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信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电信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电信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刘 静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 要:通过对我国电信行业多年发展历程的研究,重点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三个方面分
析该行业的市场结构,并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就如何更好地促进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这一问题给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电信业;市场结构;集中度
1 市场集中度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本文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
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作为测量行
业集中度的指标。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
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
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HHI值越大,表示市
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
下表是电信行业从1994-2008年的HHI指数和N指
数,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94年联通成立之前,甚至包括联
通成立之后的好几年内,HHI指数和N指数都是1,表明当
时中国电信在我国电信行业始终处于垄断地位,这种情况
一直持续到1998年。之后,电信行业独家垄断的局面逐渐
被打破。从1999-2001年,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形
成,虽然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处于绝对领导地位,但是中国
联通也在迅速发展,融入竞争格局,数据显示这3年平均有
2.5家企业参与竞争。2002-2004年,HHI指数继续下降,
竞争格局进一步加剧;截至2004年,N指数上升到4.833,
说明此时电信市场已存在将近5家规模相当的企业在竞
争;当时市场情况是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处于寡
头地位,中国联通处于挑战者地位。随后,从2005-2008
年,N指数不断下降,集中度不断上升;直到2008年国家正
式宣布电信业重组方案,落实后形成了目前中国电信、中国
—34—No.17,2009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09年第17期
移动、中国联通三足鼎立之势。
表1 我国电信行业HHI指数与N指数
年份1994—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HHI指数1 0.98 0.3843 0.447 0.4059 0.2867 0.2336 0.2069 0.2846 0.3021 0.3181 0.4666
N=1/HHI 1 1.02 2.602 2.249 2.463 3.488 4.281 4.833 3.514 3.31 3.14 2.143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电信业发展统计公告有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2 产品差异化
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扩大,电
信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去年重组之后,
市场上的3家运营商都具备经营全业务的能力,企业所有
电信产品几乎可被竞争对手的产品完全替代。
重组之前,中国移动专注于移动通信的运营,经营移动
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品牌产品主要有全球通、
动感地带、神州行、G3等。中国联通提供全面电信基本业
务的综合性电信运营,经营范围包括:GSM移动通信业务、

内国际长途电话业务、批准范围的本地电话业务、数据通
信业务、互联网业务、IP电话业务、卫星通信业务、电信增值
业务等;品牌产品主要有世界风、新势力、如意通、新时空、
联通无限、联通商务等。中国电信是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拥有全球最大固话网络和中文信息网,主要经营国内、国际
各类固定电信网络设施;基于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
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进行国际电信业务对外结算;经
营与通信及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技术服
务、信息咨询、广告、出版、设备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设计施
工等业务等。业务品牌主要有天翼、号码百事通、China Net
和互联星空等。
以上业务简介说明重组前国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批
准的三大企业经营业务各有侧重,例如,中国移动专注于移
动通信业务,中国电信主要做固网,中国联通则二者兼有。
可以说,重组前产业内各企业产品的可替代是不完全的,因
此差别化程度还比较高。但随后国家为了防止完全垄断,
对产业进行改革重组,产业内以移动业务为主导的运营商
如中国移动,可以从事固网业务,同时以固网为主的中国电
信也可从事移动业务,将重组后的3家运营商都调整成为
全业务运营商。所以目前我国的电信市场产品的可代替性
进一步增强,差别化程度很低,产业内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但是在心理差异方面电信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各电
信运营商经过多年竞争,在客户心理上已经建立了一定的
品牌印象。中国移动可通话区域和通话质量优越,但入网
费用和使用费用较高。中国联通价格便宜,服务种类齐全,
但其成熟性和稳定性受质疑,品牌形象低(低质廉价),终端
代理网点的服务质量较差。中国电信主要固网服务,在移
动业务方面的品牌形象还有待建设。由于偏好的影响和各
企业的品牌效应,消费者会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因而造成
显著的心理差异。
3 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已有企业相对于新进入者所拥有
的优势或者说是新企业进入该行业时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阻
碍。电信作为自然垄断行业有着很高的进入壁垒,主要体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模经济。电信行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这
种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电信网络的规模效应。因为网络建
设的固定成本不会随着电信服务的增加而变化,网络规模
越大,使用者越多,网络效用就越大,成本就会随着这种网
络规模的扩张迅速下降,因而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性。
目前而言,已有的电信运营商拥有了很强的网络和用户资
源,而新进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建立相当规模的网络,也无
法吸引更多

的客户,所以成本上有很大的劣势。另外,由于
现有企业网络的垄断性,新进者要想正常运转,必须和现有
运营商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但是现有运营商为了维护其
垄断地位,必然选择“坚持竞争、拒绝合作”的经营政策,在
互联互通上给新进企业设置壁垒。由此可见,规模经济给
电信行业的新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进入障碍。
(2)产品差异化。正如之前所说,在电信行业,消费者
的“路径依赖”现象非常显著。现有的企业在长时间的发展
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
且形成了品牌优势。由于转移成本较高,要支付设备、安装
费,还要考虑号码更迭、重新了解信息等问题,一般消费者
都会维持原有的选择不变。由于这种心理上的产品差异,
新进入者很难颠覆消费者偏好,打开市场。因此,产品差异
化也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障碍。
(3)政策法规。电信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垄断经
营的,有着严格的法规限制。“《电信条例》第十条规定,对
于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为依法成立的专门从事电信
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法
律上的进入壁垒可见一斑。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
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若干意见》,该意见的出台预示着非国有资本也可以进入电
信行业。但是,由于其他方面的进入壁垒太高,虽然政策法
规方面降低了进入门槛,非国有资本进入电信行业的可能
性还是很小。
电信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表现在制度限制和沉没成本
两方面。从制度方面来看,政府或社会对企业的投资退出
有所限制。到目前为止,没有企业真正从电信业退出,只是
通过不断的并购重组来消除垄断,鼓励竞争。关于沉没成
本,由于电信行业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产
业,企业资产的专门性比较强,需要大量使用专用设备,网
络一旦建成就很难挪作他用,或进行设备置换,所以转移成
本很高,会形成了很高的退出壁垒。
综上,我国的电信业目前还处于寡头垄断阶段,有着很
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虽然已经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了各企
业的全业务经营,但有效竞争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
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初期的不对称管制,保证
全业务经营对有效竞争的推动作用;(2)国家提供法律保
障,鼓励各运营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增进合作,真正实现
各运营网络的互联互通;(3)进行企业制度革新,进一步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付信明,邓玲玉.基于SCP框架对我国电信业的分析[J].重庆工
商大学学报,2005,15:90-92.
[2]闻超群.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

结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8,
22(7):76-78.
[3]柳云平.我国电信行业改革及政策分析[J].移动通信,2008:44-
45.
—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