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宠物病理复习资料

宠物病理复习资料

宠物病理复习资料
宠物病理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疾病: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动物机体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过程,损伤占主导地位。

2.出血:血液(红细胞)流出血管或心腔之外称为出血。

3.出血性浸润:血液进入组织间隙,叫做出血性浸润。

4.贫血:循环血液总量减少或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低于同龄、同性别健康动物的正常值,称为贫血。

5.营养不良性贫血:因营养物质(造血必须原料)缺乏而引起的贫血称营养不良性贫血。

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9.水肿:过多的水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10.浮肿:皮下水肿称为浮肿。

11.积水:大量液体积聚在浆膜腔时,称积水或积液。

12.脱水:机体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水和电解质的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而引起体液总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现象,称为脱水。

13.等渗性脱水:机体失水、失钠比例大致相等,又称混合性脱水。

14.高渗性脱水:以水分丧失为主,盐的丧失较少的一种脱水,又称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

15.代射性酸中毒:由于代谢障碍引起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碱性物质(碳酸氢根)大量丧失,导致酸碱平衡紊乱的现象,称代谢性酸中毒。

23.坏疽:是组织坏死后受到环境感染引起的继发性坏变化。

24.代偿: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动物机体一些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或组织结构遭受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改变进行代替、补偿的过程,称为代偿。

25

26

27

28

29.溃疡:皮肤或粘膜的坏死脱落后,局部留下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30.炎症: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素引起的损伤所产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31.变质性变化:变质性变化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并发生变性和坏死的总称。

32.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慢性化脓性炎。

33.纤维素性炎:以渗出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

34.渗出性变化:渗出性变化是指炎区组织发生的血管反应、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的总称。

35.浮膜性炎症:发炎部位形成的纤维素性伪膜易于剥离,组织损伤较轻。

36.蓄脓:指浆膜发生化脓性炎时,脓性渗出物大量蓄积于体腔内的现象。

37.化脓:坏死组织被嗜中性白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分解液化成为浓汁的过程。

38.败血症: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侵入血液循环,并随血流不断扩散,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和严重的物质代谢障碍的全身严重感染的病理过程。

39.发热: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解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并伴有全身性反应的病理过程。

40.致热原:凡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热源刺激物,或称为致热源(EP)。

4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于高水平,且昼夜温差变动不超过1℃。

42.驰张热:体温升高后,昼夜温差超过1℃以上,但最低点不会降至常温。

43.脱水热:脱水持续进行,机体血液浓稠,血容量减少而导致循环障碍,从腺体、皮肤、呼吸器官分泌和蒸发的水分减少,散热困难,热量在体内蓄积,引起发热,称脱水热。

44.缺氧:因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导致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45.氧含量:是指机体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血红蛋白结合氧和血浆中物理溶解氧。

46.血氧分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浆内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47.黄疸: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是动物皮肤、粘膜、巩膜等组织黄染的病理现象称为黄疸。

48.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血清中的非酯型胆红素增多而引起的黄疸,也称肝前性黄疸。49.实质性黄疸:也称肝性黄疸,由于肝功能障碍,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疸。50.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造成胆管狭窄或阻塞,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而破裂,是酯型胆红素排出障碍而逆流入血引起的黄疸,也称肝后性黄疸。

51.钙化:体液中的钙盐以固体状态析出并沉着于病理产物或局部组织中的现象,称病理性钙盐沉着,简称钙化。

52.尸冷:指动物死亡后,尸体温度逐渐降低至外界环境温度相等的现象。

53.尸斑:尸体倒卧侧组织器官的坠积性郁血,称为尸斑。

54.尸体自溶:指动物体内的溶酶体酶和消化酶如胃液、胰液中的蛋白分解酶,在动物死后,引起的自体消化过程。

55.肿瘤:指动物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生长失去控制,导致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所形成的局部肿块,称为肿瘤。

56.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向邻近组织侵犯、延伸,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

59.皱缩肾: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呈弥漫性细颗粒状,颜色苍白的一种病变,也叫

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填空题

1.疾病的外因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和营养性因素等。

2.疾病内因包括机体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反应性、遗传因素和机体的应急改变。

3.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其阶段性表现明显,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时期。

4.传染病的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四个时期。

5.水肿的发生原因有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和水、钠潴留等。

6.常见的水肿有皮肤水肿、肺水肿、脑水肿、浆膜腔积水和实质器官水肿等类型。

7.脱水的类型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

8.血液中调节PH值得缓冲对有碳酸氢盐-碳酸缓冲对、磷酸氢盐缓冲对、血浆蛋白缓冲对和血红蛋白缓冲对等。

9.调节血液酸碱平衡的有血液循环系统、肺脏、肾脏和组织细胞。

10.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有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11.全身性贫血的种类有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

12.缺氧是由于供氧不足和用氧障碍所致。按产生的缘故缺氧可分为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13.休克的种类很多,按病因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和神经性休克。

14.失血性休克按微循环的改变分为休克前期、休克代偿期和缺血缺氧期三期。

15.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间接反映阳性,粪的颜色加深,尿的颜色加深。

16.肝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双向反映阳性,尿的颜色加深,粪的颜色变淡。

17.肝后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阳性,尿的颜色加深,粪的颜色变淡。

18.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可将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其中,体温下降期的特点是产热小于散热,动物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加强。

19.发热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类型。

20.引起充血的原因有温度、机械损伤、炎症和生物因素等。

21.充血可分为侧枝性充血、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和血管神经性充血四种类型。

22.血栓形成的条件可归纳为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性质的改变三个方面。23.血栓的头部又称之为白色血栓,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血小板。

24.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性质的改变。且只有同时具备两个及其以上原因才能形成血栓。

25.血栓形成后,其结局有如下三种可能: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生和钙化。

26.出血的类型有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27.出血按血管的损伤程度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尿中带血称尿血,粪中带血称为血粪,组织间隙中带血称出血浸润。

29.肝脂肪变性依据变性细胞与中央静脉的位置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0.坏死的类型有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

31.凝固性坏死的类型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和蜡样坏死。

32.组织细胞损伤的形态变化中萎缩和变性是可复性变化,坏死是不可复性变化。

33.代偿可分为代谢代偿、功能代偿和结构代偿三种形式,但三者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34.局部性萎缩,后者可分为废用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缩和激素性萎缩。35.影响再生的局部性因素有再生能力、____________、感染和异物。

36.坏死细胞的核的变化是核浓缩、核破碎和核溶解。

37.栓塞的种类有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和其他栓塞等。

38.梗死的类型有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39.水泡变性主要见于一些病毒性疾病,如口蹄疫、水泡。

40.病理性钙化主要有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两种。

41.颗粒变性的器官形态学上的变化是体积肿大,颜色苍白,呈煮肉状。

42.坏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为吸收再生、腐离脱落、机化、包囊形成和钙化。

43.肉芽组织是一种幼嫩结缔组织,组织外观呈鲜红幼嫩颗粒状。

44.肉芽组织的性能包括填补伤口和其他缺损组织或连接断裂的组织、抗感染,保护创面和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及其他异物。

45.创伤愈合的类型主要有第一期愈合和第二期愈合。

46.第一期愈合的特点是创伤小、创缘平整、创内异物少、炎性反应轻微、愈合所需时间短,愈合后形成的疤痕小。

47.家畜发生胃肠臌气或腹水,在穿刺放气、放水时一定要注意速度不能太快,以免胃肠发生减压后充血,而脑发生贫血,在临床上导致严重后果。

48.局部血液循环阻碍体现为充血、郁血、梗死、栓塞和血栓等。

49.变性可分为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等五种类型。

50.炎症的部分症状有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和血清急性反应物形成。

5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具有吞噬能力的炎性细胞是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52.虎斑心属于变质性炎,猪瘟的回盲口出现扭扣状溃疡属固膜性炎,绒毛心属浮膜性炎。

53.变质性炎见于肝、心和肾等实质性器官,疾病过程中,以炎区组织发生变质变化为主,常发生于、等部位。

54.渗出变化过程中,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分为边移、贴壁和游出。

55.败血症的特点是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

56.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突起性生长、弥漫性生长和侵润性生长。恶性肿瘤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和接触性转移这三种途径转移。

57.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有突起性生长和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有浸润性生长和弥漫性生长;58.肿瘤的转移方式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和接触性转移。

