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

SYBRgreen法定量PCR的原理:

基因芯片的原理:

杠氏肌营养不良的多重PCR诊断的原理: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具有互补序列的异源核酸单链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杂合双链的过程

荧光阈值:同一样本在多次扩增过程中达到某

一荧光强度值时所需循环次数是一样的,这一荧光强度值为荧光阈值

ct值(阈值循环数):达到荧光阈值时的循环次数

扩增曲线:

癌基因:一类能够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

原癌基因:细胞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的基因

抑癌基因:抑制细胞生长并且具有潜在抑癌作用的基因

PCR技术:利用针对目的基因所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以目的基因为模板,在体外合成DNA片段

内含子:基因中不编码的序列

外显子:基因中编码的序列,与mRNA的序列相对应

转座因子:能在基因组中从一个位点移至另一位点的DNA序列

多基因家族:一些有编码功能的重复序列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个核苷酸变异而形成的FNA分子多态

病毒基因组:由一种核酸组成,包括4种类型,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个核苷酸变异而形成的FNA分子多态

病毒基因组:由一种核酸组成,包括4种类型,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

重叠基因: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共有一段DNA序列,既某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共有的组成部分

基因表达: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复杂的调控机制控制下,多数基因经历激活转录和翻译等过程,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或RNA,赋予细胞或生物体特定功能或表型

组成性表达基本表达:某些资源对环境因素不敏感,在一个生物体几乎所有细胞中表达相对恒定,且持续表达

循环核酸游离循环核酸:一种存在于人体液中的细胞外游离状态的核酸,包括游离循环DNA 和游离循环RNA

熔解温度:在热变性过程中,使被测DNA分子双链解开50%所需温度

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①插入序列②转座子③可转移性噬菌体

基因组DNA序列分为4类

①单一序列②轻度重复序列③重度重复序列④高度重复序列

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相比自身的特点

①母系遗传②线粒体DNA损伤后不易修复③遗传密码与通用遗传密码有区别

基因突变和基因多态的区别

通常DNA分子中某一特定位点的变异频率低于1%认为基因突变,高于1%则为DNA分子多态,基因多态是基因组多样性的分子机制

PCR原理或PCR反应过程

变性-退火-延伸,扩增效率达100%

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引物与模块序列严格互补②引物与引物之间避免形成稳定的二聚体③引物不能在模板的非目的位点发生聚合反应既发生错配

引物设计遵循的原则

①引物长度,过短影响PCR反应特异性,过长增加退火难度使延伸温度超过DNA聚合酶的最适延伸温度②引物的均衡性,两条引物的GC含量不能相差太大③引物的二级结构,避免二聚体尤其避免引物3’端形成发夹结构④引物的末端,避免在引物的3’端使用碱基A,引物3’端不要出现3个以上的连续碱基

基因芯片的检测流程

①目的核酸的制备②分子杂交与洗脱③基因芯片的图像扫描

HBV分子诊断的临床意义

①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②检测治疗效果③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HCV分子诊断的临床意义

①早期诊断②检测治疗效果和评估病情③指导临床用药④预防传播

HIV(人类免疫缺陷疾病)分子诊断的临床意义

①疾病的早期诊断②用于诊断HIV阳性母亲产下的婴儿是否感染HIV③预测疾病病程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病毒水平④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⑤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基因组帽子结构的作用或意义

①防止病毒基因组RNA或其mRNA被宿主细胞内的核酸外切酶降解②与核糖体或翻译起始因子结合③直接影响病毒的感染力,缺乏帽子结构则病毒的感染能力将下降甚至消失

粘性末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双链两端具有能够互补的单链DNA部分

基因表达的方式

①组成性表达②诱导或阻碍表达③协调表达

基因表达的性质或时空特异性

①时间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严格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开启或关闭,决定细胞向特定的方向分化和发育②空间特异性,基因表达按不同组织空间顺序出现

基因表达的调节

①DNA水平的调节②转录水平的调节③翻译水平的调节

表观遗传包括

①DNA甲基化修饰,CpG岛发生高度假计划则会影响DNA的构象,导致转录因子结合困难,抑制基因的转录②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计划③非编码RNA调控④染色质重塑

血液样本的采集部位

①静脉采血②动脉采血③毛细管采血去末梢血

组织标本

①新鲜组织②石蜡切片

较理想的DNA样品应具备的条件

①应不含有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有机溶剂和高浓度的金属离子②最大程度上避免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的污染③排除RNA分子的污染与干扰

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①温和裂解细胞并溶解DNA,是DNA与组蛋白分离,并完整的地以可溶形式分离出来②采用酶学或化学试剂酚等去除蛋白质RNA及其他大分子

酚抽提法抽提后混合物经离心分离分为

①上层是含核酸和多糖的水层②中层为不溶性变性蛋白③下层为含变性蛋白和细胞残渣等的酚层

基因组DNA用酚抽提法在整个提取过程中应考虑的两个原则

①防止DNase对DNA降解②减少对DNA的机械剪切破坏

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步骤

①破碎菌体,采用去垢剂SDS或溶菌酶处理②去除蛋白质,主要用盐析法和有机溶剂处理的方法③去除RNA

简述镰状细胞贫血的分子诊断方法(Southern杂交进行分子诊断)

检测肿瘤相关病毒基因有哪些(P176)

①致病性DNA病毒(人乳头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HHV-8)②致瘤性RNA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W、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1)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具备的特点(P176)

①灵敏度高②特异性好③具有器官特异性④与肿瘤大小及分期密切相关⑤可用于肿瘤的疗效及预后检测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第二章基因、基因组与分子标志物

1.基因指可以转录成RNR的DNA片段,基因的产物可以是蛋白质和RNA。基因按功能可以分为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

2.基因组是指整个生物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包括所有基因和基因间的区域。基因组的大小称为C值

3.结构基因是指能编码蛋白质或RNA的基因

4.调控基因是指基因组中有些核苷酸区域本身并不进行转录但可以对其临近的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那些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序列也称为调控基因。

5.操纵子操纵基因与其控制下的结构基因共同组成的功能单位。

6.断裂基因是指基因的内部存在间隔区的DNA序列与该基因所决定的蛋白质没有关系,间隔区又称为内含子,与此相对应出现在成熟RNA中的有效区段称为外显子

7.重叠基因是指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存在一个或多个核苷酸重叠的基因

8.跳跃基因又称转座基因是指基囚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固定,能由一条染色体跳跃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9.必需基因生物体中存在的-些维持生物细胞生长所必须的基因,缺失或突变这此基因均可导致生物体死亡。

10.C值矛盾又成为C值悖论,生物的进化程度与基为组大小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

11.在同种生物个体中C值总是恒定的

12.基因组学的任务: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组成,基因组内各基因的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的科学。包括基因维核苷酸序列测定,基因组作图,基因定位及基因功能分析等。可分为: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13.真核生物:是所有含细胞核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的总称。

14.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15.多基因家族:一些有编码功能的重复序列,是指起源相同,序列相同,功能相同的一组基因

16.假基因:基因家族中有的成员因突变而失活,不能表达出有活性的产物称为假基因。

简答题

1、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

母系遗传,线粒体DNA损伤后不易修复,遗传密码与通用遗传密码有差别

2、人类DNA分子多态性的产生的方式重复序列单元的拷贝数变异转座因子导致的分子多态单个核苷酸的变异

3、微卫星DNA的排列方式

完全重复,不完全重复,混合重复

4、微卫星DNA多态性的主要成因

核心区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差异(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不均等交换,或者是DNA 复制过程中的复制滑移所造成的。)

