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一、前言

原油从开采到炼油厂加工,以及成品油从炼油厂的产出到最终用户消费,通常要经历若干储存、装卸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由于温度、气压、盛装油品容器的气液相体积变化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油气会因此而挥发进入大气,造成油气的损耗。从油气回收的角度分析,油气损耗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储罐部分的油气呼吸损耗,主要集中在原油中转站、炼油厂、油库等;二是火车、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装卸作业过程引起的油气损耗;三是汽车加油站的油气损耗,由槽车向加油站卸油和油枪加油两部分油气损耗构成。

油品的蒸发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轻质油品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易聚集,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沉聚于洼地或管沟之中,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由于油气爆炸极限范围宽,油气扩散范围广,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密闭状态下的油罐、油库、油船仓及槽车内,更易发生爆炸事故。排放到大气中的油气分子污染环境,既产生光化学烟雾,又破坏臭氧层。

储运过程的油气损失,造成宝贵的石油资源的浪费。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在装车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中平均含烃类为1.3kg/m3。2005年,我国的汽油消费量为五千多万吨,汽油挥发损失量近九十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亿元。

早在60年代国外就对装车、装船过程蒸发损耗油气进行回收技术的研究,70年代,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国家已广泛采用油气回收技术,解决了装车、装船过程油品损耗的问题。在美国,不仅炼油厂和油库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而且所有加油站都建立了密闭卸油和加油系统,使加油站基本无油气排放。欧盟的炼油厂和油库已经普遍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对加油站的油气污染治理工作也已经开始,2005年之前欧盟的加油站均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

在国内,油气回收还是个新兴产业,实际应用不多。随着安全、环保、节能意识的逐步增强,国内对油气回收的广泛应用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由于油气

回收装置的主要使用场所是炼油厂、油库、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危险性场地,人们对油气回收装置自身的安全问题很重视,也有些疑虑。2006年2月,位于“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湖北楚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经过中石化环保专家现场严格的测试,其油气回收率大于99%,排放的尾气中非甲烷总烃浓度低于3g/m3,性能水平能满足国外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这套装置采用了撬装式,结构紧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

整个系统无论是在撬体上的设备、仪表、电气,还是撬体外的电气控制柜和操作控制台,都采用了很严格的安全防爆设计,自身的安全性能很高,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目前,公司的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已经形成多种规格的系列化产品,并制定出了严格的企业标准,确保了装置在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质量,适宜于炼油厂、油库、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危险性场所使用(见图

1、图2)。本文从安全的角度探讨了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在设计时采取的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二、装置构成

目前,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流程,都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吸附部分、吸收部分。吸附部分主要由两个交替使用的吸附罐组成,其中一个吸附罐处于吸附油气阶段,另一个吸附罐则处于对吸附饱和的吸附剂进行脱附的阶段。吸附剂一般采用油气回收专用的活性炭或硅胶。脱附过程由真空泵完成。吸收部分采用汽油或轻柴油(炼油厂可以将回收后的富油送回炼厂重新炼制)作为吸收剂,吸收过程在填料塔中完成,塔顶未吸收完全& c# h2 K5 @/ u( ^! t

0 v1 v& |$ a# B# Z. F

1|! O) Z& _, J( P! P

1 z# f8 J$ d# h,~% ^) e

的尾气重新返回吸附罐的入口循环吸附。吸收部分主要是将富气变成液态汽油,也可以采用冷凝的方法达到相变的目的。

楚冠公司的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工艺流程简述如下(见图2):

从火车槽车及汽车槽车密闭装油鹤管汽油管线来的油气,经凝缩罐分离出其中游离液滴后,进入活性炭吸附罐A,油气中的烃类组分被活性炭吸附在孔隙中,空气则透过炭层。达到排放要求的尾气由吸附罐顶部排放口经阻火器后排至大气。

当炭吸附罐A烃类吸附量达到一定值、在吸附罐顶部即将穿透前,通过PLC 程序控制系统按照预先设定、调整好的时间,自动切换至另一炭吸附罐B进行吸附工作,而炭吸附罐A转入再生阶段,由解吸真空泵对其抽真空至绝压

