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织金县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及对策(文献综述)

浅析织金县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及对策(文献综述)

浅析织金县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及对策(文献综述)
浅析织金县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及对策(文献综述)

附录G.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设计方案报告) 论文题目:浅析织金县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及对策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浅析织金县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及对策》

文献综述

【前言】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发展、培养依靠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不仅可以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及子女享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如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话题。本文主要研究织金县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刨析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的原因,提出改善织金县城乡教育资源的建议,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城乡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教育平等的思想,已形成相对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在《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就个人而言有三层涵义,第一是指个体起点平等,即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开始学习生涯的机会;第二是指中介性的阶段,即以各种不同的但都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来对待每个人;第三层是指后目标或总的指导原则,旨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些教育政策,实现入学机会平等、学业成就机会平等,进而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更大的平等。

美国学者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揭示了教育均等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前提下,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竞争,教育公平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贫弱者摆脱其出身、地位、背景的局限,能够明显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减震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伟大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均等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对一个人知识储备、职业选择、收入高低、身份地位等具有全面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造成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原因十分复杂,包括经济、体制、投入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发展、教育政策、财政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张颖在《我国城乡教育研究现状概况评述》中认为公共服务均等问题研究的兴起,对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一直方兴未艾,文章通过梳理此问题上的相关文献,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分析,并提出问题,以供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对现实的改善更好的服务。①

王正青在《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中认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各国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看,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呈现出以下四个趋势:宏观政策层面奠定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基石;中观学校层面把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微观教学层面夯实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脚点;家庭与社区提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外层支持。我国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可以借鉴这些国际性趋势,以推动教育更好地发展。②杨浩强在《城乡教育政策的伦理缺失与回归》中认为我国的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加剧了城乡教育的贫富不均,这种城乡差异的教育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一是“分级办学”体制下的教育投入政策带来的城乡教育贫富不均;二是“城乡有别”的教师政策带来的城乡师资配置失衡;三是“效率至上”的重点校政策带来的城乡学校梯次发展;四是“城市取向”的课程政策带来的城乡教育质量差异。③

李星云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中认为在均衡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大、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大和教育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等问题,要在2020前完成全省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任务,必须对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找出相应对策,以期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④

张燕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认为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也是每个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义务教育均等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文章通过对我国城乡间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差异化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义务教育差异化的原因,最后构建了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机制。⑤

张家军和杨浩强在《我国教育政策的城乡差异及其伦理反思》中分析了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他们认为我国的教育政策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教育发展战略定位的二元标准,它确立和强化了城乡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不同地位,也决定了城乡教育不同的发展命运。⑥

王茜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问题研究》中认为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诸多制度安排长期运行作用结果下形成的城乡教育发展失衡,不仅表现为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对比、办学软硬件条件等资源配置失衡,还表现为城乡教育机会获得性差异大、教育管理体制滞后、教育制度创新不足等.中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必须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束缚,通过重构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空间布局优化,最终构建城乡教育在条件、起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公平发展体系。⑦

高闰青和高一喆在《国内外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研究》中认为城乡一体化思想自19世纪产生后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对我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国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促进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创新,加快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进程。⑧

王定华在《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再审视》中认为各地区应依据《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坚持国务院领导、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均衡配置各类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长效机制。⑨

聂鹏在《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归因与机制构建》中认为城乡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等三个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现象.二元化的教育制度、教育经费的总体不足、教师资源配置不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家庭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失衡.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⑩

三、文献评述

综观所有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研究者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也存在明显的缺失,亟待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参考文献

[1] 张颖.我国城乡教育研究现状概况评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0(8):195-196

[2] 王正青.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0-23

[3] 杨浩强,贺艳洁.城乡教育政策的伦理缺失与回归[J].教育科学论坛,2012(2):5-7

[4] 李星云.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5] 张燕.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农业经济.2012(09)

[6] 张家军,杨浩强.我国教育政策的城乡差异及其伦理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9)

[7] 王茜.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2(02)

[8] 高闰青,高一喆.国内外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9] 王定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再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2(01)

[10]聂鹏.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归因与机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

附录G.3(文献综述内封)

文献综述(设计方案报告)指导教师阅批意见:

