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原理辨析题__

政治经济学原理辨析题__

政治经济学原理辨析题__
政治经济学原理辨析题__

三、辨析题

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政治经济学既研究政治关系,也研究经济关系。

30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分配关系。

31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因而它们具有同样的特点。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1.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

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3.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

4.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5.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6.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94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9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9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97价值规律就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

98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99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100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10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102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03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04信用货币就是纸币。

105由于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而,一个企业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

106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企业就无需提高劳动生产率。

96劳动力的买和卖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97工人的个人消费在生产过程之外,所以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

98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99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100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101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102劳动力商品的买卖违反了价值规律。

103劳动是一种能按价值出卖的商品。

104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105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106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107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108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与劳动一起创造价值。

109没有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就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

110流动资本就是处在流通领域中的资本。

111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

112生产时间就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制造产品的时间。

113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114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115预付不变资本增加引起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变化,属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116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

117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118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119金融资本是“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35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6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以资本主义的经济性质已经改变

37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38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可以任意抬高垄断价格。

39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代替了私人垄断。

42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1.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2.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3.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5.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7.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8.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9.个别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就越低,两者成反比。

1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成了买卖对象,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11.股份制改变了企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

1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均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16.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75 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7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

78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也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79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量有关,与剩余价值量无关。

80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81固定资本的损耗实质上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82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83资本既是一种运动,也是静止物。

84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实际上属于简单再生产范畴。

85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都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两者是相同的。

86资本按其在运动中执行的职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87资本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相同的。

3.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资本主义整个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可以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因此属于流动资本。

6.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29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要研究贯穿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政治问题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经济基础的内容,因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在研究经济基础的时候,也不能不考虑包括政治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影响。

3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所以分配关系不是生产关系。

3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即自然规律相比,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人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一样,人们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而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自然规律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的作用,则可以不依赖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某个阶级或集团的阶级利益,所以,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同的。因此,虽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但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着自己的特点。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价格、价值的涵义、价格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答案要点]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是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其实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出于资产阶级掩盖其利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创造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抽象劳动的成果。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所在。(2)但是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3)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价值增殖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有关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概念的掌握以及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9页知识点三、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答案要点]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5.[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3页知识点三、1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答案要点]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者的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

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由于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单纯的依靠价值规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6.[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财富生产与价值创造”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5页知识点三、16.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答案要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94【答案要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2)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

(3)“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

95【答案要点】

(1)此观点正确。

(2)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96【答案要点】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所以,不是物化在任何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

【答题方法提示】

答题的关键是明确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97【答案要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这个命题错在混淆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本质要求和表现形式。

应准确地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以及表现形式。

98【答案要点】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变化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当货币价值没有变化时,商品的价值增加或减少,商品的价格就要上涨或下跌。当商品价值没有变化时,货币的价值增加或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或上涨。当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则商品价格并不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种条件,笼统地这样说是不对的。

关键是正确掌握商品价格的变化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由此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99【答案要点】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的要求,价格应与价值相一致。但市场上一方面是供求关系变动,使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另一方面则是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起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所以,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商品市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所以,供求关系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

【答题方法提示】

解答此题涉及两个方面:价值与价格,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和价格波动反作用于供求关系的联系。供求关系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

100这种说法符合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

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是,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论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明确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

101【答案要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应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然而,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注意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

102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金或银)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本身也包含一定的价值。但是,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具有相同的质,因而它们本身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只是因为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才统一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所以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是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具有相同的质,因而它们本身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只是因为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才统一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

103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往往会偏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种状态,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解答此题的思路是抓住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104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也称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信用货币不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常常是由银行和企业签发的。各种信用货币如银券、支票、汇票和期票等的流通加速了资金周转,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此题测试考生对纸币和信用货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二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信用货币不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常常是由银行和企业签发的。

105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值

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社会价值,只能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如果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首先回答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其次,关键是明确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尽管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社会价值,但会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106【答案要点】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为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从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然而就一个部门内部来看,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使该企业的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仍然是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由此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答题方法提示】

