指战员等人员发生的精神疾病。战时精神疾病,是指在现代战争汲及的范围较广,因而战时精神疾病不限于战场上的指战员和后方后勤人员可以发生,就是后方广大人民群众也可出现。这些都属于战时精神疾病的范畴。

不论战争或战时精神疾病,并非特殊精神疾病,其特点按性质、病种、机理、症状、类型、预后和防治等,与平时的精神疾病并无多大差异。只不过其致病因素,特别是特殊环境和条件有着重要作用和症状表现频率不同而已。以情感不稳、恐惧、惊慌、焦虑、抑郁、木僵、幻觉、遗忘或错乱状态等较多见。唯常为精神病的边缘状态。战时精神疾病一般发现早、病程短、症状少、预后好。

关于平时部队心理保健工作。首先加强指战员们的精神卫生工作,增进、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和精神保健、指导健全人格、提高旺盛士气、增强战斗力、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精神文明礼貌。保持和发扬部队优良作风。严格新兵入伍和新生入学的体格、精神状态检查和心理测验,防止可疑者或精神异常者进入部队。在部队中要警惕和注意战士有无可疑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加快提高部队基层医务人员的防治精神疾病水平等。

第二章病史及精神检查提纲

第三章精神疾病常见症状

人的精神活动是人脑的正常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异常精神活动是人脑机能障碍的表现,研究病态情况下精神活动的异常表现(即精神症状)的科学称为症状学,又称现象或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认识精神症状是诊断精神疾病的依据,也是精神病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精神症状各人表现不一,有时与正常精神活动相比有质或量的差别,前者较易识别,而后者常需与症状出现时的背景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以确定其是否异常。

心理学将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精神疾病的症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第一节认识过程及其障碍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各种精神活动的基础。认识(Cognition)过程将从感觉和知觉、注意、记忆、言语和思维、智力等方面加以讨论。

一、感觉(Semsation)和知觉(Percoption)及其障碍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认知的初级阶段,但有认识程度的差别,前者为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简单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较完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常合称为感知觉。常见障碍有:

(一)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stopahia)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患者往往不能明确指出部位、难以表达的异样感觉,可为牵位、挤压、转动、流动、游走或虫爬等感觉,是构成疑病妄想的基础。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及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二)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误的感知。以错视、错听多见。正常人也可以产生错觉,但经验证后能立即纠正。病理性错觉常见于意识障碍状态,患者坚信为真,不能纠正,其内容常常有恐怖性,以致出现恐怖表情、逃跑或攻击行为。见于谵妄状态、癔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三)幻觉(Hallucination)指无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知觉。正常人也偶

有幻觉,但持续时间短、能被纠正。病理性幻觉持续时间长、坚信不疑、不能纠正,并常影响或支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是常见的、重要的精神症状。一般认为: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觉都属于病态。常见幻觉有:

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以言语性幻听居多,可为数人议论、辱骂、威协、命令,少数为赞美。开始时,由于声音内容与来源含糊不清而引起患者注意,以后逐渐清楚而注意,产出现与幻听相应的侧耳倾听、掩耳或空对骂等行为;或据命令性幻想听的内容而拒食、打人、毁物、自伤或自杀、甚至产生危害社会行为。幻听声音多来自外部或说不清方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等。

2、幻觉(Visual hallucination)外界不存在相应的客观事物而能看见无意义的色彩、闪光或形象。内容较丰富多样,形象清晰、鲜明和具体。亦可模糊不清。较幻听少见。见于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谵妄状态、精神分裂症、癔症等。

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和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幻嗅指患者闻到一种难闻的腐臭味,常以手掩鼻或以物塞鼻;幻味指患者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令人不愉快的怪味,以致拒食。两者常同时存在,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等。

4、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可表现为触摸感、虫爬感、针刺感或触电感,也可为性接触感。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等。

5、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能清楚描述躯体内部或某一脏器扭转、穿孔、断裂、腐烂或有虫爬行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一起出现。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

6、假性幻觉(Pseudohallucination)仅指出现于主观空间的幻觉。这些幻觉不是通过患者的感觉器官获得的,其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缺少真性幻觉的那种客观现实性与形象完整性,但患者却坚信不疑。以假性幻听和幻视较多见。是精神自动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7、思维化声(Voiced thought)当想到某件事时,自己就能听到所想的内容。患者认为是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声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显形(Visible thought)指相应的人物、景象、文字等在思维的同时,十分鲜明地浮现于主观空间或投射到客观空间。如想到某一事物时,该事物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的感知是正胡的,但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形象、大小、位置、距离及颜色等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表现为视物变形、视物显大或视物显小,似曾相识或旧事如新,对周围事物缺乏真实感,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一部分发生变化等。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颞叶癫痫或脑瘤、脑炎等脑器质性疾病。

二、注意(Attetion)及其障碍

在某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指向某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称注意。如有选择地使精神活动指向某一定的对象时称主动注意;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探索反射为被动注意。通常所谓的注意是指主动注意而言,对所指向事物的感知最为清晰,有利于识记与分析;而被动注意指向的对象常不十分清晰。常见注意障碍有:

(一)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指主动注意显著增强。病态的注意增强多与妄想有关,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十分注意所怀疑人的一举一动,对微小细节都保持高度注意和警惕。有疑病妄想者则过分关注自身健康状态的某些变化。

(二)注意涣散(Divergence of attention)主动注意明显减弱。注意力不能较持久地集中某一事物上,容易分散,有时看很长时间的书。仍不知所述内容。见于神经衰弱与精神分裂症。(三)注意减退(Hypoprosexia)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都减退,常需要较强的外界刺激才能引起注意。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意识障碍状态、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神经衰弱等。

(四)注意转移(Transference of attention)主动注意不能持久,被动注意明显增强。注意力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移,以致不断改变话题和活动内容。见于躁狂症。

三、记忆(Memory)及其障碍

既往感知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在大脑中重新反映出来,这种即往经验的认知和回忆就是记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存和再现三个阶段,按时间分为瞬时记忆、近记忆和远记忆。记忆能使人类不断地积累、扩大和利用经验,提高人的智力、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但人也不可能把所有感知与体验都记住,越是新近识记的事物越易发生遗忘,遗忘总是由近事遗忘逐渐向远事遗忘发展。记忆与边缘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海马回在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中起重要作用。常见记忆障碍有:

(一)遗忘(Amnesia)以往经验部分或全部的不能再现称遗忘。病理性记忆丧失,可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能回记。脑器质性疾病的颅脑外伤是常见病因,也见于情绪创伤之后和神经衰弱。

1、顺行性遗忘(Antegrade amnesia)与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常由脑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的急性意识障碍引起。如对脑外伤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遗忘称顺行性遗忘,对外伤以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遗忘称逆行性遗忘。

2、进行性遗忘(Progressive amnesia)以再认与回忆的损害最大,患者除有遗忘外,还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与淡漠。见于老年性痴呆。

3、心因性遗忘(Psychoganic amnesia)主要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遗忘内容仅限于与某些痛苦体验相关的事物。

4、近事遗忘(Recent amnesia)与远事遗忘(Remote amnesia)对当日或近期内新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称近事遗忘;对往事的遗忘称远事遗忘。脑器质性损害所致遗忘规律是先近事遗忘,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远事记忆损害或远事遗忘。

(二)记忆错误(Paramnesia)由于再现的失真而引起的记忆障碍称记忆错误。患者对自身经历的事件,在发生时间、地点或情节等方面出现错误的记忆,并坚信不疑。

1、虚构(Confabulation)指患者以想像的、未曾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上记忆的缺损,并信以为真。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潜隐记忆(Cryptomnesia)指患者把自己过去看到或听到的,或梦中体验过的事物的回忆,认为是自己实际体验过的事物。

3、似曾相识(D'eja Vi)与旧事如新(Jamais Vu)指对新事物有一种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称似曾相识;对已多次体验过的事物有似乎从未体验过的生疏感称旧事如新。多见于癫痫。

4、妄想性回忆(Delusional memory)患者将出现妄想以前的经历与当前的妄想内容联系起来,剔除回忆中与妄想内容相抵触的部分,夸大了回忆中与妄想内容可联系的部分。(三)记忆增强(Hypermnesia)病理性记忆增强是指患者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或细节都能回忆起来。主要是见于躁狂症、抑郁症、偏执状态。

(四)记忆减退(Hypomnesia)指整个记忆过程的普遍性减退,早期可仅表现为对日期、年代、名词、术语或概念回忆困难,近记忆或(和)远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疾病,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四、思维(Thinking)及其障碍

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来进行的,再通过推理或判断来间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思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思维的主要表达形式是语言,也可通过写作、艺术品或行为来表现。思维障碍可粗分为思维过程障碍(以联想障碍为主要表现)、思维形式障碍(以思维逻辑障碍为主要表现)与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和强迫观念)等。

(一)思维过程(Process of thought)障碍回忆既往感知过的事物时多以表象形式出现。人

在生活过程中保留许多表象,但在某一时刻内仅能有某些表象出现。当一个表象与另一个表象相联系,或一表象引起一个表象,或由一个概念引起其它相关连的概念时的心理过程称联想(Association)。联想障碍可表现为联想的速度、结构和连贯性等方面的障碍。

