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意义: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促进群落的形成和演替。)

高斯假说/竞争排除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生物群落:在特定时间中,聚集在同一地段(空间)上的不同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

生态交错区:亦称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指在群落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的现象。

中度干扰假说: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群落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的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原生演替: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地段。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林得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力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渐变小,后一营养级大约只占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新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扩展的现象。

生态足迹: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绪论

㈠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㈡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一、生物:呈等级组织的,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圈。二、环境:包括3大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分子到生物圈。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群区→生物圈)

㈢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有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三、环境因子

㈠掌握水分、温度、土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与影响

(1)水的生态作用:(1)水是任何生物体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还能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2)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分对植物生长有最低、最适合最高值3基点;水分不足时,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3)影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降水量最大的赤道热带雨林种的植物比降水量较少的大兴安岭红松林的要多很多;年降水量比较:森林>400mm,草原、荒漠<400mm。

(2)气态水:(1)保持湿度(2)液化形成液态水(3)大气中气态水的存在能够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向宇宙空间逸散,因而对地面有保暖作用。(4)气态水的相变,不仅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也是大气中云雾雨雪的基础。

(3)固态水:(1)融化成液态水(2)冬季,水从上向下结冰,冰作为绝热体阻止冰下水进一步降温,从而减少了水体的冻结,保护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冬天覆盖在植物上的厚厚的雪层能减少植物热量向外散失,从而起保温的作用。(3)大的冰雹常常会毁坏植物和砸伤人畜。(4)冰川是部分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对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有一定的作用。

(2)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许多重要生态过程发生的场所;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是陆生植物的基质和营养库。其物理性质有质地与结构、水分、空气、温度,化学性质有酸碱度、有机质、矿质元素。

(1)物理性质:土壤质地与结构,通过影响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来影响生物的活动;土壤水分,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动物、微生物菌不利,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土壤空气,氧气含量较大气低,二氧化碳含量较大气高,它的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力,限制养分的转换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随季节变化进行垂直迁移。

(2)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有密切关系,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影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布;土壤矿质元素,植物生命活动需要9种大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限制养分的转化而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

(3)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生物种类多;生物活动产生土壤;土壤动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3)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相关。

㈡几个基本定律: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四、种群生态学

㈠种群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集合;即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意义: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㈡种群动态研究的内容?

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与变动规律,以及引起这些分布与变动的原因。包括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统计、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

㈢种群的空间结构特点?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其类型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群的。原因:资源分布、繁殖方式、行为。随机:个体在种群中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个体间互相不影响,在自然界中不常见;均匀:个体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竞争引起,在自然情况下,最为罕见;成群:个体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由资源分布不均、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动物的集群行为引起。成群分布最常见,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繁殖方式: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一母株为扩散中心,行为:动物的集群行为等。

㈣种群增长的类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前提:种群不受资源限制,即不受密度变化的影响。分为世代不重叠离散型和世代重叠连续型,即指数式增长——“J”行曲线。

世代不重叠离散型

假设: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世代不重叠。

模型:N t=N0λt

世代重叠连续型

假设: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世代重叠、连续。

模型:N t=N0ert(马尔萨斯/Malthus方程或指数增长模型)

模型的意义:根据r值的大小判断种群大小。正、负或零时,分别表示种群的正增长、负增长或零增长。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自然情况下,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会导致资源缺乏等,影响种群增长率r。

前提: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可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成比例的。

根据假设,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增长将不是“J”型,而是“S”型。

逻辑斯谛方程

逻辑斯谛曲线的特征

–增长曲线接近K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的水平

–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五个时期

·开始期:种群个体很少,密度增长缓慢,这是因为种群数量在开始增长时基数还很低

·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

·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饱和期:种群密度达到环境容纳量,数量饱和

逻辑斯谛曲线的意义

–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㈤了解种群的季节消长、种群波动、种群爆发

(1)种群的季节消长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可区分为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变动。不同生物其季节消长规律不同。具有季节生殖的物种,尤其是动物与草本植物季节消长规律明显。

(2)种群波动

种群波动的原因

–环境的随机变化

–时滞(延缓的密度制约)

