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表演艺术分类及各地民间表演技艺汇总

民间表演艺术分类及各地民间表演技艺汇总

民间表演艺术分类及各地民间表演技艺汇总
民间表演艺术分类及各地民间表演技艺汇总

民间表演艺术分类及各地民间表演技艺汇总民间表演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内容都是通过人的舞动、戏耍、操作、歌唱等形式来完成的,与这种表现方式有关的艺术门类都可称为表演类艺术。其特点是:以部分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突出展现人的歌舞、演奏和绝技等天赋和表演技能。如皮影戏是通过铁枝将皮影连接后,根据剧情需要,利用灯光的投射效果,舞动皮影,将影人的动态映射到银幕上,形成了一出出剧情完整、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戏。其他还有木偶戏、杂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间社火、各地小戏、秧歌、锣鼓、旱船、竞技等体育项目等,都属于表演类艺术。民间表演技艺汇总(一)民间戏曲戏曲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和兴盛等各个时期。

早在中国远古时代,戏曲的种子已经在歌舞中孕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歌舞艺术的传统依然存留在广大的农村中,并不断的革新发展以适应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至汉代,民间出现了带有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如百戏中的《东海黄公》等。隋唐时期,带有喜剧性质的歌舞戏、参军戏相继问世,它们业已具备戏曲的雏型。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

展,城市中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反映他们生活和观点的宋金杂剧院本应运而生,为其后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代是一个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朝代,在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杂剧艺术的共同培育下,南戏脱胎而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明代中期以后,南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传奇时代。明清时期的传奇演出佳作如林,风靡城乡。到了清代中叶,传奇演出日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新生的地方戏及民间小,诸腔竞奏,生机蓬勃。其后徽班进,称雄剧坛,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被誉为国剧的剧种──京剧。

戏曲艺术贵在求新求变,在它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剧种消亡,有的剧种新生,兴衰交替,生生不息,戏曲的生命就延续在这此起彼伏之中。各地民间戏曲汇总:

新昌调腔(新昌县)、松阳高腔(松阳县)、西安高腔(衢州市金华市)、宁海平调(宁海县)、永嘉昆剧(永嘉县)、浦江乱弹(金华市)、海宁皮影戏(海宁市)、台州乱弹(台州市)、淳安三脚戏(淳安县)、杭剧(杭州市)

(二)民间曲艺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

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民间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各地区民间曲艺汇总:

四明南词(宁波市)、宁波走书(宁波市)、杭州小热昏(杭州市)、温州鼓词(瑞安市)、绍兴莲花落(绍兴县)、绍兴

平湖调(绍兴市)、金华道情(金华市)、平湖钹子书(平湖市)、兰溪摊簧(兰溪市)、临海词调(临海市)(三)民

间舞蹈民间舞蹈是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形式。它有别于宫廷舞蹈、专业舞蹈和宗教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状,是原创性的民间艺术,是其他舞蹈创作的基础和营养来源,具有民俗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

民间舞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和感情。民间舞蹈具有比单纯的舞蹈形式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

样化的功能。它与民间的吉祥庆典、红白喜事和风俗仪式

紧密结合,是民众表达情感的最原始和基础的形式。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言之不足,舞之蹈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民间舞蹈又呈现

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面貌。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民

间舞蹈也极为丰富,有仪式化的湖北的跳丧舞;也有从打鬼仪式演化而来的傩舞;群众性的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

「花鼓灯」舞、民间年节行进表演中的龙舞、狮舞、秧歌、鼓舞、踩高跷、跑旱船、打花棍等等都是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还有与民间戏剧结合的各种民间歌舞戏、歌舞套曲,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

姆歌舞套曲,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民间舞蹈是动态的、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为传承特点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要大力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各地民间舞蹈汇总:

奉化布龙(奉化市)、长兴百叶龙(长兴县)、青田鱼灯(青田县)、十八蝴蝶(永康市)、海盐滚灯(海盐县)、淳安竹马(淳安县)、浦江板凳龙(浦江县)、浦江迎会(浦江县)、跳蚤会(定海区)(四)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指与专业音乐创作方式、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不同的,并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与说唱音乐等各种音乐体裁。

各地民间音乐汇总:

江南丝竹(杭州市)、畲族民歌(景宁县)、嘉善田歌(嘉善县)、舟山渔民号子(舟山市)、舟山锣鼓(舟山市)、嵊州吹打(嵊州市)、奉化吹打(奉化市)。

浅论后周太祖郭威改革

浅论后周太祖郭威改革 摘要:郭威,一个从贫困没落官僚家庭走出来的,最终成为九五至尊的传奇人物。在位四年左右,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经济方面是采取种种措施,休养生息,恢复农业生产;政治方面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政策方面是内外通好,逐步实现统一,匡正五代过失,成绩斐然,为后来的继承者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对外政策等方面来论述郭威的改革,在向世人展示一位真正的贤明君主的文治武功的同时也说明当今社会应以史为鉴,不断改革创新。 关键词:五代;后周;太祖;郭威;改革 五代时期的后周是唐末大动乱以来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后周太祖郭威正是这个转折契机的转折者。然而,宋代以后人们并未充分认识郭威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如宋人佚名《五代史平话》称:“五代之君,周世宗为上,唐明宗次之,其余无足称者也” [1](P227)。诚然,周世宗是十世纪中国统一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堪称贤明,对世宗的褒奖无可厚非,但对其义父郭威却没有给予充分正确的估价,这未免有失公允。事实上,如果没有周太祖开创的一代新风,匡除五代时弊之先行。周世宗的改革以及统一事业也就不可能一帆风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郭威的关注普遍不足,研究成果亦不太多,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李昱姣的《一代明君周太祖》[2]和曾育荣的《后周太祖郭威内政改革琐论》[3]。本文试从经济、政治、对外政策等方面对郭威改革的分析,旨在使世人真正了解郭威。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五代时期,兵戎扰攮不息,天下纷乱动荡,生民倒悬,经济残破。迫至末世,统一的曙光初现端倪。后周,是唐末大动乱以来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而后周太祖郭威正是这个转折契机的转折者。 郭威称帝时正值人生壮年,艰难困苦的童年家庭生活,塑造了他同情,怜悯劳动人民的善良品质。30年的戎政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切都成为他称帝后力挽乱世,改革社会的主观基础。 郭威称帝后,面对弊政丛生,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采取务实方针,为拯救黎民于水火,恢复生产发展,达到长治久安,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对周边政权改革措施。 一、经济改革 自唐末五代以来,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使得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西起关中,东至青、齐,南及荆、襄,北亘卫、渭的北方地区,人烟断绝,荆棒敝野。自后梁到后汉,又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加上契丹贵族的南下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

以悟出一点道理。

”(《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

20世纪经典建筑名录

目录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Glasgow School of Art 查尔斯·瑞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 迪奈瑞花园别墅Deanery Garden 埃德温·鲁琴斯(Edwin Lutyens,1869—1944) 拉金公司办公大楼Larkin Building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 邮政储蓄银行Post Office Savings Bank 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1841—1914) 统一教堂Unity Temple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 斯托克雷府邸Palais Stoclet 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1870—1956) 罗比住宅Robie House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 汽轮机工厂Turbine Factory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1868—1940) 米拉公寓Casa Milá 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1852—1926) 玻璃展厅Glass Pavilion

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1880—1938)

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Stockholm Public Library 贡纳·阿斯普隆(Erik Gunnar Asplund,1885—1940) 爱因斯坦天文台Einstein Tower 埃里克·门德尔松(Eric Mendelsohn,1887—1953) 辛德勒—切斯住宅Schindler-Chace House 鲁道夫·辛德勒(Rudolf Schindler,1887—1953) 施罗德住宅Schr?der House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1888—1964) 包豪斯校舍Bauhaus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 开敞式学校Open Air School 约翰内斯·戴克尔(Johannes Duiker,1890—1935) 罗威尔“健康住宅”Lovell “Health House” 理查德·纽特拉(Richard Neutra,1892—1970) 圣心教堂Church of the Sacred Heart 约泽·普雷契尼克(Jo?e Ple?nik,1872—1957)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

影视表演的技巧(一)

影视表演的技巧(一) 在正式学习这三大部分的课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电影表演艺术,包括电视表演艺术的方方面面,这样将对下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演员在摄影机或摄像机前,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这就统称影视表演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自身: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的产品即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 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他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作为电影的种种特性,例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蒙太奇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也类似)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一、银、屏幕的逼真性: 银、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偷拍时,包括现实中的人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这就是说,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 二、演员以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 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作自我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方法,如动作、假使、规定情境、想象、单位与任务、注意与对象、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性格化、舞台魅力、肌肉松驰、道德与纪律、控制与修饰、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言语、造型等。为了掌握演技和进行具体的理论及分析影视片表演鉴赏,我们先从表演的内部技术学起。 一、动作 表演(员)的名词就是动作。演员就是动作者。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原因”、“目的”和“结果”,这就是动作的三大要素。动作-是演员技术最主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它。演员表演时,仅依靠外在动作是不够的,必须找出内在的根据(即目的)。如: 1、削铅笔 2、疲倦 二、注意力集中 人在生活中,除了睡眠外,他的注意力是不停的、时刻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那么影视演员在银、屏上的注意力集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对象上的一门技巧。银屏上或舞台上的注意多为有目的的注意。 演员要强迫自己注意力集中,一方面要和实际生活一样,同时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对象必须明确。所以,一个演员必须养成一种自然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演员需要有注意的对象,对象越有吸引力,就越有力量控制演员的注意力。演员在排练过程中,有时会被私心杂念所干扰或被外界各种现象所吸引,离开了应注意的对象,将会出现肌肉紧张、慌乱等现象。演员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术”,假借于想象虚构,给自己提供根据,并对对象加以改造,使之有吸引力,就能把内部和外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对象上,从而排除私心杂念及外界干