5、ALu序列:是一种主要的SINE,是灵长类动物基因组中特有的含量非常丰富的,高度重复序列

6、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①基因组相对较小

②基因组的功能单位是操纵子结构

③除18s,28s,SsrRNA 及tRNA基因外,原核生物托结构基因均为单拷贝基因④基因组中几乎没有重复序列⑤DNA分子中有各种功能区

质粒的含义

质粒是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核酸分子,属染色体外基因组。

8、质粒的结构

质粒核酸有的是DNA有的是RNA,分子可能是环状或线

9、质粒的功能

质粒DNA编码多种蛋白质,有的与质粒自身的复制和稳定性有关,有的控制宿主细胞的多种性状

10、转座因子:能在基因组中从一个位点移至另一位点的DNA序列称为转座因子或可转座原件(转座因子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转座作用的结果常导致宿主细胞的基因组DNA 的插入突变或基因重排,是毗邻基因失活或表达水平下降。)

11、原核生物转座因子的种类插入序列,Tn,可转移性噬菌体

IS 的结构特点IS两端有正向重复序列和反向重复序列

由于IR的对称结构使IS既可正向插入靶位点也可反向插入靶位点IS的中间为编码序列仅编码与转座有关的酶

IS 的功能特点

①Is转座位点的选择有随机选择。热点选择及特异位点的选择②极性效应

③IS插入宿主DNA后常引起插入位点发生缺失,重复或倒位等基因突变

④IS可从插入位点准确切割下来,使失活的基因功能恢复,此过程称为切离⑤两个基因组可通过共同的IS序列介导同源重组

转座的类型

复制型转座与非复制型转座( 两种机制:一种是通过供体和受体DNA序列之间的连接来完成;另一种是转座因子从供体位点上切离,直接插入受体位点,这种方式又称保守转座或“切黏”机制

15、病毒在结构上包括:包膜衣壳病毒基因组其他内容物

16、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1帽子poly (A)尾结构

2粘性末端:对于双链DNA病毒而言,基因组双链两段具有能够互补的单链DNA部分3末端正向重复序列4末端反向重复序列5重叠基因

第三章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血液样本的采集部位:静脉采血(肘前静脉)

动脉采血(股动脉、桡动脉)

毛细血管采血(耳垂、指端)

2.血液样本的采集注意事项:

⑴除急诊和特殊病例,均要求空腹采血(早晨空腹或禁食12小时)

⑴溶血可影响血液成分的检测结果(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超过1分钟,否则易溶血)

⑴需抗凝的样本宜轻轻颠倒混匀,避免溶血。

⑴患者输液时,不易采集血液。

⑴样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

⑴采血部位应严格消毒

3.样本运送原则:密闭、防震、防漏、防污染。

4.真核细胞基因组较理想的DNA样品应具备的条件。

⑴应不含有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有机溶剂和高浓度的金属离子。

⑴最大程度的避免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的污染。

⑴排除RNA分子的污染与干扰。

5.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⑴温和裂解细胞并溶解DNA,使DNA与组蛋白分离,并完整地以可溶方式分离出来。

⑴采用酶学或化学试剂酚等去除蛋白质、RNA及其他大分子。

6.酚抽提法抽提后混合物的分层。

上层:含核酸和多糖的水层。

中层:不溶性变性蛋白。

下层:含变性蛋白和细胞残渣等的酚层。

7.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分离步骤。

⑴破碎菌体⑴去除蛋白质⑴去除RNA

mRNA的分离纯化。

绝大多是蛋白的mRNA在3’末端带有一个长短不同的poly(A)尾巴。根据mRNA的这种结构特征,利用核酸的碱基配对原则,通过oligo(dT)-纤维素或poly(U)-琼脂糖凝胶的亲和层析,可以较容易地从总RNA中分离纯化mRNA。

oligo(dT)-纤维素柱层析法(标准制备)。

Oligo(dT)-纤维素柱离心法(快速制备)。

磁性球珠分离法(较前两种高效、快捷及灵敏的分离,纯度更高)。

第四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名词解释:1. 核酸变性——在一定的理化因素作用下,维系核酸高级结构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被破坏,核酸分子由双链解螺旋为单链的过程称为核酸变性(enaturation)。

2. 融解温度——热变性过程中DNA变性一半所需要的温度。

3. 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去除后,两条彼此分开的互补单链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热变性后的复性又称为退火

4. 核酸探针——用放射性核素或其他活性物质标记的能特异检测靶分子的已知核酸序列称为核酸探针(probe)。

5. Southern印迹杂交——指经凝胶电泳分离的待测DNA片段转印并结合到一固相支持物上,然后用标记的探针DNA分子检测靶DNA的一种方法。

6.荧光原位杂交:一种利用非放射性荧光信号对原位杂交样本进行检测的诊断分析技术。

填空:1. .核酸探针的种类:基因组DNA探针cDNA探针RNA探针寡核苷酸探针

2. .基因组DNA探针的制备方法:一是通过分子克隆,二是采用PCR扩增特定的基因组DNA 片段。

3. 放射性核素探针通常采用体外标记法,包括化学法和酶法。

采用酶法标记放射性核素探针的方法有:缺口平移法随机引物法末端标记法聚合酶链反应标记DNA探针RNA探针标记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探针的检测方法:放射自显影液体闪烁计数法

非放射性探针的检测:酶促显色法荧光显色法化学发光显色法

6. 核酸分子杂交分为:固相杂交和液相杂交。

常用的固相杂交类型包括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原位杂交

7.FISH技术的特点检测安全、操作快速简便,立体分辨率高、结果准确直观和可对同一样本进行多次检测

简答:

1. 分子杂交技术一般过程:

探针制备及标记

待测核酸样品制备

杂交(液相固相原位杂交)

杂交后处理(去掉非特异杂交分子)

显示结果(显色、发光、放射自显影)

结果分析2 .Southern印记杂交的步骤:

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待测DNA

琼脂糖凝交电泳分离DNA片段

将电泳后的DNA变性,并转印到固相支持物上

预杂交

杂交

洗膜

杂交结果的检测

3.原位杂交的方法:

原位杂交前处理

杂交

杂交后处理

检测

第五章核酸扩增技术

PCR原理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细胞中DNA的半保留复制,PCR反应以待扩增的DNA片段为模板,加入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及四种dNTP,在耐热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再试管中大量合成目的DNA片段。PCR反应一般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经上述三个反应的反复循环,目的DNA片段将得到迅速扩增。

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5⑴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双链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退火:将下降至适宜温度,引物与变性的DNA单链在碱基互补的基础上形成引物-模板杂交双链。由于反应体系中引物浓度远远大于模板DNA浓度,且引物结构简单,这极大地限制了变性后模板DNA单链之间的互补结合。

延伸:将温度上升72⑴左右时,TaqDNA聚合酶催化以引物为起始点的从5'→3'端DNA链延伸反应,随着4种dNTP的掺入,合成新的DNA互补链。

以上三步反应为一个循环,经过一次循环模板DNA数量翻一倍。反复循环,便可使DNA以指数形式进行扩增。

PCR反应体系

PCR反应体系主要包括五种成分:模板,dNTP,引物,耐热DNA聚合酶及缓冲液:

多重PCR:也称复合PCR,在同一反应中采用多对引物同时扩增几个不同的DNA片段的方法。

降落PCR(TD—PCR):根据引物Tm值,一个退火温度范围(跨越10~20⑴温度范围,引物Tm在这个范围之内)。在设置循环参数时,让退火温度从选定范围的最高温度范围,逐步降低退火温度(每次降低1~5⑴),最后结束在选定范围的最低温度,一次退火温度上循环2~5次。

巢式PCR (nested PCR)

