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2020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文本

来源:巴中建设网发布日期:2009-12-9 15:39:31 点击数:862 [关闭] [打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分为近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两个阶段。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城市规划区两个层次:

1. 市域:巴中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2301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包括巴州城区四个街道办事处(东城、西城、城南和江北街道办事处)和兴文、清江、恩阳、曾口、平梁五镇乡的部分行政区范围,东至保丰、金字村,南至燕山村,西至一字村,北至岳家坡、白岩村,总面积为279.78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第三条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文本中,有下划线的条文和黑体字的附表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四条总体目标

规划期末(2020年)将巴中建设成川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观光休闲地、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及天然气化工基地,并将巴中中心城区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良、城乡共同繁荣、社会和谐文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川东北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

第五条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全市GDP总量达到51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2:28:40;2020年全市GDP总量达到104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30:45,达到四川省中等发达地区的水平。

第六条社会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期末(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第七条总体发展战略

1. 接轨战略:一是空间接轨,巴中市必须立足于处理好与区域三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西安)的关系,主动承接

三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实现优势互补。二是时间接轨,以资源为基础,发挥“后发优势”,使巴中市发展取得质的飞跃。

2. 极化战略:突出发展个性,发展优势产业,强化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定位和特殊职能,提高竞争力;极化优势产业的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 优化战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用地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4. 人才战略:注重人才引进体制的改革,构筑有效推进城市发展的人才战略。

第三章市域经济分区与产业发展

第八条经济分区

市域分为南北两个经济区,规划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立足地域发展条件和优势资源,错位引导产业发展,改善“造血功能”,促进市域整体的产业繁荣。

1. 南部盆周丘陵商贸、化工综合经济发展区

为丘陵、低山地貌区,城镇分布较为密集,包括巴州区和平昌县。以商贸、物流、天然气化工、绿色饮料加工、建材及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以城镇体系建设为龙头,二、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为动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曾口天然气化工基地,实现巴中第二产业实质性飞跃。

2. 北部盆周山地旅游、加工工业综合经济发展区

为低山、中山地貌区,包括南江县和通江县。以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加强“绿色”、“红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相关产业的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产业、产品的创新和挖潜,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实现脱贫致富。

第九条产业发展战略

规划实施“4421”发展战略,即:

强化四大支柱产业:旅游业、绿色食品工业、天然气化工工业、物流业;

推进四化进程: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

促进两新:观念更新、科技创新;

保障一个核心:生态及文化资源的保护。

第十条产业空间布局

1. 农业

形成“南农北林”格局。围绕“中心城区—平昌—通江”平缓丘陵区建设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围绕南江复杂山地区

建设特色生态林业产业基地。

2. 工业

着力打造“两业五区”。围绕绿色食品工业和天然气化工工业两大支柱产业,建设巴中天然气化工工业集中区、巴中绿色综合工业集中区、平昌绿色饮料工业集中区、通江绿色食品工业集中区、南江绿色食品工业集中区。

3. 服务业

围绕生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发展旅游景区服务与旅游基地服务相结合的现代旅游业;依托综合交通体系升级,加快发展兴文物流基地。

第十一条产业集聚发展

市域内统筹规划两级产业集聚区。

1. 一级产业集聚区

指“中心城区—平昌”产业集聚区。发展商贸、物流、天然气化工、绿色饮料加工、建材及旅游业为主。规划曾口化工园、兴文物流园、恩阳生态工业园、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商贸园、科技园、平昌星光绿色食品工业园、小角楼工业园八大产业园区。

2. 二级产业集聚区

指通江、南江两大产业集聚区。通江产业集聚区以文化产业、旅游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规划通江银耳绿色产业园、红军文化产业园两大产业园区。南江产业集聚区以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规划南江生态绿色产业园、南江东榆石材城两大产业园区。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目标、战略及预测

第十二条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中心,发挥各级城镇中心职能作用,建立以市域中心城市为区域核心、市域二级中心城市为次区域核心、中心镇为节点、一般镇乡为基点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经济繁荣、管理高效、环境良好、风尚文明、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第十三条城镇发展战略

1. 城镇化、工业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统筹配置城乡公共资源。

2. 健全机制,完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促进经济发展。

3.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允许土地资源在规划调控下合理流转置换。

4. 完善户籍制度,鼓励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推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综合效益最大化。

第十四条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1. 市域人口规模预测

2015年巴中市域总人口416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425万人。

2. 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巴中市城镇化水平为42%,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50%。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十五条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期末,市域城镇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3个)、中心镇(15个)、一般镇乡(165个)四个等级;拥有1个60万人的大城市,2个25~35万人的中等城市,1个15万人的小城市,15个1~4万人的小城镇,165个1万人以下的小城镇(见表1)。

1.市域中心城市(1个):为巴中中心城区,总人口60万,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0平方米。

2.市域二级中心城市(3个):为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平昌县城人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90平方米;通江县城人口25万,人均建设用地85平方米;南江县城人口15万,人均建设用地85平方米。