民间艺术表演解说词

民间艺术表演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职工朋友们: “龙腾狮舞歌盛世,和谐魅力满枣矿”,乘着发展的浪潮,伴着收获的喜悦,我们昂首迈进了龙年新春。在这举国欢腾、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里,与时俱进的付煤人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用舞姿抒发对矿山的赞美。今天,由付煤公司编排的龙狮表演专程来给集团公司各位领导拜年了,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瞧,两条上下翻腾的蛟龙,已急不可耐地来到了广场中央,正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问好致意呢? 为隆重庆祝2012年龙年新春,感谢全体干部职工一年来为公司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公司工会提早部署,周密组织,专门抽调了140余名青年职工,精心编排了这场传统民间艺术表演,项目有“踩高跷、舞龙、舞狮、扭秧歌”等,以此表达感恩付煤、共享发展的喜悦之情。 看,气宇轩昂的高跷队员身着各式戏服,踏着欢快的鼓点正向我们走来,文臣武将、白面书生、千金小姐、唐僧师

徒都来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恭贺新春了,两名小丑也不甘示弱,频频向大家示意新年好! 踩高跷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活动之一,俗称“缚柴脚”,亦称“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艺术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不受舞台限制,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据历史学家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祀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起舞。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据古籍记载,高跷有南北方之分,北方的高跷,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道姑、和尚等,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为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张生、红娘、小丑等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如履平地,逗人开怀。 今天,大家看到的高跷,扮演的多为戏曲人物,他们诙谐有趣,声情并茂的表演,寓意着全体干部职工在公司党政的正确引领下,团结进取,奋勇拼搏,各项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何理解视觉传播解读

电视传播概论论文之 如何理解视觉传播? □苏畅(中国传媒大学)

绪论 人类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视觉传播时代。其代表媒介,电影、电视、以及网络蒸蒸日上。可以说,相较于印刷时代的公民们,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读图”。 1981年,在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的毕业典礼上,美国广播公司(ABC)的董事会主席伦纳德·戈登森(Leonard H.Goldenson)对毕业生说:“……我们不能再依赖传统的技能。作为传播者、执行者、创造者和公民,电子革命要求我们掌握一种新的识字能力。那就是画面解读能力、掌握电子技术的能力。它相对于我们今天的书面文字文化而言,是一种进步,正如书面文字文化相对于早期人类史上单纯的口语传统是一种进步一样。”[1]这句话如实地表达了“读图”的重要性,它是时代的要求。但尼尔·波兹曼显然对这个说法的后半部颇有微词,他明确表示了对读图的进步性的怀疑。他说:“电视不能把人得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2]而在此之前,他已明确:“电视首先是视觉媒体。”[3] 换句话说,波兹曼认为视觉传播存在思想深度不足的问题。但2012年第11期的《看电影?午夜场》的卷首出现了这样的文字:“视觉先于语言,更早于文字,但这不意味着人们理解视觉,比语言文字更容易。”[4]联系“形象+形象=思想”的视觉思维公式,我们发现波兹曼的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那么,哪种观点更接近正确呢?对视觉的解读有什么其他的难点吗?这是否代表着视觉传播的先进性?视觉传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影响?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又何在?它的弊端又如何通过与印刷文字传播的配合来弥补? 这将是笔者在以下这篇论文中探讨的问题。 [1]转引自[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同上。 [4]

为什么不少日本电影演员的表演都相对比较夸张

为什么不少日本电影演员的表演都相对比较夸张? 【yolfilm的回答(284票)】: - 日本演员的演技,跟他们的生态环境是离不开关系的。 一、 首先,日本(包括韩国),媒体圈是以经纪公司为大,很多演员都是领月薪的,生死存活,全凭经纪公司的支持和扶助。作为演员,除非少数特例,不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都有起伏。尤其是小演员养成的阶段,没有那么多的电影电视机会,只能靠剧场演出存活。 在日本,剧场演出一直常盛不衰,那个生态是很健全的,演员只要服从公司安排,总有表演机会,总有一碗饭吃。(前提是你有经纪公司签约)。 长久的舞台演出,造成很多演员身上,都有一股浓厚的「剧场化表演习惯」,日本国人自己见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二、 这些年,在中国当红的日剧,都有点「疯狂」的元素在里面,例子原谅我不多举证了,就是一个正常的戏,比如「神探伽利略」,主角(福山雅治)演技正常,可他的实验室里,都要配个演技夸张的助手(栗林宏美),这其实就是为了戏剧效果。