59. 大叶性肺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消散期四个时期。

60. 化脓性肾炎的感染途径为血源途径、尿源途径。

61.局部性含铁血黄素沉着表示该处发生过。

62.血管再生的方式为芽生和改建。

63.维生素E缺乏时雏鸡会发生渗出素质病、肌肉营养性病和胰脏营养性萎缩。

64.内部脏器检查分体积、色泽、质地和弹性等。

65.采集病理性材料的要求或原则是选取病变典型部位、采取的病料要新鲜、体积适中、包含病变和正常组织和放入10%甲醛溶液。

66.动物死亡后有机体变为尸体,其变化通常包括尸冷、尸僵、尸斑、尸体自溶和腐败和血液凝固等多种形式。

三、单选题

1.脂肪变性最常发生的器官是(A)。

A 肝

B 心

C 肾

2.脑组织易发生液化性坏死原因是脑组织富含(A)。

3.A 脂质 B 蛋白质 C 糖原

3.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理性充血( B )。

4.A 炎性充血 B 进食后胃肠道充血 C 侧支性充血

4.下列脾梗死的形态特征,哪项是错误的(A)。

A 梗死区呈不规则形

B 病灶灰白色

C 呈凝固性坏死

5.关于化生正确的是( C )。

A 化生是分化成熟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B 化生对机体有害无益

C 通常上皮细胞只能化生为上皮细胞,间叶细胞只能化生为间叶细胞

6.肉芽组织具有抗感染作用主要是由于(C)。

A 成纤维细胞

B 毛细血管

C 炎性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7.褐色萎缩心肌细胞内常出现( B )。

8.A 血红蛋白 B 脂褐素 C 卟啉

8.最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是( B )。

9.A 炎症介质形成 B 白细胞渗出 C 局部酸中毒

9.卡他性炎一般是指发生在( A )。

10.A 粘膜的渗出性炎症 B 皮肤的变质性炎症 C 粘膜的变质性炎症

10.下列哪一种疾病的病变是以变质性炎为主?( B )

11.A 慢性阑尾炎 B 肾小球肾炎 C 急性肝炎

11.下列哪一项不符合肿瘤的特点?( B )

A 相对无止境的生长

B 增生过程必须有致瘤因子持续存在

C 与机体不协调

12.属于化脓性肾炎的是( C )。

A 间质性肾炎

B 慢性肾小球肾炎

C 肾盂肾炎

13.引起乳斑肝的特征性病变是(A)。

A 间质性肝炎

B 出血性肝炎

C 化脓性炎

14.痛风实质是发生以下哪种变化?(C)

A 钙盐沉着

B 碳末沉着

C 尿酸盐沉着

15.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此变化为( A )。

A 充血

B 出血

C 微血栓形成

16.局部组织表现为体积肿大,色鲜红、温度升高,该病变称为( A )。

A 充血

B 郁血

C 出血

17.眼结膜苍白是( A )象征。

A 贫血

B 充血

C 黄染

18.虎斑心形成主要是因为( B )。

A 颗粒变性

B 脂肪变性

C 坏死

19.坏死组织呈灰白色豆腐渣样外观时,称为(A)。

20.A 干酪样坏死 B 蜡样坏死 C 干性坏疽

20.一般在炎区最早出现的是( B )。

A 嗜酸性粒细胞

B 嗜中性粒细胞

C 单核细胞

21.皮肤、粘膜、浆膜等出血点、出血斑是( C )。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毛细血管出血

22.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发病环节为( A )。

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C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23.范登伯氏试验呈双向反应的是( B )。

A 肝前性黄疸

B 肝性黄疸

C 肝后性黄疸

24.休克的本质是(C)。

A 心功能不全

B 大出血

C 微循环障碍

25.恶性口蹄疫病变的特征是(B)。

A 槟榔肝

B 虎斑心

C 绒毛心

26.急性猪瘟时,淋巴结的病变属于( A )。

A 出血性炎

B 浆液性炎

C 变质性炎

27.体温升高后,其昼夜温差变动在1℃以内,该热型称( A )。

A 稽留热

B 驰张热

C 间歇热

28.败血症是( C )。A 菌血症 B 毒血症 C 两者兼有

29.因肝脏受损,影响胆汁的形成和排泄,而引起的黄疸,称为( B )。

A 实质性黄疸

B 溶血性黄疸

C 阻塞性黄疸

30.保存病理性材料常用的溶液是(A)。

A 10%福尔马林

B 冰水

C 50%甘油缓冲液

31.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局部组织器官静脉性血量增多,称( B )。

A 充血

B 淤血

C 贫血

32.动物疾病发展不同时期中最具有临床上诊断价值的是( B )。

A 潜伏期

B 临床经过期

C 转归期

33.动物心力衰竭细胞中的色素颗粒是( A )。

A 含铁血黄素

B 胆红素

C 脂褐素

34.动物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 A )。

A 肝

B 心

C 肺

35.过敏性炎症时常见于(C)细胞增多。

A 单核细胞

B 嗜中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36.动物某些原发性疾病导致体内碳酸氢钠含量降低,主要引起( C )。

A 代谢性碱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酸中毒

37.槟榔肝的发生原因是( C )。

A 中央静脉郁血

B 脂肪变性

C 两者兼有

38.全身性萎缩发生最早的器官组织是( C )。

A 肌肉、肝脾等

B 脂肪组织

C 心肌及脑

39.干酪样坏死属于( A )。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坏疽

40.良性肿瘤的特点是( A )。

A 异型性小

B 异型性大

C 常见核分裂相

41.休克死亡动物,内脏器官主要病变为( C )。

A 萎缩

B 缺血

C 梗死

43.脓毒败血症的主要特点是(A)。

A 血液内出现化脓菌

B 体表有多发性脓肿

C 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

44.肝脏疾病,引起的黄疸,一般是(A)。

A 肝性黄疸

B 肝前性黄疸

C 肝后性黄疸

45.动物某些原发性疾病导致体内碳酸氢钠含量降低,主要引起( A )。

A 代谢性碱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酸中毒

46.临床死亡期的标志为( A )

A 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活动完全消失

B 心跳减慢、呼吸时断时续,反射活动基本消失

C 体温下降、血压下降

47.局部贫血的原因是( A )

A 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小动脉受压或阻塞

B 静脉回流受阻

C 静脉血管受压或阻塞48.下列致病因素,属化学性致病因素的有( C )。

A 高温

B 细菌感染

C 农药中毒

49.下列因素中,不能促进血栓的形成的是(C)。

A 心血管内膜损伤

B 血液凝固性升高

C 血流加快

50.出血性梗死主要发生在下列哪种器官?( B )

A 肾脏

B 肺和肠

C 心脏

51.局部组织器官发生动脉性充血,其体积( B )。

A 缩小

B 略肿大

C 无变化

52.局部器官长期受压迫,当压力突然解除,该组织器官会发生( A )。

A 贫血后充血

B 轴突反射性充血

C 侧枝性充血

53.左心衰竭常常可引起哪种脏器的淤血?( A )

A 肺脏

B 肝脏

C 胃肠

54.皮下水肿可称为(B)。

A 积水

B 浮肿

C 脓肿

55.发生全身性萎缩时,下列组织或器官中,最先萎缩的是(B)。

A 脂肪

B 脑组织

C 肌肉

56.常发生颗粒变性的组织器官是(B)。

A 皮肤

B 心脏肝脏肾脏

C 肌肉

57.一般在急性炎症初期和化脓性炎症时,炎区会出现( C )。

A 嗜酸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 嗜中性粒细胞

58.( C )的肿瘤细胞与起源的细胞形态结构相差不大。

A 恶性肿瘤

B 所有肿瘤

C 良性肿瘤

59.休克死亡动物,内脏器官主要病变为( C )。

A 萎缩

B 缺血

C 梗死

60.脓毒败血症的主要特点是( A )。

A 血液内出现化脓菌

B 体表有多发性脓肿

C 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

61.眼结膜潮红是( C )现象。

A 贫血

B 充血

C 黄染

63.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 )。

A 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减少B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增加C细胞体积增大和数目减少64.坏死组织呈灰白色豆腐渣样外观时,称为( A )。