使用两对引物,一对引物序列在模板的外侧,用于扩增含目的基因的大片段,另一对引物序列在模板内侧(相对于第一对引物),用于扩增目的基因。第一对引物做PCR的扩增产物作为第二对引物退火的模板,再进行第二轮PCR。

凝胶电泳是检测PCR产物最常见和最简便方法之一,能迅速确定扩增是否成功,初步判断产物的分子量及特异性。

凝胶电泳主要有: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适宜分离小片段。

引物:是人工合成的一对可以分别与两条模板DNA互补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其中一条称为上游(或正链)引物,另一条引物称为下游(或负链)引物。

荧光定量PCR

在荧光定量PCR反应中加入了荧光物质,通过记录荧光强度来反映扩增产物量。在每经过一个循环后,检测记录一个荧光强度信号,这样可以通过扩增过程中荧光强度的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进而实现对起始模板的定量分析。对每次循环后收集的荧光强度作图,可以得到一天荧光扩增曲线。荧光扩增曲线可以分为基线期,指数扩增期,平台期三个阶段。

荧光阈值:虽然同一样本多次实验在扩增终点的荧光强度各不相同,但同一样本在多次扩增过程中达到某一荧光强度值时所需要的循环次数是一样的。这一荧光强度值称为荧光阈值,达到荧光阈值时的循环次数成为阈值循环数(Ct值)。

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荧光染料法和荧光探针法

荧光染料法:荧光染料法也称DNA结合染色法,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过量的荧光染料,荧光染料与DNA双链结合时在激发光源的照射下发出荧光信号。

常用荧光染料为SYBB GreenⅠ他只结合DNA双链,不结合单链。

荧光探针法

1.水解探针法:以TaqMan探针为代表,因此又称TaqMan探针技术,反应体系中除了有一对引物外还需要一条荧光素标记的探针。

2.双杂交探针:也称胃LightCycler探针技术,该技术需要设计两条荧光标记的探针,第一条探针是探针的3’端标记工体荧光基团;第二条探针的5’端标记手提荧光基团,并且此探针的3’端必须被封闭,以避免DNA聚合酶以其作为引物启动DNA合成。

3.分子信标:是一段荧光标记的单链寡核苷酸探针,其链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能与靶基因碱基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序列,位于中间,构成探针环部,检测靶基因;另一部分是分别在5’和3’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和荧光淬灭基团,构成探针的颈部。

4.复合探针:原理是首先合成两个探针,一是荧光探针(25bp左右),5’端接一荧光分子,另一为淬灭探针(15bp左右),3’端接一淬灭分子,淬灭探针能与荧光探针5’端杂交。

荧光定量PCR测定的数据处理

1.标准曲线法绝对定量:每个模板的阈值循环数与该模板的起拷贝数存在线性关系,起始拷贝数越大,阈值循环数越小。

2.相对定量

(1).标准曲线法的相对定量F=(待测样本目的的基因浓度/待测样本内参基因浓度)/(对照样本目基因浓度/对照样本内参浓度)

(2)比较阈值循环数法的相对定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1.DNA或RNA的定量分析

2.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基因分型

第六章基因芯片技术

1.基因芯片的概念

基因芯片,常被称为DNA微阵列或DNA芯片,是将大量的特定寡核苷酸或DNA片段作为探针,有规律、高密度地固定排列在支持物(玻璃片、硅片或纤维膜等)上制成阵点,然后与染料标记的待测DNA按照碱基配对原则进行杂交,再通过检测系统对芯片进行扫描,并借助计算机对各阵点信号进行检测和比较,从而迅速得出所要的信息。

2.基因芯片基本原理

基因芯片基本原理与分子杂交实验一样,是将特定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以很高的密度有序地固定在玻璃、硅片等固相载体上作为核酸信息的载体,利用DNA的碱基互补原则与从样本中提取的待测样品DNA或由RNA逆转录而成c DNA进行杂交,由专用仪器扫描杂交信号强度,检测待测基因的序列信息和表达水平,再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比较分析,对基因进行定性、定量、功能分析的高通量研究。

3.基因芯片分类

⑴根据生产工艺进行分类①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探针芯片②预先合成探针点样芯片③流式微珠芯片

⑴根据检测项目进行分类①基因组序列分析芯片②表观遗传学分析芯片③转录分析芯片④非编码RNA芯片

4.基因芯片检测流程

①目的核酸的制备②分子杂交与洗脱③基因芯片的图像扫描

5.Tiling芯片

获取包括内含子在内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且芯片制备和探针筛选不依赖已有基因组的注释信息。

6.表观遗传调控主要包括〈DNA〉、〈组蛋白修饰〉

7.分析杂交

将标记好的目的核酸与附着在基因芯片固相支持物上的探针混合孵育的过程。

8.分子杂交在理想状态下应具有〈线性好〉、〈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

9.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

①基因芯片的图像处理②图像读数标准化③显著性分析④基因表达聚类分析⑤基因功能注释归类⑥基因芯片实验数据标准⑦亲芯片数据可靠性验证

10.基因芯片的临床应用

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②药物筛选及用药指导③产前筛查与诊断

第八章蛋白质组学技术

1. 蛋白质组学定义:

蛋白质组指一种基因组特定条件下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就是研究这些蛋白质表达情况的学科。其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研究,在蛋白质水平上对细胞的生理或病理过程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2. 蛋白质组学基本技术:

双向凝胶电泳、生物质谱、蛋白质芯片和蛋白质印迹技术。

双向凝胶电泳(2-DE):目前大部分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仍需要先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进行蛋白质组的分离。其第一向为等电聚焦电泳,第二向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不同而进行分离。

3. 2-DE基本操作步骤:

样品预处理,第一向电泳,第二向电泳,显色,结果分析。

4. 2-DE操作优缺点:

缺点,如不能对所有蛋白质都进行有效分离,如分子量过大或过小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200000或<8000)、疏水性蛋白质、极碱性蛋白质等。

优点,2-DE是目前蛋白质组学中蛋白分离最有效的技术。

5. 2-DE的基本原理

第一向是等电聚焦电泳(isoelectric focusing,IEF)由于蛋白质等电点不同,把样品加到固相化pH梯度(IPG)的凝胶时,如果蛋白质所在部位的pH与其等电点不同,会分别带上不同的正负电荷。外加电场时蛋白质分子会向正极或负极泳动,达到其等电点位置时就停止移动。第二向是SDS-PAGE。蛋白质或蛋白质多肽与SDS结合后,掩盖了蛋白质或蛋白质多肽原有的电荷和形状的差别,可分离分子质量相对不同的蛋白质或蛋白质多肽。

6.第二向:SDS-PAGE

分离原理仅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差异而分离

SDS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断开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改变蛋白质的三级、四级结构,并与蛋白质的疏水部分结合,电泳样品经高温处理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在强还原剂β-巯基乙醇(β-BME)的存在下,蛋白质内的二硫键被打开,蛋白质完全变性和解聚,形成棒状结构。

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时,所带负电荷超过了蛋白质的负电荷,消除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电荷的差异,因此,复合物均带有相同密度的负电荷。棒状结构的SDS-蛋白质复合物的短轴长度基本恒定,长轴长度与蛋白质分子量大小成正比。因此,这样的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仅仅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

7. 免疫共沉淀技术的定义

免疫共沉淀(co - immunoprecipitation, ColP )技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是目前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一种经典方法,被广泛用于蛋白质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8. 免疫共沉淀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非变性条件下裂解细胞时,连接蛋白的化学键没有受到破坏,因而相互结合的蛋白质可以保持复合物形式。假如X和Y蛋白在细胞内是结合在起的复合物,当温和裂解细胞后,用抗X蛋白的抗体与裂解液孵育,抗体在特异性结合沉淀X蛋白的同时会将Y蛋白也同时结合沉淀下来,将沉淀下来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采用抗Y蛋白的抗体进行检测,可在Y相应分子量位置显示条带,提示Y蛋白的存在,从而证明X和Y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

