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的宗教观

中国人的宗教观

中国人的宗教观
中国人的宗教观

教義前導(3)--中國人的宗教觀

天主教教義函授課程

香港西灣河大石街一號天主教教友總會(電:2560 3800)

前言

上一課課文中,我們看到今日社會一般人的「宗教現象」,是透過占卜、問卦、求神拜佛等宗教行為顯示出來;這一課我們將循中國傳統思想及生活,探求一下先人們的宗教信仰。傳統上,當談及基督教時,國人都多認為這是洋教,而將彿教視為傳統的宗教、地道的產品。另外,尚有儒教和道教,今天不大被人注目,但它們和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著莫大的關係,故此,本課試就儒、道、佛三教去探討它們對國人信仰的影響。

殷商時代的宗教信仰

每一個民族、社會,自古都有崇拜、祭祀的宗教行為,我國民族亦不例外,從有「史」記載以來,便可見到這種宗教現象。最早記載下來的宗教史料,可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從甲骨文內容顯示出來的「卜辭」,就是一種宗教的行為。然後,從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在商代對於「天」和「帝」的崇拜,這可說是我國最早的宗教信仰。他們將神鬼的世界分為天神(上帝)、地祇(社稷)和人鬼(先祖)三部分,認為上帝能支配人間政事及自然現象。另一方面上帝是極其情緒化的,會視情緒而降禍福。從出土的卜辭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他們信仰的中心為:

(1)承認神鬼是存在的,人死後便進入鬼的世界;人鬼間是有關係,所以常用人的世界來推知鬼的世界。

(2)人格化的神鬼,神鬼亦有意志、情感。他們有「希望人做什麼」的思想,為人來說,這便成了「命令」,由此便產生了「天命不可違」的觀念。

(3)由於既有「天命」,人的禍福就在於是否違命,因此,上天監臨四方,具有支配力和主宰權。

故此,我們可以說「天」是至上神,因此產生敬天、祭天和守天命的行為。

儒道佛的宗教思想

上文曾提及我國的儒、道、佛三大宗教向被認同為我們自己的宗教,且相傳下來也有好一段日子,其間雖然盛衰不一,但卻都有他的淵源,他們的教義也演繹了我國的部分哲理,現在讓我們作一個概括的探討。

儒家的宗教信仰

說起儒家,大家都會想起孔孟兩位聖者。事實,儒家思想在孔子以前已經存在,孔子只是繼承前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思想,將它發揚光大而已。在此,我們更不難明白,為什麼儒家被尊為中國的正統思想。

儒家的宗教信仰即殷商的「天」觀,以天為至上的神明,天是賞善罰惡、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和永遠長存的。在儒家宗教信仰中最深刻的另一點,是對祖先雖死猶生的信仰。儒家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並不產生很大的關係,因為儒家的

人生觀是一種現世的人生觀,是日常生活之道,一種實踐的倫理而不談身後的生死問題的。所以,在孔子的學說中不講宗教,其下的宋明理學也不談宗教信仰之事。

由此,可以見出,在中國的正統思想中雖有宗教的事實,甚至有人格化的上帝或天,和神鬼的觀念,卻未刻意的去研究,使「天道」成為一個宗教定義上的神;同時,也沒有將求神意識化為祈禱的行為,而將重點落於人「如何」去體現天道上,視人生為一個成德的過程,最終是成為聖賢,這是一種以人體應天道而成聖的過程。體應天道的方法是盡性。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因此,人性問題成為儒家的中心,所以,在其內沒有以神為中心的教義。因此,儒家不被列為宗教信仰。

佛教的宗教信仰

一般來說,今天民間信仰中所信奉的、拜祭的神明,間接上是淵源於佛教,最少,也是受其影響而成的。現時,許多人都以為佛教是我們自己土產的宗教信仰。事實上,佛教是在東漢(公元六十七年)自印度傳入中國的。經過了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傳遍了中國。佛教之所以傳遍中國,不在於佛經的內容,因為真正看懂佛經的人不多;主要的是它補償了儒家思想中所欠缺的一面。上文已說過儒家不注重人身後的生死問題。但是,生死問題是人必經之路,是個切身的問題。佛教以因緣論而講輪迴,輪迴而講地獄,由地獄而講超渡。可以說,提出了一個有系統的身後信仰。這種信仰剛好彌補了儒家的欠缺。因是之故,受到廣大民間的接受和信奉。在現實生活中,中國人都守儒家倫理,但對於已亡的先人,則加入佛教的宗教活動。

