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

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

了某些虚骄心理和偏激思想行为。

近代湖湘人才辈出及其原因

学者们普遍认为湖南近代出现了人才蔚起的兴盛局面。但出现了几个人才群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出现了三个人才群体。一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二是在戊戌维新和辛革命时期,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三是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另一种认为近代湖南先后兴起五个人才群体。第一批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澎、贺长岭、魏源为主;第二批出现在咸同年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的集团为主;第三批出现在19世纪末,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主;第四批出现在20世纪初,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蒋翊武为主;第五批出现在“五四”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为主。关于人才辈出的原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有三种意见。一种从人才地理分布调查入手,认为有四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深刻的社会原因和鲜明的时代背景;二是有适宜于养育高层次军政人才的地理环境;三是得益于湖南传统文化教育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四是人才团、人才链的集聚效应。第二种认为人才的兴起虽然与思想、传统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当时的制度更重要,两湖于雍正二年实行的“南北分围”对于湖南人才的兴起起了关键作用。第三种认为湖南特定的地域环境、时代机遇和文化传承以及人才本身的帮带关系四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从而就造成了湖南人才蔚起的现象。

湖湘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比较

研讨会上有学者将两湖文化作了比较,认为两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经世致用,都有一定程度的民本思想和张扬个性、敢于探索、接受新知、文学艺术上富于想象、追求瑰丽新奇等;不同之处表现为:一是社会发展与文化重心移动不同;二是文化精英政治意识和强弱不同;三是文化的连续性不同;四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士绅的力量和影响也很大不同。还有学者将湖南和江西的文化作了比较,认为两者都是山河走向一致的内陆省份,气候和土地、矿产资源相似,清代前期江西远胜湖南,而近代湖南迅速崛起,既与明末清初江西移民大量进入湖南有关,也和湖南近代以来地理政治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长沙

长沙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全国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但不少学者都认为,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却看不到多少历史文化遗存了,现有的也缺乏保护,这与历史文化名城是名实不符的。学者们纷纷提出:应当有一个长沙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要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加强长沙的文化硬件建设,如恢复文化古迹,整理历史文献等。有的学者将长沙人文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勤于问学、敏于锐思、笃于务实、勇于拼搏。有的学者认为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对湖湘文化的侧面反映,在研究中不仅要注重历史精英人物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教育等方面,还要研究作为文化必要组成部分的青铜艺术、陶

瓷艺术、绘画艺术、戏曲艺术等所折射出的历史文化思想,最好是史学界能与文学界、考古界、艺术界相结合,开阔研究视野,这其实也是建设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工作之一。

发掘湖湘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为湖南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学者们都一致认为:研究湖湘文化,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挖掘那些曾经在历史上为湖湘文化创造过辉煌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成分,用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服务,为我们湖南的两个文明增光添彩。但如何为现实服务,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者的任务是研究历史是什么,再从历史中发掘出现实所需要的积极部分。有的学者诊断当前现实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为现实服务就要挖掘湖湘文化中有益于民主化和市场化的优良传统。有的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有三个基础,即道德、文化和法制基础,现代新的经济形态需要新的文化,重视文化研究,弘扬其优良传统,使之为今天建设市场经济的现实服务应是我们学术研究的目的。有的学者指出湖南具有四个方面的文化优势,即湖湘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全省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一批在全国有突出地位的行业。提出湖南应当建设文化大省,应当制订文化发展的战略。有的学者概括应当发掘与弘扬的湖湘文化优良传统,包括:经世致用的传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并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传统;注重实干、勇于任事、自强不息、勤勉朴实的传统;重视人才培养的传统;重教育与实业发展的传统;勇于改革与开风气的传统;注重引进人才并与人合作以及勇于改过的传统。认为在发扬优良

