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处理的技术题目(附答案)

微生物处理的技术题目(附答案)

微生物处理的技术题目(附答案)
微生物处理的技术题目(附答案)

1、单选题

(B)2、厌氧菌只具有()酶系统,无氧化酶系统。

A、拖S

B、脱H

C、脱N

D、脱P

(D)4、流动镶嵌模型描述的是()。

A、原核生物染色体的物质

B、真核生物鞭毛结构

C、原核生物加膜的结构

D、原核生物细胞膜的结构

(B)5、生活饮用水细菌卫生标准,细菌总数1ml不超过()。

A、10

B、100

C、1000

D、1

(A)6、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大肠菌群数()水中不超过3个。

A、1L

B、10L

C、1ml

D、10ml

(A)7、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

A、细胞壁,原生质体

B、细胞壁,细胞质

C、细胞壁,核资

D、细胞壁,内含物(D)8、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

A、涂片的技术

B、菌体的固定

C、水洗的程度

D、酒精脱色

(B)9、芽孢是抵抗恶劣环境的一个().

A、繁殖体

B、休眠体

C、生长体

D、特殊体

(C)11、固体培养基的用途是()。

A、大量繁殖细菌

B、观察细菌动力

C、用于细菌的分化和纯化

D、短期保留菌种(D)13、在评价废水时,当BOD/COD>0.45说明生物降解性()。

A、很差

B、较差

C、很好

D、较好

(B)20、引起污泥沉降的原因不包括()。

A、污泥膨胀

B、硝化

C、起泡沫

D、不絮凝

(C)21、灭菌指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

A、芽孢

B、孢子

C、芽孢和孢子

D、荚膜和鞭毛

(B)28、()的细菌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资最快。

A、缓慢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A)30长期选定那种细菌来作为检验水的卫生指标()。

A、大肠菌群

B、肠球菌

C、产气荚膜杆菌

D、伤寒杆菌

(C)34、常见的固着型纤毛虫主要是()。

A、豆型虫

B、漫游虫

C、钟虫

D、裂口虫

(B)37、硝化细菌属哪种营养类型()。

A、光能自养

B、化能自养

C、光能异养

D、化能异养

(A)39、水处理微生物在()时期出项,是为了调整代谢。

A、缓慢期

B、衰老期

C、生长期

D、稳定期

(B)41、污泥膨胀是因为()微生物增多而产生的。

A、原生动物

B、丝状细菌

C、真菌

D、放线菌

(B)43、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多细胞的是()。

A、放线菌

B、霉菌

C、酵母菌

D、铁细菌

(D)44、根据菌落的不同,大肠埃希尔氏杆菌菌落呈()。

A、紫色或深红色

B、淡红色中心较深

C、无色透明

D、紫红色带金属光泽(D)45、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能判断氧气的不足。

A、钟虫

B、肉足虫

C、匍匐型纤毛虫

D、固着型纤毛虫

(A)47、下列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是()。

A、霉菌

B、放线菌

C、大肠杆菌

D、埃可病毒

(D)54、生长因子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A、氨基酸类

B、嘌呤,嘧啶类

C、维生素类

D、维他命类

(B)63、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主要可根据所含()多少、大小及结构紧密程度来定。

A、细菌

B、菌胶团

C、酶

D、藻类

(B)64、水、二氧化碳、甘油等依靠()的方式进行吸收。

A、促进扩散

B、被动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因转位

(B)67、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是()。

①蓝藻②硅藻③绿藻④金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D)71、琼脂具有()溶解和()凝固的特性。

A、140℃ 100℃

B、80℃ 40℃

C、140℃ 80℃

D、100℃ 40℃(C)75、下面的染料()用在革兰氏染色中。

A、美蓝和刚果红

B、苯胺黑和石碳酸

C、番红和结晶紫

D、碱性复红和乙醇(C)79、细胞质因富含()而与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较强。

A、核酸

B、蛋白质

C、RNA

D、DNA

(B)82、真菌繁殖的重要特征是()。

A、隔壁

B、孢子

C、细胞壁结构

D、营养类型

(D)86、病毒的个体很小,它没有细胞结构,其组成成分只有()