A 干酪样坏死

B 蜡样坏死

C 干性坏疽

65.一般在炎区最早出现的是( B )。

A 嗜酸性粒细胞

B 嗜中性粒细胞

C 单核细胞

66.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 C )。

A 膀胱炎

B 尿道炎

C 肾炎

68.剖检猪肾时,发现肾郁血、肿大,呈暗红色,切面有出血点,应首先考虑的是( A )。

A 猪瘟

B 猪丹毒

C 猪肺疫

69.干酪样坏死属于( A )。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坏疽

70.恶性口蹄疫病变的特征是( B )。

A 槟榔肝

B 虎斑心

C 绒毛心

71.对酸碱平衡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 C )。

A 肾

B 肝

C 血液缓冲系统

72.属于肿瘤性疾病的是( C )。

A 鸡白痢

B 鸡新城疫

C 鸡马立克氏病

73.败血症是( C )。

A 菌血症

B 毒血症

C 两者兼有

74.因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胆红素增多而引起的黄疸,称为( B )。

A 实质性黄疸

B 溶血性黄疸

C 阻塞性黄疸

75.绒毛心多见于( A )。

A 心包炎

B 心肌炎

C 心肉膜炎

76.下列因素中,属于物理性致病因素的是( B )。

A 病毒

B 辐射

C 农药

77.虎斑心是指心肌细胞发生( B )。

A 颗粒变性

B 脂肪变性

C 坏死

78.水肿时,体积明显肿大的是( B )。

A 肝

B 肺

C 肾

79.淤血不会引起( A )。

A 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B 淤血性的水肿

C 组织细胞变性、坏死80.一般在炎区出现嗜中性粒细胞,表明该炎症是(A)。

A 急性炎症

B 慢性炎症

C 不能确定

81.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C)。

A 膀胱炎

B 尿道炎

C 肾炎

82.郁血器官的颜色是(A)。

A 暗红

B 鲜红

C 黑红

83.下列物质中除了哪一种,进入血管后都有可能形成栓塞(B)。

A 气体B水 C 脂肪组织

84.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引起的病鸡患肢肌肉萎缩属于( C )。

A 废用性萎缩

B 缺血性萎缩

C 神经性萎缩

85.结核病时的干酪样坏死属于(A)。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湿性坏疽

86.范登伯氏试验呈直接反应阳性的是( C )。

A 肝前性黄疸

B 肝性黄疸

C 肝后性黄疸

87.属于肿瘤性疾病的是(C)。

A 猪水肿病

B 犬瘟热

C 鸡马立克氏病

88.败血症是( C )。

A 菌血症

B 毒血症

C 两者兼有

89.因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胆红素增多而引起的黄疸,称为( B )。

A 实质性黄疸

B 溶血性黄疸

C 阻塞性黄疸

90.( A )再生能力较强。

A 神经纤维

B 神经细胞

C 心肌细胞

91.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称( A )。

A 充血

B 郁血

C 贫血

92.虎斑心形成主要是因为( B )。

A 颗粒变性

B 脂肪变性

C 坏死

93.水肿时,体积明显肿大的是( B )。

A 肝

B 肺

C 肾

94.肾发生出血性梗死主要出现( B )。

A 糖尿

B 蛋白尿

C 血尿

95.一般在炎区出现嗜中性粒细胞,表明该炎症是( A )。

A 急性炎症

B 慢性炎症

C 不能确定

96.大叶性肺炎的呼吸音为( B )。

A 干性罗音

B 湿性罗音

C 捻发音

97.动物的体温降低,主要见于( B )。

A 猪丹毒

B 亚硝酸盐中毒

C 感冒

98.剖检猪肾时,发现肾郁血、肿大,呈暗红色,切面有出血点,应首先考虑的是( A )。

A 猪瘟

B 猪丹毒

C 猪肺疫

99.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发病环节为(A)。

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C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100.恶性口蹄疫病变的特征是(B)。

A 槟榔肝

B 虎斑心

C 绒毛心

101.范登伯氏试验呈直接反应阳性的是( C )。

A 肝前性黄疸

B 肝性黄疸

C 肝后性黄疸

102.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后( A )。

A 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B 迅速通过,继续蔓延

C 迅速通过,定居新组织103.( C )是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的结果。

A 潮红

B 苍白

C 黄染

104.急性猪瘟时,淋巴结的病变属于( A )。

A 出血性炎

B 浆液性炎

C 变质性炎

105.绒毛心多见于( A )。

A 心包炎

B 心肌炎

C 心内膜炎

106.坏死组织呈灰白色豆腐渣样外观时,称为( B)。

A 蜡样坏死

B 干酪样坏死

C 干性坏疽

107.化脓性炎症时渗出的炎性细胞主要是( B )。

A 嗜酸性细胞

B 嗜中性细胞

C 嗜碱性细胞

108.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称( A )。

A 充血

B 郁血

C 贫血

109.眼结膜潮红是( B )现象。

A 贫血

B 充血

C 黄染

110.体温升高后,其昼夜温差变动在1℃以内,该热型称( B )。

A 驰张热

B 稽留热

C 间歇热

111.由于肝细胞损伤对胆红素的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黄疸,称为(C)。

A 实质性黄疸

B 阻塞性黄疸

C 溶血性黄疸

112.机体出现全身性萎缩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是( C )。

A 脂肪组织

B 肌肉组织

C 疏松结缔组织

113.属于肿瘤性疾病的是( C )。

A 鸡白痢

B 鸡新城疫

C 鸡马立克氏病

114.炎症持续较久时,覆盖在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拨动而形成的外观称(A)。

A 盔甲心

B 绒毛心

C 虎斑心

115.保存病理性材料常用的溶液是( A )。

A 10%福尔马林

B 冰水

C 50%甘油缓冲液

116.虎斑心形成主要是因为( B )。

A 颗粒变性

B 脂肪变性

C 坏死

117.亚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眼观表现为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质地柔软,颜色苍白或淡黄色,俗称( C )。

A 大红肾

B 皱缩肾

C 大白肾

119.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不同,其中再生能力很强并且整个生理过程中都发挥再生作用细胞是(C)。

A 结缔组织

B 肌肉组织

C 血细胞

120.禽巴氏杆菌病急性型病理变化是(C)。

A 纤维素性肺炎

B 咽峡炎

C 肝脏表面和切面有许多针尖大小坏死灶

四、是非题

(正确)1.抵御机能包罗屏蔽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

(正确)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别。

(错误)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硕是细胞数量增多。

(正确)4.白细胞朝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挪动的表象称为趋化作用。

(正确)5.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能够通过血浆缓冲、呼吸和肾脏进行代偿调节。

(错误)6.发热是机体在常年进化历程中所取得的一种以抗伤害为主的抵御习惯反响。因而,发热对机体是利于无害的。

(正确)7.由于胆色素代谢阻碍,血浆胆红素浓度提高,使动物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的表象称为黄疸。(错误)8."虎斑心"属于本质性心肌炎,心肌有灰黄或灰白色斑状纹,外表形似虎皮。

(正确)9.慢性肠炎,肠壁结缔组织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进一步进展肠腺萎缩。

(错误)10.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和食盐中毒性脑炎的组织学病变相同。

(错误)11.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阻碍而导致的体温上升称为发热。

(错误)12.当众多溶血所组成的未联结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尝试为直接反响阳性。

(正确)13.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去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外表,称为白细胞附壁。(正确)14.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动涌现多颜色景象。