传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其不可取的一些弱点,如保守排解的地方保护主义;政治上极热与经济上极冷;重道德和政治力量而忽视经济流通与生产领域;民风强悍、性格急悍、性格急燥、脾气倔强;狂妄虚骄、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思想偏激、易走极端;不善于包装和推销自己等等。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隶属中国传统儒家。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上却一直是最可信的故地,具有最浓厚的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至此,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2《湖南教育》2018年第一期头版《气蒸云梦泽》

气蒸云梦泽——岳阳市一中倾力打造“忧乐文化”写真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站在走廊上就能看见岳阳楼的朝日和晚霞,上课时还能听到洞庭湖上传来的声声汽笛。放学时沿着朱红的老围墙走着,踩着树上掉下的枯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抬头则看见围墙里伸出来的枝桠,以及隐掩在层层树叶后雕刻在屋檐上的鸟兽。”学生自豪地写道。 校长廖炳晔除了自豪,更有一种文化的自信。 他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遐迩,对于与岳阳楼毗邻而望、与洞庭湖近在咫尺的岳阳市一中来说,“忧乐”是弥足珍贵的学校文化资源。“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长,我经常思考,高品质学校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文化、怎样的精神气质。这关系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我们倾力打造‘忧乐文化’,目的是培育师生的时代责任,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彰显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坚守与担当。”廖炳晔表示。 以“忧乐文化”铸造学校的精神气质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精神品质的传承 走进岳阳市一中校园,记者立马感受到了“忧乐文化”的云蒸霞蔚。 校门左侧矗立着一块巨石,由廖若痴、刘建中、刘昆璧三位老校长于学校百年校庆时捐赠,上书“他山之石”四字。石头朝向洞庭湖,显示出一种包容的博大胸襟。图书馆前的修远园,则矗立着“求索”雕塑。它的灵感来自屈原的《离骚》,象征着一种不断探索、力争上游、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学校会议室,记者打开了摆在面前的一大叠材料。

第一份是廖炳晔在2011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一开篇,他便明确提出要在师生中弘扬“四种精神”,即弘扬“忧乐精神”,做一个以人为本、以国为先的人;弘扬“求索精神”,做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人;弘扬“骆驼精神”,做一个负重奋进、攻坚克难的人;弘扬“龙舟精神”,做一个团结向上、奋勇拼搏的人。 再翻开廖炳晔在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他关于“忧乐”的声音依旧铿锵,而且进一步明晰了“忧乐精神”的内涵。请看,这篇讲话的三个小标题: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思想,要有忧患意识。 2017年10月30日,十九大刚刚闭幕,岳阳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校长齐聚岳阳市一中,召开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共商岳阳教育发展大计。作为东道主,廖炳晔作了题为《坚守成就教育》的演讲,主旨依然是谈教育的“忧乐”。 自然而然,面对面的采访就从“忧乐”的话题开始。 廖炳晔开门见山。他说,当前办高中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困惑—— 一是“超级中学”的出现,对示范性中学的办学方向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不仅体现在规模上的过度扩张,还体现在对升学率尤其是对考上北大、清华人数的极度追求。这个风到底跟不跟? 二是这些年各种理念和模式既层出不穷又不断烟消云散,让人应接不暇。这个风又跟不跟? “这个时候,‘忧乐文化’的优势就得以充分体现,我们的原则是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可随风飘荡。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传承中发展,在变革中坚守’,不遗余力地推动学生的全人生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他举例说,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远足君山、成人仪式、龙樱计划、校友论坛、格桑花开在校园、屈原农场社会实践等六大励志活动,让学生磨砺意志,培养能力。但即使这样的活动也是阻力重重,比如2010年开始的远足活动搞了3年后,大家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在谈安全色变、春游秋游都取消的大环境下,这项活动到底还继不继续? “既然我们认定了这些活动是为学生全人生发展奠基的一部分,再大的风险也必须担当。何况,只要组织好,就根本没有安全风险,为什么不坚持?这不,7年间我们开展了9次远足活动,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最关键的是,孩子们欢迎远足活动的程度,一般人没法想象。”廖炳晔的语气深情而坚定。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谭嗣同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当代学术大师侯外庐先生也认为王夫之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他不止是将湖湘文化,而且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湖湘文化塑造了湖湘士人外倾感应型人格,当面临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时,经世致用的学风使一批湖湘知识分子率先认识到西方物质文明的进步意义。 早在1842年,湖南邵阳人魏源,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编写了《诲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英、美、俄、西等5大洲90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他逝世10年后,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又率先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社会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1876年,湖南人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在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率先提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开设议会,实行