A、核酸

B、糖类

C、蛋白质

D、蛋白质和核酸

(B)90.酵母菌是单细胞的()P22

A、放线菌

B、真菌

C、球菌

D、铁细菌

(C)97、细胞膜具有()。P13

A、选择性吸收渗透性

B、非选择性吸收的渗透性

C、选择性吸收半渗透性

D、非选择性吸收的半渗透性

(A)100、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再生性资源是()的资源。P84

A、能够循环利用

B、用于提高生物量

C、参与生命的硫循环

D、在天然河道中运输

(D)112、水中常见的原生动物有()。P35

A、原核类,真核类,肉足类

B、鞭毛类,纤毛类,原核类

C、原核类,鞭毛类,纤毛类

D、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

(B)123、革兰氏染色剂中需要碘液,其主要用途是()。P166

A、进行媒染的过程

B、增强染料与菌体的亲和力

C、降低细菌细胞壁的透性

D、加强结晶紫-碘与细胞的

(C)72、用于处理有机废水的主要是()光合细菌P130

A绿菌科B着色菌科C红螺菌科D绿丝菌科

多选题

(CD)5、酶按存在方式可分为()。

A、胞外酶

B、胞内酶

C、组成酶

D、诱导酶

(AC)7、常用的检验大肠菌群的方法有()。

A、发酵酶

B、比浊计数法

C、滤膜法

D、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AB)8、一般常用的测定活菌数有()。

A、平板计数法

B、薄膜过滤技术法

C、比浊计数法

D、滤膜法

(AC)11、杀藻常用的药剂有()。

A、硫酸铜

B、盐酸

C、漂白粉

D、过氧化氢

(BC)17、放线菌和霉菌的菌丝都包含()。

A、浮游菌丝

B、气生菌丝

C、营养菌丝

D、水中菌丝

(AB)19、纤毛类原生动物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A、游泳型

B、固着型

C、游动性

D、附着性

(BC)22、在培养基的制备实验中,如要调整配置溶液的PH值则可以用()。

A、1%HCl

B、10%HCl

C、10%NaOH

D、1% NaOH

(AC)25、杀死病毒称为()。

A、抑活

B、消毒

C、钝化

D、锐化

(ACD)32、()和水依靠被动扩散方式进行吸收。

A、酒精

B、氨基酸

C、气体

D、甘油

(ACD)35、关于显微镜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油镜时,在载玻片上加一滴镜油。

B、观看标本时,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

C、用油镜以前,先用高倍镜检查,要把观察的标本放在视野正中。

D、用油镜观察完毕,用檫镜纸将镜头上的油擦净,另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镜头,再

用擦镜纸擦干。

(ABD)40、下面有关细菌生长曲线描述错误的是()。

A、对数期——缓慢期——稳定期——衰老期

B、缓慢期——稳定期——对数期——衰老期

C、缓慢期——对数期——稳定期——衰老期

D、稳定期——对数期——缓慢期——衰老期

(BCD)44、下列属于有机厌氧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A、亚硝酸盐

B、甲烷

C、氨

D、硫化氢

(ABC)47、发酵法是测定大肠杆菌群得基本方法,此法分为()步骤。

A、初步发酵试验

B、平板分离

C、复发酵试验

D、斜面分离

(ABC)49、造成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有?

A、污泥负荷率低

B、曝气池进水含较多化粪池出水营养不足

C、DO浓度低

D、PH值浓度高

(ABC)52、酶具有的性质()。

A、专一性

B、高效性

C、多样性

D、单一性

(BCD)5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

A、三角形式

B、球型

C、杆状

D、螺旋状

(BCD)61、下列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有()。

A、放线菌

B、酵母菌

C、霉菌

D、藻类(除蓝藻外)

(ABCD)70、属于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有()。

A、共生

B、互生

C、拮抗

D、寄生

1.利用微生物降解作用可以去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等介质内的有机污染物,达到无害化的目的。 p101

4.光合微生物主要有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P84

13.固着型纤毛虫常常是水体自净程度高,污水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

20.微生物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可分为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兼氧处理

三大类。P115

25.生长因子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微生物细胞重要化学物质,辅佐因子的组分,参与代谢。

35.微生物絮凝剂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种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39.纤毛虫是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器官

43.固定化技术,是指利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的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并使其保持和可反复使用的一种技术。

60.金属的回收方法有电解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置换法。

62.呼吸作用中按产能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65.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68.气味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

76.保藏菌种常用的方法有简易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和液氮超低温冷冻保藏法,其中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是目前最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之一。

80.菌种保藏的关键是降低菌种的变异率

82.线虫在厌氧区会大量出现,是污水生物处理中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物

88.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使藻类和浮游生物旺盛

繁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P93

(×)4. 芽孢壁厚,含水量极低,由于一个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它有繁殖能力.

