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香村的起源追溯

稻香村的起源追溯

稻香村的起源追溯
稻香村的起源追溯

稻香村的起源追溯

稻香村,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创立于苏州,并在清朝就已经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吴俗“婚嫁、弥月、祝寿、高升、迁居、遇丧、祭祀等宴请必以茶点款待宾客”,“故例,以茶款客,必佐以细碟敬事,内设糕饼之属,故谓之茶食”,苏州茶食正源于吴地这种礼俗。明清时期,苏州食品已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苏式系列,经营茶食的店铺遍及苏城,并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商号和特色产品。坐落在观前街玄妙观东侧的稻香村茶食店,是苏式糕点行业中的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也是苏式茶食糖果店业的代表。

碧桃先生在1926年《商业杂志》上发表的《苏州糖食店营业的概况》一文中所述,“苏州观前街糖食店中,牌子最老的,要算稻香村了。糖食中的稻香村,好像是肉店中的陆稿荐。”《苏州词典》对于“稻香村”词条解释为“位于观前街,相传始创于清乾隆间(1737-1795)”;《中国历史文化名称词典》、《灿烂的吴地鱼稻文化》等均记录“稻香村始创于清乾隆”。迄今为止,稻香村已约有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店名“稻香村”,取自《红楼梦》中“稻香村”之名。

《南方饮食掌故》一书中记载:乾隆皇帝南巡至苏州时,某日闲暇无事,微服私访遇到“稻香村”,顿觉店名颇为雅致,遂信步走进店门。品尝店内蜜糕后赞不绝口。回行宫即责令苏州府

台日后将稻香村蜜糕进贡至京。乾隆在宫中吃到蜜糕,龙颜大悦,特御赐稻香村一块葫芦招牌,上写“稻香村”三个大字,字体飞金。

此外,据1926年《苏州明报》、《吴语》、《中报》等报纸刊登的稻香村于7月24日重新开张的广告“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东大街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驰名环球。现因扩充营业…”。

1904年,清商务部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正式对外受理中外各商号的商标挂号注册。据《申报》上刊载的《江督札商保护商部注册各公司店号》一文及光绪三十一年《商部各类公司注册表·商类》,稻香村于1905年向商务部申请了注册,为苏州稻香村糖果号。当时资本数达到了4,200,000文,出资人为沈诒记、沈树百、王慎之。

1925年稻香村又向民国农商部申请了稻香村商号注册执照,并注明了稻图商标,注册号为第二类第一百一十号。

从清末文献中,还能多处找到“稻香村”的身影。《官场现形记》一书中写道:“邹太爷藏好当票,用手巾包好钱,一走走到稻香村,想买一斤蜜枣、一盒子山楂糕,好去送礼。后来一算钱不够,只买了十两蜜枣、一斤云片糕。托店里伙计替他拿纸包大些,说是送礼好看些。”

《点石斋画报》中,也有一则趣闻与稻香村有关:光绪二十年六月光绪帝生辰前后,苏城举行灯会。尧峰山马某向施某夸口,以二刻时间去苏州并返回,赌以英镑一枚。马某如期归来,施某

不信,马某便以稻香村茶食示之,凡稻香村售物必印日期于纸裹之上,施某方信。

据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进店当学徒,后来两次担任稻香村经理的汤长有所述,稻香村创始于乾隆年间。店内现存的旧时果签上,都注明了“本号创始于乾隆年间”。1988年,苏州在香港举办传统食品展销会时,《文汇报》曾以《四季茶食风味清雅,稻香村糕点如稻香》为题,介绍了稻香村的悠久历史,该文起笔为:“稻香村始创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拓荒者逯耀东教授在《出门访古早》一书中介绍“稻香村”历史时,也援用了“创始于乾隆三十八年”的说法。

综合以上,并结合从1905年起《苏州明报》、《吴语》、《中报》等报纸刊登有稻香村广告及相关稻香村成立已有百年的宣传报道和《清嘉录》、《中国庙会大观》、《中国糕点集锦》、《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等记录的“稻香村”起源于苏州,并早在清朝就已经驰誉全国,具有极高知名度,成为中国月饼糕点的代表,可以证明“稻香村”创立于苏州,最早创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并在清朝已经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古代法律之起源

