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6-2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展示课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工业革命后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学法指导】

情景剧表演、比较法、归纳法等

【知识链接】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这年适逢谭鑫培60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于是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这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学习过程】:

导入: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纷纷出现,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近代中国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二)活动探究

请大家归纳一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情景剧一:茶馆

探究一:1、请根据剧本中的内容,找出这个时期出现了那些新的变化?

2、参考右图,这是在两个不同的年份中上海外白渡桥3天和2天中的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从这个表格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情景剧二:校园

探究二:1、在这个剧本中又有那些变化?你还能列举出其他的一些变化吗?

2、产生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变化反映在人们身上是怎样的,社会习俗变化的趋势有哪些?

探究三:“你认为周围哪些社会习俗属于陋习?它们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人们放弃陋习?”

【学习小结】【当堂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3、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4、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学习反思】

1、学后收获:

2、学后疑问(错题集锦):

3、我的大胆尝试:

4、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情景剧一

人物:王利发(掌柜)、秦二爷、松二爷、常四爷、李三(跑堂的)任景泰(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者)

地点:裕泰茶馆时间:1905年某天

茶馆门外,做小生意的、赶路的、拉黄包车的人来来往往,门内,柜台上,王掌柜在看着已经在喝着茶,聊天的客人。突然,门帘还没掀开就传来了高昂激动的声音。

秦二爷:京张铁路正式开工了,咱们大清国自己设计的铁路,历经多少波折,终于要开工了!王掌柜:秦二爷,您坐下了,慢慢说。您说的这条铁路是谁设计的啊?

秦二爷:詹天佑,詹会办。就是当年咱大清国派出去几批幼童到美国留学,他就是在美国学习的造铁路的技术,如今咱自己的铁路工程师修造自己的铁路,再也不怕那些洋人瞧不起咱中国人,连自己的铁路还要别国来修筑。

李三:那这条铁路修了有什么用呢?

秦二爷:铁路就像是人身上的血脉,通了铁路的地方,就像人身上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就可以发展经济,也就不怕那洋人来欺负咱国穷民弱了。

松二爷:我家有个亲戚在上海坐过火车,当时是中国第一条可以载客运营的铁路,在【申报】上还报道了,说汽笛声震天响,车头冒出滚滚浓烟,人在车里像悬挂的旗子摇来摆去。当时吓的那些乡下人像见了怪物一样,都楞在地上动弹不得!

大家一听都议论起铁路来,正聊着热闹,门帘掀开,进来几个人拿着奇怪的机器。

任景泰:诸位客官,今天给大家看个西洋景,我在这里让大家看看咱京城第一名角——谭老板的(定军山)。

王掌柜:谭老板在哪里?

任景泰:诸位请看(边说,边播放影片,同时让助手在一边的留声机里播放定军山唱段)

常四爷:(手里攥着一份【京华时报】)大新闻,皇上宣布从明年开始不考科举了!

第一幕完情景剧二

人物:某上海女校学生:小曼、婉如、依萍地点:校园内时间:1931年某天

小曼:(在校园一角正在读诗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婉如:小曼,你看今天的报纸了吗?那位末代皇帝溥仪,被他的妃子起诉离婚了。这个消息已经上了所有报纸的头条了!

小曼:是吗,还没有看到呢。不过我听我妈说,我有个山西的表姐最近打电话过来,她也在闹离婚,她以前就是由父母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和她没有共同思想的人。现在她终于决定离开那个封建的家庭了。

婉如:离婚后,你的表姐怎么生活呢?

小曼:她可以到上海来,以前她读女子大学时文笔非常好,到上海来可以做记者,而且现在交通这样方便,来上海可以让她自己养活自己。

依萍:小曼、婉如,你们聊什么呢?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打球?

小曼:不去了,我们社团最近有排一部新剧,我还要去排练呢!