湖湘文化第二次考试答案

[第1题](单选题)()出版于1927年的《从军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记述大革 命的报告文学。 ? A.谢冰莹 ? B.丁玲 ? C.陈衡哲 ? D.沈从文 [第2题](单选题)在马王堆出土的()介绍了283个古医方和医疗方法,计有103个疾病名称、247种药物名称,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 ? A.《五十二病方》 ? B.《伤寒杂病论》 ? C.《天文气象杂占》 ? D.《黄帝内经》 [第3题](单选题)()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以《孟轲》、《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文坛。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叶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A.丁玲 ? B.张天翼 ? C.叶紫 ? D.沈从文 [第4题](单选题)( )的小说以描写大革命时期洞庭湖畔的生活见长,如《丰收》。 ? A.叶紫 ? B.张天翼 ? C.丁玲 ? D.沈从文 [第5题](单选题)在马王堆出土的()介绍了283个古医方和医疗方法,计有103个疾病名称、247种药物名称,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 ? A.《五十二病方》 ? B.《伤寒杂病论》 ? C.《天文气象杂占》 ? D.《黄帝内经》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6题](单选题)()的小说以描写市民生活见长,如《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 A.张天翼 ? B.叶紫 ? C.丁玲 ? D.沈从文 [第7题](单选题)电影剧本《母性之光》、《三个摩登女性》的作者是() ? A.田汉 ? B.沈从文 ? C.丁玲 ? D.欧阳予倩 [第8题](单选题)在马王堆出土的()介绍了283个古医方和医疗方法,计有103个疾病名称、 247种药物名称,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 ? A.《五十二病方》 ? B.《伤寒杂病论》 ? C.《天文气象杂占》 ? D.《黄帝内经》 [第9题](单选题)()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 “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知行统一观,对近代湖南学者的知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A.王夫之 ? B.胡宏 ? C.张栻 ? D.曾国藩 [第10题](单选题)1897年,在湖南总督()的支持下,湖南建立了时务学堂,成为湖南新政的一个核心机关。 ? A.陈宝箴 ? B.谭嗣同 ? C.唐才常 ? D.梁启超 [第11题](多选题)关于周敦颐的描述与评价,正确的有: ? A.从《宋史》开始就肯定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到后来被推到“道学宗主”的地

论湖湘文化精神

论湖湘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其精神内核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中。无论是其历史传承、哲学思考、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还是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都体现了湖湘文化既遵从于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核。又别有发展的独特风貌。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并培育造就了独特的湖南人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带的不同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到水文、植被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又影响人们习俗风情、饮食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

基本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具体表现在: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三是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 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今天湖南人应当发掘与弘扬的湖湘文化优良传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湖湘工作计划模板(基础版)

湖湘工作计划模板(基础版) Hunan work plan template (Basic Edi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湖湘工作计划模板(基础版)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湖湘文化学社简介 1、主要成员介绍: 刘崇建、王海伟、刘彩虹、吕倩 2、宣布新近人员名单确认部门 办公室:李渭松 学术部:吴杰、孙小冬、张贵生 外联部:苏航,沙丽娜 组策部:赵探、李联凯, 宣传部:陈贻湾、戴晶钰, 2本期活动开展:

坚持每学期一到两次大型活动,每月一到两次小型活动。大型活动形式多样,如讲座,报告会,大学联合辩论会,承办大型活动为主,要求活动前要有策划,事后要有书面总结报告;小型活动以观澜论坛为主,将形成观澜论坛文集,优秀作品向校内外推荐发表;此外,这个学期新启办湖湘讲座栏目,讲座主题均与湖湘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学期社团将继续承办"湖湘发现之旅"的大型综艺活动,让中南学子们继续体验湖湘文化的风采。 二、大型活动安排 1、201x年9月:社团大会布置工作,重点完成社团注册、社团招干;社团招新三项工作; 2、201x年10月:社团大型活动,"湖湘发现之旅"第一站,xxx大学湖湘文化学社印象·湖南发现之旅之"登岳麓山,看名人墓,赏枫叶"(已在具体策划中) 3、201x年11月:"展社团风采,弘扬名著经典系列活动",预计将开展一次湖湘文化学社社团报纸的全校征稿活动, 届时湖湘文化学社的社报工作也将正式启办; 4、同月:"湖湘发现之旅"第二站,预计将开展湖湘文化 之省博物馆之行,届时可再次启动马王堆文化的重要工作;

湖湘文化是啥Word版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了某些虚骄心理和偏激思想行为。

2013年春地域文化第一次作业答案

的是 毛泽东 的口号。《海国图志》 )与《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体系。《太极图说》 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湖南近代经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谭嗣同 )时期为荆州南境。 周朝

以下作品不属于魏源撰写编辑的是 《太极图说》 史前时期湖南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区域,因此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 得了文化的自信,为湖湘文化和湖湘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 源,以下不属于这三个渊源的是 吴文化

是哪一个朝代的年号之一? 唐朝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总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相联系 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展。 关于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有 南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在留学生中广为散发。 这一时期的湖湘文化以反孔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标记 礼教宣战,为新文化运动鸣锣开道。 以下哪些内容说明湖湘文化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文化