古代法律之起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号:13 摘要: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之途径,特征 其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途径 (与“礼”“刑”之间的关系) “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正文: 浅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 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二)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夏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这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

律师行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律师制度的历史沿革 外国: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共和国时期,就产生了律师的雏形——辩护士或保护人。根据雅典的法律规定,只有雅典的男性公民享有起诉权,而妇女,奴隶以及异邦人没有起诉权。异邦人的诉讼,只有通过其“保护人”才能提起和进行。在案件的审理中,允许双方当事人进行辩论,并且允许当事人委托他人进行辩论。这是的辩护士或保护人当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师,但由于雅典法律制度的滥觞地位,无疑对罗马律师制度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一世纪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演变的时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罗马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秩序,制定了许多法律、法令和规定。与此相适应,社会上出现了学习、研究法律的法学家阶层,这些人与统治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时常就如何执法等问题向司法、行政官员提供意见。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有些被统治者认可为法律。在社会上,他们向平民百姓解答法律问题,为诉讼当事人提供咨询意见,代理当事人参加诉讼。由于这些人的活动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公元前三世纪,罗马皇帝以诏令的形式确定了“大教侣”从事“以供平民咨询法律事项”的职业。同时,还允许委托他人代理诉讼行为,于是,“职业律师”正式出现了。公元三世纪,即罗马帝国后期,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律师的管理,将律师分为从业律师和或候补律师。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新兴地主阶级代替了奴隶主阶级,欧洲大陆进入封建社会,这是社会一大进步。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政治割据和自给自足的农奴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事法律关系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意义。加上纠问式诉讼代替辩论时诉讼后,审理案件实行有罪推定原则,法庭无论对被告或原告,甚至对证人都可以刑讯逼供,并把口供誉为“证据之王”,诉讼当事人毫无诉讼权利,这就是律师制度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政治和法律条件。因此,在封建社会前期的欧洲大陆,律师制度陷入衰落和停滞状态。 12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罗马法研究的恢复,律师制度有所发展。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封建时代的英国的律师制度较为发达些。12-13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职业律师。从一开始,英国就存在着法律辩护人(narratores)和法律代理人(attorneys)两种不同的法律职业者。所谓法律辩护人,是指协助当事人进行法庭陈述和辩论的法律职业者。对于辩护人在法庭上的所言所行,当事人可以承认代表自己,也可加以纠正或补充,甚至予以否认。所谓法律代理人,是代表当事人完成整个诉讼过程的全权法律“代表”,代理人在法庭上所说所做的一切,均代表着当事人的意志,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由于代理人一旦在诉讼中出现失误往往导致败诉,而辩护人出现失误时当事人还有补救的机会,所以辩护人受到当事人的普遍欢迎,由此推动辩护人职业更早、更快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他们与代理人职业间的距离也一步步拉大。