婉如:我也不去了。我的朋友约我去看电影,【歌女红牡丹】,这可是第一部有声电影呢!我要回去准备下,等会赶电车到电影院和朋友汇合。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一篇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七 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如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言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 A、照相机 B、电影与照片 C、《申报》 D、课本与字典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归功于(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基础闯关与能力提升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基础闯关与能力提升: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A 基础闯关训练 1.清朝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电话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③④D.①②④ 2.左图中的报纸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这份报纸创办于() A.广州B.上海 C.北京D.南京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体现了() A.自由的思想 B.平等的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互助的思想 4.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利用网络发电子邮件 5.下图中的历史现象最早应出现于()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时期 6.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876年,李某搭乘淞沪铁路上的火车 B.1902年,张某一家搬迁到了北京东交民巷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7.民族企业家张謇在大生纱厂创办时,学习西方企业经营之术——通过传媒发布广告,只可能选择的方式是() A.互联网

B.广播 C.电视 D.报纸 8.1919年6月5日,一个日资纱厂的工人,突破租界巡捕的武警包围,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工人也参加进来,罢工达到高潮时,参加人数达六、七万。这场工人罢工斗争应发生在() A.北京B.长沙 C.上海D.广州 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1876年,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通车的那一天,《申报》记者随车采访,并写了一篇生动的报道。该记者要把报道发回报社,最便捷的方式是() A.手机 B.有线电报 C.电话 D.信件 B 能力提升训练 1.1902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信息,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B.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C.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 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3.近代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 ①宣传了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④彻底改变了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到胥各庄铁路(全长11千米),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材料二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郑观应《盛世危言》 (1)材料一中唐胥铁路的修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doc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是教材分析。说本课在此册书中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册书的最后-?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来了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至要。因此,将本课作为一个至点课。说本课的作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巳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尽最大努力保障国有企业和职工双重利益、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是介绍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显著不同,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四说教学流程。导入:针对授课对象是我市学生,以自己所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地区具体变化的真实照片为主,山点到而,也选取了北京及祖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变化的纪实影像来展示这种生活的变化。提出问题:你看完短片有何感想。设计意图:给课堂增亮点, 瞬间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有亲切感,减轻大赛课给学生的压力感,引发学生兴趣,避开乏味的导课并创设历史情境、直接进入课堂。 展示一组照片,学生活动:你来猜猜看这些照片分别反映什么时期人们服饰的照片。学生争先恐后地PI答。设计意图:选取本校学生真实照片,如穿校服在校门口的、在本校艺术节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lf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 网xYzKw]了解 [来 源:xYzK https://www.doczj.com/doc/451947905.html,][ 来 源:xYzk https://www.doczj.com/doc/451947905.html,]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来源:学优中考网北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 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 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 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 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 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 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 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 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

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而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 ——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概述火车、轮船、电报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演变的史实,认识到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2.认识到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要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4.重点: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 (1)交通工具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清朝晚期, 轮船 、 火车 、 汽车 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出行。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开始。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 铁路建成通车。 (2)近代通讯业的发展是从 电报 开始的。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 有线电报 ,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电报的运用,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2)戊戌变法期间,近代民营出版业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 商务印书馆 。1912年创办的 中华书局 是中国近代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的图书、杂志等。 3.照相和电影事业 (1)近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 1844 年。20世纪初,中国的照相业有了较大发展, 上海 等大城市有很多两三层楼的照相馆。 (2) 1896年 ,电影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定军山》 ,第一部故事片是 《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渔光曲》 。 4.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原因: 辛亥革命 后,南京临时政府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习俗变化的法令,包括 剪辫 、 禁缠足 、 变称谓 、禁烟、禁赌等。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哪些促进作用? 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还有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1844 1872 19世纪70年代 1881 1896 1897 1912 辛亥革命后 摄影技 术传入 创办《申报》 轮船招商 局成立 出现有 线电报 建成唐 胥铁路 电影正 式传入 中国 创立商 务印书 馆 创办中 华书局 剪发辫、 改称呼、 易服饰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6-2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展示课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工业革命后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学法指导】 情景剧表演、比较法、归纳法等 【知识链接】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这年适逢谭鑫培60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于是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这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学习过程】: 导入: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纷纷出现,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近代中国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二)活动探究 请大家归纳一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情景剧一:茶馆 探究一:1、请根据剧本中的内容,找出这个时期出现了那些新的变化? 2、参考右图,这是在两个不同的年份中上海外白渡桥3天和2天中的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从这个表格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 太和三中王素敏 教学目标: 认识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反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让子弹飞》中马拉火车的片段,由此导入。 设问: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本课。 讲述新课: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提问:近代以前,人们出行有哪些交通工具?学生思考回答。 近代以来有哪些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除了书上提到的还有哪些?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2、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电话)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展示一些老照片,提问:拍照片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哪些乐趣和作用?