A.毛泽东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途,博览中外经典,躬身调查研究。他在为《湘江评论》所写的《创刊宣言》中说:“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 B.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湘籍革命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与深厚的国学根底相熔铸,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术文化和经世致用传统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创立并发表了很多富于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以此指导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C.周敦颐与胡安国、胡宏父子以孔孟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养料和思辨方法,与本土文化和新的时代因素相融合,深入探索宇宙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和知行观等范畴,阐发心性义理, 创立了理学。 D.湖湘文化以深刻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创见为灵魂、为指引。 [第14题](多选题)关于湖湘近代维新人士及活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逐步走上中国社会政治舞台。湖湘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谭嗣同、唐 才常等。 B.与经世派、洋务派相比,湖南维新人士主张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向西方学习,在继续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西方的政治体制。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引进西方的学术 思想。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就是这种新思潮的典型代表。 C.由湖南维新人士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等创办和主持的时务学堂是湖南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湖南的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庋转向新式学堂制度,它对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这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 D.维新人士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平等”、“自由”思想,这种思想促使湖南维新人士对“人”的自 身存在意义进行思考。 E.湖南人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利用出使英、法的机会,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大力传播西方文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向西方 学习的先驱人物。 F.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率先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社会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 动,通过办军械所、制造局,翻译介绍西书,派遣留学生等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5题](多选题)能够体现“ 湖湘文化是一种求变趋新的文化”的事例有 A.章士钊在一篇文章中说:“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为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 B.近现代多次社会变革,湘人往往首举大旗、首开风气、砥柱中流、引领潮流,就是这种求变趋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朱汉民:朱汉民,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徐特立教育奖”,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被评为湖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 、“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 朱汉民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跟大家在这里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我想在座的可能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也有很多是从外省到湖南来学习的,可能都对我们湖南文化感兴趣。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这个题目就是“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也想试图把我们湖南人的一些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里体现最突出的湖南精神做一些介绍。回头我会留一点时间给大家再作交流。 我分几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一个提要,就是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地球上唯一连续的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四大古文明中其它的古文明基本上都中断过,唯一能连续到现在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像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他们是历史上的文明,因为比如古代的埃及和现代的埃及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印度和后来的古印度也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只有后来的中华文化和古中华文明是一个概念。我们追述最早的古文明和我们今天的文明是连续的,包括我们的文字都是连续的。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实际上往前追溯就是我们最早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还有甲骨文。 中华文明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到了21世纪中华文明正在崛起,以不可阻挡地趋势在崛起。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实体。说时间我们通常讲五千年文化,讲空间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个文明,它是由许多具体的区域性的文化所组成的,是由非常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所组成的。今天我们讲的湖湘文化就属于这些区域文化之一。同学们来自于中国的各个地方,而各个地方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区域文化。那么我们的湖南区域文化叫湖湘文化,它应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一个非常由区域特色的文化,其原因就是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我来自于岳麓书院,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大家很关注,当然这句话也受到许多人的非议,因为这幅对联说得的口气有点大。他们对“惟”字不了解,其实这个“惟”在古代是个发语词。当然历史上湖南人是有点自我,比如毛泽东写的诗很有大气,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像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确确实实体现了湖南人的一种特色文化。 所以我今天就讲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区域文化,讲一下它的来龙去脉,第二个就是区域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精神。第一个我们来讲湖南文化的内涵与源流。为什么叫“湖湘文化”而不叫“湖南文化”,不叫“楚文化”(因为惟楚有材),以及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叫法?为什么大家认同“湖湘文化”,在大家讨论湖南文化命名的时候,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大家都在讲湖湘文化,我们就来定义一下湖湘文化。首先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东西就是文化与自然。在人没有产生之前的茫茫宇宙,我们称之为自然,由于产生了人之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很多东西,比如房子、工具、技术等等,我们不是自然采集,而是种植、养殖,植物、动物来供我们的日常之需,这就是我们称之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讲“湖湘文化”,通常是广义的。大家到湖南农业大学来,知不知道湖南农业的源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最多也不过8000年前的,而在湖南道县发现的稻谷,是在12000年前。但是那些考古学者发现这个稻谷的时候,他们几乎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

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

地域文化第三次作业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湖南在()时期被纳入楚国版图,当系湖南行政区划制度萌芽。 A.春秋战国时期 B.商周时期 C.唐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第2题](单选题)()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 辩证知行统一观,对近代湖南学者的知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王夫之 B.胡宏 C.张栻 D.曾国藩 [第3题](单选题)提出“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的湖湘伟 人是 A.毛泽东 B.魏源 C.曾国藩 D.刘少奇 [第4题](单选题) 明清之际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阶段,湖湘学人()是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是湖湘理学的继承者,他承传了两宋形成的理学型文化,并对理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另 一方面,他又是促进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 A.王夫之 B.王阳明 C.张栻 D.周敦颐 E.朱熹 F.胡安国、胡宏父子

[第5题](单选题)提出“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的是 A.毛泽东 B.魏源 C.曾国藩 D.刘少奇 [第6题](单选题)唐代()曾在湖南留下《右溪记》、《寒亭记》等许多优美的散文。著名的“摩崖三绝”就是摹刻他的《大唐中兴颂》一文。 A.元结 B.柳宗元 C.颜真卿 D.秦观 [第7题](单选题)()领导的自立军起义既是19世纪末改良运动的继续,又是20世纪革命运动行将高涨的征兆。 A.唐才常 B.谭嗣同 C.王夫之 D.魏源 [第8题](单选题)流寓而定居湖南成为“湖南人”的(),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以理学为学术特征、内圣外王并重并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湖湘学统,成为“湖湘学派”的奠基者。 A.陶澍 B.朱熹 C.周敦颐 D.胡安国、胡宏父子 E.张栻 F.王阳明 [第9题](单选题)湖南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湖南()发现的栽培稻谷实物,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