–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

波动类型

–不规则波动:植物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其数量相对稳定,如大型木本植物。动物尤其是昆虫则年际变化大,如落叶松毛虫经常泛滥成灾,其大发生一般有规律,有周期性爆发现象,但周期由于各地种群世代(一年一代、二年一代)、外界因子影响及立地条件等差异性而不一致。

–周期波动:通常由捕食或是食草用导致的延缓的密度制约造成;可能发生在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中,但食草动物和食物的变化最基础。

(3)种群爆发

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如蝗灾、鼠害、赤潮。

㈥了解物种形成的方式

种群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

1.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

2.同域性物种形成:新种从原来种群分布区内出现,没有地理隔离。

3.邻域性物种隔离:新种形成在相邻种群,存在部分地理隔离。

㈦r选择与K选择

将生物按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两类:r-对策者和K-对策者,前者属于r-选择,后者属于K-选择。r-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间(周期),适应不稳定环境。K-选择:种群竞争能力最大,生长缓慢、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间,适应稳定环境。

r-选择和K-选择相关特征的比较

r-选择K-选择

环境条件

死亡

存活

种群大小

种内、种间竞争选择倾向

寿命

最终结果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常是灾难性的、无规律、非

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III型,幼体存活率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

常低于环境容纳量K值

多变,通常不紧张

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

育;体型小;单次生殖

短,通常小于1年

高繁殖力

稳定、可预测、较确定

比较有规律、受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I、II型,幼体存活

率高

时间上稳定,密度临近环境

容纳量K值

经常保持紧张

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

生育;体型大;多次生殖

长,通常大于1年

高存活力

r-选择和K-选择的适应意义:r-选择:死亡率高,但r高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使其迅速离开不利环境,有利于建立新的种群和形成新的物种。K-选择:竞争能力强、数量稳定、大量死亡的可能性小;由于r低,种群数量下降后恢复困难。

㈧种内关系有哪些?

种内关系: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动物的领域性与社会等级,植物的他感作用。

㈨种间关系有哪些?

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㈩捕食对猎物的影响及其意义(作业)

1. 捕食作用对猎物种群的影响:

①.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

②. 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③. 影响很明显。

2.捕食的意义:

①.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

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防御机制):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刺、硬皮等。

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有害的“副作用”减弱。

②.捕食者通过捕食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患病的个体,从而阻止了不利基因的延续。捕食者的捕食降低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从而更多的被捕食者可以生存,故被捕食者的多样性得以维持。

五、群落生态学

㈠生物群落的定义

在特定时间中,栖息在同一地段上的所有种群的集合。

㈡生物多样性及其含义

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类型及种类;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

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群落所含有的物种数目的多寡。

2.种的均匀度: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㈢了解优势种、建群种、关键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关键种对群落具有重要影响的物种,移出对群落影响严重。

㈣了解生物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反映物种丰富度和均匀性,包括三个层次:α多样性:

辛普森指数,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

计算公式

S为物种数目,Pi为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Ni为种i的个体数,N为群落中全部物种的个体数。

香农-威纳指数,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

计算公式

S为物种数目,Pi为种i 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

β多样性:γ多样性。

㈤掌握群落演替→演替的实质?

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的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演替的实质:新物种迁移/入侵→定居→竞争的过程。

迁移/入侵:植物繁殖体传播的过程。

定居: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繁殖的过程。

竞争:随着植物个体增加,个体之间以及种与种之间对光、水、营养等资源的分配过程。

㈥裸地的概念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㈦了解水生、旱生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从植物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从水生环境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旱生演替系列: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㈧了解演替的方向以及演替顶极学说

生物群落的演替,按其演替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进展演替:群落沿着简单到复杂、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阶段的演替,到达中生性顶级群落的过程。逆行演替:从稳定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向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的演替,有时甚至倒退到裸地。

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的特点

演替顶极学说:

演替顶极:每一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域,不论初始演替条件如何,植物群落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都将发展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

多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域,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还可能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或存在一些复合型顶极,如地形-土壤。

