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

后感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从细节中读懂孩子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曲阳四小张婧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一书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亲子指导书,从孩子的性格类型开始,逐一剖析了许多孩子的常见行为及其造成这些行为背后心理的原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本书也能够让我们从细节中读懂孩子,并为我们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如果遇到孩子这段时间不爱学习,而家长又无计可施时,这时候就可以想到“椰壳效应”。椰壳效应说的是一个孩子很不喜欢吃饭,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孩子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看到椰壳后爱不释手,父亲就把椰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吃饭的碗。结果,孩子爱上了吃饭,虽然说的是吃饭,其实学习也是同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若能融入耐心,细心捕捉学习中的“椰壳”,选择恰当的时机将之做成“碗”,也定会让孩子爱上学习,寓学于乐。

如果遇到犯错后“屡教不改”的孩子,这时候就可以想到“南风效应”。南风效应是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想知道谁的力量更大,于是打赌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越使劲地刮,天越冷,行人越是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轻柔的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温暖如春,解开衣扣,脱下了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由被要求变为自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切忌使用“北风”猛烈地吹,要用温暖的“南风”逐步吹掉孩子的错误习惯。

如果孩子做事不能够坚持,你一定要告诉他遵守“洛克定律”。即,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这个目标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有一个佛教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法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宝藏。由于路途艰险,走到半途时,大家便打起了退堂鼓。法师见状,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对大家说,前面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又重新打起精神,继续前行。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化城”的艺术,不断地给孩子“化”出一个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让孩子热情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仿佛带我走进了孩子迷宫般的内心世界……原来,孩子的言行背后都有相应的心里学法则等你对号入座,领悟了这些法则,就像一个蒙在鼓里的人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我都会思考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快乐地投入学习生活!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曲阳四小张婧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一书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亲子指导书,从孩子的性格类型开始,逐一剖析了许多孩子的常见行为及其造成这些行为背后心理的原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本书也能够让我们从细节中读懂孩子,并为我们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如果遇到孩子这段时间不爱学习,而家长又无计可施时,这时候就可以想到“椰壳效应”。椰壳效应说的是一个孩子很不喜欢吃饭,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孩子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看到椰壳后爱不释手,父亲就把椰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吃饭的碗。结果,孩子爱上了吃饭,虽然说的是吃饭,其实学习也是同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若能融入耐心,细心捕捉学习中的“椰壳”,选择恰当的时机将之做成“碗”,也定会让孩子爱上学习,寓学于乐。 如果遇到犯错后“屡教不改”的孩子,这时候就可以想到“南风效应”。南风效应是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想知道谁的力量更大,于是打赌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越使劲地刮,天越冷,行人越是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轻柔的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温暖如春,解开衣扣,脱下了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由被要求变为自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切忌使用“北风”猛烈地吹,要用温暖的“南风”逐步吹掉孩子的错误习惯。 如果孩子做事不能够坚持,你一定要告诉他遵守“洛克定律”。即,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这个目标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有一个佛教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法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宝藏。由于路途艰险,走到半途时,大家便打起了退堂鼓。法师见状,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对大家说,前面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又重新打起精神,继续前行。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化城”的艺术,不断地给孩子“化”出一个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让孩子热情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仿佛带我走进了孩子迷宫般的内心世界……原来,孩子的言行背后都有相应的心里学法则等你对号入座,领悟了这些法则,就像一个蒙在鼓里的人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我都会思考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快乐地投入学习生活!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这两个非常好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

