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第1章分散体系

《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第1章分散体系

概述

1.分散体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简称分散系

均相的单相体系

非均匀的多相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2.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500nm的分散系也表现出溶胶的性质

1.1溶液

溶液的定义:分散质以小分子、离子和原子为质点均匀地分散在分散剂中所形成的分散系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符号:n;单位:mol

2.摩尔:是一个系统物质的量。

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1mol12C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伽德罗常量(L),约为6.02×10²³mol-1

1mol任何物质均含有L个基本单元

3.基本单元:是系统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合,用符号B表示。

注:B既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等其他粒子,也可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4.摩尔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其数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1)符号:M(B)

(2)单位:kg/mol,g/mol

二.物质的量浓度

简称浓度

(1)符号:M(B)

(2)单位:mol·m-3,常用单位为mol·dm-3或mol·L-1

(3)与摩尔质量的关系:

三.质量摩尔浓度

(1)符号:

(2)单位:mol/kg

注:质量摩尔浓度的数值不随温度变化。溶剂是水的稀溶液[b(B)<0.100mol/kg]mb(B)与c(B)数值近似相等

四.摩尔分数

(1)符号:

(2)量纲为1

(3)

五.质量分数

(1)符号:

(2)量纲为1,也可用百分数表示

1.2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液的性质:⑴溶质的本性决定:密度,颜色,导电性,酸碱性…

⑵溶质粒子数目多少决定(依数性):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和溶液的渗透压等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饱和蒸气压:⑴定义:一定T下,将纯液体置于真空容器中,蒸发速度=凝聚速度,液

体上方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简称蒸气压

⑵特点:任何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都有确定的蒸气压,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蒸气压下降:⑴定义:当纯溶剂溶解一定量难挥发物质时,在同T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

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

⑵原因:溶质分子占据着一部分溶剂分子的表main,在单位时间内逸出页面的溶剂分子数目相对减少

⑶特点:①平衡时,溶液的蒸气压必定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

②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

3.拉乌尔定律:在一定T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质B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或在一定T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气压下降,近似地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1.沸点:⑴定义: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蒸气压时,液体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⑵水的蒸气压=外界大气压(101.3kPa),水的沸点=373.15K(100℃)

⑶特点: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2.溶液沸点升高:⑴内容:溶液的沸点升高等于溶液的沸点与纯溶剂的沸点之差

⑵根本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⑶特点:①溶液越浓,蒸气压越低,沸点升高越多

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近似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注:Kb称为沸点升高常数,只取决于溶剂,与溶质无关,不同溶剂Kb不同

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1.凝固点:⑴定义:一定外压下(一般指常压),物质的固相蒸气压=液相时,两相平衡共存时的温度

⑵水的蒸气压=冰的蒸气压,温度为273.15K(0℃),水冰共存,凝固点为273.15K

⑶特点: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2.溶液的凝固点降低:⑴特点:①溶液越浓,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越多,凝固点降低越大

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近似地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注:Kf为凝固点降低常数

用途:①植物细胞内有多种可溶物(氨基酸,糖)存在,使细胞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从而表现出抗旱性和耐寒性

②凝固点降低原理,用冰盐混合物作冷冻剂

五.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作用:连通容器中间安装一种溶剂分子可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的半透膜,当单位时间内进入糖液的水分子比离开的多,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直到两侧水分子扩散速率相等。该过程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且自发

2.渗透压:⑴渗透平衡状态:A液面上施加一额外压力,当外压恰好使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度相等时,体系处于渗透平衡状态

⑵渗透压:为了维持渗透平衡,向溶液上方施加的最小压力

类型①浓度,渗透压=:等渗溶液②浓度≠,渗透压高:高渗溶液,反之,低渗溶液

⑶特点:在一定T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质B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注:①π为渗透压;R为摩尔气体常量:8.314kPa·L/mol/K

②当水溶液很稀:

3.应用:⑴植物的细胞膜,容易透水,几乎不能透过溶解于细胞液中的物质。使植物茎,叶等具有弹性;使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⑵动物生理,人和动物血液渗透压的维持;海洋中的生物不能在淡水中生活

1.3电解质溶液

一.电解质溶液

类型:⑴强电解质:①例子:强酸,强碱,各种盐②特点:在水溶液中均以离子形式存在,且完全离解

⑵弱电解质:①例子:弱酸,弱碱,少数盐②特点:在水溶液中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少部分离解

二.离解度

定义: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已离解的部分与其全量之比,记为ɑ,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注: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离解,由于+,-离子的相互作用,实际离解度<100%,称为表观离解度

三.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1.前提:电解质溶液各项依数性值都比拉乌尔定律计算的数值大得多,这叫做电解质的“反常行为”

2.原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离解,使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比非电解质溶液含有更多溶质粒子数且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似乎不是完全离解,还存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1.4胶体溶液