真的看多了日剧(包括电影和电视),其实,全部用平和、正常的表演方式,完成全部演出的表演,还是有很多。多到不可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拘谨美学」传世的「小津安二郎」。) 从这一点上来看,剧目的品类,导演对角色的设计,主配角表演的刻意差异化,等等等等,有太多的理由,也是造成这种「夸张表演」的偌大原因。 三、 题目所提的「图书馆战争」,那是科幻品类的轻小说,先有漫画(2007),再有动画(2008),最后出来电影(2013),还有广播。它的属性,以及系列衍生物的出现,已经决定了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正经到哪去。 极夸张的表演,说穿了,就是我说的「日本疯狂表演」的第三个源头:也就是「动漫的影响」。 因为日本是地球上,最爱看动漫的民族,从浮世绘的传统,到现代的大量动漫作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耳溽目染下,现代影视真人作品,被浮世绘、动漫式的夸张元素浸润,也是一种文化上,民族学上,社会学上的必然。 四、 说到底,夸张式的表演,不见得是日本影视作品的耻辱,往好处想,那是他们大和民族的坚实遗产。 用「包含的态度」去欣赏,也能看出日本人的真性情(以及

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秘诀讲解

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秘诀讲解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什么秘诀可以让自己的表演更好么?我为你讲解影视表演艺术的表 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员在摄影机或摄像机前,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这就统称影视表演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自身: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的产品即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 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 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他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作为电影的种种特性,例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蒙太奇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 也类似)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银、屏幕的逼真性: 银、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 偷拍时,包括现实中的人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这就是说,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 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 演员以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 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作自我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方法,如动作、假使、规定情境、想象、单位与任务、注意与对象、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性格化、舞台魅力、肌肉松驰、道德与纪律、控制与修饰、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言语、造型等。为了掌握演技和进行具体的理论及分析影视片表演鉴赏,我们先从表演的内部技术学起。

后周太祖郭威传

后周太祖郭威传 辅弼刘知远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父郭简,后晋时任顺州刺史,后为刘仁恭所杀。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于尧山,3 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他身材魁梧,习武好斗。18 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郭威有些违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护。一次,“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①。结果还是李继韬设法让他脱逃后又招致麾下。后来李存勗杀李继韬,将其部属编入自己的亲军“从马直”,21 岁的郭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书算而当上了军吏。这时他认真读了《阃外春秋》,因而略知兵法,处事也不再卤莽。 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候时,他已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论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①,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臣之一。 讨平三镇 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18 岁的刘承祐。刘承祐继位后,以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发动叛乱,刘承祐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别讨伐,久而无功。刘承祐征求郭威的意见,想请他出征。郭威说:“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②于是刘承祐就加给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督诸将征讨三镇。 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着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着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③。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这次出征,在议论用兵先后时,他虚心听①③《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②《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取部将扈彦珂的意见而先击河中。他自栅于城东,令常思栅于城南,白文珂栅于城西,又调壮丁 2 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对方实力。一年后,城中兵食俱尽,他下令攻城,一举获胜,李守贞与其妻子自焚而死。在此先后,势力较弱的赵思绾、王景崇也或降或死,从而稳定了局面。 ①《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刘承祐论功行赏,加给他检校太师兼侍中的官爵,要送玉带给他。郭威说破贼不是他一人之功,还有当朝将相安朝廷,抚内外,使馈饷不断的辛劳,不能独受。于是刘承祐把杨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都召来赐以玉带。郭威又推功大臣,于是窦贞固、苏逢吉等都加官进爵。此外,他又提出汉诸宗室、天下方镇、州县官员等,于是滥赏遍于天下,而郭威则借此大大提高了声誉。邺都起兵乾祐三年(950)四月,郭威被任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这年十一月,刘承祐不愿再受顾命大臣的控制,与舅父李业等定计,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又派人去各地杀郭威、王殷、王峻等人。郭威得知汴京事变后,与亲信魏仁浦商量对策,“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①。于是郭威就以清君侧、杀李业等为名在邺都起兵,渡河南下。刘承祐一面派兵抵御,一面杀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属,“婴孺无免者”①。几天后,郭“威兵临开封城下,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纵火大掠”②。为了稳住局面,他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太后下令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嗣,派大臣去徐州迎接,同时又让王峻派人在途中将刘赟杀死。他自己则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

