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灵璧县城市总体规划

灵璧县城市总体规划

灵璧县城市总体规划
灵璧县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适应灵璧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活动,特编制《灵璧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006.4)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建标〔2000〕179号)

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

6、《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7、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8、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9、《灵璧县土地利用规划》;

10、其它有关法规、标准及已批准实施的专项规划。

第3条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将城市置于区域总体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机遇,从而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框架。

2、效益主导性原则

规划力求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化服务。

3、规划连续性原则

以2004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4、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灵璧县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加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依托外围生态框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6、城乡统筹原则

统筹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及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 年,远期为2016~2030年。

第5条规划层次与范围

灵城镇、虞姬乡、南跨新汴河向向阳乡延伸2000米;北至灵东运河、新河;西北至杨疃镇与禅堂乡交界东侧凹点正直向西,至灵房公路、阎河范围内为规划控制区,规划区总面积为286.36平方公里。

第6条文本条文中加下划线内容均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所确定的强制性条文,所有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7条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优势条件,以跨越发展、产业提升、改善民生为重点,按照“中心带动,轴线引导,整体发展”的思路,加速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化、基础产业特色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进程,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努力把灵璧建设成为景观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现代开放的新兴工业和文化旅游城市。

第8条经济发展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

到2015年,灵璧县总人口控制在125万人以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0.96万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26.5:31.5:42.0,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0%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35%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2、远期发展目标

到2030年,灵璧县总人口控制在140万人以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万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4.5:41.0:44.5,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5%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55 %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第9条社会发展目标

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

第10条城镇化发展目标

到2015年,县域总人口达1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4%;

到2020年,县域总人口达1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2%;

到2030年,县域总人口达14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

第11条城市建设目标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第12条环境保护目标

以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围绕生态经济、人居环境等四大领域,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生态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把生态环境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第13条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汇总表

第14条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坚持以“推进科学发展、加速灵璧崛起”为主题,以扩大投资、调整结构为主线,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扩张,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15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融入区域空间重构,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

(1)主动承接,融入徐州都市圈

(2)承西启东,沟通宿泗

(3)竞合共生,联系周边

2、加强中心城区和重点镇的联系,实现县域各城镇互动式发展

第16条城镇化发展战略

1、强化核心——积极培育中心城市

2、培育中心——渔沟镇

3、形成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县域内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17条经济发展战略

1、总体战略

(1)实施“对接”战略,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

(2)以工业化为核心,实施大产业战略

(3)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4)内生型产业培育和外部产业选择相契合

2、产业发展思路

(1)工业

重点打造“一个平台、四大产业”。

一个平台:工业园区

三大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及化工、轻纺服装业、装备制造业。

(2)文化旅游业

以灵璧奇石和楚汉文化为主题,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及与南京都市区、徐州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的对接,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旅游经济。

(3)商贸流通

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在规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管理,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创建经济的新成长点。以商贸流通业为先导,加快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在县域地位。大力发展物流业,面向城乡居民消费和现代化建设,拓展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引进竞争机制,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以围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为目标,以发展壮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努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形成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商贸服务业。

(4)种养农业

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

第18条社会发展战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2、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3、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4、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第19条文化发展战略

1、加大文化硬件投入

2、提升文化软实力

3、办好文化节庆

第20条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1、优化生态格局,确保生态安全

2、加强生态网络建设。积极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有效保护生态敏感地区

3、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4、加强污染总量控制与环境设施建设

5、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21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县域内聚力和区域竞争力

2、构建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促进县域协调发展

3、通过合理的政策,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统筹利用

4、统筹安排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22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将采用“一核、一心、两条轴线”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沿交通干线为轴线发展的空间结构。

“一核”:县域中心城市——县城(灵城镇);

“一心”:县域副中心——渔沟镇;

“二条轴线”:沿灵双-灵固公路主轴线,沿宿泗公路次轴线。

第23条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第24条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第25条渔沟镇发展指引

1、城镇性质:中国奇石名镇,徐州都市圈特色旅游镇。

2、城镇规模:2015年3.5-4万人,2030年5-8万人;

3、产业发展方向:有序开发灵璧石,保护灵璧石独特资源,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渔沟镇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弘扬灵璧石历史文化,逐步把渔沟镇打造成为中国奇石名镇,申报并建好灵璧石地质公园,打造4A级旅游景区。

第26条综合交通规划

1、公路交通规划

(1)第一层次——通道型公路布局

形成“三横三纵”干线公路网。

——泗许高速公路:东接宁徐、宁连高速,西接合徐、商景高速,灵璧境内长约31公里,其线路是宿州市—杨疃镇—禅堂乡—灵城镇—虞姬—泗县,在县城北部设有出入口。

——S302:宿州市—尹集镇—浍沟镇—大路乡—大庙乡—江苏省睢宁县,灵璧境内长约38公里。

——S303:宿州市—娄庄镇—灵城镇—泗县,境内长约32公里。

——睢明高速公路:是连霍高速与蚌宁高速的连接线,其线路是明光市—泗县—灵城镇—冯庙镇—大路乡—渔沟镇—朝阳镇—尤集镇—下楼镇—徐州市双沟镇,灵璧境内长约53公里,是徐州市至南京市的主要通道之一,在大路乡设有出入口。

——灵双公路:蚌埠市—黄湾镇—灵城镇—禅堂乡—冯庙镇—大路乡—渔沟镇—朝阳镇—徐州市,灵璧境内长80公里。

——S201(灵房公路):灵城镇—杨疃镇—尹集镇—朱集镇—尤集镇—下楼镇—徐州市,灵璧境内长约52公里。

(2)第二层次——县域辐射型公路布局

以灵城镇为中心,沟通相邻县、市和县域内各乡镇及主要旅游景点、工矿企业,主要有省道和县级公路组成,技术等级以二、三级为主,与通道型公路共同构成灵璧县公路骨架网。

(3)第三层次——网格型公路网布局

网格型布局是在上述两个层次基础上,连通各个乡、镇的连接线和各个乡、村与公路主骨架的连接线,以乡级公路为主,技术等级多为三级。

2、铁路交通规划

新建的宿州至淮安的铁路线从灵璧县穿过,在县城北部设客货两用站。规划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近期客车4对/日,远期客车6对/日,区段最大货流密度近远期分别为1200万吨/年、1800万吨/年。

3、水运交通规划

根据灵璧水运的现状和发展条件,沿新汴河建设灵西闸、南李两个水运码头,力求充分发挥灵璧的水运资源。

第27条电力工程规划

至2030年,全县建220千伏刘尧变电所1座。

至2030年,全县共有110千伏变电所3座,分别是郑楼变、浍沟变、灵璧变。

至2030年,全县共建25座35千伏变电所,应大部分改造为无人值班变电所,以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水平。