3.中心镇(15个):巴州区的柳林镇、渔溪镇;通江县的铁佛镇、涪阳镇、诺水河镇、沙溪镇;南江县的乐坝镇、下两镇、光雾山镇、正直镇、大河镇;平昌县的响滩镇、驷马镇、白衣镇、邱家镇。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4.一般镇乡(165个):包括巴州区的水宁寺镇、梁永镇、三江镇、化成镇、鼎山镇、大罗镇、玉山镇、茶坝镇、观音井镇等。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其中观音井镇、长赤镇、民胜镇因受水资源限制,发展规模应不超过0.4万人。

第十六条职能结构

市域城镇形成综合型城镇、工贸型城镇、农贸型城镇、交通型城镇、旅游型城镇五种类型(见表2)。

第六章市域空间管制

第十七条空间管制分区

市域按照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四类区域进行空间管制。

第十八条禁止开发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地下文物埋藏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行洪通道、防洪规划保留区、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区域公

用设施用地控制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工程建设不适宜区以及河流、湖泊、渠道、水库等水域。禁止开发区内原则上禁止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十九条限制开发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二级、三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试验区,森林公园核心景区以外的其他地区,林地,一般农田,城镇绿化隔离地区、区域绿地,矿产资源密集地区,文物保护单位控制地带,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市域中心城市和市域二级中心城市以外地区地下水超采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工程建设适宜性差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蓄滞洪区,区域公用设施用地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内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谨慎进行开发建设。

第二十条优化开发区

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或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包括主要城镇现状建成区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城镇。优化开发区内应集约节约建设,高效利用及配置资源,优化现有功能及结构。

第二十一条重点开发区

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优化开发区以外的适宜开发建设的地区,包括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较好的地区。重点开发区内应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加强城乡规划的执行力度,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第七章市域环境资源保护与协调

第二十二条土地资源

1. 2015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控制为134.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77平方米;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控制为170.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0平方米。

2. 确立耕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计划双向控制指标,建立宏观调控机制,耕地占补可在市域范围内调剂平衡。

3. 加强村落集聚,逐步集中农村居民点,集约使用土地。

4. 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特别是宅基地管理,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并逐步解决城乡双重建房问题,大力促进进城农民退宅还耕政策的实施。

5. 加强城镇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城镇土地挖潜能力。

6. 调整农业土地配置,林、牧和经济作物尽量利用山坡地,并改造部分适宜耕作的荒坡地和河滩地为耕地,提高土地耕种质量。

7. 加强土地管理,严格土地审批制度。

第二十三条水资源

1.全市城镇规划用水量2015年为5.01亿立方米,人均330升/人·天;2020年为5.58亿立方米,人均360升/人·天。地表水资源能够满足城镇规划用水需求。

2. “开源、节流、治污”三方面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充分利用、挖潜现有水库、河流,新建红鱼洞大水库、天星桥水库和“化成水库——巴城”引水渠,加快平昌牛角坑水库和双桥水库、通江二郎庙水库及友谊水库补水工程的建设。

3. 大力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措施,加强工业企业的计划用水和工业、居民节约用水管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行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建立节水型社会。

4. 利用经济杠杆,合理制定水价,促进节约用水。

5. 水源保护

地下饮用水保护区以取水点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内的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半径30米至两倍影响半径范围内的陆域为二级保护区;半径200米范围内的陆域为准保护区。

地表水水源保护区从取水点算起,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2500米的水域及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准保护区。

第二十四条生态环境

1.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环保审计和监测,严格执法。

2. 制定生态屏障保护的量化指标,实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目标责任制。

3. 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天保工程”,到2020年把巴中建设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4. 2020年,一区三县全部建成生态县市,林木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60%以上的农村推行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5. 环境指标

2020年,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城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至少达到二级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小于65分贝;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率大于90%。

第八章市域旅游发展与布局

第二十五条旅游发展战略

1. 利用巴中丰富的旅游资源,建成以川陕苏区遗址、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骨架,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物古迹为支撑,以旅游景点为基础、旅游城镇为依

托的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川东北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川陕结合部大巴山旅游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加强旅游资源普查,建立相对完善的保护体系;明确保护内容和重点,确立保护方式;对文物保护单位应保护其实体及环境;加大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物力的投入。

3. 实现旅游发展四大转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过境旅游为主向目的地旅游为主转化,次要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化,单一旅游向多类型、综合型旅游转化。