泰国传统表演艺术

泰国传统表演艺术 泰国作为一个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国家,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其中泰国传统表演艺术一直因其多样的类别吸引着八方游客。 泰国传统舞蹈 泰国传统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族舞两种,其中的古典舞是一种十分复杂而微妙的艺术。 古典舞 古典舞是泰国舞蹈艺术的精华,已有约300多年历史,它源于印度南部“卡达卡利”舞蹈,同时又受中国皮影戏的影响。古典舞中尤以哑剧舞驰名。古典舞又有“宫”与“宫外”之别。“宫舞”比较严肃古板,没有滑稽场面;与之相对应的“宫外舞”则比较活泼自由、诙谐有趣。跳舞少女们所穿的服装,以著名的泰丝制成,再配上闪闪生光的金片。而她们所戴的帽子,是寺庙风格的宝塔型金冠,充满气息。 古典舞经常在活动、纪念典礼中出现。表演者在演出时完全赤脚,舞蹈时无论举手或投足,都是那么缓慢而富有韵律,婀娜多姿,妩媚动人。舞蹈者擅长以手和手指表达意思,譬如两手交放于胸前表示爱,双手摩擦颈部代表愤怒,左掌伸平贴于胸口表示心的喜悦,食指指向

地面表示凶恶。整个舞蹈动中带静,静中有动,尤其是女演员,动作传情,眼睛传神,蕴藏无尽的神韵。 面具剧 古典舞与戏剧可谓混为一种,不能分割。古典舞剧最著名的是“孔”面具剧,该剧从印度庙的典礼和舞蹈中演变过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泰国民族古典舞剧,由于多数演员戴面具表演,所以也称为假面舞剧。早期,这种“孔”是由一些多才多艺的宫廷家仆来扮演戏中的男女角色,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有男女艺人共同在舞台上表演。舞蹈中的每一个舞步都有特定的涵义,并通过特定的音乐、步法、行进和笑容来加强其表现手法。台上的演员们都戴着面具,不能说话,因此将由与木管乐器、铜锣和鼓乐队坐在一起的合唱团通过歌唱和诵读的方式来描述情节。全剧最特别的地方,是所有男性舞者都带着不同的面具、穿着相异的服装,以显示其身份。 “孔”剧专演古典文学名著《拉玛坚》。演员多为男演员,角色分四种:男主角、女主角、罗剎(即魔鬼)和神猴。面具色泽鲜艳,角色不同,颜色也各异,与中国京剧脸谱很相似,大致分为王子面具、猴子面具和罗剎面具三类。演员用手势和68式舞姿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行为举止与思想感情,故又称哑剧。“孔”剧体现了泰国舞蹈艺术注重造型美的基本特点,要求演员具有较高的舞蹈和武打技巧。在形式上它融舞蹈、音乐、诗歌、绘画、武术和皮影艺术于一炉,是泰国最高级的舞剧艺术。 在面具剧中,面具可谓是最重要的出场道具。但是目前,泰国国

表演课的技巧

第一节演员表演艺术 “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G.皮尔逊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 表演的实质 1“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归来依旧是少年

归来依旧是少年 徐涛:谢谢大家的掌声鼓励。 郭威:感谢诸位。 徐涛:我觉得站在这个舞台上,还是有必要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郭威:咱熟悉熟悉。 徐涛:我是来自嘻哈包袱铺的青年相声演员,我叫徐涛。 郭威:谢谢。 徐涛:当然今天这个场合其实隆重的不应该介绍我。 郭威:介绍谁? 徐涛:而是重点介绍一下我今天要表演的节目,今天的二十强。 郭威:哥,几十强不重要了,你要不打算介绍我就别划拉我一下子好吗? 徐涛:站我旁边这位老师。 郭威:我呀。 徐涛:其实不用多介绍。 郭威:为什么? 徐涛:在北京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相声演员。 郭威:不敢当。 徐涛:龟。那么今儿 郭威:怎么我这个名字爬的这么慢?真好,人名有仨字有俩字,我就一个字,“龟”,这是人类的名字吗?徐涛:不是,怎么介绍你名字你还不乐意了? 郭威:废话,乐意我改爬行动物了。 徐涛:行,你不叫龟。 郭威:本来呀。 徐涛:你叫什么?

郭威:我叫郭威(观众:guo wei龟),这个声音是打哪儿发出来的?尤其发现这半拉观众您拼音学得不错。 徐涛:他叫郭威 郭威:对,(观众:龟)。好,你们上这儿不是来看节目来了,你们是玩合唱来了,你别煽动群众,我就俩字,我叫,我不说了。 徐涛:郭老师,名字很有特点。 郭威:有特点别这么介绍。 徐涛:而且相声说得也不错。 郭威:您捧。 徐涛:绝对属于打小学艺。 郭威:从小喜欢相声。 徐涛:我跟他还是略有区别的。 郭威:有什么不一样? 徐涛:因为从小我自(ji)己个并不是很喜欢相声,我自(ji)己个。 郭威:怎么您说的这个是一个人的故事吗?就您自己不喜欢相声。 徐涛:对。 郭威:喜欢什么? 徐涛:音乐(yao)。 郭威:怎么着?你这个舌头是嫁接来的呀? 徐涛:从小我自(ji)己个有个最大的梦想,就是组建一个属于我自己个的乐队。 郭威:你这么说话不怕咬着自己个吗你?从小梦想是组建一支乐队,那您这个梦想实现了吗? 徐涛:实现了。 郭威:好 徐涛:我现在不仅有乐队了,我还有了自己旗下的艺人 郭威:哥,等一会旗下就旗下旗下的艺人干什么这么来一下