答题的思路是从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入手,关键是明确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96【答案要点】

(1)此观点正确。

(2)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

(3)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占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由此看来,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97【答案要点】

(1)以上观点是错误的。

(2)工人的个人消费,如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看,好像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但从再生产过程看,情况就不同了:①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缺少的一环。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不只是使工人的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它是为了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创造条件,因而工人的消费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要素。②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只能用于维持工人的个人消费及家庭消费。工人在个人消费之后仍将一无所有,因而工人的个人消费虽在生产过程之外,但他的劳动力早已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了。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使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因而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的一个条件。所以工人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密切,而不是无关。

以上观点的错误在于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一个孤立过程,而没有从再生产角度加以分析。

98(1)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支付劳动力

价值。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活劳动创造出劳动力价值。

(2)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3)如果工人的劳动时间到此为止,就不会有剩余价值产生,仅是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时间超过这一点延长下去,便会产生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

解答此题的关系是正确理解: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延长下去,就会产生剩余价值。

99“机器人”实质上是一种机器,仍然是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其消耗程度转移价值,而不能增加价值和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

产率,从而在同样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不论是相对剩余价值还是超额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而产生的,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100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在流通领域中,从表面上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这种“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被迫只有靠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为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被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因此,即使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工人仍然遭受资本家的剥削。所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实质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的、平等的关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所创造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其差额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101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关键是明确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102(1)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就是劳动力商品的所有者让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权,即劳

动,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即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资本家通过付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获得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

(2)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差额就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虽然这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但资本和劳动力的交换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

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属于资本家所有,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全部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也就归资本家所有。剩余价值正是在劳动力卖和买的

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力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买卖的,商品交换的规律,没有被破坏。但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提供了前提条件。

103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形成价值,但它本身没有价值。这是因为,首先,当工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发生关系时,劳动并没有开始,而当工人进入工厂开始劳动时,是在资本家的监督管理下进行的,已不能被工人作为商品出卖。其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那么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来决定,是同义反复。最后,如果工人能按价值出卖劳动,资本家按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支付工资,则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也就不能存在。所以,说劳动是一种能按价值出卖的商品是不正确的。

此题实际上就是论述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原因有三个方面。

10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是采取货币、商品、原料、机器等物的形式存在的,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等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题的思路是:掌握资本的定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05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具有客观的必然性。首先,这是由剩余

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是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的。在激烈竞争中,要保住自己,打败对手,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自己的实力。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可见,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节欲”不创造价值,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不是依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再“节欲”、“省吃俭用”,也不会使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多。资本越积累,资本家就越是能享受与挥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家的享受同他的资本一同增加。

【答题方法提示】

资本积累之所以有客观的必然性,一是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竞争的外在压力。

106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

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是凝结了剩余劳动,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从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定义入手,可以得出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体现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

107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把分散的资本合并成为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资本集中只是改变了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本身并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因而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正确理解和掌握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概念,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108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与其它要素不同,它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劳动产品,有价值,但它们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关键是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原有价值的转移过程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是同一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生产要素是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但不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并转移价值。

109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马克思正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及价值增值过程中作用的不同,把它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

110【答案要点】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及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是生

产资本的一部分,是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流通资本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它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式,而不是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因此,两者不能混淆。

答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概念。

111【答案要点】

(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商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使资本家普遍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个别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或者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从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112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

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制造产品的时间是劳动时间,它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时间,只有劳动时间才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不是生产时间的全部,不能把生产时间等同于劳动时间

113此观点不对。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又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内容和意义是不同的。

首先,划分的依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逐步收回。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就可以全部收回。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不会改变自己的价值,可变资本可以创造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

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可变资本单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