佛教的宗教信仰很複雜,宗派奇多。教義中所信奉的不是一個「神」,而是主張人的修身,謂透過今世的人生修煉成佛,成了佛的便能達到一個常樂清淨的境界。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影響,除了輪迴之說外,還有拜佛、拜菩薩,菩薩是佛教的得道人。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便是人所最敬拜的對象。

道教的宗教信仰

有些人以為「道教」是出自道家的學說,事實上,道教的信仰很複雜,其原始由漢末張道陵開始。到唐朝皇帝因奉老子為祖,而使道教正式成立。

道教所信奉的人有三皇、五帝,有老子、有仙人,有長生不死之術,有靈符治病和捉鬼等等。然而,其中以長生不死為道教信仰的中心,也是較有系統的學說。道教中取自老莊思想的清靜無為和心齋、坐忘,成為中國士大夫對道教起景仰的唯一論點。而道士們遊山玩水、飲酒下棋的生活方式,也是士大夫們所喜愛的。一般民間所信奉的道教,卻是因為他們的消災散禍、捉鬼治病等把戲。

老莊、孔孟的思想

讀完了三大宗教的概要,知道儒、道二教均取用了中國哲人的部分思想而形成儒教和道教。但是,中國哲學思想中對「神」的觀念又如何呢?翻開中國哲學史,雖然諸子的論著中從未正面討論神的事情,但從其教誨、言論中均意味著宇宙間有一個超然的力量,影響著宇宙和人的內心世界。

老莊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週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25章)。

老子以天地萬物之生必有其原理和來源,他稱這先天地而存在的物體為「道」。其後,莊子在知北遊篇中說:道是無所不在的,在萬物中,在螻蟻中,甚至在屎溺中。從這一點更可推知這無所不在的道更在人心內,因為莊子主張尋求「道」的方法是靜心,要人從忘我的境界悟道。所以老莊的哲學是:指出先天地萬物而存在的、作為天地萬物根源的就是「道」;而這道既存在宇宙之間,作為宇宙的根源,也存在於人心之內,作為人的根本,所以莊子又稱這道為「大本大宗」(天道篇)。

?孔孟講「仁」

孔子論道,大抵是以「仁」為主:「富與責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又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

仁是人的根本,是做人處事的原則,一切行為和判斷的動力,是人與生俱來的。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又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他教人「盡心以知天性,知性而知天」,然後更進一步「存心養性以事天」o孟子先點出人的根本是「善」,也即是孔子所說的「仁」。如果人能按著自己的本心行事待人,他就能由他的善行追溯到他自己的本性,而這本性也就是天的本性,於是可知人和天的本性都是「善」o總括來說,是從人的善行來體驗人的根源是善,天的根源也是善。

中國宗教信仰實況

總觀,中國人生活上有宗教行為的色彩,但心目中卻沒有一個特定的宗教及所信仰的神明,在平素生活中以倫理為生活準繩;但在某些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便求助於外力,會投靠於一個超現實的力量。今天我們見到各大宗教信仰,能夠被中國人接納,自由發展,蔚成各派的現象,就可知道,中國人是抱著開放的精神來接納宗教。今日,我們所見到的一般民間信仰,即保持著這種開放的宗教色彩。

內容撮要

?有關中國人宗教信仰的史料可遠溯至殷商時代。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可知當代已經有占卜一回事,綜合其所得資料,知時人對鬼神的觀念不外是:承認神鬼的存在,人格化的神鬼,以及天命不可違。

?儒道佛三教在中國興起已有一段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其生死輪迴之說,

最為民間接受。儒道二教均取國人的部分哲理為其信仰的中心,因此,吸引了不少有識之士。

?老莊、孔孟的思想言論中雖未有直接討論神的事情,但從其學說中,可推

知他們均主張宇宙和人內心世界存有一種超然的力量。

討論

?你對「天命不可違」的看法如何?

?探討一下今日香港人對宗教的看法。又一般人對基督信仰所持的態度為

何?