加大对35千伏输电线的改造,远期将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对满载过载的线路进行改造,线路架设应尽可能做到采用双回线路或与高压配电线同杆架设。

第28条电信工程规划

至规划期末,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积极发展移动通信和网络业务。通过数字传输等先进通讯手段和设备,逐步使全县各电信局、所间实现程控直拨。加强县域内通信网络的规模建设,提高县域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县域内各级广播机构和传播输送设施,实现数字电视县域全覆盖。

第29条邮政工程规划

规划期内,县城进一步完善邮政工程,渔沟镇、冯庙镇、尹集镇设邮政所,一般集镇设邮政所代办所,邮政应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增加邮路总长度,采用先进的邮政手段,积极与电信部门合作开展数据通信业务。

第30条燃气工程规划

积极配合“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从宿州市引入天然气。在区域框架下,合理布局县域内燃气的管线与配套设施,近期

重点考虑县城、渔沟镇的管网及设施布置,远期实现县域天然气全覆盖。

第31条给水工程规划

(1)县城以地下水和新汴河地表水作为城镇用水水源。

(2)县域各乡镇用水以地下水为主,同时可就近利用河流等地表水,各镇镇区应建自来水厂集中供水。

(3)近期充分利用现状供水设施,在现有设施基础上扩建,预留远期建设用地。

第32条污水处理工程规划

中心镇以上的城镇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一般镇和乡集镇采用生物氧化塘方式处理,农村地区采取沼气池方式处理。完善城镇和乡集镇的排水管网建设,中心镇以上城镇必须采用雨污分流制,一般镇和乡集镇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在规划期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工业有害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到规划期末,所有中心镇和一般镇污水管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

第33条垃圾处理工程规划

规划县域垃圾处理场位于县城东侧,灵东运河以东,S303以南,设计处理能力1000吨/日,处理方式为卫生填埋。。医疗垃圾统一运至宿州市处理。

第34条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防洪标准:(1)中心城区防洪标准定为100年一遇;(2)渔沟镇防洪标准定为20年一遇。

第五章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35条中心城区

应具有区域性综合市场、大型商场、现代购物中心、高中低档宾馆、各类专业市场、特色市场;有若干有特色的科技机构,并设立县级推广中心,重点建制镇设立科技服务中心,拥有中等,初等两级教育体系;能承办地市运动会一般性比赛项目的场地;拥有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及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站)和防疫站、急救站,医疗设备初步现代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第36条扩权强镇镇

渔沟镇,具有区域性的一个或两个特色市场,为它所在的区域服务;有设立科技服务中心;拥有中学至少一个,小学若干;有多功能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有一个体育场;有1所中心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可合并设置)等设施。

第37条中心镇

包括冯庙镇、尹集镇,这一级城镇具有区域性的大型综合市场,为它所在的区域服务;拥有中学至少一个,小学若干;有文化活动中心;有一个体育场;有1所中心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设施。

第38条一般乡镇

这一级的城镇具有一个市场;拥有若干小学;有一个镇文化活动中心;与小学共用一个体育场;有卫生防疫站,血防站等设施。

拥有服务设施城镇分级及相应指标

第六章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39条旅游发展战略

1、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把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2)把品牌旅游资源打造成品牌旅游产品

(3)坚持高起点,大手笔、高标准和严要求

(4)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2、发展战略

(1)市场运作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发展战略

(2)外向发展战略

(3)创新发展战略

(4)科学发展战略

3、旅游发展目标

构建“123”的旅游空间格局与“42411”的旅游区域体系,重点打造“奇石文化旅游区”、“楚汉文化旅游区”、“钟馗文化旅游区”三大品牌旅游区。规划期末将灵璧建设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宿州市重要的旅游“卫星城”,努力将灵璧县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旅游发展定位

(1)区域定位

淮北及中国东部地区以奇石文化、楚汉文化、钟馗文化为特色的重要旅游地,黄河故道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2)产品定位

鉴于灵璧县旅游资源特色及资源级别,灵璧县旅游产品定位为:“奇石文化游”、“楚汉文化游”、“钟馗文化游”三大晶牌旅游产品,适度开展乡村生态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游。

(3)产业定位

灵壁县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灵璧县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第40条空间发展格局

灵璧县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概括为“123”,即1个旅游特区,2大旅游板块,3种旅游类型。

1、“1”即1个旅游特区

旅游特区是由县直接管辖的特殊旅游区,本规划将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特辟为旅游特区。

其规划依据为:

●从研究古代战争的军事史出发,垓下古战场为楚汉决战之地,不仅为国内著名,而且闻名于世界,被称为“东方滑铁卢”;

●垓下古战场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垓下古战场这一决战决定了汉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垓下古战场楚汉文化遗址、遗物遗存众多,历史文化价值大,对研究楚汉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2、“2”即2大旅游板块

根据前述旅游资源集中性分析,灵璧旅游资源南北差异明显,故将旅游空间结构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旅游板块。北部以奇石文化资源为主,南部以楚汉文化资源为特色。

3、“3”即3种旅游类型

根据灵璧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性以及当前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状况分析,确定以下三种旅游类型:

●北部奇石文化旅游

●南部楚汉文化(主要为军事文化)旅游

●中南部综合文化(包括钟馗特色文化)旅游

第41条主要旅游线路

◆一日游

(1)徐州或宿迁,宿州或淮北一渔沟(奇石文化等)——九顶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京渠垂钓中心、九顶山水上娱乐中心)

(2)南京、蚌埠——县城(包括钟馗文化)一九顶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京渠垂钓中心、九顶山水上娱乐中心)

◆二日游

(1)徐州或宿迁,宿州或淮北一渔沟(奇石等文化)一九顶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一朝阳生态旅游区——县城

(2)南京、蚌埠——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虞姬楚汉文化公园——县城(灵璧奇石大市场等)过夜一朝阳生态旅游区一九顶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渔沟

◆三日游

(1)徐州或宿迁,宿州或淮北——渔沟(奇石等文化)——朝阳生态旅游区——九顶山休闲度假旅游区——霸王城遗址旅游区——青眉山古战场——县城——三山将庙新石器遗址——虞姬楚汉文化公园——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

(2)南京、蚌埠——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虞姬楚汉文化公园——县城——霸王城遗址旅游、青眉山古战场——渔沟——朝阳生态旅游区——九顶山休闲度假旅游区。

第七章县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42条环境保护目标

1、水环境质量

奎睢河、北沱河干流水体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境内其它河流执行河流湖泊达到Ⅱ~Ⅲ类水体标准。保护地下水资源不受污染,工业废水处理率达90%以上。

2、环境空气质量

城区和乡集镇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农村达到一级标准。工业废气稳定达标排放率100%。