一.分散度与比表面

1.表面:多相分散系内,相与相间存在界面,若两相中有一个气相,则该界面习惯上称为表面

特点:分散质分散得越细,总表面积越大

2.比表面:表示分散系的分散度

⑴公式: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除以体积

⑵特点:粒子越小,比表面越大,分散度越大

⑶意义:胶体分散系是分散程度很高的体系,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对胶体溶液的性质有重要意义

二.表面能

1.前提:⑴物体表面的粒子和内部粒子所处环境不同,故能量不同

⑵液体内部:各粒子均匀地被邻近粒子包围,使来自不同方向的吸引力相互抵消,处于力平衡状态

液体外部:液体表面粒子不同,液体外部是气体,ρ气体<ρ液体,故表面粒子受到来自气体分子的吸引力较小,受到液体内部粒子吸引力较大

⑶表面分子受到一个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有自动缩小的趋势

2.表面能:⑴产生:①把液体内部的粒子迁移到表面,需要克服向内拉力做功

②形成新的表面后,这部分功变为表面层粒子的势能使体系总能量增加

③表面粒子比内部粒子多出的功叫做表面能

⑵特点:①任何两相界面均存在表面能

②胶体分散系分散质颗粒表面能很大,故表面能很大

三.固体对气体的吸附

1.吸附:⑴定义:物质的分子自动聚集到界面上的过程

⑵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的物质

2.气固吸附: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相对聚集的现象称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⑴吸附量:与温度,气体的分压有关

在压力较小的范围内,随压力增大急剧增加,有极限,吸附剂表面已经饱和

温度:据平很移动原理,T升高,平衡向解吸的方向移动,吸附量减少

注:吸附是放热过程,放出热称为吸附热

四.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吸附物质:溶质,溶剂,或二者;分子,离子

1.分子吸附

⑴定义:固体吸附剂在非电解质或若电解质溶液中对分子的吸附

⑵特点①与溶质,溶剂,固体吸附剂的性质有关

②相似相吸:极性和极性,非极性和非极性

2.离子吸附

⑴定义:固体吸附剂在强电解质溶液中对溶质离子的吸附

⑵分类①离子选择吸附:吸附剂从电解质溶液中选择性的吸附与其组成有关的离子

②离子交换吸附:吸附剂从电解质溶液中吸附某离子的同时,将吸附剂表面的同号离子等电量的置换到溶液中的过程

注:①该过程可逆

②能进行离子交换吸附的吸附剂叫离子交换剂

五.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溶胶特有的光学性质)

⑴定义:用一束光从侧面照射溶胶,在与光路垂直的方向可以清楚看见一条发亮的光柱

⑵特点: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和入射光强度有关

⑶本质:光的散射现象

溶胶粒子直径为1~10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一760nm),当可见光通过溶胶时,散射现象十分明显。真溶

液中由于分散质粒子太小,散射现象很弱。粗分散系主要发生光的反射,观察不到散射光

2.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⑴定义:显微镜下观察溶胶,代表溶胶粒子的发光点在不断做不规则运动

⑵产生原因:分散体系中分散质粒子受周围分散剂分子不断撞击的结果

在粗分散体系中,粒子较大,每一瞬间可以从各个方向受到无数次的冲击,结果冲击都互相抵消,难以推动颗粒运动,即使这些撞击力不能完全抵消,由于颗粒的质量大,产生的运动也不易觉察到;对于较小的溶胶粒子,每一瞬间受到的冲击次数要少得多,不易彼此完全抵消,撞击力的合力在不同瞬间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同

⑶特点:溶胶颗粒不断改变方向和速度

⑷导致的结果——扩散作用:特点:①自发从粒子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扩散

②扩散较慢

3.电学性质

⑴电泳:在外加电场下,溶胶粒子在分散剂中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泳

例如,将新鲜的深红棕色Fe(OH)3溶胶加人U形电泳管中,并在溶胶上缓缓加人少量水,出现清晰的界面。当插人电极接通直流电源后,发现U形管内阴极一边溶胶一水界面上升,阳极一边溶胶一水界面下降,如图8所示,这表明Fe(OH)3溶胶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如果用AsS3溶胶做同样的电泳实验,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说明AS2S3溶胶粒子带负电(2)电渗:在外加电场下,固相不动,分散剂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例如,在电渗管内装人Fe(OH)3溶胶,插人电极,接通电源后,发现正极一侧液面上升,负

极一侧液面下降(图9),说明分散剂向正极方向运动,分散剂是带负电的,Fe(OH)3溶胶粒子则因不能通过隔膜而附在其表面

注:电泳和电渗统称电动现象

六.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1.吸附作用:溶胶中的固体离子选择吸附与其组成有关的离子,必然导致溶胶粒子带电。

例如,Fe(OH)3选择吸附了FeO+而带正电;Agl选择吸附Ag+而带正电,若选择吸附I-便带负电

2.离解作用:胶粒表面层的分子离解也会使溶胶粒子带电

例如,在硅酸溶液中,溶胶颗粒是由

Si02分子聚集而成的,粒子表面上的Si02与水作用生成H2Si03,弱电解质H2Si03可以离解成H+和HSiO3-:

Si02+H20==H2SiCh=H+ +HSi03-

H+进入溶液,HSiO3-留在胶粒表面,因而使溶胶离子带负电

七.胶团结构

1溶胶:⑴性质与结构有关

⑵结构:扩散双电子层结构

2.构成:⑴胶核:具有很大的表面能

⑵电位离子:被牢牢吸附在胶核表面上

⑶反离子:静电引力吸引反离子

⑷吸附层:反离子受到电位离子的静电吸引和本身的热运动,一部分反离子被束缚在胶核表面与电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

⑸胶粒:吸附层+胶核

⑹扩散层:一部分反离子离开胶核表面扩散到分散剂中,疏散地分布在胶粒周围,离胶核越远,浓度越小,这个液相层称为扩散层

⑺胶团=胶粒+扩散层

例如,将FeC13水解制备Fe(OH)3溶胶时,许多Fe(OH)3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核(直径为1~100nm),胶核具有很大的表面能,它吸附FeO+而使表面带正电荷,FeO+是电位离子。电位离子被牢牢地吸附在胶核表面上。由于静电引力,带正电荷的FeO+吸引液相中的CI-,CI-与电位离子的电荷相反,称为反离子。由于反离子受到电位离子的静电吸引和本身的热运动,一部分反离子被束缚在胶核表面与电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电泳时吸附层与胶核一起移动,这个运动单位称为胶粒;另一部分反离子离开胶核表面扩散到分散剂中,它们疏散地分布在胶粒周围,离胶核越远,浓度越小,这个液相层称为扩散层,胶粒与扩散层一起称为胶团。

3.性质:①故胶团是电中性的

②胶粒内部反离子的电荷总数<电位离子的电荷总数,胶粒是带电的,并且电荷符号必定与电位离子相同,而扩散层带相反电荷。

4.溶胶的稳定剂:⑴构成:吸附层中的电位离子和反离子

⑵成因:在适当过量的电解质存在下,胶核才能通过吸附电位离子,形成带有电荷的胶粒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这是种电解质

八.溶胶的稳定性和凝结

1.溶胶的稳定性

⑴布朗运动,扩散作用→阻止胶粒的下沉→动力学稳定性

⑵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具有很大的表面能→热力学不稳定性。

⑶其他原因:①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

②溶剂化作用→在溶胶粒子的周围形成了一层溶剂化保护膜,降低胶粒的表面能,又可以阻止胶粒之间的接触,提高溶胶的稳定性。注:双电层越厚,溶胶越稳定

2.溶胶的凝结

⑴内容:在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合并变大后从分散系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称为聚沉

⑵表现:溶液颜色的改变,从澄清变为浑浊,最后析出沉淀

⑶促使溶胶凝结的因素:①溶胶的浓度过大

②长时间加热

③加入电解质等(主要方法)

⑷凝结值:①作用:比较电解质对溶胶凝结能力的大小

②内容: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结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mmol/L)注:①凝结值越小,凝结能力越大;反之,凝结能力越小(凝结值见书P25)

②电解质的负离子对正溶胶起凝结作用,正离子对负溶胶起凝结作用

③舒尔策——哈代规则:离子价数越高,凝结值越小,凝结能力越强

④3价离子的凝结能力数百倍于1价离子,2价离子数10倍于1价离子

⑤同价离子,水化离子半径越大,凝结值越大,凝结能力越小

感胶离子序(凝结能力顺序)与离子水化半径的顺序恰好相反

⑸溶胶的相互凝结:①内容:电性相反的两种溶胶混合,由于带相反电荷的两种胶粒相互吸引,发生凝结

②特点:取决于两种溶胶的用量(当两种溶胶混合时,胶粒所带电荷的代数和为零,才能完全凝结;否则,只能部分凝结,或不凝结)

在溶胶中加人强电解质后,由于反离子的浓度增大,被电位离子吸引进人吸附层的反离子就会增多,于是中和了胶粒的电荷,胶粒就失去了静电相斥的保护作用。同时,加入的电解质离子具有很强的溶剂化作用,破坏了胶粒的溶剂化膜,因而在碰撞的过程中胶粒合并变大,最后发生沉淀

九.高分子溶液

P27

补充:明矾净水的原因:明矾溶于水后,形成Al(OH)3而使水净化。天然水中的悬浮粒子(硅酸等)一般带负电荷,也能与Al(OH)3溶胶中的胶位相互吸引发生凝结

农业出版社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汇总完整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 目录 第1章分散体系 (1) 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8) 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5) 第4章物质结构 (22) 第5章分析化学概述 (27) 第6章酸碱平衡 (31) 第7章酸碱滴定法 (36) 第8章沉淀溶解平衡 (44) 第9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49) 第10章配位化合物 (53) 第11章配位滴定法 (62) 第12章氧化还原反应 (67) 第13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78) 第14章电势分析法 (83) 第15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86) 第16章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介 (90) 第17章重要生命元素简述 (93) 第18章原子核化学简介 (96)