第二十六条旅游体系

规划形成三大旅游区、三大旅游环线、四大旅游对接通道、三级旅游基地。

1. 三大旅游区

为“中心城区—平昌县城”旅游区、通江旅游区、南江旅游区。

2. 三大旅游环线

西部旅游环线为“中心城区—枣林镇—恩阳古镇—三江镇—梁永镇—平昌县城—兰草镇—驷马镇—水宁寺镇—中心城区”。

东部旅游环线为“通江县城—邱家镇—镇龙镇—至诚镇—沙溪镇—文圣乡—永安镇—通江县城”。

北部旅游环线为“南江县城—诺水河镇—贵民乡—柳湾乡—光雾山镇—南江县城”。

三大旅游环线经市域内101、202、302省道联系构成区域旅游体系。

3. 四大旅游对接通道

西南部旅游对接通道,对接大成都都市旅游板块。

西北部旅游对接通道,对接嘉陵江流域旅游板块。

南部旅游对接通道,对接达州、重庆地区旅游环线。

北部旅游对接通道,对接西安、汉中地区旅游环线。

4. 三级旅游基地

旅游服务中心,为巴中市中心城区。应逐步升级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在巴州江北片区新建一座五星级宾馆。

旅游服务次中心,为三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应配备三星级及以上宾馆等较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接待基地,包括诺水河镇、光雾山镇、白衣镇、邱家镇等。应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系及多种类型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如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等。

第九章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二十七条公路

规划期末,市域内形成“一环、八射、四通道”公路主骨架。

1.一环

依托市域内101、202、302省道,提升8173县道(平昌县城到邱家镇段)和8203县道(南江县城至永安镇段)等级,构建“中心城区——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中心城区”市域主要公路环,环路整体规划为二级公路。

2. 八射

射1:联系中心城区与南充的101省道巴中境内段,规划为二级公路。

射2:联系中心城区与阆中的302省道巴中境内段,规划为二级公路。

射3:联系南江县沙河镇与广元的202省道巴中境内段,规划为二级公路。

射4:联系南江县城与汉中的101省道巴中境内段,规划为三级公路。

射5:联系通江县城与陕西的201省道巴中境内段,规划为三级公路。

射6:联系通江县永安镇与达州的302省道巴中境内段,规划为三级公路。

射7:联系平昌县邱家镇与达州的201省道巴中境内段,规划为二级公路。

射8:联系平昌县城与达州的202省道巴中境内段,规划为二级公路。

3. 四通道

依托“南充(南部)—汉中”高速公路和“广元—达州”高速公路,形成巴中联系成都、西安、重庆、兰州的四大对外通道。

第二十八条铁路

在市域范围内加快推进广达铁路建设,以此西接宝成铁路,东接襄渝铁路。中心城区巴州组团设置铁路客运站1座(巴中西站),兴文组团设置铁路货运站1座(巴中东站)。

第二十九条汽车客运站和货运站(场)

1. 中心城区设置汽车客运站一级车站;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设置汽车客运站二级车站,根据发展需要可设置一级车站;中心镇设置汽车客运站三级车站,根据发展需要可设置二级车站;一般镇乡根据发展需要,可设置三级车站或四级车站。

2. 中心城区和县城根据发展需要,设置相应等级的汽车货运站(场)。货运站(场)选址应与综合运输网合理衔接,

便于组织多式联运;靠近较大货源点,并适应服务区域内的货运需求。

第十章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第三十条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预测由全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用水量,近期(2015年)为5.01亿m3/年,远期(2020年)为5.58亿m3/年。

第三十一条排水工程规划

中心城区、县城(平昌、通江、南江)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应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中心镇根据地形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或不完全分流制(只收集污水),农村采用合流制或不完全分流制(只收集污水)。

第三十二条燃气工程规划

1. 预测2020年巴中市域天然气日均需求量达到70.13万立方米。

2. 在中石化河—巴管线塔子山阀室附近新建1配气站,以解决巴中市城区和通江、南江、平昌3县供气。

第三十三条电力工程规划

市域2020年主网最大负荷将达到112.539万千瓦。

市域主要变电站及电力线路规划(见表5、表6)。

第三十四条通讯体系规划

预测2020年巴中市域电话需求量达到80.15万门。

第三十五条垃圾处理体系规划

1.生活垃圾处理

规划预测全市近期(2015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5.6万吨/年,远期为56.8万吨/年。

规划生活垃圾处理厂4座。中心城区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厂保留扩建,处理规模为600吨/天;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各1座,处理规模分别为200吨/天、100吨/天、100吨/天。

2. 建筑垃圾处理

采用单独收运、单独处理的方式,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在中心城区及县城附近规划新建建筑垃圾处理场。

3. 医疗废物处理

采用单独运输、单独处理的方式,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建巴中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服务全市域。

4. 危险废物处理

采用单独收运、单独处理的方式,市域内规划新建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基地。

第十一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三十六条商贸设施

1. 完善中心市场、专业市场、居住区农贸市场三级市场体系。完善各龙头市场和专业市场的配套设施,使其充分发挥功能。规划在中心城区、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均布置1~2处大型专业市场。

2. 结合物流业,针对性发展一批区域性重点的大型批发市场;培养扶持一批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淘汰关闭一批空壳市场,改造一批城市马路市场。

第三十七条教育设施

加大教育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教育设施体系,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见表17)。

第三十八条文化娱乐设施

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重点、镇乡为支撑,城乡全面覆盖的文化娱乐设施体系(见表17)。