浅议中西方法律起源差异

浅议中西方法律起源差异 由于我国与西方在人文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进入阶级社会的时间不同,中西方法律在起源与发展道路上也呈现差异性,而这种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在法起源上的差异起源上的差异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然而中国和以希腊(雅典)、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人文思想等诸方面各有其特点,所以中西方法律在起源上必然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古代法起源于部族之间的战争。根据我国法制史研究证明,我国古代法主要是刑,例如,禹刑、汤刑、吕刑等。当时所谓的刑比现在的刑,含义更狭窄,专指肉刑、死刑,是杀害人生命戕贼人肢体的一种暴力手段。而与此不同,古希腊、罗马法则起源于氏族中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古代希腊的雅典是氏族内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并且随着平民斗争的胜利,加速了氏族组织的崩溃和希腊国家的产生。与国家产生的这种形式相适应,法产生的第一种形式就是梭伦的立法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贵族所享有的特权,以财产的多寡划分公民的等级以及与之相应的权利义务。而在罗马,则是氏族外平民反对罗马氏族贵族,争取权利平等的斗争加速了罗马氏族组织的崩溃和罗马国家的产生,以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公布,确认了平民的权利义务。所以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们祖先不同,他们所解决的不是氏族、种族之间你死我活的征战,而是社会集团之间利益的调整和重要分配。这样,它们就有可能找到某种中间道路,以妥协方式解决一些基本的社会矛盾……使大家共同遵守其条款,和平共处”。 二、在法律观念上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法、刑、律同义。法在词源上带有公平、正直的含义。法在夏、商、周三代被称作刑,它的职能不外是对外证诛、对内镇压两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李悝著《法经》,以“法”取代了“刑”,后商鞅变法,改“法”为“律”至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成文法典《宋刑统》除外)一律都称作律,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带有一体遵行的效力。但无论名称如何,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法即是刑,是镇压手段,是暴力工具,它注定只能是工具,而永远不能成为目的本身。而在欧洲历史上,法产生伊始就被看成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是一种确定权利义务的尺度和保障权利的手段,法具有广泛的职能,既有政治的,如在古希腊;也有民事的,如在古罗马,同时也有刑事的。也就是说中国代的法,其固有观念中根本不能容纳“私法”的概念,根本不需要用法来保护公民权利一类的东西,因为在中国没有独立的人格,所以也就谈不上用法来分配权利和保障权利。 这种传统法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今人对法的看法仍未完全摆脱刑的纠缠,法仍然被看成是禁条,是违背不得的。人们提起法首先想到的是法律禁止我做什么、要求我做什么,而很少想到我的权利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权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的今天,最根本的是要从思维模式上、从法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法不仅具有镇压的职能,它还是一种权利保障的手段,它不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社会利益的调整手段。 三、对法认识上的差异 “无讼是求,调处息讼”是中国古代法的特征之一。在中国古代,一直重狱轻讼,所谓狱,即狱讼,指刑事诉讼;讼,争也,指民事诉讼。在儒家的“和为贵”思想的熏陶下,加上礼的实际调整作用,在中国人心理结构上打上了“厌讼”“息讼”的烙印,人和人之间一旦发生冲突纠纷,不是借助法律手段,而是通过调解方式解决。这与好讼的西方不同,西方人主张法是权利的保障,这也是其民事法律规范发达的原因之一。因

古代法律之起源

古代法律之起源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姓名:蔡怿非 班级:文法学院法学一班摘要: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之途径,特征 其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途径 (与“礼”“刑”之间的关系) “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正文: 浅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 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二)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夏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这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颇具伦理人情意味。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法律、刑罚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中国法制史论文 中 国 法 律 的 起 源 及 特 点 系别:人文社会科学系 班级:1132法律事务 姓名:王阿珍 学号:201121603204

摘要:第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刑起于兵 (二)法源于礼 第二:中国法律的特点 1.引礼入法,法礼结合 2.家庭本文,伦理法制 3.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 4.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5.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不分”。 关键词:定罪量刑、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典体例

【正文】: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刑起于兵(二)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黄帝“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型用刀锯,其次用钻,薄刑用鞭折”(《国语·鲁语》)苗民“五刑”:蚩尤时代,“苗民弗用灵,惟作无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尚书·吕刑》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尚书·吕刑》) 皋陶象刑:所谓象刑,一种观点认为;象是象征之义,象刑是让人穿着不同色质的衣巾服饰,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示耻辱与惩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象是画像之义,象刑就是绘制受刑人身着不同衣巾服饰的画像,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公之于众引为鉴戒。饰的画像,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公之于众引为鉴戒。 (二)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

时礼成为确是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 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 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 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 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的特点 1.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礼法结合的具体表现是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以礼移民于隐微,以法彰善恶于明显;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以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由正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法律道德化,出礼而入于刑。礼与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机器的运转,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制文明。 2、家庭本文,伦理法制。 3、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 4、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5、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不分”。

浅析新加坡法律的起源和发展

浅析新加坡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摘要: 新加坡早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在独立前新加坡的法律受到英国法律的影响和牵制。但在独立后,也不断吸收东方的法律思想。新加坡根据本国的实际,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最适合它的具体部分,并加以适度融合。在宪政法制的发展过程中便充分体现出这一思想。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了他们自己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新加坡法律宪政 新加坡早在海峡殖民地时期就开始了制宪活动,其后经过自治宪法、州宪法直至共和国宪法的发展,体现出新加坡从隶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走向最终独立的历程。更重要的是,从其发展的经历中,反映出新加坡对西方先进宪政制度的借鉴过程。 在海峡殖民地宪法法律时期。从1826年,英国将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三块殖民地合并成立海峡殖民地,隶属于孟加拉总督管辖。1867年,海峡殖民地移归英国殖民部直接管理,成为直属殖民地。同时,通过英王敇令的形式颁布了《海峡殖民地宪章》,在海峡殖民地建立起完整的政府组织体系。根据该宪章,海峡殖民地效仿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体制,按照英国的法律思想与传统实行法治管理。这一统治措施与制度对该地区的早期发展确实产生过积极作用,通过先进的法律制度发展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但是,殖民者采取的各种措施归根结底,其根本目的认识维持他们的殖民统