3、噪声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不超过55 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不超过70 分贝;城市区域夜间噪声不超过4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不超过55分贝。

4、固废利用处理

加强环卫工作,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垃圾堆放应作防渗和无害化处理;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提高综合利用率;对产生有害固体废物的企业要实行严格的环境管理。

近期: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处置。

远期: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第43条环境保护对策

(一)水环境保护对策

1、全县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并制定排污总量控制计划。

2、禁止新建制革、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严格控制新建上述大中型项目或者其他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格要求企业的达标排放。

3、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

4、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掌握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动态;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

5、乡镇逐步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城镇排水系统,集中处理污水。

(二)大气环境保护对策

1、合理调整和改善城镇生产布局,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防止工业区对生活区的污染,并避免产生新的重大污染源。

2、改变能源结构,逐步实现城市燃气化;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余气,实行集中(或联片)供热、供气。

3、加大生产工艺改革力度,控制入园企业类型,严格要求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4、治理汽车尾气,安装机动车辆废气净化装置。

5、加强城乡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按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要求,保证城镇绿地和公共绿地用地面积。

(三)噪声环境保护对策

1、加强交通噪声管理,按标准更换机动车高音喇叭,设置禁鸣路段,淘汰噪声高、振动大的机动车。

2、治理工业污染源,对工业噪声采用隔声、消声、吸声等措施;新建扩建的工业企业选用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

3、加强对建筑业、市政工程夜晚施工和露天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控制,防止建筑噪声和音乐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策

加强城市固体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基本消除固体废弃物污染,实现固体污染废弃物的增减平衡。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重点抓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综合利用以及治理等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城市垃圾管理,推行垃圾分类,清除白色污染,积极发展城镇环境建设。

第八章县域及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第44条基本农田管制要求

依据《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禁乱占滥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对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要履行严格的审查、审批手续,并实行占一亩、补一亩的补偿措施,努力保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

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批。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单位或个人,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相当的新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按标准一次性缴纳或补足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占用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菜地,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不再缴纳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

第45条生态林地管制要求

1、大力宣传《森林法》,禁止毁林开荒,杜绝乱砍滥伐;严禁在山林和风景区内随意砍伐树木。

2、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要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开山取石、破土施工尽量少破坏植被。

3、制定国家公益林区划,区划的开发利用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需要的原则,采取科学的分类区划界定方法,严格按照国家及省有关公益林区划范围的规定,依据灵璧县林地资源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态需要,在稳定林权、保持规模,发挥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商品林生产的需要,在先进的生产模式下,发挥森林的最高经济效益,实现全县森林资源持续利用发展。

第46条生态水系管制要求

1、主干河流

奎睢河、北沱河、汴河等主干河流,完善河道、河口管理法规;统一规划,加强整治,稳定泄洪断面,保证水流自然畅通;除港口码头建设外,以防洪堤底内侧为起点,两侧各20~50 米为禁止建设区;严禁向河道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不得向河流及两岸倾倒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等固体废物。

2、防洪大堤

统筹规划,分级设防和建设,保证堤围的稳固、安全。

3、湖泊水库

加强周边地区用地管理,保护绿化,保证水库的蓄水面积、水深、水质及周边绿化系统的稳定;对于饮用水源水库,从正常水位线起纵深100米为禁止建设区;主要饮用水源,从禁止建设区外边线起纵深200~500 米为限制建设区。

第47条历史文化管制要求

重点保护垓下遗址、虞姬墓等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其他文物保护点,做到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管理。

1、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

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占用或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2、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公示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3、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进行新建或者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对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修缮和维修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4、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各类建设的规划审批,实行备案制度。

5、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进行建设活动,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48条“三区”控制体系

1、禁止建设区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

禁止建设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活动,严格遵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村镇建设、采矿、挖土挖沙等一切非农活动;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内,停止农业生产活动,退耕还林,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

2、限制建设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区、山林绿化区、重要生态廊道区等。一般农田用地区包括中、低产田、零星农田菜地等,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中心城各组成片区之间的绿色隔离地区、主要河道、高速公路、铁路等两侧的绿化通廊地区、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区等。

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须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其中风景名胜区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控制区内的旅游项目及设施的建设,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建设,防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与影响;一般农田用地区内鼓励各种农业设施的建设,促进各类中、低产田及其它一般农田向基本农田转化,提高其产出、产量和农业经营水平;山林绿化区内严格保护自然山体景观,严禁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山体景观的所有开采活动,鼓励植树造林和山体绿化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活动;重要生态廊道区内鼓励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保留原有农田、菜地、林地等自然地貌形态,加强植树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3、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包括城镇建设区、村庄建设区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

适宜建设区作为灵璧县城、规划区内村庄以及其它独立工矿优先发展的地区,必须明确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的管制要求,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建设区和用地规模。

第49条“三线”控制体系

1、城市蓝线空间管制规划

(1)范围划定

蓝线管制空间主要包括规划区内新汴河水体、沿岸绿地及湿地。规划区内的河流水域及及沿河堤脚外应急抢险通道等陆域地区。

(2)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①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②结合对涡河的综合整治,可将两岸的部分地区作为城市生态公园利用,其余部分应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城区段结合河道整治可通过景观设计规划成风光休闲区段,保护水和河岸生态环境。

③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建设污水处理厂,城市工业区落户的企业原则上为工业用水量不大或工业废水量不大的

企业,对水污染大户进行治理整顿,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④水源保护区保护

根据《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规定: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地表径流和污水不得进入,污水并入城市管网。

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设置新的污水排放口;已有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污口应逐步取消;工业区的污水应引入城市污水管网。

2、城市绿线空间管制规划

(1)范围划定

规划灵璧县城的绿色网络形成若干条区域性绿化廊道及若干点。生态性廊道分别为流域两岸绿带、高速公路廊道、铁路廊道等。若干点主要指各规划建成区内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等。

(2)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3、城市黄线空间管制规划

(1)范围划定

城市公共汽车首末站、出租汽车停车场、大型公共停车场;城市轨道交通线、站、场、车辆段、保养维修基地;城市水运码头;城市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城市交通广场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

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等城市供水设施。

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码头、垃圾堆肥厂、垃圾焚烧厂、卫生填埋场(厂);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修造厂;环境质量监测站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城市气源和燃气储配站等城市供燃气设施。

区域变电所(站)、市区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等城市供电设施。

邮政局、邮政通信枢纽、邮政支局;电信局、电信支局;卫星接收站、微波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城市通信设施。

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等城市消防设施。

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城市防洪设施。

避震疏散场地、气象预警中心等城市抗震防灾设施。

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2)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服从城市黄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黄线管理、对违反城市黄线管理的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变化等,需要调整城市黄线的,应当组织专家论证,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黄线。调整后的城市黄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