顶极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随着环境梯度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是连续变化的,不是截然离散的,因而构成一个顶极连续变化的格局,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构成优势顶极,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

六、生态系统生态学

㈠生态系统的定义、构成,及其基本功能

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构成:总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生物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生产者:自养型植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光合细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只能依赖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来获得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体的复杂的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等。

2.关系:非生物环境为生物的生长、繁殖物质和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使生产者的生物量增加。消费者摄食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通过消化、吸收并再合成自身所需有机物,增加动物的生物量。分解者将动植物体的复杂的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3个亚系统的生物成员与非生物环境成分间通过能流和物流而形成的高层次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

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㈡食物网、食物链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小型土壤动物、真菌、细菌)取食,然后到它们的捕食者的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

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㈢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如,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营养级(即二级肉食动物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

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食物链不可能太长。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生态金字塔: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单位来表示,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塔。以相同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所积累的能量比率来构造。

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命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单位面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以相同面积内各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及塔顶。

能量金字塔表达营养结构最全面,确切表示食物通过食物链的效率,永远是正塔型;数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小生物体的重要性;生物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大生物体的重要性。

㈣初级生产力

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初级生产力指自养生物(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中扣除植物呼吸消耗而余下的产量。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初级生产量(被固定的光能)/ 入射光能

自然情况下,初级生产效率<3%;全球平均为0.2~0.5%;人工农业系统可达6~8%。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及特点: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初级生产力不同。陆地>水域;河口>大陆架>大洋区。

初级生产力(陆地)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垂直变化;

初级生产力随季节变化。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陆地生态系统):光、CO2、水、营养物质、温度,食草动物的捕食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水域生态系统):光是限制水域初级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富养化:N、P是造成湖泊水库富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

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后,就只能以热的形式不断地散逸于环境中。

2.从太阳辐射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过程。各营养级消费者不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的同化作用越是百分之百的;生物的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能量。

㈥了解三种类型的物质循环以及C、N、S、P循环的特点,掌握物种循环的特点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系?

水循环: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了一个水循环系统。

气体型循环:物质以气态分子形式参与的循环,如CO2、N2。

沉淀型循环:物质以非气态分子形式、非水分子形式参与的循环;通常循环物质以风化的岩石和沉积物为主,如P、Na)

C、N、S、P循环的特点_

碳循环:碳是生命骨架元素,碳循环研究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大大加速了CO2 的再次释放,对碳循环造成重大影响,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氮循环:氮元素是生命代谢元素,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氮的固定途径有生物固氮、自然界高能固氮,如闪电和火山喷发;还有人工固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合成蛋白质,并沿食物链传递下去,动植物排泄物或残体等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CO2、H2O和NH3返回环境。

磷循环:磷循环属典型的沉积循环;磷的主要贮存库为不活跃的地壳。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沿食物链传递,翰林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植物吸收利用;还有部分磷进入了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流入海洋。

硫循环:硫的重要性: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成分;硫库为岩石圈,岩石库中的硫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分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硫循环包括长期的沉积型循环(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的硫)和短期的

气体型循环。

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特点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伴发生;2、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和反复利用,但能量流动只有一次,且在流通过程中逐渐以热量的形式耗散。

水体富营养化、酸雨、温室效应: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体中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过量排入,引起各种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水体溶解氧量下降,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时,由于浮游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作赤潮。

酸雨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产生的SO2和NOx,导致酸雨

温室效应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大大加速了CO2的再次释放,对碳循环造成重大影响,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㈦了解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主要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苔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可细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可细分为:河口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①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的分布现象;纬度地带性(植被沿纬度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和经度地带性(植被海向内陆有规律的更替现象)。②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垂直地带性: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③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冻原/苔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淡水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陆海两类生态系统交错区)、浅海生态系统(海滨潮间带,其深度在200米之间的浅水区)和大洋生态系统(大陆架之外的整个水体和海底)。——供参考】

七、应用生态学(将生态学原理和法则应用于特定领域,如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或同

其他学科结合,指导实践,使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应用生态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应用生态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与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自身生产的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维持全球生态良性循环的科学基础,也可以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科学基础之一。