1、联想奔逸(Flight of association)是一种表现为联想速度明显加快,概念大量涌现,甚至来不及表达的联想障碍。患者的言语增多,富于形容词,词藻华丽,高谈阔论,口若县河,滔滔不绝,诙谐风趣,引人发笑。由于注意力易随境转移而致话题随之改变,缺乏重点。因联想加速致患者感到说话速度跟不上思维的进程,可表现为话题跳跃,但有别于联想散漫。一般而言,联想奔逸时的前后概念之间均存在有内在的联系,出现音联(Rhyming)或意联(Punning),或与当时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有联系。见于躁狂状态。

2、联想迟缓(Slowness of association)与联想奔逸相反,联想受到抑制,概念形成缓慢,思维速度受阻,应答反应迟钝,思考困难,言语缓慢。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状态等。

3、联想中断(Interruption of association)在无意识障碍或外界干扰等情况下的思路突然被阻,表现为谈话突然中断,停顿片刻后再开口时,已换了内容或另一话题,患者常形容此刻的思路出现了“空白”或不能解析。见于精神分裂症。

4、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 )又称强制性思维(Forced thinking)。是指思潮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无章。患者也感到意外,甚至是厌恶的。常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炎或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6、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思维结构的松弛较联想散漫时更为严重,甚至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言语支离破碎,或为词汇的杂乱堆积,称“词的杂拌”(Word salad)。见于精神分裂症。

7.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inking)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类思维破裂,其言语内容可能更加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是于感染或中毒、颅脑外伤引起的意识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二)思维形式(From of thinking)障碍即思维的逻辑结构障碍。是指概念的运用和判断推理等方面的逻辑紊乱,使词或句之间缺乏正常的联系,失去不同概念之间的的区别性,混淆了概念的具体含义与隐义或借义的含义。在言语表达中出现正常语法结构的紊乱,令人无理解。与思维过程障碍相比较,思维形式障碍能反映出更深刻的精神机能障碍。

1、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ought)指患者将一事物的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的混淆,而自己却毫无觉察。常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表示某种意义,若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具有把象征与现实混淆的特点。正常保象征性思维或活动,与病理性象征思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传统的习惯为基础,彼此相互理解,不会将象征当做现实。

2、语词新作(Neologism)患者自创一些符号、语言、文字或图形,并赋予特殊意义或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有时把几个不相关的概念或不完全的词拼凑成的概念或词,代表某种新含义。既有概念的融合与浓缩,也有无关概念的拼湊。如以“日忧”来表示其心情优愁与害怕。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思维内容(Content of thinking)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妄想是在精神病态基础上,由逻辑推理和判断的歪曲所致的一种病理信念。虽不符合事实,患者却坚信不疑,既不能以其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加以解释,也不能用事实和道理说服。但其行为却不一定受妄想的影响。应当指出:在妄想形成初期或消失阶段,患者不一是坚信不疑的。

K·Jaspers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与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常突然发生,内容与当时处境和思路缺乏联系,也找不到精神分裂症等。继发性妄想是在幻觉、情绪低落或高涨、恐惧等其它病理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妄想,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从妄想的结构上可分为系统性妄想与非系统性妄想二类。前者的内容连贯,结构紧密,常围

绕着一个核心内容逐渐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使妄想内容复杂与泛化,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妄想系统,多见于偏执性精神障碍。非系统性妄想为一些片断、零散、内容不连贯、不固定的病理信念,见于精神分裂症。

临床上常按其主要内容归类:

1、被迫害妄想(Deleusion of reference)最常见的一种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或(和)亲人受到污蔑、诽谤、打击、陷害或毒害、监视或跟踪。可伴有幻听。在妄想影响下可出现拒食、拒药、逃走、控告、自伤或伤人,毁物等行为。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其它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又称牵连观念或援引观念(Idea of reference)。患者把环境中实际上与自己不相关的一些现象都认为与自身有关,常与被迫害妄想同时存在。如患者坚信周围人的言行、广播或报上文章都是针对或影射、暗示自己的。

3、影响妄想(Delusion of influence)又称被控制妄想(Delusion of control)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或某种仪器、电波、射线等的控制、干扰或操纵,不受自己意志的支配,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

4、夸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患者坚信自己具有非凡的才智、地位和权力;自己是科学家,已有许多发明创造;自己是伟大人物或名人后裔,国家领导人、世界的统治者等。常见于躁狂状态、精神分裂症及麻痹痴呆等脑器官质性精神障碍。

5、罪恶妄想(Delusion of sinl)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有严重错误或罪行,或将过去微不足道的锁事夸大为重大错误,应受到惩罚。常伴有自卑、自责、绝望及拒食、自伤或自杀等行为。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6、钟情妄想(Delusion of love)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也毫不置疑,而认为是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纠缠不休。常见于年轻患者,女性居多,有时伴有相应的性幻觉。

7、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新欢或外遇,并对配偶的行为加以监视或跟踪,有时出现报复行为。常见于慢性洒精中毒伴有性功能减退的男性患者和更年期女性患者,也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8、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 delusion)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有严重疾病,虽经医学检查否定,仍不能纠正的一种病理信念。严重者声称“自己的内脏烂了”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躯壳”等时称虚无妄想(Delusion of nihilistic)或称Cotara综合征。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患者,内容荒谬者见于精神分裂症。

9、非血统妄想(Non-special descent delusion)患者坚信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与思维从属相关的妄想正常人从不疑自己的思想是从属于自己的,只要自己不暴露,别人是无法知道的。某些患者认为自己的想法既使不说出来,别人通过“传心术”、窃听器或其它神秘方法已获知(思维被洞悉或思维揭发、思维播散Thought broadcasting);有的认为自己的思维被外力抽走,“脑子空了”(思维被夺Thought withdrawal);有的则认为自己的某些想法或全部想法都是外界通过某种方法强行插入的(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是一些反复出现的想法、冲动、印象或观念,患者明知无必要、不合是或毫无意义而想排除,却难以克制,无法摆脱。常伴有紧张、焦躁不安或强迫行为。见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早期或恢复期)等。

五、智力(Intelligence)及其障碍

智力是智慧与能力的合称,主要是认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与先天素质和后天训练密切相关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活动,包括运用既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

题、形成新概念,获得新知识与经验的能力,总是在解决某种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在判断智力障碍程度时,要注意到患者的记忆、知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智力障碍分两大类。(一)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智力障碍发生在胎儿期、围产期、儿童期等大脑发育成熟阶段之前,由于遗传、染色体畸变、感染、中毒、颅脑外伤、内分泌异常、脑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氧等因素致使大脑发育受阻,智力发育停留在某个阶段上,随年龄增长,智力明显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

(二)痴呆(Dementia)是指大脑发育已基本成熟,智力发育达到正常之后,由各种有害因素引起大脑器质性损害或大脑机能抑制,导致智力障碍,严重者称痴呆。

1、真性痴呆由大脑器质性损害引起的痴呆。一般说来,病变多呈进行性,常不易恢复。除思维活动日趋加重的不断完善外,社会情感也逐渐丧失,原始情感与本能意向占优势。

2、假性痴呆由强烈精神创伤引起的痴呆样表现,大脑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系大脑功能抑制的结果。病情可逆,预后良好。临床上常表现为刚塞(Ganser)氏综合征和童样痴呆。见于癔症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第二节情感(Affeet)过程及其障碍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事物时的内心体验,如喜悦、悲哀、恐惧、愤怒等。虽然情感、情绪与心镜三个术语在临床上可相互通用,但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心境(Mood)是较为持久、强度不太大的心理状态,是在一段时间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情感是指与社会活动相联系的内心体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情绪(Emotion)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为保存种族和维持生命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反应等躯体功能相应变化。临床上根据情感的倾向性、稳定性、协调性及情感反应的形式、强度、持续的时间与因果关系来判断情感是否正常。常见的情感障碍有:

一、情感高涨(Elation)

指情感活动在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内持续增高。常见表现有:

(一)喜悦(Joy)指情感的显著高扬,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表情丰富、生动、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对外界任何事物都感兴趣,说话与动作相应增多,常带有夸大色彩。由于与环境间的统一性保持完好,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这种情感高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时可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激惹、多不持久,很快转怒为喜。见于躁狂症。

(二)狂喜(Phrenoplexia)表现为极度欢乐,常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难以理解,多无思维奔逸和动作增多,可有轻度意识障碍。又称销魂(Ecstasy)状态。见于癫痫、急性躁狂症及麻醉剂成瘾者。

(三)欣快(Euphoria)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十分满意、幸福愉快,但不生动,不伴有相应的言语和动作的增多,对疾病无自知力,给人以呆傻、愚蠢、幼稚的感觉。如伴有轻度兴奋、调皮的行为、浅薄的诙谐,以玩笑的口气回答严肃的问题等表现时称诙谐性欣快(Moria)。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情感低落(Hypothymia)