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

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迁移、拆除城市黄线内城市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因建设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黄线内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九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50条城市性质

中国灵璧奇石文化之城,以发展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为主的宿州市域次中心城市。

第51条城市规模

(一)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5万人,中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33万人,远期(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50万人。

(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人口规模为25万人,用地规模24.9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99.8平方米/人;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为50万人,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人。

第十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第52条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城市发展方向为:向北为主,适度向东、向西、向南发展。

空间发展策略可概括为“东进、南扩、西连、北展”。

第53条规划空间结构

规划城市形态为“一体两翼”“一体”即为主城区,优化现状城区,包括老城区、政务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三个部分。“两翼”为北部工业新区和南部滨河新区。

空间结构为“一心、四轴、四组团”,其中“一心”指城市绿心,即沿凤凰山到红石山连成的结合山体形成的公共绿地;四轴为两横两纵四条城市发展轴线。四组团为北部工业组团、站前综合组团、主城区和南部滨河新区。

北部工业组团:依托高速出入口、灵房公路和S201省道,发展工业仓储为主,配套居住,建设北部综合新城。规划规模为17.54平方公里。

站前综合组团:以铁路站为依托,结合现状工业基础,将灵城镇政务中心搬迁至站前区,发展一类工业、商贸市场、居住,建设成为城市次中心。规划规模为8.53平方公里。

主城区:优化老城,完善灵璧经济开发区,拓展政务文化区,开发山后滨河居住区,建成城市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及商业中心。规划规模为26.25平方公里。

南部滨河新区:结合新汴河新桥和现状新汴河大桥,城市向南跨过新汴河建设滨河新区,结合滨河优美风光,在现状大桥南部下游建设国际奇石精品城,会展和旅游接待中心,举办奇石文化节。同时建设滨河居住新区,开发中高档居住小区。规划规模为7.76平方公里。

第54条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用地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43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8%,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8.8平方米。

规划将城区居住用地划分为8大居住区,城区共安排50万人。

老城居住区,位于老城区,以现状为基础,充实公共设施,形成具有商业服务、居住等基本职能。规划建议以政策和土地价值级差调整用地性质和环境容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资源再分配模式。

城东、南、西、北居住区:位于老城区四周,山水生态环境良好,作为重点发展地区,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形成景观质量好、环境水平高、设施配备齐全的城市中高档住宅区。

汴南、西居住区:位于新汴河西岸、南岸,主要依托新汴河生态旅游景观带,发展生态居住,可开发滨河一类居住区。

站前居住区:为城市新建居住用地,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配套服务于北部工业区,共同形成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居住功能组团。

2、居住用地建设要求

现代人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倾向推动了小区建设标准的提高,新建居住用地及改建居住用地,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想,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建设宜人的生活环境,这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以下居住环境控制要求:

符合《居住区设计规范》相关规定。

新区建设要求绿地率不低于35%,旧区改造绿地率不低于30%。

居住小区规划建设中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2平方米。

第55条工业、仓储用地布局规划

至规划期末,规划城区工业用地888.4公顷,人均工业用地17.8平方米,占总建设用地的17.8%;仓储用地241.0公顷,人均仓储用地4.8平方米,占总建设用地的4.8%。

1、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将城市工业用地分别布置在北部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和汴河南岸。

2、仓储用地布局

仓储用地主要集中于站前区,临近交通干道,对外联系方便。

第56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远期城区公共设施总用地372.7公顷,人均公共设施用地20.7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20.0%。

规划将公共设施形成“一主、三次、一个特色公共设施中心”。“一主”即城市中心区;“三次”为三个城市次中心,分别为河东商业中心、河南商业中心和道北公共设施中心;一个特色公共设施中心有职教基地与站前市场区等。

(1)行政办公用地

至规划期末,规划城区行政办公用地66.7公顷,人均行政办公用地1.3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1.3%。

规划将县级行政办公主要集中在政务新区,结合文化设施、广场,建设城市政务中心,老城区内行政办公用地部分保留。组团级行政办公用地进行分散布置,北部工业区安排园区管理办公用地,滨河新区安排综合开发管理办公用地。

(2)商业金融用地

至规划期末,规划商业金融用地499.9公顷,人均用地10.0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10.0%。

改变现状商业中心区用地布局沿街散乱分布的局面,形成多层次、辐射半径不同的多个商业中心。扩大老城区现有商业街区面积,商业中心建设由一层皮向街区化布局转变,在新区形成服务于片区的商业零售中心。

规划进一步完善老城区现有商业服务设施,形成主中心。各片区相应布置中小型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商业金融服务业分为3级:城市级设施,以高档、专业性强、大中型金融业为骨干;组团级设施以中档、综合性专业商店为骨干;居住小区级以就近方便居民的小型设施为主。

规划形成专业市场四个,分别为沿河相对的两个奇石大市场、家居建材大市场、站前综合大市场。其中两个奇石大市场一个是现状已建,另在河对岸规划新建一个大市场,形成滨河两岸的奇石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奇石市场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灵璧奇石销售中心;家居建材大市场位于主城区北部,依托作为高速连接线和城市主干道的建设路,建设大型家居建材综合集散中心;站前综合大市场位于站前区,发挥铁路站场和高速下线口综合交通优势,建设辐射县域和周边地区的综合大市场。

(3)文化娱乐用地

至规划期末,规划文化娱乐用地22.7公顷,人均用地面积0.5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0.5%。

规划建设好县级文化娱乐中心,新建组团级文化娱乐中心,并在主城区各居住片区内部设置社区活动中心,形成三个层次的城市文化娱乐设施体系。各组团内部的文化活动中心及居住区级文化活动站等设施,结合各组团商业中心和布置,查桥和老城区各设一处文化活动中心,居住区文化活动站0.7~1.5万人设一处。

完善各级文化娱乐设施配套,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利用原有的文化设施基础,适当扩大面积,将娱乐文化和商业文化连成片,发挥群体效益。

县级的文化娱乐中心在主城区,行政中心西面,龙车山南面,结合政务区景观,安排博物馆、文化广场、会展中心、影剧院、图书馆等设施。

(4)体育用地

至规划期末,规划体育用地14.6公顷,人均用地面积0.3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0.3%。

新建体育中心,位于文化中心东侧,形成一个竞技体育与游乐休闲结合的综合体育中心,设置现代化的体育馆、游泳馆等及配套的体育游乐设施,要根据小城市的要求,按照召开市级专项运动会的标准建设。

在站前综合组团新建体育场,主要服务于北部工业区居民生活需求。

在新开辟的大型绿地中布置一定公共室外体育运动设施,供居民免费使用。经营性体育、休闲设施,可结合商业中心、滨水旅游接待区等布置。城区内新建学校的体育设施标准应适当提高,考虑为社会服务。