(√)8. 用穿刺接种技术将细菌接种在琼脂半固体中培养,可根据细菌的生长状态判断细菌的呼吸类型和有无鞭毛.

(√)10. 所有的酵母菌都是有机营养型的微生物。

(√)13. 病毒核酸的功能主要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19. 高压蒸气法、间歇式蒸气法、巴氏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都是属于加热消毒法.

(√)23. 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物质的分解、氧化和释放能量的过程,是新陈代谢的异化作用.

(√)25. 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分作延迟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35. 纤维素降解产物为大分子有机物.

(√)42. 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都能长生毒素,这些毒素会污染食品,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47. 按照固体废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

(×)63. 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氮农药都具有水溶性,因此在环境中容易被降解.(×)71. 物料含水率过高,间隙被水分大量占有,影响通风供氧,因此含水率低较好.

(√)78. COD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是所需的氧量.

(×)84. 活性污泥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90. MLSS是污泥浓度.

(√)91. SVI是污泥指数.

(√)95. 生物滤池一般由滤池,布水装置,滤料和排水系统组成.

(×)98. 生物膜的更新是滤料表面脱落的过程.

3. 酶促反应的速度取决于酶和底物的浓度,同时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答: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

8. 酵母菌的作用是什么?

答:A.食品加工。利用酵母菌可以制造美味可口的酒类和食品。

B.生产多种药剂,如核酸、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素B、酶制剂等。

C.进行石油脱蜡,降低石油的凝固点。

D.生产有机酸。

E.处理污水及综合利用。

F.监测重金属。

17. 叙述污水脱氮的基本原理

答:原理是在传统二级生物处理中,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基础上,通过硝化菌的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然后再利用反

硝化菌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从而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4.什么是生物膜法? P122

答:生物膜法是利用微生物群体附着在固体填料表面而形成的生物膜来处理废水的一种方法。

配置培养基的原则

答:1.培养基应无菌。

2.应利用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的原料。

3.理化条件要适宜。

4.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及配比要适当。

5.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置不同的培养基。

微生物标准操作流程

目录 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及维护 (3) 实验室高压蒸气灭菌器操作程序 (6) 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8) 医护人员手指细菌监测 (9) 空气中细菌含量的监测 (10) 环境卫生学监测质控标准 (12) 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物品保存液的质控程序 (13) 一次性医疗用品微生物监测 (14) 紫外线消毒质量控制程序 (15) 污水的细菌监测(总大肠菌群) (16) 正确洗手的手法 (18)

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及维护 1.目的: 为了满足生物安全操作的要求,并且达到在操作时保护操作人员的目的,使细菌操作达到无菌操作的要求,便于操作的标准化。 2.原理: 通过使用空气超高过滤器(ULPA)的过滤,使仪器内部的空气洁净度达到100级,使细菌的一般操作限制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不但保护操作人员,还可满足操作的标准化。 3.工作条件: 环境温度:18-30℃相对湿度:<80% 安装的环境必须达到一定的洁净度;远离人员通道及有潜在干扰气流的位置;柜后及两侧各留30cm的空隙,顶部30-35cm空隙。 环境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4、操作步骤: 生物安全柜的设置已经设置完全,如果需要重新设置请参看HFsafe生物安全柜使用说明。具体操作步骤为: 4.1将电源插头插入准备好的固定插座,连通电源。 4.2有系统管理员(即本室负责人)开启玻璃门门锁,并将总开关置于开位置“!”,此时系统开始上电。 4.3检查显示及按钮的各项功能,具体见后附注(注意:UV灯的测试除外,开启UV灯时必须将前玻璃门关闭)。 4.4当系统稳定后,对设备进行安全性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工作室平均垂直风速;工作室内可操作区域洁净度达到100级;设备的密封有没有被破坏。所有的安全检查项目中的洁净度建议由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来进行尘埃粒子数、沉降菌和菌落数的检测,看是否符合其工作室的洁净度要求)。 4.5如果安全性测试通过,系统已经可以使用,请在《使用记录》上写下相应的信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操作必须在工作台板无孔区域进行,物品也必须放置于无孔区域。 4.6操作者应先把手臂放进安全柜内大约1分钟,以使柜子适应并且让气流扫过手臂手臂移入移出柜内应保持前门气流的连续性,应缓缓移入移出,并且方向和前门垂直;为使跨越前门的动作量降低,在实验开始前应把所需的物品放入柜子;柜子在开始工作前以及完成后至少要运行5分钟是,使柜子净化,以便于污染空气从柜内排出。实验操作方向应从清洁区到污染区,一般要求为左→右。 4.7 当工作完成后需要关机前,将试验使用的所有材料和其他物品从设备中取出。