第1章 分散体系 1-1.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中,含有NaCl 0.900%,密度为1.01g?mL -1,若配制此溶液3.00×103g ,需NaCl 多少克?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解:配制该溶液需NaCl 的质量为: m (NaCl)=0.900%×3.00×103g=27.0g 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1 3-1-3 27.0g/58.5g mol (NaCl)==0.155mol L (3.0010g/1.01g mL )10 c ????? 1-2.把30.0g 乙醇(C 2H 5OH)溶于50.0g 四氯化碳(CCl 4)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28g?mL -1,计算:(1)乙醇的质量分数;(2)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3)乙醇的质量摩尔浓度;(4)乙醇的摩尔分数。 解: (1)w (C 2H 5OH) = 25254(C H OH)30.0g (C H OH)(CCl )30.0g 50.0g m m m = ++=0.38 (2)-1 2525-1-3 (C H OH)30.0g/46g mol (C H OH)[(30.0+50.0)g /1.28g mL ]10 n c V ?=??==10.4mol·L -1 (3)b (C 2H 5OH) =-1 25-3430.0g (C H OH)46g mol (CCl )50.010kg n m ?=?=13.0mol·kg -1 (4)x (C 2H 5OH) =-125254-1-1 30.0g (C H OH)46g mol = 30.0g 50.0g (C H OH)+(CCl )+46g mol 153.6g mol n n n ??? = 0.65 0.660.650.33 =+ 1-3.将5.0g NaOH 、NaCl 、CaCl 2分别置于水中,配成500mL 溶液,试求c (NaOH)、c (NaCl)、c ( 1 2 CaCl 2)。 解:NaOH 、NaCl 和 1 2 CaCl 2的摩尔质量分别为:

无机及分析化学董元彦第三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分散体系习题参考答案 1-1、16.67克;0.292mol/L 解:m(Na 2CO 3)=3%×1.03×200=6.2(g ), Na 2CO 3则需16.67g Na 2CO 3.10H 2O,c= 310 20014.106/2.6-?=0.292mol.L -1 1-2、 123.7克 解:△T f =273.15-268=5.15K △T f =K f b ,b=)()(A m M ((B)B m ? ∴m(B)=100086.15009215.5???=123.7(g) 1-3、(1)0.375;(2)0.666;(3)13.04mol/kg;(4)10.43mol/L 解:(1)w(B)= 503030+=0.375;(2)X(B)=1545046304630+=0.666 (3)b(B)=310504630-?=13.04mol/kg;(4) c(B)=3 1028.150304630 -?+ =10.43mol/L 1-4、5760g/mol 解:M(B)=V mRT ∏=001 .01034.4298314.8001.0101?????=5760(g) 1-5、373.30K; 272.6K 解:b=3.0298 314.8750=?=RT π ; T b =K b b+T b ※=0.512×0.3+373.15=373.30K T f =T f ※-K f b=273.15-1.86×0.3=272.6K 1-6、S 8 1-7、692.8kPa 1-8、400g.mol 1-9、2.3kPa; 373.37K; 272.22K; 1023.12kPa

《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第1章分散体系

概述 1.分散体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简称分散系 均相的单相体系 非均匀的多相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2.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500nm的分散系也表现出溶胶的性质 1.1溶液 溶液的定义:分散质以小分子、离子和原子为质点均匀地分散在分散剂中所形成的分散系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符号:n;单位:mol 2.摩尔:是一个系统物质的量。 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1mol12C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伽德罗常量(L),约为6.02×10²³mol-1 1mol任何物质均含有L个基本单元 3.基本单元:是系统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合,用符号B表示。 注:B既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等其他粒子,也可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4.摩尔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其数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1)符号:M(B) (2)单位:kg/mol,g/mol 二.物质的量浓度 简称浓度 (1)符号:M(B) (2)单位:mol·m-3,常用单位为mol·dm-3或mol·L-1