9.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有哪些

①二硫键②羧基化

③甲基化④乙酰化

⑤糖基化⑥磷酸化

10.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1)、蛋白质印迹法:蛋白质印迹法也称为免疫印迹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一种鉴定复杂样品中某种目的蛋白的免疫生化技术,能对蛋白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是目前蛋白质功能分析的一种常规技术。

(2)、基本原理:蛋白质印迹技术是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将凝胶电泳和固相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项新的免疫生化技术。其首先通过凝胶电泳将复杂样品分离,然后转移到固相载体上,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目的蛋白,从而可鉴定复杂样品中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3)、基本步骤:蛋白质分离、转膜和蛋白质检测。

酵母双杂交技术

酵母双杂交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是最早被开发用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研究的一项技术,不仅被用于鉴定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筛选与某已知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蛋白的有效手段。基本原理:典型的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如GAL4、GCN4等都含两个不同的结构域

⑴DNA结合结构域(BD):可识别DNA上的特殊序列,并使转录激活结构域定位于所调节的基因上游。

⑴转录激活结构域(AD):可同转录复合体的其他成分作用,启动它所调节的基因转录。——单独的BD能与特定基因的启动区结合,但不能激活基因的转录。

——而由不同转录调控因子的BD和AD所形成的杂合蛋白却能行使激活转录的功能。

将预研究的X、Y蛋白基因分别克隆于BD、AD之前,转染到宿主细胞后即可表达出X-BD、Y-AD融合蛋白。当X和Y蛋白有相互作用时,可使BD、AD在空间上足够靠近,发挥完整转录因子的活性,启动基因的表达,该基因称为报告基因。根据报告基因是否表达,即可判断蛋白X、Y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一个完整的酵母双杂交体系至少包括:一个含有启动子序列能被BD识别和结合的报告基因的宿主细胞,两个分别含有BD、AD结构域序列的表达质粒,该质粒用于构建和表达X-BD、Y-AD融合蛋白。

第九章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免疫学标志包括抗HCV和HCV抗原。二、

1.HBV由10种基因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是B和C型

2.HBV基因组特点:不完全双链环状结构;利用重叠的开放读码框架编码多个蛋白质;所有调控序列均位于蛋白质编码区;基因序列具有多变性

3.HBV检测方法有PCR法;核酸分子杂交法;支链DNA技术;杂交捕获法;基因芯片法和核酸测序法。其中最常用的是PCR法

三、1.HCV感染的确诊标志:采用分子诊断技术检测HCV RNA的存在,感染者第一周内就可检测出HCV RNA

2.HIV属逆转录病毒科,该科病毒带有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酶。

四.HIV分子诊断的临床意义

①疾病的早期诊断,可缩短窗口期(6~11.5天),可用于急性感染期患者、抗体检测不确定等情况的辅助诊断、早期诊断或血液筛查。

②用于诊断HIV阳性母亲产下的婴儿是否感染HIV

③预测疾病病程和监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病毒水平

④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扛病毒治疗方案

⑤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第十章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诊断

1、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于单个基因突变所引起。

2、基因突变:是DNA变异的一种形式,指可以遗传的DNA序列改变,是形成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基础。

3、大尺度突变:主要是指染色体结构上的改变,如基因的扩增和大片段缺失以及染色体易位、倒立等。大尺度突变主要引起染色体疾病或发生在体细胞中(如肿瘤细胞)。

4、小尺度突变:是指单个碱基或几个碱基的改变,包括各种形式的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等。插入(缺失)会造成移码突变,通常会导致其蛋白产物完全丧失功能而引起疾病发生。

5、单基因遗传病的表型是由单个基因突变主导的。

6、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血红蛋白病、肌营养不良症、血友病A、脆性X综合征。

7、镰状细胞贫血的分子诊断: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错义突变引起的疾病。其分子机制是由于第6位密码子由原来的GAG改变成GTG,结果氨基酸残基由原来的谷氨酸改变成缬氨酸,改变后的血红蛋白称为镰状血红蛋白(Hbs)。

8、镰状细胞贫血的分子诊断方法:限制性酶切法,利用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镰状细胞贫血基因突变(突变位点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位点)

镰状细胞贫血的分子机制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β链第6位谷氨酸(密码子GAG)变为缬氨酸(密码子CTG)。该突变位点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位点,因此,在酶切之后用标记的β珠蛋白基因探针进行Southem杂交,正常人DNA和患者DNA就会出现不同模式的杂交条带。限制性内切酶MstⅡ切割的序列是CCTGAGG,切割正常DNA产生1.15kb+0.20kb 长度的DNA片段;若切割患者DNA时,由于突变使得MstⅡ的位点( CCTGTGG)缺失,便形成1.35kb长度的DNA片段。因此,利用以上原理,可以通过Southern杂交技术进行分子诊断。也可以先通过PCR扩增β珠蛋基因,将扩增的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MstⅡ消化后,进行电泳分析,可以避免杂交过程。

9、多重PCR是诊断DMD(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最常用的技术方法。

10.杜氏营养不良的多重PCR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多重PCR( multiplex PCR)是诊断DMD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根据DMD基因的结构特点和热变区的存在, Chamberlain设计了9对引物,通过多重PCR技术同时扩增第4、8、12、17、19、44、45、48和51号外显子,可检测出80%的缺失患者。Beggs增设9对引物,可同时扩增启动子、第3、6、13、43、47、50、52和60号外显子。两组引物经PCR扩增后用高分辨率的琼脂糖凝胶(如Nesieve琼脂糖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分析,无外显子缺失时扩增产物为9条带,每条带按分子量大小排列,可以确定每个外显子的位置。根据外显子的相应位置和可检测到的条带数目,来判断被检者是否有外显子的缺失。这18对引物的多重PCR扩增可以检测出DMD基因的98%缺失患者。

第十一章肿瘤的分子诊断

1. ERBB2/HER2癌基因是乳腺细胞当中较为常见、易激活的原癌基因。

2. 细胞周期调节基因: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

3. 重要的抑癌基因有哪两种: 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TP53

名词解释

1、癌基因:是指一类能够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

2、抑癌基因:是一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有潜在抑癌作用的基因,又称为肿瘤抑制基因。简答题

1、肿瘤诊断策略

检测肿瘤相关基因

检测肿瘤相关病毒的基因

检测肿瘤标志

2、

细胞周期可分为哪五个时期:

G0期(静息期)、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M期(有丝分裂期)。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张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0126) 摘要: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分子诊断技术进入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实验项目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定。不同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不 同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 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分子诊断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高通量 狭义的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是基于核酸的诊断技术,通过对DNA和/或RNA的检测来实践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但是,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物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DNA/RNA拷贝、突变等变化的检测,拓展到核酸与DNA片段、蛋白与多肽、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与预防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当然,分子诊断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与分子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2007启动的1000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却只用了3年[2],人类了解自然密码的速度正在跨上快速列车。检验医学以提供精密准确的数据服务于临床,而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成为成为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这将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一、基于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两条同源核酸分子(DNA或RNA)可以在碱基互补的原则下形成异质双链是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化学特征,这一过程亦被称为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分子杂交是所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从最初的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到实时PCR(real time PCR),从基因芯片再到高通量的DNA测序技术,都离不开碱基互补的分子杂交反应。而且在理论上可以特异性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分子,例如核酸与核酸之间(A-G、G-C)、蛋白与蛋白之间(抗原和抗体)甚至核酸和蛋白之间(适体与多肽)的相互作用都可以视为分子杂交的不同表现模式。因此,广义的分子杂交技术是指以核酸、蛋白、糖基以及细胞、代谢物等分子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技术繁多,缺乏统一的分类方法,但是可以根据实验方法的差异分为主要的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特异性的标记探针检测检测细胞内的核酸物质,而另一类是通过探针检测从细胞内提取的核酸、蛋白等物质,前者以原位杂交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后者以生物芯片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1、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tion,FISH)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原位杂交应用特异性的探针检测细胞内的核酸需要标记分子显示杂交信号,1960s年代的检测技术是放射性核素标记,但是信号检测程序复杂并且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污染,而荧光物质标记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因此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tion,FISH)