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接触平皿法) 1.目的 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本) 3.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对洁净区的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4.责任 质量控制化验员负责实施,QC主管负责监督执行 5.内容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 房间的大小和布局 房间的用途 与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 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注: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取样点数应依下列因素确定: 1.洁净区(室)的大小; 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 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4.易受污染的部位等。 应考虑包含以下部位:每扇门、每个门把手、地板(至少两点)、墙壁(不易被清洁/消毒的部位,至少两点)、公用介 质的管路(不易被清洁/消毒部位)、生产设备的关键性部位(如灌装针、易与人员接触的塑料帘膜、胶塞筒、传输带)等。根据洁净区内设施、设备等表面对产品和洁净室环境的影响程度,通常将表面分为三类:关键表面(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直接接触或暴露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的表面)一般表面(如设备的外表面、墙壁等)和地板,并且分别设定不同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表面微生物的每点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5cm2左右。 为避免干扰,宜在生产活动结束后取样。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频率和限度 日常监控一月一次 接触碟(55mm)50cfu/25cm2 ,警戒40cfu/25cm2 ,纠偏 45cfu/25cm2 。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方法(接触平皿法)。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必须在动态下监测。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 水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成分已愈来愈复杂。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需要运用微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污水具备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因而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以其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工艺操作管理方便可靠和无二次污染等显着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污水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水质 1. 污水生物处理的特征 污水与污水生物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成分极其复杂,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酚类、甲醛等化学物质。此外污水中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处理实际上是水体自净的强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必须将微生物从出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动物、轮虫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生化需氧量及生物处理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BOD5。BOD5约占生化需氧总量的2/3,故采用BOD5来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浓度是比较合适的。但污水中有机物并不是都能较快降解的,在工业废水中,可以结合COD等指标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第七章 有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第七章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重点难点: 1.介绍三种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 2.微生物脱硫机理; 3.烟气脱硝机理。 7.1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7.1.1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原理 微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需经历三个步骤: (1)有机废气成分首先同水接触并溶于水中(即由气相扩散进入液相); (2)溶解于液相中的有机成分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至介质周围的生物膜,进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捉并吸收; (3)进入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作为能源和营养物质被分解, 经生物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 7.1.2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工艺 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包括生物过滤法、生物滴滤法、生物吸收法和生物洗涤法等。1.生物过滤法 废气处理工艺利用含有微生物的固体颗粒吸收废气中的污染物,然后微生物再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常用的工艺设备包括土壤滤池、堆肥滤池和微生物过滤箱。生物滤池中,有孔的介质通过进气的湿度调节器和偶尔的喷淋而保持潮湿。 生物过滤法包括:土壤滤池、堆肥滤池、微生物过滤箱。 (1)土壤滤池 构造:采用特制的颗粒化土壤作为填料,由气体分配层和土壤滤层两部分组成。气体分配层下层铺设粗石子、细石子或轻质陶粒等,上部由黄砂或细粒组成;土壤滤层由粘土、含有机质沃土堆肥、细砂土和粗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的配料组成。 影响因素:温度、湿度、pH值及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应用:土壤滤池已用于肉类加工厂、动物饲养场、堆肥场等产生恶臭废气的处理,这类废气的主要特点是带有强烈的臭味,这种臭味是有一种或多种有机成分引起的,而这些有机成分在废气中的浓度并不高。 优缺点:土壤滤池具有投资小、抗冲击能力强、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该处理方法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 (2)堆肥滤池 工作原理:将畜粪、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有机废弃物经好氧发酵、热处理后作为填料。有机废物经稳定化作用后形成的堆肥是一种高达50~80%腐殖质含量的疏松物质,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其中含有大量可降解有机气体的微生物。 构造:在地面挖浅坑或筑池,池底铺设排水管,在池的一侧或中央设输气总管,总管上接出多孔配气支管,并覆盖砂石等材料,组成厚度为5~10cm的气体分配层;分配层上再铺厚度为50~60cm的堆肥,形成过滤层。 应用:可用于处理易生物降解有机气体产生量大的场合。由于堆肥产品受pH的影响,堆肥滤池一般不适合于酸性有机气体的处理。 优缺点:具有空隙率高、渗透性能好的特点,因此该处理方法占地面积要远小于土壤滤池,堆肥中微生物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因此堆肥滤池处理效率远大于土壤滤池,而停留时间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一、无菌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 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 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技术