以持续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为特征。患者自我感觉很坏,悲观苦闷、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落落寡欢、消极自卑、低头落泪。对生活和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说话与活动明显减少,不愿见人,自觉能力降低,对工作失去信心。重者可出现自责或罪恶感,自愧难以为人、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观念或行为。常见于抑郁症和各种原因所致的抑郁状态。

三、焦虑(Anxiety)

是一种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健康或安全及其它不良后果的心境。正常人在预期不利或执行无把握的任务时也会出现相应的焦虑现象。病态的焦虑是在缺乏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出现烦躁不安、坐立不安、紧张恐惧,认为自己的健康江河日下,困扰的问题日趋复杂,无法解决,以致搔首顿足、抓胸拍臂、唉声叹气、惶惶不可终日,大祸将临之感。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疑病观念。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Panic attack)。常见于焦虑性神经症,更年期抑郁状态及神经衰弱。

四、情感淡漠(Apathy)

指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即使面对与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无动于衷。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缺如。面部表情呆板、冷淡。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五、情感倒错(Parathymia)

患者的情感反应与当时处境和思维内容不相称或相反。如亲人死亡时不悲反喜,遇高兴事时反而痛哭流涕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六、情感爆发(Emotional outburst)

是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爆发性情感障碍。以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毁物等为主要表现。有时表现为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手舞足蹈、狂笑不已,或满地打滚,或幼稚、做作的表演性表情或动作等。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重者可有轻度意识障碍。见于分离型癔症。

七、病理性激情(Pathological affect)

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强烈而较短暂的情感障碍,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与残酷的暴行,以致严重地伤害别人,事后出现遗忘症。见于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意志和精神运动性障碍

一、意志(V olitin)过程及其障碍

意志过程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自觉行动,包括自觉地确定行动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其行动以实现予定目的的心理现象。意志受情感的影响,也是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常见意志障碍有:(一)意志增强(Hyperbulia)指患者的意志活动具有病态的顽固性,在病态情感或妄想支配下,顽固地支持某些行为。如抑郁症患者的顽固自杀企图与行为;被害妄想者的反复诉讼上告;嫉妒妄想者对其配偶的跟踪影视行为等。

(二)意志减退或缺乏(Hypobulia,abulia)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主动性要求与行动,常与情感淡漠或情绪低落有关。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对处境无所要求,对今后没有打算,室内徘徊,整日卧或呆坐、呆立、生活懒散,需要督促或照料、护理。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三)意志缺乏,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的督促和管理。严重是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见:精神分裂晚期、衰退期和痴呆。

(四)犹豫不决,表现遇事缺乏果断,常常反复思考,不知如何是好。对两可之间的问题更是难以选择和决定。

矛盾意向,表现为大意同一事物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多见精神分裂。

二、精神运动(Psychomotor)及其障碍

单个较简单的随意运动称动作。一系列有联系的动作称行为。有意识的动作与行为称精

神运动。精神运动性障碍见于多种精神疾病,也是最令人瞩目的精神活动表现。

(一)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ement)是指整个精神活动增强而言,分协调性与不协调性两类。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指与患者当时的思维、情感状态协调一致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并和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动作和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易被人理解,即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一致的。如轻躁狂症的兴奋遍及精神活动的各方面,以情感高扬最为突出,并影响和支配其它方面的活动,伴有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比过高、思维奔逸、夸大妄想、意志增强等,其知、情、意各个过程间相互协调,并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一致,易引起别人的共鸣。还焦虑状态的坐立不安、搓手顿足;与激动情绪相联系的心因性兴奋也属于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不协调,动作和行为的增多同当时的思维、情感状态不一致,缺乏目的和意义,单调而杂乱,令人费解。如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无诱因突然发生的冲动、攻击或破坏行为。也见于谵妄状态、伴有智力障碍和人格改变的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retardation)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减低。动作、行为与言语同时减少,缺乏主动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严重者呈木僵状态(Stupor state),患者不言不动、不饮不食、呆坐、呆立或终日卧床;大小便潴留,也不主动排泄;不咽唾液,任其沿口角外流;对刺激缺乏反应,但夜深人静时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询问时也可低声回答。重者可出现蜡样屈曲、空气枕头等表现。不及时治疗,可持续很长时间。应与昏迷相鉴别。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癔症及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的木僵称僵住,轻者称亚木僵状态。

(三)紧张综合征(Satatonic ayndrome)是精神运动自主性障碍,可有多种表现形式,也可数种表现合并存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木僵(stuper) 指患者动作明显减少、姿势刻板固定、不言、不动、不食、不解大小便。程度较轻者为亚木僵。严重木僵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器质性病变。偶有抑郁症病人精神运动性抑制可达到近似木僵的程度。强烈的精神创伤引起的木僵,称为“心因性木僵”,一般时间不长,多有意识障碍。

2、蜡样屈曲(Flexibility cerea)常在精神分裂症木僵的基础上出现,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成任何姿态,毫不拒抗,那怕是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长时间保持不变。如患者僵卧在床上,抽去头下枕头后,仍持续在好似枕着枕头的姿势躺着,即使很长时间也不自动纠正,称空气枕头。

3、不自主服从(Automatic obedience)患者对任何意见和要求都无条件的接受,立即招待或做出相应的动作,甚至是一些不愉快的、无意义的、并使其难受的动作也绝对服从。

4、模仿症(Echopraxia)患者毫无目的的、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言语、动作、表情或姿势等,完全是一种机械式的自动性动作。并非戏谑行为。

5、抗拒症(Negativism)又称违拗症。患者对所有外来吩咐或要求的一种不自主的拒抗,并非有意的不合作。分主动性抗拒与被动性抗拒两型。被动性抗拒是拒绝执行任何吩咐;对别人的要求,一概加以抗拒。主动性抗拒不但不招待吩咐,并做出与要求全然相反的动作,如今其张咀检查时,却紧紧地闭咀,要其闭咀时,却大张咀。

6、重复症(Perseveration),又称刻板动作,毫无意义和目的的反复重复单调的动作或言语。患者不以为苦,也不想控制或摆脱,不同于强迫症。见于精神分裂症。

7、作态(Mannerism)患者作出一些愚蠢而幼稚的动作和姿态,如作鬼脸、摄咀、尖调说话、用足尖走路等。又称矫饰症(Affectation)。

8、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手势示意。主见,癔病,精神分裂。

第四节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一、重点:意识障碍不同程度的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中、重度)、谵妄。

二、定义: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严重者昏迷。

三、病因

1、重症急性感染:败血症、肺炎、中毒性菌痢、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和颅脑感染(脑炎、脑膜脑炎)等。

2 、颅脑非感染性疾病

(1)脑血管疾病:脑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等。

(2)脑占位性疾病:脑肿瘤、脑脓肿。

(3)颅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颅骨骨折。

(4)癫痫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尿毒症、肝性脑病、甲状腺危象、糖尿病性昏迷等。

4、心血管疾病:重度休克、心律失常引起Adams-Stokes综合症等。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碱中毒、酸中毒、低钠血症等。

6、外源性中毒: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氰化物、一氧化碳、酒精和吗啡中毒。

7、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如高温中署、日射病、高山病、触电、淹溺等。

四、发生机制

脑缺血、脑缺氧、酶代谢异常等因素可引起脑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网状结构功能损害和脑活动功能减退,产生意识障碍。

五、临床表现

1、嗜睡:最轻,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

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剌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2、意识模糊:较嗜睡为深。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发生障碍。

3、昏睡:接近于人事不省。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强剌激(压眶、摇曳)可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

4、昏迷:严重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剌激无反应,对疼痛剌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可存在。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剌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剌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运动。

(3)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剌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5、谵妄: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6、朦胧状态,意识范围变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的降低、在小范围内感知相对正常,行为连贯性相对协调,但是以外的就不能正确感知和判断。

7、梦样状态,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患者完全沉溺于梦境与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但是外表好象很清醒。

第四章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力缺损,病程多迁延。

精神分裂症状是最常见、最难描述、最难做出完整定义的重性精神病。在千余年的有关记载中,直到1896年才由德国的克雷丕林做为一个独立疾病(早发性痴呆)进行描述,1911年瑞士的E·布鲁勒建议采用精神分裂症。在一般人群中总患病率为3-8‰,年发病率为0.1‰。我国1982-1985年进行的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病率5.69‰,时点患病率为4.75‰。其中城市时点患病率6.06‰明显高于农村的3.42‰。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机率为7.0-9.0‰,平均8.6‰(shields与slater 1975)。〔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病因:尚未明,近百年来的研究结果也仅发现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

二、发病机理

(一)生化代谢障碍很早以前,人们就怀疑精神病是起因于毒性物质,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伴随着精神药理学的发展,使精神分裂症的生化发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比较有意义的有以下几种假说。

1.多巴胺假说

2.甲基转移假说

3.其它

(二)高级神经活动症理生理学假说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精神分裂症症状是产生于大脑皮质慢性催眠状态的基础上的,不同部位、范围、程度的抑制过程可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当抑制过程波及皮质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并用大脑皮质的病理隋性兴奋灶与负诱导来妄想的坚信不疑和缺乏批判力。