(3)与摩尔质量的关系: 三.质量摩尔浓度 (1)符号: (2)单位:mol/kg 注:质量摩尔浓度的数值不随温度变化。溶剂是水的稀溶液[b(B)<0.100mol/kg]mb(B)与c(B)数值近似相等 四.摩尔分数 (1)符号: (2)量纲为1 (3) 五.质量分数 (1)符号: (2)量纲为1,也可用百分数表示 1.2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液的性质:⑴溶质的本性决定:密度,颜色,导电性,酸碱性… ⑵溶质粒子数目多少决定(依数性):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和溶液的渗透压等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饱和蒸气压:⑴定义:一定T下,将纯液体置于真空容器中,蒸发速度=凝聚速度,液 体上方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简称蒸气压 ⑵特点:任何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都有确定的蒸气压,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蒸气压下降:⑴定义:当纯溶剂溶解一定量难挥发物质时,在同T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YUN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应用技术学部园艺系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部园艺技术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时】 68学时【学分】 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原子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和四大平衡等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要求):由该课程的地位、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作业、答疑为辅。本课程计 2 学分,68 学时,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溶液和胶体一、学习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及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2.掌握溶液组成不同表示方法间的换算;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分散系第二节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及其导出量; 2.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几种溶液浓度表示方法间的转换; 4.等物质的量规则。第三节稀溶液的依数性 1.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2.溶液的沸点升高; 3.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4.溶液的渗透压。三、课堂讨论题例1-1 、1-2、1-3、1-4、1-5、1-6。四、课外作业选题习题 p19:1、2、3、4、5、6、7、8、9、10、11、12。第二章电解质溶液一、学习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概念,Ki、pH、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和缓冲溶液等;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值的计算方法;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pH值的计算、缓冲原理; 4.掌握盐类水解的原理及水解平衡的移动; 5.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6.掌握平衡移动的原理。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2.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化学平衡的移动。第二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2.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4.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第三节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溶液; 2.缓冲溶液Phd的计算; 3.缓冲溶液的配制。第四节盐类的水解 1.盐的水解平衡和溶液的酸碱度; 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三、课堂讨论题例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 1-1.简答题 (1) 不同之处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除s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2的其他值更小。 (2) 几率:电子在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几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表示微粒波的强度,用电子云表示。 (3) 原子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两个分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4) BF3分子中B原子采用等性sp2杂化成键,是平面三角形;而NF3分子中N原子采用不等性sp3杂化,是三角锥形。 (5)分子式,既表明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表示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CO2、C6H6、H2;化学式,只表明物质中各元素及其存在比例,并不表明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NaCl、SiO2等;分子结构式,不但表明了物质的分子式,而且给出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具体联接次序和方式,像乙酸的结构式可写为

C H H H C O O H 其结构简式可记为CH 3COOH 。 1-2解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7对;8错;9对 10错;11错;12错。 1-3 波动性;微粒性 1-4. 3s=3p=3d=4s ;3s< 3p< 4s <3d ;3s< 3p< 3d< 4s ; 1-5 32;E 4s < E 4p < E 4d < E 4f ; 第六周期;La 系;2;铈(Ce) 1-6 HF>HCl>HBr>HI ; HF>HCl>HBr>HI; HFHI>HBr>HCl 。 1-7 (1)M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2626521s , 2s 2p , 3s 3p 3d , 4s 。(2)M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高能级组中电子数为7。(3)M 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第4周期,VII B ,Mn 。 1-8 a e f h i 是基态 b c d 是激发态 g 是不可能组态 1-9 (1)电子数为35,1个未成对电子。 (2) 4个电子层;4个能级组;18个轨道;8个能级 1s,2s,2p,3s,3p,3d,4s,4p ;7个价电子 (3)第四周期,ⅦA,非金属,最高氧化态为7。 1-10 (1)Zn 元素,属于ds 区,第4周期,IIB 族。 (2)位于IIIA 族、 p 区、价层电子构型为ns 2np 1的元素。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