教義前導(3) -- 中國人的宗教觀習作

甲、填完題(請在下列各題空格中填上適當的字句)

(一)中國傳統宗教現象中顯示,商代人將神鬼世界分為、

和三類。

(二)儒家思想雖有「上帝」、「天」的神鬼觀念,但從未將它

,使「天道」成為一個;也未有將求神意識化為。

(三)佛教自印度傳入後,能普及廣傳於民間,原因是它補償了中所欠缺的一面;它的生死輪迴說法給人提出了一個的。

(四)老莊思想中所說的,就是的根源,既存在宇宙中,也存於。

乙、簡答題

請簡述你對本文的感想。

您對本課如有疑難,歡迎來信討論。

完成上述習作後,請寄交:香港天主教教義函授課程香港西灣河大石街一號「天主教教義函授課程」收,您將獲得新的課程。

人生三观的含义

人生三观的含义 在人人都谈论三观的年代,可能有些人连三观是什么都不清楚。大多数人在谈的三观,仅仅只是指价值观而已。 真正三观正的人,要求是很高的,不是刻苦努力,不侵占别人便宜,就算三观正了。因为三观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三观正了呢? 简单地说,三观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老三观,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既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也受所处的社会和阶级影响,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阶层,也有不同的人生观,它受世界观的制约。 价值观是一个人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下,在认识事物价值时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最核心的就是价值取向和价值排序。 可以说,价值取向和价值排序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所以,三观正的女人,必然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远见,有思想。 多少女人这一生,几乎都是围绕男人开展的,男人好了,她就好了,男人不好了,她的世界就毁了,常常因为男人的一句话,琢磨半天,每天想着如何取悦对方,如何依靠对方。 可以说,但凡这么想的女人,其实已经落于下乘了,当你所有的一切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就算得到了,也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别人可以给你,同样也可以收回。 而有远见有思想的女人,会从自身出发,即使现在一切美好,都不会耽于安逸,她拥有远见卓识,知道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会有很多无法预料的因素,所以她永远不会放弃增加自己的砝码,以便应对人生给出的各种考验。 这样的女人,往往是生活中的典范,她们优雅从容,爱情事业双丰收,不是因为她们命好,而是她们早早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第二、有胸襟、有格局。 对于女人而言,这一点往往难以做到,大多女人一生都局限在小家庭里,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的女人最是常见,她们一生都很难突破眼界与格局的局限。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求助,比如因为别人说了一句什么话,难以释怀,需要开解;自己跟人打招呼,对方却没有回应,希望分析出三四五六来;自己有东西都给室友吃,可是室友却没有给自己吃…… 坦白说,我真不觉得这些算是个事儿,笑一笑也就过去了,没什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这本书的全名是《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书名比较长,说得却相当清楚,作者梁丽萍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宗教认同。 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哪个名词有固定的定义,往往都是莫衷一是,作者在第一章便对相关的概念的释义与界定给予描述。“宗教”一词的定义亦是相当丰富。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①而“认同指的是个人以群体中的一份子来界定自己的身份。”②宗教的认同又不同于皈依,宗教认同意味着宗教作为人们的认同而存在,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皈依则是个人信仰的变化过程。 本书的上篇同时还介绍了量化与质化研究的概念,而实证研究(包括量化与质化研究)正是作者的研究方法,是本书的重点,在后两篇中有着重记载。量化研究部分借助于问卷调查资料,对宗教徒认同的过程,认同的层次以及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型塑进行了量的统计和客观性的描述,量化研究让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徒认同中的一般性特点。在质化研究部分,作者借助于个案访谈资料,对宗教徒认同过程中一般性特点背后的隐蔽的细腻的宗教心理特点进行描述,也对宗教徒认同的呈现与形塑中无法概念化的事物加以揭示和补充。 量化研究对认同的呈现与形塑状况的分析表明:宗教徒对其作为宗教徒身份认同具有内涵地特点,大多数宗教徒均将其宗教信仰视为其精神生活的归属而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身份的象征,也少有人视宗教信仰为一种文化体系。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相比,多数宗教徒认为其信仰生活使其生活充满更多的喜悦与快乐,宗教徒均认为宗教信仰是其生活与生命的支柱,宗教信仰为他们解答了许多人生问题,使他们有生活目标。他们肯定其信仰人格的成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逐渐由表面的信仰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精神的皈依,宗教信仰使他们变得更加乐于助人,宗教信仰使其思想与个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性格的转变和心灵的升华”。同时,以上各特点也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性别而存在差异。 质化研究中从访谈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到:宗教徒的宗教认同在其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信仰的宗教的基本精神与理念不仅成为宗教徒日常行为的准则,而且成为他们家庭生活和家庭社会化的重要内容。”③宗教对其教徒心理与人格的重塑,总体上是正向的,信徒有求真向善的趋势,尽管这种趋势的深层仍有功利性的动机。也许正如书中所说:这就是人,有对美善的追求,有他的需求和愿望,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有限与无奈,因而需要一个支点——一个在他看来超越的,神圣的,力量的支点。 在我看来,宗教对个人以及社会都有影响,而对社会那一方的影响主要还是源于受到了影响的人。无论是社会唯名论还是社会唯实论,都承认了人在这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宗教是许多人心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的社会化,宗教也变成这个社会的心理和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任何一个努力求生存的社会,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人们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与困惑,人们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宗教通过其宣扬的学说通过教育给人以心灵的寄托,甚至是