民间表演艺术分类及各地民间表演技艺汇总

民间表演艺术分类及各地民间表演技艺汇总民间表演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内容都是通过人的舞动、戏耍、操作、歌唱等形式来完成的,与这种表现方式有关的艺术门类都可称为表演类艺术。其特点是:以部分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突出展现人的歌舞、演奏和绝技等天赋和表演技能。如皮影戏是通过铁枝将皮影连接后,根据剧情需要,利用灯光的投射效果,舞动皮影,将影人的动态映射到银幕上,形成了一出出剧情完整、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戏。其他还有木偶戏、杂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间社火、各地小戏、秧歌、锣鼓、旱船、竞技等体育项目等,都属于表演类艺术。民间表演技艺汇总(一)民间戏曲戏曲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和兴盛等各个时期。 早在中国远古时代,戏曲的种子已经在歌舞中孕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歌舞艺术的传统依然存留在广大的农村中,并不断的革新发展以适应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至汉代,民间出现了带有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如百戏中的《东海黄公》等。隋唐时期,带有喜剧性质的歌舞戏、参军戏相继问世,它们业已具备戏曲的雏型。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

展,城市中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反映他们生活和观点的宋金杂剧院本应运而生,为其后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代是一个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朝代,在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杂剧艺术的共同培育下,南戏脱胎而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明代中期以后,南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传奇时代。明清时期的传奇演出佳作如林,风靡城乡。到了清代中叶,传奇演出日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新生的地方戏及民间小,诸腔竞奏,生机蓬勃。其后徽班进,称雄剧坛,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被誉为国剧的剧种──京剧。 戏曲艺术贵在求新求变,在它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剧种消亡,有的剧种新生,兴衰交替,生生不息,戏曲的生命就延续在这此起彼伏之中。各地民间戏曲汇总: 新昌调腔(新昌县)、松阳高腔(松阳县)、西安高腔(衢州市金华市)、宁海平调(宁海县)、永嘉昆剧(永嘉县)、浦江乱弹(金华市)、海宁皮影戏(海宁市)、台州乱弹(台州市)、淳安三脚戏(淳安县)、杭剧(杭州市) (二)民间曲艺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 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民间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日本传统节日简介

日本传统节日简介 日本人认为"真正的日本"体现在节日中.虽然几个世纪以来受到西方影响,节日上的仪式,风俗,食物,饮品,服装,饰品,音乐及舞蹈还是会让人想起日本独特的文化特征.节日会为日本之行增添地方色彩和无限乐趣.有些节日场面盛大华丽,游行队伍中有艺妓和武士;其他节日,尤其是佛教节日,如孟兰盆节,悼念故去的人(在日本并不意味着晦气).许多节日以集市的形式出售食品,糖果,护身符,植物以及廉价玩具.如果大家打算赶好多节日,一定要记住旅店床位也许十分紧张.日本有几百个节日下面,小草为大家例举一些日本各地的重要节日!当然,只是简单介绍而已哦 全民节日 1月 成人节 (第二个周一).当年满20岁的人都可以拥有这个节日!青年人通常身穿正式的服装去游览观光(主要是神社和寺院) 2月 春分节 (2月3日或4日)标志冬天的最后一天.许多神社和寺院举行传统庆祝活动,而后经常有扮成恶魔和诸神的演员进行表演. 3月 女儿节也叫偶人节或桃花节(3月1日-4日).这是女孩子的节日;日本人家里搭起专门的小棚子,上面摆着偶人,代表天皇,皇后以及皇宫随从. 4月 赏花同事,朋友,亲友在盛开的樱花树下野餐,其乐融融. 花节全国的寺院共同庆祝佛主的诞辰 8月 孟兰盆节(8月中旬)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同时也是暑假的开始,同时也是暑假的开始.各地庆祝方式不同,著名的活动有孟兰盆舞,壮观的焰火,以及在河边用小纸船放蜡烛(每支蜡烛代表一个灵魂) 11月 七五三节(11月15日).全国年龄为7岁,5岁,3岁的孩子身穿华丽的传统服装,到神道神社参加祈福仪式.