㈠了解目前地球面临的主要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空气污染、废物处理、臭氧层空洞、过度的海洋捕捞、过度森林砍伐

㈡理解并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本质关系,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

本质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所需的一切资源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

但地球上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和资源也是有限的。更多的人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资源,不论是石油、矿物等非再生资源还是鱼类、森林等可再生资源都会遭遇更大的压力,导致水资源、

土地资源(粮食/耕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和能源危机。

地球环境是脆弱的。地球环境均受到人类干扰或影响。有毒物质(人类活动导致大量富集)增加生物(包括人类)的风险,如:酸、重金属、有毒有机物(DDT 等杀虫剂)、放射性物质。人类影响严重的地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如生物自净过程)已不能应付日益增多的工业废物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

人类应该认识这种生态限制,使人类的生产和活动服从于地球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不能凭自己意志为所欲为,必须服从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否则人类也能破坏自己的栖息环境。社会发展应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即可持续发展。

人的特点:人是地球上众多生物中的一个种,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是高等动物,既有能动性,即非被动地依赖自然环境;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人口现状: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人口长势未减,总人口已超过70亿。饥饿、工业污染、贫穷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随之而来。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所需的所有食物来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人类所需的一切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分为可枯竭资源和不可枯竭资源。人口与资源问题:更多的人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资源,不论是石油、矿物等非可再生资源还是鱼类、森林等可再生资源都会遭遇更大的压力;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粮食/耕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和能源危机。环境现状:地球环境均受到人类干扰或影响;有毒物质(人类活动导致大量富集)增加生物的风险;人类影响严重的地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如生物自净过程,已不能应付日益增多的工业废物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

㈢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物种丧失或生物灭绝:物种灭绝是自然过程,但目前物种灭绝/减少的速度不论是局部区域还是全球尺度都过于快速。原因:①背景灭绝;②大量灭绝;③人为灭绝。栖息地丧失、过度利用、外来物种的影响、污染等因素使物种变成小而分散的孤立种群,引起种群数量不稳定性、近亲繁殖,种群减少,甚至消失或灭绝。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㈣ 我国人口调节的生态学原理?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管理对策——计划生育政策,原理依据:种群生态学r=T Ro ln ,r 表示种群增长率,R 0表示世代净增殖率,T 表示世代时间。使r 变小的途径有两条:降低Ro 的值或者T 值增大,这就分别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里强调的“少生/晚育”。

㈤ 了解其它相关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理论框架:①个体生态学: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原理、生物生长定律、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②种群生态学:种群密度和种群空间分布理论、种群增长与动态理论、种群竞争理论、生态位理论;③群落生态学:群落组成和结构、群落稳定性、多样性与边缘效应、群落演替理论;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论、食物链/食物网理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理论、系统功能最优理论、系统/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平衡理论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重点模拟试题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信息管理概论”试卷 1 系别 专业 姓名 学号 得分 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 2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请在正确的答案前打“√”,本题共 20 分) 1.“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由主体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这一定义属于 a 客体论的信息定义 b 主体论的信息定义 c主客体联系的信息定义 d 日常生活的信息定义 2.一个不懂英语的人看到一块标牌上写着“ No Smoking ”,他所获得的是 a 数据 b 信息 c 知识 d 情报 3.不适用于某一条信息的性质是 a 传递性 b 动态性 c 无限性 d寄载性 4.信息在描述事物时,出现了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以至模糊不清,这称为 a 信息的模糊度 b 信息的多余度 c信息的密集度 d 无法判断 5.电视台节目的播放属于 a 收敛型信息流 b 发散型信息流 c 双轨型信息流 d 单线型信息流 6.学校属于 a 自然信息源 b 生物信息源 c 社会信息源 d 无法确定