(三)免疫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某种异常抗原所产生免疫反应。Heath根据他的研究发现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抗体引起脑的特殊部位损害所致,但Heath的发现尚未被其他研究所证实。另外一些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与脑液内不抗体,异常淋巴细胞受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异常的免疫反应的结果。但目前尚不能肯定这些变化的特异性。

(四)心理学发病机理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力必多”(Libido)退缩到依附于自我的地步,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移情.M.klein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源在幼儿期,在此期内往往把自我与母亲的化身裂成“完全好的与完全坏的”两个部分,如不能顺利渡过此期,以后有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心理生理学假说认为:除素质一应激作用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知和认知方面存在有特异的缺陷。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过度警觉”(Overarousal),特别是较为退缩的慢性病例中这种表现更多。Kraepelin和Bleuler都认为精神分裂症状大都可追溯到注意与感知能力减弱。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学说是在近20年神经心理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病因学说,其内容有以下几种说法:①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是左半球功能失调的结果。②由于右半球功能减弱,左半球功能过分活跃所致。③胼胝体功能缺陷致左右半球信息交通受阻,或由于其功能亢进,信息传递过多,以致左半球活动过度。④精神分裂症可分成相当于妄想型表现的左半球过分优势综合征和相当于非妄想型表现的左半球功能减退综合征两种。[临床表现]

本症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20~30岁发病者约占1/2。幼儿症状不典型,不易确诊。男女发病率大致相近。一般起病缓慢,起病日期难以确定,也有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一)早期症状初期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或有强迫症状,但不主动要求治疗;有的逐渐

表现孤僻、冷淡、缺乏主动性;有的变得敏感多疑,过多思虑,恐惧等;也有的突然出现令人费解的奇异行为,如无目的开关电门,在课堂叫喊,下雨时无故在室外站立不动,或突然冲动,毁物等。随着这些症状的发展,逐渐显露出精神分裂症状和病型的特点。

(二)发展期症状多而显,几乎涉及症状学中大部分内容,各人随类型不同虽有区别,但有共同特征:

1.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在整个病程中的必不可缺的症状。在初期往往不引人注目,至发展期变得突出。思维障碍中有联想障碍及思维内容障碍。联想障碍开始多为联想松弛,谈话内容不紧凑,应答往往不切题,进而出现联想散漫,重则出现思维破裂、联想中断。或有象征性思维、造新字或新词等。思维内容障碍多为各种妄想,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无系统,脱离现实,且常有泛化,涉及众人。妄想内容以被害、嫉妒等多见,也可有夸大、罪恶等妄想。还可有被控制感、思维播散、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

2.感知障碍:以幻听最多见,常不主语性幻听,如评论性、争议性、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化声。其他幻觉次之。

3.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最易引人注意的症状。情感表现与思维活动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与周围环境也不相协调,是本症特征。情感障碍以迟钝、淡漠多见,对人对事,多不关心。随着病情发展,情感障碍日益加重,终日茫然。其他可有无明显诱因的激怒、急燥、情感暴发、情感矛盾等。情感的变化令人感到与前判若两人。

4.意志行为障碍:多呈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终日呆坐少动,沉黩寡言,孤独退缩,独居一处,与关系密切的有也不交往,甚至呈木僵状态。相反的则出现不协调性兴奋,如躁动不安、冲动毁物、自伤、殴人或出现紧张综合征。有的表现幼稚、傻气等。

5.智力障碍:智力尚保持良好,但有的随着病情发展,于后期可有智力减退和人格改变。6.意识清晰,自知力不良。

(三)后期发展期症状如不缓解,或病情多次复发,迁延多年后,可呈所谓慢性期或衰退期精神分裂症,此时,发展期的症状大部分消退,出现人格幼稚化及精神活动减退,如思维贫乏、低声目语、情感淡漠或出现空笑,意志和行为缺乏自发性,孤独退缩,生活需人照顾,其记忆力、计算力、病前的技能和某些知识虽尚能保持良好,但总遗留某种程度缺陷,主要为主动性不足。

[临床类型]

精神分裂症除上述特征性症状外,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若干类型。分型对估计治疗反应和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偏执型、单纯型、青春型的紧张型。此外,尚有其他类型。

一、偏执型(Paranoid type):又称妄想型。本型最多见。发病年龄多在中年(25~35),起病缓慢或亚急性起病,症状以妄想为主,关系和被害妄想多见,次为夸大、自罪、影响、钟情和嫉妒妄想等。妄想可单独存在,也可伴有以幻听为主的幻觉。情感障碍表面上可不明显,智力通常不受影响。患者的注意和意志往往增强,尤以有被害妄想者为著,警惕、多疑且敏感。在幻觉妄想影响下,患者开始时保持沉默,以冷静眼光观察周围动静,以后疑惑心情逐渐加重,可发生积极的反抗,如反复向有关单位控诉或请求保护,严重时甚至发生伤人或杀人。患者也可能感到已成为“众矢之的”,自己已无力反抗的心境下,不得已采取消极的自伤或自杀行为。因而此型患者容易引起社会治安问题。病程经过缓慢,发病数年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工作能力尚能保持,人格变化轻微。患者若隐瞒自己表现或者说强调理由时,往往不易早期发现,以致诊断因难。

[病例]

患者男性,34岁,已婚,工程师,因怀疑被毒害半年入院。病前个性:孤僻、多疑、沉默、敏感。平素健康,无重病史。母患精神病已20年。

半年前患者在工作中与人发生过学术争论,以后出现失眠、少食,怀疑单位领导存心与他作对,每次在单位进餐后均有头昏、手胀、喉塞。疑是领导布置在食物中放毒加害于他。为寻找“解毒剂”,翻阅很多医学书籍,买了“海藻精”,食后自觉很有效,近一月来,怀疑领导串通医务室医生用“中子射线”控制其思想和行为,有时听到“中子射线”与他对话,评论他“老实,知识丰富”,命令他“不许反抗”。走在街上发觉“处处有人跟踪”。疑毒剂失效,买了两只馒头送防疫站化验。在家一提及单位事即很激动,指责家人“你们都不知道,当心上他们的当!”。吸烟加多,满面愁容,同事劝慰则更反感。到处求医,查肝功、心电图、拍胸片,认为身体已被搞垮。近日连续写控告信,并去公安局要求保护。

身体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精神检查,仪态端正,意识清楚,智力正常,言答切题,表情紧张,所谈多为上述内容,但进一步追问却说不出道理,否认有病。

诊断: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二、单纯型(Simple type)青少年期起病。经过缓慢。初期常有头痛、失眠、记忆减退等类似神经衰弱的主诉,但求医心情不迫切,即使求医也容易被疏忽或误诊,直至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情发展明显才引人注意。本型症状以精神活动逐渐减退为主要表现。情感逐渐淡漠,失去对家人及亲友的亲近感。学习或工作效率受逐渐下降。行为变得孤僻、懒散、被动,甚至连有日常生活都懒于自理。一般无幻觉和妄想,虽有也是片断的或一过性的,此型自动缓解者较少,治疗效果和预后差。

[病例] 男,21岁。未婚,军人。因生活逐渐疏懒,不遵守纪律一年而住院。患者自幼胆怯,沉默少言,不合群。据称:既往学习成绩一直名列茅台,高中毕业后在当地工厂做工,入厂第一年被评为车间先进工作者,第二年则表现一般,不久入伍。入伍当天即发现其注意涣散,出操时心不在焉,学一个动作,别人一学就会,他要学几遍才行。晨懒于起床,出操常姗姗来迟,对领导批评也若无其事。平时很少和战友接触,总是孤单一人,往来踱步,大家议论他是个“怪人”。半年后,更加懒,入晚即睡,对文娱活动不感兴趣,双亲来信懒得过目也不复信,理发、沐浴、更衣等均需战友一再催促,洗衣服也仅往水中一浸了事。站岗时席地而坐,闭目养神。一次,外出巡逻,经过瓜摊,他擅自取西瓜一片,咬一口放下就走,说是“不甜”他不是团员却坚持缴纳团费,说“缴与不缴一个样。”常照镜子,认为自己“鼻子变高,眼晴变大。”经常独自发笑。

家族中无精神病患者。

躯体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定向良好、仪态不整、衣脏发长、接触被动、多痴笑。对住院表示“没意见,住长一点也不要紧”。对双亲及个前途均无考虑,并说:“人懒一点,纪律差一些不要紧”。情感淡漠,无主动要求,思维贫乏,但坚信自己“眼睛变大,鼻子变高。”一般记忆、计算、判断及常识等尚好,自知力缺失。

诊断: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三、青春型(Hebephrenic type):多在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症状以精神活动活跃且杂乱多变为主。表现言语增多,联想散漫,幻觉丰富,内容生动,妄想荒谬离奇,人格解体,象征性思维,情感多变,行为幼稚,怪异或冲动。此型病情发展较快,症状显著,内容荒谬,虽可缓解,也易再发。

[病例]