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学重点内容(Navy) 1、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s)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机体外源性和内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和转归提供分子水平信息。 2、基因:是一段携带功能产物(多肽,蛋白质,tRNA和rRNA和某些小分子RNA)信息的DNA片段,是控制某种性状的的遗传单位。 3、密码子偏爱(codon bias )指在不同物种的基因中经常为某种氨基酸编码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密码子。当鉴别到一个ORF时,密码子偏爱常常用来确定这个ORF是否是一个基因。 4、基因组(genome):指一个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 5、C值矛盾: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称为C值矛盾也称C值佯谬( C value paradox) 6、N值矛盾:基因组中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复杂程度的不对称性,称为N值矛盾或N值佯谬(N value paradox)。 7、基因组计划是指以获得某物种基因组全序列为主要目标的科学计划。 8、厘摩尔根(cM)即重组频率为1%的两个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9、基因组学(Genomics)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 10、鉴别蛋白质编码基因的五项标准是什么? 开放阅读框、密码子偏爱、序列保守性、转录产物、基因失活 11、原核生物是细菌等原始生物的总称,是最简单的细胞生物体

12、质粒:独立于细菌细胞染色体以外,能自主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分子,称为质粒(plasmid) 13、琼脂糖凝胶电泳泳动速度: 超螺旋DNA分子>线性DNA分子>半开环DNA分子 14、接合作用(conjugation)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conjugation)。 15、转化作用 (transformation)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 16、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把细菌的基因从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胞的过程.一般是针对温和噬菌体, 溶血性噬菌体则不会发生转导. 17、转染: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过程. 对原核生物说, 转染是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的过程 18、转座: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19、转座因子可移动的基因成分,即能在一个DNA分子内部或两个DNA分子之间移动的DNA片段,称为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 在细菌中,指可在质粒和染色体之间或质粒和质粒之间可移动的DNA片段 20、转座因子的分类:插入序列、转座子、可转座的噬菌体 21、基因转移的方式:接合、转化、转导、转染 22、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分子诊断行业分析报告

分子诊断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定义概述 1.体外诊断概述 临床诊断指医生给病人检查疾病,对病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定,以此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临床诊断主要分为体外诊断与体内诊断,由于医院检验科、独立实验室、体检中心等倾向于使用精确、高通量的仪器,医院临床科室、急诊科、社区服务站、家庭倾向于使用快速、便携的快速诊断产品,因此体外诊断被称为“医生的眼睛”,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依靠体外诊断完成。 体外诊断是指在机体外,通过实验方法对包括但不限于“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毛发”等机体成分以及附属物进行检测,从而获取疾病预防、诊治、监测、预后判断、健康及机能等数据的行为。体外诊断是目前诊断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最为活跃的部分。 按检验原理或检验方法,体外诊断主要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诊断等,其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生化诊断主要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检测项目,如测定糖类、脂类、无机元素类、肝功能、肾功能等,是医疗检测的基本组成部分。免疫诊断利用抗原与抗体结合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原理进行检测诊断,主要应用于传染性疾病、肿瘤、孕检、药物检测等领域。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受检个体的遗传物质或携带的病毒、病原体的基因结构与类型,进而从基因层面对遗传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进行检测诊断。

图表 1 体外诊断分类结构简图 体外诊断 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其他诊断 2.分子诊断概述 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是体外诊断行业中技术要求最高、发展最快的子行业。 图表 2 分子诊断分类 分子诊断 核酸分子杂交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D N A 测 序 生物芯片核酸检测 基 因 芯 片 蛋 白 质 芯 片 分子诊断的主要原理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材料包括DNA、RNA和蛋白质,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 核酸分子诊断是分子诊断的主要组成部分,指对受检个体DNA、RNA片段基

分子诊断知识点

1、基因(gene)是含有生物信息的DNA 功能片段,根据这些生物信息可以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 和蛋白质(多数). 2、基因组genome, 指细胞或生物体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包括所有基因和基因间的区域(序列)。 3、基因组学genomics 以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括基因组作图、基因组测序、基因定位、基因功能分析 4、结构基因:编码RNA 或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5、基因表达:DNA 携带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给RNA,mRNA 通过翻译将基因的遗传信息在细胞内合成具有生物功能的各种蛋白质的过程 6、C 值基因组DNA 全部碱基(对)数。C 值是物种的一个重要特性常数。C 值矛盾,C 值悖论: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 7、N 值矛盾,N 值悖论:基因组中的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复杂程度的不对称性 8、必需基因(致死基因)关系到生物体存活的基因。可通过基因突变实验确定必需基因。: 9、原核生物基因组1、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蓝绿藻等 10、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 序列,或是指一段DNA 序列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11、操纵子:由一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连同其上游调控序列共同组成一个转录单位 12、质粒的分类致育质粒F 质粒)编码性菌毛,介导细菌之间的接合传递;耐药性质粒R 质粒)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毒力质粒Vi 质粒)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细菌素质粒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代谢质粒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13、严紧控制型拷贝数少,一般<10 个,分子量大;调节因子是蛋白质,复制受限,受染色体DNA 复制系统的控制;严谨控制机理(低拷贝原因),认为是该质粒可以产生阻遏蛋白,反馈抑制自身DNA 合成。松弛控制型拷贝数多,10-200 个,分子量小;调节因子是RNA,复制不受染色体DNA 复制系统限制基因工程使用松弛型(高拷贝数)质粒,以获得较多的基因产物。 14、质粒性质 1、质粒的转移: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而由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胞中,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有质粒的细胞;质粒转移时,它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2、质粒具有选择性标记:质粒有抗药性基因、营养缺陷型基因、抗重金属盐基因等多种选择性标记 3、质粒的不相容性:质粒已成为分子克隆的有用工具,是目的DNA 的载体。载体质粒大多是在天然质粒基础上经人工构建而成, 15、质粒特点:1、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单一切口,可用以重组外源DNA;2、有筛选标记,如抗药基因等;3、插入外源DNA 后,仍能转化宿主细胞,并能复制。 16、质粒基因转移的方式1.接合作用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 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 转移称为接合作用 2.转化作用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转化作用3、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 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4、转染作用通过感染方式将外来DNA 引入宿主细胞,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transfection) 。转染是转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全球分子诊断发展趋势