第三十九条体育设施

规划形成市级、县级、镇乡级三级,竞技比赛型、大众健身型、学校附属型三类的体育设施体系(见表17)。

第四十条医疗卫生设施

各级城镇应完善医疗服务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救中心、中心血站和卫生监督所等)的配置,健全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见表17)。

第四十一条社会福利设施

敬老院布局采取“城乡统筹、镇区布点”的原则,布置在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区和镇区。适当增加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等社会福利设施数量。

第十二章市域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第四十二条抗震规划

1. 设防标准

巴中各级城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应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设防)。

2. 避震疏散场所和避震疏散通道

利用城市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高层建筑中的避难层(间)等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利用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体育场地(馆)、大型人防工程、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防灾据点等作为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巴中中心城区、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应按需要,安排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避震疏散主通道的有效宽度不宜低于15米,其两侧建筑应能保证疏散通道的安全畅通。

避震疏散场所和避震疏散通道的规划要求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执行。

3. 防御次生灾害

对于地震中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单位,一方面应确保规划布局合理,另一方面应加强抗震设防措施,防止地震诱发火灾、爆炸、溢毒、泄污、放射性辐射等次生灾害。

第四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使地质灾害“防”与“治”协调统一。突出实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科学性、指导性。

2. 防治措施

全面完成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排查,制定治理方案。建设选址应避让高危险和危险地段,严防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居民点和重要工程应布置在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段。凡重要工程项目及城镇建设区选址定点前,应完成相应区域的地质灾害评价,建设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频发区。

第四十四条防洪规划

1. 防洪标准及措施

巴中各城镇防洪标准,根据城镇等级,相应采用10年、20年、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中心城区巴河段按30年一遇设防,中心城区恩阳组团和清江组团、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和南江县城按20年一遇设防,中心镇按20年一遇设防,其他镇乡按10年一遇设防。

2. 排涝标准及措施

巴中各城镇的排涝标准相应采用5年、10年、15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巴中中心城区与平昌县城按15年一遇设防,南江县城、通江县城、各中心镇按10年一遇设防,一般镇乡按5年一遇设防。

第四十五条消防规划

消防站:中心城区和县城以特勤消防站和一级普通消防站为主,中心镇以二级普通消防站为主,一般镇乡以乡镇消防站为主,农村社区和聚居点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采取均衡布局和重点防护相结合的方式,对城镇中心区、重点保护单

位等要害区域就近设置消防站进行重点保护。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四十六条新农村建设规划目标

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改革农村体制、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四十七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标

完成巴中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内容、明确保护分区、制定保护措施,发挥巴中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优势,更好地推动巴中城市发展。

第四十八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1. 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协调原则。明确保护精髓,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 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协调原则。严格实施“核心区”整旧如故式保护,引导控制区建设,实现名城历史风貌与城市建设风貌的和谐对接。

第四十九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题

巴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题为“革命圣地”、“石刻之乡”、“千年古城”。

第五十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

巴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包括山水格局、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四大部分(见表7)。

第五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山水格局控制区四个层次。

1. 核心保护区: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约

2.5公顷)、老场街历史文化街区(约2.5公顷)和包括南龛摩崖造像、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在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建设控制区:原则上以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边界向外80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边界向外30米,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边界向外20米范围为建设控制区。

3.风貌协调区:原则上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区边界向外至少100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区边界向外60米,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区边界向外40米。

4. 山水格局控制区:包括保护河流(巴河、恩阳河、南池河、后河等);一级保护山体(插旗山、塔子山、南龛山、

望王山)和二级保护山体(北龛山、西龛山、鹰咀山、毡帽山、义阳山等)。

第五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

1. 核心保护区保护措施

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根据“整旧如故”原则,以保护和维护为主,不可随意拆迁、扩建。区内原则上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外的任何建设工程。

2. 建设控制区保护措施

区内已有建筑不得扩建,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原则上新建项目的容积率不应超过1.5、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建筑外观增加传统建筑元素,建筑色彩协调,区内整体建筑风貌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治理环境污染,优化绿化环境。

3. 风貌协调区保护措施

区内新建项目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风格等均应与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相协调,原则上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35米以下,建筑风格应注重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以和谐过渡城市风貌。

4. 山水格局控制区保护措施

保护河流的两侧必须留出滨水绿地,不得在河道上方“加板加盖”,严格防止对河流水体的污染。规划疏浚南池河河道,拆除现状覆河建筑(除桥梁),沿河两侧各控制6米宽公共绿地。

保护山体除开发旅游项目以外,原则上不得设置其它功能项目。一级保护山体应严格管制,谨慎设置新建项目,严格控制山体区域及周边新建建筑体量,不得破坏传统山水格局和影响重要景观节点、景观视线。

第五十三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1. 保护对象及保护范围划定

保护对象为恩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和恩阳老场街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三个层次。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面积约为2.5公顷,老场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面积约为2.5公顷。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向外拓展80米区域为建设控制区,建设控制区再向外拓展至少100米区域为风貌协调区。两街区核心保护区接壤部分不再向外拓展设置建设控制区。