浅谈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浅谈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把握着一个人人生的方向、抉择着一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则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是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是他的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而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则有什么样的追求。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地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同时,这也是我所信仰并为之奉行的: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的人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我有限的人生中,或许我不出类拔萃,或许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但是,我的人生我做主,我要尽自己所能,度过一个丰富、精彩、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要怎样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掌好人生的舵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人生是一段曲折坎坷不平的旅途,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总是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的挫折。但是,要知道,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是黎明前的黑暗!过了今天,明天就又是新的一天了。黑暗之后就是日出,影子的后面还有太阳!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挫折,我们不能随意的屈服气馁,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们更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并非只属于自己,它是一家人的牵挂,是我们的母亲十月怀胎将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育成人,更是我们的家人给了我们无尽的呵护和关爱,让我们在爱的包围中幸福成长! 当我们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开始考虑我要度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往大了说,我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做那个改变世界的人,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们也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让自己的人生虚度,在自己有限的青春年华中,拼搏奋发,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呢? 我对我的人生没有过多的要求,我并不要求说自己将来一定会有多大的成就,要为国家做多大的贡献,我就是希望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童年时候就尽情的玩,尽情的享受童真的快乐;青年时候就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等到该奋斗的时侯就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而现在的我,正按照自己人生的轨迹,无悔地走完了前两个阶段,步入第三个阶段,走入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学科,在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学科下不断探索,努力深入,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在我的梦想中,我期望将来的自己,那个学有所成的自己,可以攻克癌症,这是我人生的不断追求!是我人生为之努力拼搏的源动力!我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因为癌症而面临生离死别的痛苦,不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信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关于中国人有无信仰的争论。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命”为起源,以身处社会之中的“人”为信仰主体,以道德信仰作为核心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当代中国信仰重构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标签: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探源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因而也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之而出现了信仰的危机。信仰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信仰的重构还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求精神力量。 一、关于中国人信仰有无的争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物质财富的增加也随之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思想领域,一场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的争论由此展开。 1、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美国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撰文并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文章认为:中国人在心理上受无神论思想的影响,排斥宗教信仰并将其视为迷信;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泛神论,拜鬼敬神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在精神领域中无法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信仰时,便丧失了敬畏之心,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被无限夸大,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各自行为。当人们心中没有罪恶感时,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便暴露出来。也正因为没有信仰,所以“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1]信仰的缺失使中国人将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行动上就表现为自私自利和缺乏同情心,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的。 以上事实反应了国际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人信仰观的普遍看法。虽然这是基于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但由于西方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因而未免过于夸大和片面、有失公允。 2、一些国内学者也认为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信仰

过我们自己的节日-关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

过我们自己的节日 ――关于中国的宗教信仰 中国不需要西方的宗教信仰,没有,也不需要。宗教节日之所以能在西方如此盛行,盖因为西方历史上一直是国教并行,宗教势力甚至于曾一度强过了国家实力,这才出现如此情况。 但是,怎可如此荒唐!怎可有它物凌驾于国家地位之上!一国重器是为法!法为制式,法律至上。国家机器想要开动,还要顾忌一个宗教的意见,岂不可笑?宗教如此异物凌驾于法律之上,凌驾于国家权利主体之上,凌驾于百万黔首之上,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西方的历史确实是这样,西方人大部分是信教的,正因为如此,西方的节日才呈现出多为宗教节日的情况。宗教已经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可是中国不一样!纵观中国历史,何时出现过国教并行的局面?哪一个教派的力量走有过凌驾于皇权之上,凌驾于国家机器之上,凌驾于国家权利主体之上的情况?没有,从来没有!所以没有过全民统一信教的情况。民国时期曾有传教士到中国来,论及中国弱小的原因,说是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导致的。这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宗教大于天的地域,他没有经历过,也从未曾想过没有宗教信仰的世界,就像清末的士大夫们初次接触西方文化一样,都认为对方是惊世骇俗的。 中国也有宗教,但是他们从未能够凌驾于国家之上,他们只是在依附。儒家多么霸气,曾有人想立孔教为国教,结果如何,一句打到孔家店,一切成为空谈。道家也曾一度风靡,东汉末年黄巾军可是打着道教的旗号,结果如何?纵有皇帝迷恋道教金丹长生之术,这一宗教势力也从未侵蚀国家机器。外来宗教佛教,其势也大,其国如何?外来宗教,最终还是被同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所以,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传统是不一样的。没有那样的历史文化渊源,你学着过人家的节日,最终只得落得个不伦不类,徒具其形而不得其神。你若一定要想找个节日过过,放松一下心情,暂时摆脱一下平时忙碌劳累的生活,我们国家也有我们自己的节日嘛!你为什么不过自己先人的节日,反而去庆祝人家西方人先人的节日呢?我们的节日也不少嘛:元旦,除夕,春节,元宵,七夕,中秋,重阳,国庆……你若一定要过宗教节日,也行啊!孔丘的生日,老子的生日,也算是中国的圣诞了吧!而且你看一看道教与佛教的节日,圣诞可是不少啊,满眼望去全是圣诞,看的人眼睛疼啊!庆祝节日也不算是宗教迷信吧,总不能西方谈神就是宗教,中国谈神就成迷信了吧! 学习西方是应该的,我们比人家弱小,比人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