10KPa以下,吸附在活性炭孔隙中的烃类被脱附出来。为了保证炭床中的烃被尽可能清除干净,在后期引入少量空气对炭床进行吹扫。

活性炭床层设置有上、中、下多个测温点。活性炭吸附油气时,由于吸附热的作用,床层温度会升高,当床层温度升至一定值时控制系统会报警,必要时自动切换至另一炭罐工作,或关闭油气进口阀门,以确保安全。活性炭脱附油气时,为吸热过程,床层温度又会下降。4 U) `, y" Q; p% K- H& l

% z9 W5 r6 f; e) t) @:

j' a

Z+ x2 C:

h/ O4 o7b1 C&R" D*

脱附出来的高浓度油气(富气)进入真空泵后,与工作液及部分凝结的液态汽油在真空泵出口分离器中分离。

自真空泵出口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油气(富气)送至填料吸收塔下部,与自上而下的喷淋汽油在填料中充分接触,高浓度的油气被汽油吸收。在吸收塔未被吸收的少量低浓度油气,从吸收塔顶部再引至活性炭罐前油气总管,送入炭吸附罐进行循环吸附。7 I! n, T) ~8 N7 { a* o+ g

# h0 G# D1 G5 w% t/ u+ }:

N

; |:

T, q) E:

p2 E& t

三、标准与规范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是设计上的原则问题。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在安全设计时所采用的相关标准规范主要有:

GB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074-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SH3097-2000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SH3063-1999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JTJ 237-99装卸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

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四、防爆措施

当汽油蒸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浓度为0.6%-8.0%V),遇到明火就会产生爆炸燃烧。

因此,我们从吸附法回收的工艺特点及可能造成的各种安全隐患入手,一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方案选择、工艺安排、流程组织、设备布置、工艺配管等方面严格把关。

1、工艺控制措施:

采用经过反复、精心筛选的优质高效的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这种煤基活性炭非常适合汽油挥发气反复吸脱附场合,脱附性能非常好,自然耐温高达450°C,既能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再生效果,又大大降低了出现热点的频数,具有工业应用的最佳安全性;

活性炭床层多处设置温度报警、联锁。由于活性炭在吸附时温度升高,脱附时温度下降,当吸附时活性炭温度升高进入危险范围以前,控制系统就自动报警并联锁切换进入脱附状态,确保活性炭温度不会继续升高而危及安全;

活性炭罐油气入口前配有凝缩罐和液位计,从而避免液态汽油进入活性炭床层;采用液环式真空泵,泵内运行温度较低,不会超过油气的自燃温度,有效地消除了隐患;/ K. R1 \$ y0 y8 n

, m0 H6 V R8 O

" z, z6 s+ F" N"D+ ^1 \$C& |

# E! ]' l3 z* o+ P

/ @) J, m. h5 B4 y; O2 }5 Q

. M&5 r+ ~' D* m9 k

0 P+ B# [- I( H# }/ Z* N1 j. w3 s

( Y( s& C- {% s6 a6 c

0 ?2 c4 r/ Y* {% n% ^3 [/ M+ H

# m( g _$ m9 w& |9 a5 N:

c

分离罐和吸收塔均设置液位报警、联锁;

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正常运行时关键工序全自动操作,所有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均可实行实时趋势及历史趋势查询功能;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报警和运行信息长期存储,用来监督管理各种生产运营故障。自动控制系统同时并行设置手动控制系统;

系统设置了阻火器及切断阀,进出装置的汽油管线上设有自控阀门,故障或停机状态使汽油不再进入装置;

位于现场的所有设备、电气、仪表、控制箱均按国家相关标准采用严格的防爆设计、选型;5 x! b" G5 P$ [$ O

N/c2 h5 Q. @5 K% t4 l+ q

排放的尾气烃类浓度严格控制在10g/m3以下,以远离油气的爆炸极限下限。尾气浓度的监控可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其高限报警设定值应小于或等于0.15%或5g/m3。报警器设置在控制室或值班室内。可燃气体检测器和报警器的选用和安装,应符合SH3063《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输送油气和汽油的管线,应根据流量选取适当的管径来控制适当的流速,管内的油品流速不应大于4.5m/s,尽可能避免产生静电。

2、设备、管道及布置配管:

吸附罐设计时,由于其工作状态为常压与高真空两种工况交替进行,应按JB4735-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的要求对其交变应力集中部位进行疲劳分析。

放空排气管的出口,应高出地面2.5m以上,并应高出距排气管3m范围内的操作平台

2.5m以上。排气管周围15m半径范围内不应有明火、散发火花;

管段坡度不应小于2‰,一般按1%;

固定工艺管道宜采用无缝钢管。埋地钢管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必要时选用耐油、耐土壤腐蚀、导静电的复合管材;

油气回收连通软管应采用导静电耐油软管;

真空泵、油泵等周围应预留出必要的检修、安全空间。

五、防静电措施

静电易起火,加油站、油库、装车现场都安装有防静电接地装置。油气回收装置内的设备管道内介质是汽油和油气,如果油管无静电接地,造成静电积聚放电,极易点燃油蒸气。

油品由于磨擦而产生静电的电压可高达几十万伏,处理不当易造成放电,引起爆炸燃烧事故。

) q. e( D* n:

M

) w* e! g& B6 T3 z3 R#$ ^

* ^8 ~$ s4 v i- {# O C

* E' ^5 v- w7 E

7 r4 o4 _:

K {9 [7 u

# c8 R* U( `2 e! q3+ h

( M$ F' n0 I4 X* W0 Y5 `7 K$ x

( ?; f& H& ~, V3 h2 i0 g8 X5

爆炸危险区域内管道上的法兰、胶管两端等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当法兰的连接螺栓不少于5根时,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平行敷设于地上或管沟的金属管道,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用金属线跨接。管道交叉点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点应用金属线跨接。跨接是使其形成等电位,防止相互之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火花放电。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工艺流程中真空泵及油泵入口管线上设置有过滤器,但不要随意设置精密过滤器,否则油品中静电产生量会明显增加,有时会增加10~100倍。

确保接地良好。静电接地能减少电荷向地壳泄露的电阻,加快油品中电荷的泄露。

六、防雷措施

雷电直接击中油气回收装置,或者雷电作用在油气回收装置等处产生间接放电,都会导致油品燃烧或油气混合气爆炸。加油站、炼油厂、油库本身的安全措施是很严格的,一般配备有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避雷针。油气回收装置必须进行防雷接地,罐体、管道、法兰及其它金属附件均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

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6 \( o; b# Z$ N

3 H$ b1 j:

p9 B$ D# [. S

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当各自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配线电缆金属外皮两端和保护钢管两端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保护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信息系统应采用铠装电缆或导线穿钢管配线。配线电缆金属外皮两端、保护钢管两端均应接地,其配电线路首末端与电子器件连接时,应装设与电子器件耐压相适应的过电压(电涌)保护器。供配电系统的电缆金属外皮或电缆金属管两端均应接地,在其电源端应安装与设备耐压水平相适应的过电压(电涌)保护器。

信息系统的配线电缆应采用铠装屏蔽电缆,宜直接埋地敷设。电缆金属外皮两端及在进入建筑物处应接地。当电缆采用穿钢管敷设时,钢管两端及在进入建筑物处应接地。

雷雨时应停止卸油作业,停止油气回收装置运行。

放空管应在避雷装置的保护范围之内,且应有良好的接地。

七、结束语

油气回收装置的安全必须从源头——设计时就把关,除了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外,还要根据油气回收装置自身的工艺特点,特别是活性炭用于油气

吸附与脱附时可能产生的危险性,要采取积极、周密、稳妥的工艺控制安全措施,同时在防爆、防静电、防雷方面要面面俱到,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不能存侥幸心理。' s! {; o5 o:

t

油气回收膜分离法

油气回收膜分离法 1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对膜法油气回收的研究和工业应用较早。日本公司1988年建造了第一套用于油库油气回收的膜装置。1989年德国公司也成功推出了膜法油气回收装置,至今已有180多套大型装置在运行。德国的公司、日本的日东电工和美国的公司都在膜法油气回收方面实现了工业应用。欧洲建造了很多安装在输油管线终端的大型膜装置,用来从输送过程产生的气流中分离和回收油气。 由于国外在气体分离膜领域开展的研究较早,目前国外己经实现工业化的膜分离法回收的生产厂家以及回收体系有: 我国对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始的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但由于气体分离技术与催化燃烧、吸附等传统处理方法比较,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装置紧凑、占地面积少、无二次污染等显著特点,所以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等单位在该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目前使用膜分离技术主要应用的领域有:氢气的回收和利用、从空气中制取富氮、从空气中富集氧气、二氧化碳的回收和脱除、工业气体脱湿、从天然气中提取浓氦气、空气中易挥发有机物的回收等。在这些领域,膜分离技术基本都得到了工业化应用,但在回收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领域的研究应用工作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