女,17岁高中生。平素身体健康。病前性格:喜沉思,寡交友,胆怯腼碘,不苟言笑。无恋爱史。其母曾因“精神分裂症”住院,父患“神经衰弱”常就诊于精神科门诊。

患者学习成绩良好,系班中优秀生。三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失眠、上课时注意不集中,主动要家长给介绍男朋友,二个月前发展到不去读书,在街上闲游,住院前一月常半夜高歌、自言自语、扮丑脸、做怪动作、照镜子、痴笑,有时头插鲜花,甚至赤身裸体、将家中玻璃窗打碎、喝痰盂中小便、自打耳光、哭笑无常、讲话前言不对后语,无故咒骂老母,言语粗

鲁。

躯体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好,蓬头垢面,不断傻笑,有时又歌又舞,然歌曲内容支离破碎,舞步杂乱无章。言语散乱如“今天的甜密,我要传给下一代,也就是喜欢熊猫的人,吃巧克力就是猪虼,黄岩密橘就是炎皇子孙,未代皇帝走的时候,把我当熊猫一样抬到日本。”无自知力。

诊断: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四、紧张型(Catatonic type):多在青春期或中年起病,起病较急,以紧张性木僵或(和)紧张性兴奋为主要表现,两种状存态可单独发生,也可交替出现。病程多呈发作性。预后较好。(一)紧张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发运动抑制为突出表现。轻者动作缓慢,少语少动,或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重者终日臣床,不动不食,缄默不语,对外界刺激不起反应,唾液、大小便滞留。两眼睛大或紧闭,四肢呈强直状,对被运运动有抵抗,稍轻者可能有蜡样屈曲,不自主服从、模仿动作和言语,重复动作等紧张综合征。意识无障碍,那怕是严重的运动抑制,也能感知周围事物,病后均可回忆。一般持续数日至数周。木僵状态可在夜间缓解或转入兴奋。

(二)紧张性兴奋(Catatonic excitment):以运动兴奋为突出表现。行为冲动,言语刻板,联想散漫,情感波动显著。可持续数日至数周,病情可自发缓解,或转入木僵状态。

[病例]

女,30岁,已婚,工人。病前性格:温和、胆怯、寡言。体健,无重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家庭和睦。

入院前三个月,无明显精神刺激因素,突然失眠,变得特别沉默,一天讲不到三句话,整日呆坐,保持一个姿势,饮食被动,生活需人照料。晚上夜深人静时则起身把橱中饭菜吞吃一空,自语,痴笑。近周来变得不言不动,不哭不笑,推她不动,喂她不食,口腔内积着大量唾液不肯吐出,膀胱胀满不肯排泄。

躯体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发现。精神检查:表情刻板,缄默不语,僵卧不动,对被动运动有抗拒,有蜡术屈曲及空气枕头,间或出现模枋言语及模枋动作。

诊断: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木僵经六次电抽搐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患者暴露病中表现受幻听支配。

五、其它型:

(一)未定型:症状表现不能归入以上诸型。

(二)残留型:在发展期的急性症状缓解后,尚残留片断不显著的幻觉和妄想,或有某些轻微症状,但并不严重,仍可进行日常劳动。

(三)衰退型:病期时间已久,思维极度贫乏或破裂,情感淡漠,意志缺乏,行为退缩幼稚,病情固定少波动。

[病程和预后]

起病多缓慢,逐渐进展,病程迁延。有的症状波动。经治疗后可缓解,有的可再发,或多次复发。预后与病型、病期和治疗等有一定关系。病型中以紧张型较好,次为妄想型和青春型,单纯型欠佳。病期愈短,缓解率愈高,病期在半年以内的缓解率为60~70%,一年以上的缓解率减低。抗精神病药物可使3/4患者的病情好转,坚持维持治疗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有精神病家族史,起病因素不明,病前具有分裂症性格特征者的预后较差。[诊断和鉴别]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的主要根据详细病史与精神症状,再参考发病年龄、病期、病程等综合考虑。对本病诊断,宁可从严,不可轻率从宽,诊断依据:

一、精神症状以思维障碍为主,同时有情感、感知和意志行为异常,其精神活动互不协调为特征。联想和思维内容障碍,情感淡漠,脱离现实。意识和智力正常,但缺乏自知力;

二、青中年发病;

病期长,在三个月以上;

四、若既往有类似发病,间歇期遗留某些精神缺陷或性格改变;

五、类似的精神疾病家族史可供参考;

六、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Ⅲ)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确定无疑有下述症状中的至少两项,如症状存在可疑或不曲型,则至少需要三项:

(一)联想障碍:破裂性思维或明噗的思维松驰,或逻辑倒错性思维,或象片思维,或思维内容贫乏。

(二)妄想:原发生妄想,或妄想内容自相矛盾,或毫无联系的两个妄想,或妄想内容变化不定,或妄想内容荒谬离奇。

(三)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或情感倒错,或自笑。

(四)幻听:评论性幻听或争议性幻听,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呜响,或连续几周以上肥复出现的言语性幻想听。

(五)行为障碍:紧张综合征,或幼稚愚蠢行为。

(六)被动体验或被控制体验。

(七)内心被揭露体验(被洞悉感),或思维播散。

(八)思想插入,或思维被撤走,或思维中断。

二、严重程度标准:精神障碍至少造成下述情况之一:

(一)丧失工作(包括家务)和学习能力;

(二)生活不能自理;

(三)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谈;

(四)丧失自知力;

三、病程标准:精神障碍至少持续三个月。

四、排除标准:应排除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情感性精神言不由衷。诊断中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缓慢起病者(如单纯型)的初期常可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减退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但诉说简短不主动,无直应的情感反应,对治疗要求也不迫切,若仔细追问病史,则可发现早已有对环境兴趣减少,情感迟钝,行为孤僻,或思维离奇等症状,而神经衰弱患者自知有病,诉说病情时主动详尽,情感焦虑,病情时轻时重,要求治疗心切。

(二)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的初期可有强迫症样症状,如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易误诊为强迫症,经详细询问病史及随访观察,可发现本病的强迫症状逐渐变得荒谬,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逐渐显现,缺乏强迫症应有的焦虑情绪,对治疗要求并不迫切。这些与强迫性神经症有别,后者症状较单一,对疾病的焦头烂额虑情绪显著人格保持完整,对治疗要求十分迫切。(三)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的病程过程中,偶可出现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发致鉴别困难,有时需通过治疗随访观察及预后恩恨才能区分。若伴有精神分裂症状时,则有助于诊断,但应排除分裂一情感性精神病之可能。

(四)反应性精神病:有时精神分裂症在某种精神剌激后起病,以致被诊断为反应精神病,但后者是在强烈精神创伤后急剧起病,症状内容反映精神创伤的情感体验,情绪反应色彩浓厚,既往无类似发作,病程短,预后佳,不复发,可资鉴别。

(五)器质性精神病:在脑器质性精神病和症状性精神病的病程中可出现精神分裂症样症状。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常有智力障碍,症状性精神病常意识障碍,并伴有神经系统体征或躯体

疾病的阳性发现,而精神分裂症一般无意识和智力障碍,再结合辅助检查,可资鉴别。(六)精神发育迟缓:轻度脑发育迟缓患者,长至成有虽能从事一般简单体力劳动,但社交能力差,工作效率低,情感不活跃,行为较幼稚甚至会发生愚蠢性犯罪行为,有时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若能收集详尽病史,了解从婴幼儿时期起智力发育迟缓情况,则不助于鉴别。[治疗]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现未明,目前尚无病因治疗方法,以缓解急性精神症状和改病况病况善慢性切胡残缺为主要目标。通常采用抗精神分裂症病药物等躯体治疗,辅以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在症状明显阶段,以躯体治疗为主,尽快控制精神症状。当症状天始缓解时,在坚持治疗的同时,适时地加入心理学治疗,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促进精神活动的社会康复。对慢性期患者仍应持积极治疗的态度,同晨加强患者与社会的联系,活跃患者生活,防上衰退。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发精神药物治疗为主。

一、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急性和慢性精神症状,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缓解率;缓解期内坚持维持治疗者多可避免复发;在防止精神衰退治疗中常发挥出积极作用,目前已有40余种抗精神病药物用于资料表明,常用药物有氯丙嗪、氯氮平、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等,并发氯丙嗪为首选药物,氯丙嗪、氯氮平均有较蝗显治疗效。氟哌啶醇具不明显的抗幻觉和妄想作用,并能减轻或消除孤独退缩症状,适用于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过去较常用的三氟拉嗪,氟奋乃静、利血平等,现已很少使用。

长效抗精神病药物问世不仅有抻于拒药患者的治疗,也方便了解缓解期患者的维持治疗从而降低了复发率。口报长效制主要有五氟利多,口服气30-60mg的治疗作用可持续一周,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注射长效制剂有氟奋乃静癸酸酯和安度利可(氟哌啶醇癸酯酯),一次注射的持续作用时间各为3周和4周。

二、电抽搐治疗,对紧张性兴奋和木僵、兴奋躁动、伤人、自伤和消极情绪严重者的疗效显著。症状控制后应配合精神药物治疗。

三、胰岛素昏迷治疗对妄想型和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由于治疗方法复杂,需要专门设施和受过为训练的人员监护、治疗期长等因素的限制现几乎已被方便、更安全抗精神病药物取代。