(错误)15.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外表组成凝结的纤维素假膜,譬如猪瘟。

(错误)16.温度对疾病的发生没有影响。

(错误)17.以大量丧失红细胞为特征的贫血称溶血性贫血

(错误)18.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变性。

(正确)19.实质器官小范围内的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不大。

(正确)20.脱水患畜都表现口渴尿少。

(正确)21.浆液性炎往往会发展为纤维素性炎、卡他性炎、化脓性炎。

(错误)22.遇到发热现象时应首先给予退烧。

(错误)23.血栓就是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出现的不溶性的异常物质。

(错误)24.肿瘤细胞增生与炎性增生或生理性再生相似,只是速度快些。

(错误)25.肾脏的贫血性梗死为液化性坏死。

(错误)26.湿性坏疽常发生于体表。

(错误)27.蜂窝织炎是局部的化脓性炎。

(正确)28.皮肤粘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的比较深在的组织缺损叫溃疡。

(错误)29.机体没有发病,没有表现临床症状,体内一定没有感染病原。

(正确)30.肿瘤是指形态结构和代谢方式均异常,且具有过度增生现象的细胞群或肿块。

(错误)31.皮肤充血时,指压颜色不退。

(正确)32.萎缩、变性大多数是一种可复性病理过程。

(正确)33.血液流入组织间隙称出血性浸润。

(错误)34.高渗性脱水时,钠盐的丧失大于水的丧失。

(错误)35.皮下脓肿触诊有捏粉样感觉。

(正确)36.发热是因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

(错误)37.尸体剖检中,如脏器被污染,可用清水冲洗后观察。

(错误)38.采集病理性材料时,应尽量采大些,将病变部位连同正常组织一并采集下来。(错误)39.恶性肿瘤的瘤细胞分化程度高。

(正确)40.粘膜出血是败血性疾病的特征之一。

(正确)41.肝脏脂肪变性时,触摸有油腻感。

(正确)42.肝前性黄疸,尿、粪颜色均加深。

(错误)43.肺郁血是由于右心衰竭而引起的。

(正确)44.肿瘤细胞的生长是无止境的。

(错误)45.漏出液和渗出液无多大区别。

(错误)46.出血时,局部暗红,指压退色。

(正确)47.以大量丧失红细胞为特征的贫血称失血性贫血。

(错误)48.坏死是一种可复性病理变化。

(正确)49.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坏死。

(正确)50.低渗性脱水时,钠盐的丧失大于水的丧失。

(错误)51.器官组织的局部化脓性炎症称为蜂窝织炎。

(正确)52.菌血症就是败血症。

(错误)53.病毒进入血液而引起中毒的现象称为毒血症。

(正确)54.良性肿瘤的瘤细胞分化程度高。

(错误)55.非炎性水肿液称渗出液。

(错误)56.肝脏颗粒变性时,触摸有油腻感。

(错误)57.蜂窝织炎是局部的化脓性炎。

(错误)58.肥胖动物尸冷比瘦弱动物快。

(错误)59.增生性炎是以结缔组织增生为主。

(正确)60.脂化型胆红素溶于水和体液。

(错误)61.只有生物因素才能引起机体发病。

(错误)62.机体的局部组织或某一器官血液含量增多,称出血。

(错误)63.贫血是一种独立性疾病。

(错误)64.粘膜表面浅的组织缺损称溃疡。

(错误)65.高渗性脱水时,钠盐的丧失大于水的丧失。

(正确)66.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概括有变质、渗出、增生三种变化。

(错误)67.发热都是由感染引起的。

(错误)68.采集病理性材料时,应尽量采大些,将病变部位连同正常组织一并采集下来。(错误)69.恶性肿瘤的瘤细胞分化程度高。

(错误)70.肌肉组织凝固性坏死为干酪样坏死。

(正确)71.肝脏脂肪变性时,触摸有油腻感。

(错误)72.蜂窝织炎是局部的化脓性炎。

(正确)73.肝前性黄疸,尿、粪颜色均加深。

(正确)74.肿瘤细胞的生长是无止境的。

(错误)75.皮下脓肿触诊有捏粉样感觉。

(错误)76.温度对疾病的发生没有影响。

(错误)77.以大量丧失红细胞为特征的贫血称溶血性贫血

(错误)78.尸体剖检中,如脏器被污染,可用清水冲洗后观察。

(正确)79.实质器官小范围内的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不大。

(错误)80.高渗性脱水时,钠盐的丧失大于水的丧失。

(正确)8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概括有变质、渗出、增生三种变化。

(错误)82.发热都是由感染引起的。

(正确)83.采集病理性材料后应把放在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

(错误)84.恶性肿瘤的瘤细胞分化程度高。

(错误)85.肌肉组织凝固性坏死为干酪样坏死。

(正确)86.肝脏脂肪变性时,触摸有油腻感。

(错误)87.蜂窝织炎是局部的化脓性炎。

(错误)88.肥胖动物尸冷比瘦弱动物快。

(正确)89.肿瘤细胞的生长是无止境的。

(错误)90.非炎性水肿液称渗出液

(错误)91.疾病的本质就是机体出现的不同于健康时的异常状况,如发烧、腹泻等。(正确)92.炎区内炎性细胞具有吞噬、杀菌作用,对机体无不利影响。

(错误)93.机体没有发病,没有表现临床症状,体内一定没有感染病原。

(错误)94.炎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引起机体出现的一种损伤反应。

(正确)95.易发生贫血性梗死的组织器官,侧枝循环丰富。

(错误)96.遇到发热现象时应首先给予退烧。

(错误)97.血栓是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出现的不溶性的异常物质。

(错误)98.肿瘤细胞增生与炎性增生或生理性再生相似,只是速度快些。

(错误)99.脱水患畜都表现口渴尿少。

(错误)100.发热时若体温很快下降说明机体快速康复。

(错误)101.菌血症为败血症的一种。

(正确)102.浆液性炎往往会发展为纤维素性炎、卡他性炎、化脓性炎。

(错误)103.凡是缺氧病畜可视粘膜都发绀。

(正确)104.炎区液体渗出体现机体的防御反应,具有积极意义。

(错误)105.炎症发生后,炎区局部组织往往表现PH值升高。

(错误) 106.遇到发热现象时应首先给予退烧。

(错误) 107.血栓就是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出现的不溶性的异常物质。

(正确) 108.肿瘤细胞增生与炎性增生或生理性再生相似,只是速度快些。

(错误) 109.脱水患畜都表现口渴尿少。

(错误) 110.发热时若体温很快下降说明机体快速康复。

(错误) 111.菌血症为败血症的一种。

(正确) 112.浆液性炎往往会发展为纤维素性炎、卡他性炎、化脓性炎。

(错误) 113.凡是缺氧病畜可视粘膜都发绀。

(正确) 114.炎区液体渗出体现机体的防御反应,具有积极意义。

(错误) 115.炎症发生后,炎区局部组织往往表现碱度升高。

(正确) 116.亚硝酸盐中毒时,亚硝酸盐能使低铁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而引起缺氧。

(错误) 117.慢性猪丹毒时引起的耳壳、尾根等部位坏死、脱落属于血栓性栓塞引起的梗死现象。

(错误) 118.在急性炎症尤其是化脓性炎症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错误) 119.湿性坏疽常发生于体表。

(正确) 120.皮肤粘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的比较深在的组织缺损叫溃疡。

五、简答题

1.疾病发生的外因有哪些?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有哪些特点?

答:疾病发生的外因有: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和营养性因素。其中生物性因素引起疾病的特点为:有一定的选择性、具有传染性、有一定的潜伏期、致病作用具有持续性、有一定的特异性以及疾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抵抗力有关。

2.分析煤气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发生机理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都会造成动物机体缺氧。

不同点:造成缺氧的机理不同,一氧化碳的机理是通过和血红蛋白结合,使得可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从而造成缺氧;亚硝酸盐的致病机理是通过亚硝酸根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亚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使得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从而导致缺氧。

3.简述肺水肿的病理变化。

答:肺水肿的病理变化为:

形态学:眼观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变实,被摸紧张,边缘顿圆,颜色苍白(如有郁血、出血则呈暗红色),肥间质增宽,肺切面可见大量的白色泡沫状液体流出。

组织学:非炎性水肿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增宽,肺泡、间质内可见大量淡红、均质样的浆液,其中混有少量脱落的肺泡上皮。结缔组织疏松呈网状,淋巴管扩张。在炎性水肿时,除上述病变外,还可见肺泡腔水肿液内混有大量白细胞,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多。慢性水肿时,可见肺泡结缔组织增生,有时病变组织发生纤维化。

4.在动物临床上怎样鉴别充血与出血的病变?

答:充血是指局部组织和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而出血是指血液(红细胞)流出血管或心腔之外。充血组织指压褪色,出血时指压不褪色,且出血灶边缘一般较明显。

5.简述肾贫血性梗死的病理变化。

答:形态学:眼观梗死灶灰黄或灰白色,呈倒三角形,大小不一,稍隆起、硬实,有红色的充血、出血和炎性反应带环绕,与周围界限清晰。

组织学:镜检可见梗死灶内细胞核崩解、消失,胞浆呈颗粒状,梗死区结构模糊不清,但原组织结构轮廓尚存。

6.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血栓的种类。

答: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以及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栓形成的过程:1、血小板沉着在血管壁上,2、血小板形成小梁,并有白细胞附着,3、血液凝固,纤维蛋白网形成。

血栓的种类:白色血栓、混合血栓以及红色血栓。

7.阐述肺瘀血是怎样产生的?病理变化有何特征?

答:主要因为左心功能不全或左心衰竭,左心腔内压力升高,引起肺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病理变化:肺淤血动物临床上有明显气促、发绀及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急性肺淤血时,眼观肺脏呈暗红色,体积肿胀,边缘钝圆,质地稍硬,重量增加,被摸紧张而光滑,切面外翻,从切面上流出大量泡沫状血样液体。光镜下可见肺内小静脉以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淡红色的水肿液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慢性肺淤血时,可见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脏质地变硬,伴有肺水肿和肺出血。长期肺淤血还会引起肺兼职结缔组织增生,同时伴有大量铁血黄素在肺泡腔和肺间质内沉积,肺呈褐色硬化。光镜下,常在肺泡腔内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8.肾颗粒变性的病理变化如何。

答:形态学:变性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色泽浑浊变淡,呈灰白色且无光泽,似水煮过一样,切面隆起,质脆易碎。

组织学:镜检时细胞体积肿大,胞浆膜胡,初期胞浆内出现大量红染蛋白质粒,以后细胞因水分增多而进一步加大,胞浆淡染并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水疱,弱病变严重,细胞因水分大量积聚而高度变圆,色淡透亮,形似气球。

9.何谓脂肪变性?肝的脂肪变性有什么病变特点。

答:脂肪变性是指变性的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

形态学:肝轻度脂变时,常无明显变化。重度脂变,亲器官体积增大,质地变软,呈灰黄色或土黄色,切面结构模糊,触摸有油腻感。

组织学: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窦狭隘。脂变的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严重时这些空泡相互融合成大的空泡,细胞核被挤于一侧。

10.简述炎性渗出液的作用。

答:炎性渗出液含有很多种成分,对机体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1)渗出液中含有各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补体、调理素等多种抗菌物质,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有中和、抑制或稀释的作用。

(2)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凝固后,交织成网课限制病原体的扩散,因而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3)渗出液可为炎区组织带来营养物质,并带走炎症灶中的代谢产物。

11.简述渗出性炎的类型及其特征。

答:渗出性炎包括:

浆液性炎:以大量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

卡他性炎:只发生于粘膜,其渗出液由浆液转变成粘液或黏脓性液的炎症。

化脓性炎症: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纤维素性炎:以渗出大量纤维素为特征。

出血性炎:以大量红细胞出现于渗出物中的炎症。

12.炎症的局部临床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1、红:初期由于充血而呈鲜红色,后期由于郁血而呈暗红色。

2、肿:由于局部充血、郁血,血浆渗出,局部体积肿胀。

3、热:由于局部充血,代谢加强,产热增多,致使局部温度升高。

4、痛:是感觉N末梢受到致病因素和组织分解产物的刺激,尤其是炎症介质作用。

5、机能障碍:由于局部肿胀、疼痛和组织损伤影响到组织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

13.炎症的本质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炎症的本质是:动物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或损伤刺激所发生的发防御反应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损伤:(1)物质代谢障碍:主要特点是炎区分解代谢加强及氧化不全代谢产物蓄积。

(2)理化性质改变:主要是pH和渗透压的改变。

(3)组织细胞形态变化:主要表现是细胞变性和坏死以及间质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

抗损伤:1. 发热:中性细胞和林巴细胞释放致热原,作用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

2.白细胞的变化:细菌性疾病引起白细胞增多,病毒性病则减少。

3.单核巨噬细胞的变化: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功能加强。T、B细胞也增生。

4.实质器官变化:心、肝、肾等发生变性、坏死,导致相应机能障碍。

5、渗出变化:炎区内的血管扩张,其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区。

6、增生变化:在致炎因子和炎区代谢产物和细胞分解产物作用下,使某些细胞增殖。

14.创伤愈合分哪几类,各类有何特点?

答:创伤愈合分为第一期愈合和第二期愈合。

第一期愈合特点:又称直接愈合,多见于组织损伤较小、坏死、出血、渗出物少,创缘互相接近且整齐,对合严密,无感染的创口,愈合时间短,形成的疤痕小,对机体一般无大的影响。。

第二期愈合特点:创口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只有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后,组织再生才能开始。从创口底部和创缘生长大量的肉芽组织逐渐将创口填平后,表面自创口边缘向中心生长,最后覆盖创口。肉芽组织逐渐成熟,形成疤痕。疤痕组织中没有毛囊、汗腺、皮脂腺和色素等。这种创伤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疤痕大。

15.以结核病为例,简述特异性增生性炎的镜下病变特征。

答:

16.简述坏死的主要病理类型和主要病变特点并各举一例。

答:坏死的主要病理类型有: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

凝固性坏死的病变特点为:眼观坏死组织早期因吸收周围的组织液常有轻度肿胀,色泽灰暗,组织纹理模糊,而后坏死组织变为灰白或灰黄色,干燥、坚实而无光泽,坏死区周围有暗红色的充血和出血带与健康组织分界。光镜下,坏死组织实质细胞的细胞核溶解消失,或残留部分碎片,胞浆崩解融合称为一片红色布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但组织的结构轮廓仍保留,如结核的干酪样坏死。

液化性坏死的病变特点为: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如脑坏死(软化)和化脓性炎等

坏疽的病变特点为:①干性坏疽特点是坏死的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与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炎症分界线,最后坏疽部分可脱落②湿性坏疽特点是坏死组织含水分含量多,适合腐败菌生长,使坏死组

织腐败分解呈粥样,甚至完全液化,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并往往有特殊的臭味。

③气性坏疽特点细菌分解坏死组织的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形成气泡,使坏死组织变成蜂窝状,色呈污秽的暗棕黑,触之有捻发音;切开流出多量具酸臭气味并混有气泡的混浊液体。

17.坏疽有哪几种类型?各类病变有何特点?

答:坏疽主要有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干性坏疽:多发生于体表,由于组织坏死后暴露在空气中,水分蒸发,腐败菌不易生长繁殖,病程发展较慢。眼观坏疽部干涸皱缩,呈黑色或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清楚,有炎性反应带。

湿性坏疽:是由于坏死组织含水多,一旦继发腐败菌感染后,引起腐败分解液化所致。眼观坏疽部位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的糊状,有恶臭气味,与健康组织界限不分明,并易造成全身中毒。

气性坏疽:是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见于深部创伤感染了厌氧产气菌,而这些细菌在分解坏死组织时产生大量气体,形成气泡并造成组织肿胀。眼观坏死区呈蜂窝状,污秽暗棕色,按压有捻发音;切开病变部位,有黄色红色带酸臭气味、含气泡的浑浊液体流出。

18.简述三种类型黄疸的主要特点。

答:血溶性黄疸:血清中非酯型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反应阳性。此时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和排泄能力相应发生代谢性加强,随胆汁排入肠内的非酯型胆红素也相应增多,粪(尿)胆素原增多,使粪便和尿液的颜色加深。但血中非酯型胆红素不能经肾小球滤出,所以一般情况尿中胆红素测定为阴性,只有严重时可轻度增多。

实质性黄疸:血清中非酯型和酯型胆红素均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呈双向反应阳性。由于肝脏排泄障碍,进入场内的胆红素减少,粪胆素原减少,因此粪色变淡。但是血中酯型胆红素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从尿排出,尿胆素原增多,尿色加深。

阻塞性黄疸:随阻塞时间长短不同,其病变有所差异,初期病变一般不明显。严重时,血清中酯型胆红素明显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阳性。由于胆汁为进入肠内,粪胆素原减少,粪色变淡(完全阻塞时,粪便呈白陶土色)尿中胆素原及胆素减少或消失,尿酯型胆红素阳性,尿色加深。

19.组织细胞的再生,增生和肿瘤细胞的生长有何区别?

答:

20.简述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答:

21.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答:良性肿瘤:多数是膨胀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不侵润邻近组织,不转移,生长较慢,只排挤与压迫邻近组织,界限明显,有结缔组织包膜。对机体危害较小,手术可治,不易复发。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分

化程度良好,核分裂现象少或无,与正常起源细胞的形态相差不大,有时只是排列与正常组织不同。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既有膨胀性生长又有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侵犯与破坏邻近组织,常发生转移,对机体危害较大,手术后易复发,晚期引起全身性反应。组织学检查,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与正常起源的细胞形态上相差较大,近似胚胎发育期未分化成熟的细胞,核分裂象多。

良性与恶性之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然一般是由良性转化为恶性,也有少数肿瘤可自行消失。

22.肿瘤是如何命名的?

答:良性肿瘤:通常是在来源组织的名称后加一个“瘤”字,如来源于纤维组织的良性肿瘤,称为纤维素瘤;也可将发生组织结合形态特征命名,如皮肤乳头瘤等。

恶性肿瘤:1、凡是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通常在来源组织的名称后面加“癌”,如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鳞状细胞癌。

2、凡是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肌肉、软骨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命名时,在来源组织名称后加“肉瘤”,如来源于纤维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纤维肉瘤。

3、凡是来源于未成熟的胚胎组织或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母细胞瘤,如肾母细胞瘤等。

4、有一些恶性肿瘤由于其来源和成分复杂,既不能称为癌,也不能称为肉瘤,一般在传统名字上加上:恶性“二字,如恶性黑色素瘤。

5、有些恶性肿瘤一直沿用习惯名称,如马立克氏病。

6、由造血细胞组织来源的肉瘤,因为血液中有大量异常白细胞出现,所以习惯上称为白血病。

23.过热、发热与生理性体温升高的区别。

答:过热: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体内产生的热量无法向外界散失,从而导致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蓄积,与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无关。

发热: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体温升高:指在某些生理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正常的升高。

24.简述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病理变化?

答:形态学:肾肿大、充血,包膜紧张易剥离,表面光滑,呈棕红色,故称大红肾。若肾小球毛细血管出血,肾脏表面及切面可见散在的小出血点。肾皮质增厚,纹理模糊,与髓质分解清楚。

组织学: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壁层上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增生的细胞压迫毛细血管,使肾小球呈缺血状。严重者,毛细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毛细血管纤维样坏死,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大量红细胞进入肾球囊腔。肾小管上皮颗粒变性,、、玻璃样变性或脂肪变性,从肾小球滤过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在肾小管内凝集成各种管型。肾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及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25、鸡的尸体解剖如何进行?

答:一、尸体剖检的准备工作和注意问题。

二、外部检查:1、营养状态2、可视粘膜3、体表一般检查

4、观察并记录尸体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凝等。

三、消毒:浸泡于消毒液中。四、固定

五、内部检查:1、剥皮2、皮下及肌肉检查3、打开腹腔及腹腔脏器检查

4、打开胸腔及胸腔脏器检查

5、剪开食管、气管,并观察其是否的病理变化。

六、归纳病变,综合分析,确立诊断。

七、病料采取、保存和送检八、尸体处理

26、猪的尸体解剖如何进行?