最后,划分的意义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其意义在于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其意义在于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14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都是商品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但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作为财富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但是,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不包含任何具体的物质成分,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对象是活劳动的吸收器,劳动资料是人的器官的延长,并增强人的器官功能,它们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载体。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不创造新价值,它本身的价值在必要耗费范围内由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因素,通过劳动,不仅生产出使用价值,而且创造出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设备、原料等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115资本有机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从而分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但是,促使预付不变资本增加,从而引起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变化的,可以有多种原因。例如,因不变资本物质要素价格上涨而不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预付不变资本的增加,则只影响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不影响资本有机构成。所以,不能笼统地把任何价值构成的变化都看成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116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生产专业化。国际分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第一次产业革命而迅速发展,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后才最后形成。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发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80、9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将资本主义分工体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过程。因此,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垄断资本向外的扩张和渗透,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而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和表现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集中表现在垄断资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正是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形

式——跨国公司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与跨国公司发展的因果关系。

118近年来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科技革命的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加速,使得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的时间大大缩短,各国在生产和技术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能够更便利地在各国之间流动和转移。这就在实际上推动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加速发展,进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格局。因此,可以说,没有现代科技革命就没有当今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如此迅速的发展。资本无限增值的本性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动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条件。

【答题方法提

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该命题正确即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119【答案要点

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命题的错误在于没有指出垄断这个重要内容,或者说没有指出金融资本的垄断实质。

35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6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以资本主义的经济性质已经改变。

37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38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可以任意抬高垄断价格。

39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代替了私人垄断。

42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35生产集中是指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大。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是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规模大,数目少,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势均力敌的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为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也会妥协联合,形成对一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这是因为,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占有制,而且使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到顶点。垄断资产阶级不是一般地掌握生产资料,而是掌握整个国民经济命脉和控制了国家政权;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完全是为垄断资本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维持垄断资本统治服务的,为垄断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创造条件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37

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但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上,与之并存。这是因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不存在囊括一切部门的绝对垄断,从而在同一部门的各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非垄断组织的中小企业之间就必然存在竞争。正是垄断和竞争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垄断并没有消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二是不存在囊括一切部门的绝对生产。

38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可以由于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规定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而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而随心所欲地规定垄断价格。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垄断价格过分脱离商品的价值可能会导致在竞争中失败。垄断价格也受到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和支付能力的限制,价格过高,会影响销售,妨碍获得垄断利润。

从垄断价格的定义入手,明确由于激烈竞争、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以及支付能力的限制,迫使垄断组织必须对市场的容量、价格与需求的关系等进行估测,而不能任意定价。

39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它使企业资本的形式由个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它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但“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财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企业的雇佣劳动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股份公司的控股权掌握在大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是有利于垄断资本控制和支配中小资本和社会各阶层货币收入,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企业组织形式。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尽管股份公司的发展带来了种种变化,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性质。股份公司的控股权仍掌握在大资本家手里。

40【答案要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

管存在国有企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并实施经济计划,但这都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私人垄断资本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入手,明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而得出它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结论。

4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私人垄断资本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尽管普遍采取股份制形式,但控股权始终掌握在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中。国有经济成分是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制,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提供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来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2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在垄断条件下,为争夺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为防止产品的积压,迫使垄断组织必须对市场的容量、价格与需求的关系等进行估测,而不能任意定价。

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但这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第一,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第二,垄断价格并没有完全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第三,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可见,垄断价格的出现,价值规律并没有消失,只是其作用形式有所改变。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和发展,表明现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正在消失。

7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局面,但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存在,无产阶级没有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存在,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趋势也未改变。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它所固有的矛盾就决不会消失。

1.[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6页知识点一、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答案要点]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8页知识点一、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答案要点]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以及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和运用,还涉及到对股份制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0页知识点一、1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第83页知识点一、20.股份资本和股息

[答案要点]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方式。股份制形式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6页知识点一、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答案要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

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5.[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有机构成中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9页知识点一、12.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要点]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6.[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条件以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0页知识点一、1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第81页知识点一、16.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要点]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7.[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股票的属性、股票价格的实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3页知识点一、20.股份资本和股息