追求正确的人生观

追求正确的人生观 第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追求正确的人生观敬爱的党组织:通过这次学校构造的党课培训,我觉得劳绩颇丰。在这次的讲堂上,主要的收获在于什么是党员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将自己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牢牢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准确理论底子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用辩证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到本身的头脑深处,从而真正的认清周边发生的事变和已往的汗青。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要刚强社会主义信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服务群众。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树立坚定的准确信心的同时,更要敢于和擅于同错误的看法作斗争,对峙准确的要领认知,坚持无神论,坚持唯物主义,同趋同论,异化论,唯心主义等一切错误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刚强而彻底的斗争。要时时刻刻牢记着本身的信奉,不能被歪风邪气冲昏头脑。共产党的目标和宗旨要求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本身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要以实现共产党*巨大抱负为精神支柱, 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汗青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高贵的寻求。一个共产党员,只有真正具有了如许的人生价值观,才华变得精力崇高,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对峙准确的政治偏向,科学地 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眼前不低沉不动摇,经受住种种风波的磨练,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也只有如此,才会

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力樊笼,在亿万华夏儿女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本身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长处不屈不挠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这一些看起来很难,但当我们真正融入到共产党这个最为先进和伟大的构造之中后就会发明,早已经有无数的老前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模范。上有鞠躬尽瘁,为党和国家无私奉献了一辈子才气的周总理,下有从点滴小事做起的人民的好同道雷锋。远有宁死不向敌人低头的小好汉刘胡兰,近有为人民付出每一滴血汗的好公仆焦裕禄。在中国共产党算不得太长的汗青里,却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良好榜样和模范,这之中,不得不说是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表现。是的,这便是我们向往的构造,中国共产党,只有在他的向导下,我们才会真正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一名党员,但我相信只要服从党的纪律,严酷听从党的领导,以一名党员的条件要求本身,真正了解到党的先进性。总有一天我也会加入这个巨大而庆幸的构造。汇报人:haoword 第二篇:正确的人生观存眷生存,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础见解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尺度,是把握人生方向、决议人生道路的指南。正确的人生观是为别人办事的人生观。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人生观,是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同一,且最符合人类的根本长处和要求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题目的基础见解。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情况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诲的差别,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