湖湘文化精神

从“新时期”湖南小说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系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湖湘文化名人对湖湘文化的塑造及定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湖南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子”,“新时期”湖南小说从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湖湘文化的强烈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湖南小说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秉笔直书 文学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区域的作家在题材、主题选择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随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文化湘军”的兴起,带有典型“湖湘文学”烙印的“新时期”湖南小说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湖南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多或少融入了以湖南人、湖湘地域及湖湘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素材。这些小说题材、内容虽有不同之处,但源于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却一脉相承。 一、“新时期”湖南小说 从时间方面界定,“新时期文学”是指76年4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尤其是78年12月十一届山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开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还很短,作为一个独立时段的文学成就还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一样繁荣。这个时期社会现实急剧变化,受到冲击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不同时空的价值共同交汇,大众文化的兴盛、精英文化的转型、主流文化的分化使一些貌似对立的命题和谐地共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之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化湘军”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反映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本文拟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古华的《芙蓉镇》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为例,探讨一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湘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支地域性文化,自有其特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种特定的“生态文化”,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钱基博先生曾就湖南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的评述: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我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湖湘文化以原道发端,远迹屈子,中经贾谊、柳宗元形成湖湘文化原道的源头,到周敦颐重构儒道的《太极图说》、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技可进乎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谭嗣同锻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器《仁学》,直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流风所被,化及千年”,终于积千年之功,卓然独立于世,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湖湘文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推动了湖湘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学术讨论和分歧。仅就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概

括而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为典型的有二。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周伯华《中国经济时报·大力弘扬湖湘文化优秀传统》2006年3月7日)对这两种概括,我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首先,“经世致用”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并不能凸显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解治国之道;“致用”即“学以致用”,要求积极入世、致力社会实践。“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船山、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维新运动也是从中汲取精神资源。从本质上讲,“经世致用”是儒家文化实用主义特征的概括。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 历经一千多年历史演变的宁乡,从古到今,人文荟萃,创造出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本土文化,是湖湘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宁乡属革命老区,地处湘中,东和东南与望城、湘潭、韶山毗邻;南和西南与娄底、湘乡接壤;西与涟源、安化交界;北与桃江、益阳相连。古宁乡在夏、商、周三代时属荆楚地。春秋战国时属楚之黔中,秦为长沙郡。三国时期(公元257年)析益阳县部分地域置新阳县,属衡阳郡,县治设长桥东北二里(今横市镇茅栗村)。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冷水铺(今白马桥乡五福村)。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入益阳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2年)复析益阳地置新康。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析益阳及长沙、湘乡部分地域,取“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县治设玉潭镇,隶潭州长沙郡。元隶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宣慰司天临路。明隶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清隶湖南省长沙府。民国时,宁乡隶湖南省第5行署。新中国成立后,宁乡曾归属益阳、湘潭两地区,1983年划归长沙市辖,现隶属长沙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今玉潭镇)。宁乡自于北宋建县至今立县有1000余年。 历史上宁乡这种隶属关系的不断更替,千百年来地域之间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交流,使得宁乡本土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这种特征无疑昭示宁乡人文底蕴深厚凝重,经千多年繁衍、发展,仍在湖湘文化大家庭中熠熠生辉。 宁乡与湖湘文化都是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是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属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宁乡的青铜器,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从而组合、构建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即湖湘文化。宁乡在地域上在湖南处于湘中,身在其中的宁乡人,亦有着敦厚、自强不息,“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的秉性,在湖湘文化发展脉络中,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深深地打上她的烙印。 人口的迁徙,从而造成两地人文相习,文化在水乳交融衍生与裂变。据民国《宁乡县志》记载,在五代至后唐同光年间、明洪武至崇祯年间、清康熙年间从江西、江苏等地迁入宁乡生息者众多。清乾隆四川土家族诗人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五十首》中描绘:“宁乡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该诗描述的就是在明末清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