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标反向混淆的适用

商标反向混淆的适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514815034.html,

商标反向混淆的适用

作者:王思勤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3期

[摘要]商标的反向混淆是商标侵权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并非传统理论中小企业借助大型公司商标知名度“搭便车”的行为。相反,它是商业强度更大的公司混淆小企业的商标,导致消费者将二者混淆的行为。虽然看似不会给在先的商标使用人带来即刻的损失,但长此以往其商标利益受到不利影响,甚至丧失其品牌效益。因此,我国立法应该抑制反向混淆的行为,法院应该能够认知并适用反向混淆理论保护中小企业的商标利益。美国是最早适用反向混淆的国家,借鉴其认定标准而发展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反向混淆认定标准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41-02

一、反向混淆的概念

商标的反向混淆,即后使用人通过更强的宣传和推广手段使用与前使用人商标相似的商标或其他标识,运用其商业影响力导致前使用人失去可能的从商标权中获取商誉和其他权利的可能。通常在大规模的造势之后,消费者会认为该商标属于后使用人,或者直接认为前使用的企业是后使用企业的分支或存在其他商标许可使用的情况。在反向混淆案件中,在先商标权人要么尚未使用其商标,要么使用强度不大、商标在市场上的影响小,而侵权者则在大范围、高密度地使用相同或相似商标,以致在先商标最终被在后商标所“淹没”。[1]与普通商标混淆相比,后使用人非但不通过使用前使用人的商誉或企业知名度来带动经营来获利,相反,后使用人以其強大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对前使用人的商标权产生很多负面作用。譬如消费者可能更多地受到后使用人的刺激去购买相关产品,在他们看到商标权人的货品或服务时,会产生它们是仿冒品的错觉,因此为权利人商誉的建立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商品被后使用者(一般是大型企业)反向混淆对于中小企业维护其商标利益和开拓市场是极其不利的,法院是否能利用反向混淆理论对其进行司法保护对于其发展至关重要。但可惜的是,由于中国尚未对其做出清晰的立法界定,以致带来反向混淆适用上的困难,使得中小企业的正当商标利益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反向混淆在国内认定标准的模糊性

我国法律对商品混淆的法律规定不充分,对商品反向混淆更是没有清晰界定,法官只能凭借经验,发挥自由裁量一个案件是否属于反向混淆的情形。在判决中依然只能援引法律对商标侵权的一般规定。因此,立法上的模糊性给法院适用反向混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国法律对反向混淆的认定存在以下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