签名:

日期: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教育的研究实况,进一步了解教育发展现状,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公平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育;公平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日益深入,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发展尤为关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进而通过教育公平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 一、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决定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主要因素,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王善迈等学者认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不均等上。[1]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在早期比较受关注,杜育红以省为分析单位,系统地分析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研究指出,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省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加大。[2]曾满超和丁**利用1997年和1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结果发现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有所扩大,其间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且省内差距大于省际差距。[3]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逐渐增多,沈百福的研究显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远远大于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5]翟博的研究也指出, 1993年-2003年我国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在拉大,而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和教师合格率差异均正在逐步减小。[6]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公平研究比较薄弱,袁连生指出,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财政负担区内,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王蓉用多水平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也发现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8] 与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结果公平问题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对结果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蒋鸣和发现教师学历、校舍及设备条件均与教育质量显著相关,但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弱。[9]薛海平和闵维方采用三层线性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在个体、班级和学校三个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差异有重要影响,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有显著负影响,但生均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相关关系较弱。 [10]胡咏梅和杜育红利用两层线性模型对西部五省农村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财力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影响不显著。[11] 基于以上研究,薛海平、王蓉在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分析时得出结论:由于学生个体和家庭社会背景、教师背景以及学校背景差异的存在,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分析中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在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有较明显的减轻。[12] 程红艳在2006年-2007年**市某城区(W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非均衡发展状况的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距,首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问题。[13] 胡映兰以湖南省**市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后的几个年份(2005-2008)作为考察点,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方面,两免一补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明显