四、精神治疗是指广义的精神治疗那种纯精神分析治疗不适用于本症。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有利于提高和巩跑龙套疗效,适用于妄想型和精神因素明显的恢复期患者,行为治疗有利于慢性期患者的管理与康复。

五、精神外科治疗是一种破坏性治疗措施,适应症应从严掌握,仅作为应用其它方法久治无效,危及社会和周围人安全的慢性维治患者的最后的治疗手段。

以药物治疗为主:

一、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急性和慢性精神症状,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缓解率;缓解期内坚持维持治疗者多可避免复发;在防止精神衰退治疗中常发挥出积极作用,目前已有40余种抗精神病药物用于资料表明,常用药物有氯丙嗪、氯氮平、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等,并发氯丙嗪为首选药物,氯丙嗪、氯氮平均有较蝗显治疗效。氟哌啶醇具不明显的抗幻觉和妄想作用,并能减轻或消除孤独退缩症状,适用于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过去较常用的三氟拉嗪,氟奋乃静、利血平等,现已很少使用。

长效抗精神病药物问世不仅有抻于拒药患者的治疗,也方便了解缓解期患者的维持治疗从而降低了复发率。口报长效制主要有五氟利多,口服气30-60mg的治疗作用可持续一周,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注射长效制剂有氟奋乃静癸酸酯和安度利可(氟哌啶醇癸酯酯),一次注射的持续作用时间各为3周和4周。

二、电抽搐治疗,对紧张性兴奋和木僵、兴奋躁动、伤人、自伤和消极情绪严重者的疗效显

著。症状控制后应配合精神药物治疗。

三、胰岛素昏迷治疗对妄想型和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由于治疗方法复杂,需要专门设施和受过为训练的人员监护、治疗期长等因素的限制现几乎已被方便、更安全抗精神病药物取代。

四、精神治疗是指广义的精神治疗那种纯精神分析治疗不适用于本症。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有利于提高和巩跑龙套疗效,适用于妄想型和精神因素明显的恢复期患者,行为治疗有利于慢性期患者的管理与康复。

五、精神外科治疗是一种破坏性治疗措施,适应症应从严掌握,仅作为应用其它方法久治无效,危及社会和周围人安全的慢性维治患者的最后的治疗手段。

偏执性精神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Paranoid mental disorders)是一组病因未明,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以固定、特续、较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伴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楞伴有与妄想内容相联系的幻觉,但在临床相中不占突出地位。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往往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病期虽久并不引起精神衰退。智力保持良好。本病较少见。

[病因与发病机理]

尚未明了。一般认为与病前性格特征和环境因素有关。偏执症状闻易发生在偏执性人格或素质比较敏感的人,具有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容易激动、自尊心强、扑克命不凡自我中心、爱好幻想等特征。要性格的基础上,环境中的精神病因素可能是起言不由衷的产因;社会隔离也与其发生有关,如狠人,难民、移民都较易发生偏执。Freud认为偏执症状来源于防御机制之否认与役射,一个人不会有意识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不信任,但却把它投射到他人。遗传因素不明显。

[临床表现]

多缓慢起病。初期由于患教师民现实接触能力尚保持良好,往往不易被人发现,而误为性格固执,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暴露,且有相应情绪与行为表现,才引起人们和重视和怀疑。主要表现为固定、持续、较系统的妄想,内容以被害为多见,次为夸大、嫉妒、钟情、疑病等妄想。病人往往曲解生活细节中的一些经历,作为某种信念的依据,对偶然巧合的事作出固定性质的坚信不疑的错误解释,并时时观察、寻长证据,以征实他们妄想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对思维内容常采取隐蔽态度,对他认为可信赖的人,才警惕地暴露鞭思想内容,这种信念似乎有一定真实性,若不深入调查事实真相,甚至可达到令人信以为真的地步,如他细分析,仍可发现其逻辑推理与现实不符。病人对自己的信念是坚信不疑,吵能被说服。在妄想支配下,患者常有反复控告、跟踪、狎吸、杀人、逃走、自伤或自杀等违法行为。若不涉及妄想,待人接物、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一般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疗程虽久,并不引起智力衰退及人格缺损。一般无幻觉,但在妄想基础上偶可出现片断、不持续的幻听(妄想性知觉)。

[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一、以持续、固定、较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精神活动常无明显异常,病程虽长,无精神衰退。

二、自知力丧失,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三、妄想持续3个月以上。

四、排除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病程与预后]

病程可迁延数年,预后欠佳。少数起病较急,病程在半年以内者,预后较好。

[治疗]

颇困难。可试用心理治疗,胰岛素昏迷治疗,改变工作或生活环境可能有帮助。治疗时,应

与患者尽量保持良好关系,但又不能卷入其妄想之中。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发长效制剂不宜。

第五章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 disoders)又称性变态(Sexual perversion)、性欲倒错(Para-philias),性歪曲(Sexual deviation)。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当已歪曲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时多导致违纪,一般是有完全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性心理障碍在我国较少见,除同性恋、施虐狂或受虐狂等类型外,主要见于男性。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未明,可能的相关因素有以下几点:

性心理障碍的病理心理本质:

Freud认为变态的性活动是他们幼年性经历的再现和延续。因此,在成人表现出强烈的幼年儿童式性活动就是性心理障碍的病理心理本质。怕羞、胆怯拘谨及缺少排解心理困境和应变能力的个性,创伤性心理诱因等都是发病的条件。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1、同性恋(Homosexuality)指在能找到异性对象的情况下以同性作为性爱对象,对异性表示拒绝或冷淡。男女均可发生。一部份同性恋者随年龄增长可逐渐转向异性恋。

2、露阴癖(Exhibitionoism)在陌生女性面前出其不意的露出生殖器,以取得性的满足,伴有或不伴有手淫,但无进一步性活动的要求。均为男性。

3、窥阴癖(Voyeurism)在暗中窥视异体裸体或性活动,以取得性的满足,伴有当场手淫或事后回忆窥视景象时手淫。常于15岁前开始,成年后确诊。均为男性。

4、易性癖(Transsexualism):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本身生理性别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

5、恋物癖:(Fetishism)指以获取异性贴身衣物,而非异性本身,取得性的满足。有时采取偷窃手段来取得这些东西。几乎仅见于男性。

6、异装癖(Transvestism):具有正常异性恋的男性反复出现穿着女性装饰的强烈愿望,通过穿着女性装饰可引起性兴奋或性满足。

7、施虐癖与受虐癖(Sadism and Masochism):施虐癖是指对异性给予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以取得性的满足。受虐癖则以承受这种折磨为满足。有时这两种情况可在同一人身上出现。

8、其它:恋兽癖、恋尸癖、恋童癖、摩擦淫癖和自虐淫等。

四、病程与预后

一旦形成,不易彻底纠正。但至更年期以后有可能渐趋缓和。

五、治疗

目前尚缺乏根本性防治措施,以精神治疗为主,常用方法有领悟、疏导等心理治疗、厌恶治疗。有人同时采用厌恶疗法与内隐致敏法治疗,并鼓励其正常的异性恋行为,取得较好效果。在患者主动配合下,行为治疗可改变患者的变态性行为。药物治疗仅起对症治疗或辅助精神治疗的作用。电抽搐与精神外科治疗,收效甚微。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变态心理学知识框架

变态心理学得定义与对异常心理得解释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得症状 精神障碍症状学总表

感知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错觉与幻觉 错觉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幻觉一般都就是病理性得。错觉就是有对象性得知觉,只不过知觉发生了错误,而幻觉就是无对象性得知觉。 概念辩析: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就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就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得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哪个更严重?答案就是内脏性幻觉,因为内脏得痛觉(见基础心理学)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与放射性得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得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概念辩析:思维鸣响就是思维障碍吗? 思维鸣响在有得教科书里放到思维障碍中,有得教科书放到知觉障碍中,笔者认为思维鸣响虽然有“思维”二字,但从定义上讲还就是一种特殊得幻觉 思维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 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得思维活动都减少,但后者语速不减慢 概念辩析:强制性思维与强迫性思维 两个概念虽然一字之差,但就是强制性思维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性思维见于强迫症 概念辩析:思维插入、思维被夺与思维云集 思维插入与思维被夺得思维中还有属于患者自己得思维,受患者自己支配;而思维云集得思维活动完全不受患者本人支配,没有属于自己得思维内容 概念辩析:关系妄想与其她妄想 其她类型得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得成分,比如被害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但就是如果符合典型得被害妄想得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就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得分类