治和经济利益。因此英国殖民者始终都影响着新加坡殖民地法律的发展。 在新加坡自治宪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于1942年2月15日占领新加坡,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统治。日本对新加坡实行的法西斯统治使新加坡的经济停顿,人民生活极端困苦。通过此事件后,新加坡人民极力要求独立。加之二战后,英国在战争中耗尽国力,元气大伤,实力已大不如前,面对新加坡人民多次要求独立的压力,几经改变统治策略。通过《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关于未来宪法的声明》,《选举法》,《伦德尔制宪报告书》,一直到1958年5月28日双方达成关于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的协议。12月,英国女王颁布敇令公布《新加坡自治宪法》。1958年5月,新加坡根据新的《自治宪法》举行立法会议选举,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获得胜利。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同年5月,李光耀就任自治邦总理,并成立了人民行动党执政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 在新加坡宪法的产生后,1963年7月,新加坡经过全民公决,同意新、马合并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正式成为马来西亚联合邦的一个州。为了适应政治地位的变化,重新颁布了《新加坡州宪法》。新马合并后,由于各种一系列的问题上出现分歧,使政局动荡、新加坡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加之二战后激化的种族矛盾没有缓和。所以新加坡再次独立的呼吁声日渐强烈。于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亲王拉赫曼发表新、马分离的宣言,同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向全国人民发表独立宣言,新、马正式分离。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关于起源的几种观点: A 由原始习俗演变而来的习惯法 B “刑起于兵” C “刑起于苗民” D 源于司法审判 特点: A 较多的由国家来行使裁判权,基本不采用自力救济的方式(如决斗) B 借助鬼神来树立法的权威 夏 法律形式:1习惯法(主要) 2制定法(禹刑——夏的刑书|法律体系的总称) 3誓(君主在战争期间发布的紧急军事命令|神圣坚定,不可撤回或更改) 中央最高司法官——大理 司法地方司法官——士 基层——蒙士审判原则:与其杀无辜,宁失不轻,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夏代设置了监狱 法律内容:1《甘誓》 2皋陶之刑:昏、墨、贼、杀 (“贪以败官”为墨,“墨”是贪得无厌, 败坏官纪;“杀人不忌为贼”,“贼”是 肆无忌惮的杀人) 3 《禹刑》 4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商 法律形式:1不公开的刑书(汤刑|商代奴隶法制泛称) 2誓(同夏)(《汤誓》) 3王与权臣的命令文告 训 法律:1《汤刑》商代成文刑书(狭义) 2《官刑》商代惩治国家官吏犯罪、违纪与失职行为的专门法律 法律内容:《汤誓》:军事法规 《官刑》:三风十愆 刑罚形式:1肉刑——墨(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剕/膑、宫、大辟(死刑)2流刑——与后世不同,多为驱逐出境 3赎刑——罚财产代替原有刑罚 4徒刑——做苦隶 最高——司寇 司法低一级审判官——正、史 地主与基层审判官——士、蒙士定罪特点:天罚、神判作为权威的基础。 西周审判制度:(重要案件)三级审判——史与正的审理→司寇复审→三公参听的再审→报商王批准