全球分子诊断发展趋势返回 (发布日期:2006-6-30 11:13:22) 浏览人数:78 一、分子诊断基本概念 分子诊断主要是指编码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结构蛋白、酶、抗原抗体、免疫活性分子基因的检测。2002 年9 月27 日,美国《nature genetics》发表一项调查报告,列出了未来5 至10 年内最有希望改善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们健康状况作出贡献的十大关键生物技术。位居第一位的就是针对传染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分子诊断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其核心技术是基因诊断,常规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测序(DNA sequencing),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DNA印迹技术( DNA blotting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接酶链反应(LCR),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其中,PCR产品占据目前分子诊断的主要市场,基因芯片是分子诊断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PCR产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诊断窗口期短,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广泛用于肝炎、性病、肺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遗传病基因、肿瘤等,填补了早期免疫检测窗口期的检测空白,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安全用血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基因芯片是分子生物学、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结合的结晶,综合了多种现代高精尖技术,被专家誉为诊断行业的终极产品。但其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目前产品种类很少,只用于科研和药物筛选等用途。 二、分子诊断发展趋势 1、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 2002 年9 月27 日,美国《nature genetics》发表一项调查报告,列出了未来5 至10 年内最有希望为改善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健康状况作出贡献的十大关键生物技术,针对传染病的分子诊断技术位居第一位。分子诊断技术中,基因芯片技术、荧光PCR技术分别成为各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之一。世界许多国家通过调整机制、加大政府预算、鼓励社会投入、培育领军企业等措施,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古巴、印度、中国等国分别制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将生物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不但把生物新药开发作为国家新一轮经济增长点,而且将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作为国家医疗水平是否发达的指标之一。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产品开发,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各种分子诊断技术、产品。2006年,国家发改委在支持的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中,明确提出:对“针对我国主要传染病及肿瘤等重大疾病诊断所需的快速诊断试剂,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新型检测试剂进行重点支持”。 2、全球分子诊断(PCR诊断)产品市场增长迅速 由于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日臻完善,分子诊断(PCR 诊断试剂)发展迅速,市场份额快速提高,成为与免疫、生化并列的三大体外诊断试剂系列。目前免疫诊断试剂已经成为体外诊断试剂最大的细分市场,而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根据 Roche Diagnostics 的研究报告显示,2004 年,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的规模约为285 亿美元,比2003 年增长6。在各产品细分市场中:免疫诊断(Immunoassays)市场份额为24,接下来依次为血糖监测(Diabetes care)22,临床生化(Clinical chemistry) 14,快速诊断(Near patient testing ) 11,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tics)7 。根据2005 年的Roche Diagnostics 体外诊断试剂的预测报告分析: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在今后5 年内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而其它传统诊断技术市场(生化、免疫)年增长率仅3-4。2000 年世界分子诊断市场还不到10 亿美元,但BCC 预测2009 年其市场将达到126 亿美元。 2004年美国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 美国分子诊断各大企业市场份额

分子诊断综述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及其发展 摘要: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研究分子机器、亚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体等生物体系内蛋白质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已成为21 世纪生命科学的焦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并展望蛋白质组学的技术前景。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分离技术;鉴定技术;相互作用研究技术;翻译后修饰分析;应用;展望Proteomics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Abstract: Proteomics is the system research molecular machines, and organelles, cells, tissues, organs and whole biological systems such as protein composition and all for the activities of the law science, life science in 21st centu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teomics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imagines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proteomics technology. Key Words: Proteomics; Separation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on technology;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analysis; Applications. Future 蛋白质组( pro teom e) 学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 提供了关于蛋白质丰度、定位、化学修饰、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等信息【1】。随着大量生物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揭示,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测定的完成,人们发现仅从基因组序列的角度根本无法完整、系统地阐明生物体的功能。要想真正揭开生命现象的奥秘,需要系统地认识基因组的产物——蛋白质组。蛋白质是生命存在和运动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重大生命活动的执行者,生理功能的产生以及病理性的变化往往由蛋白质的群体甚至整体共同完成。因此,对蛋白质群体尤其是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将显著加深人们对生命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 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细胞分级分离技术、亲和层析技术等;②蛋白质组的鉴定技术, 其核心是质谱技术;③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如酵母双杂交等;④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析,如蛋白质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糖基化等。 1、蛋白质组学简介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由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和williams在1994年首次提出,研究在特定环境、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不同细胞类型或特定生长和发育阶段某个细胞或某种组织的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全景式地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内容包括蛋白质的差异表达、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翻译后修饰、亚细胞定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网络等【2】。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肿瘤易感基因检测 单独遗传因素造成肿瘤的概率低于5%。肿瘤的发生主要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基因是内因,与人体是否具有肿瘤易感基因有关。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就是针对人体内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而进行的,它可以检测出人体内是否存在肿瘤易感基因或家族聚集性的致癌因素,根据个人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特别适合家族中有癌症病例的人群,可以帮助这类人群提前了解自身是否存在肿瘤易感基因。已知的肿瘤易感性基因有Rb1、WT1、p53、APC、hMSH2、hMLH1和BRCA1等,与其相对应的癌症综合征(附表)。 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与易感基因 癌症综合征易感基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Rb1 Wilms瘤WT1 LI-Fraumeni综合征p5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瘤(FAP)APC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 hMSH2,hMSH1 乳腺癌BRCA1 卵巢癌BRCA1 2、肿瘤相关病毒检测 业已证明一部分肿瘤的发生和病毒感染有关,因而检测这些相关病毒不仅可探计肿瘤和病毒的关系,而且可以找出肿瘤的易患人群。由于病毒太小,且难以培养,一般方法检测病毒效果极差。而核酸杂交技术与PCR技术用于病毒检测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 人类某些肿瘤可能与病毒有关 病毒相关肿瘤 HPV6、11亚型 宫颈尖锐湿疣(乳头状瘤) HPV16、18亚型 宫颈上皮内新生物和癌 HSV及CMV宫颈恶性病变 HBV原发性肝癌 EB病毒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 HSV6型 霍奇金病和鼻咽癌 微小病毒葡萄胎 ATL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肿瘤的早期分子诊断 研究发现,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出现在肿瘤发生的最早期,远早于肿瘤临床症状的出现,是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基因突变检测进行早期诊断能够从最根本的基因上寻找肿瘤发生的微小趋势,第一时间作出肿瘤预警,通过针对性的环境或生活方式调整,能有效预防肿瘤的形成;在肿瘤发生初期实施针对性治疗,能极大程度增加治愈的概率。 K-ras基因突变是一种胰腺癌、结肠癌和肺癌等肿瘤中发生率较高的分子事件,突变集中在第12、13和61编码子。应用细针穿刺活检材料检测胰腺癌的第12编码子变突,检出

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36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说明 Guida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the Medical Laboratory Quality and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目次 前言 (2)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管理要求 (3) 5 技术要求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 (10) 分子诊断项目分析性能标准 (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 (11) 分子诊断领域申请认可项目要求 (11)

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CNAS根据分子诊断领域的特性而对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并不增加或减少该准则的要求。 本文件与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同时使用。 在结构编排上,本文件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均采用CNAS-CL02:2012中章、节条款号和名称,对CNAS-CL02:2012应用说明的具体内容在对应条款后给出。 本文件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的序号及内容与CNAS-CL02:2012不对应。 本文件于2012年制定,本次为第3次修订。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说明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CNAS对分子诊断领域的认可要求,包括:病原体核酸和人体基因等领域涉及的核酸扩增试验、杂交试验(包括原位杂交试验)、核酸电泳分析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68-2006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 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 CNSA-CL31 内部校准要求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导则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31号 3 术语和定义 4 管理要求 4.1 组织和管理责任 4.1.1.2 实验室为独立法人单位的,应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实验室为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其所属医疗机构执业证书的诊疗科目中应有医学实验室;自获准执业之日起,开展分子诊断工作至少2年。 4.1.2.5应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分子诊断工作至少5年。 4.2 质量管理体系 4.3 文件控制 4.4 服务协议 4.5 受委托实验室的检验