7.图书馆管理员应读者要求为其提供所需信息,这类信息传递服务属于 a 单向主动传递 b 单向被动传递 c 多项主动传递 d 多项被动传递 8.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最好的信息流形式是 a 纵向信息流 b 横向信息流 c 网状信息流 d 环状信息流 9.校园网一般属于 a WAN b LAN c MAN d 无法判断 10.只知道信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但不知道实现输入/输出的结构和过程的信息系统 称为 a 黑色信息系统 b 灰色信息系统 c白色信息系统 d 均可 11.关于信息产业特征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略型、先导型产业 b 渗透型、增殖型产业 c 高投入、低产出型产业 d 朝阳型、综合型产业12.若要查找某物品的化学分子式,可以到 中查找 a 文献数据库 b 数值数据库 c 事实数据库 d 无法确定 13.将分散的信息活动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组织起来,这称为 a信息产业化 b 产业信息化 c 经济信息化 d 社会信息化 14.国家电子信息政策属于 a 国家信息政策 b 部门信息政策 c 地区信息政策 d 无法确定 b a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传统科学思想上的细分和专业化,促使人们习惯于仅仅从一个学科/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于把现实中非常复杂的关联的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独立的问题。这样思考的结果,在科学上是日益严重的与现实脱离,变成了为了科学而科学;在现实中,则是问题非但没有被科学解决,反而在科学的干扰下产生了更糟糕的结果。 同样,科学上的简单化,促使我们在对自然的利用时,仅仅想到了某些个领域,甚至我们根本上就把自然给简化了,认识不到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远远不是认识不到,或者人性自私的结果,除了这些外,还与我们根本上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复杂性/系统性的思考,要认识到自然的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而且相互关联的,当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改变时都必须从众多的角度/从连续的环节,去思考它们的结果。 01. 我们习惯于考虑单一的事件,而生物圈却是循环的。 要了解生物圈是很难的,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是一个外国的奇怪现象。我们已经变得习惯于考虑那些独特的单一的事件,每个事件都出于唯一的单个的原因。但是在生物圈里,每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一种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细菌的食粮;细菌所分泌出来的东西滋养了植物;植物则养育了动物。这种生态循环是很难与技术时代的人类经验相适应的。 02. 太阳进入到了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中 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系统在它最初出现的形式中都有一个固有的致命的错误:它所需要的能量从消耗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即有机物质的地质化学贮藏物中得来的。这个错误已经不能矫正了,生命自我孕育的增长一直在消耗着地球原有的“有机浓雾”。生命一直在毁灭着它自己得以幸存的条件。 03. 我们是那样久的忽略了对复杂过程的思考。 在科学界里,我们中间很少有人准备好去处理这种程度的复杂性。我们在现代科学的熏陶下,所思考的是极其简单的。面对着复杂到像环境及其广大的活的居民群体一样复杂的形势,我们就有可能程度不一地,企图在思想上把它简化成一组个别存在的单一的事物,希望它们的总和并多少都能说明整体的形象。环境危机的存在警告我们,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04. 生态学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有很多法则对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生态圈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它们可以组成一种通俗的“生态学法则”。生态学的第一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这一切都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所引起的---每个事物都是与别的事物相联系的,这个体系是因其活动的自我补偿的特性而赖以稳定的。 05. 生态学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 生态学的第二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当然,这仅仅是对一个物理学的基本法则---物质不灭定律的有点通俗的重述。这个法则所强调的是,在自然界中是无所谓“废物”这种东西的。在自然系统中,由一种有机物所排泻出来的被当做废物的那种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做食物而吸收。 06. 生态学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条原则会遇到激烈的反对,因为它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相矛盾。这个思想认为人类是无以伦比的。现代技术的最普遍的特点之一,被认为是它可以按照预想去“改造自然”这些都是优越于那些人在自然中可利用的东西的。坦白地说,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有可能是有害的。这个原因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生物体中实际发现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要比可能有的多样性受到更为广泛的限制。