答:一、尸体剖检的准备工作和注意问题。

二、外部检查:1、营养状态2、可视粘膜3、注意尸体有无膨胀现象,死前为膈气或腹水;死后为腐败。肛门周围情况、皮肤是否有郁血斑等。

4、注意皮下有无气肿、水肿

5、观察并记录尸体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凝等。

三、消毒:消毒液喷洒。四、固定:使腹部朝上。

五、内部检查:

1、剥皮

2、皮下检查

3、腹腔脏器的采出

4、胸腔脏器的采出

5、骨盆腔器的采出

6、脏器的检查(1)大小(2)色泽(3)硬度(4)弹性

六、归纳病变,综合分析,确立诊断

七、病料采取、保存和送检八、尸体处理

27、败血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如何?

答:1、最急性型:此类败血症因病程特别短,各器官、组织几乎没有明显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但可以看到各个器官、组织内有大量的病原体及明显的组织学变化。

1、急性型:(1)尸僵不全,尸体腐败。

(2)血液凝固不良。

(3)溶血现象及黄疸。

(4)全身粘膜、浆膜出血。

(5)脾脏肿大。

(6)淋巴结急性炎症。

(7)实质器官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一变性、坏死为主,有时也见炎症变化。

(8)神经组织充血,脑实质无明显病变。

備註:此復習資料為個人整理,僅供參考!

山农成人教育 动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充血是指由于___________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2、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血小板析出,粘集而成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 3、梗死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4、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 5、慢性炎症病变是以为主。 6、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同来源的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 7、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与肿瘤的性质有关。一般良性肿瘤生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8、槟榔肝形成是由于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和________________。 9、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交替形成红白相间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_____。 10、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称为________________。 11、出血是指血液流出__________________之外的过程,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内称内出血。 12、脑炎根据性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非化脓性脑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脑炎。 13、渗出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类 14、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传染性肝炎和________________。 15、镜检坏死组织的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三方面的变化。 1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________________。 17、栓塞的类型主要有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栓塞和其他栓塞。 18、缺氧的类型有四种,低张性缺氧、血源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和 ______________。 19、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20、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渗性脱水、 ______________和低渗性脱水。 二、选择题 1、血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发生()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1.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其阶段性表现明显,通常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8.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1.疾病的原因可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外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疾病内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1.疾病的外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1.疾病的外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肿的发生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5.调节血液酸碱平衡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9.脱水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3.常见的水肿有、、和等类型。6.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4.脱水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6.血液中调节PH值得缓冲对有、、和等。3.全身性贫血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10.缺氧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根据缺氧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可将缺氧分为、、和四种类型。10.缺氧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1.传染病的病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4.休克按其发生发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阶段。8.发热常见的热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型。7.失血性休克按微循环的改变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期。 5.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可将发热过程分为、和。其中,体温下降期的特点是产热散热,动物皮肤血管,汗腺分泌。9.发热的临床经过大致可分为、和三个阶段。9.发热的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10.败血症的特点是病原_____________,并产生____________。11.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_____________,尿的颜色_____________。10.肝前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_____________,尿的颜色_____________,粪的颜色___________。10.肝后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_____________,尿的颜色_____________,粪的颜色___________。11.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_____________,粪的颜色___________。2.充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类型。10.栓塞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2.引起充血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3.血栓形成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槟榔肝 答案:a慢性肝淤血;b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c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 2. 心衰细胞 答案:a左心衰竭;b肺泡腔内;c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 血栓形成 答案:a活体的心脏活血管腔内;b血液成分凝固;c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 混合血栓 答案: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b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c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 5. 透明血栓 答案:a循环血管腔内;b由纤维蛋白构成;c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6. 栓塞 答案:a循环血液中;b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c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 梗死 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血流中断,又无有效侧支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二、判断题 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答案:错误 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答案:错误

3.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答案:正确 4.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答案:错误 5.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答案:错误 三、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心衰细胞见于 A. 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B. 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 D. 肝淤血时肝脏内 E. 脾淤血时脾脏内 答案:A 2.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 A. 增多 B. 减少 C. 不变 D. 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 E. 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 答案:B 3.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 肺、肝及胃肠道 B. 肺、脑及胃肠道 C. 肝、脾及胃肠道 D. 肾、肺及胃肠道 E. 脾、肺及胃肠道 答案:C 4. 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 A.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 B. 肺泡上皮细胞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六章复习重点——组织的修复与适应

6、组织的修复与适应 第一节组织的修复 修复:是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包括再生、创伤愈合、骨折愈合和机化。 一、再生 再生(regeneration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 不完全再生:如果损伤组织细胞由结缔组织增生修复,不能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称为。。。 ⑴完全性再生:同类细胞再生补充,完全恢复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条件:损伤范围小;组织再生能力强。 ⑵不完全性再生:由肉芽组织修补,最后形成瘢痕,不能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条件:损伤范围大;组织再生能力弱。 被覆上皮细胞的再生:被覆上皮属不稳定型细胞,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如表皮再生。 表皮细胞由创缘或残存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先形成单层上皮细胞,向创缘中心延伸,覆盖缺损;以后增生分化为复层鳞状上皮。 肝细胞再生:标本取自发生坏死后肝硬变的肝组织,肝细胞再生可形成细胞集团(假小叶)。放大可见假小叶内肝细胞核分裂像和再生的双核肝细胞。 腺上皮细胞的再生: 腺上皮细胞属于稳定型细胞,损伤后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如肝细胞再生。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再生以出芽方式形成实心的内皮细胞索,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出现管腔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有的管壁增厚发展为小动脉、小静脉。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形成幼芽,幼芽继续增长成实心条索,条索互相连接,在血流冲击下形成腔隙。 肌组织的再生:横纹肌的肌纤维部分坏死而肌膜完整时,肌细胞分裂可达到完全再生。如肌纤维及肌膜均破坏则通过肉芽组织修复,形成瘢痕。 神经组织的再生:神经细胞没有再生能力,损伤后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复。外周神经纤维损伤后,可由存活的神经细胞完全再生。若损伤的神经纤维断端相隔太远,再生的轴突不能达到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合,则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外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示意图(图) 1、神经被切断后部分中枢端和全部末稍端的髓鞘坏死崩解,末稍端的轴突消失; 2、神经膜细胞增生,中枢端轴突长出许多分支; 3、轴突的一支沿神经膜管向末稍端生长,直达效应器官,其余分支消失,两端神经膜连接。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⑴全身因素: ①年龄:儿童>老人; ②营养:蛋白质,Vit C等(促进脯氨酸生成羟基脯氨酸,赖氨酸生成羟基赖氨酸,从而加速胶原合成); ③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创伤收缩和蛋白质,多糖的合成,影响肉芽组织的形成)

(完整版)病理简答题复习资料

1. 简述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 答案:①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嫩;②镜下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 维细胞及各种炎细胞;③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平创口或其它组织缺损;机化或包 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或其它异物;④结局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细 胞减少并消失,部分毛细血管腔闭塞、消失,少数毛细血管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成纤 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肉芽组织最后形成瘢痕组织等。 2. 试述肉芽组织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答案:①炎细胞可以抗感染、清除异物,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尚可促进组织再生和增 生;②成肌纤维细胞可使伤口收缩;③毛细血管可提供局部组织修复所需的氧和营养,同 时也有利坏死组织吸收和控制感染;④肉芽组织的所有成分有填补组织缺损及机化的功能。 3. 举例说明伤口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有何区别? 答案: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 口。修复①表面 24-48 小时内将伤口覆盖②第三天肉芽组织填满伤口③ 5-7 天伤口两侧胶原纤维连接,达到愈合标准。愈后切口数月形成一条白线状。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修复,由于坏死组织多, 或由于感染,继而引起组织变性,坏死只能等到感染组织被清除,再生才能开始;伤口大,收缩明显,以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伤口面积过大,上皮不能增 殖添补,必须植皮,愈后形成较大瘢痕。 4.何谓化生,并举例说明。 答案: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例 如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纤毛柱状上皮由于化学刺激气体或慢性炎症损害转化为鳞状上皮。 5. 肝肺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答案:肺淤血肺组织体积增大、暗红色,切开后流出泡沫状血性液体。光镜下,急性肺出 血是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增宽,可伴有肺泡间隔水肿,部分肺泡腔可见水肿液及 多少不等漏出的红细胞和进入肺泡腔的巨噬细胞。慢性肺淤血时,除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外,常见肺泡壁纤维化和增厚。肺泡腔内可见多量心衰细胞。肉眼观,肺呈棕褐色, 质地变硬即肺褐色硬化。临床上有明显气促、缺氧、发绀,咯粉红色泡沫痰。 肝淤血:急性肝淤血是,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光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和周围肝窦扩张、 充满红细胞。小叶中央少数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但小叶外周肝细胞细胞变性不明显。慢 性肝淤血时,光镜下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邻近肝窦高度扩张充血,肝细胞不同程度萎缩、变性、坏死或凋亡,最终消失,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肉眼观,肝小叶中央暗 红色,小叶周边脂肪变性呈黄色。呈槟榔肝改变。长期肝淤血可至淤血性肝硬化。 6. 常见血栓的类型、病变特点,血栓的结局以及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答案:血栓分为四种: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各自的特点。血栓 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对机体的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 出血。 7. 梗死的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答案:梗死的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1 )贫血性梗死; 2 )出血性梗死; 3 )败血性梗死。