分子诊断检测项目介绍分子诊断检测项目介绍

分子诊断检测项目介绍 天津万盖得门诊部是一家由海外归国人员为主体创办的股份制民营医疗机构, 以引进、开发和推广新的医学检验技术为主要经营内容。万盖得三字来自英语“ V nguard”的音译,其意译为前哨或尖兵的意思,这表明了创办者“敢为天下人先”的意愿。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技术、信息和观念优势,为国内医学检验方面的技术进步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做出贡献。万盖得将以严肃、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开展各项业务,为医院和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和检验服务。 分子诊断是我们首先开展的实验诊断服务,这是一个全新的、被称之为实验诊断一场革命的领域,因为分子技术的临床应用已经使很多用常规技术根本无法检测的病理变化可以被精确的测到。我们首先开展的用细胞DNA 定量分析系统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技术已使脱落细胞的检查成为一项客观、准确、自动化和高通量的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技术平台。我们自主开发的多重PCR 检测性病病原、病毒和难以培养的细菌性病原,将给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性进展。在医疗服务方面,我们计划引入发达国家中行之有效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个体化和优质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引导我们的服务对象建立起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识。与同等规模的医疗机构,保持一种即竞争又合作的新型关系。与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我们希望能建立起互补和互利的协作关系。我们相信,万盖得在各级领导和医务界同仁的关怀和支持下,定能发展壮大。 万盖得首席科技顾问 临床微生物学博士吴 尚为2006 年元月

分子诊断目录 细胞分子生物学检测 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简介 细胞DNA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细胞DNA定量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同DNA指数(DI)在宫颈癌普查中的临床意义 宫颈癌和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宫颈癌筛查和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的方法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细胞DNA定量分析的其他用途 核酸检测技术 基本概念 多聚酶链反应-PCR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检测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对宫颈癌的“预警”作用万盖得宫颈癌筛查—预警—监测和早期诊断系统宫颈标本采集、送检注意事项 慢性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病原的检测慢性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引起慢性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病原诊断困难造成对发病率统计的困难实验检测方法及优、缺点分子扩增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对性病的了解 PCR已成为检测性病病原的金标准 万盖得多重PCF检测性病病原 脑脊液中感染病原的检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诊断 人类疱疹病毒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脊液中检测病毒的困难 万盖得多重PCR检测脑脊液中的疱疹病毒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张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0126) 摘要: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分子诊断技术进入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实验项目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定。不同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不 同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 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分子诊断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高通量 狭义的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是基于核酸的诊断技术,通过对DNA和/或RNA的检测来实践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但是,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物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DNA/RNA拷贝、突变等变化的检测,拓展到核酸与DNA片段、蛋白与多肽、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与预防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当然,分子诊断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与分子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2007启动的1000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却只用了3年[2],人类了解自然密码的速度正在跨上快速列车。检验医学以提供精密准确的数据服务于临床,而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成为成为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这将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一、基于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两条同源核酸分子(DNA或RNA)可以在碱基互补的原则下形成异质双链是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化学特征,这一过程亦被称为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分子杂交是所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从最初的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到实时PCR(real time PCR),从基因芯片再到高通量的DNA测序技术,都离不开碱基互补的分子杂交反应。而且在理论上可以特异性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分子,例如核酸与核酸之间(A-G、G-C)、蛋白与蛋白之间(抗原和抗体)甚至核酸和蛋白之间(适体与多肽)的相互作用都可以视为分子杂交的不同表现模式。因此,广义的分子杂交技术是指以核酸、蛋白、糖基以及细胞、代谢物等分子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技术繁多,缺乏统一的分类方法,但是可以根据实验方法的差异分为主要的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特异性的标记探针检测检测细胞内的核酸物质,而另一类是通过探针检测从细胞内提取的核酸、蛋白等物质,前者以原位杂交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后者以生物芯片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 1、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tion,FISH)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原位杂交应用特异性的探针检测细胞内的核酸需要标记分子显示杂交信号,1960s年代的检测技术是放射性核素标记,但是信号检测程序复杂并且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污染,而荧光物质标记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因此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tion,FISH)一经出现立刻取代了放射性标记的技术,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杂交技术。FISH技术通过荧光标记探针,可以可

分子诊断知识点

分子诊断知识点

1、基因(gene)是含有生物信息的DNA 功能片段,根据这些生物信息可以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 和蛋白质(多数). 2、基因组genome, 指细胞或生物体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包括所有基因和基因间的区域(序列)。 3、基因组学genomics 以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括基因组作图、基因组测序、基因定位、基因功能分析 4、结构基因:编码RNA 或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5、基因表达:DNA 携带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给RNA,mRNA 通过翻译将基因的遗传信息在细胞内合成具有生物功能的各种蛋白质的过程 6、C 值基因组DNA 全部碱基(对)数。C 值是物种的一个重要特性常数。C 值矛盾,C 值悖论: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 7、N 值矛盾,N 值悖论:基因组中的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复杂程度的不对称性 8、必需基因(致死基因)关系到生物体存活的

基因。可通过基因突变实验确定必需基因。:9、原核生物基因组1、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蓝绿藻等 10、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 序列,或是指一段DNA 序列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11、操纵子:由一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连同其上游调控序列共同组成一个转录单位 12、质粒的分类致育质粒F 质粒)编码性菌毛,介导细菌之间的接合传递;耐药性质粒R 质粒)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毒力质粒Vi 质粒)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细菌素质粒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代谢质粒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13、严紧控制型拷贝数少,一般<10 个,分子量大;调节因子是蛋白质,复制受限,受染色体DNA 复制系统的控制;严谨控制机理(低拷贝原因),认为是该质粒可以产生阻遏蛋白,反馈抑制自身DNA 合成。松弛控制型拷贝数多,10-200 个,分子量小;调节因子是RNA,复制不受染色体DNA 复制系统限制基因工程使用松弛型(高拷贝数)质粒,以获得较多的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基因分析,即基因诊断 ( Gene Diagnosis ):是利用DNA 分析技术直接从基因水平 ( DNA or RNA ) 检测遗传病的基因缺陷。 这种方法和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差别在于直接从基因型推断表型,可以越过基因产物,直接检测基因的结构而作出诊断,改变了传统的表型诊断方式,所以又称为逆向诊断 ( Reverse Diagnosis )。 基因诊断的优点: 材料容易获得,不受细胞类型的限制; 不受基因表达的时空限制。 不受年龄的限制; 可以于发病前做出诊断; 方便有效,迅速准确,携带者也可以有效检出。 基因诊断的难点:对大多数疾病尚未找到合适的基因诊断方法,另外由于遗传异质性、基因突变的多样性,一种基因诊断方法对同一疾病往往有很大差异。 基因诊断的对象:一般是指单基因病和某些有主基因改变的多基因病。 至1997年,发现人类单基因病遗传病已达8587种,现已达到15988种 进行基因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 (1)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明确 (2)致病基因的结构、顺序与突变性质巳清楚 (3)致病基因与DNA多态存在连锁关系 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基因诊断技术 基因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 (1)聚合酶链反应DNA扩增法 (2)限制性酶谱Southern印迹杂交直接分析法 (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法 (4)寡核苷酸探针(oligonucleotide probe)检测法 (5)DNA测序 (6)基因芯片 一、基因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一)肝炎病毒基因的检测 1、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 病情评估 血清中病毒含量的多少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相关,病毒载量越高,肝组织炎症反应程度越重。 疗效预测 治疗前病毒核酸载量越高,疗效越差;载量越低,机体清除病毒的可能性越大。预后判断 病毒核酸载量持续处于高浓度者预后不良。 垂直传播途径感染者,预后较差。 反映肝细胞损害的其它指标正常,但病毒核酸 水平经常波动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 2、乙肝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