管理学考研的重要知识点

管理学考研的重要知识点 管理学考研的重要知识点 所谓“紧密度”是与松散性相对立的,凡是有固定成员、有活动计划、有固定领导而小道消息又特别多的,都是“紧密度”高的;相反则是“紧密度”低的。可以把非正式组织分为四种类型: 消极型 既不安全,也不紧密。这种非正式组织是内部没有一个得到全部成员认可的领袖,分为好几个小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个领袖,同时某些领袖并不认同组织,存在个人利益高于组织利益的思想。 兴趣型 很安全,但不紧密。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团体,成员之间自娱自乐。 破坏型 很紧密,但不安全。这种非正式组织形成一股足以和组织抗衡的力量,而且抗衡的目的是出于自身利益,为谋求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组织利益。同时,团体内部成员不接受正式组织的领导,而听从团体内领袖的命令。 积极型 既积极,又很紧密。一般出现在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员工和企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日本本田公司的QC小组,完全是自发成立,员工下班后聚到一起,一边喝咖啡,一边针对今天生产车间出现的生产问题和产品瑕疵畅所欲言,最后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诱因:员工同质化、核心人员、绩效评估、矛盾、消极作用、组织变革。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同一目标和特定功能的 行为系统。 任何正式组织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成员,按照一定的联结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它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和相应的机构、 职能和成员的权责关系以及成员活动的规范。我们一般谈到的组织 都是指正式组织。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原则。 正式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正式组织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组织目标是具体的。 (2)正式组织的权力具有强制性服从的特点,并且还有正统性、 合法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正式组织的结构一般具有层级式的等级特点。 (4)正式组织的信息沟通渠道是由组织规章提供的。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 必要条件。 (1)协作意愿。按定义来说,没有人就没有组织。但是,正如我 们强调指出过的,构成组织的应该是人的服务、行动、行为或影响,而不是人。那就很明显,人们贡献努力的意愿是协作体系所不可缺 少的。 2)共同目标。除了要同别人联合这样一种模糊的感觉或愿望以外,必需有一个协作的目的,协作意愿才能发展起来。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生态学概论

第一讲概论2 第一堂课前言、生态学概念与发展2 前言2 1生态学的概念3 2生态学思想的简单回顾3 2.1“田园主义”和“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4 2.2“帝国主义生态学”思想5 3二十世纪生态学上的重要事件5 3.1 成立生态学会5 3.2创立群落演替的气候学派5 3.3把经济思想(如生产者、消费者)运用到对大自然的研究中6 3.3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7 3.4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60年代)7 第二节课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 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7 1.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孕育和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7 1.2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8 ,并将其提高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8 ,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8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生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 2.1生态学在社会中重新定位9 2.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融汇与分化9 2.3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到整体的网络化研究10 2.5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改善和提高10 3我国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任务(研究热点)11 3.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机理和评价方法研究11 3.2加强生态安全理论、生态预报方法和生态安全预警监控系统的研究11 3.3强化区域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管理和生态工程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生态环境 建设11 3.4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研究12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12 3.6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的生态学研究13 3.7生态学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研究13 3.8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学问题13 3.9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研究13 3.10全球变化引发的生态学问题研究13 结语:努力前程14

管理学罗宾斯考研知识点总结

罗宾斯管理学第十三版本章小节,为考试做准备! 解释为什么管理者对组织很重要。 管理者对组织很重要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在不确定、复杂和混乱的时期,组织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 第二,管理者是组织完成任务的关键。 第三,管理者对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有贡献;员工被管理的方式可以影响到组织的财务绩效,事实表明管理能力对于创造组织价值很重要。 阐释谁是管理者,他们在何处工作。 管理者协调和监管别人的工作,这样组织目标才能实现。非管理雇员直接处理工作或任务,没有人向他们汇报。在传统结构的组织中,管理者包括基层、中层和高层三类。在其他架构较为松散的组织中,管理者可能不容易被识别出来,尽管有人必须担任该角色。 管理者在组织中工作,这是人为的刻意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组织有三个特点:有明确的目标、由人组成、有精密的结构。现在很多组织的结构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和适应变化。