GIS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刘巧铃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GIS在环境评价中的主要应用,包括了从数据的采集到编辑处理,从评价的空间分析到结果输出等具体应用实例。总结了GIS 在环境评价中的特点、优势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将GIS技术应用于环境评价,与具体的环境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环境评价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更新,环境评价工作的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1. 引言 1.1 环境评价简介 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对环境质量(影响)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1]。进行环境评价首先应在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区域,选择评价的因子、评价的方法,确定评价的标准和评价参数的权系数,然后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分析和运算,依照环境质量的分级,最后得出环境评价的结论。 环境评价在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我国,环境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也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此发展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国内外的环评技术和方法都取得了诸多进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管理,模型模拟等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已经充分地应用于环评中的基础数据的存储、收集,环评工作的管理、环境监测的管理等。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1963年加拿大测绘学家R.T.Tomlinson博士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并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2]。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目前GIS已成为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为一体的学科,并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地关系、全球变化、环境科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将GIS技术用于环保领域。1995年,世界银行B-1项目(即建立中国27个省、自治区级GIS)选用ARC/INFO作为GIS开发平台,从而使GIS在我国环境中的应用进入了正规发展新阶段。[2] 2. GIS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环境信息80%以上与空间位置有关,因而可以通过GIS方便地获取、采集、输入、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环境信息,而且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模拟、分析、评价和规划,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即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因此在环境保护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 (通用版)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为了合理有效的处置微生物实验废弃物,避免环境污染及废弃物对人体的伤害,保护实验人员安全,制定该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 1.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有潜在生物危害的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 2.一般固体废弃物如无回收利用价值可直接丢弃在垃圾桶内。 3.一般液体废弃物如无回收利用价值并无可燃性挥发物时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 4.操作任何有潜在生物危害的废弃物时,必须穿戴手套、口罩和防护服。 5.所有收集有潜在生物危害的废弃物的容器都应有“生物危害”标志。 6.所有废弃物塑料袋或容器中盛装的废弃物不应超过总容量的 3/4。

版药典表面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的测试。 3.责任:表面微生物检测员。 4.内容: 4.1基本概念: 4.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2表面微生物: 4.1.3表面微生物菌落数: 规定面积的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检测的微生物的菌落数目,以个/皿表示。 4.2测试原理: 本测试方法利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收集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方法和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4.3测试方法: 4.3.1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 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玻璃培养皿。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60℃干热灭菌120min。 接触碟:一般采用φ55mm无菌接触碟。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72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的坏境中存放。 4.3.2采样点选择: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 房间的用途 与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 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注: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取样点数应依下列因素确定: 1.洁净区(室)的大小; 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 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4.易受污染的部位等。 应考虑包含以下部位:每扇门、每个门把手、地板(至少两点)、墙壁(不易被清洁/消毒的部位,至少两点)、公用介质的管路(不易被清洁/消毒部位)、生产设备的关键性部位(如灌装针、易与人员接触的塑料帘膜、胶塞筒、传输带)等。根据洁净区内设施、设备等表面对产品和洁净室环境的影响程度,通常将表面分为三类:关键表面(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直接接触或暴露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的表面)一般表面(如设备的外表面、墙壁等)和地板,并且分别设定不同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表面微生物的每点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5cm2左右。为避免干扰,宜在生产活动结束后取样。 4.3.3采样方法: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方法。 4.3.3.1接触平皿法: 取样:表面微生物监测用于表面菌监测,接触平皿法广泛应用。取样时,打开碟盖,无菌培养基表面与设备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 取样后,需要立即用75%酒精擦拭被取样表面,以除去残留琼脂。 收好的营养琼脂接触碟在32℃培养72小时。 4.3.3.2棉签擦拭法:

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2015 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范围成品、辅料、内包装袋及纯化水的检验。 内容概述:本检验操作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5 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 一、计数方法 1.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2、计数方法本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 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见表 1。 菌液制备按表 1 规定培养各试验菌株。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用无菌氯化钠- 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3-5ml含%(ml/ml )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中,用含%(ml/ml )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黑曲霉抱子悬液。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 C,可在24小时内使用。黑曲霉抱子悬液可保存在2-8 C,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表 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阴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培养基适用 性检查按照表1规定,接种不大于100cfu 的菌液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置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 2 管或 2 个平皿。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被检 液体培养基管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试验菌应生长良好。 5、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成分已愈来愈复杂。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需要运用微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污水具备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因而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以其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工艺操作管理方便可靠和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污水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水质 1. 污水生物处理的特征 1.1 污水与污水生物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成分极其复杂,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酚类、甲醛等化学物质。此外污水中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处理实际上是水体自净的强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必须将微生物从出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动物、轮虫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1.2 生化需氧量及生物处理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BOD5。BOD5约占生化需氧总量的2/3,故采用BOD5来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浓度是比较合适的。但污水中有机物并不是都能较快降解的,在工业废水中,可以结合COD等指标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只有BOD高的废水才适宜采用生物处理,COD很高但BOD不高的废水不宜采用生物处理。对于有毒的废水,只要毒物能降解,就可用生物法处理,关键是控制毒物浓度和驯化