变态心理学试题

三、智力障碍 名词解释 1. 智力 2. 智力障碍 3. 智力迟滞 4. 痴呆 5. 唐氏综合症 单选题 1. 现在一般认为治理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其中( )是智力 的核心。 A 观察力 B 想象力 C 记忆力 D 思维能力 2. ( )是当今一个世界性的、最严重的社会、医学、教育和心理问题。 A 认知障碍 B 智力迟滞 C 性行为障碍 D人格障碍 3. 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为( )。 A 痴呆 B 智力迟滞 C 白痴 D 智力障碍 4. ( )衡量智力的重要标志。记忆力 抽象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观察力 5. 智商在35—49之间者,大致相当于“能训练者”,是属于( )智力迟滞。 A 轻度 B 中度 C 重度 D 极重度 6.智商在20—34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的7%,是属于() A 轻度 B 中度 C 重度 D 极重度 7. 现在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就有三千多种,其中凡是与( )有关的遗传性疾病都会严重损害儿童的智力发展。 A 运动系统 B 中枢神经系统 C 内分泌系统 D 周围神经系统 8. 染色体畸变引起的智力迟滞最具代表性的是( ) A 唐氏综合症 B 呆小症 C 先天性畸形 D 苯丙酮酸尿症 9. ( )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发育不全,是以智力低下和适应能力欠缺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A 智力障碍 B白痴 C 痴呆 D 智力迟滞 10.智商分数在50—69之间者,是智力迟滞众人苏最多的一类,约占智力迟滞总数的80%,大致相当于“能教育者”,是属于()智力迟滞。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C ) A 70 - 84 B 75 ------ 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1 / 37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 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二.多选(每小 题1分,共5分) 1.吸毒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 A 超剂量中毒 B 戒断反应 C 自杀 D 多种物质混杂滥用中毒 2.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 A 相关研究方法 B 实验方法 C 病史与临床方法 D 跨文化研究法 3.致依赖性物质包括( ) A 中枢神经抑制剂 B 中枢神经兴奋剂 C 致幻剂 D 挥发性溶剂 4.在自杀的治疗和预防中,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有( ) A 社区调查 B 心理治疗 C 学校教育 D 热线电话 5.可以用来治疗单项抑郁症的药物包括( ) A 阿密替林 B 氟哌啶醇 C 氯丙嗪 D 丙咪嗪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从心身医学的观点出发,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为:紧张刺激--情绪反应--( )--细胞疾病--( ).

变态心理学复习指导模板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复习指导》 诊断技能常会考识别!! 第一节对心理异常现象现代说明书p254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性的冲动潜意识 ☆行为主义的解释:兴奋和抑制的冲突,及强而有力的刺激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解释:责任与自由选择对立产生的存在焦虑,潜能受阻,自我无法实现。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区分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三大功能) l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l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l 它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四种区分方式) 一、常识性: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 > 1)统计学2)文化人类学3)社会性4)精神医学5)认知心理学 三、标准化 1)医学2)统计学3)内省经验4)社会适应 四、从心理学角度切入,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主客观统一)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一致(知情意行协调)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特征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既要进行心理咨询也要进行心理治疗治,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 条件如下: 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 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 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以下内容注意各种分类与识别 ¥ 1、认知障碍 2、情感障碍 3、意志行为障碍 I. 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 2、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

2018年自考《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 ×)1.变态心理学就是精神病学。 ( ×)2.思维奔逸现象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 √)3.思维破裂严重情况下,会出现词语杂拌。 ( √)4.神经症患者无器质性病变、自知力完整。 ( ×)5.神经症起病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没什么关系。 ( √)6.精神疾病导致自杀死亡的患者中以心境障碍最多见。 ( √)7.冻火鸡法脱毒是指强制中断吸毒者的毒品供给, 使其戒断症状自然消退而达到脱毒目的的一种戒毒方法。 名题解释: 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不识症: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感知异常现象称为"不识症". 3、错觉: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4、幻觉: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题却简直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5、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的遗忘,称为遗忘症. 6、虚构症:病人在回忆中把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

的事件,当作亲身的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7、似曾相识症:病人在接触到新的环境,事物或人的时候,好象过去曾经见到过或经历过,因而在自己的记忆中有一种早就体验过的熟悉的感觉. 8、病理性激情:是一种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异常. 9、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10、情感淡漠:情感淡漠的病人对慰藉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如在生离死别或久别重逢的情况下病人表现得无动于衷. 11、违拗症:病人对别人加于他的动作和提示不仅没有相应的反应,而且加以抗拒。 12、刻板动作:病人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持久地,机械地重复做着一种单调的动作,称为刻板动作. 13、作态:病人做出一写古怪的,愚蠢的和做作的幼雅动作,姿势,步态或表情,使人感到好象故意装出来似的. 14易性症:易性症患者认定自己应有的性别与现有的性别特征和性别身份相违背.强烈希望借助医学手段改变自己的性器官外形和体态,向异性转化。 15易装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恋物症,表现为对异性衣着的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 16双相心境障碍;即有抑郁与狂躁期的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09)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刺激泛化:在一些情景中,个体不仅会由中性刺激引起某个反应,相似的人或事都会引起这种反应。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自知力: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焦虑: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恐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强迫观念: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到冲动。 强迫行为: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如洗手,检查,抹擦)或心理活动(如数数,祈祷或默默地重复某个词语)。

(09)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病人角色:只要指社会公认的病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执行的义务。 医源性影响:是指医生的不恰当言语、态度和行为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解离症状: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回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发生不不快心情,以转换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癔症性躯体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包括3种类型: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感觉障碍。 (10)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障碍又称解离症状,,是癔症的两大症状之一,在DSM-IV又称为分离障碍,之所以叫分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由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包括4种类型: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性遗忘:也称分离性遗忘症, 癔症性漫游:也称分离性漫游,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人们在日常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有三种只要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1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精神障碍。

2020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一、名词解释 1、人格 2、人格障碍 3、强迫性人格障碍 4、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 5、抑郁性人格障碍 6、自恋性人格障碍 7、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8、分裂型人格障碍 二、单项选择 1表演型人格障碍是哪一种神精症的基础( ) A、强迫性神经症 B、癔病 C、恐怖症 D、神经衰弱 2提出采用行为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是() A、班杜拉 B、布鲁勒 C、鲁宾斯 D、巴甫洛夫 3按DSM-IV分类,下面属于情感强烈而不稳定的人格障碍是() A、偏执型 B、回避型 C、边缘型D被动攻击型 4常有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容易暴怒、不能控制行为的爆发属于下列那种人格障碍() A反社会B类分裂样C强迫型D冲动型 5、李某,26岁,在厂内总是猜疑别人,无理找三分。明明是自己的错也挑别人的理,自小就固执、学习不好,找老师的原因,不爱

和别人交往。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对侮辱和伤害总是怨恨持续很久,依此症状判断他有以下哪种人格障碍() A偏执型人格障碍B自恋型人格障碍C强迫型人格障碍D分裂性人格障碍 6、哪种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包括:1不能享受;2情感冷淡,对人无温情、无体贴,也不发怒;3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4对异性不感兴趣5沉迷于幻想,孤独地活动6无知心朋友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关系7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 A分裂型人格障碍B类分裂样人格障碍C冲动性人格障碍D戏剧性人格障碍 7、ICD—10关于人格障碍的分类似区分为()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临床表均列出()个特征如果具有其中的()个,且表现突出和严重,我们就可以诊断为该类型的人格障碍。 A、18;7;3 B、9;6;4 C、8;7;3 D、10;8;5 8、刘某,40岁已婚,对待家人冷淡,妻子和孩子病了不管,态度很冷淡也不愿和别人交往,家里来了客人也没有热情接待,还常有奇特的幻想,从小父母离异,对婚姻没有强烈的需求,在母亲百般催促下才结婚,据此表现判断此人是() A边缘型人格障碍B自恋型人格障碍C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D分裂性人格障碍 9、当一个人经常表现为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易受暗示易受他人影响、情感肤浅等,此人患有何种类型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3.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精神科医生运用心理异常的症状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心理咨询师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 精神障碍,以便在必要时将精神障碍患者转诊给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条件: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

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

象性的知觉;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6.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内感性不适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的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 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内脏性幻觉更严重,因为内脏的痛觉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和放射性的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的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8.关系妄想和其他妄想:其他类型的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的成分,比如被害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 妄想,但是如果符合典型的被害妄想的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9.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的分类: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思维、记忆、智能活动等之所以能够正常进行,均 需要注意的参与,因此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注意对判断是否有记忆障碍、意识障碍(特指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有重 10.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等,总之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 活动; 11.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精神发育迟滞的人,智力从未达到过正常成人的水平,而痴呆患者则是曾经有过正常的智力水平后又衰退的结 果,比如老年性痴呆 12.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主 动要求治疗,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称之为自制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一百道答案版.docx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测试题 1、对心理健康评价时,不合理的判断是(A )。P284—286 A、注意力集中者,心理健康水平低 B、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 C、易受暗示者,心理健康水平低 D、能动地适应环境者,心理健康水平高 2、从统计学角度,对心理异常的错误理解(A )。P258 A、智商在130以上偏离常模,属于异常心理现象。 B、心理异常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C、智商在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D、智商在70~130,属于正态分布。 3、在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原则中不包括(D )。P260 A、心理活动是否有内在一致性 B、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否统一 C、人格是否保持相对稳定 D、待人是否诚实、守信 4、(A )是指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P260 A、知、情、意之间保持协调 B、合理运用以往经验处理当前的事务 C、个体经验系统层次清晰、运用得当 D、能正确认识现在和适应环境 5、(B )是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破坏的解释。P255 A、个体平衡能力的丧失 B、潜能发展受到阻碍 C、个体早期发展受挫 D、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6、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方法不包括(D )区分法。P257 A、常识性 B、非标准化 C、标准化 D、半标准化 7、幻觉是指(D )。P262 A、由过去经验引发的联想 B、反复出现并非病理现象 C、外界存在某一种事物,但个体感知到的是另一事物 D、个体感知到外界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 8、对强制性思维,错误的是(B )。P265 A、大量思维内容 B、并非是外力强加给自己的 C、患者不主动控制 D、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对妄想,不正确的是(D )。P266 A、是病态推断和判断结果 B、无事实根据 C、意识清晰下发生 D、有事实根据 10、超价观念是指(D )。P268 A、一般无事实根据 B、逻辑上荒谬 C、内容往往与切身利益无关 D、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11、(C )不属于常见的注意障碍。P268 A、注意狭窄 B、注意增强 C、注意缺失 D、注意减弱