2. 核心保护区管理要求

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包括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之外的任何建设工程,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安全。核心保护区及其周边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根据保护范围内的具体情况,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和提高区内居民生活质量。

3. 建设控制区管理要求

建设控制区内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历史风貌,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不得进行任何有损景观效果与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

在本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应有所限制。建筑工程一般不考虑设计地下部分,基址挖深应当控制。人口密度应以适度的环境容量进行控制。加强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应进行保护和修复。

第十五章城市发展目标、性质与规模

第五十四条城市发展定位与性质

1. 城市发展定位

川东北重要的资源开发型宜居城市、川陕结合部重要的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中心城市。

2. 城市性质

历史文化名城,川陕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以生态农业、红色和生态旅游、清洁能源产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五十五条城市规模

1. 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50万人,其中巴州组团28万人,兴文组团9万人,恩阳组团6.5万人,曾口组团3.5万人,清江组团3万人;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60万人,其中巴州组团30万人,兴文组团12万人,恩阳组团8万人,曾口组团5万人,清江组团5万人。

2. 城市用地规模

规划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40.2平方公里,人均80 m2/人。其中巴州组团19平方公里,兴文组团6.5平方公里,恩阳组团4.1平方公里,曾口组团8.8平方公里,清江组团1.8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54平方公里,人均90 m2/人。其中巴州组团22.16平方公里,兴文组团8.99平方公里,恩阳组团5.45平方公里,曾口组团14.48平方公里,清江组团2.92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城市建设活动不得突破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2020年之前,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控制范围为61.6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公里、弹性用地7.64平方

公里(兴文组团1.55平方公里,恩阳组团0.89平方公里,曾口组团5.20平方公里)。

第十六章城市空间管制

第五十六条四区划定

结合城市规划区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和城市发展需求,依据资源保护要求、工程地质状况和适宜建设标准等因素,将城市规划区用地划定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经建设区。

1.禁止建设区

禁建区总面积约为75.9平方公里。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域、地下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主要河流、蓄滞洪区、河湖湿地、坡度大于25%的区域、森林公园、重要生态景观山体、生态廊道;主要河道两侧绿化隔离带(巴河、恩阳河郊区段两侧各控制50米)、铁路两侧各50米绿化隔离带、高速公路两侧各50米隔离带,高压燃气长输干线走廊100米控制区等。禁建区是非经特殊许可不得建设的区域。

禁建区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及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带,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活动,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停止一切农业生产活动,退耕还林,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

2. 限制建设区

限建区总面积约为98.3平方公里。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域、基本农田、地下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田、山林绿化区、坡度小于25%的山体不适建区及其它山体保护区、高压走廊(500KV高压架空线走廊宽为75米、220KV高压架空线走廊宽为45米、110KV高压走廊架空线宽为25米)等。限建区经严格法定程序审批后可进行特许类型、特许开发强度建设。

限建区多数是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区或敏感区,应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应尽可能避免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谨慎进行开发建设。

3. 适宜建设区

适建区总面积约为81.43平方公里。

4. 已经建设区

已建区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已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已开始建设的巴州黄家沟片区,总面积约为24.15平方公里。

第五十七条四线控制

1. 绿线

绿线控制范围为各类城市绿地。包括规划区内的望王山公园、南龛山公园、新桥湖水上公园、各主要道路沿线街头绿地

及生产防护绿地、巴河巴州城区段两侧各20米滨水绿地等公园绿地等。

2. 黄线

黄线控制范围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包括规划区内的公交首末站、大型公共停车场、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场、变电站、高压走廊、消防站、客运站、广场(避震疏散场地)等基础设施用地。

3. 蓝线

蓝线控制范围为各类河湖水面。包括规划区内的巴河、恩阳河、南池河、后河等水体保护范围。

4. 紫线

紫线控制范围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包括规划区内的正街历史文化街区、老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回风亭、南龛摩崖造像、北龛摩崖造像等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第十七章城市空间布局与用地规划

第五十八条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东西拓进、南北优化”。

1.东西拓进:东向和西向为巴中未来城市用地的主要发展方向。

2.南北优化:南北向的城市用地发展主要针对规划拓展城区进行城市用地的内部挖掘。

第五十九条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五组团”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1. “一城”:指由巴州组团、兴文组团组成的核心城区。

2. “五组团”:指巴州组团、兴文组团、曾口组团、恩阳组团和清江组团五个城市组团。

第六十条城市组团职能

1. 巴州组团:具有综合城市职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组团;

2. 兴文组团:具有综合城市职能,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的次中心组团;

3. 曾口组团:以天然气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辅助组团;

4. 恩阳组团:以旅游业、生态型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辅助组团;

5. 清江组团:以绿色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辅助组团。

第六十一条城市用地功能分区

城市用地分为“十四片”:

1. 巴州组团

江北片区:以行政办公、金融信息、教育文化为其主要功能,是全市的行政信息中心;巴城片区:以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为其主要功能,是全市的文化商贸中心;回风片区:以商业贸易、文化娱乐、行政办公为其主要功能;

南坝片区:以科研、信息和高科技孵化、休疗养、高档居住为其主要功能;

宕梁片区:以商贸、居住为主的综合区;

东兴场片区:以商贸、居住为主的综合区。

2. 兴文组团

兴文西片区:以工业、物流为主要功能,是全市的物流中心;

兴文东片区, :以商贸、文娱、居住为主的综合区;

兴文物流园, , 片区:以行政、商贸、文娱、居住为主的综合区。

3. 曾口组团

曾口城镇片区:以居住、行政办公、商贸为主要功能;

天然气化工片区:以天然气化工产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为主。

4. 恩阳组团

恩阳西片区:以行政、居住、旅游、文化、教育为主要功能;

恩阳东片区:以商贸、居住为主要功能;

生态工业片区:以绿色生态工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为主要功能。

5. 清江组团

清江片区:以中药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特色商贸为主。

第六十二条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为(见表8、表9):

公共设施用地66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2.3%,人均11.0平方米;

居住用地1606.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9.8%,人均26.8平方米;

工业用地1082.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0.0%,人均18.0平方米;

道路广场821.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5.1%,人均13.6平方米;

绿地81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5.1%,人均13.6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人均7.7平方米;

仓储用地136.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5%,人均2.3平方米;

对外交通用地10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0%,人均1.8平方米;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55.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9%,人均2.6平方米;

特殊用地13.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2%,人均0.2平方米。

第十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六十三条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中心城区形成“一环、两站、四通道、五口”的对外交通系统结构。

1. “一环”——过境道路

指巴州组团、兴文组团、曾口组团外围道路组成的城市过境道路环线,东接恩阳组团过境道路,西接清江组团过境道路。

2. “两站”——铁路站场

指依托广达铁路,中心城区新建1座铁路客运站和1座铁路货运站。巴中西站(铁路客运站)占地14.51公顷,位于巴州北龛山腰;巴中东站(铁路货运站)占地27.25公顷,位于原兴文乡场。

3. “四通道”——对外联系道路

指依托广达高速、南汉高速、101省道、202省道、302省道及其它等级道路,中心城区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接达州、南充、广元、汉中的四个对外联系主通道。

4. “五口”——高速路下道口

指依托广达高速和南汉高速建设,中心城区设置五个高速路下道口,分别是巴州北下道口(接南汉高速)、巴州西下道口(接广达高速)、巴州南下道口(接广达高速)、兴文下道口(接广达高速公路)、恩阳下道口(接南汉高速)。

第六十四条城市组团间快速交通规划

1. 组织原则

构筑组团间快速联系交通环路,缩短组团间时空距离。结合高速路的建设,营建组团间交通联系大环线。组团间尽量打通双向联系通道,以应对突发性交通堵塞。

2. 组团间道路组织结构

中心城区城市组团间快速道路交通形成“一横、一纵、双连接”结构。

“一横”:指联系恩阳、巴州、兴文和清江组团的横向城际快速交通干道系统。

“一纵”:指联系兴文和曾口组团的纵向城际快速交通干道系统。

“双连接”:指任意两组团间,包括城际快速交通干道及高速公路在内,至少两条的联系道路。

第六十五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主干道路网结构

巴州组团主干道路交通形成“一环六射”骨架,总长约23.9公里。“一环”指衔接巴州各城市片区的主干道环线,由江北大道、晏阳初大道北段、将军大道北段、南池路、通佛湾路、红碑路西龛段、巴州大道北段等构成;“六射”指呈放射状联系回风片区、南坝片区、江北片区和宕梁片区的六条主干道,分别为巴州大道南段、将军大道南段、回风路、龙泉街(及其北延伸线)、晏阳初大道南段、黄家沟路。

兴文组团主干道路交通形成“三横、三纵”骨架,总长约16.5公里。

清江组团主干道路交通形成“两横、两纵”骨架,总长约5.8公里。

曾口组团主干道路交通形成“三横、五纵”骨架,总长约20.4公里。

恩阳组团主干道路交通形成“一环、四射”骨架,总长约10公里。

2. 巴州组团环路组织

由城市主次干道组织形成“内环”和“外环”两个城市交通环路。“内环”由张思训街、南池路、小东门街、北滨河路等构成;“外环”由望王路、江北大道东段、晏阳初大道北段、太子路、红碑路、巴州大道北段、育才街等构成。

3. 路幅分配

主干道:50米=6+5+2+22+2+5+6

40米=5.5+5+2+15+2+5+5.5

36米=3.5+5+2+15+2+5+3.5

次干道:26米=6+14+6

22米=4+14+4

18米=2+14+2

4. 桥梁隧道

规划新建7座主要桥梁,其中巴州组团3座,从南到北分别是杨家坝大桥(长约310米),塔子山大桥(长约240米)、回风大桥(长约245米);恩阳组团2座,即恩阳河桥(长约175米)、之字河桥(长约90米);清江组团2座。