畜牧兽医专业自考病理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兽医病理学》题库 一、判断题(请在正确的括号内划√,不正确的划×) 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Y ) 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X) 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Y) 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X) 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Y 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x) 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X) 8、肺气肿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X) 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Y) 1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y 1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x) 1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x ) 1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y1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x) 1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y 1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 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 值趋向低于正常。( y) 1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y) 18、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性假膜,例如猪瘟。( x) 1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y ) 2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增多。( y) 2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y) 2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x )。 2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x) 2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y 2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x) 2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x ) 27、当大量溶血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为直接反应阳性。(x ) 28、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白细胞附壁。( y) 29、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化呈现多色彩景象。( y) 30、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假膜,例如猪瘟。( x) 31、防御机能包括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y ) 3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离(y ) 3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x ) 34、白细胞朝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趋化作用。( y) 35、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可以通过血浆缓冲、呼吸和肾脏进行代偿调节的。( y) 36、发热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以抗损伤为主的防御适应反应。因此,发热对机体是 有利无害的。(x ) 37、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动物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 y) 38、“虎斑心”属于实质性心肌炎,心肌有灰黄或灰白色斑状纹,外观形似老虎皮。(y ) 39、慢性肠炎,肠壁结缔组织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进一步发展肠腺萎缩。( y) 40、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和食盐中毒性脑炎的组织学病变有其各自的特点。( y)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10章 呼吸系统病理

1.肺炎定义:肺实质发生炎症的总称。是肺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之一。 按病变发生的部位和所累及的范围不同:分为支气管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纤维素性肺炎(大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一、支气管性肺炎定义:始发于支气管,后蔓延于所属的细支气管及肺泡的肺组织炎症。 “小叶性肺炎”:病变多半局限于肺小叶的范围。 原因及机理细菌为主要原因: 巴氏杆菌(牛、羊、猪); 嗜血杆菌; 猪霍乱; 沙门氏菌(猪); 链球菌及马的棒状杆菌。 病理变化 眼观:支气管肺炎好发于肺的心、尖、隔叶前下部,一侧或两侧。发炎的肺小叶肿大,灰红色,岛屿状散在分布,质地变实。其中散在灰黄色,白色(气肿)的肺小叶,(多色性,斑驳色彩)。病变的小叶融合成大叶。病灶切面平滑,湿润,支气管内可挤出浑浊的粘液或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镜检:初期渗出以浆液为主,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见有浆液,其中混有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及白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随后,渗出液中粒细胞和上皮细胞明显增多。 二、纤维素性肺炎定义:肺泡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肺炎。 病因:病原微生物,主要见于传染性疾病。牛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绵羊、猪的巴氏杆菌病。 诱因:受冷,感冒,刺激性气体,过劳,长途运输—促进发生。 病理变化:常为大叶性,尖、心、隔叶均可受害,可两侧肺发生,但常不对称,有一定的阶段性,次序性,根据病理学变化特点,常分为四期。 镜检:肺泡壁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内浆液渗出,混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等。 2.红色肝变期 特征:肺泡壁显著充血,肺泡内大量的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眼观:病肺叶肿大,暗红色。质地如肝(红色肝变);切面稍干燥,切块沉入水中。呈细颗粒状(纤维素突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黄色胶冻状;胸膜厚,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 镜检: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明显,肺泡腔内大量的网状的纤维素和红细胞,一定数量的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周、小叶间质和胸膜下组织明显增宽(水肿时)充盈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中混有一定量的中性粒细胞,间质中淋巴管扩张,有淋巴栓形成。 3 灰色肝变期 特征:肺泡充血消退,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多已溶解。 眼观:病肺叶仍肿大,色红到灰色(灰肝期),质如肝。切面干燥,颗粒状,切块沉入水中。 镜检: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缩小,充血现象消失,肺泡腔内充满网状纤维素,红细胞几乎溶解消失;间质和胸膜的变化同红色肝变期。 4 消散期 特征:肺泡中中性粒细胞坏死,崩解,纤维素溶解,炎症消散,肺泡上皮细胞再生。 眼观:病变肺组织呈灰黄色,质软,切面湿润,颗粒状外观消失。 镜下: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素逐渐被溶解成微细颗粒;巨噬细胞明显增加——坏死细胞和炎性产物;随着炎性产物的吸收和消散,肺泡壁毛细血管血流恢复,肺泡上皮再生——修复—肺泡重新充气。5.家畜纤维素性肺炎极少见有完全消散,原因有: 1)多因病变部位肉芽组织的长入—纤维化—质地似肉——肉变; 2)常引起胸膜的纤维素性炎症,胸膜腔内的浆液——纤维素性的渗出物; 3)多在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6、间质性肺炎定义:发生于肺小叶间质、支气管和血管周结缔组织和肺泡间隔的炎症。

兽医病理学重要复习名词解释

家畜病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 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 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病理学复习资料

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适应的类型,化生的概念及其意义 (1)适应的类型: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化生的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 (3)化生的意义:适应性过程、但失去原有功能。有可能继发肿瘤。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1.试述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肉眼:器官和组织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褐、质地变韧、边缘变锐、包膜增厚、皱缩。光镜: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脂褐素沉着。 电镜:细胞器减少,可见残存小体。 (二)损伤的类型 (1)可逆性损伤: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叫可逆性变化,也叫变性。分类如下: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粘液样变淀粉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细胞水肿(水变性):即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加。 脂肪变性: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细胞之内。 (2)不可逆性损伤:当细胞发生不可逆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死亡。可分为坏死和凋亡两大类。 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以细胞核改变为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分类如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结局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机化与包埋钙化。 1.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细胞水肿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感染、缺氧、中毒等原因致线粒体损伤,A 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使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蓄积。 好发部位:线粒体丰富、代谢旺盛的实质器官(心、肝、肾)细胞。 形态学: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光镜:线粒体肿大和内质网扩张断裂,使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或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一)按再生能力细胞的分类 (1)不稳定细胞:如表皮、淋巴细胞。经常受到损伤,再生能力相当强。 (2)稳定细胞: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偶尔受到损伤,较强的再生能力。 (3)永久性细胞:神经、骨骼、心肌细胞,不包括神经纤维。不易受到损伤,再生能力差。

兽医病理学(华中农业大学)文本教案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ation) 一、概念: 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 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 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 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 兽医病理学是: 桥梁 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 目的:诊断、研究 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 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 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