描述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管理是管理者做的事,涉及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工作可以有效率且有成效地完成。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成效意味着“做正确的事”。 管理者的四种职能包括:计划(设定目标、制定战略和开发计划)组织(安排和建构工作) 领导(与人工作以及通过人工作)和控制(监管、比较和纠正工作绩效) 名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包括:人际关系角色,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和其他礼仪性/象征性职责(名义领袖、领导者和联络员);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收集、接收和传播信息(监管人、宣传人和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涉及作出决策(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卡茨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工作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人际关系技能(与他人及团队良好合作的能力)、概念技能(对抽象复杂情况的思考和表达想法的能力)。、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班级:建筑学08 姓名:吴帅学号:214080227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关键词:感觉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噪音拥挤个人空间私密性 通过这学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失误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活动,姿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他复杂的认知过程。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失误的属性和自身状态。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1.1 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接触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1.2 刺激的分类 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1.3 感觉阙限和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人对客观食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当菠萝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粗糙的凸起。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双手在举起,感觉到身体的倾斜,以及感觉到肠胃的剧烈收缩等等。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最新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4)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4)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5)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5)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6)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6)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6)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7)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9) 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2)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13)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13) 第二节系统原理 (13) 第三节人本原理 (14) 第四节责任原理 (15) 第五节效益原理 (15)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15) 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 (15) 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16) 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7) 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经 (17) 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 (18)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18) 第一节管理的方法论 (18) 第二节管理的法律方法 (18) 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 (19) 第四节管理的经济方法 (20) 第五节管理的教育方法 (20) 第六节管理的技术方法 (21) 第六节伦理原理 (21) 第六章决策 (22)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22)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和特点 (22) 第三节决策的理论 (23)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24)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24)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26)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26)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26) 第三节计划的编制过程 (27)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28) 第一节目标管理 (28) 第二节滚动计划法 (29) 第三节网络计划技术 (29)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 .

管理学考研 必背考点整理

管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二、组织层次 管理者往往被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 务。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工长。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 者,他们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 3、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 的责任,他们的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三、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活的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是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四、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研究了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得出结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 所谓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 (1)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2)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承担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3)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的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2、信息传递 (4)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 阅读期刊和报告;与有关人员保持私人接触 (5)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转达信息 (6)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 召开董事会;向媒体发布信息 3、决策制定 (7)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 组织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以开发新项目 (8)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 组织应对混乱和危机的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2016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刘俊生《管理学》重点总结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管理学刘俊生 其中变革的内容曾是05年的论述题,需要再次关注一下,组织变革主要有三类: 结构变革:是对资质的构成要素、整体布局以及运作方式做出适宜的调整。结构变革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权力分配、结构调整、绩效评估、报酬制度和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技术变革:组织的技术水平标志着组织净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与效率紧密相关。技术变革通常涉及设备、工艺流程、计算机化、自动化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人事变革:是指围绕人力资源进行的变革,包括组织变动和组织发展两个部分。组织变动涉及人员流动、人员选择和人员培训等;组织发展实质改变组织成员的态度的、行为、价值观、需求和人际关系的各种方法。常见的组织方法主要有敏感性训练、调查反馈、团队建设和组际发展等。 接下来是管理的激励部分。这一部分考点比较多,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理论,大家要多花一些时间。现将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论述如下: 霍兰德的个性—工作适应理论(07年论述):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管理学原理重点要点(考试考研重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 注意四个关键点:(1)管理存在于政治组织(2)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3)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4)管理人员需同时考虑到两个方面——①其他人的活动,即被管理者的工作②其他人,即被管理者。二、管理的必要性: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三、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 1、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管理活动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开展的许多种活动中的一种 2、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3、在组织成效与管理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也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P8 图1-1 图1-2 4、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因素。管理者在组织中具有双重人格:(1)组织人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必须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基本的准则。管理者的

这种组织人格的特点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延续性和相似性(2)个人人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所作所为又受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管理者的个人人格特点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对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在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各自的不足和偏颇之处,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与组织成效的关系。四、管理者类别(关注高层、中层和基层划分) 按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五、管理者技能结构(与管理者三层划分相结合)1、技术技能:指对某一特殊技能——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运用。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围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技术技能主要是涉及“物”的工作 2、人际技能:是管理者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作为一名小组成员而有效工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激励、帮助、协调、领导、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人际技能涉及与人协作 3、思想技能:是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和考虑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包括管理者的思维、信息处理和计划能力、对某个部门如何适合整个组织和组织如何适合所在企业、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