微生物废弃物处理规程

微生物废弃物处理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中心微生物室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2 处理原则: 2.1安全原则:必须在实验室内对所有的废弃物进行净化,高压灭菌或焚烧,确保生物废弃物及实验所产生的化学废弃物对周边环境及实验人员不会造成危害; 2.2节约原则:对于可循环使用的器皿,药品,经相应的处理措施后,可重复使用。 3 处理规程: 3.1 废弃物分类 3.1.1 生物性废弃物 3.1.1.1 实验室应有防碎裂的,盛装废弃物的容器。 3.1.1.2 凡是接触过菌液的吸管,必须置于新鲜配制的5%的苯酚溶液(或其他适宜浓度的消毒液)中,浸泡48小时以上,然后121℃,40min高压灭菌后,清洗,待用。 3.1.1.3 实验中,凡是带菌的培养基,器皿,纱布,玻片,样品,塑料试管,卡片,革兰氏染色的废液等必须经121℃,40min高压灭菌,方可丢弃或清洗。处理以前,这些感染性生物材料必须装入贴有“生物危险”标识的容器中,放置在带菌区,非管理人员禁止靠近,触摸。运输盛装带菌物的容器在使用后或重新使用前要用0.2%的甲酚皂溶液彻底消毒并清洗。 3.1.1.4 感染性废料的贮存地应有“生物危险”标志和进入管理限制,且应位于产生废物的实验室附近。 3.1.1.5 处理大量废物时,工作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倾倒感染性废物的下水道不得用于洗手。微生物培养基不得倒入卫生间下水道。 3.1.2 化学性废弃物品

3.1.2.1 强酸、强碱等化学物品必须经过中和反应后或稀释后,消除其腐蚀性,方可废弃。 3.1.2.2 其它的液体废弃物必须经过足够的稀释后,确定对环境与人体无害后,方可废弃。 3.1.2.3 其中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试验材料在使用后应置于带有明显危险标志的容器内,分类存放,并送至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3.1.2.4 氰化钾培养基废弃前(无论是否用过),应作无害化处理:向每管加400 g / L 氢氧化钾溶液0.1ml和米粒大的硫酸亚铁结晶,然后高压灭菌,方可丢弃。禁止倒入废液缸,酸性溶液或下水道中。 3.1.3 一般垃圾 无生物或化学毒害的纸类、棉球,玻璃碎片等,应配合后勤工作放入分类容器进行资源回收。 3.1.4 锐器:包括一次性注射器,废弃的刀具,玻璃碎片,废弃的安郶等。 3.1. 4.1 禁止注射器回帽,不要试图用手去改变针具的外型。 3.1. 4.2 注射器内的液体应在处理前排净。 3.1. 4.3 使用后的注射针头不应再次使用,必须丢入硬质、防刺破的贴有“生物危险”标识的容器内,并且不能装满,当装至容积的四分之三时就应放入固定容 器里焚烧或高压,必要时要先高压后焚烧。 3.1. 4.4 利器不许混入一般垃圾里,应单独存放。 3.1.5 手套、帽子、工作服、口罩等一次性使用的制品 使用后,里面朝外,放入污物袋内集中烧毁或及时用消毒剂浸泡或高压灭菌,方可丢弃。禁止未经消毒后的重复利用,特别是处理过阳性样品的物品。 4 注意事项 4.1 处理实验室废弃物时,必须做好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操作过程中,工作 人员必须根据废弃物的种类和性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防护服、面罩等。