东京 1月 出初式 (1月6日)消防队员们穿着某个时代的服装,沿着东京湾的晴海街游行在竹子梯子的顶端表演精彩的特技 5月 三社祭(5月17日左右).人们穿着某个时代的服装拥挤在浅草区的大街小巷. 6月 山王祭 (每年6月10日-16日).在日枝神社举行.每相隔一年,僧侣们会骑马,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沿着浅草去主要街道游行. 7月 焰火节(7月最后一个周六)在浅草区的隅田川上举行.这是日本最盛大的焰火表演哦 11月 酉市 (11月中旬之前,每年时间不同)浅草区鹫神社和新宿区花园神社的夜市.夜市上出售装饰精美的竹耙子(祈求众神保佑多多赚钱)街上有精彩的通宵晚会,还有摊位出售酒,面条和叉烧肉. 12月 板羽市 (12月17-19日)这是千僧寺庆祝节日的通宵夜市.夜市上出售板羽球和用木刻印染的精美布料 东京周边名胜 4月 镰仓节(4月第二个周日到第三个周日).集中在鹤冈的八幡宫,节日上的舞蹈和古代武士游行队伍非常富有特色.佩带武士勋章的弓箭手骑在马上格外引人注目. 5月 千人游行(5月17-18日)节日在日光的东照宫到达高潮.场面壮观,1000人穿着武士盔甲游行 9月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李?R?波洛克对于电影表演的独特性的阐述则由五个基本元素构成: A、演员与观众的分离; B、摄影机和它对演员的影响; C、表演不按顺序; D、表演分成独立的小单位; E、通过剪辑重新结构表演。 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一些戏剧表演理论,而尽可能地引用一些现当代的电影艺术(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大师的)理论来巩固、充实我的论题和论述。 二、电影表演的历史发展在我论证“电影的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之前,首先必须来论述一下电影表演的历史演进,而我最为欣赏和赞同的对于电影表演历史的总结是: 李?R?波洛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所言的六个发展时期: 1、电影时期,电影演员的表演主要是由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等动作构成的,譬如卓别林、璧克馥、哈特和瓦伦蒂诺等,他们在银幕上表现出夸张的人物,很少真正展示出任何风格特征。因为当时的电影表演是从哑剧表演开始的,而哑剧表演只能传达最基本的情绪。 2、有声电影的发明给电影表演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使演员摆脱了夸张的手势和哑剧表演,但由于这时的演员大多数局限于舞台上学习训练的表演艺术,所以早期有声片的表演仍旧是过火的。 3、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主要发展是“银幕名牌”(明星效应)的兴起,这种情况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好莱坞,当时的蓓蒂?戴维斯、斯宾塞?屈塞、克拉克?盖博等等,他们作为演员,不如作为“名人”更有号召力,他们在众多的角色中很少改变他们的表演风格,而是用个人化的表情动作和手势来装饰每一个角色,这些动作表情(诸如盖博的微笑、屈塞的低垂的脑袋、戴维斯的手等)使观众觉得他们很亲切,并且成为他们的表演标志。 4、在二战前后,随着导演把摄影机和麦克风移得离演员越来越近,以及镜头、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日益改进,演员的表演显得越来越细腻,声音可以压低,从而使对话越来越真实,人们开始互相交谈,而不是对着看不见的观众说话。 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减少了,其实也就是发展了演员所处的真实空间,让演员可以更加深信自己的角色环境与氛围,从而引发演员的本能意识,开始调动演员的本能表演,也就是电影表演特征的基本五元素确立,由此电影表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 5、50年代开始,在欧洲艺术家的进一步探索中出现了宽容的艺术创作态度和活跃的艺术风格,促使电影表演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批杰出的英国戏剧演员开始使他们的表演艺术适应银幕,他们把英国舞台传统的华丽雄壮的表演格调压低,但保留着英国著名剧院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而这其中最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曾以《哈姆雷特》和《蝴蝶梦》名噪一时

