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论述题超精华归纳

马哲论述题超精华归纳

马哲论述题超精华归纳
马哲论述题超精华归纳

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辫证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丈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辫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l)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又反对全盘否定。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斤,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5.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重要意义。首先,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其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2)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3)重要意义。首先,现象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2)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9.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3)联系表现: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_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10.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产生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落在时代后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拙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12.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东决定的。它是非对杭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拙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秋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2)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享有最高权力(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要肃清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抵制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的基拙上,稳步推进。

15.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16.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他们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进向前(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4)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试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9.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辫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4)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2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l)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22.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23.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1)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和抵制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和毒害。24.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26.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2)现实意义。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27.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3)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8.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能?(1)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9.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1)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

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3)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0.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31.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

32.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3.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产和交换的方向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2)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从三方面来考察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34.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5.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思想领导方面。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②政治领导方面。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③组织领导方面。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思想领导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②政治领导方面。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③组织领导方面。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36.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37.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经过更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4)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只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和多数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人类在将来才有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3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2)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

39.试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关系是: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之所以成其为原因,是相对于它引起的结果而言的,同样,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才是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二者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一是原因,反过来也是一样。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40.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者相等同(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也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拙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41.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4)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42.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43.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

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第一,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第二,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第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一些辨析题+论述题 题目加答案

第四章:论述题 1.怎样理解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如何? 3.怎样理解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4.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7.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 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3.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4.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 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

《《马哲——论述题》》的《《答案》》

1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4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无产阶级的迅速壮大使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理论指导。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P8

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英国)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法国)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 这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3 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

川农马哲试题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 1. 哲学是()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 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B.现代西方经济学 C.近代西方经济学D.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3. 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可知论D.客观唯心主义 4.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 B.运动过程的结束 C.运动的外在表现 D.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A.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9.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10.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马哲简答题

五、论述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论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关系。 2、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产的发展史。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3、新科技革命及其作用。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论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 、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 、应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5 、怎样理解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 6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马哲辨析题精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内容和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至多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实现物质极度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目标)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根本宗旨)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而唯心主义刚好相反。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应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哲试题

练习八 一、单项选择题 A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C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A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D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D5.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 ABC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ABC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影响 ABCD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马哲简答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答: (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2)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2、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P29) 答: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简述物质、意识的内涵及其关系(P30、31)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它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简述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33) 答: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物质的。 5、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P36) 答: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简述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P39) 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简述联系的内涵及其特点(P40)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8、简述发展的内涵与实质(P41) 答: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简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P41) 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10、简述矛盾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原因(P43)

马哲辨析题

辨析题 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4、世界统一于存在。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6、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7、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起楼房,所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 8、“观念的东西不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9、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10、“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11、割下来的手以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12、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3、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14、差异就是矛盾。 15、辩证矛盾就是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16、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18、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20、“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5、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26、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7、“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29、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30、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31、时势造英雄。 32、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3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因而,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5、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地直线上升的。 36、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37、人的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 3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3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0、假象是一种错觉。 4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马哲论述题重点

马哲论述题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3、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B.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自考马哲简答题(总复习)

马哲总复习简答题(大总汇)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一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3)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己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l)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7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部分: 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例如(适当举例)…… 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例如(适当举例)…… 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 6、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成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8.简述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并指出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简述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0. 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1.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2.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4.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简述量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试述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并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并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1.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2.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哲论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分工的。 1.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 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产生了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分工不仅使 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有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分工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当分工还是自发的时候,产生某种异己的、在人们之外而不能被人们驾驭的强制力量。 3.分工的消灭。旧的分工的消灭、异化的消灭,同私有财产的消灭和阶级的消灭相互联系, 他们都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所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4.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 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所以,共产主义一般只能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而产生、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分工最初只是自然的分工,即性别的分工以及团体力和天赋差别而产生的分工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具体阐述了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分工又制约着生产关系,所以分工成了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另一方面,社会分工与阶级、国家的形成也是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首先,分工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也改变着自己的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分工,才使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工业与农业、以及商业与工业的分工等等。随着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也越来越发展。其次,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因为分工实际上决定着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如制约着所有制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纽带和中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分工的研究,实质上已经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第一次把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物质生产和社会分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第一次科学地指出了阶级产生的根源和消灭阶级差别的途径。社会分工是阶级形成的社会基础。分工作为生产劳动过程的关系,它并不直接把阶级划分开来,但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提供了剩余产品,在这时,分工造成对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特别是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在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这样国家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阶级产生以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国家的姿态出现,采取一种好像与实际利益相脱离的形式,把它叫做公共或“普遍”利益,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的形式。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含义。他们认为,市民社会是在一定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 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它包含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上层建筑,指的是由市民社

马哲期末题库测验考试重点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马哲辨析题及答案

马哲辨析题及答案 1、“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 (1)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一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3)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4、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 (3)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马哲论述题超精华归纳

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辫证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丈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辫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l)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又反对全盘否定。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斤,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5.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重要意义。首先,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其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2)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3)重要意义。首先,现象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2)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9.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3)联系表现: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_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10.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产生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落在时代后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拙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12.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东决定的。它是非对杭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拙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秋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2)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