在化工生产、油罐、油轮及加油站等有机物质制造、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经常要排放挥发性有机气体。他们通常由惰性气体和烷烃、烯烃等有机气体组成,采用膜技术实现有机混合气体的分离,不仅可以回收附加值高的烷烃、烯烃等有机物和等,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2002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化公司合作进行了现场实验,采用螺旋卷式膜分离器回收聚乙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乙烯和丁烯单体,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在膜材料的研究和生产领域,我国还没有全部实现自己研制开发。寻找成本低,分离效率高、化学稳定性好、耐热、并具有优良的机械加工性能的膜材料,并将其工业化应用将是我国研究人员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国外的实验室研究分离使用得最多的膜分离材料是聚二甲基硅氧烷P()。它从结构上看属半无机、半有机结构的高分子,具有许多独特性能,是目前发现的气体渗透性能好的高分子膜材料之一。研究人员大多是采用聚枫()、聚偏氟乙烯()、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材料作为支撑层,使用涂层堵孔,作为选择性分离层,选择性分离2或空气体系,都取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 2003年,大连欧科力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与德国研究所、公司合作,率先引进膜法油气回收技术,在中石油上海灵广加油站应用成功。这座加油站安装上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后,油气回收率达到98%以上,尾气排放浓度降到15 g 3以内,低于欧洲标准(35 g 3),是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环保、效益型的加油站。 2膜分离机理 膜法气体分离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混合气中各组分在压力的推动下透过膜的传递速率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目的。对不同结构的膜,气体通过膜的传递扩散方式不同,因而分离机理也不同。目前常见的气体通过膜的分离机理包括: (1)气体通过非多孔膜即致密膜(如,高分子聚合物膜)的溶解—扩散的分离机理。一般橡胶态聚合物的气体渗透是溶解控制,玻璃态聚合物为扩散控制。此时,气体透过膜的过程可认为由3个环节(步骤)组成:①吸着过程,即气体在膜的上游侧表面被吸附、凝聚、溶解。这个过程带有一定的选择性;②扩散过程,即该被吸着的气体在膜两侧压力差、浓度差的推动下,按不同扩散系数扩散透过膜另一侧;③解吸过程,即该已扩散透过的气体在膜下游侧表面被解吸、剥离过程。

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

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 1油库的油气回收的意义 石油及其产品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轻组分在常温下蒸气压较高,极易挥发,故在油品从油库到加油站再到用户的整个储运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油品蒸发损耗的问题。油品蒸发损耗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诸多严重危害,如降低油品质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造成火灾隐患以及危害人身安全等。因此,对油蒸气进行密闭回收势在必行[1]。 在当今油品使用量日益增加、能源供给日益紧张、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油库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可消除安全隐患,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浪费和保证油品质量,有利于员工身体健康[2]。 一般情况下,油库在运行过程中,其油气排放过程主要发生在卸油、储油及收发油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油气排放量有一定差别。 卸油阶段: 目前,油库所储油品的运输以火车为主,在卸油过程中,油气处于负压状态,排放量较小且集中。如果要使火车卸油过程中油气排放的瞬时值均达到国标规定值,只有对火车油罐的构造进行彻底改造,将其改为底部卸油;但很显然改造工程量大且造价高,所以难以实施。 储油阶段: 该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静止储存损耗或小呼吸,主要指油品因受外界环境如风速、温度以及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呼吸损耗。针对该阶段的油气排放问题,目前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储油罐的密封性能,将小呼吸排放的油气密封在油罐内,防止其排放到大气中。 收、发油阶段: 相对于储油阶段,收、发油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大呼吸,主要指油罐从外界收油和将油罐内的油品转移到油罐车的过程中,因油罐开启的瞬间和装油过程中随着油罐或油罐车中油品的不断增加,罐内油气因压力升高,呈正压