微生物处理污水技术

微生物处理污水技术 发布时间:2008-11-10 15:52:12 被阅览数:3163 次来源:环境保护污水处理 水体受污染原因: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引起水质恶化。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超过水体自净能力而致。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排放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被污染水质经过分析会发现COD、氨氮、磷、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水体透明度极低,水中的悬浮物比较多,在水体不流动的死角处会有树叶杂草和油状物出现,水体有刺鼻异味或臭味。由于水量比较大,一般不采用外河道换水的方法,而采用原位修复的办法。 常见的污染物: (1) 病原微生物污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 (2) 耗氧污染物:由于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甚至转为厌氧分解,水变黑发臭; (3) 酸、碱、盐无机污染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或农药、化肥等各种酸、碱、盐等无机物进入水体; (4) 植物营养物污染:如锌、磷、氮严重超标使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质富营养化; (5) 各种油污染:油田、炼油厂污水排放,饭店潲水排放; (6) 有毒物污染:主要有砷、氟、铅、汞、硝酸盐等; (7) 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物质。 (8) 热污染:热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它是工矿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造成的。 污水治理措施: 1、采用人工或物理的方法清理水面的树叶杂草,漂浮物,进行日常性维护; 2、进行水体流动或曝气复氧的设施改造,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3、采用化学的方法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吸附沉降,偶尔用化学杀藻剂进行杀藻; 4、用微生物活菌制剂进行水体调理和改善,主要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COD、氨氮、磷、亚硝酸盐等指标。 5、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用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进行有效管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微生物组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1为了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和染菌器材处理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实验室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的健康相关产品、生物样品、中毒样品、终止保存的菌(毒)种、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实验废弃物等。本制度也适用于可重复使用的染菌器材的处理。 3实验室废弃物采取分类收集处置的原则,由产生废弃物的科室和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管理。 4各类废弃物的处理 各类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检测后其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虽不符合但其不会引起环境污染,按体系文件规定的保存期满后,液体类经稀释后由下水道排放,固体类经毁形后按生活垃圾倾倒在中心集中的垃圾存放地,统一清运处理。 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医疗废物,按下列方法处理: 4.2.1所有污染材料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中高压灭菌。 4.2.2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应分类收集,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且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4.2.3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和病毒阳性标本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4染菌玻璃试管、玻璃吸管、滴管、镊子等: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对试管进行清洗、晾干。 4.2.5染菌的一次性平皿、移液头等:经煮沸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4.2.6病毒类病源性培养物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无菌操作技术 1、定义 是指在执行实验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是保证微生物实验准确和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内容 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 1)创造无菌的培养环境。包括提供密闭的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灭菌、培养基的灭菌等; 2)在操作和培养过程中防止一切其它微生物的侵入的措施。包括紫外线杀菌、甲醛熏蒸、超净台的消毒与检测、操作工具、器皿灭菌、操作方法等。 3、无菌操作原则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接种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2)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3次后使用。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钳、镊子等; 3)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能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4)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5)接种环或接种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须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 6)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倾倒平板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 二、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求 1、无菌室 (1)无菌室的结构:更衣间、缓冲间、操作间;

利用微生物电池技术处理废水

利用微生物电池技术处理废水 进入21世纪,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清洁、环保的独特优点,利用微生物电池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通过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特点和原理的介绍,综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处理技术的优势,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的重点突破方向。 标签: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处理;产电 废水处理是高能耗行业。据统计,仅我国每年用于废水处理的耗电量就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1],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更高达3%[2]。随着能源短缺的日益加剧,节能降耗已成为废水处理行业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至今为止,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其缺点。好氧生物处理消耗能量大且运行费用高,而厌氧工艺的产出物甲烷无法实现能源的回收,会加剧着地球温室效应。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水的生物处理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主要技术,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清洁、环保的独特优点,利用微生物电池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3]。 1 微生物燃料电池特点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简称MFC)是一种以微生物为催化剂产生电能的新方法,可以利用细菌通过生物质产生生物电能。它是一种将化学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4]。其问世于20世纪初,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其研究陷入停滞。20世纪末,由于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以及化石能源的环境污染,MFC研究再度受到人们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电子中介体的使用,使得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有较大提高,但因为其性能不稳定性且成本较高,使其不能广泛应用。近年来,高活性微生物及无氧化还原介体方式的发现,极大促进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5]。 MFC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其具有以下优势:(1)燃料来源多样化:可以利用一般燃料电池不能利用的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呼吸的代谢产物、发酵的产物,以及污水等作为燃料。(2)电池的操作条件较温和:由于使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电池常温常压下即可运行,这与现有的发电过程不同,使得电池维护成本低、安全性强。(3)生物相容性好:利用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作燃料,可为植入人体的一些人造器官提供电能。(4)无需能量输入:微生物本身就可以进行能量转化,把燃料能源转化为电能,为人类提供能源。(5)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唯一产物是水,所以该技术无污染,可实现零排放。(6)能量利用率高,能量转化过程无燃烧步骤,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能量利用效率较高[6]。 2 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微生物标准操作流程纲要.docx