作者:杨德森来源:昆明国际心理治疗大会文献资料 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又将如何发展变化呢?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所立项目与释义众说纷纭,以仁为例,至少有几十种解释,即在论语中,也见于多处而含义不一。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儒家学者仍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对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有广泛的影响。儒者立身处世,接受与奉行入世与济世的、积极有为的、讲究伦理道德的下列原则: 修齐治平,仁义忠孝; 少立大志,耀祖光宗。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 刚健有为,人定胜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花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但是老干道德经第十八章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是”直接与儒学的忠孝仁义的治国思想针锋相对的;第十九章继续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老子对圣智、仁义、巧利的否定。而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复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与儒家的法先王,赞古风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谈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姓名:高霞 学号:1023100 指导老师:陆老师 专业:机电一体化 班级:机械105班 学校:无锡太湖学院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奋进的一代,代表先进力量的一代,我们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我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所以,在我们进入大学完全适应这种生活以后便要开始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严要求自己让我们真正成为未来国家的主力军。 关键字: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而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更是直接反应出我们目前的人生价值取向,令人可喜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主流还是健康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重功利。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年轻人应该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由此带来人们对公里的追求,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 2.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生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把享乐尤其是感官享乐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作为一种“主义”去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狭隘的理解。比如,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而负负债累累。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是多的考虑的是理想色彩过重的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很少从精神层面上考虑。 3.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诚信。诚信和爱心是生存之本,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确实,表现的也是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还有对同学、就是对社会的冷漠,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刻问题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 4.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反映在部分大学生的身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一些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贪图享乐,也没有家庭责任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没有社会责任感;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他人的道义责任。由此也引发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危机的源泉。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禁一致,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听你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是狭隘的剥削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护士活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的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其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应该顺应世道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所以学习需要勤奋,需要锲而不舍、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影响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远古时期,随着原始文明的出现,中国产生了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夏商周三代出现了等级化的宗法制民族宗教,并延续至清末。秦汉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出现。道教诞生于中国本土,它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特征,但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与儒学、道教相互排斥有相互借鉴的过程中,逐渐是实现了中国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基督教在唐代、元代、明代、清代曾传入中国,但直到近代,它才在中国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唐代以来,伊斯兰教东渐,伴随着大量的阿拉伯商人进入中国,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中国传统文化中融会了多民族文化。儒道思想是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文化心理背景,它自信又从容,愿意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加以融会,使外来文化带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色彩,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中国社会现在的五大宗教,除道教为本土宗教外,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从国外传入而后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信仰,这表明,中国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具有相当宽容的社会氛围,各个宗教在中国都可以正常存在和发展。 宗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佛教道德通过佛典、书籍、绘画、戏曲等形式传播到民间,渗透到习俗中,对于净化人心、稳定社会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国穆斯林是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近代基督教的传入,沟通了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宗教、科学技术和人文学术成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在内外商贸活动中成绩显著;民族矛盾往往通过宗教问题表现出来,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 中国的传统宗教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民间对神灵的崇拜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宗教也是看中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1

中国人的宗教观

教義前導(3)--中國人的宗教觀 天主教教義函授課程 香港西灣河大石街一號天主教教友總會(電:2560 3800) 前言 上一課課文中,我們看到今日社會一般人的「宗教現象」,是透過占卜、問卦、求神拜佛等宗教行為顯示出來;這一課我們將循中國傳統思想及生活,探求一下先人們的宗教信仰。傳統上,當談及基督教時,國人都多認為這是洋教,而將彿教視為傳統的宗教、地道的產品。另外,尚有儒教和道教,今天不大被人注目,但它們和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著莫大的關係,故此,本課試就儒、道、佛三教去探討它們對國人信仰的影響。 殷商時代的宗教信仰 每一個民族、社會,自古都有崇拜、祭祀的宗教行為,我國民族亦不例外,從有「史」記載以來,便可見到這種宗教現象。最早記載下來的宗教史料,可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從甲骨文內容顯示出來的「卜辭」,就是一種宗教的行為。然後,從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在商代對於「天」和「帝」的崇拜,這可說是我國最早的宗教信仰。他們將神鬼的世界分為天神(上帝)、地祇(社稷)和人鬼(先祖)三部分,認為上帝能支配人間政事及自然現象。另一方面上帝是極其情緒化的,會視情緒而降禍福。從出土的卜辭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他們信仰的中心為: (1)承認神鬼是存在的,人死後便進入鬼的世界;人鬼間是有關係,所以常用人的世界來推知鬼的世界。 (2)人格化的神鬼,神鬼亦有意志、情感。他們有「希望人做什麼」的思想,為人來說,這便成了「命令」,由此便產生了「天命不可違」的觀念。 (3)由於既有「天命」,人的禍福就在於是否違命,因此,上天監臨四方,具有支配力和主宰權。 故此,我們可以說「天」是至上神,因此產生敬天、祭天和守天命的行為。 儒道佛的宗教思想 上文曾提及我國的儒、道、佛三大宗教向被認同為我們自己的宗教,且相傳下來也有好一段日子,其間雖然盛衰不一,但卻都有他的淵源,他們的教義也演繹了我國的部分哲理,現在讓我們作一個概括的探討。 儒家的宗教信仰 說起儒家,大家都會想起孔孟兩位聖者。事實,儒家思想在孔子以前已經存在,孔子只是繼承前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思想,將它發揚光大而已。在此,我們更不難明白,為什麼儒家被尊為中國的正統思想。 儒家的宗教信仰即殷商的「天」觀,以天為至上的神明,天是賞善罰惡、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和永遠長存的。在儒家宗教信仰中最深刻的另一點,是對祖先雖死猶生的信仰。儒家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並不產生很大的關係,因為儒家的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读书报告 我选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喜欢这本书,而是因为这本书封面的一段话:“中国人大多不会对自己所崇拜的神寻根究底, 祭供,充满着现世利的功利, 培养着自己自私自利之心。 没有信仰的纯洁性,或许更甚于没有信仰。” 我想知道这是不是真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也想知道,什么是信仰,它与宗教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我也想知道在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信仰。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葛兰言: 葛兰言,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1884年2月29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Drome省,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的学生。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 在葛兰言之前,西方汉学正统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方法,率先起来对这种方法进行纠偏的便是葛兰言。他批评说:“一般旧派的史学家或中国学家,不是仅以考证为能事,就是虽有解释而仍是以主观的心理的意见为主,故貌似科学而实极不正确,极不彻底,故远不如迪尔凯姆所倡的社会学分析法为高明。”因此,他倡导用社会学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撰写了《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在西方汉学中开创了崭新的社会学派。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信仰,只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对传统道德的坚信不疑。 值得关注的是他曾在中国留学。1911年,葛兰言博士来到北京留学。两年以后,他回到法国。回国后继其师为高等研究院东方宗教研究所所长,后转任东方学院教授。 接下来,我简要的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儒释道的本质是什么? 神、鬼、祖先与祈福仪式有怎样的微妙联系? 情歌对唱如何演化成天地信仰? 在这里,读懂沉淀5000年的国民文化 在中国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宗教的地位。 佛道,不过是妄图逃避苦痛时日的借口,以及期望上苍赐福的交易;儒教,毋宁说是现世相处的哲学;而面向祖先的祭供,则除去追忆过往的仪式,剩下的就只有盼望冥世先祖们能够保佑和降福于自己了。 功利性,使中国人的信仰失掉内在的虔诚,也使中国人失掉本心的纯粹。 这本书一共有四章:

人生价值的概念与内涵

人生价值的概念与内涵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的价值也就是人生的意义,主要是对人生价值量的大小进行平湖,可以理解成人生的意义,或者人生意义的大小。 (一)价值确定 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会受到不同社会关系的制约,从主观角度来说,人或许能够按照自己意愿去演化人生历程,但是在客观上,一个人意愿的实现不是个人决定的,是受到社会各种关系的制约。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 家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奠基石。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环境,而家长则是学生的首任教师,家长的修养与家风对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生价值的确定和价值量的增加减,与个人的拼搏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生价值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分,一个人只有满足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才能够获得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实现社会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人人生价值价值量的多少,受人生价值目标的境界与实现程度影响,并直接决定了价值量的多少。是否与社会总理想目标相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多大贡献,决定了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态度上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目标采取消极不合作,必然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自己的人生价值被主流社会评价为低价值,无价值、甚至负价值;二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经过艰苦的奋斗之后才能实现。 (二)价值标准与评价 价值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与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通过实践是否促进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发展;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和通过劳动对于社会与他人所作出的贡献,这是社会对个体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的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是生存与活动在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并且受到某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会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并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自己人生的目的,通过独特的思想与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但是,每个个

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宗教的不同

读神话故事浅析中西古文化 人在天地之间何以自处?在中国人的眼里,人和天地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上古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讲得不是人在灾难来临时如何依靠和求助于神明的护佑,反而是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现状,为人类的繁衍发展谋求出路。 同样是大洪水时代的神话故事,西方的诺亚方舟则是讲述人类如何在神明的指引下躲避洪水的伤害,又是在神的眷顾下,才得以繁衍生息。在西方,人依靠神的庇佑进而演化为对神的崇拜,西方宗教的狭隘观(往往宣称信该教则能获得神明的救赎,在末日审判中进入天堂,不信该教或信奉异教者,将被打入地狱)。 在东方,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而演化出现实主义的崇拜,为我所用者皆可为神。所以中国的神可以有很多,同时也能够不断接纳外来的各种神,连神话世界也是兼容并包的,西游记中佛教、道教各大神祗的融洽关系,在西方一神论的身上则是很难见到的。 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家的观念便是人与天地自然本为一体,人是天地循环中的组成部分,因此道家的某些观念不仅超出宗教的范畴,甚至成为了中国早期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又一例证。中国人的哲学研究,显得更为实用。 中国强调人生在世的意义,褒贬皆由此生的所作所为来决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宗教不是一种排他的信仰,敬天地、祖宗……自己应该成为何等人的价值思考。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提

出的:天地人的观念。中国人的信仰则是人在天地之间何以自处。 西方社会,以神学为基础,信奉上帝为约束世人的观念。在明清时期,大量欧洲传教士来东方传播“福音”,传教士们惊讶地发现,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知识、天主教义的同时,没有放弃佛教。尊崇自己的道教、儒家的教义和思想! 中国人的信仰在内容显得更为抽象:每个人处在历史这一时间横轴上,有祖宗、有子孙,如何以身作则,做到传承有序;位于天地这一空间纵轴上,有家国情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的两条轴线中不断交织,“青史留名”、“遗臭万年”会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各自信仰的终极答卷。纵观古今、中外,要完成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去实现这样的信仰该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令人心驰神往。 中国文化,在艺术、哲学、宗教、信仰等领域,都有厚重的文化沃土,伴随着中国复兴之路的开启,我们坚信:现实和梦想的结合,是可以终将实现的未来!