[答案要点]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股票能获得利息收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才有一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说,股票的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8.[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理解,即对工资、利润、地租实质的认识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7页知识点一、6.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分配公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客观存在的假象的反映,它的错误不在于描述了分配的现象,而在于它混淆了社会经济的现象和本质。它认为资本、土地、劳动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进而否认劳动是价值即这三中种收入的唯一源泉,否认利润、地租是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工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10~02历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真题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历年真题 说明:真题答案符号代表 书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主编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8月第一版 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主编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1月第一版 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林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7月第一版 书4:西方经济学原理扬伯华缪一德主编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8月第三版 书5:政治经济学刘诗白主编西南财经大学1998年3月第5版 例如:见书1P47—48,表示见“书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主编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8月第一版的第47页至第48页。”依此类推。 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研究生考试 经济学( 一) 政治经济学部分 1.辨析 股份制是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说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2.简答题 2-1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2-3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 3.论述题 3-1论述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 3-2当前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西经部分 1. 运用AD-AS曲线,论述不同门派对总需求下降的主张 2.简述短期、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和政策主张(原题给出了曲线,要求分析其特征) 3.运用囚徒理论分析公共物品提供中存在的问题 4计算 令市场有两个厂商组成,反需求曲线:p=300-Q 其中Q=q1+q2 1)两个企业结成卡特尔组织,求均衡q1 q2 p 2)两个企业展开古诺竞争,求均衡q1 q2 p 3)厂商1先生产,厂商2跟进,求均衡q1 q2 p 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研究生考试 经济学( 二) 一、辨析题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因此二者没有什么不同。 二、简答题 1、分析资本积累对资本构成的影响。 2、一大段关于新农保的材料。 分析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刺激当前农村需求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期末试卷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期 末试卷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着》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资本:所谓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就是抽象劳动 4、现在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5、经济发展:就是在内涵方面的发展,标志发展的 水平和质量。而不是体现在外延和规模上的发展二、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2345678910 D C A C B B C C A C 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A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生产时间和劳动时 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 间 2、利润的本质是() A劳动的报酬B资本的报酬 C剩余价值D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4.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 5.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D按比例发展规律 6.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条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 () A职能资本经营状况B借贷资本供求状况 C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状况 7.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 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货币与货币之间 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货币之间 的对立 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D整个资本家追求 超额利润的结果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 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 状态之间的矛盾 三、判断说明题(15分,每题3分) 1、教育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依靠政府扩大教育支 出,发展高等教育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答:错。教育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教育投入要社会 化,尤其高等教育要民间部门的更多投资。另外,我国 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教育也很重要。 2、发展市场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自由化程度越 高越好。 错。经济自由化与对外开放的进程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而 定,对于我国目前来讲,完善市场体系,建立一个合理 化的经济结构显得十分必要,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自由化 的进程。 3、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因而积累越 多越好。 答:错。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并非 积累越多越好。积累基金要?适度增长,并与消费基金 保持适当比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A )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 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 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B )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A )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C) 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 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 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 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 6、商品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C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9、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剩余价值 b、商品价值 c、劳动力自身价值 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10、从整个社会来讲,在不延长工作日且实际工资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a、工人所受剥削就会有所减轻 b、剩余价值率仍会提高 c、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量不会增加 d、剩余价值量仍可增加 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 12、商业利润来源于() 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3、同一生产部门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 a、社会价值 b、平均利润 c、生产价格 d、成本价格 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 1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A.抽象劳动() B.交换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2.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A.商品的价值 ( ) B.商品的供求关系 ( ) C.纸币发行量( ) D货币商品价值 ( ) 3.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 ( ) B.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D.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4.国家垄断资本的主体是: A.私人企业垄断资本() B.公私合营垄断资本() C.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公共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垄断不能削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C.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D.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7.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A.银行垄断资本购买工业资本的股票() B.工业资本购买垄断大银行的股票() C.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生产而形成的资本( ) D.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互派人员兼任要职() 8.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 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 9.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D.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0.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1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12、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部分的交换关系是: A.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 B.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