而被不断地挤出罐外。该阶段油气排放量相对较大,油库油气回收应主要针对此阶段的油气排放进行收集和处理,同时对储油阶段中密封储存在油罐内的油气加以收集和处理。根据国标规定,发油过程采用底部装油方式,防止油罐开启瞬间的油气排放;通过油气回收装置的收集系统对罐内油气进行收集,同时在收集系统配设测压仪表,以保证罐内压力适宜;装油和油气输送接口采用DN100密封式快速接头,以减少油气排放[1]。 总之,成品油在输送分配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容易造成油气的小呼吸和大呼吸损耗,同时将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油气,不仅浪费了巨大资源、给环境带来很大污染、形成的油气聚集易成为易燃易爆场所,更给油库的运营造成巨大安全隐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节能减排问题日益严峻;伴随人们节 能、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油库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作也越来越紧迫。油气回收已是人们面临重要课题。同时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提高油品质量、节约能源、排除安全隐患,优化油库工艺设计、引入油库油气回收系统迫在眉睫,以达到实现减少污染的要求并能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大部分轻质油品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易聚积、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沉聚积于洼地或者管沟之中,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者火灾事故,容易造成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如果烃密度在1% ~ 7%之间则处于爆炸范围,所以在成品油油库设置油气回收装置是现代化油库建设的趋势。而成品油库各区的火灾发生率统计结果为罐区6. 94%,接卸区27. 78%,发油区36. 11%,可知在接卸区和发油区发生的事故为油库事故的大多数。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对油气损耗着步采取控制手段,油气损耗占原油量的比例高达0. 6%左右,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浮顶罐的推广应用,使油气损耗大幅度降低,资料显示,汽油从炼厂生产出来到达最终用户手中,一般要经过4次装卸,每次装卸都有1. 8%的挥发损失,4次装卸的损失率既为7. 2%,所以在接卸区和发油区设置油气回收设施从节能和安全上考虑尤为重要[3]。2油气回收的技术 2.1油气回收技术分类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一、前言 原油从开采到炼油厂加工,以及成品油从炼油厂的产出到最终用户消费,通常要经历若干储存、装卸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由于温度、气压、盛装油品容器的气液相体积变化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油气会因此而挥发进入大气,造成油气的损耗。从油气回收的角度分析,油气损耗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储罐部分的油气呼吸损耗,主要集中在原油中转站、炼油厂、油库等;二是火车、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装卸作业过程引起的油气损耗;三是汽车加油站的油气损耗,由槽车向加油站卸油和油枪加油两部分油气损耗构成。 油品的蒸发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轻质油品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易聚集,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沉聚于洼地或管沟之中,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由于油气爆炸极限范围宽,油气扩散范围广,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密闭状态下的油罐、油库、油船仓及槽车内,更易发生爆炸事故。排放到大气中的油气分子污染环境,既产生光化学烟雾,又破坏臭氧层。 储运过程的油气损失,造成宝贵的石油资源的浪费。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在装车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中平均含烃类为1.3kg/m3。2005年,我国的汽油消费量为五千多万吨,汽油挥发损失量近九十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亿元。 早在60年代国外就对装车、装船过程蒸发损耗油气进行回收技术的研究,70年代,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国家已广泛采用油气回收技术,解决了装车、装船过程油品损耗的问题。在美国,不仅炼油厂和油库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而且所有加油站都建立了密闭卸油和加油系统,使加油站基本无油气排放。欧盟的炼油厂和油库已经普遍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对加油站的油气污染治理工作也已经开始,2005年之前欧盟的加油站均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 在国内,油气回收还是个新兴产业,实际应用不多。随着安全、环保、节能意识的逐步增强,国内对油气回收的广泛应用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由于油气