指导思想:以德配天,敬天保民 天命天罚(夏)→明德慎罚 礼刑结合 礼与刑:礼:周礼 刑:九刑 九篇刑书 九种刑罚 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用鞭子打)、扑(板子打) 吕刑 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三赦之法”:——幼弱、老耄、蠢愚 “罪不加刑”:1对老幼特别照顾 2只是不加肉刑 2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赦:减刑 刑→罚/罚金→免役 区分故意(非眚)与过失(眚) 惯犯(惟终)与偶犯(非终) 刑事政策: 刑罚世轻世重 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 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严与轻重 “刑新国, 用轻典;刑平国, 用中典;刑乱国, 用重典” 刑名与罪名 《周礼》——墨、劓、宫、刖、杀 《吕刑》——墨、劓、剕、宫、大辟 刑名 《九刑》——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用鞭子打)、扑(板子打) 贱役——为官府做苦隶 刑人——受过肉刑的人有些社会职业不能从事,只能去为官府做事,不如奴隶 犯王命——最严重的犯罪行为 罪名 杀越人于货——抢掠财物、劫杀人命 放弑其君 ——尊尊 民事规范 西周对民事关系的调整, 大都归之于礼, 民事法规极不发达. 一 所有权 土地与臣民均归周王所有 公田和私田客观存在 西周后期出现比较激烈的土地私有化 二 债和契约 债:因契约而产生的债(主要) 因侵权和损害赔偿产生的债 契约:“质剂” 使用于买卖关系中的契约形式。民间买卖奴隶、牛马和兵器、珍异之物, 要通过“质人” 成立“质” “剂”. 质人是市场管理人员. 买卖奴隶、牛马使用较长的契券, 称“质”; 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较短的契券, 称“剂”. 质、剂皆由官方制作。 “傅别” 使用于借贷关系中的契约形式。 “傅” 即债券, 债券一分为二称“别”. 债权人执左券, 债务人持右券. 春秋时期审理这类纠纷, 大多要债务人以右券与债权人以左券相合, 以作判断. 三 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正妻)多妾(侧室) 基本原则 同姓不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纳采:男方请媒氏携礼物到女方家提亲 问名:女方家长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氏问明女子生辰身份,并卜于祖庙问吉凶 三宥之法:过失、弗治、遗忘 三刺之法: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 赎刑作为一个制度的适用, 应当是从西周开始的

古代法律之起源

古代法律之起源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姓名:蔡怿非 班级:文法学院法学一班摘要: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之途径,特征 其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途径 (与“礼”“刑”之间的关系) “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正文: 浅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 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二)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夏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这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颇具伦理人情意味。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法律、刑罚

法学在西方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法学在西方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自然和社会构成了人所栖居的世界。作为知性的存在,人不能满足于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各种刺激作单纯的条件反射,而是永不休止地致力于从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探寻出某种规律,从而有助于对自己的生活做一种有序的安排。对自然界的不懈探索孕育出了科学和技术,使人们得以驯服自然。这一过程自18、19世纪以来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以至于超出了人类自身条件所允许的界限,使人们在这个世纪即将结束之时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对社会规律的探索则经历了一个更为曲折复杂的过程。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那句铭文——“认识你自己”——成了人们永远都在追求、却永远也难以达到的目标。西方有一句古谚:“习惯是第二种自然”,这句话很好地道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奥秘。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从来都不是个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他/她被放置到这种环境中去,他/她的出生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了他/她今后可以选择的范围。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后的“合理化”(justification),而不是一种事前的论证。而且,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时、因地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他/她们使用着不同的象征性符号、遵循着不同的仪式、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以不同的方式维护着不同的社会秩序。在探究社会时,人们往往无法刨根问底,因为社会现实是人类集体行动的产物,作为这一社会建构过程的无数个参与者之一,研究者无法置身事外,客观地观察和分析这个“生活世界”。正像一位当代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无论宗教和哲学提出什么样的建议,自我认识都要求人类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自身局限的约束下、通过自己不完备的理性创造出自己的衡量尺度这种在语言的限度内寻求自身衡量尺度的活动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就分别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以至于形成了C·P·斯诺所称的“两种文化”、海因里希·李凯尔特所区分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依曼纽尔·康德所说的“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以及恩斯特·特罗齐所揭示的“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的战争”。可以说,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伴随着西方人走过漫长的文明史,体现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习惯中。这种二元论被里查德·罗蒂表述为一种“心智集合”(mental sets)或者是“话语共同体”(communities of discourse)之间的差异。[注释title=‘跳转到该注释’ name=‘[注释’>[[注释]]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智识努力,西方人发展出了两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一套是关于“自然规律”(physis)的知识体系,另一套则是关于“社会规范”(nomos)的知识体系。法学是后一种知识体系中最早出现的系统学科,而且一直占据着这一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直到19世纪近代社会科学兴起。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法律本身便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尺度或“规矩”(measure),而法学则是对这一规矩进行理论建构、并在它的限度之内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 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与哲学不同,法学并非产生于追求知识的“纯粹”动机,它的历史一直是与法律职业的历史密不可分的。人类的集体生活需要秩序,不同的人类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发展出了不同的秩序范式,这些秩序