大一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第一步,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两个以上的概念,还要略述两者关系;第二步,对或者错(部分对或错)的原因阐述;第三步,总结。简答题:一般是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几个小分点,问题的核心概念要阐述,分点不要求特别细说,但要考虑全面。分析题:有这样几种思路以供答题参考:第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二种,从事例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第三种,一个大理论,内含几个要点,即按照总分结构,在一个大框架下进行内容的组织 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变化。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反过来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必然是价值的变化。

价值规律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工人的消费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与资本家无关。 资本积聚的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个途径,所以,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的资本。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I(v+m)>IIc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成本价格是商品社会的公共范畴,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相同的。平均利润同成本价格和利润相比,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课程代码:05003 习题参考答案 江建强编写(2002年8月)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物质资料生产 2.基础 3.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4.劳动者生产资料 5.生产力生产关系 6.生产关系 7.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8.生产资料所有制 9.阶级性阶级性科学性 10.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二、单项选择题 1.① 2.② 3.② 4.③ 5.① 6.① 7.① 8.① 9.④ 10.①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③⑤ 2.①②③⑤ 3.①③⑤ 4.①③④⑤ 5.①③④⑤ 6.①②③④⑤ 7.②④⑤ 8.①②③④ 9.①②③⑤ 10.①④⑤ 四、辨析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但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2.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因为: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生产同其他环节的关系是什么?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对生产也起着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00009《政治经济学》真题:2018年10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属于 C A.重商主义经济学 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C.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使用价值 B A.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是抽象劳动创造的 D.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A A.社会价值 B.使用价值 C.剩余价值 D.个别价值 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所执行的职能是B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C 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剩余产品的出现 6.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

A.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B.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果 C.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为A A.资本积累 B.资本集中 C.资本循环 D.资本周转 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B A.生产阶段 B.销售阶段 C.消费阶段 D.购买阶段 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由A 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 B.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构成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 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 10.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D A.商品价值 B.企业利润 C.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11.资本家投资银行业所获得的利润率相当于D A.利息率 B.土地收益率 C.剩余价值率 D.平均利润率 1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B A.劳务输出 B.商品输出 C.货币输出 D.资本输出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 A.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B.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

政治经济学原理计算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 1.某国年内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为28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为7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800亿元,相互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500亿元。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平均流通速度为8次,假定当年发行纸币为400亿元。运用上述资料计算: 年内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是多少? 货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1.解: (1)年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 公式: 年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抵销支付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2800-700+800-500)/8=300(亿元) (2)货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元? 300亿元/400亿元=0.75元 2.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为10元,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货币币值不变,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100件,而社会需求15000件。计算: (1)该商品单位价值今年为多少? (2)在供求关系变化的条件下,该商品单位价格为多少? (3)商品单位价格背离价值多少?

2.解: 去年: 单位商品价格10元;今年: 提高劳动生产率25%,货币价值不变;供:100件,求:15000件。 在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当今年劳动生产率提高25%的条件下,设每件社会价值为x元 则:1:10 =(1 + 25%): x 每件商品社会价值= 10元/(1+25%)= 8元 供求变化下的每件商品的价格=(15000×8元/件)/100元 = 12元/件 商品单位价格背离价值= 12元-8元= 4元/件 1936年天津东亚毛纺厂工人的工资每人每天为0.4元。一个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每磅毛线售价为2元,生产12磅毛线需消耗劳动资料和原材料的价值为21.6元。计算: 一个工人在12小时内创造新价值是多少? 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多少? 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在一个工作日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 解: (1)2元×12磅=24元