浅谈人生观对人生的影响

人生观教育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种精神动力;为不同群体提供共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在新时期人生观教育有新的特点,人生观教育注意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不仅提供人生的范式,更提供发展人生的武器;人生观教育回归生活,不仅注重伦理德育,更注重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教育;人生观教育尊重价值多元化,不仅注重灌输,更应注重引导。 人的生命过程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沟通、创新,从而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合适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成就人生,除了受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 其实,人对自我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于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就在这种客观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再是,人们通过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逐渐地认识认识和领悟人生,形成与自己相关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而且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然,人生观都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被世界观所决定的,总而言之,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是世界观对待人生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世界观又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其世界观也会随之变化。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人生需要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来指引,那么我们就得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指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列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实践中起很大的作用。人生目的一定程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同样,也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价值标准。可见,人生目的可以看作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当然,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要自觉的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单有人生目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正确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与重要内容,因为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认真,需要务实,需要乐观,需要进取,所以,我们就必须端正我们的人生态度,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断丰富我们人生的意义。 确定了人生目的与态度,我们就要来认识人生价值了。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作为处理生活中的一系列的矛盾,总会有一定的标

最新整理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docx

最新整理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 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 在古代,想成为乘龙快婿、蒙破格礼遇,或全靠写一手好诗词。可见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超强魅力。拥有3000年强大生命力的古诗词,不仅对民族国家有着双重教化价值,还代替了宗教任务,让人从中寻获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永远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 中国传统诗词,向来被看作六艺之首,从《诗经》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博大精深、意境美妙、言简意赅、神韵幽远,无不讲求炼字炼句炼意炼象之功。在许多诗词中,换一个字会境界全无,改一个词,则面目全非。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及其独特之处。 因此,每一個以汉语为母语为基础的中国人,则必须认真地学习、研究和掌握这种传统文化。这也正是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真正含意所在。 3000多年,中国传统诗词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所带给人们的一种特殊美感,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其平仄交织,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便于吟诵;其典雅质朴,内容精巧,和谐蕴籍,独具风韵;其结构之严谨,语言之凝练,韵律之和美,造象之奇特,举世瞩目。这些,无一不深刻、持久地感染和充实着我们,难怪连美国文学家庞德都对我国的传统诗词极为佩服,他认为音节只有七个的“中国诗的短小、精确和集中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因此,历朝历代诗人词家笔下的那些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名篇佳句,不仅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而且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

此外,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和时间考验的中华诗词的诗教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中国的传统诗词,正如新加坡诗人潘受所说:“永远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 成为血液里的基因,代替宗教任务 不管怎么说,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使其已成为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所以中国文人,人人都是诗人,或为假充诗人,而文人文集的十分之五都包含诗。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即常以诗为主要考试科目之一。甚至做父母的欲将其多才爱女许配与人,或女儿本人的意志,常想挑选一位能写一手好诗的乘龙快婿。而阶下囚常能重获自由,或蒙破格礼遇,也可能是因为他有能力写二三首诗呈给当权者。 中国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它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因宗教的意义在于人类性灵的发抒,在于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在于对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 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跃的情愫。中国人在宗教里头未曾寻获此灵感或活跃的情愫,宗教对于他们不过是装饰点缀物,用以遮盖人生之里面者,大体上与疾病死亡发生密切关系而已。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寻获了这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诗词又曾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经由俗谚和诗卷的影响力,已深深渗透一般社会而给予人们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艺术家风度的忍受人生。经由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之感,常能治疗一些心灵上的创痕。有时诗引动了浪漫主义的情绪,而给予人们终日劳苦无味的世界以一种宽慰;有时诗迎合着悲愁、消极、抑制的情感,用反映忧郁的艺术手腕以澄清心境。 总之,诗词教导中国人一种泛神论与自然相融合:春则清醒而怡悦,夏则小睡而听蝉声喈喈,秋则睹落叶而兴悲,冬则踏雪寻诗。在这样的意境中,诗词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