法律的起源

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主要有: (1) 神创说:这一学说认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类力量的创造物,各种各样的神为人类创造法。中世纪神学政治的鼻祖奥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的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 (2) 暴力说:这一学说认为法是暴力斗争的结果,是暴力统治的产物。中国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就认为:“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有斗争有暴力才需要解决冲突的规则。 (3)契约说〔古典自然法学者〕: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人们相互间缔结契约,通过缔结契约人们放弃、让与部分自然权利,组成政府,这最初的契约是法律。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者大部分都持此说。 (4) 发展说:具体包括两种: ①人的能力发展说:随着社会的进化,人的能力有了发展,例如,火的作用,弓箭的发明等,财富有了增加,社会关系开始复杂,因而需要法。 ②精神发展说:黑格尔就认为绝对精神在自然界产生之前就已存在,绝对精神发展到自然界阶段,才有了人类,人类精神的发展产生法。民族精神论者提出法来自民族的精神或历史传统。 (5) 合理管理说〔法社会学者〕:许多法社会学者持此说,如美国当代法的社会学家塞尔茨尼克认为,一个群体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

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①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④国家出现而产生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及其与法的本质学说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和对应的关系,如神创说就与法的本质的神意论观点一致,是神学法学的主要内容;契约说则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与法的本质的理性论观点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恒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①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④国家出现而产生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一)根源·法产生的根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原始社会的氏族联盟和氏族习惯就逐渐被国家和法所代替。法的产生有着经济的、阶级的、社会的根源,同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具体而言: 1.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从法的最初起源看,正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导致了法的产生。法是为了维护某种所有制、调整一定经济关系和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前,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产品实行平均分配,个

中国古代法律之起源

(与“礼”“刑”之间的关系) “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正文: 浅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 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二)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夏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这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颇具伦理人情意味。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法律、刑罚和伦理道德规范同时作为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结合使用。法律与道德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二者互为表里。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为了维护专制王权以氏族奴隶制的严酷统治,镇压被奴役部族和平民、奴隶的激烈反抗,夏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利用刑法手段来稳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这使得刑事法在形成初期的夏朝法律中居于首要地位。

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十三章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资本主义法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向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演进过程中表现出的发展趋势,概括不正确的是哪一选项?() A.从“社会本位”转化为“个人权利本位” B.从所有权神圣到所有权受 限制 C.委托立法的大量出现 D.两大法系逐步靠拢 2、照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观点,下列哪一个选项没有正确揭示法律产生的规律?() A.法律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律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B.法律的产生经历了由自然法到国家法的发展过程 C.法律的产生经历了法律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律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律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D.法律的产生经历了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3、关于古代法,下列哪一选项的表述不正确?() A.古代法是人类早期的法,深深受到宗教信仰与神灵观念的影响 B.古代法的主体并非个人,而是集体或社群本身,法律是集体、社区共同生活的产物,所以法律是以集体性的权利、义务与制裁为其实质内涵C.古代法强调权利本位 D.古代法在思想方面的压制性和处罚上的残酷性较为突出 4、下列哪一位学者认为社会纷争的解决有赖“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A.荀子 B.商鞅 C.韩非 D.孟子 5、下列哪一位学者曾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出以维护法律为职贵的机关—公共权力.即国家”?()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6、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是() A、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 B、法的效力和法的地位 C、法的形式和历史传统 D、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的根本任务是() A、打击敌人,惩罚犯罪 B、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革命 B、积极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D、人民的力量 9、()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成文法典。 A、《法经》 B、《吠陀》 C、《汉穆拉比法典》 D、《十二铜表》