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儿童的养育者有意义,对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义,使他们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政策。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客观研究建立起一个能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信息基地。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看法。尽管儿童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左右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一本书里要将它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发现做一个总结,着重介绍近些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对儿童心理学的本质及其成就做一说明。 全书目录分为: 1、认识儿童 2、儿童的本质 3、人生之初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对于“儿童”一词的明白,在曩昔是没有的,儿童是以成人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央发展的。古代,儿童被看着成人的缩影,没有自己特有的要求和特性,也很少有人认为儿童需要被掩护和特别看待。即便在本日,天下列国的差别文化,也使得大家对儿童的明白不一样,使得在与儿童交谈、游戏和拥抱儿童的方式和举动也很不雷同。有人强调儿童自身潜力的影响,还有人强调成年人扶养和教诲的作用。 儿童的发展受到基因和情况的配合影响。在早期,许多情况都是基因天禀的影响,越往后的发育,受情况的影响更多。在儿童出生前,分为胚芽期、胚胎期和胎儿期,每个事情都有特定的发育开始,同时也受到差别的危害的威胁。 儿童出生后,视觉发育上,会先鉴别表面,在发展到细节部位;同时,婴儿的可视最佳距离为30cm左右,即妈妈和孩子相视的间隔,而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脸。听觉的发育具有延续性,即出生前后的连续,婴儿在孕期7个月时,听觉体系开始发育,出生后对在子宫生活时听到的声音有特别偏好,出生后婴儿的声音鉴别本领已经很强,尤其偏好出生前经常听到的声音(音色、旋律) 幼儿生理发展历程中,干系的创建非常关键。他们的 第一次关系通常是产生在家里,幼儿与怙恃的干系是双向的,怙恃能够影响幼儿,幼儿同样可以影响家庭(父母)。幼

儿的 第一个关系(通常是母亲),对他们的康健更关键,它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并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生理本领。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可以知道研究儿童亲密关系的形成。依恋是对特定的人的长期的干系。依恋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一般在3个月-4岁形成,分为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矛盾型不安全留恋和杂乱型留恋。幼儿的 第二个干系是伙伴关系,是一种程度的干系,与和怙恃的垂直型差别,伙伴关系更难维持,同时也同样意义特殊,尤其是社会性和智力的发展,社会性就是儿童本身找到一种认同感,回答“我是谁”,而儿童间的协作和探索,让儿童的智力得到大发展,而且比怙恃的传输,智力提拔更大。在搭档中的职位地方,主要有受欢迎的、被纰漏的和被排挤的,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生理题目的大概。 儿童通过各种干系情境中学习感情,它不只是起到粉碎作用,还具有积极的功效。1岁半开始,能用高兴、伤心、愤怒 和害怕来指称内涵的感情,在 第二年和 第三年,儿童出现内疚、骄傲、羞愧和难过,情绪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是相互 联系的。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分为最小化、最大化、面具规矩和替换规矩,2岁左右可以掌握最大化的规矩,比如为了 得到怜悯而浮夸的哭,而只有到了6岁,才华明白替换规矩。和智力本领一样,儿童的感情本领也差别,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一个特殊关键的部门,情绪能力的发展由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并连续整个儿童期。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