2、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播放视频《渔光曲》片段,提问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堂练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2、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能力目标:1、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2、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3、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2、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二、重难点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 时间:191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地点:上海 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

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 情景教学: 场景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 2.自主学习 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3.展示汇报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 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四十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四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2010·南京学业考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大生纱厂的创办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 ) A、大学生不能“舍本逐本” B、要把个人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 C、下海经商是实现“实业富国”的必由之路 D、大学时期应多开办工厂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你可以做些什么:(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②报考北京大学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清朝末年,南通有个规模较大的大生纱厂,那里的老百姓都以在大生纱厂工作为荣,这个纱厂的创办者是( ) A、冼星海 B、詹天佑 C、张謇 D、侯德榜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面是20世纪初《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方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我主要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 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但事实上,要想完整勾勒中国近代急剧变动的全貌,是离不开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习俗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二、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国以来剪头发、易服饰、改称谓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通过对这些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从而培养其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发生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由此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本课的重点是: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变迁。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法 学法:初二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同时对历史也具有相当强的求知欲。但对历史的问题意识仍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的学法有:比较法、讨论法、表演法、归纳法等。 教法:围绕“比较”这一基本线索,采用多媒体演示法,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加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史实。 能力目标: 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应该走重视教育、科技创新的道路●教学重点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分散其巨大的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深刻变化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均为本课重点。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同时代的西方国家相比,虽然极其有限,同现代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开始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标志。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物质对意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培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史观。化解这一难点,可以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来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讲课之前,我想先作个简单的复习。中国的国门是什么时候被打开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但同时一批爱国之士,也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开始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例如:(引导学生回答)经济上,出现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文化。就这样,中国,一个东方的古国踏上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的漫漫征程,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而社会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中国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投影PPT),这段材料描述了早期火车的出现,当时中国老百姓的反映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当时中国,除了火车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请翻开书本10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今天,我们用问题合作探究的方法一起来研究学习,我给3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针对课文中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内容提出问题。等一下,我们一起来交流,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质量最好。 (二)学生自学: 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同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问题归纳分类。 (三)师生合作探究:

20 社会生活的变化

20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电影传入中国的史实;掌握《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出现和发展及民国以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展示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信息,学会从图片、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 3、通过学习,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体会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图片师:有人是这样形容近代以前的中国的,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示一起来描述: 生: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传媒基本靠手,见面就是磕头。 师:大家看了这个描述,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什么感觉? 生:比较落后。 师:那么这种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活状况到了近代又有了哪些变化呢,就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中一起去了解。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活动】抢答 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本课内容,并找出本课内容中出现的“第一次”、“近代中国之最”。一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 【讲授】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情境1:白老板因为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1887年,他有一批丝绸需要紧急送往京城,他可以选择哪些快捷的新式交通工具呢? 生1:轮船 生2:火车 情境2:白老板想在发货前再确定一下货物的数量和样式,他有哪些新的方式可以尽快联络到远在京城的买家呢? 生1:有线电报 生2:电话 【讲授】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情境3:白老板决定亲自去京城送货,顺便考察一下北方市场。到了京城,他特别想把京城的风景带回上海给家人一起欣赏,正好他发现了一种新玩儿意,让他的家人能感觉身临其境。白老板到底带回了什么呢? 生1:照片 情境4:转眼到了1905年,白老板到京城参加商会活动时又遇到了一件新鲜事——看活动照相,京剧大师谭鑫培在画上表演。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这是电影《定军山》的拍摄 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年在北京拍摄的《定军山》(图片); 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在上海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图片);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 情境5:1912年1月2日,快70岁的白老爷子已经富甲一方,他赋闲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有关昨天大总统上任的事情,又有哪些途径呢? 生1:看报。 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申报》。《申报》自1872年在上海创办到1949年停办,历时78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为什么叫“百科全书”呢? 生2:因为《申报》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广告、时事新闻、文化宣传,还有一些评论等等。和现在报纸的内容差不多。正是因为内容这么丰富,因此才被称为是“百科全书”。 除了《申报》以外,你还知道中国近代出现过哪些报刊? 生3: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情境6:除了看报,白老爷子还喜欢看书,这些书大多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个出版机构叫什么名字呢? 生1: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1897年成立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除出版各类书籍外,主要出版汉译书籍和中外语文辞书,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展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工具书的图片) 1932年,商务印书馆遭日军轰炸焚毁,元气大伤,被迫停业。但他们提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互相鼓励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兴活动,半年后商务宣布复业。 【讲授】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情境7:白老爷子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刚上任的大总统的消息,他决定专程赶到南京,一睹大总统的风采,顺便看看最新的世道。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欣赏短剧,从中概括近代社会习俗在哪些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为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七单元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比较零散,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是八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仍待提高。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展示、小组讨论、视频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表格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思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突出重点方法:通过小组展示和表格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掌握重点。 2、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突破难点方法: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以及习题进行讲解,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的内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知道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没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方面,另外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方面也有变化。课前,我们的学习小组制作了精美的PPT,下面我们由请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展示,首先由请第一二小组的代表为我们展示服饰的变迁,大家掌声欢迎。 (二)新课讲授 【小组展示】 1、服饰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八下第21课《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八下第21课《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 [课程标准]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1)组织学生阅读112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B. 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导入2)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照片。 (导入3)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课前学生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导学案