油气回收装置操作规程及保养制度

(一)一次油气回收装置操作规程。 1.应先连接好卸油胶管和油气回收胶管,然后打开罐车油气回收阀门和卸油口油气回收阀门,再开启罐车卸油阀门卸油。 2.保持阻火器(帽)通气管下端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3.保持机械呼吸阀(pv阀)通气管下端的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4.卸油结束时,先关闭罐车卸油阀门,再关闭罐车油气回收阀门和卸油口油气回收阀门,最后拆除油气回收胶管。 (二)二次油气回收装置操作规程。 1.保持阻火器(帽)通气管下端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2.保持机械呼吸阀(pv阀)通气管下端的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3.保持加油机内油气回收真空泵下端的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4.加油时油枪应由小档位逐渐开至大档位。 5.将油枪枪管处的集气罩罩住汽车油箱口。 6.加油时将枪管口向下充分插入汽车油箱,加油过程中确保加油枪集气罩始终与油箱口保持密闭连接。 7.油枪自动跳停应立即停止向油箱加油。 8.加油完毕,等数秒钟后挂回油枪。 9.盘整加油枪胶管。 (三)三次油气回收装置操作规程。 1.保持阻火器(帽)通气管下端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2.保持机械呼吸阀(pv阀)通气管下端的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3.打开三次油气处理装置进气阀与回气阀。 4.接通主电源开关。 5.将三次油气处理装置设定在自动状态。 6.观察控制箱显示屏显示的数据是否正常。 7.停机先关闭主电源开关,然后再关闭处理装置进气阀与回气阀。 (四)集液器操作规程。 1.潜油泵自动回收方式: (1)常闭与潜油泵连接的集液器虹吸阀门。 (2)定期打开虹吸阀门,在加油机正常加油时,虹吸自动将集液器内油品回收到相应油罐。 2.手摇泵定期回收方式: (1)打开集液器密封盖。 (2)将手摇泵吸油管线伸入集液器底部,手摇泵出油管口伸入铝制油品回收桶。 (3)摇动手摇泵摇杆至吸尽集油。 (4)收回手摇泵吸油管线,关闭集液器密封盖,将抽出油品回罐。 3.井底开口定期排放方式: (1)取铝制油品回收桶放置在集液器(集液井是放置集液器的设施,例如“人孔井”和人孔的关系)底部开口(管口)处。 (2)打开集液器底部开口(管口)阀门,放尽集油。 (3)关闭集液器底部开口(管口)阀门。 (4)将回收桶内油品回罐。 注:集液井预留位置不便于此方法操作时,可使用手摇泵方式进行回收。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3173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 其安全设计(正式版)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前言 原油从开采到炼油厂加工,以及成品油从炼油厂 的产出到最终用户消费,通常要经历若干储存、装卸 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由于温度、气压、盛装油品容 器的气液相体积变化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油气会因 此而挥发进入大气,造成油气的损耗。从油气回收的 角度分析,油气损耗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储罐 部分的油气呼吸损耗,主要集中在原油中转站、炼油 厂、油库等;二是火车、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装卸 作业过程引起的油气损耗;三是汽车加油站的油气损

耗,由槽车向加油站卸油和油枪加油两部分油气损耗构成。 油品的蒸发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轻质油品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易聚集,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沉聚于洼地或管沟之中,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由于油气爆炸极限范围宽,油气扩散范围广,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密闭状态下的油罐、油库、油船仓及槽车内,更易发生爆炸事故。排放到大气中的油气分子污染环境,既产生光化学烟雾,又破坏臭氧层。 储运过程的油气损失,造成宝贵的石油资源的浪费。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在装车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中平均含烃类为1.3kg/m3。20xx年,我国的汽油消费量为五千多万吨,汽油挥发损失量近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安全管理编号:LX-FS-A12435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前言 原油从开采到炼油厂加工,以及成品油从炼油厂的产出到最终用户消费,通常要经历若干储存、装卸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由于温度、气压、盛装油品容器的气液相体积变化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油气会因此而挥发进入大气,造成油气的损耗。从油气回收的角度分析,油气损耗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储罐部分的油气呼吸损耗,主要集中在原油中转站、炼油厂、油库等;二是火车、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装卸作业过程引起的油气损耗;三是汽车加油站的油气损耗,由槽车向加油站卸油和油枪加油两部分油气损耗