变态心理学 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念 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 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 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 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 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 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 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 束都突然。 二、辨析 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3、器质性: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 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问题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4、真性幻觉:又称完全性幻觉、知觉性幻觉。系指患者体验为经由感官所感知到的实际不存在的、来源于客观空间、具 有“真实”鲜明生动的幻觉。患者坚信不移,伴有相应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 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区别 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1)有知觉实体性无知觉实体性(模象) (2)存在于客观空间存在于主观空间 (3)由外部感官感受由“内部感官”感受 (4)病人对幻觉有生动逼真的行为反应病人大多意识到是主观的东西 (5)知觉过程障碍表象过程障碍 5、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感觉障碍)。 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知觉障碍)。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一百道(答案版)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一百道(答案 版)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测试题 1、对心理健康评价时,不合理的判断是(A ) P284— 286 A、注意力集中者,心理健康水平低 B、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C易受暗示者,心理健康水平低 D能动地适应环境者,心理健康水平高 2、从统计学角度,对心理异常的错误理解(A)P258 A、智商在130以上偏离常模,属于异常心理现象。 B、心理异常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C、智商在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D智商在70~130,属于正态分布。 3、在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原则中不包括(D )。P260 A、心理活动是否有内在一致性 B、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否统一 C人格是否保持相对稳定 D待人是否诚实、守信 4、(A )是指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P260 A、知、情、意之间保持协调 B、合理运用以往经验处理当前的事务 C、个体经验系统层次清晰、运用得当 D能正确认识现在和适应环境 5、(B )是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破坏的解释。P255 A 、个体平衡能力的丧失B、潜能发展受到阻碍 C 、个体早期发展受挫D个体与环境交互 作用的结果 6、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方法不包括(D)区分法。P257 A、常识性 B 、非标准化 C 、标准

化D 、半标准化 7、幻觉是指(D )。P262 由过去经验引发的联 B、反复出现并非病理现象 C外界存在某一种事物,但个体感知到的是另一事物 D个体感知到外界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 &对强制性思维,错误的是(B )。P265 A、大量思维内容 B、并非是外力强加给自己的 C患者不主动控制 D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对妄想,不正确的是(D )。P266 A、是病态推断和;判断结 果B、无事实根据 C 、意识清晰下发生 D 、有事实根据 10、超价观念是指(D)。P268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是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部分丧失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名题解释: 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不识症: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感知异常现象称为"不识症". 3、错觉: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4、幻觉: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题却简直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5、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的遗忘,称为遗忘症. 6、虚构症:病人在回忆中把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的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7、似曾相识症:病人在接触到新的环境,事物或人的时候,好象过去曾经见到过或经历过,因而在自己的记忆中有一种早就体验过的熟悉的感觉. 8、病理性激情:是一种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异常. 9、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10、情感淡漠:情感淡漠的病人对慰藉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如在生离死别或久别重逢的情况下病人表现得无动于衷. 11、违拗症:病人对别人加于他的动作和提示不仅没有相应的反应,而且加以抗拒。

12、刻板动作:病人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持久地,机械地重复做着一种单调的动作,称为刻板动作. 13、作态:病人做出一写古怪的,愚蠢的和做作的幼雅动作,姿势,步态或表情,使人感到好象故意装出来似的. 14易性症:易性症患者认定自己应有的性别与现有的性别特征和性别身份相违背.强烈希望借助医学手段改变自己的性器官外形和体态,向异性转化。 15易装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恋物症,表现为对异性衣着的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 16双相心境障碍;即有抑郁与狂躁期的心理障碍. 17单相心境障碍;只有抑郁的心境障碍. 18药物戒断症状:指停药后或当药物被拮抗剂对抗时所发生的生理改变. 19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20药物依赖:指带有强制性的使用与觅求某种或某些药物,并于断药后不断产生再使用倾向的行为方式. 21老年性痴呆: 由于老年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 22情绪:指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23体像:对自己体貌的意象,也即自己对自己体貌的一种想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外貌与身体形象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一种想象。 二,填空题(每题1分) 1、判别心理异常的四个指标是(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

变态心理学期末复习

变态心理学 一、简答与简述 1、变态心理学含义:又称病理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异常 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异常行为的特点、原因,并形成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案。p7 2、精神症状的主要特点: (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使其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4)症状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3、思维形式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4、妄想的分类: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属于思维内容障碍)。 (1)按内容分类: ①关系妄想:把现实中无关的事情认为俞他本人有关。 ②被害妄想:坚信周围人某人或某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 ③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④物理影响妄想: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不能自主。 ⑤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⑥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应受惩罚。 ⑦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即使经过检查也不相信自己没有病。 ⑧嫉妒妄想:坚信对象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跟踪配偶的日常活动。 ⑨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坚信某个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对方拒绝也不改变自己。 ⑩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与家人的隐私,别人就知道了。 还有其他不常见的类型,比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2)按起病根源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 ①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的,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有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 ②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5、心理评估者的基本素养:P72 (1)足够的理论知识 (2)一定的评估与诊断经验 (3)熟悉测试技术 (4)良好的观察能力 (5)良好的沟通技能 6、神经症的含义:P90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神经症:负性情绪持续时间长,强度过强,带来神经系统的病变,神经官能失调。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主要从心理与社会层面了解分析症状。 精神病学则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从生物层面来了解症状,对其进行干预诊断与治疗。神经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所表现的不同疾病。 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 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狭义是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有三个特点(许又新): 1、社会检验能力严重受损; 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缺乏症状自知力。 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判断标准: 1、个体经验标准:涉及个人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 2、社会文化标准:参照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的标准; 3、医学标准:根据病因与症状进行判断; 4、心理学标准:根据统计结果,观察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 对心理障碍的医学诊断分类体系: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CCMD);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Problems,ICD)。 克雷培林:德国精神病学家,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并曾在冯特的心理实验室工作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和临床实验基础上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了精神病学,分析了上千的病例,建立了精神病学的系统并从1883年开始出版精神病学教科书。主要贡献:1、明确区分了两种精神病:躁狂忧郁性精神病和早发性痴呆;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3、首次将实验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对精神病学的研究;促进了精神病学的发展,也充实了变态心理学的科学内容;4、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医学模式的创始人。 催眠术:古希腊时就已有记载,中世纪,一些术士号称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治病。麦斯默创立了动物磁感应理论,并将其操作成为麦斯默术。他认为宇宙间充满动物磁性,受损或阻滞就会生病。他采用磁铁、与对方接触或吸引对方注意的方式使病人进入恍惚状态,然后让其放松使之得到治疗。麦斯默术是催眠术的前身而且其治疗的癔症患者,与心理治疗一脉相承。19世纪70年代后,法国的Bernheim和Charcot(夏可)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研究,但是Bernheim认为催眠状态时病态的表现,与癔症相提并论,Charcot认为催眠是由暗示引起的,可见于正常人。于是由于意见分歧,形成了南锡派和巴黎派的激烈争论,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另外,华生认为行为都受环境事件控制,对行为可进行预测和控制,并且认为异常心理反应有可能是通过学习的经验而建立的。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练习律和效果律。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并将其应用于医院治疗,首次提出了“行为治疗”。沃尔普创立了“系统脱敏”等行为治疗方法。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可仅仅通过模仿习得新的行为。认知治疗开始于贝克对癔症的治疗,之后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困扰、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均与人的认知有关,强调以改变认知的方式来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 ●几种脑成像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RI:核磁共振技术,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的。 14 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15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16 习得得无助感:指完全无望的感觉和谁也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意识。 17 任务分级法:把目标或活动分解成小目标或更小的行为定式,减少对病人的压力,其目的是使任务更简单些,以便病人能完全完成这些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强化,随着治疗的进展任务要逐渐加大,并且要难一些。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综述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 ?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已经放弃使用精神病一次,只保留 精神病性作描述之用。 ?精神病性也只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症状的情况:1、幻觉;2、妄想;3、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4、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 5、显著的精神运动型迟滞; 6、紧张症性行为。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 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希波克里特: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两个基本命题 2、以两个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推演出的判断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固着”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焦虑是因为自我需要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造成的。 ?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的表达自己,导致异常心理和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