影视表演基础

影视表演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表演艺术的特性和影视表演的特点 一、表演艺术和影视表演艺术的发展简说 1.表演是人类的一种动态活动,依托于人们身体的一种动态的艺术;而戏剧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艺术,是一种动态造型的艺术,实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空里,演员以自身的“动作”把剧本中的人物表演给观众看的艺术 2.剧本、演员、剧场(场地)、观众——戏剧的四要素。其中,演员和观众是戏剧存在的核心基础;演员的表演是戏剧的核心,是在综合了文学(剧本)、戏剧(导演构思)、美术(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音乐(背景音乐、音响)、舞蹈(演出中的形体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有演员在舞台上直接传达给观众的。演员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中心 3.电影表演艺术的出现是因为有了电影。电影表演艺术依附于电影而存在 4.最初的电影《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等只是摄影机对生活情景的客观记录,十八个月后,乔治·梅里埃把戏剧带入电影,把舞台艺术中的剧本、演员、服装、化妆、舞台机关等系统应用在电影中 5.表演是戏剧构成的主体 6.在电影技术上,乔治梅里埃运用了“叠印”“多次曝光”“移动摄影”等手段,形成了电影逼真性和假定性并存的特性 7.梅里埃之后出现的英国布莱顿学派在影片中注意了外景的完善使用,并出现了蒙太奇手法变化使用了镜头拍摄,使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有了区别 8.1903~1909年间,查尔·百代支配了世界电影市场,这一时期被称为“百代时期” 9.白带公司最著名的明星时安德列·斯特和麦克斯·林黛(后被卓别林取代) 10.1908~1912年间,大卫格里菲斯创造了电影的语言,使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11.卓别林把喜剧表演推向了默片表演的最高峰,在整个默片时期,由于卓别林,美国喜剧流派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 12.1914年2月2日卓别林出演第一部影片《谋生》 13.默片时期,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启用非职业演员,创造了非职业演员成功塑造银幕群像的范例 14.默片时期,前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典型的运用杰出戏剧演员进行创作的成果。同时,他的《电影演员论》论述了戏剧与电影表演的异同以及电影表演的非独立性 15.我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秋,以北京丰泰照相馆拍出京剧名角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为标志 16.1913年我国诞生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同年香港完成电影《庄子试妻》 17.1923年《孤儿救祖记》,主演王汉伦 18.1934年《神女》,主演阮玲玉,代表中国默片时期表演艺术高峰 19.中国电影发展历程:①无声片时期(1895~1930) ②有声电影的发明与发展时期(1930~1960) ③现代电影时期(1960年后) ④后现代电影时期(1990年后) 20.电影声音的发明使电影表现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21.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电影微相学”强调演员本色表演的重要性

影视表演基础知识: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表演基础知识:影视基础知识电影的四大片种 (一)故事片数量最大、社会影响最广泛 基本特征:由演员扮演片中人物;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二)纪录片严格的真实性,不容许弄虚作假与无中生有 (三)科教片严格的、准确的科学性,也讲究艺术性 (四)美术片 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的总称。 法国人埃米尔雷诺为动画片的先驱。 20年代,美国人华尔特迪斯尼摄制了以米老鼠与唐老鸭为主角的系列动画片。?“万氏兄弟”就是中国动画片的先驱,1926年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 影视艺术的形式要素与艺术手段 空镜头:画面里不出现人物或动物的镜头,又叫景物镜头。 主观镜头:影片中通过某一人物的视线来观察、表现对象的镜头。这种镜头表示的就是片中角色的视角,反映她的心理状态与感情色彩。 客观镜头:用不参与剧情的旁观或中立的视角拍摄的镜头。一部影片中的绝大部分镜头都就是客观镜头,它担负着叙述剧情、介绍环境、刻画人物、烘托气氛等剧作任务与通过画面体现风格的艺术表现功能。 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造型元素包括构图、光、色。 场面调度——源于法文Mise-en-sence,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最初这个词只用于舞台剧方面。被引入到电影创作后,就是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的完美结合,即就是影视的场面调度。 演员调度:导演对演员扮演的人物在剧中的行为、运动方向、所处位置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相互交流时产生的动作与位置的变化的调度。 镜头调度:即就是指摄影机的调度。 声音 电影的声音包括人物声、自然声、音乐与画外音。 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

民俗文化在现代日本能剧中的应用

民俗艺术在现代日本能剧中的应用 能剧(Noh)在日本的古典舞台艺术中,格调甚高,极受推崇,是日本独有的音乐戏剧,是将舞蹈、音乐、诗歌、戏剧等艺术混合的一种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舞台艺术。能剧出现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早在10世纪后,日本从中国输入“散乐”,促进了日本杂艺的发展。12世纪末,每当宫廷庆典或各大寺院举行法会,总要举行演艺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猿乐能”,后简称为“能”。曲子的结构并不重视旋律的多样变化,而以序、破、急的形式为格。能剧是幽玄美(优雅的美)最好的代表,其着眼点在幽玄的歌舞,主角几乎都是幽魂,因此情节都是叙述已经完结的人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戏剧。能剧的动作非常缓慢简单,但是每一个动作都能表现出复杂的感情。

表演者是 扮演一种 叙述故事 的角色,能 剧中的对 话极少,动 作、音乐都只是个大概象征,其中几无事件的发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种形式的譬喻来表达具体的概念,故必需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达的内容。能剧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为目标,一段情节往往费时长久,精采的部份则出以极端特定风格化的静止姿势与体态。演出时的举手投足、吐气语调等都遵照既定规则。乐团主司配乐,并且控制每个姿态持续的时间。能剧是世界上剧场条件最经细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从表演者走路方法到持扇方式都有严格,13世纪圣德太子大化革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全面学习唐文化的道路,引进了唐朝的礼法,儒教文化教曰:“始于礼,止与礼,”能剧深受礼法的影响而产生一种繁缛典礼或仪式的总体效果。能剧的表演中,面具是非常 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具对于能乐者,有如武士刀对于武士,面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