第一章 分散体系 1-1 3%Na 2CO 3溶液的密度为1.03g ·ml -1 ,配制此溶液200ml ,需用Na 2CO 3·10H 2O 多少g?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解:设所需Na 2CO 3m 克,则 m =ρ·V ·3%=1.03 g ·ml -1×200 ml ×3%=6.18g m(Na 2CO 3·10H 2O) = 6.18 ×286 / 106 = 16.7 (g) c(Na 2CO 3)=m/[M(Na 2CO 3)·V] =6.18÷(106×0.200) =0.292(mol ·L -1) 1-2 为了防止500ml 水在268K 结冰,需向水中加入甘油(C 3H 8O 3)多少克? 解:设需加入甘油x 克,根据题意ΔT f =273-268=5(K ) ΔT f =K f ·b (B ) 5K =1.86K ·kg ·mol -1×[x ÷M (C 3H 8O 3)÷0.5] x =(92g ·mol -1×5K ×0.50kg )÷1.86K ·kg ·mol -1 x =123g 1-3某水溶液,在200g 水中含有12.0g 蔗糖(M=342),其密度为1.022g ·ml -1,,试计算蔗糖 的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 解:x(蔗糖)=n(蔗糖)/[n(蔗糖)+n(水)]=(12.0÷342)÷[(12.0÷342)+(200÷18.0)] =0.035÷[0.035+11.1]=0.035÷11.15=0.00314 b(蔗糖)= n(蔗糖)/m(水)=0.035÷(200×10-3)=0.175mol ·kg -1 c(蔗糖)= n(蔗糖)/V(溶液)=0.035÷[(200+12.0)/1.022]=0.169 mol ·L -1 1-4 101mg 胰岛素溶于10.0ml 水中,该溶液在298K 时的渗透压为4.34kPa ,求胰岛素的摩尔质量。 解:π=c 胰RT=n 胰RT/V n 胰=m 胰/M 胰 1115766010.034.429831.8101.0---?=???????mol g L kPa K mol K L kPa g V RT m M ==胰胰π 1-5实验测定未知物水溶液在298K 时的渗透压为750kPa ,求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 解:溶液的浓度为: c= π/ RT =750kPa /(8.314kPa ·L ·K -1·mol -1×298K)=0.303mol ·L -1≈0.303mol ·kg -1 ΔT b =K b ·b 未≈0.512K ·kg ·mol -1×0.303 mol ·kg -1=0.155K T b = 373.15 + 0.155 = 373.31 (K) ΔT f =K f ·b 未≈1.86K ·kg ·mol -1×0.303 mol ·kg -1=0.564K T f = 273.15 – 0.564 = 272.59 (K) 1-6 某一学生测得CS 2(l)的沸点是319.1K ,1.00mol ·kg -1S 溶液的沸点是321.5K ,当1.5gS 溶解在12.5g CS 2中时,这溶液的沸点是320.2K ,试确定S 的分子式。 解:CS 2的K b 可由下式求出: K b =ΔT b /b(S)=(321.5K-319.1K)/1.00 mol ·kg -1=2.4K ·kg ·mol -1 18.2615 .12)1.3192.320(10005.140.210002-?=?-?????mol g m T m K M CS b S b S == M s =261.8÷32≈8 则硫的分子式为S 8 1-7 人体血浆的凝固点为272.5K ,求310K 时渗透压。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系、教研室、实验室):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 学分:3学分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8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 基本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综合了以往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的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变化和分析测试基本原理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知识、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掌握溶液与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了解s区元素、p区元素、d区元素、f区元素中一些重要生命元素。 4 掌握溶液中的四大平衡规律,掌握以四大平衡为基础的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 了解配位化学、电化学、生命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 6 了解本课程内容在生物学、制药和化工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材料类各专业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与本课程平行开设的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绪论 化学发展简介;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1章溶液与胶体 分散系;溶液的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2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系统和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过程与途径;热和功;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定容热效应;定压热效应;焓和焓变;热化学方程式;Hess定律;自发过程;混乱度;熵及其统计意义;热力学第三定律;标准熵;自由能;热力学第二定律;标准生成自由能;Gibbs-Helmholtz方程;标准生成自由能。 第3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反应速率理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及特征;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计算;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的关系;化学反应等温方程;根据反应熵和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自发方向;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大纲 课程代码:7300010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董元彦等编,科学出版社 适用专业:农科和理科各专业 学时: 72 开课学院:生命科学与理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而化学是生物科学的基础之一,基础化学知识是高级农业科技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础化学课是高等农业院校各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无机及分析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学好该课程,可为后续化学课程和专业课的学

习打下基础,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素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科学、系统、简明地阐述无机化学 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性知识的一门综合 课程。无机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基础理论和溶液中的离 子反应,分析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及误 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无机化学阐述化学反应速度,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 及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用结构理论阐述元素周期律 及其与电子构型的关系,详细介绍化学平衡中的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等。 分析化学应阐述误差与量的观念,辨别与评价各种分析方 法的特点及应用的限制,掌握有关测定原理和数据处理的 方法,逐渐学会查阅定量分析的有关资料。应注重培养和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 及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三、讲授大纲(共72学时;4个学分) 绪言(1学时)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简介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三、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四、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第1章分散体系(5学时) §1 溶液: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摩尔分数。 §2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的沸点上升;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渗透压。 §3胶体溶液:分散度比表面积;表面能;固体对气体的吸附;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溶胶的性质;溶胶离子带电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期末总结 第1章 分散体系