教育公平综述

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欧美各国谈及很早也很多,尤其在二战以后,美国兴起了教育机会均等运动,教育公平问题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决策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我国,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才逐渐成为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教育不公不仅危及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而且危及社会稳定,进而危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的粗略梳理,以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新形势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1、教育公平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教育公平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育者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信念和良好愿望。教育公平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是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宣言中,“受教育权”被确认为一项人权,它规定:“教育,至少初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应是免费的”,“初等教育是义务的”,“而高等教育的入学,应该根据才能对所有人完全平等地开放”。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规模大为扩展,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也进一步增加。为了了解教育机会平等在教育领域达到了什么程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社会科学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调查。随着英国的《普洛登报告》(1966)、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系列研究报告》的发表等,他们发现,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促进教育平等观由争取教育权利的平等向教学过程中受教育机会的平等甚至向教育结果即学业功机会平等演变。 2、国内外学者的教育公平观 关于教育公平,国外学者作过大量的论述,诸多观点之间存在着平行、包容、交叉以及相悖的现象,笔者就各种观点进行了粗浅的梳理,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第一,个人国家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公平教育的含义。首先,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次,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而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 第二,动态论。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对教育公平作了动态的、较为全面的界说。他认为教育公平有三层涵义:“教育起点的公平;中间性阶段即教育过程的公平;最后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① 第三,社会发展论。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第四,相对论。哈佛大学哲学大师罗尔斯把公平分为两类,一是“均等性”的公平,其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策探讨(一)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策探讨(一) 摘要: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能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也是建设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指出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剖析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对策思考,以便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差距 1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城市和乡村,教育事业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教育的差距却依然存在,甚至出现加大的趋势。伴随近年来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更为明显地滞后于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1.1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文化投入看,2004年,全国农村只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与城市文化经费投入相比低47个百分点。2006年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仍然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文化投入比重43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直接为7.37亿乡村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其经费只有10.9亿元,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而经费的严重不足,也使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往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1.2城乡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受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而农村教育资金的自筹能力极其有限,教育设施的城乡差距也不可避免。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而办学条件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近几年,虽然一座座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但是也仍然可以看到,有的山村校舍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危房继续存在并使用。 除此之外,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业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进修提高机会不多,福利待遇微薄的现象。加之近几年城区学校通过考试补充教师,吸引了大批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区集中。在师资流动上,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的流动,又往往带动学生流动,导致学生“择校热”,其结果更加剧了学校之间不平衡发展。 2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尽管国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许多有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但由于农村老百姓传统思维的根深蒂固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偏低,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改变农村老百姓的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势在必行。 2.1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素质提的高,要依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后5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种思潮和社会与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究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由于20世纪的移民潮,以及由此引起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直接的导火索则是由于美国的民族复兴运动。多元文化教育风潮形成的理论基础则是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如文化多元理论;英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文化相对论;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等。 (一)多元文化教育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20世纪初和20世纪后50年世界范围性的三次移民浪潮导致的社会变革就是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目前,单一民族国家在世界上已不多见。由于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族群共同生活,不同族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代表本族群利益的理想与诉求。特别是那些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他们对本族群语言与文化的保护意识、社会政治、经济与教育权力的意识的觉醒,直接对西方国家20世纪初形成的同化主义和融合主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与政策提出了挑战。20世纪后50年,文化多元主义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黑人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复兴运动。 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班克斯(James A.Banks)将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 (1)前期阶段(The Precondition Phase) 班克斯认为,民族复兴运动一般发生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政治上实行种族歧视的国家社会中。在这些国家里,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利于统治族群,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受到歧视与雅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实行种族歧视社会的日益瓦解,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在各个领域争取平等待遇与公平发展机会的呼声,政府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也实施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缓和社会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日益紧张的关系。 (2)初期阶段(The First or Early Phase) 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阶段,首先,种族偏见与歧视的讨论公开化、社会化,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族群边界意识强化,往往以“我们与他们”来加以区分。其次,少数民族在抗议统治民族的示威与活动中,在寻求新的族群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在强化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少数民族开始寻求复兴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设法使其合法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也容易将本民族的历史、语言与文化加上一些虚构的幻想,并从某种单一的原因,一些极端的观点、立场来阐释复杂度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社会历史与现状,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族群关系紧张的唯一原因。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完整版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 状及其归因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我是主持人白宇琳,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是关于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现状及其归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将中国教育越办越好。 (一)教育公平 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三)衡量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差距,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一般包括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测量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教育的结果看,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人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或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过程和投入来看,用教育教学设备的备用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平均工资、生师比等指标来测量。比较理想的办法肯定是通过对教育结果的直接测量来确定教育发展水平,但现实中由于教育收益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在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以准确地直接测量,代替的方法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的测量,间接地反映教育质量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 (一)教育投资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办学的保证,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危机严重。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中小学举债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新校舍以及配备其他相关硬件,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这样的危机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相关教育政策无法实习。更甚者,有些农村学校为了维持正常学校开支,变相加收学费,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无法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得不到正常救助,从而出现辍学的情况。 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率居高不下,相关教学设备奇缺。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赤字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无力配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英语语音教师;购买教学仪器、挂图、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等。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而且同样严重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上。师资的质量、数量和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质量、数量、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①质量:据可靠调查显示,全国教师的学历提高非常快。2002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7%和90%,但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异很大。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分别相差2.2个和7.6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 姓名:_ ___ 日期:2015年10月30日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

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相关论文(共篇)

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相关论文(共2篇)第1篇: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教育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不仅对美国,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时很多国家和民族在此方面提出了许多要求,包括学校设计的课程应该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观点以及历史,要求学校聘请有色人种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让学生看到本民族人中的榜样等。针对这一现象,不同国家的政府、学校工以及相关学者共同开展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渐成熟,被广泛传播于欧洲等西方国家,并发展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随着国际交流和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表现出来的教育多元化同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在背景和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发展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内容是一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叙述了多元文化的特征,对多元文化诸多范畴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将如何从中获益。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及诸多范畴的比较分析 多元文化教育指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将各个民族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使各个名族的人民都能拥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多样化、多变性的文化背景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此背景下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从而实现对不同文化的接受、选择、融入,提高评价能力,这最终有助于建立更加包容与和谐发展的多元共生社会。

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教育差距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2)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3)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得不到平等的义务教育;(4)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5)重点大学,尤其是热门专业中,社会高等级阶层子女的比重极高,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 第一,投入差距。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 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 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入仍然十分欠缺。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实施检查组在江西执法检查时发现:该省66人以上学生的大班有1.38万个,有的甚至100多人挤在一个班上课。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的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目前的经费保障水平只能 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第二,办学条件差距。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