规划新建3个主要隧道,即望王山隧道、杨家坝隧道、蜡红山隧道。

第六十六条公共交通规划

1. 公交发展目标

至2020年,中心城区公交车拥有量总规模达到375标台,出租车总规模不少于700台。

2. 公交中途站

规划在城市新区按500~800米间距设置港湾式公交车站及出租车停靠点,老城区按600~1200米间距设置简易公交停靠点。

3. 公交首末站

规划9处公交首末站。巴州组团4处,分别位于西华山隧道口、大佛寺桥头、北龛铁路客运站、黄家沟尽端;兴文组团2处,分别位于保峰寨隧道口、铁路货运站南;恩阳组团、清江组团、曾口组团各设1处。

第六十七条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1. 社会停车场

社会停车场采用“集中与分散”混合布局模式。重点地区社会停车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00米,一般地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单个停车位面积为25~30平方米。

2.加油站、加汽站

规划加油站、加汽站共计14处,其中巴州组团7处、兴文组团2处、清江组团1处、曾口组团1处、恩阳组团3处,每处用地面积控制为0.2~0.6公顷。

3. 广场

城市广场用地面积按0.2~0.5平方米/人控制,中心城区广场用地为37.6公顷,人均0.6公顷。2020年规划建成21处城市广场(紧邻的两座广场计为一处),巴州组团10处、兴文组团7处、清江组团3处、恩阳和曾口组团各1处。

第六十八条汽车客(货)运站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巴中市公共交通规划

《巴中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战略之重: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作为“成西渝城市群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北上东进出川的核心门户、川东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成渝- 关天经济区的交通 连接桥梁”,巴中 需要高度重视公交 优先发展,明确秦 巴山区示范作用。 转型之际: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转型给巴中市中心城区的公交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单一模式的常规地面公交已无法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经开区和恩阳区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快速化、集约化的出行方式促进以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开发,多模式与精细化之路将是巴中公交发展的大势所趋。 矛盾之制:受制于狭长带状的城市空间结构,巴中老城区路网扩容能力有限,对外大通道不在、运输方式单一、道路网等级低、建设资金缺乏等造成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之间的博弈必将在客流、 路权等资源 竞争上愈演 愈烈,这要求 巴中加快确 立公共交通 体系在综合 交通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健康城市交通结构的形成以制约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防止拥堵蔓延化和常态化发展。 品质之诉:巴中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巴中市中心城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以发展资源深加工、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和旅游为主,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其中恩阳区定位为宜居新城,经开区定位为宜居宜业新城。为落实巴中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愿景,需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城市公交体系。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来源: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作者:时间:2007/07/0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动迁管理,保证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需要,维护动迁人和被运迁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需拆除房屋和其它设施及搬迁、安置、补偿等动迁事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称市开发办)为本市动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动迁管理工作。 市城市建设动迁安置处(以下称动迁承办单位),为本市统一动迁的实施单位,负责对被动迁人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或承担房屋拆除、补偿、安置等任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动迁人是指依法取得动迁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的被动迁人,是指对被动迁房屋和其它设施具有合法产权证照或使用证照的单位或个人(以下分别称所有人和使用人)。 第二章动迁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因建设需要动迁,必须向市开发办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取得《动迁许可证》并按住宅本体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五预交动迁安置保证金后,方可进行动迁。工程竣工,动迁人履行与被动迁人签订的协议后,退回保证金。 房屋动迁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动迁人申请办理《动迁许可证》,应提交下列证件: (一)建设计划、投资指标、建设规划和用地审批文件。 (二)拆除房屋产权注销登记通知。 (三)包括动迁地段现状情况、安置地点、动迁期限、回迁时间等内容的动迁安置方案。 第七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均实行统一动迁,由动迁人委托动迁承办单位实施动迁。 经市开发办批准个别动迁的,动迁人按本办法规定可自行实施动迁。动迁人是个人的,不得自行实施动迁。 动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委托实施动迁。非建设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实施动迁。 第八条市开发办核发《动迁许可证》后,应向动迁范围内的被动迁人发布公告,公布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动迁范围、搬迁期限等,宣传有关动迁的法规、工作制度。 市开发办应监督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和被动迁人执行本办法,监督检查各项动迁活动,保护动迁人和被动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动迁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市开发办批准,不得在拟建地段进行动迁调查摸底。 (二)不得擅自改变已批准的拆迁范围和搬迁期限。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巴中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巴中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2 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 2 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 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 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 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 ,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牡丹江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实施回顾与评价 (初稿)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 2 0 0 0 年 10月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 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 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 二、人口与城市化 (8) 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 四、产业空间布局 (14) 五、交通设施 (16) 六、市政设施 (18) 七、城市生态环境 (22)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 九、城市公共设施 (29) 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 第三部分问题分析 一、规划不足部分 (36) 二、相关影响因素 (39) 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 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 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