(5)医疗卫生用地

至规划期末,规划医疗卫生用地26.7公顷,人均用地0.5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0.5%。

规划保留县医院、县医院新区、县第二医院、县第三医院,新建站前区医院和滨河新区医院,为组团服务。

按“县级医院——组团级医院——居住区级医院”三级配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即在第一个层次上,对县级医院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提高医疗标准,以建设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为核心,进一步发展特色专科医院。在第二个层次上,分别在各个城市组团内规划建设组团级医院,可以结合特色专科医院设置。在第三个层次上,在各居住片区设置社区医疗机构,就近服务居住区居民。

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每1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明确其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项职能。

进一步发展和新建卫生防疫站、药品检验所以及医疗卫生研究所等机构,提高应对大型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可结合各级医院就地扩建或改建。

规划医院一览表

(6)教育科研用地

至规划期末,规划教育科研用地138.9公顷,人均用地2.8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2.8%。

根据城区的用地功能布局,规划在站前区建设全县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依托工业区,便于校企联合,建设内容包括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专业技术培训学校等,使之成为辐射灵璧全县域的职教中心,为灵璧县提供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对现状的中学和职业高中,原则上予以保留和完善。同时规划依据标准新建3所中学,1所位于站前综合组团,2所位于滨河新区。

小学和幼托应按标准配置,根据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中小学的千人指标确定为70小学生/千人,50初中生/千人,30高中生/千人。小学按2~3万人设置一所。小学和幼托结合居住区布置。

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年)

第十一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57条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航空:灵璧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仅50公里,又有201省道便捷的交通连接,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性大型交通设施共享的优势条件,开辟灵璧对外联系的空中通道。

铁路:宿淮铁路及客货两运站。

水运:规划提高新汴河航道等级,由原六级航道提高到五级,充分利用下游灵璧、泗县闸的翻水功能保证按五级航道标准通航。新建客货码头各一个。

高速公路:泗许高速公路,灵璧高速出入口和虞姬高速服务区。

省道:201省道近期由汴河南堤坝路经过三桥向北至渔沟,远期由城市最南端向东经过三桥至观音机场。303省道由三桥向北再向东至泗县。

第58条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外环内轴,串接组团”的道路网结构。

即:城市三个主要功能组团由迎宾大道、建设路、解放路、花山路等主干路成轴相联,各分区内部形成网状的道路网络。城市干道网系统由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次干道组成。

1、主干道系统

主干道是连接城市组团之间,以及与城市次干道路网的交通性道路,规划主干路形成“4个通道22条主干路”的路网骨架。“4个通道是联系三大功能组团的交通轴线。道路红线宽度为30米~60米。

2、次干道系统

次干道是与主干道衔接的集散道路,主要以承担组团内的交通为主,两侧建筑密集,商业活动频繁,汇集大量人流、车流。道路红线宽度18-40米。

3、支路系统

支路作为到达性道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区和承担短距离交通的主要道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注重支路的连贯性,以利于公交线路进入居住区设置站点,方便自行车出行,要求在详细规划中能保证其用地和密度。

规划道路一览表

巴中市公共交通规划

《巴中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战略之重: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作为“成西渝城市群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北上东进出川的核心门户、川东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成渝- 关天经济区的交通 连接桥梁”,巴中 需要高度重视公交 优先发展,明确秦 巴山区示范作用。 转型之际: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转型给巴中市中心城区的公交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单一模式的常规地面公交已无法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经开区和恩阳区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快速化、集约化的出行方式促进以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开发,多模式与精细化之路将是巴中公交发展的大势所趋。 矛盾之制:受制于狭长带状的城市空间结构,巴中老城区路网扩容能力有限,对外大通道不在、运输方式单一、道路网等级低、建设资金缺乏等造成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之间的博弈必将在客流、 路权等资源 竞争上愈演 愈烈,这要求 巴中加快确 立公共交通 体系在综合 交通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健康城市交通结构的形成以制约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防止拥堵蔓延化和常态化发展。 品质之诉:巴中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巴中市中心城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以发展资源深加工、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和旅游为主,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其中恩阳区定位为宜居新城,经开区定位为宜居宜业新城。为落实巴中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愿景,需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城市公交体系。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巴中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巴中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2 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 2 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 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 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 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 ,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于2013年1月21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 该规划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巴中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及秦巴山片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与全省同步实施全面小康”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巴中的地域优势,积极融入川陕渝经济圈,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在产业转移、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互补衔接及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充分发挥巴中作为“成渝西”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战略后援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把巴中打造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市域部分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改善社会民生为动力,以打造生态、红色旅游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枢纽作用、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15年,市域人口41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1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0%;到2020年,市域人口416万,市域城镇人口208万,城镇化水平达50%。

城镇空间结构 以“全域巴中”的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城乡规划全覆盖,确定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安排产业发展、居民点、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和中心城区建设等空间布局,大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规划“一主(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空间结构。“一主”指巴中市中心城区,“三副”指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五廊”指巴广、巴南、巴达、巴汉、巴万五条对外交通廊道。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和城镇职能结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一座大城市和三座中等城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聚集力强、带动力大的特色镇和中心村,形成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和职能结构。规划巴中市域城镇体系为:“中心城市—县城—镇(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市域内城镇职能结构为:综合型、工贸 型、旅游型、交通型、农贸型五种。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巴中市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调研.doc

巴中市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_调研报告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把巴中作为他的扶贫联系点,把通江县作为他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3、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我市属渠江正源巴河流域,全市大小河流11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5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6条,河流总长4342公里,河网密度0.33公里/平方公里。河流均呈南北流向,树枝状分布,水位洪枯变化大。全市多年平均降雨1198.9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1.6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4.13亿立方米,人均1996立方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1.24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41.7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32万千瓦。? 具最新探测表明,我市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控制储量为1450×108立方米。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5838万吨(具省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资料,全市探明煤炭储量为3887万吨,可开采量3389万吨)。我市生物能源多样,具备发展新能源的条件。 三、巴中市能源发展的初步规划? 能源具有战略性商品的特征,搞好能源发展规划是推进能源可持续建设和有序开发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工作,要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和能源安全。“十一五”时期,能源产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6%。