第六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导学案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展示提升—合作探究—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自主学习 1.向身边老人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并且小组收集整理资料。 2.鸦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等从西方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办的第 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在创办的。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到之间。1877年在首先使用电话。 3.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58年在出版的。1872年创办上海创办 的报刊最为著名。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营近代出版业出现,以1897年和创办于的最负盛名。 4.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表示反对封建政权的决心。清朝被推翻后, 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流行起来。礼节被废除,礼、礼出现,、等称呼也改为、, 表明的观念逐渐取代观念。 ●展示提升 按老师指定顺序方式,各组展示。每组展示完毕,立即进行点评与补充。 ●合作探究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在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完成表格

(2)说一说导致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说出两项即可) (3)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2.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放足”行动有什么意义? ●检测反馈 1.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乘轮船、火车出行 B使用无线电话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阅读<<申报>> 2. 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 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 B.发电报 C.乘火车 D.乘轮船 3. 下列传媒的机构中,建立在上海的有()①《中外新报》②《申报》③《中外纪闻》④商务印书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拓展延伸 回忆100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谈谈今天的社会生活,想象100后的社会生活●心得反思: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桃李园实验学校顾华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民国时期主要的社会性、政治性节日以及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了解民国时期电影广播事业的发展。 2.能围绕某一专题搜集相关材料,结合教科书知识设计一份历史小报。 3.通过学习,了解国共的两个青年节“名同实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内涵,是当时的政治斗争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通过描绘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悲苦人生,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式节日。 难点:政治性节日。 说明: 1.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性节日和政治性节日,在衣、食、住、行方面也都出现新的时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故为重点。 2.有些政治性节日国民党、共产党都有,但名同实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附录:中国早期电影海报 电影《渔光曲》海报 电影《马路天使》海报 电影《风云儿女》海报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训练设计] 1.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你是否了解中国电影的几个第一?请查阅有关资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节日 衣 食 住 行 广播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电影

料,完成下列中国电影的第一: ①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②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 ③第一部国产短故事片: ④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 ⑤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⑥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 ⑦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⑧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⑨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 ⑩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 2.请以《中国电影百年》为题,办一期小报。 答案: 1.①《定军山》;②亚细亚影戏公司;③《难夫难妻》;④电影《野草闲花》中的《寻兄词》;⑤《歌女红牡丹》;⑥蝴蝶;⑦《渔光曲》;⑧《生死恨》;⑨《老兵新传》;⑩苏联故事片《普通一兵》。2.略。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分为两大块:新式节日与城市生活、电影广播,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内容繁多,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将重点放在第一板块,事先安排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历史资料,编制成小报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于“电影广播”一目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可谓事半功倍。 七年级学生活泼、天真,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因此把握课堂的气氛和节奏是今后教学中必须专注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