第1章 溶液和胶体 1.1 溶液 一、选择题 1、溶质和溶剂之间没有明显界面的分散体系为( )。 A. 单相体系 B. 多相体系 C. 混合体系 D. 封闭体系 2、合金也是一种分散体系,它的分散质为( )。 A. 一种(或多种)液体 B. 一种(或多种)金属 C. 一种(或多种)气体 D. 液体和固体都有 3、市售浓盐酸密度为1.185g·mL -1,其质量分数为37.3%,c(HCl)=( )mol·L -1。 A. 24.2 B. 12.1 C. 36.5 D. 1.21 4、含50.0g H 2SO 4的溶液500mL ,241()2 c H SO 为( )mol·L -1 A. 0.49 B. 0.98 C. 0.1 D. 2.04 5、在80%(质量分数)的甲醇水溶液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约为( )。 A. 0.3 B. 0.5 C. 0.7 D. 0.2 参考答案:1、A ;2、B ;3、B ;4、D ;5、C 二、判断题 1、在NaCl 溶液中滴加少量很稀的AgNO 3,均匀混合后所形成的体系是单相体系。( ) 2、 n (½H 2)表示基本单元为氢的物质的量。( ) 3、在 60.0mL 质量浓度为 1.065g·mL -1、质量分数为58.0%的醋酸溶液中,含有37.1g 的醋酸。 ( ) 4、在W g 溶液中,含有溶质(分子量M )y g ,溶液相对密度为d g·mL -1,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1)表达式为y/M c 1000W/d =⨯。 ( ) 5、1000g 溶液中含有1mol 溶质B ,则b(B)= 1mol·kg -1。( ) 参考答案:1、√;2、×;3、√; 4、√;5、× 1.2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选择题 1、如果某种盐的浓溶液的蒸气压低于同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分压,这种盐就会( )。 A. 潮解 B. 风化 C. 起泡 D. 结晶 2、天气干旱时,植物会自动调节增大细胞液可溶物含量,以降低( )。 A. 冰点 B. 沸点 C. 蒸气压 D. 渗透压 3、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 ) A. 蔗糖(C 12H 22O 11)溶液 B.葡萄糖(C 6H 12O 6)溶液 C. 丙三醇(C 3H 8O 3)溶液 D.尿素((NH 2)2CO )溶液 4、医学上称5%的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这是因为( )。 A. 它与水的渗透压相等 B. 它与5%的NaCl 溶液渗透压相等 C. 它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 D. 它与尿的渗透压相等 5、测得人体血液的冰点降低值为0.56℃,在体温为37℃时,血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 。 A. 7.8×102 B. 3.9×102 C. 7.5×102 D. 1.9×102 参考答案:1、A ;2、C ; 3、A ;4、C ;5、A 二、判断题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知识-6学时

第1次课学时2

第一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系(15分钟)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性 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结论:正是由于微观粒子与宏观粒子不 同,不遵循经典力学规律,而要用量子力 学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 2.测不准原理图 △ X- AP> h/4 Tt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薛定渭方程: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波动方程。 薛定渭方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 态、变化规律的基本方程。它的解并不 是具体的数资,而是一个含有三个变量 x、y、z和三个参数n、l、m的函数式, 叫做波函数表示为6(x,y,z)。波 函数是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微观粒子的 统计规律性 (20分钟)波函数和原 子轨道 及发射卫星使用的高能燃料。 4.计算机中信息存储设备。 化学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当今科技已发展到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科学,产生了分子生物学等新型学科。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和化学分析技术。 二、讲授新课: 生物体本身就是多种化合物组成的集合体, 如: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等等。 电子衍射示意图

数式。 图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量子力学中的原子轨道不是某种确定的轨道,而是原子中一个电子可能的空间 运动状态,包含电子所具有的能量,离核的平均距离、几率密度分布等。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微小体积内出现的几率,称为几率密度,用波函数绝 对值的平方|。|2表示。 常常形象地将电子的几率密度(|少|2)称作“电子云”。 1s电子云界面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四)、四个量子数及其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 .主量子数(n) (1)取值范围它只能取1, 2, 3……等正整数。 (2)物理意义: ①主量子数n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 ②主量子数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或电子层数。 在光谱学上常用一套拉丁字母表示电子层,常用K、L、M N O P、Q等符号分别表示n = 1,2, 3, 4, 5, 6, 7。 2 .角量子数(l) (10分钟)几率密度和 电子云 (30分钟)四个量子数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9100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程新大类基础课程 授课对象:医学部各专业、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含中外合作办学)、轻化工程等专业 开课学期:第1学期 总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 讲课学时:72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指定教材:周为群、朱琴玉《无机及分析化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 参考书目: 1.朱琴玉、周为群,《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课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 2.虞虹、薛明强,《基础化学实验》,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 3.董元彦,《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1年 4.贾之慎,《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6.倪静安、商少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杨宏孝,《无机化学简明教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7.吴国庆,《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8.于世林、苗凤琴,《分析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9.郭兴杰,《分析化学(第三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 教学目的: 化学是多门自然学科的基础之一。适用于医学类、生物类各专业以及其他非化学化工的大学理工科的大学化学课程,应该既能适当的强调化学理论基础,又能及时的体现化学现代技术手段。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设置即针对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 本课程科学、系统、简明地阐述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性知识。无机化学部分主要介绍溶液与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中的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等化学基础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基础的化学理论,通过对化学基本规律的学习,能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后续专业学习和工作中的有关化学问题。 分析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各种化学滴定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等,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测定原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逐渐学会查阅定量分析的有关资料。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绪论 课时:0.25周,共1课时 教学内容 0-1 概述 0-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0-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溶液与胶体 课时:1.5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1-1 分散系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与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一、概述 1、课程定位与性质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变化和分析测试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农科类、理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测量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前沿和科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掌握溶液与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掌握溶液中的四大平衡规律,掌握以四大平衡为基础的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配位化学、电化学、生命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本课程内容在生物学、制药和化工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本课程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各章课时分配表。