学校危房改造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城乡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已基本相当。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 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 第三,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的教育制度设计、城乡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认为农村教育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城市是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提出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区别城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乡教育互补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村教育

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高雪社会学一班201000012010 引言:公平是全世界范围内关心的一个问题,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公平必然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入探讨,虽然开始时间晚但是教育公平以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在我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研究教育公平问题在现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是(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我认为教育公平的含义至少包括两个层次: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二)国内外几个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被认为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卢梭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他主张由国家掌管学校教育。卢梭在其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卢梭崇尚人人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教育,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对人的摧残和压制。卢梭关于平等的思想主要出自《社会契约论》(1762年),他提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同样的权利;“自然的平等”以“社会契约”为中介后,才变成道德。 罗素提出现代教育发展四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制度民主化,罗素提出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他说:“我们所应追求的未来的教育制度是一种能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最优机会的制度。理想的教育制度必定是民主的,虽然这种制度不会很快实现。” 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罗尔斯提出关于公平的著名的三条原则:(1)每个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2)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人开放;(3)如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40年代的《联合国人权宣言》即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思辨与内因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和形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因素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这种不公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并尝试着总结归纳出实现教育我国教育公平策略。 【关键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不公平现象因素策略 1、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其主要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是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在就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与大众时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当今我国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教育公平,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反应在那些方面,同时形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因素到底又有哪些,最后面对这些要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又应该有着什么现实选择呢? 2、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思想的提出最早成文提出是柏拉图,而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18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 教育公平的内涵反应在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利均等与受教育机会均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反应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及前的一段长期时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具有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现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具体的教育公平有着三层内容,分别是: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理性来看待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念要在创新中联系实际。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等与教育平等以及平均主义,“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而“公正”包含了公平和正义,但核心价值是正义[2]。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均等主义,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其次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第三,要认识到教育公平是动态发展的公平[3],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53255184.html,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孟玫瑰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年第04期 当今,多元文化越来越成为幼儿园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幼儿园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幼儿家长的热切愿望。多元文化的开展有助于幼儿园克服文化独尊和盲目文化自傲,也有助于幼儿园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盲从,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形成积极、正面的教育心态。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所谓多元文化,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在性质、形态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多种经济形式是多元文化的基础。各种文化具有相同的源头和一个类似的发展历程。文化的形成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基础之上的。 二、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实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接踵而来,例如“萝莉”、“思密达”、“肯德基”等等,这些来自外部的语言使得幼儿的语言功能更为丰富,幼儿能够愉快、自主、快速并成功地融入语言符号的学习中来。另外,由于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性油然而生,在外来语言融入中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基因”的排列组合变化,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发展,推动民族存活、发展乃至壮大下去。文化不仅是人类生存性的写照,也是不同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深藏在民族的传统、信仰、习俗以及社会心理之中,构成了民族特性的一部分,对各自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多元文化的引入并不会削弱本族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反而更能够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多民族文化进幼儿园,进课堂,进教材,从而使得幼儿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国家。通过不同文化的磨合与碰撞,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三)有助于幼儿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对幼儿文化价值观的践行带来一定的挑战。当前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总体上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有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且有全新的、外来的、开放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幼儿应该对不同文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上级会议指出:要针对突出问题,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教育作为立足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不仅关乎中国全面改革的成败,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与走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关注,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来的伤痛? 中国当前城乡发展存在的二元结构,不单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层面上,还同时表现在教育、医疗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各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忽视了城乡其他领域差异的缩小工作。教育促进社会未来整体发展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中国的发展不是短跑运动,而是长期的事业,需要持续不竭的动力支持。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努力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表现在受教育的机会上,而且也表现在受教育的质量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同时,城乡教育的差异也在逐步扩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日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不产生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它不直接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而是深刻地表现在接受教育的质量上。在义务教育还不普及的年代,我们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人民的识字率,消灭了不识字的“文盲”,而今天,我们开始重视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基于这一认识,中央进一步调整了教育改革策略,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举措,在促进城乡教育,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顶力加大对农村学子的关爱力度 增加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仅仅是“硬实力”,是国家政策最能够完善与丰富的领域,也是国家政策可以直接倾斜的领域。但是,入学机会的增加与教育资源的优化不能在短期内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给农村教育的伤痛。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是持久的,即便农村学子多了进入名校的机会,却也出现了难以融入名校的学习与生活中去的情况。在提升农村教育“硬实力”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农村教育“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差距;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学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保障农村学子进入名校机会的同时,积极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课余时间,同事们经常谈及“教育公平”这个话题,大家通常把教育的不 公平完全归因于地域、区域或阶层的差异。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不公平现象,我们却往往没有好好地重视并解决。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本、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学方法,班上六十一名学生表面上看似得到了平等的教学,实质 上学生受到的教育就真的平等了吗?我认为不是,课堂教学上的不公平问题日 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座位安排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在每学期开学,老师们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家长 都想让自己的小孩坐在教师靠前的位臵,最好是黄金位臵即二、三组的第二第 三排,而这样的位臵有限。教师在安排位臵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 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后三排循环等制度。这学期就有家长打电话来,以孩子眼睛近视,平时好动等,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臵。甚至是亲戚家、同学、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关照的某某学生,这些学生的座位往往是固定 不变的最佳位臵,这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比如,我班学生陈晓雅论身高,就排列后三排,由于是同学的孩子,“理所当然”放在第二、三排,经常 有家长及学生对我反映“挡视线”,弄得我左右为难。细想想,我的这种不公 正的做法已经引起家长和学生的不满,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教师教学心理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就 是著名的“皮格巴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著名儿童教育家卢勤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美的个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告诉每一 个孩子,你真棒!你能行!这说明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 的期待影响。比如,我班学生周剑调皮,好动,是个留守儿童,每天作业不能 按时交,书写马虎,一年级的时候,经常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弄得“苦大仇深似”的。一学期过去了,毛病一个没改,还学会打人,后 来作业干脆不交了。为此,我请教一位老教师,他要我对周剑同学换一种态度,改批评为期待,希望看到他工整的作业、帮助同学等。这位学生得到了由这种 期待激发的积极暗示,真的慢慢进步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 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而对于表现后进的 学生来说,因为希望上课顺利,尽快完成教学计划。图省事各方面的原因,教 师压根儿就把他们给遗忘了。这样的不公正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活 动空间越来越窄,甚而渐渐走向学习的边缘。 其次,我觉得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总是看 什么都顺眼,同样一个错误,批评好学生时轻描淡写,反之批评后进生时就在 大做文章,还会把以前的错误重拾,一一罗列,唯恐漏掉哪一点。这种偏见直 接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也认识到不合理性,但因为教学质