分子诊断在伴随诊断行业的应用

2.2 伴随诊断:精准医疗的入口,靶向用药的最佳拍档 伴随诊断(Companion Diagnostic, CD)原理是通过在分子靶向药使用之前检测病 人是否携带药物靶点,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高用药效率,最终达到用药最佳疗 效并减少患者治疗费用。从技术层面划分,伴随诊断市场可细分为PCR(聚合酶链式 反应)、FISH(荧光原位杂交)、IHC(免疫组化)、NGS(高通量测序)等,其中PCR、FISH、 NGS是分子诊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IHC属于免疫诊断方法。 图35:伴随诊断检测流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国元证券研究中心 伴随诊断能够解决药物研发风险高、治疗应答率低的问题。根Jorgensen&Hersom 在2016年的研究数据显示,过去15年内批准的靶向药物中,无伴随诊断的靶向药 物客观应答率仅为7%-45%,有伴随诊断的药物客观应答率(ORR)在41%-80%之 间,伴随诊断提升靶向用药客观应答率的效果显著。 表17:伴诊断对靶向药客观应答率的改善作用 资料来源:《Companion diagnostics-a tool to improve pharmacotherapy》,国元证券研究中心 注:NSCLC=非小细胞肺癌 2.2.1 伴随诊断目前仍以PCR技术为主,NGS增速较快 PCR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是目前主流伴随诊断方式。从方法学来说, IHC主要原理为抗原抗体反应,显示结果是基于蛋白层面。其他三种都基于DNA层 面,而PCR技术由于自动化程度高、单位成本低且通过技术开发,在ddPCR、ARMS- PCR等精确度更高的方法推出后,实用性强,是最为广泛使用的诊断方式,但其缺 点在于只能检测已知突变。而NGS技术推出后,也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它可以一

分子诊断检测项目介绍-分子诊断检测项目介绍

分子诊断检测项目介绍-分子诊断检测项目介绍前言 天津万盖得门诊部是一家由海外归国人员为主体创办的股份制民营医疗机构, 以引进、开发和推广新的医学检验技术为要紧经营内容。万盖得三字来自英语“V anguard”的音译,其意译为前哨或尖兵的意思,这表明了创办者“敢为天下人先”的意愿。期望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技术、信息和观念优势,为国内医学检验方面的技术进步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做出奉献。万盖得将以严肃、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开展各项业务,为医院和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和检验服务。 分子诊断是我们第一开展的实验诊断服务,这是一个全新的、被称之为实验诊断一场革命的领域,因为分子技术的临床应用差不多使专门多用常规技术全然无法检测的病理变化能够被精确的测到。我们第一开展的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技术已使脱落细胞的检查成为一项客观、准确、自动化和高通量的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技术平台。我们自主开发的多重PCR检测性病病原、病毒和难以培养的细菌性病原,将给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性进展。在医疗服务方面,我们打算引入发达国家中行之有效的家庭大夫服务模式,为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个体化和优质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引导我们的服务对象建立起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保健意识。与同等规模的医疗机构,保持一种即竞争又合作的新型关系。与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我们期望能建立起互补和互利的协作关系。我们相信,万盖得在各级领导和医务界同仁的关怀和支持下,定能进展壮大。 万盖得首席科技顾咨询 临床微生物学博士 吴尚为 2006年元月

分子诊断名目 细胞分子生物学检测 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简介 细胞DNA定量分析的差不多原理 细胞DNA定量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同DNA指数(DI)在宫颈癌普查中的临床意义 宫颈癌和宫颈癌的早期诊断 宫颈癌筛查和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的方法 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 细胞DNA定量分析的其他用途 核酸检测技术 差不多概念 多聚酶链反应-PCR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检测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对宫颈癌的“预警”作用 万盖得宫颈癌筛查—预警—监测和早期诊断系统宫颈标本采集、送检注意事项 慢性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病原的检测 慢性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引起慢性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病原

分子诊断

SYBRgreen法定量PCR的原理: 基因芯片的原理: 杠氏肌营养不良的多重PCR诊断的原理: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具有互补序列的异源核酸单链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杂合双链的过程 荧光阈值:同一样本在多次扩增过程中达到某 一荧光强度值时所需循环次数是一样的,这一荧光强度值为荧光阈值 ct值(阈值循环数):达到荧光阈值时的循环次数 扩增曲线: 癌基因:一类能够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 原癌基因:细胞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的基因 抑癌基因:抑制细胞生长并且具有潜在抑癌作用的基因 PCR技术:利用针对目的基因所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以目的基因为模板,在体外合成DNA片段 内含子:基因中不编码的序列 外显子:基因中编码的序列,与mRNA的序列相对应 转座因子:能在基因组中从一个位点移至另一位点的DNA序列 多基因家族:一些有编码功能的重复序列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个核苷酸变异而形成的FNA分子多态 病毒基因组:由一种核酸组成,包括4种类型,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个核苷酸变异而形成的FNA分子多态 病毒基因组:由一种核酸组成,包括4种类型,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 重叠基因: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共有一段DNA序列,既某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共有的组成部分 基因表达: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复杂的调控机制控制下,多数基因经历激活转录和翻译等过程,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或RNA,赋予细胞或生物体特定功能或表型 组成性表达基本表达:某些资源对环境因素不敏感,在一个生物体几乎所有细胞中表达相对恒定,且持续表达 循环核酸游离循环核酸:一种存在于人体液中的细胞外游离状态的核酸,包括游离循环DNA 和游离循环RNA 熔解温度:在热变性过程中,使被测DNA分子双链解开50%所需温度 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①插入序列②转座子③可转移性噬菌体 基因组DNA序列分为4类 ①单一序列②轻度重复序列③重度重复序列④高度重复序列 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相比自身的特点 ①母系遗传②线粒体DNA损伤后不易修复③遗传密码与通用遗传密码有区别 基因突变和基因多态的区别 通常DNA分子中某一特定位点的变异频率低于1%认为基因突变,高于1%则为DNA分子多态,基因多态是基因组多样性的分子机制 PCR原理或PCR反应过程 变性-退火-延伸,扩增效率达100%

分子诊断行业竞争现状分析报告

分子诊断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分子诊断市场上已经涌现了一批较有特色的企业,但由于我国在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积淀不够,即便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但不同公司推出的产品仍然存在单一化的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政府的投入支持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始积累都较少,导致市场上基于荧光PCR 技术的企业多于牛毛,但创新性技术的企业则较少。 海力特SUPBIO?微量精准超敏PCR检测技术产品具有全球创新性和领先性,将开拓一个新型的巨大蓝海市场! 2015年6月9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对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并给予乐观预期:2014年,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06亿元;预测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7%。其中分子诊断细分市场增速年均超过20%,占比从5年前的5%左右增加到2014年的15%,未来还将维持一段长时间的高速成长周期。 随着人类健康意识和需求的提高,对现有诊断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正催生出巨大的新型检测诊断蓝海市场,这个市场容量将远大于现有诊断市场。但是目前的诊断技术无法满足这个新型市场的需求。这种迅速增长的人类健康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检测技术之间的矛盾在分子诊断市场尤为突出。目前分子诊断市场的主导技术是PCR检测技术,这项诺贝尔获奖技术为生物诊断技术领域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但是PCR技术发展到今天,遇到了新的市场需求技术瓶颈。即在检测低于100copies(拷贝)的标本时,检出效率低,出现假阴性,更重要的是无法精准定量。造成这个瓶颈的原因是现有PCR试剂产品灵敏度还不够高,无法微量精准定量。而微量精准定量检测是进行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关键,市场潜力巨大。海力特开发的产品就是针对这个新型市场。 国内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根据IVD 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400 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 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 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 一、分子诊断行业各生产企业医院市场占有率分析 分子诊断市场目前以国内企业为主,主要企业包括达安基因、深圳匹基(被凯杰收购,荧光PCR 检测试剂盒)、科华生物、复星医药等,由于专利原因国外也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生产该类产品,如罗氏、雅培等公司有部分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