第一部分概述 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其共同的目的就要使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地适应和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京开展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回顾与评价,了解城市动态发展的状况,分析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距离,还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确定对现行总体规划调整的重点 2.为今后五—十年政府决策城市建设重点提供依据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于2013年1月21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 该规划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巴中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及秦巴山片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与全省同步实施全面小康”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巴中的地域优势,积极融入川陕渝经济圈,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在产业转移、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互补衔接及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充分发挥巴中作为“成渝西”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战略后援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把巴中打造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市域部分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改善社会民生为动力,以打造生态、红色旅游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枢纽作用、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15年,市域人口41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1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0%;到2020年,市域人口416万,市域城镇人口208万,城镇化水平达50%。

城镇空间结构 以“全域巴中”的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城乡规划全覆盖,确定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安排产业发展、居民点、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和中心城区建设等空间布局,大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规划“一主(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空间结构。“一主”指巴中市中心城区,“三副”指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五廊”指巴广、巴南、巴达、巴汉、巴万五条对外交通廊道。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和城镇职能结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一座大城市和三座中等城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聚集力强、带动力大的特色镇和中心村,形成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和职能结构。规划巴中市域城镇体系为:“中心城市—县城—镇(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市域内城镇职能结构为:综合型、工贸 型、旅游型、交通型、农贸型五种。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2011年7月6日 目录 一、地理位置 (2) 二、城市概况 (3) 三、宏观经济 (5) 四、房地产市场状况 (10) 五、产品结构、部分楼盘简析 (15) 六、区域分析 (34) 七、竞争分析 (36) 八、目前牡丹江市房地产政策 (36) 九、综述 (36) 十、写字楼市场状况 (38) 十一、牡丹江市地热资源 (40)

一、地理位置 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东至俄罗斯远东、南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接壤、西与哈尔滨市相邻,地处长白山北部。

二、城市概况 全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79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市区人口94.2万。(一)行政区域划分 牡丹江市现有4个市辖区: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江南新区目前正在规划中。 牡丹江市行政区域划分表 行政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万) 简介 东安区334一八.5 位于牡丹江市东南部,老城区,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商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

(二)市政设施 牡丹江城市绿化、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齐全。市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2770 公顷,绿地率 45% 。

市区道路长度 744 公里,面积 807 万平方米,人均 10.3 平方米。位于市区东南7公里处的牡丹江机场为国家4C级机场。 (三)产业结构 牡丹江市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造纸、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制药、汽车配套、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是牡丹江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市级财政收入的70%左右。牡丹江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拥有夏威夷国际大酒店、金鼎国际大酒店等星级宾馆 46 家,大商集团、新玛特、波斯特、家乐福等大型商场70余家。 三、宏观经济 近年来,牡丹江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八.5%。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6—2010年GDP增长表(单位:亿元)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牡丹江市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1 报告说明 (1) 1.1调查分析背景 (1) 1.2调查分析方法 (1) 2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2) 2.1市场现状 (2) 2.2牡丹江市旅游经济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分析 (7) 3 牡丹江市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3) 3.1人口学特征分析 (13) 3.2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15) 4 牡丹江市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 (18) 4.1质量评价 (18) 4.2开发建议 (20) 5 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的旅游感知分析 (23) 5.1旅游消费习惯分析 (23) 5.2东北旅游感知分析 (33) 6 牡丹江市居民旅游发展认知 (38) 6.1旅游发展认知 (38) 6.2旅游发展诉求 (41) 7 旅游市场定位与预测 (43) 7.1旅游市场定位 (43) 7.2旅游市场预测 (44)

1 报告说明 1.1调查分析背景 为科学编制《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新空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牡丹江旅游市场专项调研,围绕牡丹江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客源市场特征、旅游质量评价、客源地消费习惯、客源地居民对东北旅游感知、牡丹江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等分课题展开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力求为《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依据。 1.2调查分析方法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主要采用各地各级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其他调查课题调查方法均为问卷调查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专栏1-1 调查说明 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 旅游客源市场征、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2012年5月在牡丹江各主要景区景点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 新浪微博信息锁定牡丹江旅游者,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 1251份,其中有效问卷1150份, 占回收问卷的91.9%。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994年,西安市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73.17公里,并纳入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004年,西安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目标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 为骨干,其它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棋盘加放射型”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由6条线组成,总长251.8公里。 (1) 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线路起迄点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

连接主城东西轴和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支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 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4) 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5) 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五号线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 (6) 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该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的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 1.146km/ km2。覆盖了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 线网形成后,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将占居民总出行量的25%,占公交出行量的50%。 以西安钟楼为中心,在无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是251.96平方公里,大约覆盖主城区1/3的面积;而在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达到853.42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主城区。 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线网总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2011年):建设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26.4公里),以缓解城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为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外移、市政府北迁及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拓展西安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