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学生用

《政治经济学原理》参考答案 本文档为2011年4月出版,张莹、李海峰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978-7-115-24306-5)一书的课后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异议,可请教授课老师或来邮件质询(;)。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B C A A A B A C B C B A C A C D B A D B B D C A C D 二、多项选择题 ABCD ABCD BCD ABCD AB ABCD CD ABCD ABCD ABCD 三、名词解释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属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 四、辨析题 1.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错误。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可以影响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变革后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适应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答:错误。经济规律除了有和自然规律相同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具体表现为(1)

经济规律不能离开人的经济活动;(2)经济规律一般不是长久不变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五、问答题 1. 简述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过程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 (1)人的劳动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获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强调的是人类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 (3)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通过劳动资料,人的劳动被传导到了劳动对象上。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包括机器设备)、土地、建筑物(厂房、库房)、道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客观物质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2. 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两者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超前或是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要求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由于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形式必须与内容相适应,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既不同于以往的剥削阶级受狭隘的阶级私利的局限,又没有阶级的偏见妨碍自己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因而无产阶级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1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社会再生产是() A. 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B. 消费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统一 C. 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D.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 A. 剩余劳动 B. 必要劳动 C. 全部劳动 D. 具体劳动 3. 产业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是() A. 流通阶段 B. 销售阶段 C. 生产阶段 D. 购买阶段 4.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 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B. 经济计划的国际化 C. 商品贸易的国际化 D. 劳动协作的国际化 5. 调节和改善我国分配结构应形成的分配格局是() A. 中间小两头大的分配格局 B. 一头小一头大的分配格局 C. 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 D. 中间和两头趋同的分配格局 6. 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 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 商业企业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D. 产业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7. 在垄断阶段垄断银行资本的新作用是() A. 简单的借贷中介人 B. 给借贷双方提供货币资金的服务 C. 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D. 向工业企业提供大量贷款 8.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是指对不适应生产力的() A. 科学教育制度进行调整 B.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 C. 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改革 D. 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9. 我国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 A. 现代市场体系 B. 现代流通方式 C. 市场调节机制 D. 市场中介机构 10. 实行对外开发,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的一项() A. 长期基本国策 B. 暂时性的措施 C. 短期权宜之计 D. 具体外贸政策 11.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将资本划分为()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 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 12.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总称为() A.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半国有垄断资本主义 D. 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主义 13.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A. 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 B. 提高经济效益 C. 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D.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政治经济学习题一 - 副本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概念题 1.市场 2.市场机制 3.市场经济4.市场体系 5.市场规则 二、判断题 1.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生调节作用的机制。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中心机制,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3.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它们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4.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上升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反之,则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 三、选择题 1.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4)汇率机制(5)工资机制 2. 市场是 (1)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 (2)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的总和 (3)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 (4)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5)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 (4)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5)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影响需求的因素有: (1)该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的预期 5.影响供给的因素有: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要素的价格 (3)生产的技术状况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四、辨析题 1.计划和市场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二者无区别。 3.需要就是需求,生产就是供给,市场均衡就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绝对平衡。 4.市场规则实质上就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的准则。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内容: 2001年初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油价和油价期货市场价格一路下跌,跌到了每桶25元以下这个欧佩克内部参考价。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增长放慢,尤其是美国经济低迷和亚欧天气转暖,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近期恢复到较正常的水平,即每天达210万桶。为此,美国能源部、美国石油学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的石油和产品油库存大幅上升,已达到2·9074亿桶,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800万桶。 由于国际石油需求减少,库存增加,价格上升,所以,欧佩克采取减少石油的供给量,以保持石油价格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由于欧佩克自年初以来两次减少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十个成员国的原油日开采配额达250万桶,使得国际石油成功地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上。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成员还是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将石油产量限制在每天24·2百万桶的水平。他们还决定如果石油价格出现“疯涨”的话,他们将增加本国的石油产量,相反,如果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进一步下降,他们也会进一步限制石油的产量,减少供给。 案例问题: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石油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关系。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一、概念题 1.资本2.价值增殖过程3.剩余价值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 6.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7.超额剩余价值 8.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9.剩余价值规律10.工资1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二、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 7.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8.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9.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0.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