1、水电建设规划。根据我市水能资源状况,在全市河流上共规划水电站33处,设计装机99台,装机容量23.8万千瓦(装机0.5万千瓦以上的16处20.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7亿度,估算总投资18.41亿元。“十一五”期间,建成双滩、黄梅溪、碧滩、高坑、洪口、卡门、大河坝、石洞口、皇柏林、高桥、黄石盘等水电站,2010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 2、天然气建设规划。加快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开发,初步规划第一阶段实现向通江县日供气10万立方米,第二阶段完成巴中市配气站及通江县至巴中市日供气30万立方米,第三阶段形成日供气能力为700万立方米,到2010年,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21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15亿立方米。规划建设30万吨合成氨项目,适时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不断提高全市能源供应的调峰调节能力。? 3、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十一五”时期,每年新建农村沼气池2万口,到2010年,全市沼气池达到20万口以上,占适宜农户的40%。推广使用节能气饭煲、沼气灯、热水器等。 4、煤炭发展规划。以资源整合为核心,实施大集团战略,以技术进步为手段,推进大型煤矿建设。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年,2020年煤炭产量达到180万吨/年。 5、电网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城市及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主要抓好2

论巴中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03

论巴中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郑峻林 国土资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7级指导老师:张斌 摘要:近年来,巴中市通过对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产业有所发展,与此同时,这个“朝阳产业”带来的可观的综合收益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巴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在今后的开发规划过程中弥补存在的缺陷。是巴中旅游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统筹规划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BaZho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JunLinZheng Land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Geographical science professional Grade2007 Instructor: Bin Zhang Abstract:recently, the tourist industry of BaZhong province have been get improvement through opening up and using rich tourism resources in that place. Meanwhile, the “sunrise industry” brought considerable and comprehensive income which is increasingly changing people's ideas. But because of many reasons, BaZhong still exist some defects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How can BaZhong province make up those shortcomings in the future is the key whether BaZhong tourist industry can get improvement and growth. 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 tourist industry; overall-planning

2010-2020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文本 来源:巴中建设网发布日期:2009-12-9 15:39:31 点击数:862 [关闭] [打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分为近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两个阶段。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城市规划区两个层次: 1. 市域:巴中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2301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包括巴州城区四个街道办事处(东城、西城、城南和江北街道办事处)和兴文、清江、恩阳、曾口、平梁五镇乡的部分行政区范围,东至保丰、金字村,南至燕山村,西至一字村,北至岳家坡、白岩村,总面积为279.78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第三条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文本中,有下划线的条文和黑体字的附表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四条总体目标 规划期末(2020年)将巴中建设成川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观光休闲地、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及天然气化工基地,并将巴中中心城区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良、城乡共同繁荣、社会和谐文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川东北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 第五条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全市GDP总量达到51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2:28:40;2020年全市GDP总量达到104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30:45,达到四川省中等发达地区的水平。 第六条社会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期末(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第七条总体发展战略 1. 接轨战略:一是空间接轨,巴中市必须立足于处理好与区域三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西安)的关系,主动承接

巴中市交通发展规划

巴中市交通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五”回顾与评价 巴中建地设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既为公路水路交通带来了巨大需求,也为其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行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部省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实行党政领导、群众参与、部门支持、交通主抓的建设模式,先后掀起了以干线公路改造、县际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大会战,交通建设快速发展,交通面貌日新月异,成绩斐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状况基本得到缓解。 第一节“十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成就 一、运输服务 (一)公路运输快速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巴中市境内无航空,水运比重小,铁路仅有1.6公里,公路运输承担了89%的客运量和91%的货运量,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 公路运输持续增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2005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981万人,旅客周转量116538万人公里,货运量1662万吨,货运周转量54961万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98%、27.5%、146%和4%,2000~2005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9.6%、5.5%、29.2%、0.8%。 水路运输发展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2005年完成客运量286万人,旅客周转量920万人公里,货运量98万吨,货运周转量346万吨公里,2005年分别比2000年增长6.7%、12.7%、15.3%、货运周转量萎缩5.2%。 (二)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针对全市物流、人流需求,努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相继组建了6个专业运输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企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个体运输发展较快,不少乡镇成立了运输协会,涌现了一批运输大户,加快了农村商品流通,初步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运输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运输结构调整进展明显,旅游客运、汽车租赁、物流服务、货运代理等运输服务方式正在成为道路运输业新的趋势。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有较大提高。 (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行业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 “十五”期间,针对交通运输市场存在的问题,相继展开了对农村客运市场、危险货物运输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对站外揽客、途中转客和老旧车、报废车、农用车、摩托车参营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装备发展 (一)公路建设加速发展 “十五”期间,巴中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完善干线,建好主骨架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债,县际公路和二级路网补助,在加大境内干线公路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建设。伴随交通“十五”规划和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巴中市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突飞猛进,汽车场站建设加快,公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长期制约巴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状况基本得到缓解。 公路总里程增长较快,公路主骨架网络初具雏形。基本形成了以省道S101线成南路、省道S202线广开路、省道S201线通宣路、省道S302线万阿路以及县道双江路(南江马跃

巴中市全域水务发展规划

巴中市全域水务发展规划 巴中市人水协调供排水保障体系建设 规划 巴中市水务局 二〇一三年八月 1 目录 第一章概 述 .................................................................. - 1 - 第一节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 - 1 - 一、自然地理概 况 ......................................................... - 1 - 二、社会经济概 况 ......................................................... - 1 - 第二 节水资源及供排水现状 ............................................. - 2 - 一、水资源现 状 ............................................................. - 2 - 二、供排水现 状 ............................................................. - 2 - 三、主要问 题 ................................................................ - 3

- 第三节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 4 - 一、必要 性 .................................................................... - 4 - 二、可行 性 .................................................................... - 5 - 第二章总体规 划 .................................................................... - 7 - 第一节指导思 想 ............................................................... - 7 - 第二节基本理 念 ............................................................... - 7 - 第三节基本原 则 ............................................................... - 7 - 一、协调发展原 则 ......................................................... - 7 - 二、统筹规划原 则 ......................................................... - 8 - 三、市场运作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原则 ............................ - 8 - 四、城乡双向互动原 则 .................................................. - 8 -

巴中市环境状况公报

巴中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 巴中市环境保护局 2015.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和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4年巴中市环境状况公报。 巴中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王剑锋 2015年6月5日

《2014年巴中市环境状况公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王剑锋局长 副组长:田华贵副局长 刘建平副局长 杨泽斌副调研员 蒲浪党委书记 成员:陈华污染防治科科长 李斐自然生态科科长 成平总量控制科科长 唐桢行政审批科负责人 张耀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支队长 袁泉市环境监测站站长 《2014年巴中市环境状况公报》编制组名单 主编部门:自然生态科市环境监测站 协编部门:局办公室 污染防治科 行政审批科 总量控制科 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

目录contents 综述 (1) 环境质量状况 (2) 1.水环境 (2) 2.空气环境 (4) 3.声环境 (6) 4生态环境 (8) 5辐射环境质量 (8) 6土壤环境质量 (9) 措施与行动 (9) 7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9) 8污染排放与防治 (10) 9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10) 10核与辐射安全管理 (10) 11政策法制 (16) 12环境监测 (16) 13环境监察 (17) 14环境信访 (18) 15环保队伍建设 (20) 16宣传教育 (19)