油气回收

油气回收,是指在装卸汽油和给车辆加油的过程中,将挥发的汽油油气收集起来,通过吸收、吸附或冷凝等工艺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或减少油气的污染,或使油气从气态转变为液态,重新变为汽油,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 油气回收是节能环保型的高新技术,运用油气回收技术回收油品在储运、装卸过程中排放的油气,防止油气挥发造成的大气污染,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减小经济损失,从而得到可观的效益回报。目前常见的方法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膜分离 几种油气回收技术介绍

吸收剂消耗较大,需不断补充; 压力降太大,达5000帕左右。 3、冷凝法 利用制冷技术将油气的热量置换出来,实现油气组分从气相到液相的直接转换。冷凝法是利用烃类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差异,通过降温使油气中一些烃类蒸汽压达到过饱和状态,过饱和蒸汽冷凝成液态,回收油气的方法。一般采用多级连续冷却方法降低油气的温度,使之凝聚为液体回收,根据挥发气的成分、要求的回收率及最后排放到大气中的尾气中有机化合物浓度限值,来确定冷凝装置的最低温度。 一般按预冷、机械制冷等步骤来实现。预冷器是一单级冷却装置,为减少回收装置的运行能耗,现已开发出一种使用冷量回用的技术,使进入回收装置的气体温度从环境温度下降至4℃左右,使气体中大部分水汽凝结为水而除去。气体离开预冷器后进入浅冷级。可将气体温度冷却至-30℃~-50℃,根据需要设定,可回收油气中近一半的烃类物质。离开浅冷的油气进入深冷级,可冷却至-73℃到-110℃,根据不同的要求设定温度和进行压缩机的配置。 优点:工艺原理简单; 可直观的看到液态的回收油品; 安全性高; 自动化水平高 。 缺点:单一冷凝法要达标需要降到很低的温度 ,耗电量巨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4、直接燃烧法 这种方法是将储运过程中产生的含烃气体直接氧化燃烧,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炭、水和空气作为处理后的净化气体直接排放。该工艺流程仅作为一种控制油气排放的处理措施,其不能回收油品,也没有经济效益。 5、膜分离法 利用特殊高分子膜对烃类有优先透过性的特点,让油气和空气混合气在一定压力的推动下 ,使油气分子优先透过高分子膜,而空气组分则被截留排放,富集的油气传输回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 优点:技术先进,工艺相对简单; 排放浓度低,回收率高。 缺点:投资大; 膜尚未能实现国产化,价格昂贵,而且膜寿命短;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 其安全设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一、前言 原油从开采到炼油厂加工,以及成品油从炼油厂的产出到最终用户消费,通常要经历若干储存、装卸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由于温度、气压、盛装油品容器的气液相体积变化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油气会因此而挥发进入大气,造成油气的损耗。从油气回收的角度分析,油气损耗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储罐部分的油气呼吸损耗,主要集中在原油中转站、炼油厂、油库等;二是火车、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装卸作业过程引起的油气损耗;三是汽车加油站的油气损耗,由槽车向加油站卸油和油枪加油两部分油气损耗构成。 油品的蒸发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轻质油品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易聚集,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沉聚于洼地或管沟之中,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由于油气爆炸极限范围宽,油气扩散范围广,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密闭状态下的油罐、油库、油船仓及槽车内,更易发生爆炸事故。排放到大气中的油气分子污染环境,既产生光化学烟雾,又破坏臭氧层。

储运过程的油气损失,造成宝贵的石油资源的浪费。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在装车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中平均含烃类为 1.3kg/m3。2005年,我国的汽油消费量为五千多万吨,汽油挥发损失量近九十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亿元。 早在60年代国外就对装车、装船过程蒸发损耗油气进行回收技术的研究,70年代,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国家已广泛采用油气回收技术,解决了装车、装船过程油品损耗的问题。在美国,不仅炼油厂和油库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而且所有加油站都建立了密闭卸油和加油系统,使加油站基本无油气排放。欧盟的炼油厂和油库已经普遍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对加油站的油气污染治理工作也已经开始,2005年之前欧盟的加油站均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 在国内,油气回收还是个新兴产业,实际应用不多。随着安全、环保、节能意识的逐步增强,国内对油气回收的广泛应用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由于油气回收装置的主要使用场所是炼油厂、油库、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危险性场地,人们对油气回收装置自身的安全问题很重视,也有些疑虑。 2006年2月,位于“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湖北楚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经过中石化环保专家现场严格的测试,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实用版