2、第一章气体和溶液学时6 主要内容: (1)气体 (2)溶液 教学要求: (1)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2)掌握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

互间的换算。 (3)掌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4)了解分散体系的类型,掌握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 (5)了解溶胶的性质,了解离子交换吸附的特点,掌握胶团结构概念和胶体带电的原因,了解胶团的扩散双电层结构,了解电动电势及其与溶胶稳定性的关系。 (6)了解溶胶动力学稳定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的原因,了解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道尔顿分压定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分散系的概念、稀溶液依数性及计算公式;胶团结构和影响溶胶稳定性和聚沉的因素。 [难点]:蒸汽压;渗透压。引起稀溶液依数性的原因;胶团结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习题讲解 3、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学时4 主要内容: 反应热、焓和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生成焓;盖斯定律。 教学要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环境与体系、状态与状态函数、内能、功和热。掌握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焓变,掌握盖斯定律,掌握标准焓变与标准生成焓。重点、重点、难点: [重点]:状态函数的性质;焓和焓变;自由能和自由能变;反应热和自由能变的含义及其计算;自发性判据。 [难点]:焓、熵、自由能的概念;利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过程的自发性。 其它教学环节:习题讲解 4、第三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学时4 主要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速率简介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4)化学平衡 (5)化学平衡的移动 (6)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熟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1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1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 目录 第1章分散体系 (1)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5 物质结构.......................................................................................22 分析化学概述 (27) 酸碱平衡……………………………………………………………………………31 酸碱滴定法………………………………………………………………………… 36 沉淀溶解平衡 (44)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49 配位化合物………………………………………………………………………… 53 配位滴定法………………………………………………………………………… 62 氧化还原反应 (67) 氧化还原滴定法……………………………………………………………………78 电

势分析法………………………………………………………………………… 83 吸光光度分析法..............................................................................86 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介.........................................................90 重要生命元素简述...........................................................................93 原子核化学简介 (96) 第1章分散体系 1-1.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中,含有NaCl 0.900%,密度为 1.01g?mL-1,若配制此溶液3.00×103g,需NaCl多少克?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解:配制该溶液需NaCl的质量为: m(NaCl)=0.900%×3.00×103g=27.0g 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7.0g/58.5g?mol-1 -1 c(NaCl)==0.155mol?L3-1-3(3.00?10g/1.01g?mL)?10 1-2.把30.0g乙醇(C2H5OH)溶于50.0g四氯化碳(CCl4)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28g?mL-1,计算:(1)乙醇的质量分数;(2)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3)乙醇的质量摩尔浓度;(4)乙醇的摩尔分数。 解:

无机及分析化学

绪论 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 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明确提出“化学的对象和任务就是寻找和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777年,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07年,道尔顿建立原子论,合理地解释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为化学新理论的诞生奠定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学体系;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理论,量子力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新历程; 化学与化学的分支学科 化学可分为四大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有机化学是最大的化学分支学科; 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预备知识 分压定律 科学上常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描述气体的行为:PV=nRT 式中:R 为摩尔气体常量,R=mol -1K -1 一定温度下,某组分气体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具有的压力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压;混合气体总压力是由各组分共同产生的; P 总= PA+ PB+ PC+… 式中:P 总为混合气体的总压;PA 、PB 、PC 分别为混和气体中A 、B 、C 组分气体的分压;该式就是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表明“一定温度、一定体积条件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 总()()总()(B x n B n P B p == 式中:XB 为B 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则PB=P 总 xB 定温条件下,某组分气体的分压与混合理想气体总压相同时,其单独占据的体积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体积;混合气体的总体积是各组分气体分体积的加和,称为分体积定律; V 总=VA+VB+VC+… V 总=RT P n )总( VB=RT P B n )(=XB V 总 VB=XB V 总 有效数字 对数数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只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整数部分代表该数为10的多少次方,起定位作用;例如,PH=,只有两位有效数字,表示cH+=×10-5molL -1; 化学计算中的自然数、倍数、分数、系数等,非测量所得,可视为无误差数字,其有效数字的位数是无限的;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是“四舍六入五留双”;当尾数≤4时则舍;当尾数≥6时则入;当尾数等于5时,若“5”前面为偶数包括零则舍,为奇数则入,总之保留偶数; 当几个数相加减时,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以绝对误差最大或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标准; 当几个数相乘除时,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以相对误差最大或通常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标准; 应当指出,当几个数相乘或相除时,如果位数最少的数的首位是8或9,则有效数字位数可多算一位;例如,×,可将看成两位有效数字,因为与两位有效数字的相对误差相近,因此×=; 对于高含量组分10%的测定,化学分析中用到的分析天平和滴定管等仪器测定结果一般有四位有效数字,则要求分析结果有四位有效数字如%;对于中含量组分1%~10%的测定,一般要求三位有效数字如%,对于微量组分<1%的测定,一般要求两位有效数字如%;此外,在表示误差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