第八章 法律的起源与演进

第八章 法律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 一、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原始社会不存在法律 (二)法律起源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时期 (三)法律与原始习惯的区别 1.体现的意志不同。 2.形成的方式不同。 3.实施的保障不同。 4.适用的对象不同。 5.调整的目的不同。 二、法律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规范体系 在古代社会,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为获得神圣地位而颁布的。恩格斯说:“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从前人们对于氏族制度的机关的那种自由的、自愿的尊敬,即使他们能够获得,也不能使他们满足了;他们作为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代表,必须用特别的法律来取得尊敬,凭借这种法律,他们就享有了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1 三、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 (一)法律起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法律起源是对人们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的过程 (三)法律起源是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的过程 (四)法律起源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混沌一体到逐渐与之分化并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二节 法律的演进 法律产生后,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依据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法律划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一、奴隶制法 (一)维护奴隶主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人身占有,保护奴隶制生产关系 (二)公开确认人们身份的不平等 (三)规定的惩罚方法极其残酷 (四)带有原始习惯的某些残余 二、封建制法 (一)严格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确认和维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三)确认和维护封建等级特权 (四)刑罚严酷,野蛮擅断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三、法律起源的学说

三、法律起源的學說 (一)神意說 此派以維持宗教信仰為目的,以闡明法學的理論。其特徵如下: 1.以神學的至理,支配法學,故其研究方法注重演繹法。 2.視國家為神意所創造的集團,其法學研究的重心,並不重視國家的組織及 其權能。 3.人類生活的目的,認為是應向上帝為贖罪的行為,因之,其法理上亦重在 人類內部惡性的懲戒,而不重在其外部生活的改善。 4.對於身分法的研究,以道德律為標準,且較其他法律為重視。 5.法理的基本觀念,認為出於神意,原則上禁止批評與反對,故其進步極遲 緩。這種學派彌漫於基督教的盛行期,但自中世紀後,即漸趨衰落。 (二)自然法說 此派以根據自然法則為目的,據之以闡明法學理論。其特徵如下: 1.以自然法則為一切法律之根據。至於所謂自然法則,則此派學者中有認 為,未有國家以前,人類一切自然狀態皆為自然法則,是為狀態說:有認為人的天性皆是自然法則,是為人性說;亦有認為人的合理的理性,始為自然法,是為理性說;因其須根據一定標準,以闡明法理,所以在研究方法上亦注重演繹法。 2.認國家和法律的構成,均係根據人民間合意的契約。 3.在法律上樹立自由平等的原則。 4.對於公法上的理論,注重維持本國利益;私法上的理論,則注重個人利益。 此學派曾盛行於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但其後因歷史法學派興起而建行衰落。 (三)命令說 即法律乃是主權者對人民的命令,藉以區別善惡,其合於法條之所欲者為 善,其違反者則為惡。此為英國哲學家霍布斯(T. Hobbes)所主張。此說可遠溯及羅馬法之所謂「君意就是法」的格言。命令法說之成為有體系的學說,係由英國分析法學派之代表者奧斯丁(John Austin, 1790-1859)為奠基人,彼視法律之有效,乃基於主權者(即統治者)之意思的發動而來。 奧斯丁對於布拉克斯東(Blackstone)所主張之「違反道德之法律為無效」 加以批判,而主張「惡法亦法」。這種主張與國家萬能論之思想一脈相傳 ,而認為國家擁有無限制之絕對權,可以為所欲為的創造任何法律,而其只有國家所制定的才是法。奧斯丁從法律實証主義之立場認為「法學是實定法學」 ,法學的任務「是在答覆法律是什麼?」而不是答覆「法律應具有何種內容」。(四)歷史法說 此說認為法律系自然發達之論點,與自然法說類似,但其重點在於法律並非 依理性之方式演繹而成,而係歷史地跟著民族之產生而發生,跟著民族之成長而成長。此一主張是於十九世紀初由薩維尼(Savigny)所發起,認為法律之唯一 淵源為習慣法,習慣法不過是民族法的發現。因此法律是經過歷史的演變而成,無須編篹共通法典。 (五)實力說