多元文化与教育

办好异彩纷呈的教育 —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教育的应对摘要:人类在繁衍的过程中创造了多种的文化,并由此形成了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作为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为落实多元文化的理念,促进多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开设多元文化的学校课程。 关键词:文化;多元文化;教育 “把整合中的经济、民族与文明管理起来,使每一种都保持独有的身份和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做出的伟大承诺”(雷纳托·鲁杰罗,WTO总干事,1997)[1]。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发展变化的重要趋势,多元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已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伴随生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为多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捷而迅速的交流载体。社会经济形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直接导致和引起了社会精神生活也即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多元文化并存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的主题——教育,势必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

文化的界定对于整个研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概念取向可以影响到多元文化的概念范围,进而影响到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定位,所以对文化的概念和范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从词源上看,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具有“耕种”、“栽培”等含义,是指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及对植物的种植、栽培等活动。后来“文化”一词的含义逐渐扩大,从植物转移至人,具有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等意义。在哲学上,文化是同“自然”相对立的概念,相对于“自然”,文化是非自然界(在这里,非自然界就是特指人类本身)提供的,由人类创造的一切成就,文化又使人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区别于动物,区别于其他自然界的生物或非生物。当今文化这一术语所具有的多种内涵与解释几乎全部是转义或引申而来的。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其名着《原始文化》中定义“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2]。 由于泰勒的文化定义太宽泛,没有明确的范围,且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正。美国着名的教育家、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J.A.班克斯认为:“文化可界定为一个社会团体的生活方式或整体的人为环境”。“文化本身是无形、象征性和观念化的”[3]。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柯柔波和克拉克洪对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义。他们认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