目录 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及维护............................................................................错误 ! 未定义书签。实验室高压蒸气灭菌器操作程序....................................................................错误 ! 未定义书签。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错误 ! 未定义书签。医护人员手指细菌监测. .........................................错误 ! 未定义书签。空气中细菌含量的监测. .........................................错误 ! 未定义书签。环境卫生学监测质控标准. .......................................错误 ! 未定义书签。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物品保存液的质控程序. .......................错误 ! 未定义书签。一次性医疗用品微生物监测. .....................................错误 ! 未定义书签。紫外线消毒质量控制程序. .......................................错误 ! 未定义书签。污水的细菌监测(总大肠菌群)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正确洗手的手法................................................错误 ! 未定义书签。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处理和废弃物处理作业指导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处理和废弃物处理作业指导书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5973-40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处理和废弃物处 理作业指导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目的 规范实验室的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实验器材和废弃物品的安全处理,避免实验室污染物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事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实验器材和废弃物品处理的控制。 3.消毒程序及方法 3.1室内空气的消毒 使用洁净室/阳性菌前后用紫外线灯照射对室内空气消毒,照射时间≥30钟,并填写《洁净室/阳性菌使用记录表》。 3.2 表面的消毒

3.2.1地面消毒 实验室地面可用0.2%~0.5%的消毒剂喷洒,喷洒消毒剂的用量不得100ml/m2。 3.2.2物体表面消毒 实验室台面、桌椅、橱柜、门把手等物品的表面可用消毒剂喷洒、擦拭,并填写《洁净室/阳性菌消毒记录表》。 3.3 实验器材的消毒处理 3.3.1检测人员将检测过程使用的器材和实验废液作好标识,及时处理。 3.3.2实验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器皿应立即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3.3.3洁净室/阳性菌室穿着的被污染衣物检测人员予以121℃ 30分钟高温高压处理后方可洗涤。 3.4 报废菌株、超过保管期限的阳性样品的处理 报废的菌株由生物安全员采用121℃30分钟高温高压处理后,填写《菌种、毒种(株)阳性标本销毁记录表》

废弃物处理记录表

废弃物处理记录表

————————————————————————————————作者:————————————————————————————————日期:

日期部门名称单位及 数量 处理情况处理人备注 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废纸、纸箱盒类送废品站回收

日期部门 废物 名称 排放量 处理情 况 处理人备注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要求处置 废金属类交建设方按法规

微生物标准操作规程一

连续加样移液器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连续加样移液器的操作规程,确保正确使用连续加样移液器。 2.授权操作人 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3.适用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连续加样移液器。 4.工作环境 相对湿度:10%~85%;运行温度:10~30℃。 5.操作程序 5.1 移液器针筒的选择和安装 5.1.1 根据移液体积,选择移液器针筒,将移液器针筒的活塞(内芯)推到最低端。 5.1.2 将移液器前下方的蓝色按钮推至最低端。 5.1.3 按住移液器下方左右两侧的蓝色按钮,将移液器针筒插入移液器主体,然后松开两个按钮,移液器上方显示窗显示数值即完成安装。 5.2 每次释放液量的调节旋转调节移液器顶部调节拨盘,显示框内显示的数字即为每次释放的液量。 5.3 吸液 5.3.1 右手握住移液器,左手拇指将移液器前面的蓝色按钮推至最低端。 5.3.2 把针筒吸头插入液体,左手将移液器前下方的蓝色按钮慢慢推至顶端,此时显示框内的数字闪动,表示尚不能准确度量释放的液量。 5.4 释放液体 5.4.1 右手拇指按一次移液器前上方的蓝色按钮,排空气泡,此时显示框内的数字不再闪动,表示已经能够准确度量释放的液量。 5.4.2 右手拇指按移液器前上方的蓝色按钮释放液体。每按一次释放的液量即为显示框显示的液量。连续释放直到显示框内显示的数字闪动,表示针筒内的液体已经不够下次释放,如需继续加样,应再次吸液。继续加样时,应将移液器前下方的蓝色按钮推至最低端排尽余液,再吸液。 5.5 移液器针筒的卸载 5.5.1 工作完毕,将移液器面前下方的蓝色按钮推至最低端,排尽余液,按住移液器下方左右两侧的蓝色按钮,卸下针筒。 5.5.2 松开两个按钮,移液器显示窗内显示的数值消失,即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