家畜病理学考研要点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兽医病理学》(第二版),赵德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家畜病理学》(第四版),马学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一、绪论与疾病概论( 3 分)疾病的概念、原因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疾病概论( 3 分) 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1.疾病是一定病因条件下,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就是说,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2.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中枢神经的统一调节下,保持协一致,维持着正常生命过程,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出机体一定的生理防御范围,或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则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失调,这样机体就由健康转化为疾病。如:宠物患感冒的发病过程。 3、疾病在其整个过程,贯穿着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斗争过程。二、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致病 因素。它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 (一)、外界致病因素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疾病的外因。疾病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2、化学因素(1)、外源性中毒(2)、内源性毒 3、物理因素(1)温度因素高温如烧伤;低温如冻伤。 (2)光和放射能的致病作用(3)、电流的致病作用 (4)机械性因素如各种外伤等。 4、营养性因素 (二)、机体的内部因素 1、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 2、营养状况如营养性不良引发的一些疾病。 3、种属因素如马不得猪瘟;鸡不得碳疽等。 4、遗传因素如猪、牛先天性卟啉血症等遗传疾病。 5、年龄与性别如幼畜易患肠道性疾病;老龄宠物易患神经性障碍疾病。如牛鸡的白血病,通常雌性动物易患。 (三)、自然环境及社会制度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各种气候、季节、地理区域等环境状况。如寒冷的冻天易发呼吸道疾病等。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7 分)血液循环障碍(7 分) 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影响与结局。 宠物的血液循环是维持宠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由于心脏、血管系统的损伤,血液性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机体物质代谢紊乱和营养失调,甚至使某些器官形态改变。 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有:全身血液循障碍和局部血液循障碍两种。局部血液循障碍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多的现象,称为充血。充血又分为动脉充血和静脉充血现两种。 充血: 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常, 称为局部充血(local hyperemia). 它是局部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扩张.充盈血液的结果. 据发生机理不同。局部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由于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液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 生理性充血——在生理情况下,当某器官组织功能活动增强时,而引起动脉扩张充血。如采食后的胃肠充血,运动时肌肉的充血,冬季外出脸发红,这时局部血量增加是为了局部组织器官代谢活动的需要。 病理性充血--是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例如:炎症局部充血等。 ①血管运动充血如温热、摩擦、化学物质及病理产物的刺激等。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解剖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题共10分) 1.门静脉内的栓子会引起下列哪个部位的栓塞?(B) A、后腔静脉属支 B、肝 C、脑 D、肾 E、肺 2.肝脏淀粉样变时,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的部位是:(D) A、窦状隙 B、狄氏腔 C、汇管区 D、窦状隙与狄氏腔之间的网状纤维上 E、叶下静脉周围 3.血栓形成与以下哪项最密切:(A) A、血管内膜损伤 B、血管中膜损伤 C、血管外膜损伤 D、血小板损伤 E、白细胞减少4.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A) A、造血细胞 B、心肌细胞 C、肝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骨细胞 5.上皮样细胞来源于:(D) A、瘤细胞 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巨噬细胞 E、上皮细胞 6.恶性肿瘤的糖代谢过程中,可产生:( A) A、多量乳酸 B、球蛋白 C、肿瘤坏死因子 D、干扰素 E、白细胞介素 7.心内膜炎时,炎症常发的部位是:(A ) A、二尖瓣 B、三尖瓣 C、半月瓣 D、心壁内膜 E、乳头肌 8.关于慢性性淋巴结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淋巴结充血 B、淋巴细胞坏死 C、急性淋巴结炎的早期表现 D、淋巴细胞大量增生 E、窦卡他 9.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急性猪丹毒的病变:(E) A、急性脾炎、脾肿大 B、肾肿大,见出血点 C、卡他性胃肠炎,胃底和十二指肠出血 D、皮肤丹毒性红斑 E、固膜性肠炎 10.鸡马立克氏病也可以表现为鸡的:(D) A、大肝病 B、大脾病 C、大肾病 D、灰眼病 E、白喉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题共10分) 1.槟榔肝的镜检变化主要有:(AC ) A、中央静脉、小叶间静脉和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 B、肝细胞坏死 C、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萎缩 D、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E、小胆管增生 2.与肝脏脂肪变性有关的病变是:(BC) A、肝脏变硬 B、肝脏变脆 C、肝脏呈红黄色 D、肝细胞内有包涵体 E、肝脏内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 3.构成肉芽组织的主要细胞有:(CD) A、平滑肌细胞 B、骨骼肌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巨噬细胞4.淋巴细胞主要见于:(BD) A、细菌性炎 B、病毒性炎 C、寄生虫性炎 D、慢性炎 E、急性炎 5.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是:(CE) A、内生性生长 B、浸润性生长 C、膨胀性生长 D、弥散性生长 E、突起性生长 6. 慢性淋巴结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AB) A、淋巴结肿大质变硬 B、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 C、中性粒细胞浸润 D、窦卡他 E、小血管扩张充血 7.间质性肺炎常见于:(BC) A、猪肺疫 B、猪喘气病 C、绵羊梅迪病 D、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E、马鼻疽

《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条件下,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功能代谢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发展缓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 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分类: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机体必须物质缺乏/过多、遗传性、先天性、免疫性、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诱因:在疾病条件中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因果关系、局部/整体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机制:神经、体液、细胞、分子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时期、转归期 脑死亡标准:自主呼气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瞳孔放大、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管灌流停止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人体病理学研究(ABC):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常用)、3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病理观察方法:大体观察、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 分子病:由于DNA遗传物质改变,使蛋白质结构和数量异常所致的疾病。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细胞适应的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子的刺激而存过的过程。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生理性(代偿性、功能性)、病理性原因:营养不良、压迫、废用、神经、内分泌】 1心脏:心壁变薄,心尖锐,冠状动脉弯曲明显 2大脑:脑沟深,脑回窄平 3脂褐素:在萎缩心肌及肝细胞核两端或周围存在的未被自噬泡分解的富含磷脂的褐色颗粒 肥大: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刺激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 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 2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化生肠上皮 3骨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组织 损伤:细胞、组织、器官不能耐受内外环境中的有害因子的刺激。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质、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由于缺氧、感染、中毒,胞质水分增多体积增加。 ·颗粒变性:细胞弥漫性肿胀,胞质可见细小红染颗粒 ·气球样变:重度水肿的胞质淡染、清亮,常见于肝 2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锇酸——黑色,苏丹Ⅳ——橘红色) ·肝脂肪变:(脂肪变)胞质空泡、空泡边缘整齐、胞核推向一侧 ·虎斑心:脂肪变的心肌,与未脂肪变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似虎斑 3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或胞内,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结缔组织:灰白色、均质半透明、坚韧的索状、片状 ·细动脉壁:均质红染蛋白质蓄积,血管壁增厚变硬,内膜基质增多 ·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浆细胞、酒精肝病干细胞的Mallory小体 4黏液性样变:间质出现黏液蓄积 5病理性钙化:骨、牙以外的组织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磷酸钙、碳酸钙),肉眼白色块状颗粒,HE染色成蓝

家畜病理学

专科《家畜病理学》(课程代码02783) 绪论 兽医病理学是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一、病因学:包括外因和内因。 二、发病学 1、疾病的发生:组织细胞的机制、体液机制、神经机制、分子机制。 2、疾病的发展: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疾病中的因果转化、病变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制约。 三、疾病的转归: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病理性充血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当局部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压力突然解除时引起的充血)。充血的病理变化为:体积轻度增大,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二、静脉性充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 (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淤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和少毛的皮肤时,淤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左心衰竭常导致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常导致大循环淤血,如肝、脾等淤血。 (1)肺淤血:长期肺淤血时,肺泡腔内漏出的红细胞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内血红蛋白被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慢性肝淤血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称为槟榔肝。 三、血栓形成: 1、概念: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2、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1)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 凝血 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 3、血栓形成的过程: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4 1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槟榔肝:是指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处明显成暗红色,而变性处为黄色,肝脏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眼观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之为槟榔肝。 虎斑心: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外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条纹斑点,与正常红色的心肌相间,呈虎斑纹,故称为虎斑心 绒毛心:因心搏动而摩擦牵引,使沉积于心外膜的纤维素呈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 西米脾:局灶型的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着于白髓部位的中央动脉壁与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上,此时脾脏的切面出现半透明灰白色颗粒状病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火腿脾:眼观脾脏切面出现不规则的灰白色区,与残留的固有暗红色脾髓互相交织呈火腿样花纹,故称火腿脾。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而流入局部器官或组织动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分为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分为神经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和贫血性充血)】 淤血:指小静脉和静脉毛细血管扩、血流缓慢,使局部组织含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为淤血 【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全身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和胸压升高。常见于心肌炎、心包炎、心膜炎、气胸、胸水等。 局部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份析出并凝集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1、心血管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栓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头部)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体部)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尾部)】 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并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常见的栓子种类:1、血栓2、组织碎片和细胞3、细菌团块、寄生虫如:肺、肾小球、淋巴结的细菌栓塞。4、气体、脂肪】 【栓塞类型: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空气性栓塞、其他栓塞】 【栓塞的部位和途径:1、来自肺静脉、左心室和大循环系统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可在全身各器官的动脉分支处发生栓塞。2、来自大循环静脉系统和右心的栓子,可在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栓塞。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引起肝门静脉分支的栓塞。此外,在房室隔或室间隔缺损时,心脏的栓子可有压力高的一侧经缺损部进入另一侧心腔,再随血流引起相应动脉分支的栓塞。】 出血:指血流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即在血管或心脏之外可见到红细胞 渗出性出血:指由于小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毛细血管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缓慢地渗出血管外。常有示病性。 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聚积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瘀点:指约针头大小或更小的渗出性出血(一般直径部超过1mm。 瘀斑:指围较大的渗出性出血(直径由数毫米至1cm)。 【瘀点和瘀斑:是渗出性出血的表现形式。】 积血:指由血管流出的血液进入体腔或官腔。见于各种浆膜腔和体腔。

病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3.坏死: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4.休克:是多病、多发病环节、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微循环功能紊乱、组织 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5.癌前病变:某些疾病(或病变)具有癌变的潜在危险,如果长期存在,患者发生相关癌症的风险较大。 6.原位癌:当癌细胞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者。 7.风湿小体:在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增生和聚集,吞噬纤维 素样坏死物质后转变为风湿细胞,即阿少夫细胞,这些细胞聚集形成风湿小体。 8.假小叶:是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小叶或再生的肝细胞结节而形成的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干细胞团,是肝硬化重要的形态学标志。9.取材:按照病理检查的目的和要求,切取适当大小和数量的组织块,用于制作组织切片的过程。 10. 染色:用染色对组织切片进行处理,使组织中的不同成分被染上相应的颜色, 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利于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11. HE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是病理组织制片技术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2. 免疫组化:免疫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又称免疫细胞化学,习惯简称免疫组 化,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对相应抗原(或抗体)以及其他物质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13. 包埋:用石蜡或其他包埋剂将组织包成一定形状,使其具有一定的硬度和韧 度,便于切成薄片的过程。 一、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活体组织检查 2.尸体解剖 3.动物实验 4.组织培养与细胞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