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肖太福 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都已经步入了民主法治文明国家的行列,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处于专制或战乱状态。哪怕是专制国家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进行统治,比如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法律和命令到处都是。那么,到底什么是法律呢?法律是怎么产生的呢? 作为成年人都能够想到许许多多与我们生活和工作有关的事情,这种想到的过程就是发挥人的理性作用的过程。 人一出生下来就哭过不停,来到这个世界挺没有意思,又冷又饿,于是父母得给他穿衣服喂奶喂饭。小孩稍微长大了,就会伸手要东西,要饭吃,要玩具,会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抢。再长大了要去上学、去旅游,看到异性朋友后会产生愉快感、亲近感,再大了要结婚,不结婚也想办法同居,有了一个还要两个,甚至更多,越多越好。人生病了,要吃药打针,要看看一生,要让亲人朋友看看,否则就恐惧孤独。人参加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要越来越轻松,工资要越来越高,条件要越来越好。挣了钞票,赶紧买车子、买房子,车子要越来越高档,房子要越来越宽大,老婆和情人要越来越小,不能什么都要大的。为什么呢?人有欲望,有利益,会思考问题,会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欲望。 人的本能和本性决定了,人人都有生存、健康、同居、接受教育、参加工作、获得财产、实现自我意志、过幸福生活的欲望和要求。

每个人总想不断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欲望和要求,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被强迫说自己不愿说的话,不愿被强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在这一点上,人是与生俱来平等而自由的。然而,人类生活尽管美好,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想娶许多个老婆,每个人都像占有大量的山林良田和高楼大厦,每个人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指挥为自己做事。人的欲望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这种冲突和对立导致的混乱秩序和相互损伤,为人的理性所否定。人的理性决定了人都愿意接受一种共同的规则来平衡、调整各自的欲望和要求,实现一种和平的共赢,你那你的,我那我的,各得其所,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互不干扰。这种人们普遍接受、用来调整各自欲望、要求和行为的规则就是法律。法律自从国家诞生就出现了,法律的起源是法学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早在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思想家格老修斯首创社会契约论,提出了自然法学说,人民通过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社会契约以自然法为基础,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人性是自然法之母。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国内法和国际法由自然法产生,体现了人的意志。自然法的两条根本原则:各有其所有,各偿其所负。他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他人之物,不得妄取;误取他人之物者,应该议原物和原物所生之收益归还原主,有约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他用不可说明的理性观念代替中世纪时期不能说明的神的意志观念,反映了资产阶级保护私有财产权和走向法治的要求。

中国法的起源

中国法的起源 【摘要】法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它是在原始社会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取代氏族社会世代相传的习惯而产生的。 【关键词】战争起源时间途径特征 1法起源的普遍规律 法律和国家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法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私有制出现,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分裂为阶级和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是法产生的阶级根源。 1.1原始生产力的发展影响 私有财产的发展,带来了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少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职权占有了剩余产品,积累了财富,成为氏族中的富有者和剥削者。 氏族中私有财产的拥有者,要求对于土地、财货进行定分立制,以明确其所有权,并对侵害其财产所有权的行为进行惩罚。 1.2战争促进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为了扩大对社会财富的占有,也不断地发动对其他氏族部落的掠夺战争。根据典籍的记载,黄帝与蚩尤之战,颛顼与共工之战,尧舜与九黎、三苗之战,规模既大且又旷日持久,至禹时,战争尤为频繁,夏王朝正是在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征伐战争中建立起来的 氏族首领的职权也在不断进行的掠夺战争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是氏族的公仆,而是统治整个氏族的权威。不断进行的掠夺战争不仅加速了氏族内部的阶级分化,也使得武装力量的性质由代表全氏族、部落利益的公共武装,演变成保护少数氏族首领利益的私人武装,这是国家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2 中国法起源的基本逻辑 2.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商君书》说: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当此之时,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争吵);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生)也。 2.2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 一是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二是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2.3制止暴乱 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这种暴乱,使人类不至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或者说,只有赶快创制礼乐法制,才能使人类得以升华至文明境界,摆脱禽兽生涯,满足尊严和幸福的追求,战胜自然。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制君臣上下之义。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 2.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汉人班固说: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说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 2.5礼乐制度的制定的依据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所谓天叙、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和法则,五礼、五服、五刑是人类的法制。把天法变成人法的是圣人,他们是天人之间的桥梁,上天把他的委任和法则授予圣人。 传说伏羲时,龙马出黄河,背负河图;神龟出洛水,背负洛书。河图洛书上的神秘图案或文字,表达了上天的意志和法则。得之者就是得到了上天的任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