综述 ZONGSHU 201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厅部署要求,全局上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进一步改善;大气污染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1.4%,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7.8%以上;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达到规定标准;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全年无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

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 巴中市经济委员会 (2010年10月) 序言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实现“两个加快”和“两个强力推进”的第一方略。编制《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是我市加快工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打好老区发展建设翻身仗”的具体措施。本规划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大企业培育三条主线,通过对功能定位与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与土地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问题的系统研究,明确中远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纲领,从科学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彰显巴中特色。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机遇 巴中是革命老区,是一个典型的贫穷落后地区,尚处于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受交通、信息、人才、财力等诸多因素制约,境内工业发展缓慢,众多资源处于粗放开发和未开发阶段。1932-1935年川陕省苏维埃时期,红军开办的军品生产企业是我市近代工业的开端。1970年以后文革动乱逐渐平息,南江水泥一厂、二厂、通江水泥厂、巴中棉纺厂、巴中丝厂、巴中制药厂、巴中齿轮厂、巴中米面厂、巴中罐头厂、平昌丝厂、平昌江口醇酒厂、南江竹坝铁矿、南江底板河煤矿等一批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形成了巴中近代工业的雏形。经过近一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的发展积淀,我市工业经济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基础。2009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3.8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2亿元的18.4%;全市工业上缴税金2.49亿元,对全市当年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26%。全市各类工业企业9610家(含个体工业经营户),其中法人企业778家,中型企业12家,资产总额68.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的企业2家,超五亿元企业2 家,超亿元企业23家。工业就业人数5.6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4.2%。形成了以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为优势产业,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冶金煤炭、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力为重点行业,门类较多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市下一阶段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资源基础。巴中工业经济发展可供依托的资源主要是非金属建材、绿色农产品和天然气等种类较少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现已开发较为充分的煤炭、铁矿石、水能资源,从数量和品质两个方面看,均没有布置较大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霞石、石灰石等非金属建材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霞石储量及品位居亚洲第一,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石灰石20亿吨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绿色农产品比较丰富,主要是基于巴中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历史上形成的农业大市这样一个现实状况,猪牛羊鸡等畜禽产品资源、粮油资源、中药材资源、食用菌资源、茶叶资源、林业资源、薯类资源、农业秸秆资源、绿色蔬菜资源都可以形成较大产业和产业集群。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176 万吨(其中薯类35万吨)、出栏生猪517 万头、肉用牛31.4万头、南江黄羊107.7万只、家禽1528.8万只,肉类总产量44.7万吨,水产品产量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修订)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4修订 巴中市人民政府 2014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1) 第二章建设用地................................................... . (1) 第一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1) 第二节建设用地使用强度控制 (2) 第三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6) 第三章建设工程 (7) 第一节建筑间距 (7) 第二节建筑物退让距离 (10) 第三节建筑物高度、层高 (11) 第四节建筑形态和色彩控制 (13) 第五节其它规定 (15) 第四章设施配套 (17) 第一节公共服务 (15) 第二节市政、管线 (19) 第三节道路交通 (20) 第四节绿化 (21) 第五节环境卫生设施 (22) 第五章夜景照明 (25) 第六章建设工程规划核实 (25) 第七章附则 (26) 附录一名词解释 (28) 附录二计算规则 (35) 附录三巴中市建设项目规划指标审查表 (38) 附录四幢号工程建筑面积计算值明细表 (40) 附录五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 (43)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4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及国家相关法规、规章、技术规范,结合巴中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巴中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建筑和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规划区内临时建设、村(居)民建房按有关规定执行。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对城市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应开展城市设计,提出分地块及城市设计导则。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四条在本市规划区内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采用巴中市城市独立平面坐标系和国家1985高程基准。 巴中属Ⅲ类建筑气候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按100万人以下的中等城市和水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一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

巴中市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方案

巴中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方 案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促进巴中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支柱型产业,2014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四大重点成长型产业和22个重大产业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巴委办〔2014〕101号),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确定为全市四大重点成长型产业。为指导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拟编制《巴中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二、项目总体要求 (一)预期成果 本项目最终成果是编制完成《巴中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巴中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进路线图》,并以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 (二)编制总体要求 规划发展现状清楚,发展潜力分析准确,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具体,推进的政策措施应有突破性、创新性和操作性;规划成果须符合国家、省、市相关规定、行业技术规范标准。

(三)编制时间及范围 规划时限为2015~2020年,展望到2025年。规划空间范围为巴中市域。 (四)编制重点内容 (1)现状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巴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巴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有利条件、发展潜力、比较优势、制约因素分析;巴中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2)总体要求。提出未来巴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3)主要任务。提出巴中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发展重点:产业链条、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业培育、产业引进、技术进步、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政策保障措施;规划的组织实施。 (五)编制团队要求 编制团队应为国际国内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具备新能源新材料规划编制专业团队,有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参与,具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划咨询经验,熟悉巴中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确保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六)编制进度要求

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北部片区)总体规划(2020-2030)

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北部片区)总体规划 (2020-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二次公示(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背景 2014年4月,恩阳区人民政府召开第12次常务会议,会议第六项审议指出,建设巴中市恩阳区产业园既是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建设“四新恩阳”的需要,也是建设柳林国家级重点镇的需要,更是加快紫薯、芦笋、川明参等产业发展的需要,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协作,务实推进。同时会议通过在国家级重点镇柳林镇,建设巴中市经济开发区恩阳工业园,规划面积约11.4平方公里,近期启动1.6平方公里。截止目前,园区一期、二期均已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取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园区现有环保手续履行情况及本规划实施背景如下所示。 ①园区一期实施情况 2014年8月,巴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食品产业园项目推进指挥部委托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期)》,编制过程中编制机关将巴中市经济开发区恩阳工业园名称变更为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一期规划总面积160.87公顷,四至范围为:南与大坝河接壤,北以府前大道为界,西临唐巴路,东至规划二十七路;主导产业为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加工。 2016年10月,巴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食品产业园项目推进指挥部委托四川华睿川协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详细性控制规划(一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17年7月,巴中市恩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以恩府办[2017]61号文同意将园区更名为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同年8月,巴中市环境