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到6章

第一章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 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系统研究角度看: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 从个体研究角度看: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用“www”表示 (what,when,why) ●研究对象为:0-18岁 第二节 ●儿童观:古希腊时期(缩小了的成人);欧洲中世纪(儿童 如天使);文艺复兴时期(重新认识儿童) ●陈鹤琴(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 ●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 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为标志。 ●卢梭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分为四个阶段 1)出生-2岁,是身体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 2)2-12岁,是“理智睡眠”或外部感觉发展时期 3)12-15岁,是发展理智的时期 4)15-成年为“激动和热情”的时期,这是其主要应 实施道德教育。 第三节 ●从种系发展的历史看: 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心理发展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 5)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 发展迅速的时期) A.生理的关键期:如胎儿在胚胎期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 育成长的时期 B.心理的关键期:0-2亲子依恋1-3口语学习4-5书面语 学习 0-4掌握数的概念10以前外语学习;动作技能掌握5以前音乐学习 ●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某一年 龄段的个体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的、普典型的、 稳定的特征。●划分类型有:按生理发展划分(柏曼以)、按 智力(皮亚杰)、按个性发展(埃里克森) 第四节 观察法: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 分类: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优点:自然真实,简便易行不足:难以回答”为什么” 注意:单盲条件,观察者的偏见,做好观察的准备 ●心理生理法旨在测量生理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探明中枢 神经系统结构对发展和个体差异有所影响,并有助于研究者 鉴别出那些不能清楚报告内部体验的婴幼儿的心理经验。第五节 ●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 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 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技术成本 低,省时省力,见效快。 不足: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不能确切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 的连续性和转折点。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收到“出生 组效应”。 ●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 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 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研究者可能产生练习效应 ●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 好地探查新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二章 ●(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借助强化物, 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结果是获得操作性行 为。 启示:1.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表扬与奖励,批评和惩罚 2. 对学生的社会期望行为的教育,关键在于制度设计 3. 教学可以分步进行——程序教学(特点:自定步调,小步子,主动学习,及时反馈)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的观点: 1.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三中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 2.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 和动机四个循环的阶段 3.带提醒强化是行为模仿的重要性原因 4.自我效能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 启示:1,榜样的示范效应2,重视激励制度的导向作用3,平时活动中,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的观点: 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个体认知发展过程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建立初步因果 关系) 2.前运算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单思维,无守恒概 念) 3.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衡性以及整体性等 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 概念)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婴儿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 1,偏爱法 2,习惯化与习惯化(客体知觉) 3,视崖(深度知觉) 4,操作性条件反射法: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一种行为,说明其具有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 二、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听觉:主要涉及三方面:检测,辨别,定位 视觉,视敏度:眼睛分辨细微刺激物的能力。 婴儿知觉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违背预期范式”,即观 测婴儿对某个违背有关客体感知一般规律的事件的反应。三、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思维模式为动作 思维。 四、婴儿客体概念的发展: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 常识信念。(2岁之内出现) 第二节 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特点:单思维,自我中心。(利用“三山任务” 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 a)(儿童是否能够通过“守恒”任务,是皮亚杰用来判

儿童心理学概念题

《儿童心理学》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1、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1、社会化: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隔代教养: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4、同伴与同伴互动: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6、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读《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有感

读《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有感 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维形。 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所以对儿童的培养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儿童的培养关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科教兴国战略中邓小平就提出“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口号。 也许是还没为人父母,无法亲身体会书中所说的每一个事例。尽管我自认为自己不太自信但也无法与父母细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但我还是很庆幸我的父母并没有像很多中国家长那样怕孩子太累不愿意让他做家务,担心孩子危险不让他一个人上学放学,孩子跌倒了第一时间跑过去扶起他而且还责骂地板不平导致孩子跌倒……我的父母不懂儿童心理学原理也不懂太多理论,但他们懂得怎么去让自己的孩子更独立,彰显独立意识。由于现在家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所以家长们都希望给最好的孩子,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殊不知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影响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最大障碍。这本书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告诉我,如果以后我有自己的孩子,我就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让孩子自己吃饭,让孩子自己学会和同龄人交往,培养他的独立意识。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所以作为父母不能下意识地觉得小孩子不懂事,现在独立为时尚早,等到孩子大些再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作决定。 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本着父爱和母爱,希望孩子全盘接受自己为孩子作出的安排,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 父母的动机当然是为孩子好,但是父母的行为未必是对的。当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超过父母当年,甚至对父母当下的认知水平也产生了巨大挑战的时候,在父母眼里孩子就成了“不懂事”“不能体察父母良苦用心”的人。父母的用心良苦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 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

心理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一、健康 ......................................................................................................................... 身心状况 ......................................................................................................................... 动作发展 .........................................................................................................................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 二、语言 ......................................................................................................................... 倾听与表达 ..................................................................................................................... 阅读与书写准备 ............................................................................................................. 三、社会 ......................................................................................................................... 人际交往 ......................................................................................................................... 社会适应 ......................................................................................................................... 四、科学 ......................................................................................................................... 科学探究 ......................................................................................................................... 数学认知 ......................................................................................................................... 五、艺术 ......................................................................................................................... 感受与欣赏 ..................................................................................................................... 表现与创造 .....................................................................................................................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