YF-ED-J986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 计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前言 原油从开采到炼油厂加工,以及成品油从 炼油厂的产出到最终用户消费,通常要经历若 干储存、装卸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由于温 度、气压、盛装油品容器的气液相体积变化等 因素影响,有一部分油气会因此而挥发进入大 气,造成油气的损耗。从油气回收的角度分 析,油气损耗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储罐 部分的油气呼吸损耗,主要集中在原油中转 站、炼油厂、油库等;二是火车、汽车、轮船

等运输工具装卸作业过程引起的油气损耗;三是汽车加油站的油气损耗,由槽车向加油站卸油和油枪加油两部分油气损耗构成。 油品的蒸发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轻质油品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易聚集,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沉聚于洼地或管沟之中,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由于油气爆炸极限范围宽,油气扩散范围广,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密闭状态下的油罐、油库、油船仓及槽车内,更易发生爆炸事故。排放到大气中的油气分子污染环境,既产生光化学烟雾,又破坏臭氧层。 储运过程的油气损失,造成宝贵的石油资源的浪费。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在装车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参考文本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前言 原油从开采到炼油厂加工,以及成品油从炼油厂的产 出到最终用户消费,通常要经历若干储存、装卸过程。在 这些过程中,由于温度、气压、盛装油品容器的气液相体 积变化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油气会因此而挥发进入大 气,造成油气的损耗。从油气回收的角度分析,油气损耗 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储罐部分的油气呼吸损耗,主 要集中在原油中转站、炼油厂、油库等;二是火车、汽 车、轮船等运输工具装卸作业过程引起的油气损耗;三是 汽车加油站的油气损耗,由槽车向加油站卸油和油枪加油 两部分油气损耗构成。

油品的蒸发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轻质油品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易聚集,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沉聚于洼地或管沟之中,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由于油气爆炸极限范围宽,油气扩散范围广,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密闭状态下的油罐、油库、油船仓及槽车内,更易发生爆炸事故。排放到大气中的油气分子污染环境,既产生光化学烟雾,又破坏臭氧层。 储运过程的油气损失,造成宝贵的石油资源的浪费。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在装车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中平均含烃类为1.3kg/m3。20xx年,我国的汽油消费量为五千多万吨,汽油挥发损失量近九十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亿元。 早在60年代国外就对装车、装船过程蒸发损耗油气进行回收技术的研究,70年代,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如

最新整理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docx

最新整理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安全设计 一、前言 原油从开采到炼油厂加工,以及成品油从炼油厂的产出到最终用户消费,通常要经历若干储存、装卸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于温度、气压、盛装油品容器的气液相体积变化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油气会因此而挥发进入大气,造成油气的损耗。从油气回收的角度分析,油气损耗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储罐部分的油气呼吸损耗,主要集中在原油中转站、炼油厂、油库等;二是火车、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装卸作业过程引起的油气损耗;三是汽车加油站的油气损耗,槽车向加油站卸油和油枪加油两部分油气损耗构成。 油品的蒸发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于轻质油品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易聚集,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沉聚于洼地或管沟之中,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于油气爆炸极限范围宽,油气扩散范围广,此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密闭状态下的油罐、油库、油船仓及槽车内,更易发生爆炸事故。排放到大气中的油气分子污染环境,既产生光化学烟雾,又破坏臭氧层。 储运过程的油气损失,造成宝贵的石油资源的浪费。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在装车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中平均含烃类为1.3kg/m3。20xx年,我国的汽油消费量为五千多万吨,汽油挥发损失量近九十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亿元。 早在60年代国外就对装车、装船过程蒸发损耗油气进行回收技术的研究,70年代,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国家已广泛采用油气回收技术,解决了装车、装船过程油品损耗的问题。在美国,不仅炼油厂和油库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而且所有加油站都建立了密闭卸油和加油系统,使加油站基本无油气排放。欧盟的炼油厂和油库已经普遍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对加油站的油气污染治理工作也已经开始,20xx年之前欧盟的加油站均采取了油气回收措施。 在国内,油气回收还是个新兴产业,实际应用不多。随着安全、环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