保护局恩阳分局出具了《关于印发<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规划(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函》(恩环函[2017]55号)。 ②园区二期实施情况 2020年3月,巴中市恩阳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以“关于确定巴中市恩阳工业园(柳林食品工业园)(二期)拓展四至范围及主导产业的请示”(恩园管[2020]7号)向恩阳区人民政府作出请示: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查组《关于交办恩阳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函》精神,尽快完成该园二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需区人民政府明确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规划(二期)四至范围及主导产业。建议二期规划总面积为237.04公顷(涉及盐井片区和钟家坝片区),主导产业为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农副产品加工。其中:盐井片区规划范围东至盐井村村界、西至辜家河、南以辜家河为界、北至迎宾大道,面积约158.17公顷;钟家坝片区规划范围东至唐巴路、西至成巴高速、南以辜家河为界、北至迎宾大道,面积78.87公顷。同月,恩阳区区长王清平同志主持召开二届区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会议第六项审议了《关于确定巴中市恩阳工业园(柳林食品工业园)二期四至范围的请示》,会议议定:原则上同意巴中市恩阳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提出的巴中恩阳工业园(柳林食品工业园)二期四至范围,并要求园区(二期)的详细性控规编制工作与规划环评同步开展。 2020年4月,巴中市恩阳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委托四川省兴发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园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恩阳区柳林食品工业园盐井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7-2030)》和《恩阳区柳林食品工业园钟家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7-2030)》,并同时委托北京万澈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二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20年11月,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出具了《关于印发<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二期)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函》(巴环境函[2020]94号)。

摇铃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摇铃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 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成为政府重要工作任务 在巴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编制《巴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组建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创建光雾山级旅游景区、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凸显“红绿古特”优势,强化特色景区、特种景区建设,增加体验性和感染力;优化旅游线路,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和旅游商品、旅游产品融合开发,继续办好光雾山红叶节、通江银耳节和省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力争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亿元。推动森林康养产业高点起步,完成“”森林康养规划体系,建设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个、县(区)级森林康养精品点(村)个。 从巴中政府发展战略来看,康养产业、旅游产业是城市升级的重要抓手,规划必须紧密 结合政府发展战略,以此指导项目规划。 休闲养生、生态旅游等作为城市主要经济发展的导向之一 在最新获批的《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版)中,明确提出建成川东北红色文化与秦巴自然风光高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区。一是积极融入川陕渝旅游发展格局,突出地方特色,实现与川陕渝各地的良性互动。突出巴中生态旅游品牌优势,走精品化路线,同时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和巴文化资源,与川东北其他城市错位竞争,积极发展以红色旅游、山地运动、巴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养生为主的秦巴生态文化旅游业,努力打造秦巴生态文化走廊。二是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依托文化多元化的优势,保护和挖掘具有巴中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打造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 巴中市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年月日,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等出席会议。 会上,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年度批准的“国家森林城市”名单,巴中市历经七年森林城市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的获批,作为主城区组团之一的摇铃村片区,绿色生态是发展的要务之一。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基地摇铃村片区的规模约为平方公里。规划区东连经开区,南接东华山片区和黄家沟片区,西至插旗山片区和玉堂檬子河片区,北临天星桥水库。 三、人口及用地规模 规划居住人口约万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公顷。 四、规划定位 本次规划定位为:以山水森林为核心、以康养旅游为驱动、以幸福生活为目标的——“山水居养小镇”。 五、核心规划理念 协调发展: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与保护协调。 绿色低碳:促进低碳出行,促进健康生活。 开放共享:配套完善,设施共享,构建“分钟生活圈”。 便于实施:尊重历史面向未来,方便管理切实可行。 六、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总体结构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一、修编背景 1.宏观区域战略转变对通江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2009年四川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出台,给通江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0年国家《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掀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浪潮,刺激通江快速发展。 2011年四川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出台,为通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指明道路。 2012年5月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奠定通江发展的优良环境。 2.上层次及相关规划发展思路的转变推动通江大步发展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7—2015)》(2011),《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7—2015)》(2007)以及巴中市《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等上位规划对通江的发展提出了众多明确的发展思路,引导着通江快速的发展。 3.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极大的刺激通江快速发展 未来巴(中)万(源)铁路、巴(中)万(源)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国道省道的全面提升将极大的改变通江的交通战略地位,打破了原有的交通限制瓶颈,强化通江与外界的联系,极大的提高了产品输出输入的能力,为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通江未来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修编原因 1.人口增长迅速,突破原有总规预测,急需新的规划给予指引 通江县县城人口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县城人口达到12.2万人,远超过03版总规预测的9万人。建设用地容量与人口发展速度不匹配,不能满足通江后续发展需求,亟待新的规划指导通江未来发展。 2.人口密度大,城市设施负载较大,亟待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公共设施用地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主要集中在老城片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居住环境拥挤,设施超负荷运转,市民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性都大幅降低。此

巴中城市发展

一.巴中城市发展战略 a)接轨战略:一是空间接轨,巴中市必须立足于处理好与区域三大核心城市(成都、 重庆、西安)的关系,主动承接三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实现优势互补。二是时间 接轨,以资源为基础,发挥“后发优势”,使巴中市发展取得质的飞跃。 b)极化战略:突出发展个性,发展优势产业,强化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定位和特殊 职能,提高竞争力;极化优势产业的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c)优化战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用地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提高城市 运行效率,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d)人才战略:注重人才引进体制的改革,构筑有效推进城市发展的人才战略。二.城市区位 e)巴中市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四川东北部门户。市政府所在地西距成都308 公里,北距西安650公里,距重庆498公里,与相邻的达州、南充、汉中及宝成铁 路、襄渝铁路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 f)巴中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骨干经济作物中的蚕桑、烟叶、 茶叶、油菜、水果、甘蔗、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通江“天岗银芽”获国际博览会 金奖,南江大叶茶被国家列为优质品种推广,“绿水金针”、“云顶绿芽”、“云顶茗 兰”、“光雾茗峰”等跻身国家名茶行列,获国家AA级绿色标志。 g)通江银耳驰名海内外,被国家命名为“银耳之乡”,南江被命名为“核桃之乡”,平昌 江口醇酒厂、小角楼酒厂产值均超过亿元。巴州龙头面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猪、牛、羊肉总产量百强大县。南江黄羊以其体格高大、肉质细嫩、遗传性能稳定、 板皮质优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成为“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 银花、川明参、蕨菜等绿色食品天然佳成。 三.城市定位 a)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 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 b)至2015年,全市域国内生产总值达541亿元,2015年人口规模为410万人,城镇 化水平达到45%;至2020年,全市域国内生产总值达871亿元,2020年人口规模为41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 c)现辖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一区三县。 四.行政区划 a)巴中市属于四川省的地级市,辖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南江、平昌二区三县, 188个乡(镇)、2354个村。 b)巴中市总面积12301平方千米,总人口400万人。城市规划面积总面积为279.78 平方公里。 五.历史沿革 a)远古时期属禹贡梁州之域。 b)秦和西汉时期为巴郡地。东汉时期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 c)东汉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梁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 d)1993年7月5日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地区辖原达川地区的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巴中市。 e)2000年6月14日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3)巴中市辖原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和新设立的巴州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